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2024-09-20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精选6篇)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第1篇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官学清

2011年第4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以下简称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支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县域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取总行支持,进一步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信贷投入力度和金融创新力度,努力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10年,分行在贷款增长持续保持全省各大银行第一和工商银行系统内中部分行第一、增幅持续高于工商银行系统平均水平的同时,县域信贷投放实现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去年末,全辖63家县(市)支行贷款余额达到296亿元,存贷比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存贷比达到69%,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实现了当年县域信贷投放量、存贷比的大幅提升。

一、进一步提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前瞻性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活则经济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湖北县域金融服务大有空间,大有作为。一是县域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银行发挥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优势,提供信贷、信息、结算和相关配套服务。二是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强大、持续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公路、铁路、港口、重大产业化项目、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等需要银行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县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急需银行提供有效的金融资源的配套支持,急需提供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房开贷款等金融服务。四是县域消费需求的发展有赖于现代金融业支撑,急需金融机构提供结算服务、理财顾问服务、卡贷合一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均等化、分层化。五是工商银行县域机构网络和管理基础已经具备了支持条件。工商银行在全省现有63个县域机构,212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5000人。2008-2010年我行县域机构贷款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

二、2010年分行在县域金融服务中的探索与突破

(一)分行县域金融服务有三个出发点:一是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二是有效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积极响应监管部门提出的“两转一落实”号召;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分行积极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之需,有效支持县域信贷资金总量的提升,实现县域信贷资金的供给多领域、多品种、多渠道和多币种。

(二)分行县域金融服务取得三个阶段性成果:一是2010年分行县域分支机构贷款净增92.6亿元,增幅达到45.4%,高于分行全部贷款增幅23个百分点;二是2010年县域小企业贷款增幅达234.9%,高于全行小企业贷款增幅43个百分点;三是2010年县级支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

(三)分行全面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能力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其一,破解融资难题,全力提升对小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在认真总结全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推出了“七专一线”的襄阳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即专注经营架构、专业服务队伍、专用审批通道、专门风控机制、专业营销套路、专供融资产品、专一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信贷审批机制和个性化融资方案,丰富了担保的方式,市场的响应能力得到迅速增强,这一模式被总行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复制,“襄阳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及企业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给予了报道。通过这一模式,2010年,分行全省小企业贷款增加41.2亿元,增长192.4%,高出全部贷款增幅170个百分点。

其二,突出资源特点,全力提升对特色经济的配套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大力支持武汉城市圈县(市)依托交通、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全年以核心客户为主的供应链融资达到60.4亿元。大力支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县(市)的发展,重点支持水电业、矿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我行旅游行业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

其三,做强县级支行,全力提升对县域居民的金融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进一步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各阶层“小老板”兴办实业和置业创业。全年县域个人贷款增加60.5亿元。与此同时,我行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理财优势,努力帮助县域居民实现了金融类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其四,加强产品创新,全力提升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分层服务。2010年,分行推出了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租金保理+房地产抵押”、小企业船舶抵押融资、工程项下保理、经营性物业贷款等信贷新产品;率先采用“经销商不动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农机补贴”的组合方式,对农机合作企业发放小额农机购置贷款。开办了林权质押贷款,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网贷通”贷款,当年通过网上银行投放贷款9.27亿元。我行“网贷通”被评为湖北省“2010最受欢迎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

其五,进一步加大对县级支行的扶持力度,全力提升分行县域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服务能力。①对潜江、仙桃、天门支行从去年开始实行省分行直管。同时对20家重点县支行实行分类定位和分类指导。②提高了县支行信贷授权,重点扩大小企业和个贷业务授权。我行县级支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授权都升格为总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类行和二类行。进一步强化了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了名单制、直通式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主体的直接服务力度和快速反应能力。③进一步加大信贷规模倾斜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规模实行计划单列,确保县域贷款增幅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幅。④加大财务和人力资源倾斜力度。2010年共花费资金1.4亿元,用于县域网点装修,新装修网点88家,同时恢复了2家县支行。加强县支行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选配了20多名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县级支行班子队伍。

