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2024-05-31

中国煤炭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精选7篇)

中国煤炭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第1篇

中国煤炭行业波特五力模型

小组成员:苏剑于洋邓文杰周文超汤余龙杨洁

一、潜在进入者分析

虽然煤炭行业属于传统的基础产业,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和成长空间有限,对行业外潜在进入者的吸引力也有限,但由于煤炭行业各生产体之间成本利润存在巨大差距,以及煤炭行业下游企业为寻求稳定燃料来源而进行后向一体化的战略考虑,煤炭行业仍然面临着两类主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其中一类为众多的已被关闭的小煤窑、小煤 矿;

另一类为电力体制改革后的各电源企业集团和冶炼行业大户。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为弥补能源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曾施行了所谓“有水快流”的煤炭产业政策,鼓励各地兴办小煤窑、小煤矿。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缓解我国 能源紧张的局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各地小煤窑、小煤矿的泛滥,极大地破坏了煤炭生产安全秩序,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我国从1999 年开始实行“关井压产”,关闭小煤矿的煤炭治理整顿政策。这些措施使得煤炭的供给量较少,煤炭供需开始趋于平衡,煤炭的生产、安 全和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但是,由于小煤矿以牺牲环境和安全 为代价,其成本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受利益驱动这些已被关闭的小煤窑、小煤矿仍有可能借各种渠道重新进入煤炭市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已被关闭的小煤窑、小煤矿仍将是煤炭市场的主要潜在进入者和竞争参与者。

煤炭行业的另一个可能的潜在进入者为电力体制改革后新重组的发电企业集团和大型冶金集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煤电产业融合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快,各发电企业集团和冶金集团一方面会加 强对燃料的集中统一采购,另一方面会后向前向整合进入煤炭产业以 寻求长期稳定的燃料来源。

各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以产品优势进入。

②以新产品形式进入。

③以新理念进入,如环保。

④以低价格进入。

⑤以其他的促销手段进入,如依靠关系、降低信用等级、回扣等。

⑥以政府的干预进入。

⑦以恶意竞争的目的 进入。

⑧试探性进入。

⑨实力扩张型进入等。

从进入壁垒来看,煤炭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行业,煤炭资源 赋存的区域性以及运输条件不配套形成了企业进入该行业第一道壁垒;矿井的初期投入一般在10-100亿元不等,高额的固定资产投入,形成了企业进入的资本壁垒。此外,企业兴办煤矿,还需一定的行政 审批手续,目前该手续的放宽,为企业的进入大开方便之门。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煤炭企业退出的最大障碍;此外,技术的专一性 也使得煤炭企业转产有较高的难度。

以上分析可见,本行业的进入和 退出壁垒均较高。故而,以上提及的潜在进入者要想进入本行业的进 入成本较高。

二、内部竞争力量

产业集中度低,现有存量企业竞争剧烈。这是从煤炭行业内部来看的竞争力量。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特别是山西、内蒙等富煤省份,煤炭企业几近遍地开花。而由于煤炭产业资产专用化强、退出门槛高,所以现有的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异常激烈。这主要表现在:

1、乡镇煤矿与国有重点煤矿之间的竞争。乡镇煤矿大多在浅部煤层开采,尤其是对于资源回收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要求不高,其生产成本极低。

2、国有重点煤矿之间的竞争。山西主要有焦煤、无烟煤和动力煤,在煤炭

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生产同一煤种的煤炭企业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抢市场、抢运力现象十分普遍。

3、来自省外、国外煤炭企业的竞争。从国内来讲,神华、兖矿等大型煤炭企业的崛起以及它们纷纷进军山西,无疑给山西煤炭企业构成挑战。从国外来讲,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贸易量逐年增加。澳大利亚、印尼、越南等国外煤炭也在不断抢摊中国市场。

同时,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近年来,煤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抢占市场份额为主开始转向以占有煤炭资源为主。这样,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山西省,已成为各大市场投资主体争夺的焦点。

三、关于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在煤价方面,目前公司煤炭省内销售价格执行省政府协调价格,省外价格基本上是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协商。近年随着国内煤炭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煤炭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然而受地方政府定价影响,目前公司煤炭省内销售价格依然偏低,2007公司省内电煤销售价格为235元/吨,明显低于省外电煤销售价格为297元/吨,未来,随着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陕西省运力的增强,预计公司煤炭价格将进一步提高。从2008年情况看,受电煤市场进一步开放影响,年初雪灾影响,国内电煤大幅上涨。

煤炭产业本身就是资源供应型企业,但其维持正常的生产仍需大量的建材、水电等生 产资料,但大多数生产资料都可自行生产,例如建材、电力等。其余的如生产设备等,由 于使用周期长,生产过程中一般不更换。由于公司与大型生产设备供应商保持长期良好的 关系,所以供应商议价能力对公司战略影响不大。

四、替代品威胁分析

中国资源特点决定了中国只能是以用煤为主,虽然煤炭作为我国第一能源的地位在未来长时间内不会改变,但替代产品发展迅速,能源产业之间竞争加剧,所以,替代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竞争力量。客观上讲,煤炭的确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到75%的比例。但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要求,各种替代能源(如石油及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开发)将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三峡工程等能源项目在今后几年相继投产,将会相应造成煤炭市场份额的降低。

据有些专家预测至2050 年,煤炭作为一次能源会由70%降至60%。煤炭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牢固树立,人们将更倾向于消费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清洁、绿色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因此,煤炭产业受到的替代品的威胁与其它产业相比更为显著。煤炭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风能、海 洋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能源。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

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

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再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6%。据有关部门研究和预测,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将会下降到60%左右,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的地位将会下降。且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却会有所下降。

五、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一般说来,决定买方议价能力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价格敏感度和相对议价能力。价格敏感度决定买方讨价还价的欲望有多大;相对议价能力决定买方能

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压低价格,而相对议价能力在于买方是否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不得不买”的话,其相对议价能力就较弱。

购买商可能要求降低购买价格,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多的优质服务,其结果使得煤炭行业竞争加剧。

