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2024-05-20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精选18篇)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1篇

通过自己一次童年的经历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所说的“山的那边是海”。其中“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指理想。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疑问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它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主要思想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作为意象,用大海比作思想,用群山表示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征途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段落解释

第一节:写童年的我对幻想的追求. 第二节:写长大了的我通过拼搏.奋斗实现了理想。形象的写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体现了作者的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

本段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战胜困难,要一次次的战胜失望,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2篇

在山的那边

四(1)班 黎嘉欣

山的那边除了山还是山,连绵起伏的群山让你一眼望不到尽头。表姐、表妹就住在山的那边。

三年前的一个清晨,向山的那边望去,蓝色的云霞里矗立着一道细小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这就是初升的旭日,就搁在山的那边。妈妈带我到山的那边去看望表姐、表妹。我们大包小包的拎了几十个。我疑惑地问妈妈:“我们是搬家吗?这衣服、鞋、袜,吃的、用的――带这么多干什么?”妈妈叹了口气说:“这些东西,山的那边正缺着呢。”我们搭上了小公汽,一路颠簸,开始倒挺新奇,犹如在公园里玩蹦蹦车,可是一个小时下来,人的骨头都快散架了。好不容易到了站,一下车就看到了接我们的表姐、表妹,她们的衣服很旧,还有补丁。她们带着我们走了几里山路才到家。表姐家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再找不到一样电器,我真后悔不该来。

今年,妈妈又要带我去山的那边,我嘟囔着不想去。妈妈笑着说:“山那边变化大着呢,包你去了还想去。”我半信半疑地跟着妈妈上路了。一上车,咦,怎么不颠簸了呢?哦,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了,有的路段还铺上了水泥呢!汽车司机可好了,把我们送到了表姐家门口。他还告诉我们,他们这里村村通了水泥路,交通可方便了。表姐家也是大变样,家里电器一应俱全,配了电脑,居然能上网。表姐和表妹当然穿着漂亮的.新衣裳。表姐家屋前的荒山变成了果林,果林边的水库里,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我疑惑地问姨妈:“你们山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呀?”姨伯抢着说:“近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免税,学校免费,政府投资搞农产副业。这不,手里有了钱,越做越有劲,就不再靠赌博混日子了。”表姐也高兴地说:“我爸爸再也不赌了,变得勤快多了,也不打我和妹妹了。”说完, 大家都笑了起来。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3篇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 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 对比后发现, 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 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 我们走访了这30位教师, 问询了关于这一课的备课过程。原来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是根源于课后习题一的设计, 也就是说, 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来源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似乎到这里, 我们可以下一结论, 说这些教师犯了“教教材”的毛病, 但我们深入地看下去, 却发现结果似乎有些矛盾。这28位教师共同选择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 即“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 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从何而来?从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的第三题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但思路比只谈“现实意义”开阔许多, 所以这一教学内容不像从教材中来。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走访调查一些教师得知, 绝大部分教师是看到网上别人的教案谈到了这一点, 于是照搬照抄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这样一人抄两人抄三人抄, 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似乎一讲《在山的那边》, 就要联系课文谈谈实际生活。其实, 我们可以想象, 当第一个教师“随意创造”出这一教学内容时, 也许只是一个个人的行为, 也许是在课堂上师生生成的一项教学内容, 他根本没想过自己创造的这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诗学习的规律、是否有学理的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原理等等。但由于一传十十传百, 这样的一个“随意性”很大的教学内容却变成了我们指责教学内容“僵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再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其他新诗选文的教学内容后, 我们认为在新诗教学的教学内容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僵化, 二是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看似这两个问题是矛盾的, 实质却不然: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同步的, 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随意创造的教学内容一旦经过众人传播沿用, 就成了僵化的教学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实质所在是: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如果是正确的教学内容, 我们允许“僵化”、允许“创造”。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 惟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的探究, 才能确定这一教学内容是否正确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学生) 。而我们的“学理”从哪里来, 新诗所涉及的学科如此之广, 没有人能面面精通, 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 就是选取权威期刊、权威学者对新诗的赏析, 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新诗的, 在将其与我们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纵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忽略学生的因素, 但笔者认为某些正确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提前“预设”的, 这也正是新诗值得教的地方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就着手进行这一工作。