三、2011年分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3月9日会见总行姜建清董事长、杨凯生行长的谈话精神,全面提升分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深化同各市、州、县政府的有效合作,深入探索工行服务县域经济的新路子,为湖北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进一步扩大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进一步扩大服务网点。恢复性设立2-3家县支行,新增设20个对外营业网点;二是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渠道+代理渠道优势,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

(二)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面对今年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分行将进一步加大县域“表内贷款+ 表外融资”的创新力度,继续按照“四多”(多领域、多品种、多渠道、多币种)方式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总量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消费信贷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重组与产业升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有效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扩大县支行信贷授权。一是继续提高单笔业务授权,同时降低信贷准入标准。二是加快提升县支行服务功能,扩大多业务品种的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对县支行表内和表外两种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争取县域贷款增幅继续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行长)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第2篇

大力提升办公室“三服务”水平

——县委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学习辅导报告

廖明芳

(2009年4月10日)

同志们:

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辅导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天由我向大家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辅导报告。我所作报告的题目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提升办公室“三服务”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以来,我虽然多次参加县委中心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学习,并挤出时间、利用多种途径进行了自学,每次学习都有所收获,都很有启发,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用以指导实践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感受,主要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讨论,以达到促进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今天我的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深刻领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二是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三是准确把握水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四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构建‚和谐水城‛。

一、深刻领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理论武装、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推动水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理解。

第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县党员干部的重大举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全县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开创全县工作新局面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有效应对危机和挑战、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我们顺利渡过眼前困难、实现长远发展;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积蓄力量、增添后劲。可以说,谁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更深入、把握得更准确、实 2 践得更自觉、落实得更到位,谁就能率先化危为机,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跟上步伐、抢得先机。

第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落实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提出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目标要求,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积极性,必将促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第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完善和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和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

科学发展观萌发于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在《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明确,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形成。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位一体‛济建设,并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结合起来。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要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明确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要求,还指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以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我们必须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具体就是要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根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有一个准确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说一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讲到发展,我想同大家一同回顾一下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 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乾隆末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化繁荣。1820年,据推算,中国、美国、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286亿元、126亿元、209亿元,本别占世界的32.4%、1.8%和3%,分别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中国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农业来看,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市场商品流通值不少于4.5亿两银。全世界有10个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乾隆末,每年‚盈余‛已达85万两。正是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年,是西方列强对中国持续侵略、中国国力不断衰微而落后挨打的100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列强都曾侵略和欺凌过中国。

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段历史太值得后人警醒——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记忆;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 日趋激烈,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说话有没有分量,归根到底就要看发展和发展的水平。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 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第三产业迅速成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3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3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农村绝 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事业大发展,呈现出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6.0%;初中教育毛入学率98%;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2007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9.8万个,比1978年增长75.8%。卫生技术人员479万人,比1978年增长94.3%。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43.8万张,比1978年增长86.1%。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0岁。

30年前,中国一贫如洗,像是一个巨大的废墟;30年过去了,4亿国人摆脱了贫困,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仅次于美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发展才有出路。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发展。

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都要靠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保持我们经济和社会较快的发展,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奠定比较好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好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二说一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 益,也有共同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以人为本所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同党的宗旨和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强调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还要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尤其是要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保护等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的。在实践中,就要把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说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可以退到次要的位臵,更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基础,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意义非常重大。当然,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能解决所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更不能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协调发展‛不是齐步走,也不是没有重点的发展,‚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国外之间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四说一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把各领域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好、协调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弱,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只有 进一步转变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水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够实现长期、平稳、快速发展。

三、准确把握水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突出实践特色,把推进发展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摆在重要位臵。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存在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来思考和谋划本地本部门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必须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强后劲‛这一首要任务作安排和部署,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仍未见底,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严峻形势,给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仍在增加,但对水城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危机带来的挑战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均衡、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各项社会事业欠账多等问题相互交织,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压力。要有效应对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握形势、提振信心、制定对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结构、推动创新、促进和谐。

