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表达技巧

2024-05-30

普通话表达技巧(精选6篇)

普通话表达技巧 第1篇

第三章

普通话语流表达技巧 第一节 停连技巧

一、概念——停顿与连接

1、停顿——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

2、连接——那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

3、停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

4、停连最主要的作用——使语意更清楚:

张三对李四不好。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

二、停连位置的确定

1、准确理解语句意思——否则造成达意错误:

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

2、正确分析语句结构——否则理解基础上出现停连不当→达意错误:

22点30分,播送长诗《祖国,我爱你》的下半部分。

3、恰当体会情景神态——不影响语意为前提,传神恰当为标准。否则生动丰富的情景神态不能充分表达:

张大娘好像认不出他了,眯缝着眼睛边打量边试探着问:“你是王福吧?”

4、合理处置标点符号——否则读得散乱、呆板,失去有声语言的活力:

福建省厦门市今天举行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像奠基典礼。

秦京输油管道,是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的延伸工程。它经过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所属的13个县市,穿越河流、铁路和公路100多处,全长350公里。

三、常见的停连方式——停:时间的长短,前音的扬落,气息状态的强弱。

连:语流的急、缓、曲、直等。

1、落停——用于一个完整意思讲完之后。特点:①停顿时间较长;②声止气尽;③顺势而落、停住:

秦京输油管道,……,全长350公里。

2、扬停——用于句中无标点符号之处,或一个意思还没有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特点:①停顿时间较短(挫);②声停气未尽(不换气);③停前音稍上扬或平拉开: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上海中心气象台今天上午10点种发布的天气预报。

3、直连——用于有标点符号而内容又联系较紧密的地方。特点:顺势连带,不露接点: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我又拉下一大段。

4、曲连——用于标点符号两边既需要连接又需要有所区分的地方,特别是一连串顿号相间、或是排比句式之类的连接点。特点:连环相连,连而不断,悠荡向前: 北京、天津、上海、武汉、长沙等地也都下了雨。(都停——语意零碎,直连——五地无区分。前音拖长一点悠向后音)

5、总原则——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依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具体语句的情况而定。

四、常见的停连类型

1、区分性停连——通过停连的安排区分语言序列各成分,表达清晰的语意(结合语法分析):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现在播送小话剧《柜台》的演出实况录音。

2、呼应性停连——前言搭后语。有呼无应、有应无呼都会造成语言序列的紊乱:

现在介绍北京耐火材料厂党委书记×××带领全厂职工大搞文明生产的先进事迹。

他理论知识丰富、坚实、系统。

3、并列性停连——要求位置类似,时间近似,以显示并列关系:

他理论知识丰富、坚实、系统。

要首先救济那些五保户,烈军属,缺少劳动力的职工、干部家属。

①并列成分较多,采取分组方法:A、内容相关——相近的为一组;

B、内容不相关——数量分组。组顿稍大于并列顿:

养猪、养兔、种茨菰、种油料、种瓜菜、编织、烧砖、运输等生产门路,一般社队都能经营,大有发展潜力。

②并列为联合词组,须注意不改变联合性质——“和”前不能停,或<联合整体前后顿:

化肥、作灌溉用的抽水机、拖拉机以及制造拖拉机全部部件和其它农业设备用的特殊钢材、石油以及钻探和提炼用的机械等等,去年不论在供应和制造设备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增长。

1964年开始生产的维尼龙和棉花混纺织物,也开始在市场供应。

4、分合性停连——并列前后有领属性词语和总括性词语。“合—分—合”:

不能完成计划与不完成计划一个样。

“有”字句(不管有无冒号,冒号在何位置)——“有”后并列成分少,或有“等单位、”“等负责人”、“等200多人”之类→前顿;反之,后顿。

出席这次大会的还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负责同志。

停顿>并列间停顿: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5、强调性停连——在强调成分的前、后、前后停顿,缩短或连接不强调成分间停顿(朗读中常缺):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判断性停连——表现思索、判断的过程。要避免“走过场(无真实感受)”和“乱判断(处处判断)”:

我跑过去捡起手榴弹,哎呀,怎么这样沉?原来弹柄是铁的,那周围已经磨出了光亮。

7、转换性停连——一种意思、感情变成另一种意思、感情的空当停顿,显示转换,其它缩短或连接:

人们常说:“长病无孝子”。一个人长期生病,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女或一母同胞姐妹也会厌烦的,何况是邻居。但龙艳同志,却从少年到青年,整整13年,自觉自愿照顾一个无亲无故的瘫痪病人。

8、生理性停连——人物生理上的异态,产生语流不畅断断续续的情况。

把握三点:语意不能模糊;精神实质必须突出;生命垂危稍作点染。若原稿断续多则少之,少则增之:

1964年5月14日,在焦裕禄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拉着这两位同志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9、回味性停连——语、句、段读完后需给听众留有想象、回味的时间。停顿要足,前后缩短:

全桥结构均匀,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象“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0、灵活性停连——在文稿允许的范围里灵活停连,不显呆板: 《红楼梦》110万字,《三国演义》70万字,《战争与和平》139万字,《约翰〃克利斯朵夫》109万字,都很长。

练习作业: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挫号——停顿时间短,用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停顿号——停顿时间稍长,若用于有标点符号处,表停顿时间再长些。

