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2024-05-11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精选8篇)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第1篇

彼得一世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

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4、彼得一世的 使其深谙国际形势。【练习巩固】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讨论后幻灯展示: 【知识运用】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

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

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

(1)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以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了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的手段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列。

三、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

时间:1689年

(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措施 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 影响:

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

【思考题】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农奴制危机、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性质、影响等;

2、通过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3、认识到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的性质。

一、导入新课

复习《美国南北战争》有关内容。然后引入: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为什么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与英美等国家相比,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模式相同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改革背景:

(1)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改革前农奴的生活状况: 政治上,毫无人身自由; 经济上,没有自己的土地;

生活上,贫苦不堪,购买力及其有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农奴制已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成为俄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根源。

(2)政治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3)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为什么爆发?战争的结果如何?战争的失败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原因何在? ○

1、以沙皇为首的俄国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2、结果:失败。

3、影响: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

4、原因:在于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2、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4、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得到一块份地或宅园地。

5、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改革的作用: 进步性:

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局限性: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三、本课小结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于是,沙皇意识到了:不得不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四、教学反馈

1、列宁说:“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条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

③影响不同:前者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度,增强了国力,使俄国走上扩张侵略道路;后者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④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第2篇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了学生人的发展,让学生有逼着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转变,这一学期来,我一直在不断的变着花样满足学生的需求,我知道一个好的老师正如一个好的厨师,他的需要不断的创新,做出更多的美味佳肴,才能吸引顾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采用过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法走进历史,采过让学生聆听用电子书。

在讲本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内容3一句列出自己的提纲,(对于不会列提纲的学生,别看是高二学生了,有些语文能力真是让人惊诧,所以咱就从最底层让他做起 , 我让他先读懂每一段话的意思,然后用最简捷的话语写出自己的理解程度)在上课的时候,叫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提纲,并进行讲解,然后让其他学生有什么问题进行提问,列提纲的学生给与解答。解答不出的,其他学生帮忙。今天有个同学提问,俄国农奴生活地下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问题虽然不难。但通过这一问一答。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答得同学回答的好,说明他理解内容了,问的同学敢于提问,说名他也认真看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我在把知识结构整合列出来。对于一些知识进行拓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的反映普遍较好,因为他预习了,贯通了,在听就象听自己会的东西,效果自然会好的, 学生接受新知识都是以自己的旧经验为依据的。

一直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社真的参与课堂。不仅可以减少睡觉现象,而且效果也好,因为我们老时一直讲,哪怕讲了1000句,学生最终只记了10句。甚至有一句也没记住。还不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去讲100句,他可能回记住90句。

课堂不在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学生知道了多少。在于学生发展了多少 。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在内容和实行的背景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作用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两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分析

(一) 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背景分析。

1918年到1920年反侵略战争结束后, 俄国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并试图通过该项政策过渡到共产主义, 严重影响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出现了工人罢工、农民暴乱等问题, 同时俄国内外部的反动势力也不断发生暴乱, 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

1978年以前, 中国的发展战略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到1978年, 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改变中国格局的呼声不断提高。

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俄国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分析

(一) 根本原因。中国和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原因。

1、生产力方面的原因。

中国和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存在, 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殊运动, 两国从根本上讲没有达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力条件。中国和俄国实行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绝对落后于生成关系造成的。

2、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原因。

在中国和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 其阶级成分复杂,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在人们的思想素质水平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境界而完全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发展社会经济, 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 直接原因。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 但是促使中国和俄国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却是两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俄国经历了1918年到1920年历时三年的反侵略战争, 国内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内矛盾不断激化, 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暴乱。在国际上, 俄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制裁。同样, 中国的改革也是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的摧残, 中国的政治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改革成为俄国和中国的唯一选择。

(三) 改革的条件。

俄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是两国进行改革的条件。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提出了像“在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 必须通过某些‘中间环节’、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改良主义’的方法,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而在中国, 经过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主体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邓小平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认识, 指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依赖力量问题。

