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听课感悟

2024-06-18

幼儿教师听课感悟(精选14篇)

幼儿教师听课感悟 第1篇

教师实习感悟 ——记初次听课

实习的第一天,与其他同学报道、见面、回家的节奏不同,徐汇中学立刻为我们安排了带教老师。更为幸运的是,当天下午,我们就以实习教师的身份来到初二(1)班旁听了一节生物课。角色的转变让我第一次真正地站在一名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这次的听课,我逐渐开始了解并学习教师身上的品质。

一、在保证课堂授课质量的情况下,不过于严格要求纪律。

心中来不及为教师生涯的第一步暗自窃喜,就被楼道里横冲直撞的熊孩子们震惊了。初中生如海浪般磅礴的能量与生机,在让人惊叹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不禁担忧年少的孩子们是否能在课堂上克制住自己旺盛的精力。

课前是自己学生时代耳熟能详的眼保健操,上海的暑气尚未消散,在略显闷热的教师中,学生们很难静下心来做操。之后,上课开始了。整堂课上,陆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几率问题,虽然讲台下时不时会有小动作,但是陆老师只是个别指出了两个过于吵闹或者思想不集中的同学。课后我怀着心中的不解向陆老师询问。“初中生由于年龄等原因,自制能力稍差,课堂上也无法百分之百集中精神,偶尔的走神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大声喧闹或者睡觉做其他事情则必须阻止。与课堂相关的讨论是允许的,经常性地停下讲课强调纪律会打乱上课的节奏。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也不是一模一样的产品。传授知识,同时不扼杀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才是老师的本职。”这样的教育理念很好的平衡了授课与纪律的关系。的确,低年龄的学生还不谙世事,不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要妥善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站立在学生的对立面,同时不能过于依赖纪律和权威。师生相处之道玄妙高深,吾辈尚需求索。

二、让知识贴近生活

课堂初始,有两个学生分别上台讲解了血型的相关知识以及大小为什么会引起腹痛。陆老师说这是她课前的小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自己感兴趣并与生物相关的现象或知识与同学们分享。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除了课前的生物知识分享之外,我还发现,陆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举例身边的事物,总能引起学生们很大的讨论热情。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举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也更容易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

相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很难形成概念的文字,生活就是一条知识的捷径,就如同死记硬背与形象记忆一般差异显著。

三、知识,过一遍者是为读者,过五遍者是为学者,过百遍者尚可为师

陆老师授课过程行云流水,没有因为任何准备不足或其他原因中断上课,讲课时语速适中,重点突出主要知识。与自己在大三讲解实验课时的手足无措形成鲜明对比。陆老师将这归功于熟能生巧。教师不单单要掌握知识,还必须能将它流利地表达出来,这需要对知识百分之百的熟悉。相对应的,就是必须多花功夫备课,试讲。

第一天,收获良多,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师这一岗位上需要努力的方面。无论是与学生的关系,上课的节奏还是授课的方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教师听课感悟 第2篇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三位老师基本功扎实,语音标准,语言流利、亲切,板书规范,口语流畅,整堂课都特别的流畅,规范的板书除了能利于学生抓住本课的重点内容,利于课文的理解外,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创设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

所听的这三节课的老师都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亲切的教态,流畅的口语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言的欲望,始终以鼓励为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教师授课各有特色

李兰香老师制作的卡片形象而生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和学习语言,学生易于接受。

秦甜甜老师的课件,使一篇很长的阅读理解,重难点表现的那么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抓住本篇阅读课文的重点。

魏海莉老师的课,通过自拍的Video更近一步的使学生熟知重点句型,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所学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这次听课,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做到更好。

幼儿教师听课感悟 第3篇

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语文课没有了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儿”, 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大量的拓展思维、生硬的思想教育、花样翻新的多媒体课件。听的这两节课, 恰好是摒弃这些浮华, 回归到教材文本, 仅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和几幅图片演绎着人类最美好的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碰撞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生命的灵动。