︽间歇号——停顿时间更长,一般用于层次、段落之后。︶连接号——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缩短停顿时,连起来。

﹋延长号——用于任何词、词组、句、段落之后,表声音延长。

第二节 重音技巧

一、概念

1、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和思想感情,而在朗读中需要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

2、重音≠词的轻重格式

①轻重格式——音节与音节的音强比较,一般因约定俗成而具有较大稳定性。

②重音——以句子为单位,词与词的主次比较,因语言环境、语句本质而具有较多流动性。

③轻重格式以重音为核心;重音可以符合轻重格式原型的声音出现,也可改变。

3、作用——使语句目的更突出,逻辑关系更严密,感情色彩更鲜明: 是我。(是你吗?;是谁呀?)我国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别国;别物;完成、刚生产;不完全;不进口)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你是人吗?(不像人;不是人)

二、重音的选择——位置不当(尤重点语句)使语意模糊,目的不清,甚至歪曲原意,造成听觉上的误会

1、并列性重音——并列的段落、词语中具代表性的词或词组。至少有两个,一般同样重要。

他理论知识丰富、坚实、系统。......利用人防工程作地下仓库有四个好处:

一、方便生产。…… ....

二、有利于生活。…… .....

三、节省开支。…… ....

四、安全可靠。…… ....

2、对比性重音——为达到对比目的,渲染对比气氛,突出对比观点,深化对比感情,在重音上造成对比很重要。至少两个,往往要区分主次,相反相成。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不同语言环......境,语句目的可不同,皆可作主要重音)

隐含性对比——先找相对比的句子→同时找相对应的词→决定本句重音→恰当表现形式。

春节快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办喜事的比较多。(办丧事的..比较少——不比)

3、呼应性重音——上下文呼应的主要词语。①问答式呼应——常见:

他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师——大谦。.....②线索式呼应——相似句在全篇中几次出现: 我赞美白杨,……。....我赞美白杨,……。....③分合式呼应——包括领起重音、分列重音、总括重音: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赵州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

4、递进性重音——反映递进关系的词语。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揭示更新更深的含义,发现更新更多的事物。具有揭示语言链条的承续性,故重音连续即形成醒目的贯穿线。所谓煤炭直接液化,就是在煤炭中加入氢气,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使之转换成液体燃料和少量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经过再加工,还可生产出汽油、柴油、重油等产品。.........我们要造成民主风气,要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从我们几个人改起。..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5、转折性重音——揭示相反方向的变化的词语。有时只是再递进的反衬。

目前,东西伯利亚地区有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我国东....北、华北和黄河下游地区受冷空气影响,近两三天内气温逐......渐下降,但降温幅度不大,一般在摄氏二至四度左右。7号.......以后,可能还有一次冷空气影响这一地区。.

6、强调性重音——在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需着力强调的词语。只要符合语句目的、文稿重点、形象需要、论证需要,就应强调。①极——极其热烈;高兴极了。..任何——任何办法都行不通。..一点儿„„也——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一切——他把一切都贡献出来了。..什么„„也——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所有——他走遍了所有名山大川。..什么„„都——什么人他都不奉承。..谁——这个问题,谁也解决不了。.②强调量词——使人觉得大、多、长:一年、一个月、一天。...强调数词——言其小、少、短:一年、一个月、一天。...物资数量词——八元、30%、26家工厂。.....③重复性重音:今后,要大力减少会议,可以不开的,坚决..不开,可以分散开的,就分散开,可以合并开的,........就合并开。..

7、比喻性重音——增强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需抓住比喻意义的重点;有些句子不一定以比喻为主,则不要一见比喻便作为重音。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石拱桥的洞呈弧形,象天上的虹。.

8、拟声性重音——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情状,表达某种感情的象声词。但句子本意和重点不在描摹声音上,则不是重音。尤其是在出现对比、强调等重音时,便退居其后。不必惟妙惟肖≠口技。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胜利的欣喜,......杀敌的痛快)风,呼呼的刮着,雨,哗哗的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借景抒情,沉痛于老战士牺牲)

9、肯定性重音——表示肯定的态度的词语。被判断对象在上文中出现,本句只表达肯定态度,强调判断的确定无疑,这些词必然为重音。肯定性重音与递进、转折、对比等有较密切关系。他是河南人。(他是哪里人?)..不能满足于一些他已经知道的事,而应告诉他一些他还....不知道的事情。.这次地震的震中区有强烈感,个别房屋有倒塌,人员无......伤亡。..

10、反义性重音——表示语句真正目的与文字表面意思相反的关键词语。不可一带而过,亦不可字字用力。侵略者挑起了战火,还念念有词地叫喊“我们在努力追求和平的目标”。..狼总是不甘寂寞的。它在吃了羊之后,还要表白自己是“善良”的。..

