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要有亮点

2024-05-18

中考作文要有亮点(精选8篇)

中考作文要有亮点 第1篇

惠普公司希望应聘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吸引招聘人员,多了解公司招聘的职位,多了解职位的要求,然后在自己的简历里强调自己适合这个职位的东西,让招聘人员知道你有这方面的能力、经验和知识。所以,一般来说应该有一个亮点或者最突出的部分,概述性地交代自己在什么学校毕业,有几年工作经验,有哪些证明等等,让招聘人员看到这几条就觉得这个人是我想要的。这样,招聘人员也节省时间,对路不对路马上就可以区分出来。

另外,应聘者要写明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什么方面是特别适合惠普公司所招聘职位的。很多人投简历时是千篇一律的,不管投什么样的公司和职位都用一样的简历。可能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也只能这个样子,因为他基本的经验和教育就是这些,这样投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他还是应该针对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岗位做简历,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主题明确的简历容易通过

IBM公司招聘人员表示,我们在看简历的时候,对于内容格式比较清楚、各个段落比较分明的简历,会比较容易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另外,主题要明确一些,简历最好能针对应聘岗位条件表达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符合IBM公司的要求,把能够表达自己能力的重点写得突出一些。在简历中,讲到自己做过一些什么样的工作的时候,最好不要只说明做过什么工作,而且要强调自己是怎么样做到的,业绩如何。总之,主题明确一点的简历比较容易通过。

中考作文要有四气 第2篇

首先说正气。作文要充满正气, 作者要满怀正义。人类文明正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苍颉造字, 鬼神泣;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有《正气歌》……无数正义之士用生命作笔留下了一篇篇感天地泣鬼神的文学力作。初中毕业生应是意气风发的有为少年, 当有拿云之志, 以正义之心, 行正义之事, 作正气之文, 字里行间要充满正义之气。请看湖北省中考佳作《金钱·权欲·腐败》片断:“那些贪污腐败的人, 等待着他们的只有那冰冷的铁窗生涯和呼啸出膛的正义的子弹。任何贪污、腐化、堕落的人, 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作者以正义之心, 抨击腐败之人, 充满了正气。

我曾写过一篇下水作文《学会捕风捉影》兹录如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人们习惯将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 我要说的是风和影的本质内涵:如果若干年后, 你能留下一风半影证明你曾经生活过, 曾经真正地生活过, 那么你一定先学会了捕风捉影。

风。它是那么自然, 任意随形, 该止则止, 该起则起。风的力量是如此伟大, 它催动四季的轮回, 吹净了不尽的滚滚红尘, 刮走了一切该刮走的,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老了时间, 只留下风声永恒———请听仓颉造字后鬼神的阵阵呜咽, 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声声驼铃———正是这无数的风声聚合成人类的文明。“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当你解读了自然的风, 解读了人类历史的风声, 是否会想到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丝风?当你认真读懂中国的任何一部名著, 领略人世的悲凉, 历数中华民族的沧桑, 你就能听到五千年来风声依旧, 就能看到中国先人历经五千年的风雨锻铸出来的那柄正义之剑高悬———靠着一身正气, 凭着一身肝胆, 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

影。人们常说立竿见影, 身正不怕影子斜, 影的本义是事物在时光中留下的东西。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悸动都在风中留下影儿, 或大或小, 或明或暗。当你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喧嚣, 在飒飒的凄风中流连人类文明梦幻般的影儿时, 你不想为群星灿烂的人类历史长河增添一丝光亮, 留下一丁点可贵的影儿吗?请学会捕风捉影吧, 只有你学会了捕风捉影, 才表明你学会了生存, 懂得了生命的真正内涵。只有你学会了捕风捉影, 你才能傲视一切痛苦和不幸, 珍爱生活, 珍爱生命, 享受常人永远无法享受到的幸福。只有你学会了捕风捉影, 你才能笑对死亡, 谱写出生命的华章。愿你多留下彰显生命正义的风声, 见证生命正义的倩影。”

本文反弹琵琶, 用一颗充满正义的大心挖掘出成语“捕风捉影”的深层内涵, 可谓“心照朗朗乾坤”, 气冲霄汉!