第一,我国煤炭的消费用户主要是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行业,用户处于相对集中的大量购买地位,并且购买费用在购买商采购全部费用的较大比例,因此处于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

第二,煤炭属于同质商品,差异甚微,替代性较强,所在他们可选择的范围较大,可以找到更优秀的企业合作,同时购买商尽量压低煤炭价格,甚至拖延付款等方式迫使煤炭生产企业之间互相竞争;

第三,我国相当一部分煤炭购买用户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购买矿山,涉足煤炭产品的生产经营;

第四,煤炭购买用户转换成本低,并且能够比较方便及时的了解到煤炭市场的相关信息,有选择的进行能源材料的采购,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导致煤炭价格下跌,煤炭产业竞争加剧。

2013/5/13

中国煤炭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第2篇

一、波特五力模型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不断进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仍然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波特认为,产业外部力量通常影响着产业内部的所有企业,决定一个企业盈利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产业的吸引力又取决于该产业的五种竞争性力量。波特五种力量竞争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五种基本力量竞争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业内企业获利的可能和程度。

二、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我们将利用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来对轿车制造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了解轿车制造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术上、规模经济上等方面的制约。以下几方面构成我国轿车进入壁垒的各种潜在的来源:

(1)规模经济壁垒。

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其固定成本投资比较大,汽车只有大批量生产才有高效益,才会降低单位成本;同时汽车属于综合性产品,只有产品种类繁多才有广阔的市场。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技术优势壁垒。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及时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工人和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中我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因此,在位企业可以拥有更加优越的技术、管理优势。目前,中国大量的汽车整车项目均由跨国

公司主导,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本壁垒。

轿车是一个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一般而言,整车项目资金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除了注册资本外,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很大。新进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筹资和融资较为困难。

(4)行业进入遏制。

在位汽车企业在面临进入威胁时,可能采取封锁或进入扼制的办法阻止进入。目前,中国轿车企业面临着强大并迅速增长的需求市场,普遍处于强劲需求拉动下的生产扩张时期。因此,在位企业对新进入者对市场影响的敏感性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进入遏制行为。

(5)行政限制。

我国政府对于轿车实施了两个层面上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轿车项目一律由国家审批立项,这对新进入者形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轿车行业还存在着一些行业技术政策限制,如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汽油发动机需要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适度发展轿车柴油机发动机、单燃料燃气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等,都可能对潜在进入者形成巨大的进入壁垒。

2.替代品的威胁

(1)新能源汽车

备受关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即将出台,所以中国以后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目前确定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而非插电式的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划为节能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是发展方向,而混合动力作为节能技术来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有着光明的前途,对现在的低档汽车有着较大冲击。

(2)二手车

2012年1-4月,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出现大幅增长态势。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一季度,二手车交易量上升至108.6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76%,总体交易额达到538.97亿元,同比增长44.17%。今年1-4月,北京累计成交二手车20.63万辆,同比去年的60742辆累计增长了239.6%。专家预计,我国二手车今年交易量可能将达500万辆,同比增长或接近30%,这将大大超过今年新车销量个位数增长的预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数量和价格上来说二手车都对低档汽车产生严重威胁。

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轿车行业中,上游企业主要是林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纺织业、皮革毛坯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电气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在这些行业中,供货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术开发方面,中国轿车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品差距甚大。中国整体轿车开发能力,而且在合资企业的供应链中外方占着主动地位,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而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对于像汽车这样的高摄入度的消费品,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汽车时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议价空间跟能力,而且我们也不鼓励汽车厂商打价格战。同时,购买者数量决定了其议价能力。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万~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万~3万的小康型家庭占55%。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目前,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是汽车的经济性,包括购买的经济性和使用中的经济性。同时消费者也更趋于理性,先进的技术、人性化的设计、较高的经济型这三点会被理性的消费者所考虑并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而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他们也会逐渐注意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在这样一个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行业中,购买者至少可以影响制造商的服务水平。但是金融危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吸引顾客,个厂商竞相降价并给与各种折扣和优惠。中国市场是各个品牌的主要市场,竞争激烈,可供消费选择的品

牌档次丰富,客户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对售价、担保及其他服务项目进行讨价还价。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也越来越强。

5.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许多因素倾向于增强行业中的竞争。一般来说,行业中的公司越多,竞争性就越强。目前轿车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

(1)价格竞争。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条件,竞争方式是多样的,但价格是首要的竞争手段。实践证明,价格竞争对市场化的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降价是厂商促销最常用的武器。2007年,汽车价格继续大幅下降。有25个主要品牌的汽车降价幅度超过10%,其中通用凯越的降价幅度最高,达到20.37%。此外,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档车也加入了价格大战,07年奥迪A4最高降幅达到5.6万元。

(2)新产品集中上市。

2005年,我国新车上市达到109款(包括SUV、MPV)。而到了2006年,我国新车上市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7款。由于新车上市过于集中,不少新款车的年销量只有数千台。2007年,许多厂商不得不改变策略,纷纷推出各种改款车,而新车上市则寥寥无几。新车型的开发或引进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所以大量新车型集中上市对我国的中小规模轿车制造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担。

(3)综合实力竞争。

汽车企业要明确产品定位,适时推出切合市场需求的车型,而且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包括采用各种促销手段等。这样一种全方位的竞争归根到底将体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既要资金,又要产品和技术,更要市场。

中国煤炭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第3篇

随着大众旅游和出行频率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住宿需求,用户的住宿需求开始向个性化、经济化的细分市场延伸。在线短租平台即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双边市场交易平台,使房源提供者和房客通过平台对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搜寻成本,提高房东与房客的匹配效率。通过在线短租平台,提高闲置房源的利用率并满足人们对旅行住宿的非标准化需求。与传统酒店相比,具有房源更分散、单点房源数较少、单个房间产品更个性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提供个性化设施及服务,相对依赖“互联网+”的特征[1]。

本文将应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竞争结构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在线短租发展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的进一步剖析,并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健康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在线短租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工具。该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行业结构决定,行业中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即同行业者之间的竞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需求方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品的威胁[2]。这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和竞争力量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了产业最终的获利潜力。要对抗这些竞争力量,企业需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如下图所示)。

