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途径

2024-06-26

可持续发展途径(精选6篇)

可持续发展途径 第1篇

幼教可持续性发展途径论文

一、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多下工夫,启发性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能对他们进行启发性教育,激发他们的兴趣,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的影响。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接触的事物增多了,环境变大了,活动变丰富了,这个时候,因为他们对某一种或几种信息好奇,于是就会有很大的探究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度,他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把对这一事物的好奇发挥到极致,而这种状态往往是教育产生的最好时机。事实是最好的证据,没有任何一种发明、发现是人们在缺乏兴趣或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只有我们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发展成执着的追求,才会怀有满腔热情,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来说,好玩、游戏,就是他们兴趣的动力。因此,孩子们应该在游戏中来接触各种知识,我们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他们从小就能有探索的意识。实际上,学生在幼儿时期,现实所需求的兴趣已经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发现和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成长过程中被关注的.动力因素,当然,在其中,幼儿情感也必不可少。以此为基础,留心观察幼儿潜在的深层需要,努力寻求幼儿的内在需求,根据幼儿出现的逆反心理和行为,特别注意在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发展。因此,要想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知识,就必须要重视开发幼儿在现实需求中的教育价值,尽可能地将教育目标中的学习价值转化成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幼儿时期的兴趣除了自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来引导、培养的,特别是从0到3岁、3到6岁这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几乎给他什么,他都会试着接受,大量的信息刺激会激起他们各种器官的不同反应。我们要针对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活动,有选择性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导向,观察每个孩子对来自音乐、图画、动手能力等等各方面不同的天赋,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在需求,在不影响他们活动的基础上,尽量不要打扰他们正在进行中的“探究”,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更锻炼了他们关注力,使他们的潜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二、关注孩子的特长,让其形成教育的成长点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更多是来自于情商的开发,而并非智商的高低。智商只是人潜在的能量,情商却是能激发这种潜在能量的催化剂。一味地让幼儿生活舒适,没有挫折的成长,并非好事,这样的孩子往往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表现出意志情感是依赖性很强,自控能力弱。对于这种顺境成长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注重后期的鼓励和正确引导,鼓励、赞美要多于批评。我们要接纳并发现每个孩子,无论他们是多么与众不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教师也肩负着学生情感教练的重要任务。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把他们合乎教育目标的许多行为作为他们成长点,作为教师,要懂得保护幼儿的这些成长点,使其能够成为成长的基础。重视塑造幼儿正确的突出行为,不断探索寻求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点到面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地制定反映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对每个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来自外界的成就感。

三、从素质教育出发,从小培养儿童的高素质

艺术教育以其独有的多元性、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新性特点被看做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对于幼儿教育,我们更应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以艺术教育为培养途径。从人脑发育的过程来看,3岁到6岁是幼儿大脑发育的黄金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我们几乎可以称作是“灌输式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什么,他们都认为那是对的,在此期间,他们接受的信息量的多少对于幼儿大脑智力的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需要规定孩子们必须怎么做,我们只需要去引导或者参与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来做就可以了,让幼儿的天性能够正确、自由地成长和发展。21世纪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提倡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这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能够激励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从小能够培养出自己的好习惯。幼儿教育是人生道路上的起步阶段,要想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充满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小就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可持续发展途径 第2篇

前言:

在现代化进程中 ,随着经济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谋求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持续协调问题的唯一途径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于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结合 ,近年来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力关注。不仅发展中国家 ,即使发达的石油农业国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加深。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2]。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属荒漠绿洲,一方面水资源不足,一方面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率仅为50%。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独特,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特点对干旱区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弃耕地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潜在弃耕地面积达40万~50万平方公里。有关专家统计分析,人类自己造成的作用率为85%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灌溉条件的途径中不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没有把整个农业看成一盘棋,各自为阵、急功近利。近年来,新疆各种灾害频繁、危害日益严重[3]。2009年,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提仔那甫河流域出现严重缺水,导致部分农业大户绝收或放弃种地。同时,由于在病虫害防治中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等,而忽视了农防和生防,农田病虫害频发,毒害了野生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但目前农业生态理论研究滞后,系统研究更少。因此,新疆农业生产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新疆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

