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5论述题

2024-07-26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5论述题(精选6篇)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5论述题 第1篇

容易出现简答题的知识点:

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2、简述行政法的作用。

3、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4、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5、简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6、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

7、简述能够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类型。

8、简述公务员职务关系的消灭的情形。

9、简述被授权组织和被委托组织的区别。

10、简述行政相对方的权利。

11、简述行政法制监督中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的类型。

12、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3、简述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14、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5、简述行政立法的主体。

16、简述行政立法程序的主要步骤。

17、简述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简述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

19、简述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20、简述行政合同的特征。

21、简述行政处罚的特征。

22、简述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23、简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24、简述行政处罚大的种类。

25、简述行政处罚简易程序适用的条件。

26、简述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区别。

27、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

28、简述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29、简述行政责任的追究方式。

容易出现论述题的知识点:

1、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2、试述行政法的特点。

3、试论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4、试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的立法的区别。

5、试述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划分的界定。

6、试述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7、试述行政处罚听证的具体程序。

8、试述被授权组织与被委托组织的区别。

9、试述行政法的作用。

10、试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1、试述行政合同的特征。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5论述题 第2篇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与地方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2、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转变行政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4、西方国家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

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

2、使用计划手段;

3、制定产业政策;

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

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5、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动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6、我国行政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7、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作用。

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

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腐败;

4、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5、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求。

8、行政领导的用人艺术

1、知人善任

2、任人唯贤

3、用人所长

4、敢用新秀

9、行政沟通的含义:

1、行政沟通行为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系统内部以及政府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政策信息、思想观点,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最终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

10、行政沟通的必要性:

1、行政沟通对于任何一个行政组织及其运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行政系统经常表现出种种不协调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沟通不善,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认识上的一致,从而产生各种不协调。

行政沟通行为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行政系统内部的思想一致和行动协调,促进行政系统内外的关系和谐与协调发展。

2、行政活动的高绩效有赖于行政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带来行政活动的高绩效。

11、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1、决策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完善对策: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制度建设。

12、什么是质询:所谓质询,是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地方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澄清、解释的一种活动。

13、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4、行政监督的含义: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15、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16、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1、的理论依据不同;

2、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3、机制的不同;

4、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联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17、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18、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具体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9、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行政绩效评估在现代公共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行政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行政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2)绩效评估还具有政治合法化、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最为重要的是,绩效评估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在行政组织内部形成深厚的绩效意识,从而提高绩效的努力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

20、我国现阶段大力开展和完善行政绩效评估的效果(意义)

1、开展行政绩效评估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行政绩效评估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行政绩效评估能改当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21、简述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22、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23、分析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与外部阻力外部动力: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技术因素外部阻力: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24、简述强势政府时期的政府行政职能的特点

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2、兴办国有企业

3、回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

4、对政府社会职能的加强。

25、简述行政权力的公共性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而不是私人领域;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26、简述我国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27、简述我国职能关系的主要内容: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政企关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28、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

29、简述行政领导授权应遵循的原则

1、权责统一的原则;

2、视能授权原则;

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

4、单一隶属原则。

30、简述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进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结构队伍;

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31、行政管理员机构设置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制化原则。

32、行政管理机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目标在第6题)外部因素:

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内部因素:

1、机构的过度膨胀;

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33、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34、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既考虑到了首长制的优点,也吸收了委员会制的长处。在体制设计上,行政首长不仅有权召集和主持本级行政组织的常务会议以及全体会议,而且在对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时,是在充分展开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由行政首长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形成行政组织的决定。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运行程序上首先是民主,然后才是集中,所以行政首

长负责制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35、委员会制的缺点权责不明、易相互扯皮,名义上是集体负责,实际上是无上负责,行动迟缓,意见难统一,容易造成反应迟钝,行政效率不高。

36、行政管理过程含义所谓行政管理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方法业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37、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38、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

1、导向和约束功能;

2、自我调节功能;