在山的那边 第4篇

转眼上了初三,中考近在咫尺,“考全班第一、考全校第一、考全县第一”成为我的耳朵里重复次数最多的语言,也成为我的世界中所有亲朋最大的期待,更成为我15年的短暂人生中第一座真正的高山。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疑惑又悄悄地溜回了我的脑海。我很严肃地和爸爸探讨这个问题,爸爸笑了,他说:“那当然是高考,考研……”仍然是一座座山,永远没有海的出现。按照这个说法,即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仍然见不到海,我心中忽然有一丝绝望。

我曾经试图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它就像梦魇一样让我打不起精神,那些本应快乐的时光也变得郁闷了。郁闷是我与生俱来的敌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打败它。于是我想到了真实的山,拿起地图,我开始了心灵的旅程。从家出发,昆仑山那边是荒凉的沙漠,洛基山那边是肥沃的农田,安第斯山那边是广袤的雨林,乞力马扎罗山那边是无际的草原……我发现越过所有的山,那边几乎都不是海,也几乎都不是山。笼罩在我心里的阴霾现出了一缕光亮。

我确信的答案是错误的?过去那么多人用生命法越过一座座高山到底要追寻什么?“博学”的爸爸开阔了我的思路。诸葛亮六出祁山为的是白帝托孤,哥萨克翻过乌拉尔山为的是开疆扩土,拿破仑跨过阿尔卑斯山为的是一统欧洲,玻利瓦尔冲过安第斯山为的是人民解放,红军越过雪山为的是民族自强……所有越过高山的人都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山的那边就是他们心中的海,不论那海清澈还是混浊。

人类的智慧让真实的山臣服,在“天路”上的火车里,在“神六”的机舱内,它是那么渺小,让人再也感受不到翻山越岭的沉重。真实的山慢慢淡去,概念的山愈发清晰。因为那边海的不同,这山有时似蜀道难以逾越,有时似轻烟挥之即去,有时似敌人必须去彻底征服,有时似神明需要顶礼膜拜。这山对于不同角色的人可能是范伟手里的包子、魏敏芝班里的学生,可能是奥运百年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能是制裁陈良宇贪腐的依据、打击陈水扁“台独”的渊源。

由实到虚的山使我体味到豁然开朗带来的愉悦。心里的那一座座山都是世人一筐筐堆起来的,不仅有通向海的障碍,还有心灵家园的守护神。我真的理解了悬梁刺股、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更理解了不食周粟、不欺暗室、不相为谋。我知道我已经征服了许多高山,否则我就不会有冲破阴霾的力量。我也知道有许多山不能僭越,否则我就会成为世人眼中的另类。我想,翻过一座山就有一片海。我的海将永远是蔚蓝的!

(指导老师/王敏)

编者后记

在山的那边作文 第5篇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是出自著名的马克思之口,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读了《在山的那边》一文使我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重重困难与障碍,这时侯我们一定要牢记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拥有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不断地努力克服,信念凝成的钥匙将为你打开成功的大门。这样才能实现自己那美好的理想,过新的生活,才会快乐。因为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稳重中所说的“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人生就好比群山,想要翻过它见到自己心中的大海,就必须要不停的翻越。不能抱有失望的心态,要用自己内心坚定的毅力与永恒的希望去战胜困难,这样你才会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我知道要实现它必须要付出代价,只有勇于踏上知识的巅峰,才有收获,才能美梦成真。然而,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吗?我的回答是,不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任何理想都可望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及时理想不能实现,我们也无怨无悔。因为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在山的那边作文 第6篇

以后的每天,我都沉浸在对海的美妙幻想中。大海就像一块磁石,把我深深的吸引住。有一天,我忍不住了,于是,我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向山顶爬去。我好像听见大海在远处呼唤我,之前的疲惫感早以忘掉,艰难地向上爬。衣服、裤子已经湿透了,但我仍怀着“山那边一定是海”的信念,继续坚持。终于,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的。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高高地屹立在那边,毫不留情地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本以为大海就在眼前,现在却事与愿违……

我失望地回到家,找到妈妈:“妈妈,山那边的海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儿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长大后,我竟没想到,小时候我对海的向往已在我的心中深深扎根。是的,我曾一次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作文 第7篇

走就走哇。不带留恋的,我们一行同学决定跨越一座峰。我们都很想知道山的那头到底是什么。

不就是爬山吗?这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过这一跨越就是六年。

从山脚集合,我们带够了登山工具,从底爬到顶,三年时间过去,另三年倒计时又开始。我们中增加了二人,一同远行。这期间,有笑过的,有哭过的,谁都跌倒过,谁都会马上爬起来。