其次说大气。充满正气的文章都彰显出一种大气。大气的文章有如下一些特点:体现大人生、反映大社会、揭示大自然、彰显大生命、张扬大自我、流露大智慧、呈现大境界等等。写大气文章一般是微观世界宏观思考, 对某一话题作多维的发散与构想, 纵向的与横向的, 现实的与历史的, 过去的与未来的, 正向的与反向的, 相关的与相似的等。请看江苏徐州市中考佳作片断:“我们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 做到平静而有耐力地去生活;应该像小溪一样, 心中装着大海, 毫不倦怠地奔流;也应该像穿石之水, 把伟大的事业付诸每日努力之中, 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默默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作者指出怎样才能拥有似水人生, 把水与人生自然融合, 可见作者独到的思考视角和立意的高度, 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磅礴大气。

湖北中考佳作《当京剧碰到了摇滚》片断:“当京剧与摇滚结合, 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中国文化真精彩!当京剧遇到摇滚, 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未来, 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考生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 发表了“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才是精彩的”观点, 并向世界呐喊, 充满了大气。

重庆中考满分作文《一帘思绪》片断:“生命需要一种情怀, 一种面对浮躁时平静的从容心境;生命需要一种胸襟, 一种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 博采众长的非凡气度;生命需要一种哲学, 一种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睿智。当你骄傲地拥有忍受磨难的意志时, 请向世界宣告:我的生命, 没有失败的生命, 只有生命的失败!”讴歌生命的伟大, 胸怀开阔, 气度非凡。尤其是末句, 令人掩卷长叹, 感慨万千, 实乃大气之作。

再次说文气。真正的文章一定是文气充沛的。正如苏轼《文学》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在这里, 曹丕所说的“气”是指作家的个性气质。“文以气为主”, 强调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是作家独具的“气”, 也就是说作家独特的气质决定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进而导致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气之清浊有体”中的“清”与“浊”, 是作家气质明显相对的两大类型。“清”是清峻、阳刚之气, 表现在文学创作中, 是豪迈劲健的风格;“浊”是舒缓、阴柔之气, 表现在文学创作中, 是委婉凝重的风格。“体”是个体, 曹丕认为“气”是与生俱来的禀赋, 具有极强的个体性、独特性, 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气”, 或“清”或“浊”, 不会互相雷同, 更不能互相交换, 模仿求似。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文气实足的。中考满分作文也应该是文味浓郁的。请看江苏省运河中学戴双的佳作《生活如诗》片断:“生活是首诗, 生命是韵脚……无数英雄慨叹:生命为何不能飞起来?可他们又何曾想过, 只要真心对待生命, 即使是折翅的大雁也会永远翱翔在生活的天空。‘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是真隐士的无我之境;‘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忠志之士的生命壮歌……生活如诗, 要用心解读, 用生命谱写;生活如诗, 要的是创造, 而不是一味的等待。”作者从“生活”的话题, 悟出了生活如诗的真谛, 字里行间透出一颗诗心的生命律动, 是吸纳许多正大的文气使然。

再看江苏周杭佳作《品尝书香》片断:“我飘飞的身心融入了那千年的唐风宋雨, 看花开花落, 云卷云舒;静坐于烟波湖畔, 看水天相接处渔舟唱晚;在夕阳斜晖里, 品情爱绵绵;在古道长亭边, 听古筝轻叹……我的心开始与鲁滨逊一起漂流, 在孤魂野岛上经历凄风苦雨;我开始寻找一位吉卜赛姑娘优美的身影, 体味她对卡西莫多的震撼;我领略了苔丝的温柔, 柯察金的坚韧,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韵……我从《红楼梦》里, 沿着洒下的泪痕, 摸索到了寄人篱下, 悲悲切切的爱情之路;我在‘落花流水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浮沉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中品读到了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到了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最后说雅气。一篇文章有了正气、大气、文气, 自然就有了雅气。雅, 即正, 雅气, 即刚直、方正之气;雅, 即大, 雅气, 即广博、浩大之气;雅, 即文, 雅气, 即文雅、儒雅之气。请欣赏江苏南通中考满分作文《倾听昭君》片断:“昭君啊, 出塞的那条路上, 草尖可曾闪烁你坚毅的泪水?那马蹄下滚滚烟尘可曾托满你无尽的心酸?没有再多的言语, 昭君, 你像一把宝刀, 将异族的野狼拒之门外, 我想象不到你有多勇敢。为了汉室, 你走出少女的香闺, 融入茫茫大漠;你走出少女的憧憬, 走进贫穷的生活;你脱去少女的幼稚, 活成一堵坚实的墙;你洗去少女的纯真, 化成一根顽强的草。你的美, 是上天鬼斧神工的艺术, 你用艺术遮挡冷冷的刀锋;你用艺术将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 而你自己, 何去何从?那茫茫的大漠中, 是你茕茕孑立的身影吗, 昭君?驼铃声渐渐远去, 你的身影在朦胧中逐渐消失, 你背负的是一种责任, 一种美丽, 那伤感的《出塞曲》是你在弹奏吗, 昭君?我听到了。哦, 美丽的昭君, 顽强的昭君, 传奇的昭君, 你听到风沙中的赞歌了吗?……一曲《出塞曲》, 我听到了, 那是千年前你的呼唤, 是思乡, 是慨叹, 是惆怅, 是勇敢与坚强!”考生在谙熟昭君出塞历史的基础上, 壮写了王昭君坚强勇敢的形象。本文除有磅礴大气之外, 语言优美, 文气沛然, 给人以荡气回肠的畅快感受, 令人拍案叫绝。