[4]。主要表现为:

1、沙漠化趋势加快。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5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其中沙丘地43.04万平方公里,戈壁占32.64万平方公里。据资料,近40多年来,全疆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万多平方公里,87个县(市)中已有53个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和威胁。

2、森林植被锐减。新疆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少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1.68%,仅相当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1/8。天然林中平原荒漠林所占比例最高,然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使分布在北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灌木林和分布在塔里木地区的胡杨林,到80年代末的30多年中分别减少了68%和84%。全区平原荒漠林与河谷次生林减少了23%,森林的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许多珍稀动物面临灭绝。

3、草场退化严重。目前,全疆草场严重退化面积达1.3亿多亩,近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0%,草场鼠害、虫害面积从1982年的1.31亿亩发展到近年的2亿多亩。90年代同50年

代相比,新疆天然草场鲜草量减少了40%,草原生产力普遍下降30%~70%。

4、水资源时空配置差,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更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新疆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是丰富的,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其二,目前全疆地表水引用已超过480×108m3,引进程度并不低,但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防渗条件差,平均渠道利用系数大多为0.35~0.45,亩均毛灌定额800~900立方米(不少地区高达1000~2000立方米/亩),比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量约高2倍,水资源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其三,流域内水的利用不公平。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游过量引水必然造成下游绿洲萎缩、河流缩短、河谷林衰败、湖泊干涸、绿洲周围土地沙漠化[5]。

1.2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业上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新疆每亩耕地平均用量达39.7公斤。但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化肥有效利用率极低,只有25%~35%被作物吸收,大量残渣存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酸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地力衰退。“八五”期间新疆每公顷耕地平均用药量2公斤左右,近年来施用量逐年增多,特别是牧区灭蝗,使很多农畜产品中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由于地膜已由瓜果、蔬菜向粮食作物扩展,故地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1997年地膜覆盖面积达37.7%,但地膜回收量却寥寥无几,使大量碎膜残留在土壤中,因难以分解导致土壤通气透水性降低,甚至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二是来自农业外部。由于城市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牧区蔓延,各工厂矿山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大量的“三废”一时还难以有效地治理,将增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致使许多重污染工业区周围的农田和草场因工业“三废”污染而失去了农用价值,许多矿区也因不合理的开采而引起沙漠化和地力衰退,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1.3 人口快速增长给耕地、环境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

新疆素以“地广人稀”著称,“地大物博”也曾是新疆人的自豪和骄傲之所在,然而,在这片164×104hm2的广袤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的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104hm2,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5 %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按绿洲面积计算的绿洲人口密度约为277人/平方公里,是按全区土地总面积计算的人口平均密度的26倍,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3人高出264人,其中部分城市,如:喀什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等绿洲人口密度高达千人以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的限制,新疆耕地面积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310万公顷左右,虽经历年不断垦殖,也只抵消非农占用耕地之所失,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口递增,人均基本农业生产资源量持续下降。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60年代的0.4 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18公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一些人口密集的绿洲,如吐鲁番、和田地区人均耕地分别由1960年的0.26公顷、0.28公顷下降到0.09公顷、0.14公顷。

另外,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也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疆12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15.5%,6岁以上人口初中、小学人数占80.4%,高中、中专人数占14.6%,大专以上仅占2.6%,这种文化构成将严重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1.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后劲

据统计,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在新疆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例,以1978年为最高,达15.58%,1994年下降到2.3%;又如新疆财政支出构成中,1981、1982年农业比重分别为23.65%、17.68%,而1995年和1996年为8.8%和8.4%。农牧民个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再加上农牧业比较效益低而缺乏投入的积极性,将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转