山顶到了,四年级了。从山上往下望,满眼郁郁葱葱的,风咋咋呼呼的,一会儿疾,一会儿缓。

向山下进军。有时我会想家,想母亲,想家乡的那一方田地——无边无际中的一小块,时间过得很慢呐。

山的那边应该是水。我们仿佛听见流水的声音了。安说:“我知道了,山的那边是水。”于是,抄近道去另一边追赶另一所学校里的同学了。

原来山的那边不一定是水呐。一条无名的小溪在我们面前横过。这是一条智慧泉啊。我们干了智慧泉,以庆贺我们五年所学收获的智慧。

有的人想,差不多了吧。他们累了,不想再走了。这真的好吗?

但我还必须走,完成我的初衷。山越来越陡峭,更何况下坡,一不小心可能滚下山去。

慢慢地,最前的人大喊起来:“到了,到了,山的那边还是山,山的那边还是山!”

我们要何时走出这山啊!母亲说她会在水流上游等我,但这都六年了,还只能思念母亲的表扬。

不同的是,面前的山数百座,面前的路数万条,选择机会更多,选择范围更广。我们大多数人都选了最近的那座山。

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思量也不同。

我选了一座山,叫“绣山”,与新同学一起在山上越走越远。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8篇

童年, 是罗大佑歌声中的等待与怀想:太阳是不是总会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蓝精灵》似乎就是为了回应那些痴痴冥想的童年午后, 它将我们的心灵引向远方, 引向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善良勇敢相互都关心……”伴随着美国3D电影《蓝精灵》在国内公映, 曾经的“小盆友”们又一次从记忆的小木匣里翻检出这段蓝色歌谣。二十多年后再次翻阅这套诞生于1958年的比利时经典漫画, 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隧道的穿越, 只是光阴荏苒、物是人非, 蓝色小精灵带给我们的, 已不仅仅是怀旧。

幸福总在山那边。蓝精灵的世界里, 总是保持着美妙的单纯和平衡。相似的外貌、永远不变的蓝白配、整齐划一的性别、简单的家庭结构……同样单纯的, 还有他们的性格:笨笨的笨, 惰惰的懒, 浮浮的自恋, 诗诗的浪漫, 还有聪聪的自作聪明, 以及厌厌那永远的口头禅“我讨厌……”然而, 正是命名中的这种有意为之的性格小标签, 让小精灵们从相似中区分开来, 生动地昭示出自身的存在。单纯的世界里当然并非没有危险和挑战, 但纵然是十万火急命悬一线, 也终究会峰回路转化险为夷。因为阿兹猫总是那么愚蠢又懒惰, 而格格巫的诡计总是不能得逞, 因为善良与正义总是能够战胜邪恶与阴谋。

然而, 这个重新阅读的过程, 也让童年时的印象被悄悄修正。尽管蓝精灵的村庄是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社会, 但并不是每个蓝精灵都“活泼又聪明, 调皮又灵敏”, 也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善良勇敢相互都关心”。现在想来, 那首80年代诞生于本土的精灵之歌, 还是更着力于传达一种明朗快乐的气息。但真实的童年其实并不回避丑陋与阴暗, 关键是如何以智慧和艺术的书写去诠释去表达。在精灵村, 无论是漂亮的蓝妹妹, 还是一个能够实现心愿的魔蛋, 都足以引发精灵们的一场“内讧”。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并不能豁免这些精灵们, 他们同样要面对内心的幽幽暗暗反反复复。《精灵王》中蓝爸爸的一次远游让精灵村产生了权力危机, 蓝蓝用他所承诺的施政蓝图获得了大家的拥戴, 而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 他就迅速蜕变为一个专制者和独裁者, 引发了众人的反抗。在幽默的调侃和善意的微讽中, 其实隐含着对民主与专制的严肃思考。当然, 伴随着蓝爸爸的归来, 一场危机解除, 精灵村又恢复了安宁。就像比利时连环画中心副主管威廉所说, 每个蓝精灵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但是不管怎样, 它们都在努力让生活和谐。

而“和谐”, 源于内心的信仰, 源于对人类生存愿景的一种信念。也许在创作者看来, 更为重要的是, 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构建这样一座信仰的山、一片信念的海, 让他们有力量去面对格格巫、阿兹猫, 还有他们自己的未来。