3、示范与激励功能。

39、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在15)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40、以德行政的重要意义

1、以德行政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2、以德行政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3、以德行政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41、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42、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依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43、行政问责制所谓行政问责制就是对行政管理员中出现的失误,不仅要追究行政管理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还要追究相关行政领导人的责任的一种制度。

论述题:

1、.试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答:在当代,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一方面,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切实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切实转移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搞好总量平衡和综合协调,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向地方,企业和社会下放了大量的权力,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具体审批事务大大减少.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就应该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重新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合并相同,相近和相似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同时加强和完善对权力行使监督机制,使权责相适应.(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包括宪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世界各国都一样,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且休戚相关,因而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是行政管理机构.自然,行政管理机构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80%都须行政管理机构执行.因此,行政管理机构能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试述工商行政管理及其主要内容.答: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管理与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管工商企业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和科技经营团体的登记注册,依法确认其企业法人资格或合法经营地位,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监督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各种公司的审批和核准登记发照.(2)统一管理城乡集市贸易,依法查处集市贸易中的违章违法行为;依法监督管理农副产品市场,农副产 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各种专业市场.参与生产资料市场以及资金,劳务,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3)监督检查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调解与仲裁经济合同,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企业租赁经营合同和技术合同的纠纷,确认无效经济合同,查处违法经济合同.(4)办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经营者的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依法监督管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5)办理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依法监督管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引导私营经济健康发展.(6)办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j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华侨,港,澳企常驻代表机构等的登记注册,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执照》,《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或《华侨,港澳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监督他们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7)负责国内商标和外国(地区)商标的统一注册和管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假冒,侵权行为.(8)管理经济广告,社会广告和文化广告,查处广告经营和广告宣传中的违法违章行为,指导广告协会篚工作.(9)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违章行为,打击投机倒把,走私贩私活动.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执行行政处罚.(10)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拟定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3、试述依法行政的作用和意义.答:答案要点:依法行政作为_种宪政原则与行政管理模式,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对于现代国家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改革的巩固与完善,都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韵客观要求与保证.(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4、试述行政绩效评估程序的步骤.答案要点:实施具体的行政绩效评估应包括制定计划,初步调查,管理控制评估,详细评估和撰写评估报告五个步骤:(1)制定计划①制定计划的目的.②计划的具体内容.③书面计划.(2)初步调查(3)管理控制评估(4)详细评估①详细评估的目,的.②详细审查的内容.(5)撰写评估报告

5、试论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1)行政环境决定、制约行政管理(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动态平衡;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6、试论我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1)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实行行政职能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3)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移(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

7、试论行政组织的冲突?冲突类型:(1)组织中个人冲突及原因:个人价值观不同、个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个人认识上的偏差、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个人心理行为习惯的差异、工作竞争六方面造成的冲突

(2)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3)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及原因:参与决策的需要、目标差异、团体间认识上的差异、各团体间权责不明划分不清、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不良团体作风五方面。B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润滑双方分歧;强迫执行。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要区分对待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

8、试论行政组织的发展。从组织发展的目的看,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从组织发展的方法看。

9、试论行政领导者的授权艺术。授权的类型:刚性、柔性、惰性、模糊授权;领导者授权的原则: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明确权责适度授权,授权留责监督控制,防止反向授权。

10、试论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关系。A首长是行政领导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行政领导活动顺利展开的制度化保障;B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是一种运用方式。

11、作为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如何体现的?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

12、试论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信息与预测原则;系统与优化原则;时效与可行原则;民主与科学原则。

13、分析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民主化趋势;综合化趋势;科学化趋势。

14、试论行政沟通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是消除隔阂和矛盾,增进了解,统一认识,协调行动的重要手段;是联系政府机关各部门、各环节的纽带,有助于政府机关完善管理,提高效率;能鼓舞行政人员的士气,增强行政组织的内聚力;是医治官僚主义的良方。

