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浮力探究案例

2024-06-27

水的浮力探究案例(精选6篇)

水的浮力探究案例 第1篇

水的浮力探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的多少有关。

2、了解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学会测量浮力,学会比较分析,潜移默化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养成认真细致、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的多少有关。

三、教学具准备:

平衡尺、测力计、钩码、圆柱状木块和铁块、玻璃杯、水、木块、硬币、水槽、等

四、教学过程:

这一节探究课,简述如下:

(1)复习式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叫力?有哪些力?

学生回答: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有重力、拉力、弹力、支持力等。

教师再提问:物体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请问什么叫二力平衡? 学生回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二力平衡的特点:

A B 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和浮在水中的木块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但是都处于静止状态,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A 的情况下,还受到了桌面的支持力;B 受到了水的支持力。教师补充:水对木块的支持力我们命名为浮力。因为木块浮在水面上。

(3)举例: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

学生1:鸭子浮在水面上,受到了浮力;

学生2:轮船浮在水面上,受到了浮力;

学生3:在水中游泳的人,受到了水的浮力; 教师问:那么如何产生浮力呢?

引导:放入水中的物体,即浸在水中的物体。

(4)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实验: A B

在水中的物体后着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受到了浮力。下沉的物体,也为什么受到浮力。

(5)浸在液体中内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

打在水底的木桩,只受到水的压力。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本质是上下面的压力差。

(6)认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

1、师:同样的钩码,为什么我们测量出来的浮力不一样?除了误差,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你觉得与什么有关?

2、学生回顾、反思刚才的测量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生:钩码有的全部放入水中,有的没有。生:各组的测力计不同。

生:各组的水也不同。

3、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下面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来研究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之间的关系。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做实验。

(学生说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虽然要多花一些时间,但把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针对假设,制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学习测量浮力。

1、师:通过大家的交流,老师发现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有没有办法测量出来呢?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交流)我们可以用测力计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读数,再测出物体在水中的读数,两次测量的读数差就是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学生动手测量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得出测量浮力的方法,凸现了学生为主体,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堂科学探究课的反思:

1、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虽然贯彻了探究精神,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

2、本堂课提问比较多,但是提问的方式不够具体,细致,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完善的领悟老师的真谛;

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但是,在本堂探究课中,还是有教师传授的影子在;

4、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在这堂课中,第(5)点,对浮力本质的解释不够简化,超出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结构的范围和局限,使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接受;

5、《浮力》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包括:学生体会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研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发现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就可以浮或沉、了解浮力的应用;

6、学生对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后受到浮力规律的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正是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水的浮力探究案例 第2篇

老师先倒了一杯水,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不知道吃了什么。瞬间变成了一个小胖子。再放入一些盐,然后用筷子搅拌,鸡蛋好在跳水上趴累,我们都觉得要浮上来,可是还是沉下去了。

叶老师又倒了一大把盐用筷子搅啊搅,搅啊搅,都把鸡蛋搅的晕头转向,最终鸡蛋还是浮起来了,就像缺氧的海水运动员没有了氧气要上来呼吸。我真想在鸡蛋上画个表情画个吐舌头,那样它肯定会说:“你们把我按下去,我也能浮上来。”有同学按下去果真能浮上来。

水的浮力探究案例 第3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

(2) 会运用沸腾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 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 通过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用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平时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

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教学设计

1.利用画图调动学生的经验。

师:同学们, 沸腾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 然而, 我们对沸腾又了解多少呢?现在每个组的桌上都放有一张白纸, 纸上画了一个烧杯, 烧杯里有水, 烧杯里的水正在沸腾 (如下图) , 请每个组结合平时的观察, 将水沸腾的现象画在图中, 并在旁边用文字说明。 (教师巡视, 待学生画完后, 收上来。)