一、回归文本, 注重语文的生活价值

从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入手, 让学生从文中体验美, 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性。在葛老师的课上, 引导学生理解“一直”和“舍不得”这两个词语, 老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问学生“一直是什么意思, 你读懂了什么?用你的感情, 把小熊时间很长没砍树读出来。”“你生活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 小熊舍不得砍树怎么读?”这样, 孩子们就能把从书本中认识的词语很好地迁移到生活中来, 又把生活中的体验很好地运用到朗读中去。在芮老师的课堂上, 有学生问“光复”是什么意思。芮老师没有急着给学生解释, 而是按照文中关键句“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出现几次, 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作者有什么感受这样的顺序讲到“光复”这个词时, 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 学生不仅对这个词有了理解, 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更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指导学生读这句话的时候, 还注意到标点变了, 让学生读出中国人的感情。这是怎样的一种自豪和感动啊!在读中体现出学生对词语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让爱国主义的情感涌动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摆脱了生硬的德育模式和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 让情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随着作者跳动、震动、涌动。

二、综合训练, 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

在这两节语文课上, 教师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还充分利用一切语文素材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等等。在葛老师的课上, 老师问孩子们, 如果你住在山洞里, 会觉得怎么样?小熊一家没有砍树, 小动物们都来感谢小熊, 如果你是某一个小动物, 你要对小熊说些什么?这些问题, 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能回答, 而且也会乐于回答, 在回答中自然而然地训练了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芮老师的课上, 老师让学生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问学生写的认真吗?吃力吗?什么时候吃力?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来学习, 从而更好地理解“吃力”在本文中的情感。这样怎么不让学生的思维活跃, 思想得到净化, 灵魂得到提升?

三、放开手脚, 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在这两节课中, 都十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 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地位上来,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每一次朗读训练中, 两位教师都强调学生自己读, 不要齐读, 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个性。可是两个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学生都读着读着就变成齐读了。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 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个性体验重视不够, 我们的两位教师在这一点上下了很大的气力。如果每位教师都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 我想我们这个世界、孩子们的世界会更丰富多彩。

去掉浮华, 立足学生的实际, 存有一颗爱心, 用新课标的人本理念, 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 同样能上好每一堂课, 闪耀着语文的灵感、生命的灵动。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一节听课引发的感悟 第4篇

前不久,听了同科教师的一节课,讲的是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Unit 8的一节新课,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志愿者”话题展开讨论。因此,她在上第一课时时,先不着急进行新课,而是引入话题“Do you like help others”,肯定多数学生会回答“Yes”“Sure”,那么刚好引入了第二个句子“How do you help others?”把话题的重心抛给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其他学生一见此情景,兴趣一下子也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在学生的带动下引入要学的句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这位教师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穿插了本节课的短语“clean up”“give out”及“cheer up”,在她讲述“cheer up”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叫起一个男生问:“Have you ever cheer up sick kids?”还没等男生回答,她就笑着说下去:“Oh,I know,you often make kids cry.”自然全体学生开心一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练习这一部分,她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What kind of volunteer jobs do you want to do?”为题写出自己的想法并以竞赛的形式上台表演,学生大胆、流利的展示又一次博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最后,她以此为作业写篇小作文,又做到了课后巩固。

在听她这节课之前,我已按照“先教词,后教句子”的模式在一个班上了一节,而后,我按照这种方法以及我的简单改动之后,发现学生的发言,活跃程度明显有所提升。

究其原因,还是这位教师调动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入了他们都感兴趣的话题,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原动力,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多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尽量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用艺术的、科学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9(Section B)在教生词前,可以先问学生:“Do you like potato chips?”在肯定学生答案之后。拿出薯片让他们亲自品尝并告诉他们答案“Crispy and Salty”。