15、试论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A行政沟通的障碍因素:组织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地位障碍、地理障碍;B排除行政沟通障碍因素的方法: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监督、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沟通渠道,完善信息沟通制度、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16、论行政监督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行动统一原则;尊重下级原则;幅度原则;时效原则;经常性原则;公正性原则。

17、试论财务行政的特点。公益性;多源性;保障性;纪律性;勤俭性。

18、试述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完善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的办事能力;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19、试述行政文化的构成与作用。构成:行政文化的关系性构成,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作用:行政文化的一般功能,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 作用。

20、转轨时期应如何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行政伦理的制度规范与行政伦理的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确定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和行政伦理的理想追求。

21、试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A行政系统的功能更新:政府生产职能的更新,政府调控职能的更新,把企业家精神逐渐引入到政府部门。B行政系统的结构改革:组织重构,合理调整权力结构,私有化改革,规模适度化;C行政制度的创新:政府决策体制的创新,完善政府公务员制度。

22、试分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与动力。阻力:外部制约: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改革配套程度。内部制约:既存制度,政府雇员,行政价值。动力:外部动力: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动力:新技术方法的推动,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政府雇员的利益需求。

23、试述行政发展的趋势。信息社会与行政发展:行政环境的优化,行政价值观的重塑,行政技术的创新;行政现代化的模式建构: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行政决策的高度科学化,行政法制化,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知识化。

24、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及时正确地将决策付诸实施,行政决策才具有实际意义,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且执行人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弥补规划、决策的不足,提高决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行政执行来检验。通过行政执行就能够发现原决策本身的错误和不足,为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是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

(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公共行政职能是政府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内容的总概括,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实质和方向的集中反映,因而也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它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这些职能无不需要通过指挥、沟通、协调、控制等行政执行的诸多环节来加以实际运作和落实。因此,行政执行不仅仅是公共行政职能的具体表现,更是公共行政职能得以实现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行政执行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任务,也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完成一项行政任务,往往需要许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甚至会牵动整个行政系统。因此,行政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能够检验和衡量行政组织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得当、具体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各有关单位的权责划分是否明确适当等。同时,行政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效果。

25、简述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答:行政执行是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为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进行的行政活动,A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包括:(1)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十分重要,要做以下工作①行政执行限制条件的分析。包括:第一,对行政执行环境进行限制条件分析;第二,对行政决策本身进行限制条件分析;第三,对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进行限制条件分析。②制定行政执行计划。这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执行计划包括:第一,制定行政执行程序;第二,安排物资资源。③确定行政执行机构,安排执行工作人员。首先必须确定需要什么样的机构来执行;其次必须对各个部门和各种工作人员进行定岗位,定任务,定目标,定职,定责,合理授权;最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④法律

政策和思想上的准备 B(2)行政指挥,行政执行阶段是从执行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开始着手全面实施到达成行政目标。行政指挥是行政领导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对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进行有效地协调、控制、沟通和监督,以达成行政目标的活动。(3)行政沟通

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4)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是指根据行政目标和标准,对各方面行政工作的检查与监控,以保证他们按照行政目标和标准的执行计划开展工作,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行为过程。(5)行政执行的总结,行政执行的总结是对行政执行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这是行政执行的最后程序,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26、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7、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存在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完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5论述题 第3篇

一、发展电子政务一定要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也是变得更加的民主,政府也开放了电子政务这个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严格来说,电子政务不能完成行政管理全部的功能,正确的来说是其中的一部分。电子政务所构成的网络平台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达到更迅速、准确的管理和服务,在行政管理之中构建了政府在社会中与人民群众便捷的沟通渠道。政府方面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动态,这样可以正确的让行政管理作出决策。但是,电子政务功能还是需要政府机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来得到实现。所以电子政务还是要与政府机构相结合,电子政务想要真正的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是要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通常包括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集成平台以及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整合。要实施电子政务,也要根据行政事务的具体情况来实行。要合理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逐渐整合行政资源,使其符合电子政务规范要求。把最急需处理的行政业务梳理出来,等到把可以处理的问题梳理完毕,一个电子政务运作的基本框架就会呈现出来。没有被处理的业务就要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然而那些没有被安排的部门就需要组织机构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使大部分行政管理模式逐渐体现到电子政务之中,这样就可以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行政管理创新对政府的影响