师:大家已经画完了, 从画的结果可以知道各组平时是否对事物细心观察, 到底哪个组观察得比较细心呢?现在还不知道, 等下我们做完实验就可以评出最细心观察奖。

师:关于沸腾的现象都有哪些呢?生:有蒸气冒出、有响声、有气泡产生。

2. 提出猜想。

师:那么, 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怎样呢?好了, 现在各组在另一张纸上写上猜想。

猜想 (1) :在烧水过程中, 声音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猜想 (2) :在烧水过程中, 水中气泡的变化规律是___。

猜想 (3) :在烧水过程中, 还存在的其他现象______。

师:平时烧开水时, 水开了之后还要加热一段时间, 那么, 在这段时间里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温度不断升高。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环顾四周, 见四周没有反应)

师:好, 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温度不断升高, 到底是不是升高呢?我们把它当作第4个猜想, 等下一起验证。

猜想 (4) :在烧水过程中, 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

3.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各组根据猜想的内容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 并将实验所得的规律写在纸上。

(1) 巡视各组, 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 指导学生学习用表格的方法记录数据 (当水温升到90℃时, 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并记载在表格中。同时, 注意观察烧杯中水发生的温度变化, 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 。

师:由于观察的对象比较多, 观察的时间太长, 各种现象同时发生, 因此, 笔者建议各组做好分工, 相互协作, 以顺利完成观察任务。

4. 对各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5. 结合实验结果, 将各组画的图进行评比, 评出最细心观察奖。

师:刚才各组做实验时都得到水沸腾时的温度保持在100摄氏度, 这个100摄示度就叫做水的沸点。

师:所以沸点的定义就是“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

师:每种液体都有与之对应的沸点。好, 现在大家阅读教材中各种液体的沸点表, 大致了解一下表中各种液体的沸点。

师:好了, 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个实验 (移开酒精灯, 正在沸腾的水停止沸腾。)

师:移开酒精灯, 正在沸腾的水停止沸腾说明了什么?

生:沸腾需要加热。

师:既然沸腾需要不断加热, 而水的温度又保持不变, 即内能不变, 那么, 多吸收的热量去哪里了呢?

学生几十双眼看着老师, 等着进一步的解释。

老师不慌不忙, 移近酒精灯, 水又开始沸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烧杯上方, 有什么现象?

生:出现了水蒸汽。

师:这些蒸汽从哪里来?

生:水变来的。

师: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什么?

生:汽化。

师:汽化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生:吸热。

师:那好, 现在谁能够回答, 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 吸收的热量跑去哪里了?

教师 (故意叫一个同学的名字) :xx同学你来说说。

生: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需要吸热, 把多吸的热量带走了。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学生异口同声:同意。

6. 知识应用。与学生一起列举一些关于运用沸腾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例子,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7. 案例分析。

(1)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开始。水的沸腾现象对学生来说, 从小一直观察到大, 虽然不一定都叫沸腾 (有的叫“开”) , 但他们知道水开时有气泡产生和有蒸气冒出, 同时还会有响声。但是由于平时观察不够仔细, 他们可能不知道水沸腾时气泡、声音的变化规律。因此, 对水沸腾的教学策略首先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对水沸腾的认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上。也就是说, 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开始逐步提高。然而, 问题是不同学生对水沸腾理解的程度不同, 如何才能使教学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的情况呢?在本案例中, 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画沸腾的现象来调动每个学生的经验, 学生画出来的现象图就是他们的猜想, 接着再让他们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 每个学生的经验都得到充分调动, 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 这种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活动更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它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打下了基础。