中考作文要有三味 第3篇

一.语文味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提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如何让学生写出富有语文味的真善美的作文?

1.阅读课本。

教师可充分利用手中的课本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拓展,逐步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审美意识。语文课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理趣美,它不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使学生具有语文基础,还用它的深刻内涵、真情实感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培养和性格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熟能生巧,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这种“经验式”教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课外阅读。

鲁迅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多读是知识面广、阅读能力强的根源。

一些学生为什么写作文只会跟风,没有特色,甚至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库存”,没有“粮食”,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菜来。而一些考生的优秀作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读书多,读书熟。课内课外,古往今来,都有涉猎,而且善于运用,举重若轻。这种能力,只能从读书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依赖教辅也不行。林语堂说,国文好的学生,多半是在课桌下偷偷看课外书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所闻,必然有所思。在读书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吸取里面的技巧,不难“偷师”到一些好东西。要相信,写作是从阅读中孕育的。

二.生活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标》也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写作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1.注意观察生活,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每一个方面都是写作的素材。列夫托尔斯泰随身总带着一个笔记本,不论散步、游玩,还是聊天、会客总是不时拿出记下点什么。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他才得以写出《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巨著。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察觉,把你所闻所见随时记下来……”

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只有去认识自然界、掌握生活,并用思想去钻研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时候,生活才能成为创作的巨大源泉。只有经过细致观察,透彻了解要写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生动。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有动有静,各具情态。一个“单是”,引出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如果作者不对“百草园”进行细致观察,不熟悉“百草园”中的布局及园内的各种动植物,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优美的文字的。

2.用心感受生活,抒发真实感受。

观察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有些人对生活进行了不少的观察,但却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等)的观察中,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因此,用心感受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另一个关键。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到父亲蹒跚穿过铁道,笨拙爬上月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如果作者不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是绝不会因父亲去给自己买几个橘子而流泪的。

班上一位同学在《那微笑,改变了我》的作文中写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主动帮我度过难关以后,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车子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的皮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啊,是一位40多岁朴实的农民。我支支吾吾,很想对他说一声我不常说的‘谢谢两个字,可是嘴笨和胆小使我最终没能说一句话,他拍拍我的肩笑着走开了。我呆呆地站在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时,脑海里已满是那张微笑的脸!”,那微笑让“我”始终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endprint

生活是美好的,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从生活中提取有用的写作素材,写出生活中珍藏的记忆,让我们的生活流光溢彩!

好的文章,永远是生活的馈赠。

三.成长味

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开始有自己独到的对人生的看法。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辩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再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

除了课堂训练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之,写好中考作文,考生绝不能只靠考场的临时抱佛脚,要改变那种平时浑浑噩噩、漫无用心的学习生活状态,要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把读书、思考和练笔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作文紧紧结合在一起,写出具有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的作文,这样,你的中考作文才会妙笔生花,你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

中考作文要有亮点 第4篇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 唯整句最容易受到读者青睐。何谓整句?整句是相对于散句而言的, 即指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句子。具体表现为使用了排比、对偶、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格的句子。其优点是具有音韵的和谐美, 节奏形式上的整齐美, 同时也使内容更丰富, 意蕴更深刻。运用这种形式应注意不要刻意追求形式, 而重在内容的深刻含蓄。