电子政务让政府行政管理更加的透明化、公开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参政议政表达个人意见的网络平台,例如电子公民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电子选举、电子邮件等。可以让人民群众行政活动或者行政人员进行监督,这样会使政府决策直接的反映到群众,群众可以对政府决策进行评判,也可以让政府行政了解公共群众的广大要求,在这种开放的平台下,被迫使行政组织或者行政人员必需满足群众的要求。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府传统的行政模式,更加透明、公开的政府才能真正的看到公共群众的问题及需求,群众也以为看到政府更加公开、透明政府的一些决策。这使得政府决策会更加谨慎,减少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错误。

行政管理的创新,要充分运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人民群众期待在每个时间点、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期望了解政府的事情,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群众的需求信息,关注人民群众所抱怨的事,并及时做出妥善的处理以及向人民群众进行反馈,最终使得群众满意。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改变了各个部门之间独立工作机制,使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行政功能连接的更密切。使行政的活动更加系统化、水平化、公开化。表现出工作流程和新系统功能科学合理的一体化管理。然而一体化管理将彻底改变旧式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范围,把政府的行政活动空间和时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

三、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的影响

电子政务具体对行政管理模式有什么样的影响,笔者将针对此问题列举以下几点:

(一)电子政务对行政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政务环境下,整个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全部都以政府为中心,政府统一对社会资源进行控制、精算和配置等,人民群众成为了被动管理对象。然而现在政府进入了电子政务时代,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开和共享,不仅让人民群众脱离了信息的盲区,更是让群众可以提一些自己的私人意见。通过电子政务,政务处理问题更加迅速准确,政府可以向群众提供更加迅速的服务,如企业登记、养老金发放、身份证领取、网上纳税等。只有人民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主人,政府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电子政务的到来成为了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电子政务对行政流程的影响

电子政务对政府的改革就是改变旧的政务流程,进而改变政府管理过程。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首先要优化行政流程。电子政务需要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程序上,这就需要对旧式政务流程进行梳理、集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再有就是流程公开,只有行政流程公开才能做到公正,只有公开才能受到更多群众的监督和支持。再有就是要及时回应群众的要求和问题。能否及时回应,是检验一个系统优化好坏的重要指标。

(三)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在电子政务时代,政府的决策建立在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上,削弱了传统行政结构的中间层次。公众拥有更加便捷参加政府决策的渠道。决策的过程中由于群众凭借最新的网络平台使其利益得到更好的反映,决策质量由群众多层次参与而使得决策质量得到提高。借助网络的手段,使得政府决策是由群众的监督而得到更高的质量。使得现如今的政府决策变得更加透明化、合理化、科学化。真正的做到了群众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实现了政府以群众为出发点。

四、结语

电子政务及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改变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交流方式,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和政府的满意度。群众真正的做到了民主化,真正的做到了以人民为出发点,为人民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机关机构行政管理重要的工具。互联网的到来淘汰了很多旧式行政管理模式,很多机关机构都以网络为中心,来创新当代的行政管理模式。而新的行政管理模式能否顺应当代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代管理学界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模式,行政管理,创新,群众

参考文献

[1]吴春华.政策创新中的政策规划与传输[J].中国行政管理,200(2):50-51.

[2]刘黎明.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1[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35-37.

[3]薛荣久.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国际贸易问题,2001(9):78-81.

