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2024-07-23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精选10篇)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第1篇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一、范仲淹没有见过岳阳楼,而是看图作文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时候,正是一生中心情最为灰暗郁闷的时候,当时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贬邓州,身心俱疲。好友滕子京来信,请求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满口答应。问题来了,此前范仲淹并没有见过岳阳楼,文章从何做起?滕子京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随信附上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图构思,文采飞扬,所有关于洞庭湖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描写,都是他凭空想像的,而文中触景生情的感同身受,抒发的爱国忧患情怀都是此时真实的内心写照。《岳阳楼记》遂成千古名篇,令人不得不赞叹范仲淹的妙笔生花,更难得的是他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以身卫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高尚情操。

二、滕子京是个贪腐分子,范仲淹徇私枉法

《岳阳楼记》开篇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何许人也?滕子京又叫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两人互为年交,友谊深厚。滕子京既有文才又有战功,历任泾州、庆州地方行政长官,曾被陕西军事统帅郑戬告发,说他在地方上贪污腐化,滥用钱财。后再遭御史梁坚弹劾浪费公使钱十六万缗,滕子京担心连坐太多,焚毁帐册,籍没姓名,公然采取对抗组织调查的强硬态度。那么,滕子京的数额巨大的钱财都做什么了?分给手下,以及馈赠故友旧交了。时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不惜徇私枉法,全力营救,建议只降一职。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愤然不平,据理力争,后来在范仲淹周旋下,滕子京最终没有被治罪,而是贬谪巴陵郡,到岳阳任市长去了。

三、岳阳楼实为搜刮民财而建,滕子京中饱私囊

滕子京到了岳阳后,并非百废待业、夙夜忧心而勤政爱民,当时的岳阳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滕子京不知体恤民情,轻徭薄赋,相反,他并未吸取当初的教训,而是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财,重修岳阳楼,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除了故技重施,征收赋税以外,还以官府的名义清理历年民间欠债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几部门联合重拳打击“老赖”,政府发威了,谁敢欠债不还?不长时间,滕子京就所得欠债近万缗,他把这些钱牢牢掌握自己手中,不设帐本,不许别人过问,一部分用来修建岳阳楼,另一部分,自然落入了自己腰包(见《涑水纪闻》)。不过滕子京这个人比较豪爽仗义,对待朋友挥金如土,所以《宋史》上才会说他“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四、范仲淹为私交所累,巧言粉饰违心赞颂

滕子京耗用民脂民膏粉饰太平,修建了宏伟壮丽的岳阳楼,一方面掩盖了自己贪墨部分钱财的事实,一方面为自己树立了巨大的道德丰碑。岳阳楼建成后,为了千古留名,并在舆论宣传上为自己的合法性造势,滕子京极力邀请天下名士为岳阳楼舞文弄墨,增添光彩。范仲淹只是他邀请名单上最重要的一个,范仲淹不管不顾岳阳楼为何而建,又是怎样建成的?甚至不闻当时反对者的物议,洋洋洒洒挥毫而就《岳阳楼记》,而且开篇就不吝溢美之词,“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枉顾岳阳当时民生多艰、穷困潦倒的现状,无视滕子京一年毫无政绩的事实,范仲淹是揣着明白当糊涂呢,还是违心粉饰,抑或是为滕子京的私交所累?或者以文所堵天下谤口?是矣?非矣?皆因《岳阳楼记》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掩盖。