1.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 (本段选自2003年全国卷优秀作文《心中的天平》。本段使用排比修辞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印象, 不仅如此, 还综合运用了设问与对比, 因而更加深了文段的意蕴)

2.蜂采的是花, 酿的是蜜;蚕吃的是桑, 吐的是丝;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学习了科学知识, 就不该只是重复前人的智慧, 而应该有所创造。在考场作文中, 若能集中笔墨, 运用整句形式写一个开头或结尾, 定能点亮全篇的“文采”, 那么, 摘取发展等级的最高分也并非难事了。

二、镶嵌名句

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 能丰富文章的语言,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 而如果能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往往会使文章大大增色。

1.我会选择放弃, 寻一个更适合的目标, 既然找不到“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何不寻一方“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净土?既然无法欣赏“明月共潮生”的佳景, 何不煮一壶菊花酒, 邀疏星共饮?

2.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 虽然“人比黄花瘦”, 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有超世之才又临惊泰然的苏轼, 虽渴望“雄姿英发”的伟业, 但更渗透了“淡妆浓抹”的自然和谐;我喜欢嫉恶如仇而又心怀柔肠的鲁迅, 虽“横眉冷对千夫指”, 但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情。

以上两个选自中考优秀作文中的片段不约而同地撷取了古诗名句, 在表达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向评卷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把源自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比作一顶王冠, 那么恰当的名言警句则无异于镶嵌在王冠上的颗颗明珠。在考场之上, 胸中积累了丰富的古诗名句的考生何妨凭此一展才情呢!

三、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的目的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词语写得具体、形象, 可知、可感。例如: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开窗户时迎面吹来的那股清风。是你独坐一隅聆听歌曲时的那种心灵的静谧, 是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2.友情, 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 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 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 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 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3.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 “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

以上语段中的“幸福”“友情”“潇洒”都是抽象名词, 如果单纯阐释概念, 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 而作者信手采撷生活中具体事件来加以诠释, 便轻而易举地唤起了读者的感性体验, 并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运用此法来写时间、理想、信念、自尊、自强……不是都可以写得生动传神, 形象感人吗?

四、巧于化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留下了众多名言佳句。诗词歌赋、电影电视、歌曲广告, 许多句子耳熟能详。如果对名句进行改造化用, 旧瓶装新酒, 作文中若能信手拈来, 嵌入自己的文章中, 往往会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理想效果。

1.有学生讽刺当今某些不正常的现象, 把《陋室铭》第一句改为“分不在高, 有权就性;才不在多, 有钱就灵。”

2.一个准备中考的学生, 一个学期要做11.35公斤的考卷, 于是只能在课堂上想想带张软盘去冲浪。

3.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 敢于正视严厉的批评。

以上文句于机智幽默中透出一丝“叛逆”, 却又洋溢着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 庄谐之间, 个性尽显, 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考试中如果能打破死板乏味的语言套路, 以独创的词语、句式把文章写得绚丽生辉, 自然会受到好评。

中考作文要有四气 第5篇

参加历届中考作文阅卷,印象是:满分作文寥寥无几,真正的优秀作文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是缺少“四气”,或“四气”不足。中考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要有“四气”,即正气、大气、文气、雅气。

首先说正气。作文要充满正气,作者要满怀正义。人类文明正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苍颉造字,鬼神泣;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有《正气歌》……无数正义之士用生命作笔留下了一篇篇感天地泣鬼神的文学力作。初中毕业生应是意气风发的有为少年,当有拿云之志,以正义之心,行正义之事,作正气之文,字里行间要充满正义之气。请看湖北省中考佳作《=金钱·权欲·腐败》片断:“那些贪污腐败的人,等待着他们的只有那冰冷的铁窗生涯和呼啸出膛的正义的子弹。任何贪污、腐化、堕落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作者以正义之心,抨击腐败之人,充满了正气。

我曾写过一篇下水作文《学会捕风捉影》兹录如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们习惯将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我要说的是风和影的本质内涵:如果若干年后,你能留下一风半影证明你曾经生活过,曾经真正地生活过,那么你一定先学会了捕风捉影。