(一)水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有新发展。尤其是刚过去的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比预想结果更好的成绩。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5.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7.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7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6.4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8元。

回顾水城县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主要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既抓城市、又抓农村,既抓经济、又抓社会,既抓工业、又抓农业,既抓发展、又抓民生,既抓生产、又抓安全,既抓硬件、又抓软件,既抓开发、又抓保护,既抓增量、又抓提质,既抓开源、又抓节流,既抓远谋、又抓近施,既抓激内、又抓借外,既抓勤政、又抓廉政,既抓信访、又抓维稳,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了各项工作整体推进。这些成效昭示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才能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不坚持科学发展就不可能有水城今天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各方面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现有财力保工资发放和支撑正常运转都存在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一产虽有一定特色但很多产品缺乏规模,二产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三产面窄质低的状况没有改变,与现行的国家产业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很不适应很不符合;三是对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适应能力弱,导致煤炭资源整合进展缓慢,灾后重建持续时间较长,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甚至不能如期开工建设;四是不断凸现、错综复杂、相互叠加的各种矛盾有些乏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五是抓落实力度不 够,导致一些确定办、能够办的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没有完全办好;六是少数干部对负责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党性党风党纪意识不强,采取应付、漂浮、侥幸等不良作风对待工作,结果有的工作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即使完成任务也是在上级反复督促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最终仍然处于挂末位臵,对存在问题缺乏辨证思维,总找客观理由作安慰,不注重从自身找原因。这些问题虽然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水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从水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分析,水城经济目前呈现出一些十分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依托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开发形成现有工业基础,以此形成煤、电、铝支柱产业格局。以煤炭为主要内容的采掘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产业层次低,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仍是空白。2008年,一产实现增加值6.8亿,增长5.0%,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21%;二产增加值完成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29%;三产实现增加值12.77亿元,增长10.4%,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5%。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现状难以短期内改变。二是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资源采掘业仍是主体,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产业结构单一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靠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铺新摊子等外延式增长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三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目前社会消费水平不高,出口量极小,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依靠投资,如没有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很难快起来。四是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 发展的瓶颈。大力加强水、电、路、通信、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有较大改观,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有所增强,但基础设施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水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特别是看病难、上学难、治安状况不好、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仅群众反映强烈,而且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影响群众健康和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六是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发性、广泛性、突发性等特点。各种不稳定事件、群体上访事件和突发事件一下增加了许多,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又死灰复燃,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也比以往有较大增长;当前的问题涉及面广,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有双方的、多方的,有针对政府的、针对个人的、也有针对单位的;偶然因素在增加,与过去相比,现在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越来越多,且导致突发性事件的矛盾不一定完全被我们掌握,在外因的作用下就会突然爆发。

认识和把握当前水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我们审视县情,把握规律、理清思路,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在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提高效益,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与保护,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政府与市场,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发展稳定八个方面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四个转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化),把水城经济引入科学发展轨道。对于公安、团委、妇联三家来讲,进一步审视和把握县情,特别是各自工作领域的现状,有利于我们站在全县的高度理解、消化、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安排部署;有利于我们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履行职责、在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 作;有利于我们提出符合实情、顺应民意、确有实效的意见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参考决策。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水城”建设 当前,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对于特别欠发达、特别欠开发的水城县来说,特别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既充分挖掘经济发展潜力,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一)以解放思想为着力点,推动社会管理理念更新。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没有行动上的落实和创新,更谈不上工作上的突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要紧密结合‚更加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自觉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完善与和谐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这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制度和组织基础。观念更新是体制创新的前提,我们必须在观念上首先有所突破,以全新的观念来考虑和完善社会管理。要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 人格尊严,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必须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树立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的观念,通过服务与民众融洽关系,拉近关系,拉近距离,拉近感情,过亲民为民,增强政府对民众的感召力;必须着力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努力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改革为突破口,切实加强社会管理。面对当前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把人、财、物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引导公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实质上就是要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让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水城作为国家级扶 贫开发重点县,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更有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改善人民生活,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臵,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乡镇、农村倾斜,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实际困难;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要集中精力着力解决社会保障、扩大就业、教育公平、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危房改造等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多做‚暖民心、得民心、稳民心‛的工作,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切入点,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学习实践活动必须严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切实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切入点,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的群体与得益较 少的群体的利益,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使社会不同群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第3篇