移。由于农业投资减少,造成农田水利等设施老化失修,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干旱与洪水交叉、交替出现成为影响新疆农业生产的心腹之患[5]。构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

2.1治理开发型

这是一种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利用“ 四荒 ” 改造 ,实行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相结合 ,达到全面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类型:新疆沙漠绿洲生态农业 ,青海省民和县生态农业建设 ,江苏省海安县生态农业建设等[6]。

2.2 示范引导型

这是一种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园(场)区 ,吸收传统农业精华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以多种技术类型装备农业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合理组织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类型:新疆“ 红色生态农场 ” 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等[6]。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 ,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道路。各种替代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相继提出[6]。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1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M.K.Worthingt 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3]”。此后美国又提出持续农业的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通过了“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提出“持续农业发展”(SARD)的新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以后,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7]。

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就孕育着生态农业的雏形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就是生态农业的实践[4]。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8]。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从目前情况看,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少数地区矛盾尖锐,已经严重影响着新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农牧区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有效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实行新上工业项目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治理和关闭那些工艺落后、管理不善、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而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牧区扩散的势头。第三,搞好水源、森林、草场等保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工作,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能力[9]。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2] 黄志斌,吴椒军,张本照.当代产业的知识化与生态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3]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J].生态经济,1998(6):5.[4]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5] 阿德力汗.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新疆农业, 2007.[6] 陈贤银,胡家英,韩正清.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障碍和创新路径[J].生态经济,2005(5):9559.[8] 万伦来,黄志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

济,2004(6):25-27

高校田径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3篇

一.加大力度建立高校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田径兴趣

建立大学校园内的体育文化, 是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关注度的一个重要举措, 是开展一切体育项目的基础。因此对体育文化的建设, 是所有体育课程改革的开端, 也是重中之重。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气氛, 这种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之中, 代表了该学校的一种理念, 一种气质, 创造了积极向上, 健康乐观的良好氛围。定期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讲座、向广大体育爱好者讲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先进的锻炼理念。完善校内体育锻炼器材, 鼓励教职工群体带头参见体育锻炼、比赛活动, 树立榜样。加大力度做好各种体育精神的宣讲, 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媒体手段向学生灌输不服输的良好体育精神。争取营造出一种全体师生一起投入体育锻炼的浪潮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扩大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需要努力培养其田径兴趣。特别是针对在选课系统中“不受待见”的田径课, 如何使更多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旧有的田径教学理念中, 老师们认为, 只需按照课程要求, 使学生达到训练目的, 完成训练要求即可。但是就以目前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来说, 刻板地以课程标准来开展田径教学还远远不够。我们广大教师应该突破旧有思维, 大胆创新, 开拓出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与激情。在开展田径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要推陈出新, 理论结合实际, 在保证正常课程任务能够达标的同时, 着重提高课堂活动的乐趣性、新颖性、时尚性。结合各类极具趣味性却又不失科学性的游戏中, 既达到训练的目的, 又能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每一次训练课。

总之, 无论从学校层面, 还是从教师层面, 我们都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 这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二.从教师自身入手, 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田径课程的发展。在目前高校田径教师整体业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 仍然存在个别非田径专业的教师代理任课的现象, 这对学生学习的专业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是整个田径教学体系的关键。

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 我认为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十分有必要。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的广大老师们对田径课程的理解, 对训练方式的看法肯定会有所不同, 而且, 不同的班集体、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喜好度也不同。这样, 田径教师们如果能在特定时间开展教学教研会, 一起交流教学心得,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就会对整个学校田径课程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另外, 除了理论性的研讨会以外, 体育教师更应该开展业务专项比赛, 不但在校内可以定期举行相应的活动, 也可以走出校门, 与业界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能够发扬自身的优势、看到自身的不足,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强独立的品质

