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2024-09-12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精选14篇)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1篇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文章赏析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

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来言说它的存在状况,根本上还在于它确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如果我们结合到文学的情形来言说,则其特殊性在具体的“创作/传播”过程中有下述表现。

作家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难以定性的过程。他对自己某一写作计划的酝酿、构思算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对生掐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体验,他平时的阅读、交友,他平时与写作无直接关联的阅历,都可能对日后的创作产生这样那样、或隐或显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具体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为创作的准备阶段。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创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话语交织的“场”之内,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信息就是由这多个方面而来,就此而言,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更倚重家族血缘的关系、宗教伦理的关系、政洽权利的关系等,而在今天则可能是新的关系在起作用,诸如在各种传媒的宣传中,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甫路必有丰田车”、“海尔,真诚到永远”、“星期日哪里去,仟村百货购物去”等。在这里,商业广告主要是在树立其品牌的知名度。

我们看到的“真诚到永远”是对受众作为消费者的宽慰,可是“永远”更是在表达该产业集团将长久不衰的信念,从而使其牢靠感扎根在受众心目中,而这一意识是商品在商战中致胜的砝码。仟村百货是一家跨省的商业集团,在若干大都市建立了营销点,它的`广告词以一种对话体来表达,仿佛是市民们家居生活的一个片断。作为百货营销企业,它的商点在装修方面追求档次,可在广告上又以土气的“赶集”来说,这其实是在投合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人们既要追新逐异,同时也对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诸如在乡村仍沿续的“赶集”式交易方式)有一种回顾和眷念,结果就是使人既感到它有档次,又感到它有几分温馨,在广告话语满足受众心理的同时,也就为其日后的销售服务工作奠定一个基础。而丰田的广告更是早已家喻户晓,已成为广告词中的经典。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广告话语实际上是商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生活中广告的泛滥体现了商业的、经济的活动已愈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说在传统的社会中较多地体现出政治、宗教及家族关系的影响,使作家的创作较多地表达那些方面的声音,那么今天的作家则生活在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中,即经济生活已从维持人生存繁衍的层次提升到了要从根本上改写人的价值观的地步。马克斯·舍勒将之称为“价值的颠覆”,这一颠覆并不是要否定价值的存在,而是要重构新的价值秩序。当我们说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的古训时,包含着一重意思,即作家是既有价值秩序的看守者,当价值秩序已变化时,那么作家在创作之前的工作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2篇

一、惊羡体验:从大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化的传递,审美意识不再囿于文字给以的想象的留白,而是选择更加直接的画面重构的传媒方式,比如影院的出现,人们会被恢弘场面的还原所折服,惊羡于电影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比如配乐,音效,特技等)添加与组合,给人以一种更为直接及强烈的视觉冲突,从而达到完成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的目的。细化来看,中国经典爱情电影《庐山恋》首次把吻戏搬上了荧屏,以当时中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意识范畴,虽然对这开创性的一幕争议是要远大于接受,但还是有着惊鸿一瞥的,并为后来的影视尺度体验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再以电影《爱情麻辣烫》为例,五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串联成一部影片,在形式上首开先河,在内容上,每个观看者都从故事本身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身边的原型,这也是影片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惊羡体验。

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

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 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物的微缩胶卷„„这是对中国屈辱历史再现以及中国文物流失现状的感愤,如果没有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可能也就没有今天敦煌的凄凉,那些曾经属于历史的辉煌,是再也回不来了,作者通过他愤怒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中国历史遭遇的激切的感愤体验,并且告诫世人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回瞥体验:金庸武侠小说的出世,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就因为其小说于传奇里面融合了古典传统神韵,做到了雅俗共赏。金庸总喜欢在他的小说中间体现人生之理,学问之理,历史之理,事物之理。比如你读郭靖的成长故事就难免想到一些智力与成材的道理,江南七怪的满堂灌让你联想到当下的应试教育问题,郭靖和黄蓉爱情故事里又能看到现代婚姻中男女性格互补问题,石破天在侠客岛破译武功秘籍可以让你想起在知识的创造和理解上“重要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无知的东西”,甚至想起“道”与“言”的问题„„不胜枚举。在这些情节中,你都可以看到古典神韵与现代思想的一些冲击与融合,从而进一步的回归到古典文学里,来提升对当代文化或生活的思考。

四、断零体验:文革并不缺乏文学,那就是“地下文学”。杨建在20世纪时文革的整个政治气候不相容的,这些作品的代表作有黄翔的《野兽》,食指的《疯狗》,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虽然他们与主流社会对立的层面和层度各不一样,但都具有对立的特质。这种对立的特质,不仅存在于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主流政治意志形态相对抗,而且还在于他们对文学作品美感和文学性的自觉的追求和实践,这种追求和实践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如食指写于1968年的一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以一种简单的场面对一个大动荡时代做出了记录,宏大的公共场景与私人性生活空间的转换,个人心理幻觉和回忆的瞬间“入画”以及“真实瞬间”与“诗歌瞬间”,空间的切换与时间的错位,现实场景与人生舞台之间的转换,这些都更像是分镜头的蒙太奇画面组合,从瞬间过渡到永恒,把时代经验转向个人经验,时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的记忆和生活细节的白描,诗人通过个体的生活感受记录下一场时代悲剧和一代人的命运绝唱。可以说食指的这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韵味,是作者本人自觉的艺术追求,用这种艺术和审美上的不同来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相对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展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的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线绳绷的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的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的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它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选至《今天》第二期,1979年2月26日