尽量多进行愉快教学,中学生正处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往往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因此,教师应采用风趣、幽默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音乐进行教学。又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6 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各种恰当、合适的音乐引入新课,学生听“青花瓷”联想到“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听舞曲想到“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由此可见,每位教师在课前都应充分准备,并且多动脑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而听课又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听课,随时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

教师观摩课听课教学心得感悟 第5篇

一、教师们上课节奏清晰、明快,整个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强。尤其是__老师的课,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始终处在高度兴奋、高度思考运转的状态。

二、教师上课立足点高,目标把握明确,整堂课重在文本,然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据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开发和生成课堂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有效的扩展开去。学生有效的从“学英语”水到渠成的转变成“用英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切实让学生“活”用英语,用“活”英语。

三、上课时,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每节课,教师的情感到位,激情饱满,在情感处理上,又不象演员那样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渲染,而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和开口表达的欲望,达到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和同学之间默契配合的效果。

四、课堂上,教师节奏控制得当,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没有松懈的机会。整节课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学习紧张、明快而且轻松、活泼。传感给每位听课教师的是这种感觉。学生不是被“逼”着学,被“牵引”着学,而是学生切实想学,想表达。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和感悟 第6篇

本次活动先向听课的教师呈现了三节语文课,一节是二实小张茹珂执教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节是鹤壁淇滨小学选送的《难忘的八个字》,另一节是新乡新区小学刘鹏执教的《长相思》。然后是三个教师自评,最后是张自福主任进行综合评价。

参加这次活动,首先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三节课都很精彩,都各有千秋。

第一节课张老师着眼于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语言。她的课从单元导语引入新课,打破了以往从课文的内容上导课的传统习惯。在本课教学中,她重点抓住人物对话,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以人物的对话为例子,练习仿写,实现读写结合。这样的语文课堂既让学生“得意”,又让学生“得法”,非常值得语文老师学习。

第二节课的“三勤四环节”让人耳目一新。三勤,就是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这也是学习活动中学生有益的学习方法。四环节,就是一读,二写,三练,四回顾。三勤四环节,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进行教学,扎实有效。尤其是最后一个回顾目标完成的环节,让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所获做了一个梳理、概括,打了一个捆儿,目标意识很明确。

第三节课执教的老师颇有王崧舟的风格,引领学生读词,理解词意,想象画面,最后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整个课堂是一个诗意的课堂,让人感觉很美,很舒服。

活动的最后是张自福主任评课。听了张主任的评课,顿时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的理念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张主任谈到评课的标准应该是真语文,应该像《洗课精彩由此流淌》、于永正的《语文教育应为学生留下些什么》等文章中所提倡的观点。他谈的“五重四真”让我深深地领悟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五重”指重积累、重感悟、重整合、重习惯、重语用。“重积累”是要重视语言积累。既要积累好词佳句,又要进行文化积累。“重感悟”指理解、体会要通过感悟来达到,进入文本,走近作者,体会情感。他指出,感悟要适度,不要深挖文本,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话,教师不要一言堂,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重整合”是教学时要注意整合,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注意学科、教材、单元的整合,减少无谓的讲解。“重语用”是要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读写作为重点,按照实践、运用、提升的步骤,进行语言训练。“重习惯”,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认真、严谨地写字,规范地说话等。我觉得这一点对小学语文老师尤其重要,也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重点做好的工作。

“四真”指真读、真写、真思考、真交流:

“真读”要求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尽量少一些配乐朗读,不装样子。

“真写”是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动笔。或写字,或批注,或写话等。

“真思考”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思考;是每个人的思考,而不是优秀同学的思考。特别是那种老师说前半句,学生对后半句的现象是要不得的,这其实是老师的思考,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是学生的假思考。

“真交流”是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交流,而不是流于形式,特别是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刚让学生交流,时间还不到两分钟就让学生说交流的结果,这样的现象要避免。

七年级语文教师听课评课心得感悟 第7篇

听郭老师讲《春》,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与此同时,又学习到很多很多。高效课堂怎样呈现?导学案如何有效运用?