相对于一个价值难以恒定、“永远”被怀疑被质询的时代, 这些诞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蓝精灵们, 似乎显得有些“过时”了。特别是当我们见识了那些意象繁复、体系庞大的科幻与魔幻, 当我们领略了高科技所创造的种种神奇之后, 也许你会为蓝精灵的“简单”而遗憾, 但这人世间的某些道理, 就是那么简单之极、朴素之极, 她们像蓝精灵一样, 静静地等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等待有一天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在每一个长大的孩子心中, 都曾有过这样一个蓝精灵的世界吧, 当心灵穿越了重重山水, 也许, 蓦然回首间, 我们又会与曾经的美好相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在山的那边 第9篇

——题记

山路崎岖不平,轰轰作响的大巴在这路上爬行,似乎已经疲惫不堪。司机熟练地打着方向盘,左转又右转,突然“哐”的一声停下。原来已经到达目的地。

下了车,竟发现地上还有少许积雪,在雪上踩下一个深深的脚印,雪地上向前延伸的脚印显得杂乱无章,沿着脚印走,只看见了黑压压的一片。

“坐缆车五十元一位啊,排队排队,坐缆车排队一个半小时,走路四十分钟啊!”保安瞥了一眼向缆车排队处走来的人群,“嘿!前面那个小伙子,不要插队!”人们挤成了一团,不时向前探着脑袋看看前面还有多少人。

抬头看看山,它独自蹿上天际,消失在蓝天白云里。

“怎么可能爬得上去呀!”我小声嘀咕着,这时我才算是明白课文用“巍峨”和“伟岸”形容山,真叫形象至极。刚刚开始走了几级台阶,就看到不少游客气喘吁吁地从山上下来,重新到缆车的队伍里排队。台阶上还有未化的积雪,石头上还冒出了几簇绿油油的苔藓,探着脑袋仿佛在为决定登山的游客鼓掌喝彩。可以看见又黑又长的缆车线了,一辆漆得鲜红的缆车缓缓从身边飞过,慢慢地钻到了蓝天白云里,不知道哪里才是尽头。看着一辆又一辆缆车鱼贯而过,心中坚持的信念又减了不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垂头丧气地继续向前走。碰巧碰上了太阳出来溜达,向人们大方地铺洒阳光。阳光照在苔藓上,照在山的岩石上,照在脚边洁白的雪上,可风好像更加厉害了,温暖的阳光还是抵不过刺骨的寒风。

“我要歇歇,等一下。”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无力地向前甩了甩,我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刺眼的阳光从上直射下来,身上的汗越来越多。看着前面有几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向上跑,大人则气喘吁吁地在后面喊道:“慢点跑,我跟不上啦。”画面将我带回了小时候,每次说要爬山我都兴奋得不得了,蹦着跳着上山,从来不觉得山像可怕的妖魔鬼怪,而是一次新的挑战,每次征服一座山,在山顶上看烟雾缭绕,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会备感欣慰。人长大了,却觉得山比以前更高更大了。其实变的不是山,而是我自己,长大以后开始畏惧,开始害怕失败以致逃避挑战,甚至拒绝尝试。山还是那座山,我长大了,步子应该跨得更大、更坚定,这才对吧?

想到这,心里不由得有点惭愧。马上从石头上站起来,脸上的愁云惨雾都烟消云散,反而变得一身轻松,呼啸的风变小了,刺眼的阳光也变得温和,绿油油的苔藓依旧咧着嘴对我笑,山上有一条结了冰的溪涧,还有从缝隙中向下挂着的冰锥,伴着美不胜收的山间奇景,一下子就到了山顶。

山还是那座山,看似困难,可是只要你去攀爬,像小时候一样敢于去尝试,去挑战,去征服,我们就能顺利地到达山顶,永远不要让心灵上的恐惧成为放弃的理由。

对着山的那一边,白云还在天上悠悠地飘,在山顶上看烟雾缭绕,看冰雪消融,重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跟小时候一样。

——后记

【老师赞】

小作者以自己的登山经历照应对材料的理解——内心的感受决定你对事物的态度以及行动的执行力,比较准确地扣住了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积极向上,内容虽不是特别有新意,但比较有生活气息,尤其是登山畏难时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切;小时候与现在的对比,更能凸显自己的反省与感悟,避免了一些作文容易出现的空洞、过度拔高的现象。作文题目借用课文的题目,也是巧妙一笔,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指导老师:姚红晓