五、《岳阳楼记》名动天下,改变了滕子京命运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第2篇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见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宠辱:得宠受辱。这里是偏义词,着重指“辱”。偕(xie鞋):一同。把酒:端起酒杯。这几句大意是:精神愉快,心情开朗,一切屈辱的事都已遗忘,临风举起酒杯,内心喜气洋洋。这两句写“迁客骚人”(被贬的官吏,失意的文人)登上岳阳楼见到周围大好风光时的愉快心情,神情毕现。原文是:“登斯楼也,则有~者矣。”写人们陶醉于自然风光时可以化用。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具:即“惧”。选两句大意是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原来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攻通”、“人和”是“百废惧兴”的条件。”百废惧兴”是“政通”、“人和”的结果。这两句写出了“政事”、“人心”与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辩证关系。可用于赞颂政绩,也可用于写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因为。物:外物,指客观环境。喜、悲,均为互文,含有悲喜两层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不因为环境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写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旷达胸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帑楼记》),不以个人得失为念。可用以表现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指远离朝廷,退居江湖。这几句大意是:(古时候的仁人志士)在朝中身居高位时,就忧念他们的百姓,身处僻远的江湖时,就忧念他们的国君。这几句赞扬古仁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博大胸襟和无私精神,倡导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乐观,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在……之先。这两句大意是:忧在天下人忧患之前,乐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表现出范仲淹时时处处不忘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宏大抱负。这种以天F为己任,不计十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乐观和浓重的忧国爱民意识,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应当继承和发扬范仲淹这种无私精神。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句大意是:天光水色,上下辉映,碧蓝的天空和碧绿的湖水,融为一体,放眼望去,无边无际。这两句描写洞庭湖春日美景。作者以如此简洁的面笔,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绿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可用来描写晴日里的湖光水色。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第3篇

岳阳楼为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素以“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赞美岳阳楼胜景的诗文, 使岳阳楼闻名遐迩。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临洞庭湖》中描写道:“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的浩瀚气势, 成为千古绝唱。到北宋仁宗庆历六年 (1046) ,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 从此, 岳阳楼更加声名远播。

据说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 更没有游览过洞庭湖, 只是凭借友人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这极可能就是《岳阳楼记》没有步前人后尘, 避而不写岳阳楼转写洞庭湖的原因。《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境界, 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 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 提高了文章的境界。

由写作背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可知,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 含蓄委婉地规劝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范仲淹对友人“不以己悲”, 于逆境中崛起是持褒扬态度的, 体现了自己践行的政治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么我们不禁要探究, 范仲淹这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三年 (978) 从吴越王钱镠归宋, 任成德军掌书记, 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母亲谢氏贫困无所依靠, 改嫁邹平县长山镇朱文翰, 少年范仲淹从朱氏宦游, 度过了勤奋力学的艰难时光。范仲淹在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苦读三年, 留下了“断齑划粥”的动人故事, 千百年来是教育史上脍炙人口的典范。范仲淹在长白山苦读之际, 感到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 遂有游学之举, 来到应天书院读书, 苦读五年, 大通“六经”之旨。

青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经过十几年矢志不渝的勤奋苦学, 不仅泛通儒家经典, 增长了阅历, 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 而且自觉地磨炼了意志,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这对他的理想人格、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忧思深远”, 树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 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 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人生信念。这应当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基础。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描写“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 欣赏到在阴雨天气和晴朗天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悲喜两重天的感情。阴雨天气及晴朗天气的景象其实也是“迁客骚人”仕宦经历的写照, 或坎坷或顺畅, 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但“以物喜”、“以己悲”两种览物之情均为作者所扬弃, 他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即“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结合其仕宦生涯来考察, 范仲淹为官生涯中四进四退, 在这起起落落之中, 范仲淹始终恪守“进亦忧”、“退亦忧”的忧思情怀。

范仲淹二十七岁进士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开始其仕宦生涯。范仲淹三十三岁时调任监泰州西溪盐仓, 他在泰州的一大政绩为修筑捍海堰。四十岁时被朝廷召为秘阁校理, 跻身馆职清流, 开始他的立朝生涯。