首先,郭老师紧扣散文“诗的味道”,从诗的语言、意境、声韵、用喻入手,引导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体味文章的诗化语言。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郭老师通过列举正反两例(弹棉花和敲锣鼓),充分使学生感受长短句的声韵美。一切空洞的讲授不如实际的举例,在浅显的举例中,长短句的句式特点及优势显而易见。学生再次朗读文章时,读出层次感,也读出了丰富的情感。

其次,郭老师课堂设计四问学生,每一问都用意极深。在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本堂课结束时,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的美,同时落实了语言的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去描写紫藤萝,做到了一课一得。郭老师展示了自己的下水作文,文章写得唯美有内涵,为学生作文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常练笔,常写作,最后,郭老师课堂的幽默风趣,营造出学生最喜爱的课堂环境。这点也非常值得我学习。一个吸引学生的课堂,一定会有一个吸引人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个老师感兴趣,才会对他的课堂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情。

引领教师有效听课 第8篇

1.欣赏意识: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 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者的优点, 体会到授课者成功的喜悦, 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 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

2.交流意识:听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 如听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 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带着对某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听课。

3.分享意识:听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 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 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

4.援助意识:带着“援助”的意识, 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听”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 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可以使听课收到较好的收益。

二、精心准备, 成竹在胸

1.要了解授课教师, 知道其教学风格、研究课题等。

2.熟悉教材, 了解编者的意图, 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据此, 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 为评课提供参照体系。

3.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做些准备。带上听课时所需的物品, 保持听课记录本的干净整洁, 不管授课教师上得是否精彩, 听课时定要精神饱满, 精力集中。

三、善听巧记, 不拘一格

1.记录闪光点。每节课, 只要我们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 至少都会发现一两个闪光点。课后我们可以细细揣摩这些精妙之处, 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

2.记录不足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我们要及时吸取教训, 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学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3.记录疑问点。对别人的教学, 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地方, 用问号标记出来, 用以反思、商榷和询问。尤其是对于自己与执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样的环节设计时, 更应该记录。

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第9篇

[关键词]听课 培训 受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63

翻开我的培训笔记,一页页散发着宝墨香,智者的声音犹在耳畔: 一流教师教思想,至于“道”;二流教师教方法,止于“艺”;三流教师教知识,止于“技”。 教师的生命循环模式是:反思,实践,更新,再反思,再实践,再更新……而我的成长是众多名家点拨的,是大赛历练的,是学生撞击的。在一次次培训、一节节优质课中,若你懂得拾贝,也可以受益一生。

一、才艺让课堂双赢

2013年9月11日,我有幸到如诗如画的桂林市观摩了“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素养大赛”的现场展示,此次大赛中每一个选手那扎实的基本功,那精彩的课堂教学,让观众们叹为观止。经过四天的观摩,我对大赛的四个环节感触颇深,我认为是教者的才艺使课堂获得了双赢。

第一环节,朗读展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诵是最基本的功底,课堂上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教师的朗读。从选手们娓娓动听的朗读中,我深知:朗读课文时要吐音准确,语速要随着内容的不同而跌宕起伏。好的朗读,能把听者带进课文描写的气氛中,让人随着诵读者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一篇课文朗读完了,听者还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意境中,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赛选手们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韵味,声情并茂,赢得了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第二环节,书写展示。

“写方字,做真人!”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代表着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并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此次大赛6号和3号选手的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写的字行笔流畅、运笔均称、有顿有挫、结构合理、速度适中,力度适中。

第三环节,才艺表演。

“才艺表演”是整个比赛过程中最亮丽的部分,各个参赛教师用优美灵巧的舞姿、委婉动听的歌声、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娴雅自如的乐器表演引起了观众的声声赞叹!如贺州地区参赛的谢柳青老师现场画的国画水平之高,让全场的老师交口称赞;黄当钰老师为《喜洋洋》的片段配音让观众们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惊叹。看了他们的才艺表演,让我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让自己的才艺能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就要多练、多学。