10种重音互有牵连,相互补充。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明确词、词组的主次关系,以及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三、重音的强调

方法不当,会影响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你好!(讽刺——延音;谴责——加重;轻蔑——高音)方法多种多样,≠加重声音——低中见高,弱中见强,快中显慢,虚中转实,及其相反。

①强弱法——声音轻重、高低变化来强调重音。有时,强中见弱,高中显底: 朱建华今天下午跳过2米的高度,再次打破了男.........38...子跳高世界纪录。(高、重、高、高)江姐吃了一惊: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他:.......轻低,语气加强)

②快慢法——声音急缓、长短、顿连等变化强调重音: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鼓峰战...........斗。(放慢语流,延音+顿挫)

用短促、加快、紧连的方法也可突出重音:

不能;不对。(不——短促,并与能、对紧连)

③虚实法——通过虚实变化加强重音: 这张照片的主人已经不在人间了,照片本身也在一场.........浩劫中化成了灰烬,但是当时的情景,却永远留在我和妻........子的心里。(永远——虚)..

强调重音,突出重音,都是在对比之中实现。

总的要求——加强对比,协调适当,讲究变化,切忌呆板。基本原则——要能准确体现出语句目的;要依据思想感情的运动;要从全篇文稿的高度着眼。具体——要从全篇文稿的高度着眼,达到主次分明;又要从听和说的正常习惯考虑,不显生硬。

第三节 语气技巧

一、概念——在具体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它必须有内在的依据——具体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意具体的声音形式。它以句子为单位,不以词、词组、段落、篇章为单位。

1、语气的作用 ①语气是朗读的目的和基调的具体声音体现 ②语气是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

③语气是文稿体裁、风格和朗读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决定语气的几个作用

①立场和政策的把握——决定因素。②在①的基础上个人的修养水平也很重要 ③对文稿分析理解的程度怎样 ④有声语言技巧功底的厚薄程度

二、语气的灵魂——具体思想感情:色彩、分量两方面

1、语气的感情色彩——语句包含的是非、爱憎等,即思想感情的成分。

①是非——态度方面的具体性质:正确与错误、支持与反对、赞扬与批判、„„

爱憎——感情方面的具体性质:挚爱与憎恨、喜悦与悲痛、„„

②要善于把握成分,否则难区分感情色彩。这需要深入体验、感受才能把握。最忌讳模糊不清。

2、语气的感情分量——显示出是非、爱憎不同程度的区别色彩的浓淡成分。

喜——欣喜→欢喜→大喜→狂喜。怒——愠怒→愤怒→大怒→狂怒。

①一般用重度、中度、轻度来分别。各有其具体体现,决非简单区分能奏效。

②分量的过火或不足都应注意。最常见的问题是语气色彩不够丰富,思想感情的浓度不够。

3、目的和基调把各个语气联系在一起;各个语气因感情色彩和分量的差异又把它们区别开来: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色彩——①②③都有一定的赞扬色彩,但以整体为中心。其中①有平坦的感受,②有完整屹立的感受,③有一种命名的喜悦。④才抒发自豪感——采取反衬:水势猛,堤常毁,一个转折,以“从没出过事”流露出“多么令人钦佩”的赞叹,显现了“坚固”的含义。

分量——①轻度,②中度,③轻度,④重度

三、语气的躯体——具体的声音形式:在语流中形成语气的声音形式。

1、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包括气息、声音(音高、音强、音色、音长)、口腔状态三方面。

2、语势的基本形态——衍生不计其数:

①波峰类——不管如何起句和收句,句腹主要在高处,或达到较高处如波浪之峰。

现在是“讲卫生”节目。盘 皆

当 禾 粒粒 辛苦。

日 午,下 中

锄禾 汗滴 土。餐,谁知

②波谷类——句腹下降,如两个浪头之间的低谷。

鱼在水中游。

归期 有期,巴山夜

君问 雨 秋池,涨

③上山类——由句首经句腹至句尾,一层高过一层,或总的趋向是上升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烈 遏飞舟。些吧!浪

更 击 暴风 来得 猛 水,让 雨 到中流

④下山类——句首高起,句腹走势下行,句尾较低,但并不一定达到最低点。

这个故事讲完了。春花

秋月 往事

何时 知

了,多少?

⑤半起类——句首较低,句腹上扬到一半便悬置在中途,似言未尽,似求应答。

你猜这个人是谁?

月? 人? 初见 初照

何人 何年 江畔 江月

⑥突变类——在诗歌朗诵中,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个词语,往往在上面所举五类语势中,打破常规走向,突然高扬或突然转向,使表达陡然变化,以产生强烈的听觉效果。虽然这变化在预料之外,却仍在情理之中,不可毫无依据地去运用这类语势。天山,谁料,心在 此生

身老

沧州!

3、“语无定势”——语势的变化,须建立在主次关系的变化上,不管从声音要素、气息、口腔状态上看,都不可能有某种固定的、到处可套用的语势。

四、驾驭语气变化的首、腹、尾

1、句首——开篇第一句。句首语气影响全篇,故要看全文的基调是什么?声音幅度是多少?把句首语气的高低、强弱把握好。每段的句首都应看上文是怎么说的,怎样转折的,另起了什么新义,一句话的重点在哪儿(在首,需考虑怎样发展下去;在腹尾,就要把话推向后面)。句首忌同高同量。

2、句尾——语句的完整性靠句尾体现,它是表达语气色彩、分量的地方。句尾的收发应是高低快慢都有。句尾忌同高同长。

3、句腹——往往是语气重点所在,起着曲折推进的作用。若语气重点靠前,则应注意后面,使语气有推进的感觉,即使遇逗号也要注意连接,“逢逗必扬”是不正确的。句腹忌平平直直。