浅论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广告文化 第3篇

关键词:广告文化,审美观念

在现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审美文化应运而生,包含了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文化形态,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和审美观。广告文化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代表性的意义,早在1927年戈公振就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1]因此本文仅通过对广告文化的研究具体来探讨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广告文化概述

从古至今,广告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只是在其质和量上的变化。如今,广告已不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倾销商品的手段,而是越来越发展成为一种广告文化,是有着传统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广告,在它的影响下,当代审美文化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的广告无时无刻不出现的我们周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观。而广告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除了因为它是人类创造出的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外,还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对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一般的促销广告已经无法吸引大众的眼球,只有不断提升广告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大众;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广告传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传播的效果也更加突出,广告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被大众所接受;文化为了能在当今社会得到长足发展,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戏剧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茶文化、酒文化、 饮食文化等等,在这种势不可挡的渗透力下,广告俨然已发展成了一种文化。

所谓广告文化,是指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 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 它是一种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文化传播形式, 其传播过程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2]我暂且以一个广告语为例——“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个看似简单的广告与却是在曾经缺乏创意广告的年代里可谓鹤立鸡群, 独领风骚,我们可以看到在“家”文化的精神统领下,充满了传统的伦理文化精神,因此被当时的人们深深牢记在心。 在这种广告文化的带领下,人们逐渐进入到一个自觉审美的社会的环境中。

二、广告文化的审美观念

一种审美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心理氛围,艺术崇尚和大众趣味等多种要素做土壤,而且还要以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追求为重要的基础。 一般的大众虽然有追求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但是囿于其的文化底蕴的限制,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什么。在这一层面上广告文化无疑是可以作为一种导向作用的文化,一点一滴的影响着大众审美的需要。而广告文化的制作者也不能全凭自己的审美需要来制作,他们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大众心理发展趋势来制作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的。广告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时刻制约着广告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两者的相互制约与平衡下,广大受众的审美观念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表现在对创造性上的追求。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制作者的方面看,广告文化要想吸引大众,在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赢得可观的利益,必须要有其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创意。从受众者的方面看,不管是在内容、形式、或者传播的载体上,只要是有创造性的,都能够博得大众的喜爱。特别是依附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广告,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必然引起人们争相吹捧。例如前段时间比较盛行的沙画,即用沙子做的画。它是结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采用产自神奇大自然的天然彩沙,经手工精制而成。 这是中国的一种独特古老的艺术,将其运用到广告中,广告不仅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还为传统文化做了宣传,从这一意义上看,广告文化是有着积极影响的。当然,这里面也脱离不了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的广告,这种故意而为之导致失真的广告,只会遭人唾弃,甚至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地步。

其次是对形象性的追求,广告从最初的只是文字介绍, 到加入图片,制成一段视频,再到插入电影电视剧,这一步步的发展演变我们无法否认,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广告载体的一大变革,也是受众审美需求的一种变化——越来越追求视觉享受,这种视觉享受也就是精神享受。人们在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后,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增多,那种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的广告,能够满足大众的情感上要求,能够触动潜意识里所隐藏的美的意识。

再次,简洁性已然也成为当代人对于广告文化的一种审美观。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的。人类的审美总要趋同于反映生产力变化所带来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容易忽视身边的事物,广告想要在短短的几秒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必须要以短小而精悍的广告内容吸引住大众的眼球。但我们不能把这种简洁性看做简单,因为这种简洁乃是包含了“复杂” 的美在内的,是更为抽象化,比具象化更难把握的美。不过也有不少广告制作者抓住受众这一心理,故意以显眼敏感的词汇,骗取受众的关注,这就违背了基本的信用原则。

最后,超功利性已然也是一种审美观念了,超功利不等于无功利,而是把功利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如今物欲膨胀的社会,过分的追求功利性已为很多人所不屑,人们所追求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物质基础,而是越来越注重感性层面的精神生活。这种超功利性在公益广告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通常很多企业也会发布制作一些公益广告,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收益,而且也能突出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心,树立良好高尚的社会形象,真可谓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了。 对于消费者,对这样有着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的产品肯定是很放心,并且这种具有得到广泛认可的符号意义更是消费者求之不得的。

三、广告文化的审美功能

广告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即使成为了一种广告文化也不能脱离其最本质的功利性的特征,所以说当代审美文化也脱离不了功利性这一特征。作为社会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广告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从积极的方面看,广告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从观念上突破了传统美学的限定,它消解了美学的神秘性,使得审美趋向通俗化和生活化。广告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了文化意义上的熏陶,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亵渎的神圣的东西。人人都可以在广告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解读,所谓的精英文化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让人难以亲近, 而民间文化也不再遭人不屑,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那些草根明星能够走上银屏上,就能充分的证明了民间文化已经逐渐地深入人心,精英文化也慢慢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

广告文化确实带来了文化的传播,使得传统文化,精神文明深入到大众心中,但是不得不说由它带来的消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在广告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文化本来的超功利的价值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为广告谋利益的价值,逐渐走向了世俗化, 不少还被人们赋予了实用性的价值。其次,有些广告商急功近利,不顾社会影响,为获取例如不惜迎合低级趣味,设计制作不良广告,用奢侈、豪华、金钱、享乐等形式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仅会带坏社会风气,而且对初入社会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可否认,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因为广告文化有消极影响,就极力抵制,这样社会就无法发展进步。我们只有不断提倡其积极的影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能遏制消极影响,广告文化是现代社会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它能否更多的有利的影响受众,就得看社会有关部门的导向作用。我们也要相信,广告文化在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带领下,会逐渐褪去其消极的影响,不断进步成为促进文化传播、交流与整合的有利的因素。

