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翻译

2024-06-30

两小儿辩日翻译(精选13篇)

两小儿辩日翻译 第1篇

此文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是后人所加。此文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两小孩与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两小儿辩日翻译 第2篇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原文:

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第3篇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对照注释, 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 把课文读通, 读懂”。目的在于通过本组课文学习,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 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的过程, 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积极主动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读出诗文韵味, 感悟人文内涵。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 在读中体会寓意,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义, 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知寓意, 体会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查阅有关“孔子”、“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一天中有无大的变化, 地球上的人们感觉太阳早大午小、早凉午热的原因”等知识, 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程序:

一、析题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则寓言故事, 课前大家一定认真预习了课文, 谁来说一说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或者说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辩”“日”两个字在课题中的意思。辩:辩论、争辩、争论。日:太阳。课题的意思是:两个小孩辩论太阳。)

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在写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事, 他们究竟在辩论关于太阳哪方面的事呢?是怎样辩论的?辩论的结果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 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读出韵味

1.试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课文中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2) 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 一定有一些感受, 谁来说一说初学文言文有哪些困难? (难读、难理解)

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1) 同学们认为文言文难读, 现在老师来试一试, 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你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 (引导学生从节奏、语气、字音等方面讨论, 为学生提供读书方法。)

3.同桌同学练读——读出节奏, 读得通顺流利。

(1) 请同桌同学一个朗读, 一个听, 互相帮助, 读好课文。

(2) 同桌同学相互评议朗读情况。

4.抽读课文——读出韵味, 师生点评。

(1) 请五名同学轮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 师生共同评议,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个别指导, 强化训练。

教师小结:同学们觉得文言文拗口、难读, 前面通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已经读得比较好了, 只要大家多读, 认真读, 就能读好文言文。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了解大意

(1)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 边读边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2) 师生讨论:指名回答——学生评议——共同归纳。

(3) 教师小结:本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远和近的故事。

2.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句子的意思。

(1) 指名读第一段, 了解故事由来。

(2) 结合课前预习,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了一些什么。

(3) 用自己的话把这段话译出来。 (提示学习方法:一要对照课后注释一句一句地读, 二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 注意理解“游”——游学;“辩斗”——争论;“其”——指两小儿“辩斗”这件事。

(4) 小结:孔子到东方游学, 遇到两个小孩在辩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3.学习第二段, 讨论:两个小孩辩论的内容是什么?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1) 自由读课文。用前面的阅读方法译一译这段话, 找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

(2) 交流译文和两个小孩的观点。

(3) 重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去”、“也”等古今不同词义。

(4) 教师小结:一儿:日出近, 日中远;一儿:日出远, 日中近。

4.学习第三、四段, 讨论:两小儿坚持各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1) 自学第三、四段, 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译出来, 勾画出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 认真读一读。

(2) 同桌同学相互交流译文, 说一说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3) 议一议:两个小孩争辩时的态度会是怎样的? (自信、理直气壮、不服气)

(4) 抽读第三、四自然段, 读出自信、理直气壮、不服气的语气。

(5) 抽查学生译文情况。

(6) 指导学生理解描写两小儿各自陈述理由时用到的两个反问句, 通过朗读句子, 认真体会“此不为……乎”在文中强调语气的表达效果。

(7) 齐读这两段话, 读出两小孩自信的语气来。

教师小结: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时, 一个小孩根据视觉, 认为早近午远, 理由是近大远小;另一个小孩则根据感觉, 认为早远午近, 理由是远凉近热。

5.学习第五段, 讨论:面对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 孔子持什么态度?

(1) 自读课文, 译出这段话来, 重点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

(2) 讨论;面对两小儿争论的问题, 孔子持什么态度? (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3) 孔子不能决, 两小孩笑了, 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笑他们争论的问题连孔子这样有学问的人都不能判断, 这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笑, 充满自信的笑。)

四、回归整体, 体会寓意

同学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 知道了古时候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的远近, 各持己见, 就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决断。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今天我们能不能帮助孔子判断一下两个小孩谁对谁错呢?