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对太原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面向好的一年;是一系列利好政策力促转型跨越发展,推进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科学谋划“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太原市民营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太原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草根经济”到“丛林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资本主义尾巴”,到改革开放初期“必要有益的补充”,再到中共十六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继出台,太原市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客观地分析太原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第一,成绩很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太原市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842.5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了1.26倍,年均增速为17.7%;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1.6%提高到48%。民营经济的“半壁江山”地位日益巩固,发展潜力日益显现,为太原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71.28亿元,占同期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21%,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68倍,年均增速为21.76%。民营经济已成为太原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壮大区域经济的主要途径,成为引领地方税收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三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17.81万户,从业人员总计119.0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66%左右,比“十五”期末净增21.45万人。四是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16.68亿元,其中500万以上重点项目295个,完成投资185.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3.12%。五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三个一流”的生力军。近年来,太原市民营经济以绿色转型为主线,大力推进传统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取缔了约60%左右落后的土小企业,一大批重污染、高耗能企业转型为煤焦深加工、煤矸石发电、余热集中供热、新型建材等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太原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企业数达14.23万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79.9%。在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5%以上。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太原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太原市率先转型跨越,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的主力军。

第二,差距明显。分析太原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纵向看成绩显著,但横向看,太原市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在与中部六省会城市的对标中也排名居后,与转型跨越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总量少。2010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42.5亿元,对标先进城市,仅为杭州市的两成左右;与中部六省会城市相比,比武汉市、郑州市分别少1 871亿元、1 565亿元,也低于合肥市、南昌市等市,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二是占GDP比重低。2010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排名中居末位,低于郑州市(60.2%)12.2个百分点,低于排名倒数第二的武汉市(49.2%)1.2个百分点,甚至还低于山西省的GDP平均比重(49.7%)1.7个百分点。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2010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16.68亿元,仅为排位第一武汉市(1 930.42亿元)的21.6%,也远低于合肥市、长沙市、南昌市等市。民间投资占同期全社会投资45.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2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不足是太原市投资长期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四是竞争力弱。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产业或产业链条的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还不多。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江苏分别有171家和110家,山西省仅有5家,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竟然没有一家入围,对标杭州市的81家,差距之大令人惊愕。五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园区建设滞后。目前,太原市共有各类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园区22个,但以县级园区为主,省级以上开发区仅4个,园区承载能力有限。对标周边城市,西安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仅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拥有世界500强企业31家;郑州产业集聚区省级15个,市级25个,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集聚群。综上所述,之所以形成这样明显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思想不够解放、环境不够优化、政策落实不到位。

第三,潜力巨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太原市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得的机遇。一是“十二五”时期是太原市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的差距是压力,也是动力,是发展的空间所在。如果说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等市抓住了“十一五”机遇期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那么“十二五”就为太原追赶先进、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二是国家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国家综改区”)的发展战略,为太原市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国内外资源,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政策机遇。三是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太原市民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吸引生产要素,充当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主力军提供了重要平台。牢牢抓住和用好这些机遇,太原市完全可以实现民营经济的大转型大跨越发展。

推进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也是强市经济,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的大跨越、大繁荣。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太原市应该以国家综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契机,以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为主旋律,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档升级为重点,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增强差距意识、忧患意识和对标意识,全方位消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体制弊端及不适宜政策法规等制约因素,形成民营经济发展“法律上有保障、政策上有支持、方向上有引导、工作上有帮助、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扩大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