总结: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4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民族文化;审美

一 服装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是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内在体现。它具有历史性,是随时代的发展变迁而逐渐演变的。服装的民族化是指通过融汇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性的服饰,而不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简单堆砌和叠加。

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基于我国服装设计的现状,提出了服装设计的民族化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感到在当今世界服装多元化的影响下,把握和坚持服装设计的民族性,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尤为重要。从中外服装史可以看出,许多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的作品都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

可见,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设计出的服装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服装中的图案纹样、工艺手法、款式造型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

二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纹样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像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纹样,均为中华民族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纹样变化多端、式样万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服装设计师从传统纹样中挖掘其丰富资源,从民间艺术中发掘其优良基因,经过重新组合、嫁接、提炼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使这些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传统服饰纹样获得新的生命。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喜欢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纹样来寄寓理想与希望,将这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服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现代时尚的血液,使其与现代大环境相融合。如在一条多袋的休闲裤中绣上传统纹样,既增添了裤子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它的时尚感与休闲感。

中国传统纹样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情民俗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有益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使现代服装设计得到升华。

可喜的是,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与品牌,他们在图案色彩等方面不是只停留在过去对龙和花卉团纹样的简单复制上,而是进一步挖掘了更具有中国人文气息的作品。如设计师谢锋走的是优雅、时尚的路线,在服装上用印有水墨花朵感觉的丝绸面料来渲染传统的精神和文化,同样,柒牌男装也是恰如其分地利用了中国元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2004 年 3 月份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有限公司服饰博览会上,柒牌男装的中华立领系列集中国元素与时尚元素于一身,配上中国独有的二胡演奏,抢走了所有大牌服装的风头,成为此届博览会的焦点。另外,江南布衣的服装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道路越走越顺,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肯定与喜爱。

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三 服装设计中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

世界文化的共融性、多元化是建立在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差异基础上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一方面激发民族特色向深度和极致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它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平台。这是一种互动、互利的双赢策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过程中,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现代的服装设计要走上国际现代设计大舞台,与各国设计界更好的交流、沟通,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现代设计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设计的动态和趋势。对现代设计语言的研究与运用,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得到世界认可的重要途径。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既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既不能妄自尊大,认为民族的文化传统一切都好;也不能妄自菲薄,轻视传统,视民族传统文化为俗气、落后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慢慢去“悟”,缺乏西方理性思辩的条理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因此必须将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理性分析思维相结合,借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进行梳理、分析,达到“既可意会,又可理析”的可研习的程度。

四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只有融入时代精神和契合时代生活方式,不断地改良和革新,才能纳入到服装设计之中;而另一方面是全球化为民族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让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更加完善和丰富。我们一定要利用有利条件,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结合问题,研究民族化和现代化问题,给服装设计以准确定位,积极汲取、融合世界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不断地强化民族特点和个性,为其注入新的营养和活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服装设计的艺术品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使中国服装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馨卉. 浅论中国传统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 新西部(下半月) , 2009,(08) .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5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

本文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指出了它在审美领域诸种表现,分析了它的道家美学思想渊源和贡献,认为道家美学思想是山水情结产生、发展、成熟的.重要促进因素.

作 者:沈春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211(2)分类号:B2关键词:美学 自然 道家 审美意识

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反思 第6篇

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反思

在当代中国,由于大众传媒、市场经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宣告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诸般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令人忧思的隐患:一是机械复制带来了“韵味”的消失;二是感官的满足取代了精神超越;三是集体化的“个性”导致主体“我”的消失;四是对象的平面性,主体的.零散化、时间的断裂是其基本的存在方式.

作 者:李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刊 名:美与时代(上半月)英文刊名:BEAUTY & TIMES年,卷(期):“”(5)分类号:G0关键词: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7篇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社会作用。其中,红色音乐文化正是我国红色金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历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的奋斗史中,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背景下,红色音乐文化都会承载着特有的价值和作用。文章阐述的也正是红色音乐文化在促进当代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当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国内方面,存在着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上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等问题;