(一)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

“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行业繁荣。2011年6月国内第一家在线短租平台为爱日租成立于北京,之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诞生了小猪短租、自如、途家、住百家、木鸟短租、蚂蚁短租、游天下、去呼呼等诸多平台。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目前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具有商业模式及产品尚未成熟、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投资风险大、行业利润低、企业进入壁垒低等特点,符合初创期特点。

对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市场覆盖范围。

在行业发展初创期,迅速占领市场提高房源覆盖范围是当前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主要竞争策略。在线短租的双边市场特征决定了市场覆盖范围的重要性,规模扩张、资源整合是在线短租发展的内在要求[3]。从覆盖区域上,国内市场各平台覆盖范围差距不大,境外市场途家、住百家具有较大优势;房源类型上,途家、一呆、自如等依托自有房源或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多为整套房源,小猪短租、大鱼短租、木鸟短租等多为个人业主提供房源。

2. 价格方面。

平台服务费上,国内本土在线短租大多采用双边市场模式“非中性”定价策略,即对需求弹性低、价格相对不敏感的一方收取高价,对需求弹性高、价格相对敏感的一方收取低价,采取对房东收取服务费而租客免费的的定价策略。譬如游天下、小猪短租、住我那等平台对房东收取10%的技术服务费(或称佣金);房源价格上,大多数在线短租平台强调分享特性,注重性价比。但高品质短租产品同样占据市场,如途家和一呆定位面向中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度假短租平台。

3. 资金水平。

通过巨额的投入或寻求战略联盟,迅速占领市场是国内在线短租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事实上,大部分企业在资金或资源方面有着深厚的背景,如游天下是搜房网旗下,自如是链家旗下,去呼呼为去哪儿旗下,蚂蚁短租是赶集网旗下。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线短租行业逐渐被资本市场看好,各企业先后获得多轮融资(如下表所示)。

4. 服务水平。

目前国内的在线短租行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种以途家、一呆及自如为代表,依托自有房源或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整合大批量房源,通过对房源统一装修,对房东提供房产托管服务和管家服务,为租客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第二种以小猪短租、木鸟短租等为代表,更贴近Airbnb模式,平台只提供中介服务基础服务。

(二)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在线短租企业供应方主要有个人业主、二手房东、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等房源提供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底层服务人员等劳动力提供者、政府,议价能力分析如下:

1. 房源提供方。

其一是个人业主或二手房东,其出发点是通过分享闲置房源获取收益,因是额外收益且房源数量少,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其二是地产开发商。地产开发商通过在线短租盘活库存,同时提高在线短租平台房源数量和覆盖范围,二者是互惠互利关系。但因在线短租可为地产带来增值,所以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其三是地方政府。在线短租对地方政府发展旅游创新、财政创收和地方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作为房源提供方,政府与地产开发商等议价能力相当。

2. 劳动力提供者。

在线短租行业的从业者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底层服务人员。当前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高中层从业者或有多年企业高层管理经验,或多次创业经历,或海外留学经历,整体素质较高。在线短租行业对底层服务无太大技术性要求,如房屋托管服务或房屋管家服务,与传统酒店行业需求类似,一般人员短期培训后基本可以胜任,底层服务人员议价能力较弱。

3. 政府等监管机构。

政府作为在线短租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对在线短租行业起着指导性作用,使其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在线短租作为新兴行业,各项法律法规不到位甚至缺失。值得关注的是,在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4]正式下发,意见中提到“放宽在线度假租赁的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这被认为是国家层面释放出的一个有利信号。

(三)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在线短租行业的需求方主要为租客。首先租客作为个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高,且在互联网上比价非常容易,同时租客可对房源或服务进行评价,因此租客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但由于当前在线短租行业还处于行业规范建立的过程中,各环节的服务流程的优化仍有提升空间,单个租客因个体分散、订单独立,且签订的合同多为格式合同,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决定了其议价能力有限。

(四)潜在的进入者威胁分析

国内在线短租行业为新兴行业,尚处于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行业进入壁垒较小,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有境外企业市场拓展和行业内现有企业的转型。首先,境外企业市场拓展,如Airbnb、Home Away,其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在企业运营、市场拓展、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拓展新市场相对容易。其次,行业内现有企业的转型,如传统房地产商、房产中介公司、酒店等。以链家地产为例,2011年推出自如O2O品牌,迅速占据广大毕业生和白领市场。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在线短租行业进入壁垒较小,在线短租行业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

(五)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在线短租行业作为“互联网+”与旅行住宿相融合催生的新兴行业,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酒店业绩。但其提供的产品本质上还是解决住宿问题,所以一切可提供住宿服务的行业都可成为其替代品。其典型的替代品包括传统酒店、OTA、运营商自建网站、团购网站、分类信息网站等。目前,很多消费者对在线短租尚持观望不信任态度,当替代品提供的房源和服务足够好,且价格优惠时,对行业的威胁就越大。

三、在线短租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尽快完善在线短租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线短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法律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国内个人闲置房源能否经营旅馆业仍处于灰色地带。另外,在线短租涉及租客、在线短租平台、房源提供方等多方关系,法律责任不明确,如何监管缺乏法律依据。建议监管机构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美国、荷兰等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给与在线短租合法发展空间,促进行业良好有序发展。

(二)完善信用保障体系,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社会诚信水平是制约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线短租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平台信用保障体系:其一,双方身份验证,通过绑定身份证、手机号码、社交网络账号等完成验证;其二,房源把控,筛除虚假房源,保障房源真实性和质量;其三,安全线上交易,如利用第三方支付系统报障资金安全;其四,利用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累计信用具有更高可信度;其五,购买商业保险,如为房产购买财产险和责任险,为租客购买意外保险。

