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2024-07-23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精选8篇)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第1篇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课题:第1课时 十几减9 主备人:张圆(集体研课)

学习内容:课本第10页例1及做一做。完成练习二第1、2题。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2.培养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达到目标1的评价。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达到目标2的评价。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难点: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习活动预案: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

9十()=13

9十()=14

9十()=15 9十()=16

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此环节完成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此环节完成目标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首先,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

其次,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第2篇

(ab)a2abb

222初 一 数 学(9.4 乘法公式 第1课时)

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可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回答.师再评议.

主备:叶兴农

审核人:毛云峰 日期:2013-3-2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重 点:完全平方公式.

难 点:正确的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ba

一、自主探究

aab情景创设 如右图:你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从而你发现了什么?

bab

二、自主合作

问题一:如何用字母表示上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 生: 将上图看成一个大正方形,则面积为(ab)2.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生:可将上图看成是由两个小长方形和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那么它的面积为a22abb2.师:两种方法都求出了大正方形的面积,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 生:(ab)2=a22abb2 这个公式就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问题二: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推导公式(ab)2=a22abb2吗? 生:(ab)2=(ab)(ab)=a2abbab2=a22abb2 师:很好,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ab)2吗?

生:(ab)2(ab)(ab)a2abbab2a22abb2 即:(ab)2a22abb2,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另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ab)2 a22abb2

三、自主展示

例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x2)2(2)(ab)

2(3)(2x+7y)2

(5)(1a0.1)2

(6)(5a1

5b)2

练一练:P.65 1,2,3,4题 小组合作展示

四、自主拓展

一.填空: 1.(2x+y)2=

(3a-4)2=

2.(-5x+2y)2

=

(-a-3b)2

=

3.x2-6xy+()=()2

4.(3x+)2

= +12xy+ 5.已知:(x-3y)2=x2-6xy+(ky)2, 则k=

二.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3x+1)2 2.1032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79/1

教学后记:

复习第1课时 第3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这些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到“数的世界”去看一看,重点复习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也是处处有负数,处处有小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二、复习负数

1、什么样的数是负数?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第1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正、负数?

三、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什么样的是小数?举例说明。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3、举几个0到1之间的数,举几个1到2之间的数。完成第2题。说说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什么?1和2之间的小数呢?

4、复习数位顺序表。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板书数位顺序表。

5、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1、怎样比较小数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完成第4题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五、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2、通常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3、改写与求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4、完成第5题。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六、课堂总结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第4篇

一、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难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自学交流

1.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

(1)PPT展示问题: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参考:《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资料:《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四、展示点评

五、当堂检测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穿

诗的线

索。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六、反馈反思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第5篇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在初中阶段,不等式位于一次方程(组)之后,它是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不等式的研究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是本章的基础知识,解任何一个代数不等式(组)最终都要化归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不等式的解集,并为解不等式组做了准备,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不等式(组)的基础.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逐步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从而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这一化繁为简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归的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目标和目标的解析(一)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在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体会.

(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一元一次不等式逐步化简为x>a或x<a的形式,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将化归思想具体化,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法,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思想有所体会但还不够深刻.因此,运用化归思想把形式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引导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分析形式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并与化简目标进行比较,逐步将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确定.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观察

形成概念

问题 : 观察下面的不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x-7>26

3x<2x+1

x>50

-4x>3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等式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个方面去观察不等式的特点,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类比. 师生共同归纳获得: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给出不等式,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二)通过类比 研究解法

练习: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x-7>26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结合解题过程,指出:由x-7>26可得到x>26+7,也就是说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回忆利用解方程的过程,教师通过简化练习中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明确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可以“移项”,为下面类比解方程形成解不等式的步骤作好准备. 设问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否采用类似的步骤? 学生讨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步骤,教师再指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采取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的步骤,就可以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让学生思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否采用同样步骤,从而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

(三)例题讲解 规范步骤

例: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1+x)<

3(2)

设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如何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 设问(2):你能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第(1)小题吗? 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评讲 设问(3)对比不等式么不同?

设问(4):怎样将不等式

变形,使变形后的不等式不含分母?

与2(1+x)<3的两边,它们在形式上有什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设问(5):你能说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设问(6):对比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解题过程,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再强调:要看未知数系数的符号,若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解具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导学生明确解不等式以化归思想为指导,比较原不等式与目标形式(x>a或x<a)的差异,思考如何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原不等式通过变形转化为最简形式,以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四)辨别异同 深化认识

设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进行比较,思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处.