1.小组讨论, 让学生运用课前查到的科学知识展开辩论, 得出“一天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无远近之分, 两个小孩的观点都不对。

2.师生共同讨论:孔子不能决, 真像两小儿所说是他无知吗? (宇宙无限, 知识无穷, 学习无止境, 孔圣人也有不知之事。)

3.说一说你喜欢故事中的两小儿, 还是喜欢孔子?为什么? (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孔子: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

小结:我们既要学习古时候两个小孩善于动脑, 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 也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诚实的学习态度。

五、总结学法, 拓展延伸

1.同学们认为文言文难以理解, 可是通过《两小儿辩日》的学习, 老师觉得大家读得很好, 理解得也很好, 并且学得积极主动, 大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为了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去, 请同学们将学习方法总结下来, 写在课文后面。

读:多读几遍, 熟读成诵, 读出韵味。

理解: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趣解《两小儿辩日》 第4篇

另一个小孩则反驳说:“早晨太阳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这不恰好说明中午太阳距我们更近吗?”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于是便去请教当时最有学问的孔子。孔子听后,也无法解释他们的问题。

看似矛盾的两种说法,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有趣的现象。

一、现象原理

1.温度高低问题

关于温度高低的问题较好理解。早晨的阳光为斜射,同一束光线照射面积较大,热量分散,此时阳光在大气层中通过的路径也较长,被大气吸收的热量也多;而且一夜不见阳光,地表温度本来就低,所以人们会感到早晨较凉。

到了中午,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较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短,因此热量在大气层中的损失较少,且由于集中射向地面,同一束光照射的面积变小;同时上午连续几个小时的日照,气温已明显升高,因此中午比早晨热。

2.形状大小问题

人们之所以认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是由于错觉所致。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物体,当将它与较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就会显得较大;反之,将它与较大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会显得较小。如图1,实际上两图中心的圆一样大,可看上去左图中心的圆要比右图中的小些。

同理,当太阳刚刚升起时,由于有眼前的树木、房屋作为参照物,人们就会觉得太阳大些;而中午的太阳由于高悬天空,只有天空作参照物,因此人们感觉太阳小些。其次,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周围空间黑沉沉的,鲜艳的太阳显得明亮突出,所以会感觉较大。

二、实验验证

为了证明早晨太阳比中午大是错觉,大家可通过实验验证:手持一个圆筒,从圆筒中看太阳,可有效遮挡其他物体的干扰,这样就能在同一种背景下观察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两小儿辩日初中文言文翻译 第5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一词多义其:

⑴指示代词,“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⑵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问其故。

2为:

⑴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⑵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今异义

⒈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用来装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⒉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⒊去:

古义:距离,离、相离。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⒋援:

古义:引,拉

今义:支援,帮助

本文选自

两小儿辩日 第6篇

一、解释带点的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用下面的字各组成三个词语。

辩( )( )( )

决( )( )( )

四、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并写出这些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五、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小故事写下来。(不分小节)

六、写出四个打比方的成语。

如:对答如流、多如牛毛

( )( )( )( )

七、读下面一句古文,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动物的什么特点?

两小儿辩日 第7篇

他问道:“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先生您好,是这样的,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而他却说我说的不对。”

另一个小孩也迫不及待的说:“先生,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又抢着说道:“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锅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没有听到说完,就接着说道:“先生,我觉得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晒得地上暖暖的。这不正是离火源远就会感到凉,而离得近的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他听了两个小孩子的争辩,嘴角微微的露lu出了笑容。两个小孩见他笑了,就不约而同地请他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这人对着两个小孩说道:

其实道理是这样子的,你们两个都不必为了这个问题而争吵。首先,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做圆周运动,这个运动轨迹近乎于正圆,所以说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早晚几乎是不变的,并不存在早上离得近而中午离得远。

那个小孩就问:那为什么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锅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他回答说: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之所以早上和黄昏时候看着大,那是由于视觉的误差。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而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看到太阳的背景是大片大片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些。

他刚说完这些,另一个小孩就开心的叫了起来:“我就知道,我说的才是正确的“。

可是,他却摇摇了手对这个小孩说道:“你说的,也不对。”

这个小孩说:“这不正是离火源远就会感到凉,而离得近的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他说:早晨太阳是斜射向大地,阳光要斜着穿过大气层,太阳的热量消耗的比较大。而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就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永远比直边长一样,中午太阳的热量消耗比较小,所以,早上感到凉快而中午感到热。

两小儿辩日翻译 第8篇

一、用文白对读法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的基本思路

1. 阅读白话文课文《两小儿辩日》。

(1) 读通白话文课文《两小儿辩日》。

(2) 理解故事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 练习表演, 强化故事形象。教师扮演孔子,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 表演这个故事。

2. 阅读文言文课文《两小儿辩日》。

(1) 读通文言文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学5分钟。指名朗读, 试着说文言句意和词语的意思。

(2)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课文, 注意断句和语气。

(3) 文白对读。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课文, 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或背文言课文。

(4) 练习文言文表演。教师用文言文提问, 学生用文言文回答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

(5) 交流学习感受, 让学生说说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感觉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科普文章, 拓展学习内容。

(1) 阅读科普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 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2) 学生说说是否还喜欢这两个小孩, 为什么?