创优发展环境形成环境支撑

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营造政策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会精神和陈川平书记在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调研、督导,用足用活现有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宣传中小企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舆论环境。

不断优化政务环境,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政府管理职能向高效服务功能转变,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和行政效能提升,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降低民营企业在太原创业投资和生存发展的成本。一是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提升行政绩效和服务水平。规范和简化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对标西安市,推行“一站式”审批和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取消所有非法自定的审批前置;对于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要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推行“代办制”“保姆式”服务,让企业腾出精力和时间用在做强做大上。二是落实好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在全市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中,体现出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总体布局、产业规划和项目安排;在工商登记、国地税收、土地使用、基本建设、招商引资、对外贸易、技术认证等诸多领域,全面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待遇。凡是国有、集体企业资本退出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允许、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彻底打破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切壁垒。

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为民营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抓住山西省“国家综改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让一切创业激情充分迸发,一切创业主体充分激活,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形成“铺天盖地”之势。放宽市场准入,按照国务院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的36条,全面清理各行业、各领域的准入条件,并及时发布投资指导目录和相关信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扶持。

加大服务力度提供要素支持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瓶颈制约,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在现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短期融资券、商贸企业参保融资等;培育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产权、股权交易提供服务;支持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支持、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快市、县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覆盖面广、信用等级高、风险防范效果好的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或奖励。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工作,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推行国家企业信用评级标准,提高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

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研究制定太原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积极搭建面向民营企业的创业辅导、信息网络、信用担保、人才培训、法律服务、管理咨询、质量检测、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继续积极向国家推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通过服务平台的示范建设和辐射带动,切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加强人才建设,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制定和完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做好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鼓励高等院校从市场需求和太原市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大市场适用型和专业型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鼓励高等院校面向广大民营企业开展“人才对接”活动。制定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人才中介组织,提升人才中介组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做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举办企业经理人培训、经验交流会和高层论坛等形式,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切实发挥好企业家“领军人”的作用。

促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率先实现转型跨越

太原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产品档次低、效益差、能源资源消耗大。在当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如果太原市不能主动转型升级,今后的发展空间和出路只会越走越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推进技术创新,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申报政府采购项目,对符合规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

推进产业聚集,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按照“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统筹考虑资源、产业、交通等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向特色产业基地集聚,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循环效应;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

推进体制创新,为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奠定组织基础。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逐步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组织基础。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第4篇

一、祁阳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情况

截至2013年6月底,祁阳县有微小农村金融机构4家,主要包括祁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祁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机构共有网点65个,其中城区网点16个,乡镇网点4g个,自助设备25台,其中农村18台,高级管理人员金融从业年限均超过20年,共有员工515人。4家机构均是股份制形式,投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政府财政、企业和个体商户,共有股东3983人,股本金21626万元,其中农户股东3938户,股本金6212万元,各项贷款359691万元,各项存款611749万元,发行借记卡21万张,涉农贷款户数5.98万户,贷款余额323649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3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4540万元,小农户贷款余额224539万元。