近年来, 随着我国体育健儿不断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佳绩, 特别是自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 国内民众对于各类体育赛事的热情迅速提升。然而现代大学生的体质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高校新生在入学开始军训时的现状, 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军训, 出现身心不适。面对这种局面, 仅仅从身体层面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强度, 还远远不够, 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强独立的意志品质。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已成为当今重要的产业形式,它把城市与农村紧密相结合,赋予乡村产业发展新内容。从本质上讲,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工作

首先,制定科学规划,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做到统放适度,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的开发、村旅游资源离不开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等的协调统一有效管理,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农业资源不同性质、作用、功效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做好指导、监督,有针对性的管理。“统”是为了旅游乡村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利益,“放”是为了让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更灵活,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其次, 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要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 用现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现代化经营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乡村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扶持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环境是个综合指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更是综合性经济产业,包括有形的指标,如便捷的交通,以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特色的乡村旅馆,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包括无形的服务质量等标准,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服务环境,以赢定游客的稳定性,使游客进的来、留得住。

二、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的构建,加大梯级、分层开发,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乡村旅游重点在乡村景观所具有的典型乡村性和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性,开发保持乡村旅游产品就要从挖掘产品供给入手,考虑这些资源的内涵,多方位满足游客观光、度假、求知、闲适、猎奇、尝鲜、参与等活动需要,调动游客视觉欣赏、触觉感知、味觉品尝、丰富听觉等多种感官,让游客主动参与,丰富见识、增长才识。这就要求依据乡村旅游产品自身兼具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的功能特征,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自然真实性,设计独特性产品。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条件差异性决定了产品不能模仿,切记追求一刀切。

乡村旅游产品的梯级分层开发要自然和人文兼顾,推动“物的乡村旅游”和“人的乡村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意识,素质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这些最好要融入乡村古朴建筑、乡民奇妙典故传说、传统部落住宅、浓厚底蕴的乡村节庆、风情沿革、农作物及生产方式等等都是丰富的乡村人文资源之中。因此要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演变,设计一些吸引旅游者参与共融的农家生活旅游项目产品,山水之乐乐于人,山水之美美于人。因朴实的农村乡情让旅游者体验乐趣, 因旅游参与而收获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能使游客积极参与,共融共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有效利益分配和调控机制,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循环

乡村旅游良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旅游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分配、协调控制。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社区集体和居民、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常态又处于动态,必须确保各利益之间分配均衡,方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乡村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而当地政府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权利人和乡村旅游总体利益的代言人、旅游资源产权归属人责任重大,它规划利益群体参与旅游开发,保证从制度入手,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沟通机制、参与机制等,实现利益的公平、公正,合理规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四、注重经济利益、资源和生态环境、社会(包括文化)效益综合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村旅游的基础在农业,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乡村文化建设、农村生态及资源环境的开發保护影响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开发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乡村旅游独特的原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治理恢复,所以要预防并渐进推进,不能一窝蜂,不能刻意模仿随意开发,开发必须兼顾资源与环境,把追求经济效益具体化为实际的旅游经营和管理之中。旅游资源目标开发的同时,对乡村旅游有的考核要严格到位,对游客的接待容量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乡村居民的承受力。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乡村保护区等形式,把濒临消亡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予以保护。另外,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是内涵,关键在服务。城市旅游者乡村游除物质观赏外,重在精神娱乐、精神收获。树立这样的观念: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游客从旅游服务中更加认可和尊重当地旅游产品和村民,反过来,旅游地村民从自己提供的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中对自己地方风俗文化及服务感到自豪、自爱,自然行为极易升华为文化遵守的自觉。所以,品味乡村生活,只有旅游服务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才能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品味,才能保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要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优美的生态环境、特有的文化产品吸引各类游客,创造出自己的、稳固的旅游形象,使乡村旅游最终发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

[2]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

[3]高愈萍.浅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6

[4]李加林.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1)

作者简介:任世国(1972—),男,河南新乡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实现公司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5篇