二、对用文白对读法教学《两小儿辩日》的思考

这节课的设计如前所述, 为什么这样设计, 我有三个想法。三个想法都围绕着一个“读”字。

第一个想法, 是以“读”为主。这个“读”字里面包含着很多学习的形式:读书、讨论、交流、表演等等, 这些都是阅读活动的不同的形式, 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品读文本、发展言语。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

第二个想法,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与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中学是引导学生正式学习文言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不是为了进行正规的文言文学习, 而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 感受一下文言文是什么样子, 感受一下文言文读起来是什么味道, 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 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基础、做铺垫。所以学到什么程度是次要的。另外, 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 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 就会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

第三个想法, 从白话文入手去学习古文, 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 这不失为一条好的门径。

因为我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 所以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 同时也为了降低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采用了先读白话文, 再读文言文, 最后读科普文这样的设计。即先用一篇白话文———即原文的译文, 让学生先读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 两小儿辩论的主题、观点、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5、6分钟内就能读懂, 然后再演一演, 这个故事就形象化了。在这之后, 我对学生说了一句话:“现代文写这个故事要200多字, 而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用文言文来写这个故事, 只用了117个字。”说这句话是想让学生看看文言文是怎么表达这个意思的。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读, 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有初步的感受。我最后让学生阅读一篇科学小品文, 意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拓展思维, 也让学生知道这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

三、用文白对读法教学《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看, 这样一个故事, 写成了白话文用了200多个字。其实, 我们刚才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那么在2000多年前, 古人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了多少字呢?只用了117个字, 想读吗?

生: (齐) 想读。

师:现在我们来学这篇文言文《两个小儿辩日》。咱们看看同样一个意思, 同样一个故事, 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发文言文课文《两个小儿辩日》) 现在请你读这篇课文, 把他读下来。然后看着刚才发的白话文翻译, 互相对照, 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文言文, 很快完成。)

师:这么快就学完了。你们是不是提前学习了。要是提前学习了, 我就不教了, 你们教我就行了。

生:没有。

师:好。现在我们读这篇文言文。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朗读课文, 理解意思, 分段齐读。)

师:文言文课文的意思理解了, 你还了解了课文里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游”就是游学、游历的意思。

生:“辩斗”就是辩论、争辩的意思。

生:“故”就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生:“以”就是以为、认为的意思。

生:“去”就是离开。

生:“日中”就是中午。

生:“及”就是到了、等到的意思。

生:“则”是就的意思。

生:“此”就是这的意思。

生:“沧沧凉凉”就是很凉爽。

生:“探汤”就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生:“熟”就是谁。

生:“汝”就是你。

生:“乎”就是表示语气的词, 相当于“吗”“呢”。

师:读古文要经常跟这些词语打交道, 现在你们已经认识它们了, 以后会慢慢熟悉起来。刚才, 我们只是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要想把它读好, 还要下一番工夫。现在, 我们开始练习读这篇文言文。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不一样, 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 这就有一点难度。其实, 只要把握住断句和语气就可以了。第一自然段不难,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怎么读?试着读一下。

(学生试着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其他同学可能摸到一些门道了。咱们先做一下提示。 (教师出示文字投影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停顿的地方可以停, 也可以把前一个字的声音拖长一些。 (教师范读这句话) 请同学来读。

(几名学生分别读这句话, 越读越好。)

师:读得好, 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全班齐读。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下面的几个自然段, 请你自己揣摩哪里要停顿, 怎样读出应有的语气, 可以互相读, 一起研究。

(学生自读, 研究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

(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现在,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师读一句白话文, 你读一句文言文。能背的可以背。

师: (读白话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 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生: (读文言文) 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师生如此读完全文, 学生背完全文。)

师:你刚才在读文言文时, 感觉和白话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文言文比白话文字数少, 表达比较简洁。

师:刚才那篇白话文用了200多个字, 这篇文言文只有117个字。什么原因呢?你看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的词, 而白话文里多是双音节词。比如:“辩”, “辩论”;“日”, “太阳”。当然, 这只是原因之一。

生: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特别多。

生:文言文里有些词的意思跟现代文不一样。比如, 文言文里的“曰”就是白话文里的“说”。

生:朗读时的感觉也不一样, 读起来感觉韵味不一样。

生:我觉得读白话文像吃一个很大的白面包, 而读文言文就像吃一个较小的汉堡包。 (众笑)

师:这样说是为什么?