在山的那边作文800字 第10篇

他在等待山那边飘过来的一朵云。

啊,飘过来了,一朵洁白的云,极轻极轻,极白极白,可是,上面没有她。

难道不是这朵云吗?不,是的,肯定是的,她是坐着这朵云走的,还会坐着这朵云回来的。

云儿萦绕在他的脚下,他的思绪也随着云儿飘向很龙很远的地方……

那天,阳光明媚,山野,绿草茸茸。百花芬芳,蜜蜂蝴匆翩翩起舞,老师带着他们在那儿嬉戏、玩耍。

他好开心,他从没这么开心过,因为他是孤儿,没有教呵护、被关心的感受,可是自从遇见她——他的老师,一切都变了,他开朗了。他打心眼儿里感谢她。“我要采一朵罪大、最美、最香的花送给老师!”他自言自语。此时,他看到前面崖上一朵随风摇摆的大红花,那么迷人,像在招引化去采摘。

激动的他飞奔过去,一只手抓住一根大树枝,身体慢慢地移过去,终于采到了大红花。“白老师—”就在他转身换手抓树枝时,一不小心,掉到离崖顶三尺多高的另一棵树上。

白老师立刻飞跑过去:“小晓,你……”只见她万分焦急,眼睛紧紧地盯着他和那大树:“小晓,别害怕,我马上来救你!”白老师一咬牙,把裙子掖了起来,小心地顺着崖缝下来。她一手抠着石缝,一手吃力地抱着他的腰,托着他,可他还是够不着上边。她急了,放开抠石缝的手,双手把他用力往上一托,上边的同学趁势拉住了他的手,可她却由于用力过猛,脚一滑,掉下去了。

“白老师——”

他朝崖下望着,哭喊着,可是看到的只有弥漫缭绕的烟雾,听到的只有哗哗的水声。再也看不到那雪白的连衣裙,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了,再也听不到那欢乐的笑声,那亲切暖人的话语了……

这时,一朵云从山的那边飘过来,一朵洁白的云。

“她一定是坐着这片云走的,她一定会回来的,她还是我那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一定等她回来。”他心里默默想着。

在山的那边作文800字 第11篇

信心像烈日下的水,一点点地消失了。可是,我多么渴望找到那株月亮花,神奇的花啊!这里只有萧索、冷漠,我去哪里找它呀?于是,我的希望破灭了。这时,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孩子,努力吧!月亮花是存在的,只要你奋力追求,你就一定能找到它。”妈妈期待的眼神,奶奶亲切的叮嘱。我,我有什么理由退缩?“再次起航吧!”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寻到那株月亮花,让它不再渺茫不再是神话。”

山路陡峭,曲折。干枯的土地,苍黄的天空,我找不出一滴绿色。就这样,山石开着玩笑,不是被它划破了手脚,就是被它摔倒;树枝拦着,蹭破了我的胳膊;草根绊着,险些把我摔下山谷。正当我再次想要退缩时,叮叮的声响传来了,是山泉在呼唤我!我手脚并用地爬过去,啊!多美的景象!花丛放出浓密的花香,草地发出逼人眼的青翠,蜂蝶在一同打闹嬉戏,一线清澈的流泉淌过,发出风铃般“叮叮……”声响。我来不及休息,急忙寻找着月亮花,我是那么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可是,我没有发现那株月亮花,一切美景黯然失色……我又往前走,凄凉的景色又映入眼帘。这时,月亮出来了,惨淡的光芒洒下来,映着我伤心的泪花。

突然,前方一颗银色的小点映入我疲惫的眼帘。一点淡淡的银色光辉在颤着,一会儿淡绿,一会儿微蓝,在青黑色的旷野中像一只走散的萤火虫,微微发亮;又像一盏跳动着小小火苗的烛台,点亮我心中的希望。啊!月亮花,是月亮花!我匆匆忙忙跑过去……

读《在山的那边》有感作文 第12篇

《在山的那边》是从山里出来的大诗人王家新写的,它取材于作者童年的一段小插曲,选择了群山、碧海来表达了一种信念与追求,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地幻想,更要大胆地去实践。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结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机会也会失去。