二、微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匹配分析

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面广、全部扎根农村,所操办的业务有个人存款、贷款、跨行转账、汇款,代理业务等,都是经银监部门批准允许范围的各种业务,服务质量相对过去一年比一年好,但相对现代银行先进管理水平来说还有待提升。祁阳县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快,2012年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14%和21%左右,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02个,年总产值达13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2个,纳税上1000万元的达9个。园区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祁阳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3亿元,财税收入2.5亿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2.3亿元,粮食总产达66.6万吨,连续九年增,该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一批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成立了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开始筹建祁阳农村商业银行。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遏制,业务发展没有优势。以祁阳县农信联社为例,该社到2013年6月年底有网点59个,其中城区网点12个,自助设备24台,其中农村设有13台,高管人员金融从业均达20年以上,最少也达10年,有员]2476人,其中吸收大学生村官3名,各项贷款313127万元,平均年利率10.896,各项存款520909万元,发行借记卡18万张,涉农贷款余额307473万元,农户贷款余额48156万元。该社存款和贷款规模只占全县金融机构的26.8896和45.35%。祁阳农信联社与祁阳村镇银行对比,祁阳村镇银行成立近5年来,网点和人员只占祁阳县农村信用社的3.2%和6.8%,而存款和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69%和6.65%。祁阳村镇银行能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机构,又是政府部门引进的,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信用社贷款也有影响,由于村镇银行推行了企业联保贷款和个人联保循环贷款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又比较信用社偏低等政策,对信用社贷款业务有一定冲击。信用社原来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户等优良客户,村镇银行抢占和渗入到这些客户中。从长远看,村镇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其政策优势,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将继续流向村镇银行。为此,祁阳县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一是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二是培植多种客户群。大力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注重发展中小客户和微小企业客户,培育和发展支柱型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微小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对客户群体细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三是创新工作思路,研发金融产品。推出了微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产品。简化操作手续,缩短操作流程。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利率定价机制,为自己赢得市场。四是加大各类经济主体的支持。总体来讲,对当地经济贡献度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根植在农村,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壮大,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和金融需求依赖性起来起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微小金融组织,规模太小,服务县域经济及支农力度范围较少,发挥不了较大作用,可以这样讲,只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金融网点,而这些机构均设在县城,乡镇级没有设立,服务对象真正的种养农户较少。同时,这些微小金融组织经营风险性也较大,主要在贷款发放上,由于其规模小,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左右,如果贷款投入到60%以上,假若出现5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或一旦发生几百万元的经济案件,将成为高风险金融企业。不但该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更发挥不了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

三、问题和风险

(一)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抵押物不足,企业帐目不全,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上升。在贷款紧缩情况下,贷款利率也在往上升,小企业贷款难也跟银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有关。

(二)小额信贷催收有一定难度。因为小额贷款户分布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应社会经济时代发展趋势南下或者北上打工,呆在家的贷款户很少,客户经理上门去催收贷款时,基本是吃“闭门羹”。因催收不到位,收息、收本、转据都成了障碍,不良贷款频频增加,严重影响信贷款质量。

(三)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前进的路途还是阻力重重,机构遍布在农村各乡镇,环境差,员工偏少,经营品种单一,服务对象全是农村居民,相对来说这些客户群体素质不是很高,日常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这一块,是微小金融部门顾虑的重心,因为农村交通不太方便,机构设施不够完善,对于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四)信贷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一些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中小金融机构能不能开展一些金融延伸产品服务,帮助客户分散风险,同时也帮助自身减少风险,现在手机特别普及,能不能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五)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一是市场问题,由于公司收取利息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收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二是税收问题,税务部门按企业税收政策而不按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对等收税,并不承认小贷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使税费过重。三是质量问题,信用贷款比较多,抵押少,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四是收息问题,企业和个人还息意愿不强,公司催收力度不够,导致收息率不高,影响经营效益。五是自身问题,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金融业务不够熟练,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四、政策建议及对策

1、完善政策扶持。银监会要求信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政策,微小金融组织要加大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微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当地结构和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规划,但这些规划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协助,进行大力支持。

2、挤进监管引导。引导微小金融组织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微小金融组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是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微小金融组织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3、强化自身管理。一是要不断加强资金组织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以规模抗风险,以内控防风险,以积累化风险”的经营理念。二是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三是要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做好新发放贷款的管理。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4、协调财政存款注入,壮大微小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微小农村金融组织要充分发挥银行一级法人优势、灵活优势,以贷款优先、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县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部分财政存款存入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微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源。

5、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微小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开办农业险的保险机构,这种风险分担机制可以有效地克服农业贷款中存在的超额风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农村借贷成本高造成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划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户投保的保险金。

6、加大创建县域农村信用环境的力度。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信用环境不佳,贷款违约、有钱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微小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继续采取一些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用于核减贷款风险损失,提高贷款拨备水平及风险抵抗能力。