生:因为白话文比较直白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了, 所以读起来像吃一个大白面包。就是说这个“面包”外边什么样, 里边也什么样, 没有明显的不同。而文言文是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这些文字都很精练, 内容很丰富, 所以读起来像吃汉堡包。

师:也就是说吃着吃着, 能咀嚼出很香甜的滋味来, 是吗?你的见解很独特!我建议大家用掌声鼓励他。 (全班鼓掌) 但有一点我要纠正一下。如果你读的是写得非常好的白话文, 也一样能咀嚼出很香甜的滋味来。

四、文白对读做法教学《两小儿辩日》的效果

教学效果有三点:

1. 降低了难度。

先读白话文翻译, 就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语言上的困难迎刃而解, 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课文的难点, 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 强化了对比。

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 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3. 激发了兴趣。

因为在对比中接触、了解、感受文言文, 并一下子学会了一篇文言文, 使学生大受鼓舞, 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第9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了解通假字等文学现象。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教具准备

搜集孔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读顺课文,整体感知

(1)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并注意句子的停顿。

(2)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3)听老师范读。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3.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

(2)组织交流。

(3)课件出示问题。

①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及其日中如探汤。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请学生试译课文。

③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 )问题。

④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一儿认为……一儿认为……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来读。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观察角度)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一小儿认为近大远小,是从哪个角度来判断的?(视觉)另一个小孩认为近热远凉,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判断的?(触觉)

(5)分角色读。加进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读。

他们伸长脖子,争得面红耳赤曰……

他们越争越激动,瞪圆眼睛曰……

他们扯着嗓子,跺着脚曰……

(6)他们争执不下,就招来了谁?孔子怎样给他们判决的?(不能决也)

(7)两小孩怎么说孔子的?怎样理解“笑”?是讥笑,嘲笑吗?

(8)了解通假字“知”。

4.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孔子的知识那么渊博,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怎樣的一个人?

(2)你们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

(3)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4)分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5.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他当裁决……

《两小儿辩日》评课 第10篇

金水区优胜路小学 柴惠哲

今天我有幸听了天津南开大学附小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心中顿生“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之感。

一、语言幽默,零距离和学生对话。

靳老师在上课初始并不急着进入课文的教学,而是用六句话自我介绍(1、我姓靳,叫靳家彦。

2、我是大马路小学的语文教师。

3、我今年60岁。

4、我喜欢阅读与写作。

5、《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是我写。

6、今天就学这篇文章。)让学生辨别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通过口语交际来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况。事实证明靳老师的作法是正确的,学生们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进入了学习环境,课堂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专家上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用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读书,学生能很快理解的地方就少读,不能理解的地方,就多读,反复地读,甚至读上10来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领悟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教师再从中加以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情境,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两小儿辩日》2、3、4小节时,靳老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演一演,学生们同桌互练,真切地体会两小儿的辩论精神,并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了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改写 第11篇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这天他正乘坐着马车向东部行驶,正走着时感觉天热了起来,孔子看到前面大树下有一片树荫,就要前去乘凉,忽然听到树荫下有一片吵闹声,马车夫也想看看热闹,就驾着车前去观望。