三、改革成果的分析

(一) 增强了综合国力。

俄国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解决了由于战争期间对国民经济的损害, 缓解了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对生产者生产积极性的损害, 迅速的调动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 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也缓解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中国自改革开放到2006年,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的最低增长率在7%以上, 最高达到15.20%。经济总量与1978年相比, 增长了将近60倍,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 提高了物质水平。

俄国通过新经济政策改革, 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 人均消费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 增长了32倍多, 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到2006年的35.8%;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 9 7 8年的年133.6元到2006年的3587元, 增长了21.6倍, 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到43%。

四、经验和教训

(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遵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和俄国之所以出现社会发展的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一方面是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的直接活动导致的, 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当时中国和俄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生产关系, 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了生产主体的生产无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 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 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必须改变, 列宁曾指出, 在经济建设上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革命的方法, 即把旧社会结构完全摧毁;另一种是改良的方法, 即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 而是逐步的掌握它们, 通过国家对其进行调节”。中国和俄国都是用改革的方法, 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 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是社会的主体,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人们群众才是政策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中国和俄国进行的改革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从而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改革的成功。

(四) 改革要有持续稳定的措施。政策的稳定性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俄国的新经济政策从实行到结束前后一共经历了四年,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由于时间较短, 人民群众预期不稳, 作用未完全发挥。而邓小平则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政治上发展民主, 经济上实行改革》 (1985年4月15日) ,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116页

[2]、《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 第4篇

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商品生产也从内部瓦解着俄国的农奴制,剥削农奴则无利可图,某些生产、出口粮食地区,特别是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地主开始采用雇佣劳动代替农奴劳动,少数富农通过扩大粮食生产和经商而发财致富,成为农村资产阶级。他们利用剥削贫农的大量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农民阶级分化日益显著,动摇着已经岌岌可危的农奴制。

二、农奴制的衰落,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农奴制衰落的过程中,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期为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是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

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与英国相等,但到了19世纪50年代中叶,俄国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充分反映出俄国工业水平之低,且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已经逐渐沦为西欧原材料供应基地。

三、农民运动的发展

19世纪前期,在沙皇专制的俄国,农奴占人口总数的90%,世代被束缚住土地上,饱受贵族地主的压迫、虐待和剥削,农奴主甚至可以像出卖牛马一样出卖农奴,军队驻扎在全国各地,一旦发生农奴暴动,立即前往镇压,维护封建的农奴制度。农奴不甘心自己永遠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们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的要求,并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据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俄国大约发生了一千多次的农民斗争,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他们的斗争从拒服老姨、抗纳代役租开始,继而发展到烧毁庄园、杀死地主,甚至发展成为反对沙皇政府的大暴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的基础。

四、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废除农奴制斗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日趋瓦解,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俄国贵族军官成立秘密组织,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为了实现目标,在1825年11月他们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却唤醒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觉醒。

面对农奴制的衰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要求废除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革命民主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官吏、低级僧侣、小市民和农民家庭,还有贵族家庭的反叛者,到50、60年代,他们成为俄国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

亚·伊·赫尔岑(1812—1870)在青年时期立志革命,1847年因受沙皇迫害流亡国外,1857年开始出版《钟声》杂志号召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他的革命精神唤醒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新的革命一代,作为知识渊博的不得志者,他认为只有农民革命才是农奴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因而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杜勃罗留波夫作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友和学生,嫉恶如仇,毫不留情地小b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这些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革命思想为俄国农奴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他们的斗争不是孤立的,有农民运动的遥相呼应,为摆脱汹涌澎湃的革命斗争,沙皇政府力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困境。

五、克里木战争

1853年6月,俄国以“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为借口,派大军入侵土耳其,战争爆发。同年11月,土耳其舰队在黑海南部被俄军歼灭,这促使英法于1854年3月对俄国宣战。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虽然俄军士兵勇敢顽强,但落后的军事武器与指挥、腐败的农奴制使俄国无有胜利的希望,结果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856年2月,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不准俄国在黑海保留舰队及在黑海沿岸设立要塞,并归还占领土耳其的领土。战败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俄国同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而这一沉重打击也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