微小金融机构要积极地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级部门多沟通、多汇报,利用自身优势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农村经济转型,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7、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支持力度。把小额贷款公司真正纳入金融机构对待,与其他微小金融机构享受同等的金融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对待纳税,享受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相关奖励政策。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客户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管理。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第5篇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02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4、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4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个数和品种在三峡市各县市区中居第1位。2003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出口439.1万美元,同比增长2.4倍;今年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78.23万美元,同比增长1.84倍;其中,三峡大江实业、三峡鸿新食品公司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分别达到214.3万美元、208.6万美元。

(二)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协调互动发展。

1、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我们立足丰富的粮、棉、油、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洪森、浙江隆华、湖南湘宜、湖北天颐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涉及粮、棉、油、果、菜、畜禽、水产等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和领域,1至9月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占市属规模企业总产值的62%,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网络农户6.9万户。

2、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坚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全市形成了西北丘陵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沙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沙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3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先后颁布了优质稻、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有近3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了“百里洲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既使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又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我市鸿新、隆华、天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均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已和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经纪人典型的宣传表彰等措施,全市涌现出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2%,其经销的农产品涉及水果、生猪、粮油、水产、蔬菜、家禽、苗木、棉花等各个产业,年经销额达10亿元以上。依靠农村生产能人、技术能人、营销能人牵头兴办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营销联合体等组织86个,网络市内外农户5万多户,网络外地经销客商1万多人。

(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集聚平台。

1、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沱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并完成了园区内城东工业园和城北工业园的详细规划编制;抓住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乡村工业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

2、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几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全市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我们还在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内按照投资者要求,建成了标准化的厂房,采取先租后购的方式提供给投资者使用。两大工业园区正逐步朝着道路硬化、设施配套、环境美化的方向发展。

3、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2000年以来,落户在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的项目达到59个。楚天工业园已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化工、电子材料四大产业,其中,以奥美、稳健、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企业就已聚集11家,使我市成为全省有名的卫材生产基地。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向型、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落户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近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7000万元。

(五)坚持不懈优化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1、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结合沱江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政策。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按照“无歧视”原则和“放胆、放手、放开”的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经营范围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一律放开,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形式,不限经营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五个鼓励”,即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和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领办民营企业;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持大股,或买断企业产权;鼓励外地民营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并视同外资企业对待;鼓励现有民营企业上规模、搞技改、开发新产品;鼓励个体业主购买、兼并、租赁国有集体企业。二是扶持政策。对于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不再定税收目标任务,实行依法征税;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费一律按下限收取或者给予减免,对新开办民营企业实行一定时期的扶持政策;对于下岗职工兴办民营企业坚持按有关政策给予税费优惠,等等。三是保护政策。坚决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企业收费实行定项目、定标准、定时间,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两卡一书”(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缴费登记卡、企业缴费明白卡、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制度。

2、优化服务环境。从组织制度创新入手,成立了“沱江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保护投资环境法律服务调解中心”(简称“一组三心”),形成政务质量找领导小组、投资报建找服务中心、投诉举报找督查中心、矛盾纠纷找调解中心的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组建“四个中心”(即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发展环境。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市级领导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在办理纳税手续、开拓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与协商,由事后查处改为事前指导,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及时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和技术信息等。

3、优化金融信贷环境。着力构建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行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成立了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运用财政贴息贷款,引导银行投资讲诚信、有效益的项目。2003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1个,重点调查项目12个;今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5个,重点调查项目29个,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第6篇

羊寨镇人民政府

我们羊寨镇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古黄河之间,古黄河滩地有30华里长2万多亩堆堤,地面增高在10米以上,平均堆宽1.5-5.5km。经过历任党委、政府努力,初步构筑了30华里长“南果北林”绿色通道,其中果品面积5000亩、意杨林7000多亩。近年来,围绕“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发生态财”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堆滩林地资源,加快林、种、养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施多元投入,全力打造林下三大基地,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综合发展水平。