离树越近,吵闹声越清晰,可就是不见人影,不好凑热闹的孔子也好奇心强烈起来,二人走过去仔细一瞧,原来是树的枝干太粗,挡住了树后的两个小孩,吵闹声就是他们发出的,“喂,你们两个在争论些什么呀?吵吵嚷嚷的,我从十里之外都听到啦”!孔子上前询问。“我们在说太阳的大小呢!”一个嚷的脸都红了的孩子说。“是的”,另一个看上去更大一些的孩子一边说,一边仔仔细细地打量着孔子,突然惊喜地说:“你就是知识渊博的孔子吧!”孔子没想到自己的名声这么大,连路边的小孩子都知道自己,于是他更加谦虚地说:“我是孔子,可我的知识算不上渊博,学无止境吗!”两个孩子听了孔子的话,很是敬重他,大一点的孩子用请求的语气问道:“你知识渊博,能给我们评评理吗?”孔子见两个孩子这样尊敬自己,对自己充满了信任,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两个孩子互相看了看,大一点的孩子说:“我先说吧,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但到了正午时分就离人远了。”他话音未落,另一个小孩立马抢着说:“不对,太阳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就离人近了。”孔子听了两个小儿的话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理有据,我只听见了你们不同的观点,有了依据我才能判断呀,你们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那个大一点的孩子说:“太阳刚从东边升起的时候,看上去大的像马车上面的大盖子,喏,就像孔老先生车上的那个一样大,可是到了正午却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小,这难道不是:近的物体看上去很大而远的物体看上去很小吗?”另一个孩子思索了一下有点着急地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是很清凉的,还有点凉丝丝的感觉,到了正午的时候天气却热的好像把手直接放入刚烧开的热汤里,这难道不是:离我们近的热而距离我们远的发凉吗?”孔子听了后,半天也没有找到答案,小孩子们看了后哈哈大笑,两人一起说:“谁说你博学多才,智慧超群呢?”

《两小儿辩日》教案 第12篇

一、导入

1、指名背诵《学奕》。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两小儿辩日翻译 第13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 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 双方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 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 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 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 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

两个小儿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辩”入新课

师:今天, 我要带着你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 去结识两个像你们一样可爱的朋友。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说“辩”字是什么意思?

生1:“辩”就是争论、争辩的意思。

师:你能找一个合作伙伴表演表演吗?

生1:行。

师: (出示一支笔) 这支笔是谁的呢?

(生表演“争辩”)

生1:这只笔是我的, 是我不小心掉到桌子下的。

生2:掉在你桌子下的笔就一定是你的吗?这支笔明明是我的, 瞧, 上面还有我留下的记号呢。

师:不对, 这支笔是我的, 是我刚从笔盒里拿出来的, 同学们都可以作证。

师:谢谢你们精彩的表演。同学们, 你们理解了这个“辩”字了吗?

生:理解了。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辩”字的理解, 再读一次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 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两个小孩儿在争辩。

生2:我明白了他们争辩的是太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生3:我还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争辩。

生4:我还想知道他们谁赢了。

【评析: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心灵上, 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以“辩”导入, 让学生自读、自说、自演、自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与探究心, 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学习活动一:朗读体验

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 读准每一个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

师:读完课文后, 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一个小孩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师:还有吗?

生1: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有理有据!

生2:我明白了另一个小孩儿“以日初远, 而日中时近也”。

师:理由?

生2: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你赞成谁的观点?或者你喜欢谁, 就把自己想象成他, 将他说的话画出来, 多读几遍, 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生作标记并读课文)

【评析:教学找准切入点, 则事半功倍。文中的两小儿争辩的内容是重点所在, 也是难点。抓住它“读”, 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又为很好地体会文本内容做好了铺垫。】

师:咱们交流交流。说说你喜欢哪个小孩儿, 读读他说的话。

生1:我喜欢第一个小孩儿。我来读一读。 (朗读句子)

(师根据朗读出示幻灯片一:“一儿______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你一定是一个很和善的孩子, 连“争辩”都那么温柔。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2:我觉得“争辩”的语气应该坚定些。我来读一读。 (朗读句子)

生3: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坚定, 我来试试。

师:行。只要你觉得别人读得不如你, 你就可以不坐, 觉得有人超过你, 你就坐下。

(生挑战读, 选出读得最坚定者。)

(生4以坚定的语气、大声地朗读句子。)

生5:我觉得他最后一句还不够坚定, 我来试试。 (大声地、坚定地朗读句子。)

师:我们大家也一起感受感受。

(生齐读句子)

师:虽然你们的语气那么坚定, 可还是有人不同意这观点。他是谁呀?

生6:我知道, 是另一个小孩儿。我来读读他说的话。

(师根据朗读出示幻灯片二:“一儿______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想想他说话时会有怎样的神情、语气, 横线上可以填上什么词?

生7:我觉得可以填上“强硬”一词, 要反驳对方, 一定要强硬。

生8:我觉得可以填上“大声”一词, 要反驳对方, 一定要大声。

生9:我觉得可以填上“不服气”。

师: (引读)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生: (接读) “孰为汝多知乎?”

师:两小儿是怎样说的?

生10:是“笑曰”。

师:你们能“笑曰”吗?