(三)打造生态化、智慧化的在线短租产业链

当前,国内在线短租普遍存在产品模式、功能单一,局限于单一住宿场景,同旅游相关的交通、餐饮、景区以及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类资源融合度低问题,无法满足消费者住宿以外的其他关联需求。企业应当挖掘自身特色,创新商业模式,拓展相关行业的融合,打造生态化、智慧化的在线短租产业链,满足用户包括住宿在内的全程服务体验,提升在线短租行业的多元化水平,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使供需结合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5中国非标准住宿市场研究报告[R].2015-07-01.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凌超,张赞.“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小汽车行业 第4篇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术上、规模经济上等方面的制约。以下几方面构成我国轿车进入壁垒的各种潜在的来源:

(1)规模经济。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其固定成本投资比较大。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技术优势。目前,中国大量的汽车整车项目均由跨国公司主导,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本壁垒。轿车是一个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一般整车项目资金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除了注册资本外,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很大。新进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筹资和融资较为困难。

(4)进入遏制。目前中国轿车企业普遍处于强劲需求拉动下的生产扩张时期,由于汽车整车数量较多,在位企业对新进入者对市场影响的敏感性较低,所以很少采取策略性进入遏制行为。

(5)行政限制。我国政府对于轿车实施了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轿车项目一律由国家审批立项,这对新进入者形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轿车行业还存在着一些行业技术政策限制,如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汽油发动机需要达到欧洲第三阶段或第四阶段排放控制水平;适度发展轿车柴油机发动机、单燃料燃气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等,都可能对潜在进入者形成巨大的进入壁垒。

2.替代品的威胁

在乘用车中,主要有轿车、SUV、MPV。MPV即多用途汽车,集轿车、旅行车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而SUV皮卡车具有轿车和货车的双重功能。2007年我国SUV全年销售增长近60%;而MPV也同比增长23%。这两种乘用车作为轿车的替代品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中国对于这两种车的生产能力还不强。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进行,中国政府关于碳减排的承诺,将推动我国“低碳”汽车的加速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无疑成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2009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示范规模和作用都将得到扩大。尤其是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将对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更多、更快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起到推动作用。现在面临的困难是电动汽车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技术标准和配套设施仍然缺失。特别是电动汽车充电站如何建设,怎么发展,更是关系到未来电动汽车能不能顺利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上市将对现有燃油汽车形成极大威胁,进一步加剧汽车行业的竞争。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在轿车行业中,上游企业主要是林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纺织业、皮革毛坯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电气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在这些行业中,供应商有很多。在零部件技术开发方面,中国轿

车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中国整体轿车开发能力,而且在合资企业的供应链中外方占着主动地位,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而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4.购买者的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数量决定了其议价能力。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万~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万~3万的小康型家庭占55%。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

目前,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是汽车的经济性,包括购买的经济性和使用中的经济性。同时消费者也更趋于理性,先进的技术、人性化的设计、较高的经济型这三点会被理性的消费者所考虑并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而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他们也会逐渐注意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在这样一个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行业中,购买者至少可以影响制造商的服务水平。

5.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许多因素倾向于增强行业中的竞争。一般来说,行业中的公司越多,竞争性就越强。目前轿车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

(1)竞争者的数量。随着2010年厂家产销目标的大幅提升和产能的加速扩张,短暂的卖方市场特征不会持续很久。从国内汽车产能分析,长远看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处于稳定。例如,2009年下半年以来,宣布投资建设第二、第三工厂的企业接二连三,东风日产、神龙、华晨宝马、北京现代等都宣布了要扩大产能的计划,还有广汽菲亚特长沙的50万辆新建项目。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大跨国公司急于追赶与扩张,许多汽车巨头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将不断加强投入与合作力度,争取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4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丰田汽车公司全球生产布局显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是丰田在海外投资最大的地区。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丰田在海外主要的生产基地,丰田公司的总体市场目标是到2010年~2012年在中国拥有10%的市场份额。

目前局势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在中国已经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现代汽车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在华产能达到100万辆,使中国成为其四大海外工厂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厂;同时,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中心,通过制造、服务、金融等汽车相关产业的扩大,来达到2010年2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此外,现代还计划进军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有可能与江淮携手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在2010年前形成年产五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一万辆客车和九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世界各汽车零配件行业巨头,也纷纷做出了增资中国的计划,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国追加投资。

(2)价格竞争。降价是厂商促销最常用的武器。2007年,汽车价格继续大幅下降。有25个主要品牌的汽车降价幅度超过10%,其中通用凯越的降价幅度最高,达到20.37%。此外,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档车也加入了价格大战,2007年奥迪A4最高降幅达到5.6万元。

(3)新产品集中上市。2005年,我国新车上市达到109款(包括SUV、MPV)。而到了2006年,我国新车上市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7款。由于新车上市过于集中,不少新款车的年销量只有数千台。2007年,许多厂商不得不改变策略,纷纷推出各种改款车,而新车上市则寥寥无几。新车型的开发或引进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所以大量新车型集中上市对我国的中小规模轿车制造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担。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国联通 第5篇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电信服务业的潜在威胁者: 潜在威胁主要来自广电网络、被禁止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专用网络(公司)、跨国公司以及虚拟网络运营商。“三网合一”是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电信网络,是以光纤传输网和IP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互联网、电话网(PSTN)、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全面融合的网络,Internet将是下一代网络的主体。在2005年我国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政策壁垒的打破将潜在威胁将变成现实威胁。同时,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复建设留下大量的部门专用通信网资源,也想加入电信市场竞争。被禁止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广电网和其他专用网加入电信市场竞争指日可待。此外,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进入威胁正在变成现实。

虚拟运营商是又一个潜在进入者。虚拟运营商是指没有基础网络而经营电信或者电信增值业务的厂商。虚拟运营商利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网络设施或产品,将业务细化、个性化,通过业务代理或分销等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电信增值业务。比如一些小型科技公司对电信运营商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这些软件搭载到一些电信业务中去。