一是全力打造特经基地,做活林经复合文章。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搞活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头戏来抓,充分挖掘和利用堆堤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疏松质地的沙壤土资源,对王山、外口等村的堆堤林地实行公开招标,吸引了射阳县洋马镇沈洪俊等4户药农承包了千亩林地,开发种植了杭白菊、玄参、丹参、白术、瓜篓等中药材,带动本地农户20多户,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面积达到2000亩,产值达900多万元,药农年均增收10万多元。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群众看到林下经济的效益,他们跑周边,学经验,传技术,先后发展了林下长紫花生、林下种植紫薯、林下种植生姜等10多个特经作物,总面积达到500亩。

二是全力打造生态基地,做活林下养殖文章。在古黄河 1 流域建设畜禽产业带,是我镇堆堤群众又一致富途径。通过引导群众推动林地流转,鼓励大户重点发展鸡禽、肉羊、生猪等规模养殖,逐步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走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致富路子。外口村利用连片林地,坚持农户林木所有权不变,有偿流转林地使用权,先后成立了“外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翔羽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殖,存栏规模达到30万只,在全市叫响了林间养禽品牌,我们总结推广了外口林下养禽的成功经验,引导带动群众走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周边60多户群众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全镇年出栏草鸡45万只,“金沙滩”林下草鸡蛋倍受周边四县十乡顾客亲睐。针对发酵床生态养猪夏季床体温度过高的缺点,选择了地势较高的单家港林地,新建了桃花源生态猪养殖园区;在于集、苏水、永昌、阜羊、福海等村沿调度河林地建起禽舍,一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放养水禽,另一方面在林下间种牧草和低杆农作物进行喂养,以养殖四季鹅、鹦桃谷鸭、麻鸭为主。目前,全镇共发展林间养殖大户110多户,年饲养畜禽达70万只,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00多万元。

三是全力打造旅游基地,做活林下观光文章。围绕争创AAA级旅游示范点目标,我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集“农家游园、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蓝图,进一步挖掘黄河故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侧重加快设施葡萄园、桃花源生态园、果林果品自摘园、单家港桃园、单家港现代农业生态园等林下生态观光景点建设。通过认真规划,将镇域黄河故 道景区、林下养殖、高效农业、红色旅游等景区串联起来,初步形成规模效应,果林300亩设施连栋大棚葡萄园、500亩果品自摘园和外口30万羽林下养禽基地,每逢节假日,本地及周边游客纷至踏来,人们摘了苹果、买了林间草鸡蛋、欣赏了垂钓乐趣,收到了游客和旅游经营者之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近期,我们又招引了本地客商投资3000多万元,利用黄河故道自然资源新建外口生态休闲中心和蔬菜生态园,力争进一步做活林下生态观光旅游文章。

在全力打造林下特经、林下养殖、林下观光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突出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有力启动。根据我镇林地资源丰富的实际,着重从沿线的果林、单家港、外口、流泉、孟滩等村,组织沿线相关村的专业种养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产品的热销和养殖户的现身说法,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信心和决心,为林下养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二是强化措施,全力保障。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林下产业发展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镇拿出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相关林间养殖基地的水、电、路、安全等多方面的配套扶持。同时针对林地所有权群众,通过补贴承包金的方式,既保证了群众的利益,又保证了养殖户能利用到所需的林地。三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镇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农副业、财政、农电、水务、经管、兽医站等部门以及各相关村(居)书记参与,坚持服务为主导,全面解决种养户从林地流转、项目实施等各环节 3 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实现服务无空隙,要求镇兽医站与各养殖户签订协议,强化养殖户的圈舍建设的指导与各阶段的防疫、监控,确保林下养殖健康、快速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紧乘这次大会的东风,在不折不扣完成县下达我镇2012年造林绿化任务的同时,进一步造浓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氛围,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新模式,释放潜能,为盘强壮大我镇林下经济大蛋糕,不断扩展农民增收致富新空间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上一篇:关于外貌描写的作文加评语下一篇:英国留学有哪些优势和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