第四节 节奏技巧

一、概念

1、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由全篇文稿生发出来的,朗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更重要的是指大范围的声音运动形式。

2、节奏是由文稿中的相似语气、相似语势、相似转换、相似衔接所造成的回环往复形成的,表现在高低快慢音色上。

3、节奏不是人为地、随意地制作出来的。必须以文稿依据,以感情的波澜起伏为动因。

4、节奏包括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立体的,不是单线的、平面的,其中必然包括气息和口腔状态。

5节奏是指全篇文稿的声音形式,而不是一个句子、一个小层次。但要通过每句话去实现,特别是通过语气转换去表现,而不是单单一句话所能体现。

我国烤烟主要产区之一的贵州省,到4月2日止已育烤烟苗5400多亩,足够种烤烟100万亩以上。据称,这将是贵州省创纪录的。

目前,烟农们正千方百计培植好烟苗,争取烤烟丰收。(全篇没有大的起伏波澜,平稳中见突出;语气色彩首尾一贯,分量参差不同,转换毫不费力。语气——喜悦、轻快; 语势——上山类,起而复落的渐转,显出回环往复的节奏; 重音——较高、较强、较慢的声音形式的位置上;非重音——低、弱、快。)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巧妙的利用实境与虚境的强烈对比,把幻想中的“希望”与现实中的“破灭”结合起来,造成“冷酷”与“死寂”的惨境。处理:相似语气——以惨境的凄苦语气为主,以幻境的惊喜语气为辅;低暗的色彩中,时有明亮的闪光;下山类语势中,时有半起类语势的波纹;整体沉重的分量中,杂有某些中度轻扬的分量;较快较上的转换陪衬较慢较下的转换。——节奏形成二、类型

1、轻快型——声调略高,语速轻快,语气松弛;

2、凝重型——声调沉缓、凝重,语速缓慢,语气庄重;

3、高亢型——声调较高,语气亢奋、激昂,语速进形式;

4、低沉型——声调沉重,语速沉缓,语气沉闷;

5、紧张型——语流较紧,语速较快,声调适中;

6、舒缓型——单调平稳,语速舒缓,语气平和、无跳跃感。六种类型在不同的文稿中有不同的结合,以某种为主,其它深入。避免单一性、拼凑性。

三、把握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抑扬即高低变化。扬即声音的趋势向上发展,抑则反之。

重点要扬,扬前要抑,反之亦然。扬抑之间不僵化,顺水推舟,循序渐进。

不仅一扬一抑,有稍扬,再扬,更扬等程序差别,反之亦然。

2、欲慢先快,欲快先慢。

快慢主要是停顿问题。慢指字音稍长,停顿多而时间长;快指字音短促,停顿少而时间短,连接较多。

慢中有快,快中有慢,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避免同慢同快。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轻重相间,虚实相同,轻中有重,重中有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4、加强对比,控纵有节。

高低、快慢、重轻、突出、削弱的部分在声音上加以区别,要对比明显。

把握好节奏状态的松紧,控制时不必过于紧缩,放纵时不要过于驰骋。

四大技巧的关系:

1、以语气的表达为重点,用以带动重音,统领停连,显露节奏。

2、朗读是语句的循序渐进过程,也是语气的时间变化过程。

3、立足于全篇,要深刻理解,深入感受每一语句的内涵、色彩和份量,特别是重点语句。这样,就会使停连、重音融入语流之中,贯通于语气之内,而节奏,也就在重点语气的回环往复之中自然显现出来。

普通话表达技巧 第2篇

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即席讲话时,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中心、组织词句而顾此失彼、暴露出许多缺点。因此,在说话训练时,不仅要注意训练成句成段话语语音的自然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用词、造句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

(一)语音自然

所谓“自然”指的是能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诵或背诵的腔调。照道理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谁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着自己的亲朋好友朗诵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方言区不少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是讲地方话的,除非背书、读报才用普通话。许多同志都是用朗诵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手段。再加上方言区的同志大多没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日常口语。久而久之,就把戏剧、朗诵的发音当作了楷模来仿效。这就造成了不少同志在说话时的“朗诵腔”。

其实,仔细考究起来,说话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与人交往时贵在真诚,人们希望听到的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由于表演的特殊环境(如场子大,观众多,表演者与听众距离远等),它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也允许美化、夸张。这两种语音在发声、共鸣甚至于吐字、节奏等等主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代替。一位名演员下台回家之后,对家人使用的必然是日常口语发音而绝不可能仍然用台词的发音,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词恰当

用词恰当首先是要用词规范,不用方言词语。例如有的上海人把“用抹布擦擦桌子”说成“用揩布揩揩台子”,把“自行车”说成“脚踏车”,这就是用词不规范。除此而外,还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

在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多用口语词,少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词或“基本上”、“一般说来”之类的书面语、公文用语。汉语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文雅,很精炼,使用这些古语词可以使语言有庄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就会使语句减少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因此不适合在说话时使用。例如“诸如”常用在公文里,口头上说,不妨改为“比方说„„”更好。“无须乎”也不如“不必”来得生动自然。“午后二时许”就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意思,但用在小型联欢会上,就不如“下午两点多钟”更为活泼。运用口语词可以使话语显得生动。

我们试看一位学生在讲述自己爱好滑冰时的一段话:所以回到家里呢,我妈看见挺心疼的。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学会。现在呢,将就着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摔跟斗。