六、统治者的决策

对外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农民运动此起彼伏,而革命民主主义者也积极准备革命,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要求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一切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农奴制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为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迫使沙皇政府“与其让农奴自下而上地解放,不如走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1857年开始,沙皇政府着手改革的准备工作。1863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俄国开始了其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

(作者单位:陕西成阳市礼泉县第一中学)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第5篇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代表国家有英国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部分。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

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篇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板场中学 李东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篇三: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备课时间 :

内容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2.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3.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4.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5.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6..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7.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8.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2.阅读《农民改革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3.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4.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2.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3.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 农业方面:

② 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⑵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⑴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⑴原因: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 ②英法等列强也想趁机宰割土耳其帝国。

⑵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⑶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⑷对俄影响: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⑴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⑵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⑶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

2、目的:

3、主要内容:(1)政治上,(2)经济上:(3)组织上:

4、评价: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影响: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近代化 表现:工业:

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4-85)

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3、政治近代化

(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2)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5、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注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小结: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学反思: 篇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

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反思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地发表见解。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者还能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给我有益的启示:第一,长期以来,教师不能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调整得更有条理,前后结合得更巧妙些,对名词概念解释得更准确些。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丰富自己,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去琢磨学生,教案的设计也要有所改变。

反思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通过观看图片和影视片段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历史过程的注重。

3、强调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讲述的内容过多,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填鸭式的老套路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1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二)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片辅助法。

教学媒体 图片:俄国农奴,克里米亚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当英、法、美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对它的历史发展又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牛车拉载的俄国

[教师引导]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也波及到遥远而落后的俄国,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国力的加强,俄国对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也日益强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小字部分,了解克里米亚战争。

[学生看书]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全俄国都为这次惨败所震惊。他们发现,英法等西欧国家在经济、军事力量上已经远远领先于俄国。而俄国自身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

那么,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

(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

(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教师过渡]物极必反,广大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封建国家日益沉重的剥削,时常发动起义。再加上军事上的失败(指克里米亚战争等),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如果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

[学生回答]变。[教师点评]不错。但有其他办法吗?[学生回答]战争。[教师引导]这种办法统治阶级同意吗?[学生回答]不同意。

[教师引导]对。他们唯恐天下大乱。中国有句古话说的特别好:变则通,通则久。

二、农奴制的废除

[教师过渡]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的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教师提问]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解决农奴制问题?我们一起看投影!

[投影显示]

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奴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但在农奴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奴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奴必须先付赎金的1/5~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奴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予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奴的大掠夺。农奴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这样,获得“解放”的农奴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

[教师导学]同学们,看完后可以展开讨论。[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二是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样解决了“农奴制”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如何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请继续讨论。[教师点评]其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

[投影显示]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被迫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国内缺乏广阔的市场。第二,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第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教师讲解]“进步性”我们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有了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理解,可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2)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3)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三、“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知识,说一说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学生回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引导]他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概括出《战争与和平》描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第7篇

了解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知道幕府统治面临的各方面危机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思考: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用“练-学*讲-学*讲-练”的串珠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2.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俄国与日本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通过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两次改革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及改革对俄日两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教学重点

俄国、日本两国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

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打败清政府并强迫请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曾经弱小的日本是怎样摆脱民族危机并发展强大起来的?强大起来后对周边近邻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今天在本课中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美国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让学生思考:19世纪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机?

学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统治危机和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教师点拨:谁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前预习为大家介绍幕府遇到哪些具体危机?

学生根据《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分别介绍各阶层的情况,由此说明幕府统治的危机。教师补充: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幕府首领称将军,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大名,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日本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同时日本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的衰败打击了大名和武士,为维持生计,他们开始经商。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来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推翻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统治遇到的“内忧”。教师进一步点拨:使日本面临的“外患”表现在哪个方面?