第四环节,课堂教学展示。

这个环节是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素养的体现。一个教师,五十个学生,三十分钟,要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涵盖的知识与技能演绎得透明、灵动,如果没有扎实的才能,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场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你必须是一个杂学掌握者。在整个展示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潘校长的那节课, 她的课非常大气,整节课讲究教法与学法,学生在脉络分明的课堂中学到了很多学习语文的技巧,我也同时受益匪浅。

二、教海中拾“宝”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海探航,收获颇丰。2014年4月23日,在玉林体育中心,我欣赏到了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师们用激情、幽默、创新引领我们徜徉在五花八门的教学艺术之路上,从他们传的“经”中,我拾到了“宝”。

(一)拾“宝”于讲读课文中煽情、解读上的动人之处

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梁励在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时,对“凤辣子”这个人物的解读得很鲜活,通过品读、设疑、看视频等教学手段,一个泼辣张狂,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跃然于课堂之上,并透过人物形象让人体会到作家描写人物的八面玲珑之法。

(二)拾“宝”于古诗吟唱、改编之巧妙处

这么多节展示课,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来宾市兴宾区城厢乡中心小学覃豪上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他摆脱了传统的古诗教学,在古诗诵读上,大胆改编,利用吟唱方法悟诗意、品诗情;善于利用课堂资源,把诗中之情延伸到朋友之情、师生之情。学生不但被情熏陶,还从课堂中学到了前所未知的知识。他轻轻松松地把知识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拾“宝”于文言文独特的解读方式上

在桂林市秀峰区中华小学的何刚上的文言文《活见鬼》一课中,他在释文上采用译文与原文对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让学生深悟“活见鬼”的内在含义,从而更好地读懂文言文,进而喜欢文言文。

三、煽情于课堂中

向爱平是全国优秀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培训专家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听了他的课如同看了一部回味无穷的电影,让人历历在目。最吸引人的是他幽默风趣的语言,一进入课堂就感觉到一种亲近感,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都能融入这浓浓的热烈氛围中。

向爱平老师上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年”的来历》,打从与学生互相认识开始,他就能把陌生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提升起来,板书课题的巧妙性也深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授课过程中,他的策略与闯关贯穿全文,“朗读课文、读懂内容、体会句子、讲讲故事”层层递进,步步过关。学生在挑战中学习,学出兴趣,学出水平。向老师注重内容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在表情达意中采用动作、联系上下文、对比句子的方式体会词语在文中的重要性。第二节课是《詹天佑》,这是一节读写引导课,通过詹天佑的事迹引领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课堂上,他先提出一个策略:学写人,也要从阅读开始。他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不可以去接触的人,可通过阅读去认识。他让学生懂得由学习詹天佑,从而明白写人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和抓住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例去写,如何通过动作、语言体现这个人的精神品质。明白字、词、句、篇最终如何服务于学生的表达,怎样利用语言表达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从语言到内容让学生突出自己的内涵等,整节课意味深长而道远。

四、在培训、听课中破茧成长

在一次次的培训、听课中,我也渐渐地成长起来,并在一次次的优质课中把自己历练得更优秀,羽翼更丰满。2014年9月份,我沐浴着秋风的凉爽,秋雨的绵绵,带着我的课堂,踏上了外出云南的取经之路,并参加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首届年会暨课题成果课堂比赛。远在云南之巅,我一边领略独特的云南风情,一边为我的优质课《欢庆》备战。第二天,终于到我破茧的时刻,我沉着、自信地上完了参赛的课。我身后的军团给了我智慧,赐予我勇气,在她们的一声声鼓励下,我终于不负众望,以同组最高分的成绩荣获了全国一等奖。此项奖项让我无比激动,在激动中我不禁充满感激,感激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感激一次次难得的磨炼机会,感激自己在一次次小磨、大磨中磨出了意志,磨出了自信,也磨出了成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是高屋建瓴的全盘把握,还是散落在语里句中的珠玑,都如一星灯火,骤然拨亮我的心扉,让我吟之、味之,受益无穷。就这样,一次次培训,一个个历练,让我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听课感悟 第10篇