一、公司简况

***公司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来,无论是从职工队伍、人员结构、市场规模以及公司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个人、*台捞油车(不包括金宇)、*个捞油班组、发展到现在已拥有职工***人、捞油车**台,五个捞油基层小队、一个综合班。市场规模由原来重点承担采油作业二区、四区稀油区捞油任务,逐步向稠油区捞油扩展,到现在七个采油作业区都有我们的队伍,特别是稠油区捞油成为目前稳产和上产的主力。从捞油井数量上看,由最初的**口增加到目前***口;产量由当初日捞油量**吨增加到现在***吨;公司的赢利水平和能力逐年攀升。可以说机动采油公司成立五年,经历了学习、摸索、进取和提高的过程,基本实现了“从起步、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一步一台阶”的稳步跨越。

二、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处确立巩固地区市场,走能源多元性开发道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决策取得巨大成果,获得开门红的一年。我们***公司虽然在市场开发方面出现了一点问题,但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公司整个工作思路、发展方向以及效应的体现上同全处大气候和环境是相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市场基本稳定,管理逐步加强,总体效益相比提高。

在今后工作中,我公司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阔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抢抓发展机遇,提升管理增效,促进公司发展。

具体工作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量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以安全为保证,全面实现公司持续有效发展。

下步工作目标是:日产量上到***吨以上,年捞油量力争实现*****吨。

三、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从上面介绍中看出,机动采油公司成立五年,实现了阶梯式发展,取得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合作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单从公司产量和效益两项指标来看,前三年是公司取得飞速发展的阶段,后两年速度明显减慢,2005年以来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始终不主动,反映到实际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整体效能降低。今年以来表现出井口数量不减,但产量规模下降,市场运营的质量相对降低。

2、公司创效能力相应降低。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增加,成本上长,产量减少,效益相对降低。

以上两大方面是我公司两大生存支柱,市场的稳固、效益的提高更是我公司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转换思维方式、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发展机遇,及时尽早扭转目前的工作局面,是我公司下步工作的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力度不够,驾驭市场的能力还需加强。

2、科技进步缓慢、发展的意识不强,公司技术依赖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整个行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3、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程度不是很高,许多地方还需进一步地加强和完善。

4、人力资源缺乏,特别是缺少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员。

5、业务单一性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许多技术的应用和措施的实施都受到限制。

6、市场的单一面向使公司生存发展的风险增强,公司寻求进一步发展受空间概念上的约束。

7、公司的设备逐年老化,出现问题较多,成为制约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8、市场和队伍规范化管理不够正规,特别是外用队伍工作的程序化规范性不强,存在管理上的死角。

四、实现公司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发展是企业第一要务,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处确定了走以工程技术服务为主,向能源型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制定了在巩固、扩大地区市场份额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同时提出了走精细化管理内部强企的发展战略。依照处里的战略规划,我公司工作重点是:稳固现有市场,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根据公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公司下步的工作目标,保证公司持续性发展,必定困难重重。从目前来看,公司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扭转目前生产经营工作的不利局面,尽早地改善市场状况,冲出产量低谷。目前乃至今后,我们重点工作一是市场、二是管理,树立规模增产增收和管理降本增效的工作理念。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加可捞井数量和质量

机动采油公司成立五年,市场规模、产量和效益呈同步增长,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采油厂给井的空间和余地越来越小,2005年以来这种情况犹为突出。目前看,新增捞油井难度较大,但如能争取到,产生的效益最快最大,对调节市场,改善市场的质量效果有着最大的意义。

2、加大措施投入,实施技术攻关,提升市场效益。

从上年开始,我公司在没有新井补充,市场不佳,产量下滑比较大的情况下,工作的重点转向措施增产方面。通过两年来的实施,收到了相当大的效果。从两年产量完成情况看,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下滑。下步市场工作重点仍是在措施上下功夫,同时在措施工作实施中力求方法、方式有新的突破。一是依靠新