(2) 观念转变是理解的前提。对水沸腾时温度是否会变化的问题, 学生会凭直接经验出发去思考得出温度升高的想法, 而实际上水在沸腾的过程中, 温度是保持不变的。这样, 学生的经验和科学事实相违背,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前概念。对于前概念的教学, 就应该采用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要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首先就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景, 使学生的前概念与实验事实产生矛盾,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存在不足, 然后再引导他们分析形成与经验不符的现象的原因, 这样学生的前概念就会得到转变。在本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观察完水沸腾实验的现象后, 接着引导他们去猜想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情况, 很多学生提出了温度不断升高的猜想。此时,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通过实验, 发现实验结果与自己的观点相互矛盾, 认知结构开始出现激烈冲突, 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存在不足。这时, 老师给予适当引导:问学生为什么温度会保持不变?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 最后接受温度保持不变的事实, 从而达到转变观念的目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潜移默化、深入人心。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不同纬度的指标已深入人心。然而, 在实际课堂中, 这三个指标的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这两个可视性强的指标比较容易落实, 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似乎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指标的落实则不易掌握。目前, 课堂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有两种趋势:一是板着面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说教;二是形式化, 即为了完成任务而东拼西凑, 没有考虑教学内容给人的感觉是故意造作。其实, 对于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不必要大张旗鼓地正面开展, 有时候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效果也许会更好。在本案例中, 让学生认识到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应该成为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内容。然而, 整节课中并没有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说教, 而是先让学生凭经验画出沸腾的图像, 然后评出最细心观察组。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 学生会自己意识到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这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心灵。

探究浮力的大小 第4篇

1.实验探究

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那么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觉浮力会越来越大;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起初沉底的鸡蛋会上浮,说明鸡蛋受到的浮力也增大了。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等。

验证以上猜想时要注意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案有:

(1)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有关。

(2)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3)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4)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进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2.实验结论的理解

总结上述各个实验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及物体的形状无关。

有同学觉得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用弹簧测力计悬吊一铁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就认为浮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实,当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继续下潜,就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这说明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原因是浸没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未改变,所以浮力不变。在铁块没有浸没水面之前,随着浸入深度的增加,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增加,所以浮力增大。可见,此时浮力的增大是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的缘故,并非深度增加而引起的。

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联系学过的密度、重力等知识,先利用“推导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因为ρV=m,mg=G,所以ρ液V排=m排,m排g=G排,所以F浮=G排。

最后可以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假设正确与否呢?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而测排开液体重力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2)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3)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当于G排。(此方案中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

实验时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要全部进入小桶中。

分析数据可得:F浮=G排。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它的数学表达式是:F浮=G排=ρ液V排g。

2.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在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G排。

(2)浸入的含义,是指物体部分进入或浸没在液体中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下,排开液体体积不同,前一种情况V排

(3)公式中的排开液体的体积,即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最大。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里,则V排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V排g,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一定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成正比,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均无关。完全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变化而改变。

3. 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公式的推导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公式,我们也可以进行公式推导。假设浸没在液体中的物块为正方体,如图1所示,则有上表面受到液体对其向下压力的大小为F下=ρ液gh1a2,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其向上压力的大小为F上=ρ液gh2a2,两者之差就是浮力大小F浮=F上-F下=ρ液gh2a2 -ρ液gh1a2=ρ液g(h2―h1)a2

=ρ液ga3=ρ液gV排。

三、应用举例

例1某地在江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如图2所示,甲是使用吊车向江底投放长方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恒定速度下降。乙是钢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从开始投放到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前)。t=0时刻吊车开始下放石料,忽略水的摩擦阻力。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料在t=20 s时开始浸没于水中

B.石料的重力是1 400 N

C.石料受到的浮力始终是500 N

D.石料完全浸没水后钢绳的拉力为900 N

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物体在第20 s开始浸没于水中,故A正确;在前20 s,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拉力为1 400 N,故B正确;在第20 s~30 s的过程中,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由公式F浮=ρ液gV排知,浮力不断增大,故C错误;石料完全浸没后,浮力不变,钢绳的拉力不变,始终为900 N,故D正确。

答案C。

例2 一合金块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重为3.92 N;浸没在水中称重时,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为2.94 N;如将它浸没在待测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1.176 N,(g=9.8 N/kg)求:

(1)合金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在待测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待测液体的密度。

解析(1)合金在水中的浮力F水=G-F′=3.92 N-2.94 N=0.98 N;

(2)在待测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F″=G-F液=3.92 N-1.176 N=2.744 N;

(3)设液体的密度为ρ,根据题意得

V物=■=■=■=■

水的浮力作文 第5篇

首先,我把清水倒在杯子里,然后,把鸡蛋轻轻地放入水杯里面,鸡蛋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我们在水杯里加了一些盐巴,搅了搅,好神奇,鸡蛋慢慢的有一点儿地悬浮在水杯的中间,妈妈说:“如果要让鸡蛋浮在水面,需要多加些盐巴。”于是,我再倒进多一些盐巴,又搅了几下,过了一会儿,啊!奇迹出现了,鸡蛋慢慢地漂浮到水面上,像是要出来透透气似的,真好玩。

我问妈妈:“鸡蛋为什么在清水里是沉的,而在盐水里却是浮起来的呢?”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鸡蛋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所以会沉到底下,如果鸡蛋悬浮在中间,这就是说明鸡蛋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是一样的,如果浮在水面上,就是鸡蛋的密度比盐水的密度小了。”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 第6篇

【课题】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水的浮力》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浮力的存在,能够让学生们解释生活乃至科学发明中涉及到的浮力作用。

2、通过本堂课学生们对浮力的认识,进而引发学生们对浮力在生活中的利用的思考,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浮力方便我们的生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在科学探究的实验中树立学生们对科学的严谨、求是的态度,更能自己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

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理解现代科学技术中浮力发挥的积极作用。

3、通过对浮力的学习,能够积极地思考通过采用涉及浮力的技术手段来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

【教学重点】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空矿泉水瓶、弹簧秤、钩码、水槽、量筒、小石头、细线、小木块、烧杯、溢杯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

1、导入:

【教师】对学生提问,把拧紧的瓶子按在水里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不断的提出各种猜想,并保留自己的猜想

【教师】开始演示实验:将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上推,将瓶释放后,瓶将上浮最后浮在水面上。【学生】对这一演示实验的观察,教师进一步引导(手受到了往上推的力),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提问(这个力从哪里来呢)中引出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课件展示:

【教师】用幻灯片给学生们展示一系列的图片,浮力在日常生活、乃至现代科学(例如潜水艇)的应用,激发学生们对浮力这一新知识的好奇心。

3、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秤下,记下读数,再将钩码浸入水中,记下弹簧秤的读数,会发现钩码浸入水中后,弹簧秤读数变小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读数为什么变小了呢)?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猜测原因(钩码变轻了)

【教师】不断引导(钩码为什么会变轻呢,是不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力呢),帮助学生不断开拓思路,接着提出(和钩码接触的只有水,那么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是水提供给钩码一个向上的浮力,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教师】这个实验中,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向什么方向呢? 【学生】竖直向上的

4、课件展示:

【教师】展示气垫船的视频:气体也会产生浮力

二、浮力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的感觉。

【教师】提问:当你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在学生的不断回答中总结学生们对浮力的感觉。

2、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

(1)【教师】提出问题: 浮力与物体排开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建立假设: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成正比。(3)【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实验: ①实验器材:弹簧秤、烧杯、水、量筒、溢杯、物块。

②步骤: a.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b.将物块悬挂在弹簧秤上,用弹簧秤测出物块的重G; c.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 d.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e.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记录表中:(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教师】随机让3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对结论加以分析总结得出: F浮=G排水=ρ水gV排水(关系式)。

3、【展示课件】: 上述关系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它也适用于其他的液体。

(1)阿基米德原理的文字表达: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

数字表达式: 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3)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课后巩固与练习】

1、做课后练习

2、思考,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都是竖直向上的吗? 【板书设计】

第5节 水的浮力

上一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九年级下劳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