论述宪法行政化 第4篇

关键词:宪法;行政法;行政化

一、宪法和行政法的契合性

可能有人会质疑,宪法就是宪法,并不是行政法,宪法不能“行政化”,宪法规范也不能被执法者和法官在案件中直接加以适用。这是很对立的看待问题。其实我们比较刑民法等相关法律都不难发现,只有把宪法抽象概括的规范术语具体应用到国家法治发展中,使其成为具体的推动法治发展的力量,宪法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否则它也只是一纸空文。最高权威根本大法并不等于不可执行。有人把宪法和行政法割裂开来,认为行政法是宪法的一部分,宪法是静态的,行政法是宪法中的动态部分。我认为,这都是错误的。这都忽视了发展联系这些哲学上最基本的命题。宪法固然是抽象、原则性的规定,但并不是说它是不能适用的。宪法作为统摄其它法律的概括性规定,它也是变化和发展的,只是相对而言,宪法是“静态”的。我们过多地强调了两者的区别,而忽视了他们的相关性和联系。事实上,抽象的宪法规定完全可以通过宪法解释和司法判例得以具体化,并与行政法一样发展变化,从而实现宪法的行政化。

依宪行政需要一个宪法向行政法渗透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宪法的行政化。我们知道例如在德国,国家专门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宪法争议由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在行政诉讼中不可以援引宪法的基本权利条款,法院不能依宪法审理行政案件。在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与宪法性质相对应的适用宪法的程序法,也没有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和系统明确的程序,但宪法也是可以在行政诉讼程序等活动中加以适用的。离开宪法的所谓“依法行政”,其实是对法治的严重破坏。倘若离开宪法的行政诉讼,即违宪行政是“合法”的,其结果是人们不能犯小法,但却可以犯大法。那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又如何去保障呢?这种离开宪法、不讲宪法的所谓“法治”,将使宪法和行政完全割裂。从我国宪法的成文性质来看,宪法的根本性并不否认其作为“法”由法官加以适用,使其作为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使其抽象性转变成为“灵活”性,否则任由法院依据违宪的法律、法规来审理案件,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就等于子虚乌有。

二、我国宪法行政化的现状

在我国,行政机关在处理相关法律问题,在与行政相对人具体适用法律法规过程中同时受宪法与行政法调整。但我国现行宪法又存在不完善与统摄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去承认部分宪法条文在行政诉讼中的可适用性。在我国立法进程中,也不存在任何明确禁止在行政诉讼中适用宪法的法律法规依据,事实上宪法作为审理行政案件是有依据的。其次由于宪法和行政法同属公法领域,因而在公法关系中直接适用宪法规范,不存在宪法规范在民商法领域适用中可能遭遇的与“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私法原则相冲突的问题。公法领域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为其价值取向,而私法讲究意思自治私权保障。以宪法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完全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没有一部适用宪法与其性质和地位相对应的程序法,就否定宪法的司法适用性,宪法首先是“法”,然后才是“最高”的法。如果宪法连普通法律的效力都不如,宪法又有何权威可言呢?

三、在宪法“行政法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把宪法行政化控制在适当的限度内。由于宪法的概括性、政治性、纲领性等特点以及我国宪法本身尚存在的不少缺陷,憲法的“行政化”不是宪法所有条文的行政化,而是具体法律适用中的合理运用;其次在行政立法中,如果执法者和法官能够对立法作出合宪性的解释,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适用法律法规造成违宪情形。如果普通立法对于宪法规范作出具体规定并给予适当保护,那么行政机关实施的侵犯公民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的行政行为不仅违反了行政法,也同时违反了宪法。另外如若有关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不符合宪法要求,那么法院就应直接适用宪法审理行政案件,使行政行为直接受宪法控制,以弥补行政法的缺漏;最后我认为可以将判例尤其是典型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法官在行政诉讼相关法律活动中适用宪法而形成的判例,作为行政法的重要渊源。这样可以有力的确保宪法的效力,从而成为行政宪法化的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让宪法“行政化”,允许法官在行政诉讼及其他活动中适用宪法条文,这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课题。“行政的‘宪法拘束力’有助于行政权力在宪法条文的规范下受制约,更规范,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利”。另外只有使宪法的精神全面渗透到行政法中,实现政府“依宪行政”时,宪法才得以保证自身的权威,公民的基本权利才得以保障,宪法才能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为公民排忧解难。为此,我国法律都有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如果法院认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应选择适用上位法;如果法院认为法律违反宪法的,可提请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或裁决。”司法审判机关在实践中应重视宪法对于行政活动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不仅仅将宪法条文作为概括性统领性抽象规范条款,也应落实到实践应用中去。只有通过宪法对行政行为加以控制,将行政权利反映在严肃的相关宪法条文中才能让行政法得到宪法精神的全面渗透。