目前中国对虚拟运营的相关政策还不明朗,中国电信虚拟运营处于探索阶段,国内主要的虚拟运营商润讯、TOM、鸿联九

五、联想、中关村科技等都是转型而来的。从业务构成上看,这些虚拟运营商只是在部分业务上存在着竞争。1.进入障碍

a规模:电信服务是一个投资巨大,讲究规模的行业,而且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体现在客户数的增加)单个产品的成本会降低(客户越多,毛利越高)。大量的投资会使潜在进入者望而生畏;如果以小的生产规模进入,又使得产品成本过高造成竞争劣势。两种结果都会对新入者不利。

b产品差异优势:原有企业通过长期的广告宣传、用户服务和产品质量等获得一定的市场信誉和用户忠诚度(所以2G时代中国联通作为后入者一直难以撼动中国移动的寡头地位,同理,中国电信要想在移动领域分一杯羹也不是易事,现在发展3G大部分还是在原来联通CDMA客户的基础上升级上去的)。在2G时代,移动的信号明显要比联通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山区、三线城镇),造成一定的产品差异优势(移动品牌的信誉好于联通)使得联通业务发展举步维艰(个人认为联通发展CDMA是一个无奈的败笔),在3G时代,三张网技术都不一样,产品差异明显。联通拥有技术和市场最成熟的WCDMA网(全球占有率77%)有利于在3G时代树立信誉并从原有企业(移动)手中夺取用户,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C资金需求:新进入者想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并在竞争中获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冒失败的风险,由此形成了进入障碍。通信服务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使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包括外资),市场主要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竞争。

d销售渠道:以前移动和联通的销售渠道主要通过自建营业厅,现在联通与国美苏宁都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国美苏宁众多网点弥补了自建渠道不足的缺陷(不过移动、电信也在考虑与国美苏宁合作),与苹果合作则带来的大量稳定的高端客户源,试想,谁买了IPONE4后还会用2G呢?移动的TD-SCDMA 苹果IPONE4根本不支持,IPONE4 支持CDMA 2000版也迟迟未进入中国市场。

e转换成本:电信服务的转换成本很高(因为现在手机号基本上已经成为个人的身份标识,换掉一个熟悉的号码可能会损失掉很多社会关系)不过可能正式推出的携号转网业务则对联通有利,联通在3G业务的发展上已经领先于移动、电信,移动和电信的3G网应用贫乏,远远比不上WCDMA,现在很多水货3G终端用的还是2G网,多数甚至是移动公司的2G用户,但是一旦联通WCDMA上了轨道,谁能说这些用户不会转到新联通,直接使用新联通的3G业务呢?

f与规模经济无关的固有成本优势

这一点在电信服务业中主要指运营牌照,在烟草、金融、电信和某些战略资源行业,国家规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不是有资本有技术就可以进入的。在行业内部,移动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目前有成本优势,但是在3G上的不成熟让它无论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经济状态都无法把2G的优势带到3G上。(三分天下消除移动垄断这也许才是国家和人民乐见的成果)2.现有企业的反击程度

a、移动企业资源还是很强大的,在2G时代,要挑战移动的垄断地位无论是电信还是联通都

完全没有机会。移动目前处于防御状态,尽量想延续2G时代的辉煌。其实3G推出已经很久了,在欧美基本上已经普及3G,但是在中国,由于移动的存在,3G发展一直都很缓慢(看看通话质量更好也更环保的CDMA在中国举步维艰就知道了),只是3G取代2G毕竟是大趋势,移动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延缓这一进程罢了(它希望能直接跳到4G也说明移动自知自己在3G上面的落后)。

b、电信服务业的退出壁垒很高,资产的流动性低,如果投资失败很难退出或翻身。联通剥离不赚钱的CDMA体现了国家对联通的扶持,至于让电信而不让移动接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移动接手CDMA,联通即使在3G时代也完全不可能和移动竞争)

c、在行业内,原有2G市场增长已经到了瓶颈,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把蛋糕做大则人人有份,3G则处于一个基本空白的市场当中(当然现在的市场蛋糕也不大),未来运营商的竞争主战场当在3G。结论:联通所处的行业具有强大的进入壁垒,外来资本基本不可能对现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威胁。(个人认为电信在3G领域对联通基本不构成威胁,要威胁也是威胁移动。而移动没有固网,运营的又是一个不成熟的3G网,未来前景堪忧)

(二)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现今中国电信市场有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国内长途、本地、移动等各类主要业务,都有两家以上运营商竞争;在固定电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在南方、中国联通在北方分别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竞争最激烈的是长途和数据业务市场,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都提供长途和国际电话服务。其中,在长途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并立;在数据业务市场上,中国电信居绝对优势地位,占据57,81%的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市场是双寡头垄断结构,但其中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占70%。

——引用自2009电信市场竞争报告。(很可惜,网上查不到2010年的)1.同业企业的数量和力量对比

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电信服务业的竞争态势比较明确,移动网主要就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在竞争,其中联通和电信在固网方面也存在竞争关系。目前看移动在2G移动网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即使把联通和电信加在一起也不及移动,所以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基本上市移动一家独大,联通和电信拾人牙慧的局面。而在3G移动网层面,三家企业之间实力相差不大,处于相持不下的局面,竞争非常的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和未来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三家企业都在大力建网,用优惠的价格和服务吸引客户,中短期内3G业务处于亏损运营阶段。(即跑马圈地阶段)中国3G网刚刚起步,未来的局面还很浑浊,现在看移动用不成熟的3G网竟然获得了最多的客户,不过联通的客户质量最高,电信目前的发展态势最好。(最新公布的5月份3G客户增长电信竟然超越了联通)。在固网领域,联通明显不是电信的对手,不过网络质量在迎头赶上。2.行业发展的速度

中国的电信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速度比较快,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生存空间的加大,每个企业都可以较容易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集中精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自己,而不会过多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存在你死我活,三分天下是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未来即使联通3G压倒另外两家,也不敢奢望会一家独大)。直接竞争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恶性竞争诋毁对手的现象比较少,对行业发展有利。(说句不好听的话,由于垄断,三个运营商都够黑的)3.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与用户的转换成本