天圣七年 (1029) , 宋仁宗率百官拜贺太后于会庆殿, 对于这种“亏君体, 损主威”的事, 恪守封建礼法和赵宋家法的范仲淹上疏以为不妥。他说:“天子有事亲之道, 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 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 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 亏君体, 损主威, 不可为后世法。”范仲淹的谏诤, 惹得刘太后很扫兴。此后范仲淹又上疏, 力请太后当卷帘撤班, 还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 疏入不报, 遂自请补外, 出为河中府通判。

明道二年 (1033) 三月, 垂帘听政十年之久的刘太后撒手西归, 仁宗亲政, 朝政一新, 范仲淹被召回京, 除为右司谏。七月, 范仲淹被命安抚江淮灾伤, 以太平州饥民所食乌昧草进御, 乞以此宣示六宫贵戚, 以抑奢靡。十二月, 发生了闹得沸沸扬扬的郭皇后被废事件。郭皇后本来是刘太后强加给仁宗的, 刘太后死后, 与郭皇后有宿怨的宰相吕夷简建议仁宗将郭皇后废黜, 范仲淹力谏劝阻, 仁宗拒不采纳。范仲淹因此出知睦州, 再放桐庐, 又移苏州。当时苏州发大水, 灾情严重, 范仲淹到任即全力投入“疏五河, 导太湖, 注之海”的救灾水利工程, 回苏州又赈济嗷嗷待哺的千万灾民。为实现自己救民疾于一方的誓言, 范仲淹不顾病体未愈, 日夜坚持在抗灾第一线。

景祐二年 (1035) 三月, 范仲淹被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天章阁待制, 跻身侍从。范仲淹到任, 不改初衷, 冒着风险奏劾专恣弄权、有毒死郭皇后之嫌的权宦阎文应, 致其被贬, 寻死于外。当时宰相吕夷简重权在握, 深受仁宗宠幸, 吕夷简执政, 官员进退多出其门, 免不了以个人好恶、恩怨为标的。论事无所顾忌的范仲淹给仁宗上百官图, 指出官吏进退之权柄应握于人主而不应该被宰相操持, 指出官吏升迁中哪些是正常的, 哪些是不正常的, 哪些是为公, 哪些是为私。吕夷简诉范仲淹“越职言事, 荐引朋党, 离间君臣”, 宠幸吕夷简的仁宗皇帝下达了范仲淹落职知饶州的处分决定。范仲淹吟出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 斋中潇洒过禅师。世间荣辱何须道, 塞上衰翁也自知!”后移知润州、越州。

饶州产鸟嘴茶久已充贡, 饶民不堪其扰, 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之一即奏免贡茶, 减轻了人民负担。据说他还有另一项奏免已不产银的德兴银冶场贡课的德政。

庆历三年 (1043) 三月, 吕夷简罢相, 四月, 范仲淹擢除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 复除参知政事 (副宰相) 。范仲淹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整饬吏治、改革科举、兴办学校、注重农桑、减轻徭役、整顿武备、推行法制, 史称庆历新政。推行新政目的是解决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即以冗兵、冗官、冗宗、冗费这“四冗”为主要特征的财政危机。但庆历新政施行仅一年, 便因触犯了权贵阶层的利益, 因而招致强大的阻力。庆历五年 (1045) 初, 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彻底失败, 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 出知颁州, 随后改知邓州。

《岳阳楼记》写于范仲淹知邓州时期, 写作此文时范仲淹已58岁, 相对于其64岁的一生而言已步入晚年, 其实是借此文抒写自己仕宦一生的际遇, 对自己仕宦生涯始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的高度总结。孟子宣扬儒家思想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范仲淹仕途沉浮三十余年, 四进四退, 无论是“穷”是“达”, 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晚年范仲淹曾在家乡苏州创办“义庄”, 用自己的俸禄买“义田”千亩, 救济贫穷的族人。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第4篇