(二)在国际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并通过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渗入我国,其中既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及腐朽的文化,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在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后,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由此看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也是国富民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红色音乐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其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之中,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是相吻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在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所创作产生和流传的革命音乐,以及人民群众沿袭这些革命音乐的内蕴而后续创作具有健康进步的新音乐,红色音乐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作品,无疑都展现出人民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自强精神、时代精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精神。譬如,《学习雷锋》具有助人为乐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具有坚定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具有艰苦奋斗精神;《我爱你,中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等等。红色音乐以无比亲切的旋律、欢快明朗的节奏、健康向上的歌词,不断给人民群众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使人民对国家始终具有寄托感和自豪感,使人民群众缓解了精神危机感,教育和引导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音乐文化对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应充分挖掘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有产物,同时作为精神文化它也服务于当代社会,红色音乐文化和当代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我国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都离不开红色音乐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二、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最近几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红色旅游的热潮。200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现计划培育形成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三十条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宏伟目标,以及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路线,红色旅游以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增势强劲的主题旅游产品。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建设,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扩大红色经典旅游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项目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和革命纪念碑等,其展示手段大多雷同,这难免使人产生枯燥之感和审美疲劳,为了使红色旅游项目更充实,让历史更生动、更感人,我们可以采取革命历史与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办法,使游客们可以感受到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和时代性。红色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红色旅游活动中以它特有的艺术气质向旅游者传播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同时也扩大了红色经典旅游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江西电视台创办的中国红歌会以电视选秀的节目形式,将红色音乐注入时尚元素逐渐兴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而随着红歌会的红火,新时代背景下的红歌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欣赏,许多人开始由看红歌会到买红色音乐资料学红歌,有的深入实地、深入革命老区考证红色文化,探求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带动了江西当地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还有些歌颂乡土人情,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歌曲,正因为这些经典的红色音乐广为传颂,才使得它所描述的地方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比如《南泥湾》、《延安颂》、《鼓浪屿之波》、《井冈山上太阳红》等,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链条,反过来这也对红色音乐更好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红色旅游中融合红色音乐的产业性开发,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对改善当地红色旅游现状,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扩大开放和提升革命老区影响力,带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大做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事业,早日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来维护政治的稳定性,使其将自身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进而在文化范围内广泛的体现出国家制度上的完善性。从1921年到1949年新中国在成立,我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其使命和责任变为捍卫和巩固自己的执政权,并通过自己的执政方式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且安居乐业。红色音乐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红色音乐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的历史,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性。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教学实践,文化情结

一、情感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 对本次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尽可能培养民族文化情趣和创新精神, 使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有利于把图、文、色按照奇特的设想, 构建理想的美术载体, 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 根据教学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进行高效率、多角度的开发利用, 更加有利于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 立足民族文化精神, 大胆创新, 实现美术教学理想。

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 ) 利用中国美 术史教学 , 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艺术的情 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开始, 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就开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曾有两位印度教师来我校表演剪纸艺术, 博得学生的阵阵喝彩声。大多数学生对剪纸非常崇拜和着迷, 但并不了解剪纸的历史。因此, 我及时上了一节剪纸课, 先让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 并介绍剪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在唐代以前就存在, 然后当场作了剪纸示范。

(二) 利用美术欣赏教学, 培养学生学生建设祖国的热情。美术欣赏主要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赏析, 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 受到教益和启迪, 属中小学美术教学三项基本内容之一。例如教学岭南版美术欣赏教材第十二册《激动人心的革命历史画》时, 我引导学生在欣赏中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刻含义, 让他们看到党的光辉革命历程, 体会“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道理, 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激发他们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 利用国画教学, 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我国历史上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家人才辈出:唐代被尊为“画圣”的吴道子, 宋朝出色的花鸟画家徽宗皇帝, 清朝以竹“高风亮节”为写照的郑板桥, 近代的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齐白石等大师, 都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缅怀他们光辉的业绩, 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 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民族气节。如徐悲鸿的作品《风雨鸡鸣》, 一只昂首站立的公鸡, 不惧风雨, 面向东方鸣叫, 暗示着当时中国的黑暗, 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 表达了画家对光明的强烈向往之情。从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徐悲鸿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民族危难之时激发人们奋起救国的光辉形象。

(四) 利用创作教学,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来自生活。祖国辽阔的草野、壮丽的山河、澎湃的大海、繁 华的都市、勤劳的人们等, 都是创作的好素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使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得到陶冶、升华。如家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因此, 每个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 画美丽的家园, 可以增强学生眷恋故乡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美术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措施

如何有效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 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实践体会是, 言传身教, 情感渗透。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只有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才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应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时心情激动、愉快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上课前, 教师可以先借助直观艺术形象———与美术教学有关的故事、诗歌、游戏等, 通过学生眼看、耳听、思考及亲自操作,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或歌词进行创作,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恰当运用音乐艺术, 把音乐引进课堂,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如教学《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 我选放了一段欢快的《找朋友》的音乐, 再让学生边唱儿歌, 边做动作。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 有如身临其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在教学时《泡泡乐》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找伴组合, 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教室或校园的任何地方, 选择喜欢的方式游戏, 尽情享受快乐, 然后在上课时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 利用撕纸、粘贴、绘画等形式, 再现这些有趣的过程。这样, 学生兴致高涨。小组里、小组间互帮互助, 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激发创新思维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教师可在与学生谈话中设境, 在美术、音乐或文学作品欣赏中设境, 激发学生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标新立异。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夯实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 在加强美术基础教学的同时, 注重实践应用意识, 在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可利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进一步学习技能, 通过趣味性的美术教学实践, 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探索精神, 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 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 实现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云.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J].青年文学家, 2013.10.

[2]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 2013.01.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画都市题材;都市情结;表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都市题材开始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大量涌现。当代中国画都市题材,直接反应现实生活的题材,主要描绘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抒发对都市的肯定,或是对当代都市中存在问题的质疑与批判。它开拓了当代中国画的新视野,让中国画艺术更贴近生活,实现审美意识的大众化。

现在的艺术家基本上都生活在都市中,他们对都市生活有特殊理解。他们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来表达对当下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的心理情感的关注。在近几年出现了不少以描绘都市主题而闻名的中国画家,代表画家有李孝萱、刘庆和、田黎明、李传真、王海滨等。由于他们的经历、个性、处境的不同,使他们对待都市生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同。我们就列举来介绍。

一、“都市女性”绘画主题

这个选材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都市女性”最能体现时代风貌。这类作品描绘的人群多为白领和院校学生等。选择的场景主要是繁华街道,大学校园,美容商场,家居室内等。都市女性的作品,是通过时装,时尚的裝扮,反映当代女性的青春与阳光。