技术新工艺,多实施一些小型短平快的措施工作量,同工艺所实行风险共担,同外部单位实行其单方风险合作。二是对高含水、出砂严重和部分稠油井,同工艺所结合,实行技术攻关。特别是稠油井捞油,一旦成功,将是一大块效益。

3、推进精细管理,务求见到实效。

今年我处年初提出了开展精细化管理,明年我局定为基础管理年,说明当今时期管理工作之重要。可以说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下步工作中,我公司进一步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精细化管理工作在我公司全面实施。实际工作中,侧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成本管理:一是建立责任制,实行指标承包和责任承包。二是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流程。三是形成成本控制管理网络和监督管理网络。追求成本最优化管理形态,科学合理地消耗,获得最大程度的产出,实现效益最佳化。

考核管理:一是责任考核,实行成本管理跟踪考核。将公司各项指标、目标和任务进行责任分解,以其完成的质量做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对责任人进行岗位能力评价,同时实行经济考核,确保公司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二是效能考核,第一,对小队实行不完全成本考核,主要是可控成本考核。使小队的成本管理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简单明了。第二,产量考核,根据目前市场能量和市场开发前景,各区块制定出基础产量和目标产量指标,实行基础效益考核(正常效益考核)和奖励效益考核(兑现考核)。三是车(班)组考核,加强单车(班)核算工作,推行班组“细胞”管理。第一,公司成立单车核算考核小组,成员由公司经营、生产组各一人及各队核算员组成。第二,建立健全单车(班)考核制度和台帐。第三,实行最佳创效班组考核奖励机制和政策。主要考核指标是:产量、成本、利润、吨油成本、安全环保。

生产管理:一是加强油井精细化管理,重点放在单井效能的发挥和市场潜能的挖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摸清地下,做优地上。第一,公司抽出一名专门的领导组成市场油井开发管理攻略和谋划小组,负责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油井的分析和论证、技术措施具体实施等工作,加强油井基础管理的工作力度。第二,提升公司对油井管理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采取内培和外委、重点培养和全面培育的方式,争取在二、三年内有一个新的崭现。二是设备管理,第一、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注重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以追求设备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二、实行设备责任管理,进行设备承包和部位承包,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公司承揽捞油这一业务已经五年多,同当初相比,市场条件、环璄乃至人的思想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作方式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如何实现公司长期稳定发展,一直是我们共同探寻努力实现的目标。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公司实际,做了以下六个方面设想:

1、打通两个渠道:一是市场开发的地面意向工程渠道,也就是加强与采油甲方的合作,增加信息和感情的沟通,促进双方对捞油合作达成一致的意向,有着共同的愿景,搭建基层沟通平台,以获取最大的支持和协作(加强这方面的力量),这项工作要靠处里和我公司共同来实现。这样就能从根源上解决市场不佳的状况,确保公司市场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稳定。二是地质合作沟通渠道,公司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与采油方合作,加强油井的分析、论证能力,实现公司、处、厂三级论证,提高措施实施选井的准确率和实施后效果的有效率(经验和能力不足)。通过上面两项工作,基本能够实现公司区域市场的稳定,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破两个单一:一是公司市场的单一,二是公司业务的单一。市场的单一,使公司承担的风险概率增大,一旦市场出现异常,公司就会陷入被动,扭转局面的自主性不强,削减风险的能力较弱。从前几年的情况看,公司基本上服务于曙光一块市场,市场波动性较大,由于受某一环节和方面的影响,公司内部争取市场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市场基础不牢,产量被动。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近两年发展的步伐明显放慢,其原因之一是没有外部市场做补充。业务的单一,使现有的市场资源不能得以充分的利用,主要是捞油是一种不接续性的负压采油方式,对于低渗高压或高渗高压(恢复后静液面较高)井,效果明显。我公司现有的捞油井基本上都是液面较低的井,80米以下的井占大多数,有些井液面恢复较快,但捞油效果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井由于受到捞油单一采出方式的限定,一些技术、措施的应用和实施受到限制。如大型的措施工作量,捞油成本回收期长,效果不明显,同时增大风险系数。再有就是注气,捞油排水的时间长,增加成本,降低时效。还有相当一部分井管陶段发生套变,大修后原井筒不能捞油,只能下小径外管,这样大大降低了油井的能量,产量只能达到原来的2/3。还有些井捞油后出砂,造成油井废死。对上述几类井如果能够上抽生产,就能避免上述情况,产量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也为机动采油公司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持。