浅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价值 第5篇

一、《岳阳楼记》的认识价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之中脍炙人口,最为精警的语言,也是文章的主旨句。长期以来,读者往往关注的是作者在此体现出的磊落襟怀和无私品德,却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其中所体现出的担当精神。什么是担当精神,这很难有周全的表述和准确的定义,但观照孔子和孟子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实践,我们或许能从中受到启发。孔子和孟子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的人格追求是“君子”和“大丈夫”,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无论是“君子”还是“大丈夫”,他们都秉承天地正气,安贫乐道,既不患得患失,又不庸人自扰,虽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明知艰险仍勇往直前,付出一切而义无反顾,这应该就是担当精神。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这种精神一以贯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

金人元好问曾这样评价范仲淹: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朝廷为柱石,一身而备数器。这里的“器”除了指才能之外,主要还是指担当精神。范仲淹的担当精神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经历了前后三次的贬谪遭遇,比起苏轼二十多次的“贬谪之最”,次数尽管不多,但范仲淹对待贬谪的态度和对贬谪作出的价值判断则是值得后世借鉴和敬仰。据《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第一次被贬,送行的只有两三个知己僚友,他们称赞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被贬,僚友又说:“此行愈光”。等到第三次被贬,送行的亲朋好友异口同声说:“此行尤光。”范仲淹也哈哈大笑说:“仲淹前后三光矣。”三次被贬的经历,不仅没有消弭他的意志,磨蚀他的棱角,反而不断升华着他的精神境界。表现他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岳阳楼记》是在第三次被贬之后完成的,这篇文章名为作记,实为借题发挥。它旗帜鲜明地标举出了一个有理想、有操守的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含蓄委婉地肯定了滕子京对待贬谪的正确态度,特别是对待贬谪作出了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价值判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议论在将近一千年之后,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认识意义。

二、《岳阳楼记》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在四大名楼中,岳阳楼当属其中翘楚。一座古楼,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楼借文名,文藉楼传,相得益彰。撇开岳阳楼本身的文化意蕴,单就“范记”而言,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范仲淹对儒学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岳阳楼记》中的政治理想开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先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与理学家所标举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于孟子的民本思想,儒家把治国平天下当成了人生终极目标以及终身价值追求,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条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范仲淹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人生“穷”与“达”的界限,爱国忧民到了不讲任何条件,不计一切后果的境界。中国的爱国忧民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屈原杜甫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的作品中得以宣扬,这种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范仲淹在继承传统的爱国忧民意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范仲淹襟怀坦荡,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名教,并身体力行,在文化精神人格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其嘉言懿行熏染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忧民精神同出一源,无一例外地受到《岳阳楼记》精神境界的影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特别是精英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由此看来,《岳阳楼记》堪称“只立千古”,无与伦比。

三、《岳阳楼记》的审美价值

《岳阳楼记》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散文最经典的艺术瑰宝。《岳阳楼记》的美,首先在于语言美。用“字字玑珠,一篇锦绣”来形容《岳阳楼记》,毫不夸张。该文通篇骈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参差错落,对偶、互文、排比、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句华丽与质朴兼而有之。其叙事简洁明了,绘景形神兼备,议论精警新颖。《岳阳楼记》的美还在于形象美。景物之美显而易见,此不赘述。熟读全文,读者会发现《岳阳楼记》之中有一个“隐性”的形象,那便是“古仁人”,这个形象并非隐隐约约,而是十分鲜明,呼之欲出。“古仁人”既有谦谦君子的柔美,又有大丈夫一往无前的刚美。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胸怀社稷,情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恪守终身的准则。“古仁人”既是儒家文化中的“达人”形象,又是范仲淹理想人格的化身,这一形象在古代散文作品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岳阳楼记》的美也在于情感美。文章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感人至深。为了突出和肯定这种高尚的情感,文章采用了铺排衬托手法,在两幅虚拟的画面中描写了“迁客骚人”的两种不同情感,他们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他们都是一些利己主义者,心中只有自己,唯独没有国家和人民。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是最为纯正和高尚的情感,可以说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具有穿透时空的巨大冲击力。