众所周知,拘于理想而不去奋斗的人,只是一个平庸无志的人。因为理想虽然是美好的,但也是虚无的,要使理想成为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要经历千辛万苦,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他们“豪情壮志”,但不顾虑眼前,立足今天,尽管他们愿望美好,理想诱人,但从不付之行动,眼高手低,志比天高,行如纸薄,最终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理想看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阁楼,雾里看花罢了。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13篇

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这首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如以传统的知识观来看,这首诗属于知识的范畴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之所以把这首诗纳入初中的课本,其教学理念就是要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从中我们可以辨识到新课程对知识的新的诠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所谓“新知识观”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知识是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不是一个绝对的学科领域。这一知识观虽仍有局限性,但更接近知识的本质。语文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交际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知识,从内容来看,包括生活语文知识和书面语文知识。生活语文知识的含义是广泛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琐事;广到宇宙万物,细到鸡鸣犬吠。书面语文知识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当中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化产品,它包含文学语文的同时还包含其他学科的语文。

语文教学中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语文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语文知识、如何传授语文知识的问题。在语文知识的认识上,我们要反对如下两种观点:1.狭隘的知识观。知识按其反映的对象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中的语文教学,都有简单、狭隘理解知识的倾向,要么只注重前者,要么只看到后者。2.知识中心观。认为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由语文知识自然转化、生成的结果。这是不符合语文规律的。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要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知识观出发,其教学目标除了包括语文技巧方面,如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以及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等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情感价值取向上培养学生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语文知识其价值在何处呢?很明显,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不是培养语言研究的专家,而是培养能灵活运用汉语言的人。基础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定位在“基础性”三个字上,语文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具备台阶价值、迁移价值和生成价值,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并能使他们终身受用。其中,台阶价值是指语文知识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一套僵死的陈述性语言知识,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储备。迁移价值是指有价值的语文知识不能仅仅止于“知”的识记层面,还应具备进一步构筑和发展语文能力的迁移功能,呈现在动态的言语行为中。语文能力内含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储备的内化和通过操作、言语展开。语文能力的形成得益于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习得、保持与提取。生成价值是指知识应该是不断生成的、变化着的、意蕴丰富的。语文知识教育所涉及的识字析词、文思章法、文学尝试等,虽经过了抽象化、概括化,但其中同样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充盈着汉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这种语文知识的生成价值是我们在选择语文知识实施教学之际必须考虑到的,在知识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之间有了相关联系,知识教学便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这样,知识教学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成“教育意义”,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超越了知识,超越了教育的引导与塑造。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为例,诗歌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定位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由此,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造出无限丰富的生成物来,从而丰富学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丰富整个课堂。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作文 第14篇

书本里面有个叫做丁丁的男孩,他告别了盘锁夫妻和瞎眼羊后,被一名叫做亮疤的人骗到了深山里的一个小黑矿,成了一名叫做鹤的黑矿工。这就是这本书的开头了。

在这个小黑矿里,居然有九十个像丁丁这样的傻子。幸好,丁丁无意间解救的一条颇具灵性的白狗,始终与丁丁不离不弃。寻找弟弟当当的念头,撺掇着丁丁一次又一次地逃跑、失败、逃跑……说明了这本书关于哥哥找弟弟的书里面的内容。

最后,丁丁一人性善的本能救了掉进陷阱里的亮疤,亮疤也终于良心发现,并帮助丁丁带着一群傻子胜利大逃亡,演绎了一场人与狗,人与人之间的知恩图报、善化解恶的大戏……

什么了我们人必须要有人性善的本能和知恩图报的精神和心灵。

我看完了这本书后,知道了两个道理,人必须要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灵和方向帮助的本能。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作文 第15篇

《山那边还是山》主要讲了:丁丁为找到弟弟当当,意外被亮疤带到黑矿,成为一名叫做鹤的矿工,可他决心找到当当,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失败、再逃跑……丁丁无意间解救的一条白狗与他相依为命,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为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我被白狗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深深地折服。白狗虽然是一条狗,但他懂得恩仇,懂得一条狗应该懂得的。它可以来到黑矿山,也完全可以离开这里的,跑到一个村或一个镇上,即使作为一条流浪狗,也能在垃圾堆或其他什么地方找到吃的,填饱肚子。而白狗并没有这样做,每天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是她一天一天的消瘦,但它从没想过离开丁丁。