新生代画家宋彦军多表现行走在街头的白领一族。代表作品《超级女声》《都市丽影》《都市天空》等。《都市丽影》画面里的女性发型摩登、服装时尚;或行色匆匆,或放声言笑,以黑白灰的画面基调刻画了都市女性的个性美。

画家徐华翎以敏锐的女性触觉捕捉到了都市女性特有的生活状态,生动地描绘了迷惑而墉懒的具有小资情结的城市年轻女子,并通过对城市年轻女子及其喜好事物的描绘传递出了都市中的香艳气息。主要作品有《香》《静心》等。作品《香》的艺术构思很别致,用朦胧的、梦幻般的手法描写女性人体的纯洁和神秘,也不回避女性特有的少许脂粉气味。

画家庄道静把审美视角锁定在都市女孩闲情逸致的生活,描绘出年轻一代追赶时尚的心态。通过描绘当代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们对未来的憧憬,继而表现她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代表作品《潮.美甲》以简洁的造型描绘出聚精会神的美甲师与悠然自得的顾客,一动一静形成对比,衬出都市女孩的轻快亮丽和追求时髦的现代生活。

二、都市时尚男青年

在近年来全国性画展中,取材于都市男青年的作品越来越多。画家的选材主体多为时尚的青年学生,运动员等。表现了都市青年的活力与时尚的生活。

王冠军是都市青年的出色描绘者,他笔下的人物以院校学生和时尚青年为主,他刻画的人物性格丰富,心理细腻,人物的青春之美表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还特别注重对不同对象质感的描绘,使画中人物的衣物、道具等都有极强的真实感。王冠军的《水木年华》《多雨季节》等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对年轻一代生存状态的反思,画面中的青年衣着时尚,但是眼睛里透露出的一种迷茫和忧伤,这正是当代很多青年自身情绪的真实写照。

三、都市务工者

中国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却还要承担着伤病、养老、子女教育的重担,成为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选择的群体多为建筑工、油漆工和清洁工,描绘的场景以劳动环境,生活住所,候车大厅等。

李传真的作品《工棚》灰暗凝重的画面上没有都市的繁华,只有劳动者们破旧的衣衫和简陋的蜗居。画家采用类似于油画的写实手法表现了当今社会城市的建设者们,并表达了画家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生存价值的思考。

王海滨创作了《都市·车站》、《都市·等待》、《进入市区》、《都市·制服》等系列民工题材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更庞大的城市打工族队伍的生存状态,农民工在进城后的憧憬、惶惑、执着和无奈,体现了画家的人文情怀。

四、富有情趣的都市生活

都市的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主要取材于都市生活的一个场景,内容多种多样;有公交地铁,城市街头,室内家居,运动场所,商业超市等。

画家刘庆和置身大众间,“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他身边平凡的人物,“以他熟悉生活圈子的人物情态,构成画面贴近当下的题旨。”他同画中的平凡都市人一样感受着都市生活,并敏感的觉察到了这种全新的都市生活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心理的变化。

画家陆燕的作品《盟》描绘了夏日的一天,父子在狭小的卫生间洗漱的场景。水色的应用使得全画设色淡雅,加上黑白对比的减弱,使人感到空气中弥漫着蒸气香皂混合的味道,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凡而诙谐的生活情趣

五、对都市人心态荒诞感的表达

艺术家可以刻画现代都市的繁华喧闹,也可以刻画现代都市人的悠然自得,他们的作品从喧闹的都市和都市生活的矛盾角度入手,着重表现了对都市畸形人生和人的荒诞境遇的关注。

画家李孝萱把笔触对准了现代都市人饱受伤害的心灵,他的作品集中表现了一种城市心像,他的作品《大轿车》刻画了一辆公共汽车上的百余人,《大轿车》透过都市交通拥挤,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再现了现代都市空间的狭小,及都市人的时髦、陌生、紧张、焦虑诸种生活状态。,表现了现代都市人表面的伪善与内在的彷徨。

刘庆和的作品《王先生》《流星雨》等,经常出现类似栅栏、铁链、乌云等形象,它们都象征着现代都市人在情感上产生的隔阂和冷漠,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生硬的阻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到底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还是都市人自己。

六、寻找都市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由于背景、经历、年龄不一样,每个人的都市情结也会不同。有些画家的作品就不强调大反差的紧迫感,表达的是一种优雅、平和的都市体验。

画家田黎明在画中营造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空间,他用温文尔雅的方式,单纯宁静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充满阳光和水分的干净世界,让现代人疲倦的心灵得到快乐和休息。世界在他的画面里是一个可以诗意栖居之地。

画家们从各自生存的城市出发,在社会关怀的目光中为这个时代的都市保留下一份别致的“艺术档案”,在当今这个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去寻求更多的创作素材,来表达自己对都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徐华翎著:《新工笔文献丛书·徐华翎》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01.第1版

[2]鲁虹著:《美术文献》,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陈浩.水墨都市绘画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

[4]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10篇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作 者:韦统义 赵伯飞 WEI Tong-yi ZHAO Bo-fei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3(2)分类号:B83关键词:竟生之美 主体悖论 主体变奏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11篇