参考文献:

[1]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邹奕.论我国行政法规的宪法基础.法学论坛.2012(6).

[3]王婉茹.我国宪法对国家行政的保障探究.法制与社会.2013(19).

[4]张宏.行政诉讼法问题探析与制度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杜亚倩(1990~ )女,河北鹿泉市人,辽宁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非法学)在读。

行政领导学论述题 第5篇

1、试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①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②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2、列举领导的三种功能,并做简要分析

(1)引导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6)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3、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①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②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④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①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②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③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4、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设,(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己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3)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

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意在便公共权力内部的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的能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

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但是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5、试述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以及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主要弊端具体表现为:(1)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从领导体制的内外部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横向结构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党委领导机关内部,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尤其是第一书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自主权甚小。就领导体制的角度而论,权力过分集中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在政治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委包揽行政领导事务;二是在经济上政企不分,各级政府作为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相当一部分的权力;(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这主要表现为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问题,组织中的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之间的关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幅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反之,较小的幅度则意味着较多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层次越多,信息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幅度越宽,协调越困难,以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3)领导法规的缺失。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备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二是缺少完善的行政领导管理法规。

改革的原则:(1)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原则。

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6、结合WTO的要求,试述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背景

(1)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2)建立与WTO规则对接的政府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3)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4)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5)改进公共服务方式;(6)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改进行政审批制度;(7)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

7、试论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质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质都要依靠教育。(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是在自我要求、自我推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进行的品格锻炼、精神锤炼和才干提高的综合性过程。这是一种内向和内省的方法,完全依靠人的自觉性,依靠原来就具有的一定程度的领导素质,而后才有可能进行并有所提高。

8、试论WTO对领导素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WTO市场化的观念及以公平公正,互惠为主的游戏规则对我国领导素质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1)领导观念。立足中国实际,应对WTO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领导者应强化的观念有:①战略思维②创新观念③法治观念④市场观念⑤竞争观念⑥开放观念⑦效率观念。(2)领导知识。①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②要优化知识结构。(3)领导能力。①要提高决策能力②要加强谈判能力。

9、试论竞争与合作的矛盾统一性

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是由竞争与合作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活跃和富于变化是竞争的特点,它具有使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性质和功能,既可能使系统发生积极变化,也可能使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在领导关系中,竞争的破坏性往往造成系统的动荡和裂变,导致内耗现象的发生。

与竞争相对应的是合作。以内容为标准,合作可以分为目标合作、权力合作、信息合作、心理合作、利益合作等。无论哪种合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克服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各种内耗,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最优化地实现组织目标。

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1)竞争与合作都能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2)竞争与合作都能推动系统的有序化;(3)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于领导关系中,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领导关系运动的基本规律,合理的竞争并不纯粹是一种对立,它同时也也含着一定的合作和互助。

10、结合实际论述非正式组织在领导关系中的作用

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许多组织目标和组织职能的实现都是直接通过或借助于非正式群体来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和必然性以及在领导活动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诸多群体类型中与领导关系关联最为密切、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沟通和指挥协调通到问题时,非正式群体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关键因囊。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取向与正式群体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往往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融洽的领导关系。主要体现在,(1)协调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缓和或改善领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情绪,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组织内和谐的领导关系;(3)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领导效能。当非正式群体不配合正式群体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发生严重冲突时,非正式群体就会发挥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良好领导关系,或者激化矛盾,使得已经出现问题的领导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11、如何认识战略制定的原则?战备管理有哪些步骤