古诗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6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 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 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 湘江,降职的官史 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 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 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至若春 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就象春日晴 、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 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 ,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 神态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揭秘范仲淹《岳阳楼记》背后的秘密 第7篇

有句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在心情高兴、愉快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眼中的景物的色彩。此正所谓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迁客骚人”面对“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景时,产生“以己悲”的感受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因为他们本身是“迁客骚人”),那么,作为“迁客骚人”的登楼者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而产生“其喜洋洋者的感受”就难于自圆其说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该先有情,才会有景,而不应先有景,而使人生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景,也应该具有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物体验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由此看来,是不是范仲淹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要从范仲淹此文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谈起。因为这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描写,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在理解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时,首先,应当将其看作是于“迁客骚人”不利的政治环境。其次,具体到细节内容时,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此句,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乌云笼罩,黑暗阴晦政治环境的象征,它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气候的总体写照。至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象征着黑恶势力恣意横行。“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则象征着君王受蔽,将星隐退,正义力量不得彰显。“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象征的则是正常的秩序被打乱,忠臣义士遭打击。“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象征着在暗无天日的特殊时期,奸臣当道,小人得志。

同样,在理解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时,也不妨作相应的联想。首先应将这段中的`景物描写看作是于“迁客骚人”有利的政治形势。譬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它象征着举国上下,安定平和的政治时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象征着在这种开明的政治环境之中,有志之士已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象征的则是国家的各种弊制革除之后,焕然一新的政治面貌。在这样一种于己有利的政治环境,“迁客骚人”自然能够看到希望,其产生喜出望外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拓展阅读:《岳阳楼记》分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分析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1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⑴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⑵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答: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17、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记的缘由。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0、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5、“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7、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岳阳楼记》背后的岳阳楼文化 第8篇

正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早在范仲淹吟咏前, 就有不少诗人, 其中不乏大家, 在此楼慨叹命运国家。《岳阳楼记》开篇所说“刻唐贤今人诗赋”, 就意在说明岳阳楼在此之前丰厚的人文背景。虽有众多名流光顾, 但岳阳楼所处位置, 也并非中原腹地, 也非各省通衢, 柳宗元在《送李渭赴京师序》中所言:“过洞庭, 上湘江, 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再看曾经赋诗于此的诗人, 如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 都惨遭贬谪, 游历经此地, 愤懑哀怨之情有感而发, 遂成佳作。

唐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 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亚洲经济中心, 达到了封建社会强盛的顶峰。这样一个兴旺发达, 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社会, 激发了知识分子们重视事功, 乐观上进的热情和信心, 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表达在盛世里建功立业, 实现救世济民理想的强烈愿望, 也在寻找各种方式踏入仕途。“但或是天妒英才, 或是惨遭算计, 这些胸怀壮志的诗人们, 谪居流徙于远离长安的蛮荒之地岳州, 眺望着浩渺壮阔的洞庭湖, 登临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 只能用诗歌来表达他们仕途的失意, 旅次中的孤寂以及壮志难伸的愤滋。”

如洞庭日落、秋色弥漫的傍晚, 李白望远怀忧, 想起与他同是怀才不遇, 远谪南方的屈原, 不禁感慨叹惋:“洞庭西望楚江分, 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 不知何处吊湘君?”。

二.宋时岳阳楼——进退忧乐锻铸楼魂

尽管饱经历史沧桑变迁的岳阳楼, 留有众多传世名篇。但这些文章诗作中最著名且特别的当属,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写此文章的背景, 随后竟别出心裁, 对前人诗作品鉴一番, 最后决定剑走偏锋。范仲淹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对洞庭之于人的心境做了分析, 其洋洋洒洒的笔触, 时扬时抑叙写洞庭风光。既有春意盎然, 勃勃生机, 一派和谐的,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也有风云变幻, 气象诡谲,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天昏地暗,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诗人以触景生情的定律, 来阐释前人登顶高楼而引起的不同反应, 其实正是洞庭千变万化的景致对人们感官的刺激而已。最后一段, 是文章思想的升华。范仲淹以“进与退”, “喜与悲”, “忧与乐”, “先与后”, 几组反义词的强烈对比, 来阐明自己心中的, 同样是与“古仁人之心”相契合的理想伟愿。范仲淹将博大的胸襟寄托在洞庭湖宽阔的背景上, 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主义爱国精神。