这段话里全是大白话:“我妈”、“心疼”、“将就着”、“摔跟斗”这些词如果改成书面语,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现在试试:

所以回到家里母亲很舍不得。但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现在已基本上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跌倒。

2、不用时髦语

社会上常常流行一种“时髦语”。前些年从北方传来“没治了”、“震了”、“盖了帽儿了”、“毙了”(都是“好极了”的时髦说法)。这些年又从港台传来“做骚”(表演)、“挂咪”(告别舞台)、“发烧友”(歌迷)。上海地区又土生土长了“不要太(=太)”、“淘浆糊”、“巴子”等时髦说法。这些时髦语虽然可以风靡一时,但它们是不规范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满口时髦语不单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只能暴露出说话人素质的低下。

3、避免同音词

在口语中没有文字材料做依托,如果遇到同音现象,就容易造成误解。“向前看”容易被误听为“向钱看”;“期中”也容易被误听为“期终”。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有同音词的语词。据说有人出差到安徽,想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服务员指着一种宽面条问“面皮要不要?”当她听到“不要”的答复时,随口说了一句:“你们上海人来这儿,怎么都是不要面皮的?”想不到这句话引起了旁边站着的一对年轻的上海夫妇极大的愤慨,认为这位服务员侮辱了上海人。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方言词语加上同音现象所造成的一场误会。服务员使用了一个方言词“面皮”,而这个词正好与上海话中表示脸面的“面皮”相同。这样一来,原来服务员所讲的意思“不吃宽面条”就被误解为“不要脸”了。由此可见,在口语中避免使用同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句流畅

在口语表达中,语句流畅与否,对表达效果影响很大。语句流畅的,好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劳。语句不流畅的,听上去继继续续,不但不容易领会,而且容易疲劳或烦躁,效果就很差了。

要使语句流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短句,多用单句

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鱼贯而进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末当句子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的人脑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在作文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要惜墨如金,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千万不要讲两句;那末,在讨论口头表达效果时,我们正好要颠倒过来:“凡能够讲两句的,千万不要合并为一句!”同样,能够分拆为单句的,千万不要合成复句,任何欧化句法在口语表达中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长修饰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冗余适当,避免口头禅

口语表达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复这种方法。例如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孙中山先生的讲话录音中听到,他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四次“醒、醒、醒、醒!”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重复,并不是啰嗦。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地无意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于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一个词。这种重复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等的口头话,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语气舒缓,还可以有助于听众理解。例如以下的几种冗余成分是有积极作用的:

(1)提顿性质的冗余

在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之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提顿作用,使句中多一个停顿,使语气变得舒缓和亲切。例如: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乒乓球。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提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2)强调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例如: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这句话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

(3)解释性的冗余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的。是靠每一个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特别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因为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原来的语词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地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候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制作而临时加上去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来完成的3、思路清通,符合逻辑

语句的流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路是否清通。说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想不清楚。当人们从思维(也有人称为“内部语言”)转换为语句(也有人称为“外部语言”)时,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1)确定说话的中心。

(2)确定最关键的词语。

(3)选定句式。

(4)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

当然,(2)与(3)有时次序会互换。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心和层次肯定在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之前。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讲话大纲。因此,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就有了依据,以后的词和句也有了基调。这时,说话的人便可以“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如果说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程序行事而是边想边说,并且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如不能排除,就会造成说话的中断。即使最后能够排除,也会严重地影响听感,造成语句不流畅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思维障碍也有不同的类型:

(1)选词困难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

他最反对老师的那种——嗯——老师用很多作业——用很多作业来——影响同学的学——影响同学的业余生活。这儿出现的重复和延长显然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选出适当的后续词语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选词障碍有时表现为几次换用,例如下边这一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呃——就是说我们一定——呃——应该要注意自己——呃要讲究自己语言的美——语言美就表现出——呃表现在用词上。

这段话中几次停顿、障碍都和选词有关。这位说话者显然有边想边说的习惯。往往在脱口而出之后又感到不合适,再进行修改,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不流畅。

(2)由于句法结构的混乱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就是:

我们国家、国家田径队的马家军自从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鳖精呵——一开始他们浙江圣达、圣达中华鳖精老——各种各样的鳖精还有甚至什么鸡精啊什么蛇精啊各种各样的精都出来了。

这一句话按说话者的本意重新安排一下应该是这样:自从我们的国家田径队马家军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精”——鳖精、鸡精、蛇精都出来了。

然而,说话的人一开始就用错了“自从”。这样一来,整个的句子变成对马家军的评论。在句子中间又插入了浙江圣达,说到一半又觉得这一点与话题无关,于是又放弃。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在逻辑上就混乱不堪了。

(3)由于突然变换说话内容而形成的障碍。使听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例如下边这段话:

但是现在我们现在的广告就是我记得我刚刚开始看电视的时候有条叫做,十几年前吧十一二年前的时候开,开始看电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广告一般都是指那种一般都是那种大型的机械呵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那个“再向虎山行”它都是广告是那种锅炉啊汽车啊嗯这些这些广告。然后到现在的话十二年以后的话电视里的广告都是那种充斥了比如说六点六点多钟左右的时候都是那种儿童食品广告。