白狗还有一种品质:机智。在书的第六章,图谋不轨的亮疤承诺带丁丁找到当当,白狗喉咙呜咽,提醒当当不要上当,尽管主人不理睬,她仍奋力阻止丁丁前行。

相比白狗,自己做的显得多么渺小白狗能不管任何险境,也要闯一闯,试一试,而我却不可以。就那双摇来说吧。这是体育必考项目之一。课上老师让我们练习,并放话期末要考试。这可苦了我,一个都跳不过增么面对考试啊?我灰心极了,气馁的说:“不会怎么办?”会跳的同学好心告诉我熟能生巧,多练一定会的,可我并没有这么做,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作文 第16篇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丁丁告别盘锁夫妇和瞎眼山羊之后,被一个叫亮疤的人,骗到黑矿做童工,在这个黑矿,竟然有十几个和丁丁一样的傻子。但丁丁无意间救了一条颇有灵性的白狗,与它不离不弃。丁丁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却被红狗所拦,以失败告终。最后,善良的本性使丁丁救了掉进陷阱的亮疤,亮疤良心发现,带着傻子们一起逃亡,结果被红狗拦住了,白狗在这关键时刻,牺牲了自己,与红狗同归于尽,让傻子们顺利逃亡。

丁丁是个傻子,他的做法与正常人没什么不同。救仇人,帮助其他有难的傻子离开黑矿,这完全是一位英雄做的事,这种无私、大爱,有时连正常人都无法做到,可他却做到了。所以,我们不要注重他人外表,也许,不好看的外表,却有一颗正直、善良、无私的心,就像丁丁一样,拥有这样高尚的品质。而白狗,在某些人看来,它不过是牲畜,可是,它却很忠心。为了回报曾救过它的人,与丁丁同甘共苦,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报恩。可是我们身边有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背叛好友,诬陷他人,两面派,这些人的行为还不如一条狗。

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要背叛自己的灵魂,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要对得起自己以及他人。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17篇

[片段1]课前引导, 主动学习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开学了, 我们即将开始初中阶段语文科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顺利开展初中阶段的学习, 大家可以把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好方法带进初中, 让学习变得轻轻松松。你有哪些语文课前学习的好习惯、好方法教给大家?

学生先后回答:查字典, 清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师:听了大家的话, 老师获得了不少好的学习方法, 我也补充提供一个好方法给大家, 即利用学校或者家里的报刊、图书、网络, 查阅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知识。比如, 我们即将学习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可以做两件事:一是查阅有关群山、大海的图片或视频, 二是收集几条关于理想与奋斗的名言警句。

二、反思分析

教学本课之前, 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易做的、贴近实际的活动, 如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几遍课文, 借助图书、网络查阅有关群山、大海的图片或视频, 收集几条关于理想、奋斗的格言。这种课前引导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自主去做一些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力所能及的、以体验式为主的事情, 以阅读、浏览、体验、收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内容。课前导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课外有目的、有方向地自主开展学习, 还能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自然快速地融入学习情境, 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片段2]营造氛围, 导入学习

一、教学实录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先通读课文, 并充分利用学校和家里的报刊、图书、网络, 查阅有关群山、大海的图片或视频, 现在就请大家说一说, 比一比, 看谁说得最好。

生1:我看到的山高耸入云, 大海蔚蓝, 茫茫一片。

生2:群山连绵起伏, 大海波涛汹涌。

师:说得都很好, 你们课外一定很喜欢学习。那么, 山的那边一定是海吗?山那么高, 海那么远, 怎样才能到达心中向往的海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写一个生活在山区的孩子从童年时对大海的向往, 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寻找, 他找到了吗?让我们通过读诗来寻找答案。 (多媒体配合出示相关图片和本课学习目标, 营造学习氛围, 引入课文学习)

二、反思分析

导入是新课学习的开始,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本课, 可以从出示群山、大海的图片开始, 也可以从让爬过山、观过海的学生谈感受引入, 还可以从谈谈自己从小树立的理想及为之努力的情况引入, 但新课导入的内容、设计应该尽量与课前引导的活动、内容相关。笔者照应课前的学习引导, 便于学生学习活动、思维的延伸衔接, 肯定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进入课题内容的教学。这样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明确的问题开始新课学习之旅。

[片段3]合作探究, 指导学法

一、教学实录

实录 (一)

师:刚才我们一读诗歌, 要求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二读诗歌, 要求先听范读, 再由小组练读、讨论, 读出节奏;三读诗歌, 要求自荐朗读, 思考内容, 读懂第一节的内容和“山”“海”的象征意义。现在, 我们第四次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情感。请先思考:要读出情感, 先要了解什么?