在2G移动网,移动GSM一网独大,联通GSM网只能凭优惠的价格获取移动的残汁冷羹,电信接收CDMA网的目的在于运营CDMA2000(用户可以直接从2G升级到3G),所在在2G网领域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搞营销和建设,营销的重点主要在3G网。在3G移动网,联通拥有最成熟的技术和应用,最好的网络质量,虽然目前是亏损运营,但是前景看好;电信的营销声势浩大,短期内可能会取得比较辉煌的成果。但是长期看由于美国高通一贯的技术垄断和封闭,使得UMB技术没有取得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更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发展前景不如联通。由于TD-SCDMA(3G)的不成熟,移动已经把宝押在4G上面,目前的营销策略是主要是稳固好2G市场,同时大力建设TD-let(4G),但是由于缺乏终端和应用支持,总给人画饼充饥,前景黯淡的感觉。由于产品的巨大差异性,标准化、通用化水平低,所以用户的转换成本很高。一旦获取用户,则用户的忠诚度很高,携号转网政策出台阻力重重(主要是移动的阻力,国家也会考虑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平衡问题),一旦正式出台,对联通是利好。4.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

电信服务业的固定成本主要是网络建设和维护费用。联通目前在三大运营商里面力量最弱小,所以只能集中力量发展3G,3G战略攸关联通的存亡。(如果这次联通3G搞不成功,估计下一次电信改革国家就会把联通并到电信去,以新电信来跟移动抗衡)。5.行业内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

以当前的数据看,移动在2G移动网的优势仍在不断扩大,即使是3G客户增加数也在三大运营商(不过计算方式存在水分,客户质量也不高,新增客户以低端客户为主),电信作为新入者来势汹汹,用强大的营销投入取得了不错的增长,联通积弱难返,3G也在亏钱运营阶段,虽然前景最好,但是要取得实际的盈利尚待时日。

三大运营商目前都在增加投资,建设网络,由于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不存在生产力过剩的问题。6.退出障碍

因为具有高度专门化的资产,大量的员工和相关产业众多,所以电信运营商退出成本高昂,出于战略考虑,即使经营不善,国家也不会允许联通以破产清算的方式退出该产业,而会采取相应的重组措施扶持联通发展。(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和电信合并)

结论:综合考虑,在行业内移动的综合竞争力现在排名第一,电信和联通在伯仲之间,短期内联通竞争处于劣势,长期看有可能由弱转强,挤占移动份额。3G发展生死攸关,将来的竞争电信对联通的威胁更大。

(三)替代品的威胁: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电信业务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不同业务之间的异质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业务之间的替代性越来越强,传统固定长途业务先是面临移动长途业务的竞争,后又被快速增长的IP电话所替代。IP电话业务价格低廉是其最大优势,因此对国内长途、国际长途、港、澳、台长途的替代最强。移动电话除对国内长途、国际电话、港澳台长途业务有一定的替代,随着资费的降低,将抢占更多的市场。

无线市话由于价格低廉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移动需求,对一部分移动业务具有替代性。目前无线市话通话质量与移动通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小灵通不具备漫游功能。因此,对移动业务的替代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本地话音业务方面,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效应日益增强。2005年固定本地通话量(含无线市话)同比增长仅2,4%,其中传统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已连续三年负增长,而同期移动电话本地通话时长增长率高达33,3%,已经在本地通信领域居主导地位。

能够成为替代品的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比如价格低、质量高、功能新、性能好等。在电信服务业,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更基于此,随着移动网络越来越完善,这种替代趋势更是不可逆转。从数据看电信和联通的固话业务一直在萎缩,联通的固话客户流失尤为明显,联通如果采取象电信那样的e家捆绑销售模式只会徒增客户的反感(因为联通的数据业务和电信的差距犹如2G移动业务和移动的差距),与其固守2G和固话业务联通不如将主要精力放在代表着时代潮流,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的3G业务上(实际上联通的发展战略也是这样,大量资金投入到3G网络的建设当中,对固话业务只提供基本的维护。它的目标就是做中国最好的3G运营商)

至于2G向3G过渡的问题(即3G对2G的替代),联通因为手握WCDMA网具有移动、电信都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WCDMA具有丰富的终端支持,优于电信和移动的网络质量,广泛的互联网应用资源,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全球主流的3G技术标准,遍布100多个国家,全球有258张网络,国外用户 3.2亿,全球市场占有率77%)和与2G时代占统治地位的GSM网技术对接(在没有3G信号的情况下,WCDMA可以和GSM直接切换,TD和CDMA2000不行)优势,怎么看WCDMA都是最有钱途的3G制式。

联通3G对2G替代的主要障碍恐怕就在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上。勤劳简朴的中国人对消费品的要求大多停留在够用就好的层次,和GSM替代模拟网不同,当年的模拟网通讯质量差得令人发指,终端又没有成本优势,所以很快被GSM替代。现在GSM终端众多且便宜,网络通话质量尚可,偶尔用来上Q聊天浏览网页也是够用的,在消费水平不是很高的中国农村和二三线城市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的,现阶段3G的使用成本还比较高,大部分GSM的使用者是低端客户,缺乏升级到3G的欲望,所以2G和3G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

(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供方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整个行业大环境来看,通信设备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电信运营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电信运营企业往往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质、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选择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标准,电信运营企业在设备采购时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扩容性和供应商的后续服务。供应由少数几家公司实行高度集中控制,并且由它们向分散而众多的企业提供产品时,供应商就很容易联手操纵市场,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他们会迫使购买者在价格、量、付款条件和交货方式等方面接受有利于供应商的条款。原本电信运营企业由于大批量定制和采购会占据强势地位,但是近年苹果在智能手机上的强势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苹果的强势在于 它不仅仅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资源提供者)现在的苹果对任何一个电信运营商而言都是重要的客户,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中国三大运营商为了尽快上3G争相和苹果联合,最终苹果选择了联通。联通和苹果的合作协议看上去就象是联通在亏本赚吆喝。

运营商向下整合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这个必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只能寄希望于HTC,诺基亚,黑莓和三星能强大起来,打破苹果在智能机上的垄断地位。