俄罗斯存在主义哲学对加兹达诺夫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对加兹达诺夫来说,有机统一的生活和生活的哲学,生活和伦理的审美态度,它们是统一的,即是由20世纪俄罗斯哲学家看做是理想的人类团结。加兹达诺夫的创作经受了生活严峻的考验,与其说它是生活的磨难,还不如说它是加兹达诺夫的文艺、理论和哲学来源。

存在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 (论文范文 ) 在加兹达诺夫的创作中,也存在主义文化哲学的精髓,通过作家亲身的经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与民族基质、伦理道德、哲学以及共济会等影响而变体,这些看似如此不同的向量却在加兹达诺夫的审美意识中完美地结合。这体现在加兹达诺夫创作的独创性是对生活中某些残酷的东西的揭示,是对某些令人陶醉的生活的抒情写照:存在一乌托邦原则,这可以在作家的个人经历,在作家的个性,在他的文化和民族基质在他对共济会的热情中寻找答案。“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托马斯・莫尔(1478-1535)提出的,它为人类社会描述了一个美好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加兹达诺夫无沦在何种生活环境下,总是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崇尚美好的精神生活,并将这一存在理念寄托在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并在作品中对各种存在的现象进行自己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

加兹达诺夫在作品中独特地、审美地表达了许多自身当时的感受和存在认识,还有当时现实本身所产生的东西――残酷的俄国革命的经验、内战、移民等。加兹达诺夫熟知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和舍斯托夫等人以某种哲学形式对俄罗斯的阐述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他也像别尔嘉耶夫那样寻求生活的宗教意义,寻求永恒的含义。

加兹达诺夫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不仅受到俄罗斯文化和哲学的影响,更是从法国及欧洲的文学和哲学中汲取了创作源泉。

谈论全球化下的当代审美文化 第12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与把握以经济一体化为驱动力的在审美文化方面逐渐形成的全球化语境;学术界有必要从全球化语境的实质、内涵、判断的核心标准以及本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生存等方面作出解释,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其次,应当关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与研究的特点和误区。本文认为当代大众文化在跨国集团及西方流行文化的操纵与诱导下表现出世俗化、欲望化的审美特征。当代审美文化实践正不断消解着传统的价值观,其审美格调有向下探的趋向。第三,针对以上事实,……

一、全球化语境

全球化或者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一个当代最为流行的词语。它不但表明以五百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打破国家的界限兼并整合全球市场的事实,同时,它也给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语境。然而,当人们操着这个时髦的词高谈阔论时,当人们津津乐道加入WTO带来的诸多好处时,当一些人一相情愿地大谈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关系时,我们是否真的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有了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它对我们生活形态的巨大改变,对我们一直坚守和信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消解,很难得出完全正面的评价。更进一步,当学术界提出全球化语境这一概念时,有必要问一句,什么是全球化语境?其实质是什么?其外延都包括哪些方面?全球化体现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虽然不必像某些学者那样将全球化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阴谋与陷阱,进而在意识形态上与它划清界限,但一定的警觉和合理的怀疑应该是可以的。本文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经济一体化运动”,应该被看作是冷战结束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冷战的“不战而胜”(布热金斯基语)而信心大增,进而要重新整合市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保持其绝对优势并以其信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支配世界的一场革命,教育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其看作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决不是危言耸听。一方面,用经济的手段,以多边贸易的方式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但表面的.平等并不能掩饰和抵消规则制定者与解释者对后来者的不平等。其实西方一些学者早就预言这将是一场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的战争(亨廷顿语)。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正如很多学者已经指出的,我们不单要改革经济体制与运行方式,要改革政府的组织与管理体制,要调整不同集团的利益划分,更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包括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把地地道道的双刃剑,当外在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往往会结成政治上的神圣同盟,并以民族主义为旗帜。西方传媒和学者对此点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敏感,更说明这把剑的威力。

本文认为,尽管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思想,提供了平等参与的可能,但这并不能掩饰经济一体化所具有的某种殖民性。虽然指出这一点要冒着将学术问题意识形态化,甚至被看作新左派或民族主义者的嫌疑。

全球化语境就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经由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种合力而成的一个语意场,它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完整的话语系统,因为各种势力、各种文化、思想、观点正在不断地交锋、调和,西方学者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具有解释权利,全球化语境不能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它最多只能被定位为杂糅各种理论主张和观点的一种思潮。从思想谱系上看,其基本的概念与范畴以及进行判断的核心标准都源于西方文化中主流价值观念。正因为这一思潮处于发展变化中,文化多元化的主张才具有了生存的可能。

二、审美文化

电视剧艺术与当代的审美文化 第13篇

审美文化参照下的电视剧艺术

一般来说, 审美文化分为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主导文化是指一个社会起主导作用的, 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精英文化也称高雅文化, 是由少数知识精英创造的以审美创新追求为终极旨归的文化;大众文化也称通俗文化, 指面向大众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性文化。相应地, 我们把具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的电视剧分别称作主旋律电视剧、艺术性电视剧和商业性电视剧。