11月23日我有幸来到了有着“蓝宝石之都”美誉的昌乐参加全市初中“阅读能力提升工程”成果展示暨第十二届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活动。倾听着名师们精心打造的课堂,领略着他们将教材与阅读的完美结合,也看到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的个性、思想都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我不禁感叹:昌乐之行,不虚此行。

三天的学习可谓是收获满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舞台交给学生,他们一定会还给我们不一样的语文课。孩子们关于名著《西游记》的精彩展演让我更加坚信了了阅读的力量和魅力。张永青老师《皇帝的新装》以速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进入童话世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让孩子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入角色当中,演绎的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角色,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刘杰老师在讲授《昆明的雨》时和《金岳霖先生》完美结合,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教学方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了,如指导阅读文中的“这种东西也能吃?!”“卖杨梅——”三言两语便让学生体味到汪曾祺先生雅俗共赏的语言,使阅读如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师生共读,别开生面。肖培东老师的《诗歌创作》更是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诗意”。坡上,坡下,散落一地的不仅是秋叶,还可以是孩子们口中的一树的金黄,是收获,是秋天的微笑,是春天的希望,是女孩子们的心事……就连孩子们一时想不出来的“不知道”,也成了肖老师口中的诗意。如此诗意的老师,诗意的课堂,让孩子们怎能不喜欢?姬燕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梵高的一幅画《穿越永恒之门》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环境烘托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写作当中。崔丽梅老师的《白杨礼赞》,孙伟老师的《最是童话有奇珍》也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原来可以这么多姿多彩。

除了6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呈现,优秀教师们关于语文教学的经验分享,肖培东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和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的《关于初中阅读教学探讨》讨的学术报告也是让刚刚踏入初中讲台的我受益匪浅。

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我看到了优秀老师们深厚的学科功底和充满激情的教学。也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语文教学还是要回归本真,不摆花架子、不花哨、要去伪存真,要大道至简。要让孩子真正的爱上阅读,爱上语文。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说的要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我也深知,课堂上呈现的“简单”其实教师背后备课的“不简单”,更不是对优秀教师展示课上所用教学方式的简单模仿。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有真功夫。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我会一直在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我教的孩子们真正的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听课感悟 第11篇

敢于质疑 勇于探索

四周的选修课结束了,从这四周的学习当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资源经济与管理方面有了深入的学习,课堂上刘老师也不忘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深刻而富有哲理,使我们获益匪浅,并且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老师曾说作为学生应该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才能有所作为。我觉得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课感悟 第12篇

“教学模式展示课”活动开展以来,我在活动中听到了许多位优秀的教师讲课,每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到的教学魅力,让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一、以“读”为主线。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们没有进行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为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发自心声,教师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内容上,而是紧紧抓住课文语段,以此为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来感受文中感情。在人们的心里,.爱国其实是一很空洞的字眼,如何让学生走进一个伟人的内心。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老师师都采用了多种手段。首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明白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其次是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运用媒体,以歌曲创设情境,体会心声。这样层层铺垫,情境渲染,激发情感,反复引读,学生的感悟自然较为深刻。这种“读”,真可谓有“声”有“色”,提升了层次。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每个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常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最后老师让学生想如果你就是这株柳树,面对和霍金一样的问题,你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再次默读最后一段,并联系上下文,然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写。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热情充沛、慷慨激昂,用发自内心的对柳树的敬仰和对生命力的敬畏为课堂奠定了积极的感情基调,学生无不深受影响。