3、提升两个含量:一是队伍技术人员和技术水平含量,二是捞油业务工艺技术含量。“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动采油公司现在在岗的技术人员中,大专毕业有3人,中专毕业有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6人,技术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机动采油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充实技术人员,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机动采油公司实力是各项工作中当务之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内培,对年轻、有能力的基层干部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定额派送公司的技术人员到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接收外部的新知识,实现人才本土化。同时采用引进方式,或引智借脑,充实公司技术管理力量。争取近两年每年引进2到3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基层一线队伍,锻炼培养其捞油专业水平,提升业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专业化的捞油队伍。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协作,同处工艺研究所一起或其它科研单位进行捞油工艺技术研发,着力解决目前稠油井、高含水井、出砂井、解堵井以及套变井等的技术攻关,努力改造研制新型捞油工艺,提升捞油工作的技术含量,营造技术优势,挖掘现有市场潜能,凭精尖的捞油技术立稳捞油市场,寻求外部市场份额。

4、实施两个战略:一是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依靠与捞油相配套先进的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下一步重点是稠油捞油技术的研发,解决地区市场部分稠油井捞油困难的问题。再有就是套管微变井防卡抽子以及防砂、解堵等技术的研制应用,拓宽市场开发利用的空间,提升市场整体效能。二是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不断稳固本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外部市场,包括国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展市场份额,对公司今后实现持续发展相当必要。

5、规范两块管理:一是个体捞油单位在保持其市场独立、效益独立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管理。主要解决其市场活动和行为的不可控性,提升保证其生产安全和油品安全的安全系数。具体做法是组建一个队,由金宇电热负责集中管理(难度在于其设备资质不全)。二是公司内部进一步规范综合班的职能管理,从目前看,我公司捞油车使用年限累增,设备逐年老化,今年出现的问题增多,公司虽有修理人员,但由于没有配套的维修设备和场所,只能实施简单的维修,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公司维修设备的能力。首先必须扩大修理规模,充实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其次还需要先进的维修设备,提高维修时效,以确保捞油设备正常运转,同时建立小队管理模式,增强公司现场跟踪修理和夜间抢修的能力,同时将公司二线服务人员,包括司机、监督员、加油员等列入其中。

6、实施两个配套:根据曙光地区油井出砂严重和稠油井较多的实际,提议进一套捞砂、电加热设备。原因:一是我公司大部分捞油井都在井段内捞油,由于砂埋油层捞深不够的井比较多,年工作量在200口以上。二是现有市场有少部分稠油井不能捞油,有些捞油难度大,对设备损害比较严重,经加热处理会收到一定效果。如果自己有了捞砂和电加热设备,对上述一些井就能及时采取工艺措施,并能减少措施井成本费用,在提高捞油产量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护捞油井的作用。再是目前捞油车使用年限累增,有两台捞油车已达到六年,设备老化,故障率高,直接影响捞油生产,需要更新,提议明年进两台捞油车。

以上是我公司对下步工作的一点设想和打算,同时还要持续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机动采油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是防喷工作,现有的420口井,今年已换了标准井口250口,还有150口井不是标准井口,下步还需更换。二是防火、防爆,这项工作是我公司安全生产至要的方面,实行教育、检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实行领导责任管理和群众性的监督管理,同时强化考核力度。三是岗位管理,今年我公司由于市场状况不佳,产量虽然不增,但工作量增加较多,再由于设备故障率较高、卸油台堵车等原因,工人连班的几率较高,有的小队人员不足,岗位空缺,需补充捞油工5名。四是交通安全,首先是设备状况不是很好,使用时率高,维护保养跟不上,下步要加强公司自修自保的能力。再是司机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缺少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人员。