风。它是那么自然,任意随形,该止则止,该起则起。风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它催动四季的轮回,吹净了不尽的滚滚红尘,刮走了一切该刮走的,吹尽狂沙始到金,吹老了时间,只留下风声永恒——请听仓颉造字后鬼神的阵阵呜咽,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声声驼铃——正是这无数的风声聚合成人类的文明。“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当你解读了自然的风。解读了人类历史的风声,是否会想到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丝风?当你认真读懂中国的任何一部名著。领略人世的悲凉,历数中华民族的沧桑,你就能听到五千年来风声依旧,就能看到中国先人历经五千年的风雨锻铸出来的那柄正义之剑高悬——靠着一身正气,凭着一身肝胆,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

影。人们常说立竿见影,身正不怕影子斜,影的本义是事物在时光中留下的东西。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悸动都在风中留下影儿,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当你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喧嚣,在飒飒的凄风中流连人类文明梦幻般的影儿时,你不想为群星灿烂的人类历史长河增添一丝光亮,留下一丁点可贵的影儿吗?请学会捕风捉影吧,只有你学会了捕风捉影,才表明你学会了生存,懂得了生命的真正内涵。只有你学会了捕风提影,体才能傲视一切痛苦和不幸,珍爱生活,珍爱生命,享受常人永远无法享受到的幸福。只有你学会了捕风捉影,你才能笑对死亡,谱写出生命的华章。愿你多留下彰显生命正义的风声,见证生命正义的倩影。

本文反弹琵琶,用一颗充满正义的大心挖掘出成语“捕风捉影”的深层内涵,可谓“心照朗朗乾坤”,气冲霄汉!

其次说大气。充满正气的文章都彰显出一种大气。大气的文章有如下一些特点:体现大人生、反映大社会、揭示大自然、彰显大生命、张扬大自我、流露大智慧、呈现大境界等等。写大气文章一般是微观世界宏观思考,对某一话题作多维的发散与构想,纵向的与横向的,现实的与历史的,过去的与未来的,正向的与反向的,相关的与相似的等。请看江苏徐州市中考佳作片断:“我们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做到平静而有耐力地去生活;应该像小溪一样,心中装着大海,毫不倦怠地奔流;也应该像穿石之水,把伟大的事业付诸每日努力之中,不追求外表的华丽,默默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作者指出怎样才能拥有似水人生,把水与人生自然融合,可见作者独到的思考视角和立意的高度,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磅礴大气。

湖北中考佳作《当京剧碰到了摇滚》片断:“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中国文化真精彩!当京剧遇到摇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考生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发表了“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才是精彩的”观点,并向世界呐喊,充满了大气。

重庆中考满分作文《一帘思绪》片断:“生命需要一种情怀,一种面对浮躁时平静的从容心境;生命需要一种胸襟,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非凡气度;生命需要一种哲学,一种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睿智。当你骄傲地拥有忍受磨难的意志时,请向世界宣告:我的生命,没有失败的生命,只有生命的失败!”讴歌生命的伟大,胸怀开阔,气度非凡。尤其是末句,令人掩卷长叹,感慨万千。实乃大气之作。

再次说文气。真正的文章一定是文气充沛的。正如苏轼《文学》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在这里,曹丕所说的“气”是指作家的个性气质。“文以气为主”,强调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是作家独具的“气”,也就是说作家独特的气质决定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进而导致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气之清浊有体”中的“清”与“浊”,是作家气质明显相对的两大类型。“清”是清峻、阳刚之气,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是豪迈劲健的风格;“浊”是舒缓、阴柔之气,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是委婉凝重的风格。“体”是个体,曹丕认为“气”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具有极强的个体性、独特性,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气”,或“清”或“浊”,不会互相雷同,更不能互相交换,模仿求似。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文气实足的。中考满分作文也应该是文味浓郁的。请看江苏省运河中学戴双的佳作《生活如诗》片断:“生活是首诗,生命是韵脚……无数英雄慨叹:生命为何不能飞起来?可他们又何曾想过,只要真心对待生命,即使是折翅的大雁也会永远翱翔在生活的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真隐士的无我之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忠志之士的生命壮歌……生活如诗,要用心解读,用生命谱写;生活如诗,要的是创造,而不是一味的等待。”作者从“生活”的话题,悟出了生活如诗的真谛,字里行间透出一颗诗心的生命律动,是吸纳许多正大的文气使然。