新任教师如何听课 第13篇

一、听课之前充分准备

古语云,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师听课亦然。教师要想在听课之中真正听有所获, 就必须在听课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听谁的课, 事先至少应把教材找来了解一下, 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 看看教材、教参或名师的教学设计和实录, 想想假如我来执教这一课, 我将怎样设计教学流程, 会遇到哪些疑难, 还有哪些困惑或纠结, 以便在听课时有个对比。只有这样, 才能明确听课的方向, 把握听课的重点与难点, 发现课堂中的亮点, 捕捉课堂上的“高潮”, 这样的听课才具有针对性, 才会听有所获。此外, 由于听课后还要积极参与评课, 因此在学术理论上也要作些准备, 如熟悉课程标准和一些教学常规知识, 了解本学科的教研现状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等。这样的听课, 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 因此起点高, 有备而来, 自然会满载而归。

二、听课之中力争“四到”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全神贯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教师听课也是如此, 由于课堂是流动的, 课堂上的“灵光”稍纵即逝, 这就要求教师在听课中要全神贯注, 全身心地投入。坚持“四到”:“眼到”———认真观察教者的教态、表情、板书、肢体语言、课堂的调控、细节的处理、教具的使用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与表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的对话, 听教者的范读、讲解和启发, 听学生的回答、交流与讨论;“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 思教者对教材把握的深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是否紧凑合理;“手到”———记录教学流程、教学“亮点”、师生“意外生成”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以及自己的思考、体会与建议。当然, 听课也不一定非要对整堂课做事无巨细的“实况记录”。我们可根据教者的特点和自己的目的有所侧重地摘录, 如可重点记录该课内容的基本框架、教者授课的思路, 也可记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令人兴奋、激动的精彩片段或教学环节, 还可记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失误、败笔等。

三、听课之后积极反思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就有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 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 教师听课之后, 要依据听课记录, 通过回忆与弥补, 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 进行反复的思考和品味, 而不能“完事大吉”, 一听了之。我们可以翻翻听课记录进行回味反思;可以与教者一起探讨, 听取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同仁的宝贵经验;可以将几节有关联或同类型的课相互对照, 比较优劣得失, 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者干脆将他人的设计方案拿来, 亲身体验……听课教师要善于比较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 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幼儿教师听课感悟 第14篇

1.强迫应付症

这种类型的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前来听课多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任务。这类教师的最大特征就是“闲”。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好像都与他无关,总觉得闲得无聊,或东张西望或改改作业。这种纯粹走过场,为听课而听课的行为,其效果必然是“月亮走我也走”,课上完了,任务也算完成了。

2.匆忙上阵症

这种类型的听课教师是自愿参与听课,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但缺少听课前的相关准备,随机听课,打无准备的仗。这类教师最大的特征就是“乱”。我们总能看到有些教师到了教室才打听上课的班级、课题、课时,甚至是当天的日期,然后临时抱佛脚,赶着熟悉教材、熟悉教参,东翻翻西看看,一时间弄得手忙脚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有甚者,由于有些课堂,教者没有向听课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或教材、教参,这类听课教师只能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听课,所得的效果可想而知。

3.机械复制症

这种类型的听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听课动机,专为学习而来。乍一听,好像无可厚非,听课就是要向同行教师学习,这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但其所谓的学习是不加选择照搬照抄上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法。这类教师最大的特征就是“忙”。课一开始,他就拼命地抄,狠命地记,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台录音机、复印机,把课堂的所有一切都记录下来,却不动脑作理性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究,不考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结果成了“邯郸学步”。我们所提倡的听课学习是一种经过自身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扬弃性学习,而不是全盘接受,照搬照抄。

4.敝帚自珍症

这种类型的教师听课时,能在认真听取别人上课的同时进行对比反思,汲取教者的优点,查找自身不足与缺点,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此类教师仅仅停留在自省这个阶段,即如何提高自己,而缺乏进一步去“省人”,即帮助人,提醒人。这类教师最大的特征就是“藏”。其做法体现在课后交流时,尽挑些无关痛痒的小节说,或说些不着边际的好话恭维一番,而对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反思和感悟不提不说,似乎怕说了会得罪人,或是怕自己毫无保留地把好的建议和盘托出,别人会从中受益,迎头赶上,在学校教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很多灵感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我们要在交流中谋求双赢,在携手中共进。当你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藏起来不与人分享,也就同时失去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提高的机会。