腾讯公司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6篇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互联网公司所需的基础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终端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近年来,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供应商数量增长迅速。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于购买者来说就越有利。此外,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意味着买家可以用相同或更低的价钱买到更为完善先进的设备。因此,互联网供应商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随之增长,虚拟消费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腾讯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虚拟货币:Q币,购买Q币可以享受QQ会员、QQ空间黄钻、QQ秀红钻、QQ游戏蓝钻、QQ音乐绿钻等增值服务。部分腾讯用户会为了获得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而购买Q币。目前互联网市场上能与腾讯公司提供类似服务并且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不多,所以购买者的选择空间并不大。以上因素决定腾讯用户的议价能力较低。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兴企业想要在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会遇到各种进入壁垒,尤其是政府的监管。为顺应信息全球化的大潮,政府推出积极的政策来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兴公司的入市门槛,也给腾讯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虽然入市门槛降低,但消费者对腾讯的忠诚度与依赖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新进入者所产生的冲击力。腾讯产品是较全面的,例如腾讯QQ、腾讯微博、微信、腾讯视频、拍拍网等。其中,腾讯QQ为中国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于1998年已拥有约700万用户,截止2012年其注册用户超过10亿,活跃用户超过7亿。如今,使用腾讯QQ、微信等腾讯公司产品已经成为很多人重要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要让这些用户打破既定习惯转向另一个品牌是相当困难的。四.替代品的威胁

评估替代品的威胁强度,首先考虑的是替代品的可用性,即该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服务体系是否成熟。腾讯拥有较全面和成熟的服务体系,而目前大部分新兴软件服务结构尚未成熟,许多功能还未得到开发,远不及腾讯产品的覆盖度。这一现状大大降低了替代品所带来的威胁。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中国煤炭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第7篇

快递又名速递,是一种兼有邮递功能的门对门物流活动,指快递公司通过铁路,公路和空运等交通方式,对客户的货物进行快速投递。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快递业这个新兴的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和发展。据国家邮政局长马胜军在2011年11月的中国快递论坛上的介绍,预计到2015年,快递市场规模将达到年经营规模1430亿元,年处理快件量将超过61亿件[1]。快递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化,本文借助波特的五力竞争结构模型对快递业的竞争结构加以分析和研究,并且给出一些针对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整个快递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快递业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2.1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简介

五力模型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它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提出的,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包括潜在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如下图1所示:

2.2 快递业五力竞争结构模型分析

我们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快递业的行业竞争结构进行分析,如下图2所示:

2.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

目前国内的快递行业呈现出“三国争霸”的态势:按照快递企业归属可以分为三个大团体:分别是国营快递,例如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EMS)和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民营快递:代表性的企业主要包括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和圆通、汇通、申通、中通、韵达速递有限公司(即“四通一达”)等;外资快递:例如刚刚获得中国国内快递牌照的美国联合包裹(UPS)和联邦快递公司(FedEx)。对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①价格方面:EMS的高价格则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例如要将一公斤的普通物品从江苏南京寄到陕西西安,我们通过“快递小帮手”软件进行比价查询,可以看到用EMS约需要26元,如果选用中通、申通、汇通、圆通和韵达的价格则分别是15元、20元、15元、12元和15元。显而易见,EMS在价格上确实不占优势。虽然EMS也推出了价格相对比较低的全程陆运“E邮宝”服务,但时间上一般需要6~10天左右才可送达。无疑民营快递企业在价格方面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因为大部分民营快递企业会通过距离的远近来进行灵活定价,这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生存之本。为了提高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部分外资快递企业也将部分区域的快递价格降至与大型民营快递企业相当的程度。

②网络覆盖范围。国内市场方面:EMS的网点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的地区,这是其他快递民营和外资快递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搭建网点需要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短时期内难以完成,是一件复杂的工程。但在国际市场方面:外资快递巨头的网络覆盖比EMS更占优势,民营快递公司在国际市场方面的网络覆盖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

③企业资金水平。不难发现,EMS由于其特有的国有企业背景,资金实力雄厚,可谓兵强马壮。同时大部分的外资快递企业多数为上市公司,有较好的融资条件,资金水平相对充裕。民营快递企业则是资金紧张,因为很难得到银行的抵押贷款,同时民营快递企业中的加盟型企业由于面临资金回收周期长的问题,资金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民营快递企业中的直营模式企业资金相对来说回收速度快,资金还算充裕。

④服务水平。除过少数的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大型的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以及EMS都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快件网上跟踪服务,消费者可以上网方便的查询快件具体到达的位置。同时,外资、EMS和民营各快递公司在服务质量方面均存在着快件的遗失、破损以及延误等问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外资快递巨头以及直营方式的民营快递(例如顺丰)在这方面相对来说问题少些,而EMS和加盟式的民营快递企业(例如“四通一达”)相对问题较多。

2.2.2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①技术提供商。

快递企业的技术提供商指的是为快递业务提供运输工具和装备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的企业。尤其是在运输工具方面,快递企业需要与公路、铁路、航空等企业和组织紧密合作。但是,尤其这些企业多数处于垄断地位,同时油价成本也在持续上涨,所以这些技术提供商便具有较强的话语权,议价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快递服务行业的议价能力就处于弱势的地位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整个快递行业已经从最开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和管理密集型产业转变,所以快递行业对技术的升级的需求很迫切。这更使得快递企业在技术提供商面前的议价能力较弱。

②劳动力提供者。

劳动力提供者即快递行业的从业者。我国的快递业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仅30年左右,但整个行业发展却异常迅猛,因此对快递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主要是对具有相应的管理技能和技术水平的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国内的高校培养的专业的快递人才微乎其微,虽然部分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或跟物流相关的课程,但针对物流快递的专业少之又少,所以整个快递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没有受过相应的高等专业教育。这对整个快递行业的竞争力是一个不利的影响。

③政府。

政府是快递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实施者[3]。政府所制定和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对快递行业的发展方向起着指导性作用,使得它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快递行业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兴起时间较短,所以各项法律法规不到位甚至缺失。虽然有相关联的2009年出台的新《邮政法》以及《快递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但由于快递行业发展太过迅猛,面临的问题很多,这些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需求,快递行业亟需加强立法,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否则将会阻碍整个行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2.3 需求方的议价能力