相同之处: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都要变为最简形式.

不同之处:解法依据不同:解不等式是依据不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依据等式的性质.最简形式不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最简形式是x>a或x<a,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x=a. 设计意图:在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思考二者的异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体会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

设问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思考每一步变形的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归纳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练习巩固 形成能力 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x≥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解不等式,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按照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解不等式,学以致用.

(六)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处?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层面,提升对本节课所研究内容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习题9.2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目标检测设计 1.解不等式

(1)-8x<3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第6篇

【达成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公式的形式和特征;

3.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预习反馈】

★做一做:

整式乘法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即:(1)(a+b)(a-b)=a-2b2

左边是整式的乘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方差公式),左边是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请你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到右是不是因式分解?

像这样将乘法公式反过来用,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方法称为_______.★.依葫芦画瓢:(体验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过程)

(1)x-4=x-2=(x+2)(x-2)

(2)x-16 =()-()=()()

(3)9-y=()-()=()()

(4)1-a =()-()=()()

总结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1.左边特征是:.2.右边特征是:.【讲解释疑】

例1.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422222(1)36-25x(2)16a-9b(3-0.01n9

222222222222

例2.观察公式a-b =(a+b)(a-b),你能抓住它的特征吗?公式中的字母a、b不仅可以表示数,而且都可以表示代数式.尝试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p)-(x+q)(2)16(m-n)-9(m+n)(3)9x-(x-22222222y)2

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16(2)a5-a3

【反馈训练】

1.课本P73练一练

2.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x2-y2=(x+y)(x-y)

(2)9-25a2=(9+25a)(9-25a)

(3)-4a2+9b2=(-2a+3b)(-2a-3b)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c)2

(3)(4x-3y)2-16y2

3)x4-y4(4)32a3-50ab2(2)(3m+2n)2-(m-n)2(4)-4(x+2y)2+9(2x-y)2(【思维拓展】

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1)2007249(2)1.22291.3324

112522(3)已知x=y=(x+y)-(x-y)的值.7522

9册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第7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习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习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习复习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习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习应用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习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2题。

3.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习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习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习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习,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习。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习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相关文章:

1.《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2.《风筝》第1课时教学设计

3.《At-the-zoo》 第1课时教学设计

4.一年级下册识字五第2课时教学设计

5.《小小竹排画中游》第1课时教学设计

6.《两只小狮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7.《美丽的小路》第1课时教学设计

8.《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八册数学复习计划 第8篇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好久,在课改大潮中“自主、合作、探究”是他的主流,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则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年级第八册教材则主要集中了“年月日”、“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统计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等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我们都要获得的必需的数学。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针对教材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不仅可以帮2助复习、回顾、巩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加深印象。

一、班级情况:

我们班级是由40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集体,包括了来自四川、湖南等几个省的外来民工的子女。由于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各不相同,在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有部分学生落后面较大等问题。

二、复习目标

1、了解年月日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规律。正确学会计算方法,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碰到实际问题能正确的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提升到数学理性学习的高度。

2、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题目,学会选择处理材料,面对一些具体情况能采用最简便的方法,择优而选。

3、能在生活中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具有初步的统计能力。

三、复习内容

1、年、月、日的认识,在认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重点复习如何辨别平年和闰年的方法。(难点)

2、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以分析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应用题复习时做到类型多样化、扩展思路、开阔思路,并联系实际。(重点)

3、平行四边、三角行、梯行的认识这个单元,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平面图形来认识,学会计算他们的面积,通过割、补的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重点、难点)

4、加强生活实践能力,在生活中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

5、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6、通过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合理运用,会算小数加减法。

四、复习过程

1、分单元复习,一、二、三、四、五、六、七

2、分系统复习、总复习,综合练习。

分单元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脉络的网状的知识链。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必要的巩固。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提纲挈领式的队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习。看,看课文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词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

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2、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多练精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作综合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作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4、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

通过以上多种复习手段,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略。。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的内容都很重要,但是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能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在量的计量方面,也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以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另一方面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第四、五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册的几何初步知识,主要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直线、线段、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认识射线、垂线、平行线、梯形,并萄一些简单图形的作图的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有三级的多位数。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5.使学生初步謒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6.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7.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上一篇:对铅笔的介绍说明文下一篇:大学辅导员如何上好新生第一节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