那么,如何对存有这些症状的听课教师“对症下药”,提高教师的听课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端正态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听课者,首先要持虚心学习、积极探索的态度,做好向同行教师学习、积极思考、耐心听课的思想准备。持这种态度来听课,就自然安心听、用心听、虚心听,就能听出门道、听出味道。其次,要有尊重课堂,尊重教者的态度。必须清楚,此时自己是作为一个不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身份听课的,即对执教教师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问题,听课者不能作即时评论,或在下面相互议论影响课堂秩序,或是以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表示不满。有些教师即使不是主动来听课的,应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与其痛苦地接受,不如换个思路,尝试着认真听讲,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二,要有备无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要像是自己上课那样去备课,做好“四备”,即备教材,通过研读教材、教参及相应学科的课标,去了解要听的课程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课程标准对此类课型有什么要求;备教师,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习惯以及上本堂课期待达到什么预期效果;备学生,事先了解要听课的班级班风和学生的日常表现;备自己,想想“如果是我上这堂课,我会怎么做,我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会怎么安排”、“假如是我来上这堂课,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期待在课堂上看到哪些精彩的生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听课前下足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精力去关注自己预想的教与学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办法。有“备”而听,课堂中的一切就会尽在掌握之中。

第三,要细听疾思。

当教师做足了听课前的准备步入课堂时,就开始了听课过程。课堂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教师听课既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又要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同时还要有听课教师的独立思考和自己的独特见解。此外,在听课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具体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与思考。

一是教师的教。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组织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听课者不仅要明晰执教老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还要重点审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实现的,重点、难点是怎样突破的;教学过程是否条理清晰,讲解是否清楚明白;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适,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等。同时要观察执教老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板书是否合理,运用教具是否熟练。我们要透过这些现象洞悉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出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材钻研是否深入,对课标的把握是否到位,教学活动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等。一句话,看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是学生的学。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是静坐呆听,精神恍惚,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此外,还要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和密度,如观察被提问到的学生的人数、程度、分布的区域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等等。一句话,看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三是听者的悟。听课必须伴随着思考才能有进步,有提高。听课过程中,可以边听边思考: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自己应怎样对他的闪光点活学活用?听课过程还要经常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如执教老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执教老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或突然生成的问题时,执教老师是怎么处理的?换成我,我会怎么处理等问题。通过边听边思考,在听课中经常会迸发智慧的火花,产生顿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要及时记录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一句话,看看听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怎样。

向别人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有赖于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探索,只有在听课过程中通过这样“三位一体”的品味、琢磨、反思,才能听出门道,而不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上。

4.要主动交流

一节课往往因听后的交流而精彩:上课者会因听课者的思考而茅塞顿开,听课者也会因与上课者的交流而豁然开朗。因而,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尽可能地同执教老师进行交流,态度要热情、诚恳、主动。这种听课后的交流,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挑剔,更不是无原则的褒奖,而是围绕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科学中肯地评价,把听课过程中的品味、琢磨、反思进行如实地交流。听完课后,最好由听课者先详细地向执教教师汇报收获与看法,要注意突出执教者在这节课中最耀眼的亮点,以此来肯定执教者的长处,也可以用实例的形式呈现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然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最后让执教教师谈谈他的设计意图与教学体会,为自己解开听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如能在具体问题上作进一步的切磋,共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则效果尤佳。通过互相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的目标。

教与学都是无止境的。只有当听课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听课这种教研形式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推动教学研究更加深入地开展,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去认真地听听其他教师的课,都会使你收益非浅,其乐无穷。

上一篇:党员的品质下一篇:滥伐林木罪辩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