快递行业的需求方主要包括单个的普通个人消费者以及企业或企业集团消费者两大类。普通的单个的消费者主要投递的是小量的单票的快件,议价能力较弱,而那些企业集团的消费者对快递企业来说是大客户,比如京东和淘宝网等电商企业,他们对快递服务的购买量是比较大的,因此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虽然淘宝网是由无数个卖家构成的,但由于网购的数量在急剧的上升,因此这些单个的卖家每天的发货量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企业或者企业集团消费者依赖够买快递服务量大的优势经常压低付给快递公司的费用,快递公司又不想放弃这些大客户,所以在议价能力方面处于劣势。

2.2.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新《邮政法》和《快递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快递行业的进入壁垒有所提高。例如新《邮政法》第52条规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五十万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一百万元,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二百万元[4];同时邮政法还规定,对快递经营业务实行许可制度,经营快递业务首先要经过邮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审批合格通过后,邮政管理部门对其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凭《许可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另外新邮政法还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所以外商进入国内快递行业的壁垒还是很大。所以总体来讲,快递行业面临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相对较小。

2.2.5 替代品的威胁

从普通单个的消费者角度来讲,消费者和消费者所需要的物品一般来说处在一个不同的地理位置上,或者消费者和消费者想要将商品投递的区域不在一个位置上,所以很难有替代。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对于部分企业或企业集团消费者来说,它们可能会自建配送中心,来完成对物品的投递,比如亚马逊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还有京东商城也在筹建自建的配送中心,这些大客户自建的配送体系会对现有的快递产生替代。这种替代目前来看是部分的替代,这些快递企业的大客户可能会把一些利润比较丰厚的区域通过自己的配送体系自己配送,然后把那些不太好送的区域选择让诸如四通一达这样的快递企业来送。

3 快递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应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已经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需求方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替代品的威胁五个方面对快递行业的竞争结构做了分析,针对分析出的问题,为了能够促进快递行业的良性发展,我们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3.1 加强、完善快递行业的法律法规,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快递行业目前普遍面临着快递车辆通行难、税率不统一、包裹丢失、破损赔偿额度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强立法,尽快的完善和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给快递行业发展提供一个坚强有力的法律的支撑,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和协调税务、交通、金融和海关等部门相互协作和配合,引导这些部门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法律法规方面应该是扶持和惩罚并重。例如对于快递车辆通行难以及税率不统一方面要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来解决这些阻碍行业发展的因素;同时对于诸如快递包裹破损、丢失等要对赔偿额度加大,不能依据“消费者在没有交保费的情况下发生的快递丢失快递公司只赔偿运费的3倍”这样极其不合理的条款进行赔付。

3.2 加强快递人才的培养

在本文的“供应方的议价能力”部分,我们已经分析了整个行业从业者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为此,我们提倡高校加大对物流快递人才的培养,首先,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和快递企业的合作,把握市场的脉动,推行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5],比如有些高职院校推行的“顺丰班”,就是通过学校跟快递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来培养快递人才。这样可以避免学校教育的盲目性和封闭性,提升就业率和学校的竞争力,对于学生而言,有了相对较明确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学习更有了针对性,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同时,用人单位也得到了“量身定做”的人才。这种订单式培养可以在高职院校大力的推广。其次,通过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式培养”培养物流快递人才之外,政府相应的部门还应在社会上授权设立一些专门的物流快递的培训机构来加大对物流快递人才的培养。总之对于快递人才的培养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实现“两条腿走路”。

3.3 各快递企业应该推行差异化服务,开展各种增值业务,避免服务产品的同质化导致大打价格战

目前各快递企业服务产品同质化现在较严重,因而在价格上厮杀惨烈,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快递企业应该以消费者为导向,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比如EMS及外资快递巨头可以凭借自身在国际市场的丰富的网点布局主攻国际快递市场;顺丰速运可以凭借自身的直营模式,主导国内快递的中高端市场,主营商务型快递;特许加盟模式民营快递诸如“四通一达”可以主攻国内经济型快递市场,进一步扩大网购快递的市场占有率。

除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外,各快递公司还应推行增值性服务,例如代收货款,逆向物流,入宅服务、夜间送货等来满足消费者对快递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业务量比较大的有实力的快递企业可以在一些大型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慢慢的搭建自助终端实现自助投件和取件活动。快递服务自助终端的搭建,有利于收派员和顾客之间各自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快递的投递,可以缩短各自的等待时间,提高效率。

3.4 快递企业应由加盟模式向直营模式转型

快递加盟式的业务模式使得快递企业规模庞大,但业务基础很不稳固,管理松散、各加盟商容易“各自为政”,很难实现对加盟业务很好的管理,这样整个企业会不同程度地在品牌和服务上遭受损害,这对于作为服务行业的快递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加盟商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快递企业想要上市融资寻求进一步的发展的时候,就必然要从加盟向直营模式转变。目前业内发展比较良好的顺丰速递,在创业初期需要资金扩张的时候,也是采用的加盟模式,但后来顺应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了从加盟到直营的转型,顺丰之所以目前在国内的民营快递企业中处于佼佼者的地位,跟它现有的直营模式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加盟模式在快递企业发展初期缓解资金的困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说,快递企业要想提高服务品质,谋求上市就要慢慢的从加盟模式向直营模式转型。

4 小结

本文分别对现有同行业者之间的竞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需求方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品的威胁这五种影响快递行业竞争结构的因素做了研究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期望能对快递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快递行业发展迅速且面临的问题很多,加之本人掌握的知识有限,所以文中有些地方的观点若有不尽完善之处望各位读者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段宗训.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J].企业导报.2012,(03):94-94.

[2]魏洁文.基于波特模型的浙江省星级饭店市场竞争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8,(05):128-128.

[3]陈庆.义乌民营快递企业的行业竞争分析[J].商业文化.2009,(03):95-95.

[4]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

上一篇:公卫人员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党代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