范仲淹在忧乐这对矛盾中, 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是在尊奉儒学的基础上, 弘扬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后所作的经典性总结。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 把传统的忧患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并成为岳阳楼人文精神的永恒主题。范仲淹对“进退忧乐”的感叹, 为岳阳楼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精神内核, 为其画龙点睛, 赋予生命, 从此锻铸成了一座千年古楼屹立不倒的有力“楼魂”作为支柱。

三.明时岳阳楼——忧乐精神缅怀承延

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问世后, 其“先忧后乐”的精神, 不但成为宋时代精神的表征, 更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代文人官员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甚至成为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领袖。

由于元朝, 外族统治, 范仲淹留下的那股遗风已经有些遗失殆尽的迹象了, 但到了明朝, 文人士大夫又重新自觉继承忧乐精神之精华, 登临岳阳楼的诗作, 更多地表现为依托《岳阳楼记》的主题, 从而书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字里行间表现的是一份对“岳阳遗风”的赞美与坚定。

明代李东阳的《登岳阳楼》一诗就把杜诗、范记作为岳阳楼文化的主题, “吴楚乾坤天下句, 江湖廊庙古人情。”后世的诗人们登临岳阳楼更多的追慕先贤, 咏“忧乐”以明志。如杨溥登岳阳楼睹景抒怀, 则有“白头重历览, 忧乐仰先贤”的慨叹。

明代以后, 岳阳楼诗作及文化, 逐步定型, 清代文人来此楼, 也多为凭吊古迹, 缅怀古人, 亦或寄情山水清音, 抒怀淡泊情志。岳阳楼, 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结语:

岳阳楼, 这座名重古今的人文景观, 《岳阳楼记》, 这篇脍炙人口的历史佳作。在历代文人不断地描绘、书写中, 岳阳楼早已不是一座冰冷陈旧的遗迹, 它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断添彩, 其背后的文化深意为后人所仰慕, 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去深究, 它成为了中国人文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而《岳阳楼记》作为岳阳楼精神的代表, 它将永远被传颂与铭记。

参考文献

[1]孙适民.从屈原贾谊柳宗元看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化[J].长沙:邵阳师范高专学报, 2001年4期.

范仲淹《岳阳楼记》导读 第9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时,曾率兵镇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进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做参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择长官等十条建议,因受当时保守派的反对未被朝廷采用。庆历四年(1044)被罢参知政事,离京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长官。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死后,赠兵部尚书,赐谥文正。后人评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有“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资格能力的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当之无愧。

岳阳楼,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开元四年(716),历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张说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他在岳州西城门上修了一座城楼,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新楼增其旧制,楼壁上刻有《临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阳楼》(杜甫)等诗句。滕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滕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没辜负朋友之托,欣然动笔,写下了此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本文题目虽为“岳阳楼记”,但不是一般记叙性散文,而是一篇随情化景的写景抒情散文。因具有历史文化含义,故有学者名之日历史文化含义的散文。下面是从美学角度试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景物的动态美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绮丽。今岳阳楼主楼旁边“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之——三醉亭,据说是为神仙吕洞宾在此楼饮酒三醉之韵事而建。还有唐传奇《柳毅传》中洞庭君、龙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柳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无不给洞庭涂上了神奇而优美的色彩。而在赵宋王朝普遍患有“软骨病”的时势下。追求阳刚之气、推崇雄健之风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导对文风的改革:“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因此,《岳阳楼记》描写的景物是何等壮美。

请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一个“吞”字不仅点明洞庭作为长江中游吞吐湖泊的特征,而且完全使之人格化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空间上写其壮美,其后者从时间上写变化。仅仅二十二个字就把“岳阳楼之大观”展示在读者面前。再看那气势万钧使人产生悲情的景象:连绵的雨纷纷漂洒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前行,“樯倾楫摧”: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样的描写给读者的难道不是一种带有刚性、壮阔、浩大、雄奇色彩的动态美吗?