学生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片总结出: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主权受到破坏,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过渡:面临内忧外患的日本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为解决危机日本涌现出哪些新兴力量? 课件展示:《明治维新的日本》地图,找一名学生介绍倒幕情况。

教师点拨:成为资产阶级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的一些有见识的中下级武士和新兴地主成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课件出示: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废藩置县”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文明开化”倡导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级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在政府鼓励下,工厂铁路迅速发展起来。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间兴起盖楼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风潮。

情境问题导入:这场改革引起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过渡导入:同处在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解决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由代表总结发言: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1861年,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首的俄国政府被迫进行改革。[出示亚历山大二世画像] 教师补充讲解: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导致农奴起义连绵不断,因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设疑:1861年改革措施内容是什么?改革内容如何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课件展示[农奴制改革图片]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归纳:(1)法令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补充:因此说,1861年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启发学生思考角度: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及改革结果的不彻底性等方面探究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实施改革的沙皇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改革措施也是为了维护他这个阶级而颁布的,因此改革结果一定对他们有利。

教师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所以,改革后沙皇代表的贵族地主统治没有动摇,因此,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课堂练习:[动脑筋]观点一:“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第8篇

一、图片运用助理解

图片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本课教学中, 灵活的运用图片资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导入新课, 增趣课堂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本课时, 我把歌曲《纤夫的爱》中的纤夫, 和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纤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和熏陶, 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 过渡课堂, 增加联系

在由俄国农奴制改革向日本明治维新过渡时, 我使用了《时局图》, 通过图片, 学生很容易找到雄踞中国东北, 窥视中国华北的黑熊———通过改革强大后的俄国, 同时, 通过《时局图》, 学生会看到和俄国有同样侵略野心的、“光芒辐射”中国的日本。教师趁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土如此狭小的日本, 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对中国下手, 并且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呢?学生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是因为中国落后了, 落后就要挨打;而日本强大了, 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由此导入本课的第二个大标题———明治维新。

(三) 挖掘图片、帮助理解

明治维新的措施很繁杂,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挖掘图片的内涵来帮助学生理解, 增强记忆的效果。

二、妙用表格, 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 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 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 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应考能力。尤其在中考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加强, 越来越强调知识的理解、比较、迁移、整合、重组, 趋向综合性发展的形势下, 运用表格教学,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 归纳内容, 延伸课堂

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时, 我设计如下表格:

通过这张表格不仅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改革的内容, 而且便于PPT中超级链接各项改革的图片, 便于内容的理解, 同时有助于归纳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内容是经济方面;有助于日本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努力发展教育。此外, 更有助于“中国从明治维新成功中吸取经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比如日本从封建落后、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经过改革而强大, 通过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而发展, 从中可以归纳出给中国的第一个启示是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方面的改革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中国要坚决执行科教兴国战略;从日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措施, 使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大为增强, 从中我们获得第三个启示是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从古代向繁荣的中国学习, 到了近代中国闭关落后了, 他转而向先进的西方学习, 从中我们获得第四个启示———善于向外学习别人长处,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 课堂总结, 归纳异同

通过这一张表格, 不仅把一节课内容系统调理化, 而且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构架, 便于学生对两次改革形成有效的对比, 进而找出改革的异同点, 既便于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便于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记忆, 同时还可以便于老师检查学生的接受和把握情况。

(三) 中外联系, 突破难点

近几年,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考试开始由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 向知识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 要兼顾中外历史、古今历史的融会贯通, 注重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由此, 我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 提示学生十九世纪末中国也有的一次相似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学生很容易想到戊戌变法, 进而引导学生把两次改革进行比较, 归纳出两者的异同点。对于改革的性质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和改革的结果 (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但是对于同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改革, 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而中国却失败原因分析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此, 针对初中生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表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等;而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的顽固势力———幕府被推翻、最高的统治者———明治天皇积极主动改革, 并且以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中下级武士为强大的后盾、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市民积极参加和支持、变法的法令措施得以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总之, 通过以上图表教学, 学生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 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摘要: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课内容涉及到两个国家的两次改革, 内容繁杂、枯燥, 而且极易混淆。针对本课知识点多、中考考点多、课堂容量大、难点难突破等方面特点, 本人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图片和表格教学。

上一篇:离成功还差一步优秀作文下一篇:一诺千金自主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