生1:先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生2: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说得对。要准确、深入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要联系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相关背景…… 所以, 朗读时要从内容到情感, 准确运用合适的语气去读。根据前面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 那在朗读时每一节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和感情呢?

生3:根据内容,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读出肯定、坚定的语气, 结尾应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师:说得很好。诗人选取山、海这两种自然景物, 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通过诗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路充满了重重困难, 但只要坚定信念, 坚持奋斗, 理想终将实现。下面, 大家先各自练读, 再集体朗读, 要尽量读出情感, 把握好语气。

实录 (二)

师:经过努力, 刚才我们已经很好地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了。然而, 诗歌的情感是包含在字里行间的, 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就可以从词句入手。下面, 请大家第五次读诗, 边读边思考: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好?说说理由。先边阅读边思考边圈点批注, 再小组讨论, 后推荐代表把小组的意见说出来供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1:我们组认为, “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中, “铁青着脸”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生气了, “打了一个零分”表达了失望的感情。

小组代表2:我们组认为,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句中, “种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明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扎下了深根”说明这信念很坚定。

小组代表3:我们经过商量, 认为“是的,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话中, 用了三个数量词, “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 “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 “一次次”强调多次失败后仍然坚持努力。还有, “诱惑”这个词用得好, 因为它表达了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的心理。

师:大家认真思考, 积极讨论, 所以各小组都说得非常好!诗中好的词句还有很多, 值得继续去分析、体会。为了把大家思考、合作的成果转化成写作能力, 下面请仿写两个语句:第一句是运用拟人来描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景物, 表达喜爱之情;第二句是运用数量词“一次又一次……一次次……”表达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意境。

学生写后,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生评价、探讨写法技巧。

二、反思分析

精心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通常包含聆听点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训练等几个部分, 它们的有机整合能让学生投入全方位、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知识、训练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需要教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 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有序开展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初步感知内容,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并对产生的疑点问题做好记录,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思考、答疑。开展技能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 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为前提, 紧扣教学重难点, 紧密衔接上一个教学环节, 精编或精选题目进行训练检测, 采用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或同桌批阅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当堂在全班反馈。

[片段4]拓展迁移, 感悟人生

一、教学实录

师: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已对这首诗的内容、情感以及朗读技巧有了较好的理解, 现在大家可以小结:在这首诗中, “山”“海”象征着什么?作者通过它们表达了什么主旨?

学生发言后, 教师小结明确: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 “海”象征着理想, 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师: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从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体会, 用几句话写出来。

学生写后, 教师组织展示学生作品, 再次强调文章主旨。

生1:我在学骑自行车的时候, 摔过很多跤, 但我坚持继续练, 终于学会了。所以说要想做好一件事情, 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心。

生2: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要勇敢地克服困难。

师:很好!大家都能把诗的主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 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其实, 很多名人也就这一点说过很多名言, 课前我们曾经开展这些名言收集活动, 下面大家把找到的名言展示、分享一下。

生3: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聪明出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生4:唐代诗人韩愈写过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好!课外喜欢学习、收集资料的同学都有收获, 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大有益处, 希望大家坚持这种好的学习习惯, 并把今天学习诗歌得到的体会用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反思分析

我们所提倡的课后学习, 是指根据教学重难点精选少量习题供学生巩固提高, 或布置实践性、体验式等类型的作业, 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形式上可以实行分层次布置,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 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只要引导学生课后拓展了相关的思维, 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 让学生得到了学以致用的体会, 由课堂到课后的拓展迁移目的就达到了。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作文 第18篇

我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我是作者,也会向往。接着,作者开始向那山挑战,登上了山顶;可是,山后却没有海,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翻一座座的山,追求那个他十分向往、热烈追求的大海。

我读懂了,原来山代表困难,而大海却代表成功。是的,在挑战重重困难后,迎接的是胜利。那一刻,该多么激动啊!

回想以前,学校举办英语比赛,初赛后是复赛,复赛后还有决赛,比赛到最后,取得好成绩,可不易啊。在成功的那一刻,喜悦中包含了许多的努力和汗水。

人生如一座山峰

一座险峻的峰,快乐的峰,痛苦的峰。

在途中

不知道要倒下多少次,

倒下,并不可怕,

站起来,成功在前,

否则,将一事无成,

上一篇:三到位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双诚信、双承诺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