2、培植现代化企业职工队伍

大力弘扬我处“五种精神”,培育职工具有吃苦耐劳、爱企如家的政治思想情操;具有“敬业、责任、服从、诚实”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培养一支在企业发展进程中能打硬仗、会打硬仗、善打硬仗、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助力机动采油公司健康持续、有效协调发展,争创一流。

以上是我们公司对下步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做法,由于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和高度有限,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

***公司

可持续发展途径 第6篇

关键词:林地生产力;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抚松县是吉林省重点林业县份之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西北麓,松花江上游,地理位置在东经127°0l′-128°05′,北纬41°42′-42°49′,东西长87公里,南北125公里,总面积6148平方公里,是唯一的中国人参之乡。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林参之间的矛盾,经科学论证,省政府吉政发[1980]71号文件《关于抚松县实行以林为主调整林业用地请示报告的批复》从周边企业局划拨了49.4万亩国有林地社队,用作抚松参业三十三年轮作用地,这次调整林业用地后中,全县林参轮作面积为33.9万亩。

过去由于制度不严、管理滞后、重采轻造等因素的影响,只为生产木材而忽视了造林,造成了抚松县大部分乡镇33年轮作不能实现,有的乡镇濒临资源枯竭。为了尽快使这些地方走出困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林地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生产力,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为今后发展林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去抚松县采取的是参后还林,在人参作货后,按照设计要求,栽植落叶松、云杉、杨树等速生树种,一般都是按参串的规格来确定造林密度。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管理粗放,挂串时实行10尺挂串,这样每公顷可以产成品土900丈,造林规格一般就确定为1.5 m×2.5m,每公顷栽植苗木2667株;90年代后,由于可作参地的林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参农在挂串时为了节约土地采用了9尺挂串,使马道(工作道)和池面缩小,每公顷可以出参土1000丈,造林规格也相应确定为1.5 m×2.0m,每公顷造林密度为3333株,比过去每公顷多栽了667株。

从抚松县实际情况看,由于森林皆伐后用作参地,人参作货后在造林,由于种参时参农对参地施入了大量的肥料,因此土壤肥力很高,如果把造林树种选择好,科学的确定经营方向,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林地生产力。我们搞了一个试验,参后地确定经营红松果林,由于红松属于慢生树种,生长前期需要蔽阳,我们可以在红松果林地里营造可以提前收获,又不至于影响红松果林生长的树种,我们在红松果林里套种4-6年云杉大苗,隔行栽在红松果林行距之间,经过5-6年培育,云杉绿化大苗高生长高度为2m-3m,可设计采挖出售。每公顷可以卖25元-30元×3333株=83325元-90000元。这在不影响红松果林的生长的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在红松果林中间搞林药间作、林苗间作。总之,只要不影响红松果林的生长,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1988-1992年,抚松县泉阳镇林场参后还林时,主要造林树种是杨树和云杉,当时的造林规格为1 m×1.5m,一行杨树、一行云杉,由于经过多年管护,杨树已达到皆伐年龄,按目前人工杨树达到皆伐年龄计算,每公顷出材150m3-200m3,按目前市场售价450元/m3扣除人工费、育林费,实际每公顷收入60000元左右,这期间,云杉也已高达4m-5m,胸径6cm以上,由于生长过密,前几年又隔株挖出一部分云杉苗,每公顷1665株×30元=49950元,收入十分可观。

通过几年来对不同林分类型标准地的经营情况与林木生长情况的调查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造林地实行集约经营采取树种搭配的同时,长短结合等措施,可以在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使林地能够创造出单位面积内的最大经济效益。

上一篇:传菜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康复中心托管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