再看江苏周抗佳作《品尝书香》片断:“我飘飞的身心融入了那千年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静坐于烟波潮畔,看水天相接处渔舟唱晚;在夕阳斜晖里,品情爱绵绵;在古道长亭边,听古筝轻叹……我的心开始与鲁滨逊一起漂流,在孤魂野岛上经历凄风苦雨;我开始寻找一位吉卜赛姑娘优美的身影,体味她对卡西莫多的震撼;我领略了苔丝的温柔,柯察金的坚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韵……我从《红楼梦》里,沿着洒下的泪痕,摸索到了寄人篱下,悲悲切切的爱情之路;我在‘落花流水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浮沉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品读到了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到了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最后说雅气。一篇文章有了正气、大气、文气,自然就有了雅气。雅,即正,雅气,即刚直、方正之气;雅,即大,雅气,即广博、浩大之气;雅,即文,雅气,即文雅、儒雅之气。请欣赏江苏南通中考满分作文《倾听昭君》片断:“昭君啊,出塞的那条路上,草尖可曾闪烁你坚毅的泪水?那马蹄下滚滚烟尘可曾托满你无尽的心酸?没有再多的言语,昭君,你像一把宝刀,将异族的野狼拒之门外,我想象不到你有多勇敢。为了汉室,你走出少女的香闺。融入茫茫大漠;你走出少女的憧憬,走进贫穷的生活;你脱去少女的幼稚,活成一堵坚实的墙;你洗去少女的纯真,化成一根顽强的草。你的美,是上天鬼斧神工的艺术,你用艺术遮挡冷冷的刀锋;你用艺术将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而你自己,何去何从?那茫茫的大漠中,是你茕茕孑立的身影吗,昭君?驼铃声渐渐远去,你的身影在朦胧中逐渐消失,你背负的是一种责任,一种美丽,那伤感的《出塞曲》是你在弹奏吗,昭君?我听到了。哦,美丽的昭君,顽强的昭君,传奇的昭君,你听到风沙中的赞歌了吗?……一曲《出塞曲》,我听到7,那是千年前你的呼唤,是思乡,是慨叹,是惆怅,是勇敢与坚强!”考生在谙熟昭君出塞历史的基础上,壮写了王昭君坚强勇敢的形象。本文除有磅礴大气之外,语言优美,文气沛然,给人以荡气回肠的畅快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中考作文要有亮点 第6篇

亮点一:关注了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如图是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项目标志, 图中两轮所在圆的位置关系是 (%) 。

A.内含B.相交C.相切D.外离

评析:该题考查的是两圆的位置关系, 但把两圆放在自行车里, 让学生觉得生活处处有数学, 会觉得学习数学真有趣, 让学生觉得较亲近。

亮点二:关注了数学的人文精神。

下列名人中: (1) 鲁迅; (2) 姚明; (3) 刘徽; (4) 杨利伟; (5) 高斯; (6) 贝多芬; (7) 陈景润。其中是数学家的为 (%) 。

A. (1) (3) (5) B. (2) (4) (6) C. (3) (5) (7) D. (4) (5) (6)

评析:从人物中找出数学家, 考查学生对数学历史的认识, 关注数学的人文精神。

启示:应重视对《数学课程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的变式训练, 并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中考注重考查核心知识,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在强调能力立意的今天也不例外。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许多中考数学试题都是在教科书和历届中考试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 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为此, 教师应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并对例题、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另外一方面, 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实践证明, 会思维的学生才会学习,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必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过程, 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 掌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

亮点三:关注了对个性化的评价。

如图甲, 正方形被划分成16个全等的三角形, 将其中若干个三角形涂黑, 且满足下列条件:

(1) 涂黑部分的面积是原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2) 涂黑部分成轴对称图形。

如图乙是一种涂法, 请在图1—3中分别设计另外三种涂法。 (在所设计的图案中, 若涂黑部分全等, 则认为是同一种涂法, 如图乙与图丙)

评析:该题, 应先弄清题意, 再需十分清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边画边反思是否正确, 直至做好本题, 本题答案也有很多种。另外特别要注意若涂黑部分全等, 则是同一种涂法, 这题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挥想象力。

启示:关注了开放性试题,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 学习方式、学习类型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性教学,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对于开放性问题, 平时应让学生多交流, 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以改变自己在认识上的单一性, 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亮点四:关注了对数学活动过程的评价, 注重了能力立意, 加强了对探索性问题的考查, 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图是测量一颗玻璃球体积的过程:

(1) 将300ml的水倒进一个容量为500ml的杯子中;

(2) 将四颗相同的玻璃球放入水中, 结果水没有满;

(3) 再加一颗同样的玻璃球放入水中, 结果水满溢出。

根据以上过程, 推测这样一颗玻璃球的体积在 () 。

评析:在测量球的体积不仅考查了应用意识, 而且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做好这题需弄清生活中的一些操作, 相当于数学中改变了什么, 即新课程理念中的把生活数学化的能力。

启示:平时应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了解思想方法, 培养数学能力。

中考作文要有亮点 第7篇

就像俊朗的面目会让一个人的魅力指数大大增加一样,优美的文面表达总是有助于考场作文在阅卷时获得好评、获取高分。中考大纲要求“作文能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精神世界;鼓励合理的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语言流畅优美,生动形象。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学生在作文上来一个质的飞跃,本文从标题、开头和结尾、 修辞等几处细节谈谈优化中考作文文面的表达技巧。

一、“题好一半文”——标题的魅力

标题就像文章的窗户,能让读者窥探到文章的全貌,又像文章的眼睛,能让读者领略到主旨。

技法1.拟题要准确表达主旨。考生拟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把握命题的关键词、命题者的意向、材料的主旨和话题的范围,这样拟出的题目才能准确表达主旨。2.拟题要根据文体特点。记叙文的文题往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文题往往简洁平实,议论文的文题往往点示了论题或论点,散文的文题往往优美灵动……了解特点,有助于拟题。3.拟题要富有文采。修辞、引用或化用古诗词、警句、格言、歌词等,能使题目精美新颖,富有魅力。总之,标题应该语言凝练、富有文采、主旨深刻、有文化底蕴、富有时代特征,这些都是考生在拟题时力求做到的。

二、“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凤头的魅力

如果说标题是“明眸善睐第一瞥”,那么精彩的开头如朝花含露,清风拂面,很容易打动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1.开篇点题。这种方法以其简洁明了快捷入题被广泛运用。考场上,不容许用过多的时间来思考作文的谋篇布局,开门见山的写法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分的不偏题的最佳选择。2.开篇设疑。“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头设置悬念,使情节在悬念中推进,就能牢牢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例如 “天,着实的热。同学们使用扇子不停地“左右开弓”,不停地揩汗。可是谁也不愿意打开四周的窗户,让凉爽的风吹进来……”设置悬念,扣人心弦。3.开篇抒情。开头直接表达情感,或喜或悲,爱憎分明,立意明确。如南通一考生的《竹林里的一次邂逅》“清风,小径,竹林。怀着莫名的忧愁,我再一次踏上这条幽径……”以景引情。4.开篇引用。开篇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民俗谚语、历史材料、事实材料、文学材料等。这种开头方法特别适用于考场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

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豹尾的魅力

好的结尾如腊梅傲雪,掩卷后仍感清影萦怀,颊畔留香。它要求简练、生动、恰到好处。技巧如下:

照应开头法。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再次提到背影,既呼应开头,又升华主旨。这种方法使文章首尾衔接,结构完整,能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抒情收束法。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结尾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议论点题法。运用议论往往能够取得深化主题及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及表达情感的效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以议论带抒情的语句收笔,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此外,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俗语、谚语、流行歌词,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意境,同学们应加以学习。

四、“作文的魔水”———修辞的魅力

考场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借助修辞手法来装点,语言作文等级也会随之提升。

1.排比。排比句句式工整,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可以增添语言的气势美。请看“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以善。”(江西中考满分文《待人和善》) 此例,采用排比、叠词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观点,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2.比喻。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善用比喻能让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满文生辉。例如:?