生:能。 (轻笑, 读) “孰为汝多知乎?”

【评析:阅读教学要重视“读”。加强读,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紧扣“朗读”进行, 这是本课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读”的要求:带着自己的假想读,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通过学生试读、教师点评,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以此进行细致指导, 适当点拨。既达成了读正确、读通顺的目标, 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三、学习活动二:演读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 老师发现同学们很有表演才能, 老师决定给同学们一个表现的机会。

师: (出示头饰) 古装剧《两小儿辩日》表演开始。

(一名学生演孔子, 两名学生演小儿, 其余学生念旁白。)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 我决定出道难题难难你们。这道难题就是:表演现代版的《两小儿辩日》。知道什么是现代版吗?

生:就是用白话文表演。

师:四人小组合作表演。要求:自由组合四人剧组, 共同编现代版《两小儿辩日》, 一人做导演, 一人念旁白, 两人做演员。

(生自由分组、合作译文、分角色表演, 师巡视并到每一组指导。)

(第一组学生演读)

生1:有一天, 孔子到东方游学, 看到两个小孩儿争论, 便问原因。

生2:“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 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生1: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 而中午时要近些。

生2:“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 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生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感, 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

生1: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小孩儿笑着说———

生2、生3:“谁说你很有智慧呢?”

(第二组学生演读)

生1:有一天, 孔子到东方游学, 看到两个小孩儿好像在为什么事情争辩, 便问原因。

生2:“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 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生1: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 而中午时要近些。

生2:“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 到中午却像盘子,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生3:“太阳刚出来时有点凉, 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生1: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小孩儿笑着说———

生2、生3:“谁认为你的知识渊博呢?”

师:很有辩论天赋。假以时日, 谁能是你们的对手呢?老师很期待。

(第三组学生演读)

生1:有一天, 孔子到东方游学, 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 便问是什么原因。

生2:“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 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生1: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 而中午时要近些。

生2:“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 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 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生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 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生1: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儿笑着说———

生2、生3:“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师:天才的编剧, 天才的导演, 天才的演员, 你们可以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了。

【评析:这是第二个学习活动, 教师扣住“演读”进行指导。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合作探究, 根据书上的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并能准确地用白话文表达;第二步, 分工演读, 明确任务, 角色扮演, 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文言文需要理解, 但是不要领着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邓蝴梅老师的这个环节非常妙, 妙就妙在没有一句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指令, 而是让学生在表演“古装戏”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版”的表演, 如此学生便很轻松地把文章读懂了。】

四、学习活动三:说读感悟

师:这篇故事我读过很多次, 但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 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同学们, 你们也一定有一番感想。请再一次通读全文, 然后, 把你心中最想表达的那个词写在书的空白处。

(生默读批注)

师:说说自己的感悟吧。

生1:我写的是“谦虚”。读了这篇课文,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无论何时何地做何事, 一定要谦虚。

生2:我写的是“思考”。

生3:我觉得要敢于怀疑, 不迷信权威, 所以我写的是“大胆质疑”。

生4:知识是无穷尽的。老师常说:活到老, 学到老, 哪怕你是权威。所以, 我写的是“学无止境”。

……

【评析:驰骋想象, 飞扬神思, 表面上看是进行说的训练, 实际上巧妙地把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表达生动, 构成了精彩的学习场面, 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

五、学习活动四:背读积累

师:用语音停顿来表现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思, 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 进而达到流畅的背诵, 这就叫作分层背读法。

(师示范)

师:这样就好背了, 现在开始背起来, 大声地背诵。

(生背读实践, 竞背课文。)

【评析:当教师, 既要言传身教, 更要明白身教高于言传。在这里, 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背诵, 而是采取“示范”的方式, 指导学生认识“分层背读法”, 找到了背诵的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方法的训练, 这样, 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既积累了语言, 又掌握了方法。】

【总评:邓蝴梅老师的这节《两小儿辩日》, 以“读”为主, 层层皆“读”, 以“读”促学。整节课, 她设计了“四读”:一读, 读通句子, 读通课文;二读, 读懂故事内容;三读, 读出理解;四读, 积累语言。一读一个要求, 一读一个提高, 直至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熟读成诵”的目标。我觉得, 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上的课就会优质高效。

这节课只是邓蝴梅老师“综合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侧影, 但是, 却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阅读教学不能舍本逐末。

上一篇:国际学院揭牌仪式议程下一篇:调整绩效工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