原则:(1)充分掌握影响与制约领导战略的环境因素;(2)追求长期效应;(3)必须选择好战略重点。步骤:(1)环境分析(2)战略形成;(3)实施战略;(4)评估和控制。

12、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科学的领导决策体制应该如何设置?1

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所组成:(1)决策中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体制的核心部门,由拥有决策权并负有责任的决策者及其所设立的决策机构组成;(2)智囊系统。智囊系统是专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研究咨询系统,由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与学者组成;(3)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专门为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决策服务性机构(4)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指将各项决策指令付诸实施的系统;(5)监督系统。监督系统是对执行系统贯彻执行决策系统的指令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系统。

13、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危机对组织来讲是一个契机,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危机可以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管理者可以通过解决危机使组织获得进步。对于组织来讲,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对改善

组织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于领导者来说,危机也是契机,领导者妥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处理危机,得到更高的权威,不失时机地推行自己的改革理念,使那些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14、试论领导的用人原则

(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15、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

(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8)马太效应;(9)戴维现象。

16、结合实际论述激励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2)及时适度原则;(3)适人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公平公正原则;(6)讲求效应原则;(7)注重法纪原则。

17、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领导者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以创新为核心对组织行为进行适当地规范(2)创建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3)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18、论述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的方法

(1)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2)设立共同的目标;(3)团队设计;(4)合理建构;(5)明确阶段目标;(6)共同奋斗。219、论述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1)建立正式、公开的沟通渠道;(2)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3)领导者要善于聆听。

20、论述领导处理冲突的方法

(1)回避;(2)建立联络小组;(3)树立更高目标;(4)采取强制办法;(5)解决问题。

21、试论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1)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2)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3)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4)领导效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5)领导效能测评是对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2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效能测评的原则

(1)主观与客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3)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5)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23、论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的现状

(1)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2)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3)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5)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

24、试述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应用类型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对外服务的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对内体现行政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序化,对外则体现为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充。总体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并即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并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应用类型。

(1)网络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是政府部门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实现单个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成政府内部的信息流程。在此过程中,政府在网站上发布和提供的信息逐步增多,并且更加及时和全面。但在此阶段,公民获得的电子服务,仍然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即政府与公民之间单向互动。

(2)政府与公民互动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单向和双向互动。但此阶段公民仍然需要在网络上访问多个部门网站,由原本跑多个衙门转变为访问多个网站,原先己经存在的职能交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3)垂直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内部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是以部为单

位,并结合机构改革的契机,遵照公民的需求,运用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考察机构内部存在的层级矛盾和体制不顺等问题,进行合理地改革。

(4)水平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整合。即充分运用中央的权威

与机构改革的契机,来清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5)虚拟政府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以上四个阶段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得

以为公民提供以公民为中心,“一站式”和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对于公民而言,政府在此阶段才真正由原来的物理实体转变为网络站点,由原来的分散结构转变为一体化的网络门户,由原来的管理主体转变为服务中心。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5、试述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对领导思维模式的挑战;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政府-公民互动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同,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和平等。这就要求掌握着信息优势的政府彻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真正做到与公民的平等对话,政府应无保留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认真听取来自公民的意见;(2)电子政务对领导体制的挑战。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二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跨越时空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必然加速分权化的趋势。电子政务旨在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互联网便利了大众的表达,因而参与日益增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的开展将对传统官僚体制产生颠覆性影响,有学者就曾预言信息时代需求的政制形式是”共同参与制";(3)电子政务对领导方式的挑战。电子政务的开展可以消除人为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封锁,进而对传统的领导工作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电子政务的开展打破了信息壁垒,公民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和更强的参政意识,随着政治偏好的多元化,过去简单一致的领导方式难以实现;②电子政务的开展,将极大地增加领导决策的透明度,简化领导和决策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虚假和冗余的信息对领导的干扰,改变了传统决策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模式,起到了透明行政和公开行政的作用,有助于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行政管理学论述题 第6篇