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经历了从主导文化到精英文化再到大众文化的转型路程, 而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 再到“产品”的转型路程 (1) :从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党救活了他》、《火种》等早期电视剧, 主要是宣扬当时的政治思想, 有着非常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 所以称为“宣传品”;20世纪80年代前期, 精英知识分子对其艺术形态、属性的探索使得电视剧这种艺术样式开始走向成熟, 出现了一批如《凡人小事》、《秋白之死》、《红楼梦》等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 这时的电视剧艺术回归到以审美创新为主旨的艺术本位, 可以称之为“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 市场化浪潮愈演愈烈, 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走向以市场消费为主导的创作, 从《渴望》到《还珠格格》再到金庸武侠剧等商业性电视剧占据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间, 并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世景观。中国电视剧全面进入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 其评价标准在大多时候变成市场价值的实现, 以市场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叙事在电视剧文本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可以说, 大众文化类型的影视剧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型电视剧的发展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尤其是艺术性电视剧, 几乎完全退守进“学术领域”, 处于文化市场、艺术生产领域的边缘。这样的格局如果长期保持, 在总体上是不利于整个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和平衡的。所以我们就需要找到一种使各种审美文化类型扬长避短的机制, 创造出有利于电视剧健康发展的生态格局, 以达到各种审美文化的平衡和融合。

塑造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生态格局

大众精英文化的融合:雅俗并举的二元价值取向。对于娱乐, 我们一直存在误解, 甚至有人把它作为“低俗”的代名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了一套僵硬的逻辑:娱乐只能是感官上的轻松、快乐, 而与理性、心灵、精神是对立的;所以在电视剧生产中要么以娱乐性为主, 要么以思想性为主。这种逻辑推出的结果是:突出影视作品的娱乐性就只能以牺牲精神内涵为代价, 作品的思想价值与娱乐价值是两种对立的、两套不同的话语。” (2) 这种对立的价值倾向其实代表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不同的追求, 而从大生态格局来看是不可取的。精英文化曲高和寡, 需要借助大众文化的元素走进平民阶层;大众文化更需要有知识精英的理性引导和深度分析, 才不至于沦为低级媚俗的文化。今天, 我们看到许多电视作品已经自觉地将精英意识与大众文本相结合, 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介于雅俗之间的荧屏文化。例如在《雍正王朝》里精英意识与大众话语就得到了较好的糅合。

在提倡雅俗并举的同时, 精英文化主导下的艺术性电视剧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它们以其先锋性、前卫性成为电视剧艺术的开路人, 为通俗电视剧探索、捕捉和开辟了商业机会和市场前景。如20世纪80年代的《围城》、《南行记》、《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月亮背面》等, 就是这样一批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和追求审美创新的电视剧, 它们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又从时空处理、视点变换与影像构成等方面冲击了传统的单一化创作模式, 以探求电视剧文本的表现潜能和表意功能。同时削弱故事情节、淡化戏剧冲突、插入象征性段落等, 这些在当下电视剧中的常用思维和技法, 在当时却是对电视剧艺术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但这些脱离传统的审美方式和表达诉求, 注定它们的标杆意义大于其流行生命。所以艺术性电视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是否被观众接受, 而在于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果没有资本的供养, 这类电视剧是很难存活的, 所以政府的介入或许能为这类电视剧提供一个生存空间, 这也是塑造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生态格局的重要一环。

大众主导文化的融合:寓教于乐的双赢选择。在中国, 大众文化往往是包含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内的, 因而往往最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人性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人的儒家思想、民族性格和传统审美心理都源自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通点, 使得它们的融合既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许多电视剧开始在娱乐性与政治性之间寻找契合点。这种转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即主旋律电视剧的娱乐化和娱乐电视剧的主旋律化。

主旋律电视剧的娱乐化主要是指主旋律电视剧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焦点从单纯地对意识形态的过度宣扬到对人物本身的塑造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近几年荧屏上热播的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获得不错的收视率, 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些军旅戏选择了把英雄世俗化的策略, 使他们跳出了“高大全”的窠臼。比如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就是个带点匪气, 有不少缺点的英雄。他身经百战, 性情刚烈, 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 压倒一切的霸气;他为人刚直不阿, 关注百姓疾苦, 时而还流露出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正是这种不完美中的真实才让老百姓认同, 因为英雄也是人而不是超然的神。可以说《亮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李云龙的成功塑造。

而所谓娱乐电视剧的主旋律化, 是指那些在市场与政府、效益与责任之间采用了一种妥协的“政治立场”的通俗情节剧, 典型的有《北京人在纽约》、《外来妹》、《情满珠江》、《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如《乔家大院》, 一方面通过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故事满足了中国观众想要成功的安乐俗梦想, 同时又通过把乔致庸的某些行为升华到了以商救国、以商救民的人格高度。

电视剧的市场化应始终与主旋律定位密切联系, 要在娱乐性与政治性之间相互协调, 并努力创造双赢局面:一方面娱乐电视剧可以借助政治力量来扩展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 主旋律电视剧也可以借助大众文化的流行扩大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 从而使主旋律电视剧的大众审美倾向的转变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双赢选择下完成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的融合。

主导大众精英文化的融合:超文本类型。有这样一种电视剧, 我们无法具体把它归类为哪种审美文化类型, 因为它在内容、思想、形式上融合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诸多元素, 我们把这样的电视剧叫做超文本类型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就是这类电视剧, 它讲述了一个中国的“辛德勒”的故事, 剧中既有跨国恋和异域风情等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 也有人性的反思和对法西斯残酷行为的揭露。作为文化客体, 它涵盖了主导、精英、大众文化中的各自的意义诉求, 其文本内部的多种文化元素达成了某种均衡态势, 它既可以被称为三种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文化文本, 又不仅仅是某一类特定文化文本, 而是在多元文化元素的整合平衡中进行着多向意义生产。该剧导演黄建中曾说:“如果拍的是商业片, 我特别注意它的主旋律价值, 并尽量保持住这种价值。如果拍的是一部主旋律, 我就找到它的可视性和艺术品位。” (3) 它同时完成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各自的目的诉求, 从而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思想深度与大众艺术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动态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生态格局, 它们之间既相互摩擦和冲突, 又相互借鉴和渗透。在中国当代电视剧文化场域内, 三种文化都不会一统天下, 也不会形成均势。应根据它们所占据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 形成一种融合、互动、循环的审美文化生态格局。审美文化系统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种文化元素的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在“和而不同”的竞争状态中共同发展, 其关键词便是多样化地存在与融合。