请注意带·的地方。说话人在那儿出现了思维障碍并突然转向。与之相伴随的还有无意义的重复。把整段话搅得一团糟。我们如果支掉多余的部分(下边用横线标出),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谋篇得法

口头表达的效果,除了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之外,谋篇得法亦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既然是表达,就必然有审题、选材、结构方面的问题。审题不当、跑题偏题、无的放矢是不可能说好话的。剪裁不当,当详不详就会表达不清,当简不简又会显得啰嗦。结构不完整不行,结构混乱也不符合要求。在谋篇方面,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题准备

我们可以把一段话题加以分类,找出它们的类型来。总起来说,可以把话题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可以按所记、所议的对象不同分为记人、记事、记生活、记所爱的四种“记”以及论人、论事、论物的三种“论”。

由于题目的类型不同,它们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记叙,它要求中心突出、交待清楚,信息丰富。记人的,要有外貌的描述,也要有精神的描述。写事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要交待。议论的讲话要求立论明确,发挥充分,结构完整,不能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无论是立论或者驳论,都不能中途偷换话题。我们把《测试大纲》中的50个话题概括分类。

上面的分类只是大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话题既可以作为记叙,又可以用以作为议论的中心。“我和电视”“自然环境和我”就是两可的话题。还有一些话题,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去说。例如“我与电视”可以从自己对电视的看法说,也可以从电视对自己的影响说,有一定的灵活性。

2、剪裁合理

在讲话时,应该选取适量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应该紧扣中心。要避免拉拉杂杂,离题万里,也要防止无话可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话善于组织材料,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但也有的人不善于选取材料,说起话来不得要领。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结果把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一古脑儿全讲了。讲到后来这位同学自己也犯糊涂了,说:“这位老师的许多看法我也不同意„„”听她讲话的同学也糊涂了,不知道她是尊敬这位老师,还是反对这位教师。这就是取材芜杂造成的后果。还有许多同学则相反,他们不善发挥,三两句一说,我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有位学生讲《商品质量和我》,翻来覆去就是“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教师启发他说“我”,他就说“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就是我的看法呀”。其实联系到“我”可以讲培养人才,质量不达标,后患无穷,也可以讲述自己遭假冒伪劣产品之害的故事。这就是剪裁毛病中的“贫乏”。

3、结构完整

无论是记叙或是议论,讲话还有个结构问题。一篇讲话结构完整,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感到残缺不全,影响效果。

结构与话题有关,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结构。大体说来,议论性的讲话多少有点像即席演讲。它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讲清自己所讲的话题,然后进入主体。主体部分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应该应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并把自己的观点强调一下以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学生谈自然现象,她选择了雨,从雨谈到水,说话时在解题部分抓住人们对自然的奥秘谈起,谈到变化无穷的自然。接着话锋一转,就谈到自然界中最平常,然而又变化很大,对生命影响极大的水,这就引入了正题。主体部分详述水的各种姿态:上天入地,雨雪云露,水与人类生命的密切关联,甚至人生的哲理。结论部分谈到自己受到水的启示,想到要在自己的性格中学习水的能方能圆的灵活性;还要学习水的宽容性,包容性。这是结构较为成功的例子。

普通话表达技巧 第3篇

普通话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通过普通话人们可以表达心声、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实现双赢。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广播、录音机、电视、电脑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 更凸显出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少数民族预科生处在一个日益开放、空前活跃的社会,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对他们来说, 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 没有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势必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就业和工作。因此, 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中应重视并加强普通话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对于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呢?

一、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意义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能力的培养, 已成为一种共识, 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少数民族预科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开放, 时代的发展, 信息的大量涌入, 人与人之间语言交际活动的日趋频繁, 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普通话表达能力, “口才是一个必备的基本素质”[2]。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素质的相应要求, 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较强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将普通话教学纳入良性教学运行机制, 把普通话训练落到实处。

2. 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助于少数民族预科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说与写相辅相成,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3], 把话说好, 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助于少数民族预科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单纯进行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化的指导, 还应将普通话教学与听读、写作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发展预科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夯实基础。

3. 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助于少数民族预科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普通话表达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语言 (思维) 借助于词语转换为外部语言 (有声语言) 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 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4]。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与组织、语言运用的技巧, 是口头表达的中心环节。而其中思维是首要的, 思维不清或者思维迟钝, 都会影响口头表达的效果和效率。因此, 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是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标志, 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进行普通话表达能力的训练, 必然有助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普通话表达的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怕说, 或想说的不敢说, 敢说的却又不能说, 能说的却又不善说[5]。针对这种情况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

1.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敢说”。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普通话教学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让学生唱主角, 变课堂为学堂, 使师生共学, 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在训练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把训练进行下去。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语感, 在即席发言中锻炼普通话表达能力。

同时, 要善于鼓励学生, 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而“敢说”。其实, 每个人都有用语言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冲动和渴望, 他们之所以有时不敢说, 主要是受所处环境的制约, 在心理上产生了压力而不敢开口, 即使开口了也不能畅所欲言。在这方面, 青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而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学生,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加鼓励, 在讲课过程中要多给这些学生创造机会, 引导他们认真训练, 即使他们表达效果不佳, 也不要随意批评, 而应从适当角度给予肯定, 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使他们逐步敢于、乐于在众人面前说话, 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而满足自身“说”的欲望。