答;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一般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的各种监督,它主要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专门监督是指政府内部设立具有专门监督职能的机构对所以部门的行政工作以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主要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1.联系实际,分析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答;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评估体制,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2.试论述外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外源式发展模式是指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在不考虑本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完全输入发达国家的制度、文化、技术、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等,以实现本国的行政发展;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是以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所以起点比较低;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的“自我手术”,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和自发性;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极大障碍,导致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4.请你谈谈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改革的具体内容。

答: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范围;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砚的合理化;实行地方分权的基层自治;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5.试从行政监督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

答: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需要强化淤部监督系统和完善内部监督系统;强化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党的监资,司法机关的监督,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完善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包括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一般监督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6.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途径。

答: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制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7.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答: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8.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答: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工作;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咨询工作;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9.联系实际分析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与功能。

答: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10.联系实际谈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授权艺术。

答:在授权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授权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视能授权原则;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单一隶属原则。

一般说来,授权有以下几种方式: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弹性授权;制约授权。

11.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与原则。

答: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功能调整;结构重组和行为变革;功能调整:即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定位;结构重组:主要是指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行为变革:主要是指行政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和更新。行政改革的原则: 综合配套、整体推进。行政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与行政改革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改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领导人的意志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随意性,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改革的长期坚持和稳步发展,更有利于用法律的形式巩固改革的成果;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一方面,因为专家的身份相对来说比较超脱,利益相关程度较低,提出的意见或者改革方案相对来讲比较客观和科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改革方案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以尽量提高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有利于使行政改革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12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答:必要性: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我国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

13.试述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答:在行政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化的问题。提高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的措施: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14.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与外部阻力。

答:外部动力: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文化因素。④技术因素;外部阻力:①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②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15、试述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

答:

1、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

2、在对不同社会环境与其行政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之后,雷格斯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额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

3、雷格斯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融合或衍射型是不太可能的。

16、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6、请你谈谈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改革的具体内容。

答: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1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4P114——12答:必要性: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主要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

18、联系实际谈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授权艺术。

答:授权是指由行政领导者直接被领导者一定的权力,使其在领导的指导监督下,享有在本职范围内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授权之后,授权者对被授权者保持指挥、监督、检查的权力,被授权者负责完成任务、进行报告的责任和义务。行政领导对被领导者的授权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人、财、物各方面,但是,关系全局目标,政策方针的制定等自身主要的权力不能全部授予,必须保留对下级的监督权、检查权和纠正权。授权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授权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权力和能力相适应)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4.单一隶属原则。一般来说,授权的方式有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弹性授权、制约授权。

19、联系实际,谈谈在我国当前条件下行政信息公开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作用: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的适应WTO的要求。

20、论述题:试述我国完善行政决策基本程序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2分)

(2)强化行政信息工作的咨询工作;(2分)

(3)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2分)

(4)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制度建设。(2分)(5)展开论述。(2分)

21、试从行政监督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8P255—261

答:(1)强化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2)完善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包括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一般监督主要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等方面。专门监督包括对人事管理的行政监察和对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

1、试述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P239(200804)简述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9P287——288

答: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200704论述题)试述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与联系。10P315—320

答: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 1.2.3.4.• 1.2.3.4.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联系:

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联系实际,剖析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与功能。11P326—329 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运行的手段和内容不同; 运行机制的不同;

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答:行政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行政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有: 1.2.3.4.5.6.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途径。11P353—354

答: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与原则。12P369—372 答:行政改革是行政发展的重要途径,行政改革的内容: 1.2.3.功能调整(即政府能的转变,是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定位)

结构重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行政变革(行政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和更新)行政改革的原则: 1.2.3.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行政发展的阻力。

答:

(一)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改革的不配套

(二)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

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上一篇:省运动会开幕式欢迎词下一篇: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13年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