二、语言的音乐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里所指的“赋”是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节奏、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特别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读到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便会被这清新和美的“体物的文字”所吸引。从《诗经》到曹操的乐府诗(四言体特好),再到北宋大众化读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体韵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赞赋体语言为“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范仲淹在本文中运用赋体语言也不足为奇了。

请读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其中有对偶,也有借代,可谓极有文采;与上文张衡《归田赋》中韵律基本相同,读之如闻古筝或琵琶之声。悦耳动听。从总体看,韵散结合,有松有紧,这就构成节奏感。总之,本文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让人洗耳恭听的音乐美。

三、结构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嘱托,为新修岳阳楼而写记。其中一个“谪”字是关键,它贯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阳楼上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转入登临者的览物情怀,以引起下文。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简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开去,引出下面洋洋洒洒的文字,足见先生谋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写迁客骚人之悲。是览物之情而忧者;二写迁客骚人之喜,是览物之情而乐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险恶的环境。如此的自然环境,我们不妨当作一种象征来看亦可。接着又用“至若”来衔接,描绘出洞庭湖与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动人画面。这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并深寓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哲学命题,形象地昭示了人类社会及人生道路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正如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所论:“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总收全文。体现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这段是全文重点。先生掷地有声地中心论点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既是对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改革时政的决心和抱负,堪为全文警句和点睛之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结句,仍紧扣一个“谪”字,含蓄别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则交代作记的时间,让本文定格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港湾之中。从“时间”起笔,到“时间”收笔,中间环环相扣,特别浓墨重彩铺写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对比;如此首尾统一、详略分明的结构,犹如织出锦绣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诚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让我们聆听先生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忧乐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忧乐观便由此而生发出来。但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古文观止》编者评论说:“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时此刻,也许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那时的他不是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其志也”?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关中亲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惨情景,那时的他不是慨然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他为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而大胆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的场景,结果他被罢吏部员外郎。迁知饶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贬离京了吧!

本文写后的几件事。足见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诚。一是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民众。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时,曾有人建议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颐养天年之用。他断然拒绝说:“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岂能与民争利,将宝地占为一家私有。我所担忧的不是日后无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职后如何去为人”。……先生的忧患意识真让今人叹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语堂则从“德行”高度论述文章第一要义是“诚”:“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见我真面目,此种文章始有性灵有骨气。”看来范先生的文章当属“有性灵有骨气”之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翻译 第10篇

一、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记,记述。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1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没。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7)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多:大多。会,聚集。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览:观看,欣赏。物:景物。之情:情感。,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乎

(20)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淫(yín)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辉;日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5)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

(26)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

(27)薄暮冥冥(míng míng):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8)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9)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30)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31)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借代修辞)。

(3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35)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

(36)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7)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8)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9)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40)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41)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互答,一唱一和。

(42)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43)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4)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5)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6)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7)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49)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5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5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对应“居庙堂之高”。进:在朝廷做官。

(5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对应“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退:不在朝廷做官。

(5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

(54)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55)时六年:庆历六年(1046年)

四、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至若春和景明

以:(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空:.(1)(天空)浊浪排空

2)(消散)长烟一空

通:(1)(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

和:(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则:(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备齐

五、词类活用

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⒍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六、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 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⒉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⒏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⒐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⒓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过】

⒖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⒗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⒘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⒙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七、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八、重点语句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上一篇:浅析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下一篇:行政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