2.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想说”。

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离不开交际需要的推动, 各种活动就是学生施展普通话表达才能的舞台、谋求普通话表达能力提高的阵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说的活动, 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说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组织开展的活动必须能够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什么形式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 内容都应尽量以学生的兴奋点为中心展开。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训练话题的选择与设计恰当与否, 能否适合学生的“口味”, 是能否有效激发学生说的关键。因此, 在话题的选择上, 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做到切合实际、难易适度, 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想一吐为快。例如对“大学生应该比什么?”“谈考试作弊”等话题, 学生在训练中会特别感兴趣。

同时, 训练形式要力求多样化, 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内化”课上所学的普通话理论知识。例如, 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下知识竞赛、诗文朗诵比赛、学作主持人等, 都是锻炼学生说好普通话, 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好形式。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 让他们讲身边令自己动情的、难忘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 以及个人的爱好、理想追求, 等等, 为他们提供感情驰骋的空间。在我的调控下, 很多学生都能够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台上的学生讲得感情真挚、生动有趣, 台下的听众身受感染、跃跃欲试。另外, 还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却又认识不清的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中力求语言表达清楚、语句通顺、观点明确。这类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使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会说”。

要充分认识良好思维品质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极端重要性。一个思维混乱的人, 口语表达不可能清晰、流畅。思维对言语活动有着组织和控制作用, 思维内容贫乏, 言语就难以扩展。因此, 对学生进行普通话交际训练,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就必须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突破口, 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同时, 注意在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除此之外, 要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 例如, 多听普通话作品朗读录音, 认真观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 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学习。要求学生特别要注意学习主持人说话时严密的逻辑性, 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反复模仿, 来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 非长期坚持不能奏效, 必须循序渐进, 在有明确目的的训练中逐步提高。

三、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表达的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 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 从而使全体少数民族预科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是实施普通话教学的前提, 其分层标准是学习者的原有普通话基础, 再综合考虑其学习能力、兴趣特长、专业要求等因素[6]。先对新入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普通话基础摸底测试, 然后根据摸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按原有普通话基础分层是最常用的学生分层方法。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少数民族预科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学生性格内向, 平时与人交流较少, 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对他们来讲是一件极难为情的事情, 这类学生站在台上, 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却说不出几句话, 他们除了心理素质不过关外, 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也较为薄弱。另一种学生则恰恰相反, 这类学生大都是学校语言类社团的积极参与者, 对语言艺术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中的多数人有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强烈的表现欲, 迫切想在普通话表达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教学实践表明, 分层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的教学, 这是因为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指出, 普通话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敢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想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会说”, 同时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普通话教学, 以切实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2]雷逢春.新理念下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3) :6-8.

[3]刘夏阳.中国普及普通话现状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学报, 1999, (6) :104-107.

[4]梁春莲.民族地区高师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障碍心理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6) :78-79.

[5]贾晓玲.浅谈蒙汉双语生的普通话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1) :83-85.

培养农村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第4篇

一、利用生活环节,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语言经验

要使幼儿能够流利地运用各种词汇和别人交谈,就得先让幼儿积累一定的词汇。而语言是人类的生活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源于生活。针对幼儿生活经验不足,词汇量少的情况,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诱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早上来园会向老师问好:“老师早上好!”离园时会向老师告别:“老师再见!”初来园时,许多幼儿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在每天的晨检中,教师先用普通话点名,让幼儿熟悉自己的名字;诗歌或歌曲表演前,幼儿必须在小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和班级。厨房的阿姨拿餐点来,让幼儿感谢并学说:“阿姨您辛苦了。”用餐时,幼儿学说:“老师,我想添菜(饭)。”幼儿想上厕所学会说:“老师,我想小便(大便)。”当幼儿会说一些简单的短句后,教师得循序渐进,引导幼儿学说两三句话。如带幼儿户外活动前,教师都会讲一些活动安全要注意的事项。待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些后,教师可用提问式的谈话引导幼儿说出活动安全注意事项。如:“小朋友们下楼梯要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午睡前,引导幼儿学说:“小朋友们要安安静静的睡觉,不吵也不闹。”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说普通话的积极性提高了、欲望被激发了,普通话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二、合理设计各种语言活动,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要让幼儿很自然地运用普通话,就得让其时时刻刻都接受普通话环境的刺激。教师要合理设计各种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给幼儿提供轻松感受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1.每天,教师给幼儿讲一个德育故事,指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如:“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利用故事中的形象,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最后教师从故事中摘一句对话,让幼儿学说对话,感受句子的情感表达。

2.设计游戏识字,让幼儿在玩中学,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学用自己认识的字宝宝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海,大海里有许多的鱼”。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散文和诗歌让幼儿反复欣赏,让幼儿学习模仿标准的语气、语调,并从听读、跟读到朗读和运用句子。

4.选择美观大方的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头饰、色彩鲜艳的故事图片,指导幼儿看图讲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请幼儿在集体面前复述小故事。

5.设计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语言实践。如“小白兔请客”, 通过让幼儿参与扮演角色,引导幼儿说出一些礼貌用语。

诸如此类的活动,会让幼儿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宽松的语言环境就是一种充满安全感、温馨愉快、可以愉快自主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没有压力,心情舒畅。因此要营造宽松的普通话表达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