“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雪,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山东济宁《宽容是阳光》)这段文字把比喻、排比两种手法相结合,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

3.拟人。拟人可以使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因而能增强语言的审美效果。善用拟人,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请看: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上面这段文字,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的开放写得形象生动活泼。

另外,根据行文的需要,还可运用对偶、反问、设问等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总之,考场作文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那么别致的标题、精彩的开头、灵动的修辞、升华的结尾无疑就是一粒粒灵丹妙药。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力争让作文出奇出新,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中考语文的新亮点:探究性试题 第8篇

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阅读、写作等做一些探究。根据提供材料的多少及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个材料的探究性试题

1.预测趋势型

依据已掌握的信息,对未知领域或事情的发展进行推测与分析。此类试题引导学生由因及果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例如2005年黄冈市中考卷第22题:

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阅读文章《换票》)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两个打工者的性格特征:一个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一个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根据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可以预测:无论怎样交换环境,一个人的本性不变,结局也就不会改变。

2.自拟试题型

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自拟试题作答。此类试题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态度。如2005年包头市中考卷第15题:

研读画线(阅读文章《爱的教育》)句子“你们肆无忌惮地欺负一个从不打扰你们的同学,嘲笑一个可怜巴巴的孩子,打了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弱者,你们的行为是最卑鄙无耻的,实在是玷污了‘人’这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字眼!一群胆小鬼。”

试题要求以自己命题、自己回答的形式将探究结果呈现出来。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初步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以便在拟题时高屋建瓴,准确定位。其次要从细微处求突破,如可从语言、修辞、思想感情等方面拟题。

3. 归纳提炼型

依据提供的材料,归纳提炼出其中蕴涵的道理。此类试题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如2005年河源市中考卷第3题:

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材料给你的启示。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鱼的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整舱的沙丁鱼中,放进几条鲇鱼。当船舱挤满沙丁鱼时,由于自身的惰性,它们会被活活地压死、闷死。而放入鲇鱼时,鲇鱼生性好动,它们不停地钻动,使沙丁鱼因怕受攻击而拼命游动,这激发了沙丁鱼机体的活力,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保活期。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鲇鱼效应”。鲇鱼效应启示我们: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筛选出关键的信息,如“怕受攻击而拼命游动”“激发了沙丁鱼机体的活力”;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生活实际。启示为: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和活力。(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命在于运动,怠惰失去活力。)

二、多个材料的探究性试题

1.分析材料的同一性

提供不同的材料,但观点是一致的,只要读懂其中的一则,就能概括出结论。此类试题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及概括能力。如2005年桂林市中考卷第5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②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辞不达意的情况。

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现象:轻视母语,因此,解答时只要突出母语的重要性即可。

2.分析材料的区别

提供的材料是相反的两个现象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解答时需要学生求同存异。如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第28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说说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不同。

中国人: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把饭嚼烂,再喂进孩子嘴里。稍大后,就一勺子一勺子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看到祖母端着碗追着孙子喂饭的情景。吃什么,吃多少,父母说了算,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而对孩子吃饭的吃相却毫不在意:咂嘴喝汤;满嘴含饭,边嚼边讲话;剔牙打嗝……都无关紧要。

美国人:孩子从能拿动刀叉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稍大后,吃什么,是饥是饱,由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从不过问。如果明明不饱,为了贪玩而挨饿,也是活该。却注重孩子的吃相,吃饭时很讲究规矩:吃东西嘴巴不能发出响声,不能端起盘子放在嘴边,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刀叉有响动,就必须向父母道歉。

解答时首先要读懂这两则材料(都围绕“吃饭”问题展开)接着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际反映了两国父母在培养孩子观念上的差异),然后从这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参考答案:①美国人注重孩子的吃相和规矩;中国人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吃什么、有没有吃饱);②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个性;中国人对孩子不放心,什么都管,因而造成孩子对大人的依赖。

3.就材料灵活表达观点

提供多个材料,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05年黑龙江省第22题:

(阅读文章《华语情结》)请你任意组合至少两则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思考,谈谈你对母语现状的认识。相关链接(五则材料,略)

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选好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则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最后对现状进行分析,做到说理透彻、语言流畅。

4.就材料解释词语含义

提供多个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材料,作出准确的解释。此类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如2005年常州市中考卷第7题:

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观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今年4月,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为“政治的整容”。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说出“政治的整容”的含义。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的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解答这道题目时,首先要理解“整容”的本义,然后仔细阅读4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这4则材料说明了“政治整容”的含义: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日本掩盖侵华罪行,材料三说明了日本掠夺中国的经济利益,材料四说明为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日本谋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考答案:指日本用颠倒黑白、抹杀事实等手段来篡改教科书,以掩盖罪行、美化自己,从而达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

上一篇:描写人物动作的片段有哪些下一篇:河南国税纳税服务材料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