注释

1 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传播》, 2008 (4) 。

2 曲春景、张仲年:《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版。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第14篇

概括而言,贝多芬音乐在电影中有如下几种主要的情绪功用:

1.装饰。例如电影《国王的演讲》、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等。在我看来,贝多芬的音乐风格还带有某些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个别曲目繁复严谨,具有建筑般的工整形式之美。因此,贝多芬音乐的一些曲目,在感染力和戏剧性方面略有不足。但是,作为背景音乐,却具有雍容而庄严的装饰性。在《国王的演讲》中,这一乐曲的情绪作用也确实与巴赫和亨德尔为欧洲皇家、贵族谱写的宫廷、仪仗乐曲极为相似。这部讲述口吃的英国国王如何在密友的指导下克服口吃,最终在二战爆发之际成功发表讲演,鼓舞民族士气的电影,也因贝多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贵族气度和英伦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影视作品尤其喜欢把贝多芬的音乐作为一种装饰音乐加以应用。

2.幽默。例如电影《冰河世纪》。在当今社会,贝多芬这个名字几乎是严肃、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当他的《第九交响曲》出现在《冰河世纪》中时,不禁给人一种荒诞的、“乱入”的感觉。

3.优美。例如电影《大鱼老爸》《永恒的爱》。这是一部关于父子亲情和美好回忆的电影。影片中,父亲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奇幻而激情的遭遇:老巫婆、巨人、“幽灵城”、晚上会变成狼人的马戏团老板、有着两个不同性格但只有一个身体的中国歌手和谁也抓不住的“大鱼”,以及他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在钟情于童话风格和神异想象的导演蒂姆·波顿的处理下,把诸多视觉元素统一在优美而壮观的美国南方的大自然之中。在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之中,《第六交响曲》是唯一全曲有标题,而且每一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这部作品正好诞生在贝多芬完全失聪之际,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正是他对自然无比留恋的一种表达。自然、人生、回忆、美好,种种主题在电影与音乐间找到了共鸣。

以上三种情绪功用主要出现在主流商业电影之中。

4.庄严。一些电影着重于开发贝多芬音乐中庄严的仪式性。其中,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在《乡愁》中表现出的残酷的自我毁灭仪式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在这部诗一样的电影中,一位诗人横越欧洲,去寻找一位音乐家的遗迹。他路遇一位试图为全人类赎罪的疯子。这个人试图在一条圣泉上手持一支蜡烛,来回七次,以此救赎全人类,但是没能成功。最终,他在广场上用严重磨损、走音的磁带播放《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并将汽油洒在身上,当众自焚,以此警醒人类、救赎人类。这一段落富于宗教性的崇高庄严,是塔可夫斯基用生命救赎人类的罪恶思想的典型体现。在我看来,塔可夫斯基对《欢乐颂》的运用,既是对人类在命运与死亡面前的高傲这一主题的肯定,又是以《欢乐颂》作为上帝之音,是救赎与毁灭的号角。

5.狂暴。也许,电影大师对贝多芬音乐中潜藏的疯狂与暴力的发掘,才是属于我们时代的第七艺术对贝多芬音乐精神的真正理解。第一次以贝多芬音乐为背景大肆表现暴力与狂热的电影当属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在这次艺术尝试成功以后,贝多芬的宏大交响乐几乎成为电影中一切人类暴戾与恐怖的御用音乐,暴力如昆丁·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被解放的姜戈》,狂暴如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恐怖如大卫·芬奇的《七宗罪》,乔纳森·戴米的《沉默的羔羊》,残忍如加斯帕·诺的《不可撤

销》等。

由此,我們总结了贝多芬音乐在电影中呈现出的各类旨趣。可以发现,主流商业电影一般都正面延续了贝多芬音乐的古典旨趣:装饰性、舞蹈性、美感。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延续更多只是继承了贝多芬音乐的形式美感,无法深入到灵魂层面,无法体现贝多芬的激情和理性主义追求。作者追求更为鲜明、深入的艺术电影,则着重于开发贝多芬音乐的仪式性和狂暴情感。塔可夫斯基将贝多芬宗教性的崇高发挥到了最高程度,而斯坦利·库布里克则将贝多芬的崇高音乐转化为一种荒诞的现代主义艺术元素,以此表达自己对理性的绝望和批判。但是,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启迪下,更多电影导演把贝多芬音乐作为一种残忍、暴力、淫秽的绝望奇观。这种消费行为彻底挖空了贝多芬音乐的深度和价值,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行为。

无论是正面的继承,还是反面的“亵渎”,抑或是全面的背离,贝多芬音乐在当代电影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旨趣,都完全背离了自身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不必哀叹理性精神的沦丧和消费社会的荒诞,我们能做的,是慨然面对人类精神文化的现状,慨然面对“存在”难题,创造属于我们的历史和艺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组织谈心谈话情况下一篇:建筑公司二季度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