刚入园的个别幼儿,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总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别人说话。这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主动与幼儿交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调,也可亲亲幼儿,抱抱幼儿,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幼儿产生和教师交流的欲望。

对于说得好幼儿,教师要及时表扬,树立正面的榜样,把会说的幼儿安排到“孤言寡语”的幼儿身边去,让幼儿自由交谈,起到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

对于想说但说得不好的幼儿,教师要注意倾听,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并给予及时指导,如:“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好喜欢听你的声音,但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只有及时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幼儿才能敢说、爱说。

四、家园配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普通话测试技巧 第5篇

进入考场时每个人都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 如果准备不是很充分,可以带上一本词典,纸,笔,把认为拿不准的字词查清楚做上标记.等到进入房间时还可以再次复习。

2.把握好时间

时间一般都是足够的,当你读完一项不要停留,点下一步接着往下进行。不要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过分加快语速,否则导致测试效果不佳。

3.掌握好音量

注意测试时音量要稍大(两三个人交谈的音量),常见的问题是音量过小。

4.注意相应语速的把握

尽量保证语速适中。做到速度稳稳当当,吐字清晰完整,普通话考试看重读音的标准清晰,语速过快易导致吐字不清。常见问题是语速过快。

5.避免漏读。

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评分要求,前三项漏读要相应扣分。所以,建议读字词两项换行时可放慢速度看,看清楚再读,不要漏行。同时对某些读音不确定的字词也要揣摩着读过去。

6.避免重读。

重读时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识别,相应扣分。所以,即使读错或漏读,也不要重读。

7.说话环节的注意事项。

在说话环节如果出现背稿、离题、简单重复、反复纠结、缺时等现象都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扣分。所以,此环节要尽量避免以上状况发生。

8.不受环境影响。

考试时应专注于自己的考试内容,不要去听其他考试者在朗读的内容。每台机子的考试内容是不同的,因此也没有必要听别人的朗读内容,以免影响自己情绪。

9.要有对象感。

测试时想象是与朋友家人面对面交流。这种心理暗示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1.普通话测试技巧

2.普通话测试朗读技巧

3.普通话测试备考技巧

4.普通话测试的技巧

5.普通话测试小技巧

6.国家普通话考试小技巧与普通话测试样卷

7.普通话水平测试之说话技巧

8.普通话测试流程

9.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技巧

普通话普通话应试技巧 第6篇

1、避免因认错字而造成的低级错误。

2、声调调值读到位,尤其是三声,一定要有从降到升的曲折调。

3、声音要清晰响亮。

二、读多音节词语

1、同一题之1,避免低级错误。

2、必读轻声词语表中所列词语一定要读成轻声。

3、儿化音词语要读出儿化效果,与前一字要融成一个音节,这是错误与缺陷的差别。

4、注意词语的轻重格式,重音所在位置。

5、在词语中,各调值会有不同变化,不能一字一顿读成第一题的单字效果。

三、朗读短文

1、流畅自然,避免错,漏,增,回读等情况。

2、轻声词语和句末语气词要读为轻声。

3、理解句意,找准重音和词组划分位置。

4、感情适度,勿夸张勿死板。

四、命题说话

1、考前把所有30个题目过一遍,想好每个题目下用哪些素材。

2、熟悉的素材可在多个题目中共享,可减少紧张情绪。

3、思路要有连贯性,避免断片,扣流畅分。

4、忌背稿,背稿感觉和对话感觉不一样,此题人测,一旦听出为背稿,扣分严重。

五、其他问题

1、个人的语音难点要有针对性地找准方法,加以克服。

2、语调比语音更影响等级核定。

3、客观得分+主观评定=等级。比如一甲与一乙都是高水平,一乙客观失分很少,但说话时流露出了方言语调,或不流畅等情况,也会被定为乙等。所以,短时间内攻艰目标应放在前三题,尤其是前两题。

相关阅读:普通话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

普通话测试只有短短的13分钟,但要考出理想的分数,台下的准备却是十分繁琐的。其实普通话的考试项目并不多,只有4大项:读单音节字词共10分;读多音节词语共20分;朗读短文共30分;命题说话40分。而要获得二级以上的成绩却并不容易。不过,考试却也有经验可循,大家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也能够出奇制胜。

多听录音。

目前,普通话的教材一般配有60篇短文的录音。考生可反复地听,对短文中的轻声变化,不妨标出来,多多地体味。由于普通话的测试都是口头测试,大家一定要掌握语速,从容地读出每个词的音节。如果在测试时,碰到多音字,可读任何一个规范的读音。在字词测试中,发现自己读错了,也可按规则,重新读一次。而短文中,读错了不需要回头纠正,只管一路自然地读下去,不要影响整体的发挥。

字正腔圆。

在练习朗读时,要养成咬字有力,发音清楚,吐字完整的良好习惯。有的考生,因为在朗读语流中,发音过程不完整,造成音素缺损或丢失,影响了语音的标准程度。因此,朗读时,最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让发音器官处于积极状态,使语流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准确清晰,字正腔圆。

像在上面所说的那样,多听录音和说话时字正腔圆是普通话考试技巧中最重要的两点。希望大家能够在平常的准备中多多的积累,多多的练习。

上一篇:电视文艺栏目化专业化的思考论文下一篇:初三英语复习策略及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