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人的名人名言

2024-07-26

关于军人的名人名言(精选9篇)

关于军人的名人名言 第1篇

1. 百炼成钢,方能铸就利剑

2. 退伍不褪色,军徽心中留

3. 军队是我梦寐以求的未来。

4.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5. 万里河山无限美, 百万战士戍边关。

6.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7.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8. 咱当兵的就要拿的起,放得下!

9. 宝贝对不起,不是不想你,我在队列中,军号已响起。

10. 前方浪涛涌,更兼风雨急。和平一肩负,使命藏心底。

关于军人的名人名言 第2篇

2. 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利德尔·哈特

3. 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西乡隆盛(日)

4.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孙武(春秋)

5.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武(春秋)

6.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孙武(春秋)

7.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春秋)

8. 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武(春秋)

9. 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起(战国)

10. 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魏缭(战国)

11.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司马迁(汉)

12. 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班固(汉)

13. 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苏辙(宋)

14. 用兵以能聚散为上。——杨时(宋)

15. 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揭暄(明)

16. 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拿破仑

17. 一个忠贞的军人,跟狮子那么勇敢,跟婴儿那么驯顺,他只知道执行命令。——法国作家法朗士

18. 既然是理想的士兵,就得绝对服从军官的命令。绝对服从就是绝对地不负责任。——芥川龙之介

19. 爱应该是广义的——祖国,人民、家庭、恋人。仅为家庭和恋人活着,那是军人的耻辱。——佚名

20. 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利德尔·哈特(英)

21. 战术之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纪以来的军事经验的积累。——戴吉伯(法)

22. 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恩格斯(德)

23. 每一种情况都有适合于它的一个特殊的战略。——安德烈·博弗尔(美)

24.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孙武(春秋)

25.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刘基(明)

26. 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何良臣(明)

27. 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蔡锷

28.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中)

29. 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毛泽东(中)

关于军人的名人名言 第3篇

目前, 我军后勤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军人保障卡试点运行, 是军人社会保障的新举措。军人保障卡集供应身份认证、用卡供薪、依卡供装、依卡管理住房档案、持卡就医、持卡就餐等多重保障功能于一体, 采取“凭卡保障、依卡管理”的新型管理保障模式, 对现役军人实行精确化保障。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与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发行的军人保障卡, 主要是解决军人保障卡的银行业务和金融服务系统中存在的难题, 特别是解决军人换防、调动、异地执行任务情况下办理各种个人银行业务的问题, 确保军人保障卡在全国范围内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都能实现“用卡发薪、持卡消费”。

1 发行军人保障卡的益处

1.1 减少了后勤工作量, 提高了后勤部门工作效率

军人保障卡内设9个信息区, 其中, 个人基本信息区存放军人保障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血型等不变信息以及照片、军衔、职务、职别等可变信息;财务信息区存放工薪、福利、保险、住房基金等信息;军需信息区存放着装型号、被装发放记录、给养标准等信息;卫勤信息区存放个人医疗账户、医疗消费、就诊及转诊等信息;伤票信息区存放战场救治及后送救治记录等信息;驾驶证信息区存放驾驶证上的全部内容;住房管理信息区存放个人住房档案;保密控制区存放指纹、密码和加密体系等信息;预留信息区可留作就餐卡、门禁卡和其他保障业务用。保障卡的这些功能可以使后勤部门在进行相关统计工作时更加快捷方便, 减少了后勤工作量, 提高了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

1.2 为官兵就医及日常消费提供便利

军人保障卡的卫勤信息区存放个人医疗账户、医疗消费、就诊及转诊等信息;伤票信息区存放战场救治及后送救治记录等信息。这些信息将在官兵就医过程中提供很大的便利。军人保障卡显示官兵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血型、以往病例信息等, 医护人员根据以上信息得以迅速有效的进行处理, 缩短查验时间, 提高救治效率。同时保障卡覆盖了现行医疗卡的全部功能, 这更加有利于后勤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军人保障卡不仅具备普通“银联”卡的所有功能, 而且免收持卡人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办卡和异地交易等部分手续费, 比现行“银联”卡具有更多优惠政策。带银行卡功能的军人保障卡, 银行业务应用实行军队和银行双重管理, 这更加方便军人进行消费, 特别是军人的情况一般是工作单位和家庭不在同一个地方, 在官兵探亲回家时运用新型的军人保障卡进行消费就更加经济, 可以免去很多银行卡消费的手续费及异地取款的不便, 从官兵的实际需要出发, 切实保障了官兵的权益。

1.3 数据及时更新, 减少统计上报的误差

海军某部队机关参谋杨某要负责上级基地的战勤、军务、机要等业务工作, 过去统计一次战勤实力大概需要半个月, 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 现在可以通过保障卡数据中心下载各类他所需要的人员、数量、所属单位等信息, 并且能了解到官兵的最新情况, 可以根据情况的实时变化, 及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1.4 改变了物资装备多供少供的现象, 把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军队的物资装备的消耗要进行统计并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左右发放新用具, 过去需要基层单位重复的报备及统计、上级单位的规划和分类等大量工作, 并且一些物资发放到时, 官兵只能分到何物领取何物。保障卡的实行可以真正及时地了解物资的缺失情况, 并且官兵可以随时通过查询自己账户了解被装发放情况, 做到心中明白, 可以说保障卡也就是官兵的明白卡, 有利于调动官兵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把保障工作落实到实处。

1.5 便于稳定军心, 提高军人荣誉感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军人的社会地位很高, 军人的经济条件较好, 社会的主流意识拥军优属的观念普遍。20世纪80年代之后,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平等、竞争、效益、追求自身发展的观念盛行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参军的契约本质为人们所认同, 拥军优属观念日益淡化, 与以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今军人的社会地位与以前相比相差很多, 应培养全社会重新认识军人的价值、军人的奉献与牺牲, 并使人们认识到拥军优属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军人保障卡使得军人社会保障的激励功能更好的发挥, 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并适当提高物质待遇, 从而稳定军心, 激励军人献身国防。军队和地方共建, 为祖国的美好发展一起努力。

2 军人保障卡在实施中易遇到的问题

2.1 保障卡遗失后的补办问题

保障卡的若干功能决定了保障卡日常使用的频繁性, 若无意遗失将会引起使用上的不便, 应及时补办, 在补办过程中需要简化补办程序,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补办, 过去部队发放的医疗卡等由于使用频率不高, 遗失后的补办也相应需要耗时很久, 保障卡的补办应设专门的人员负责, 以保证保障卡真正成为官兵的方便卡。

2.2 应避免恶意办卡行为的发生

保障卡作为不同于地方诸卡的一种保障工具, 应注意避免保障卡通过不法途径流入地方, 成为一些人渔利的工具。笔者通过百度贴吧查询, 发现部分地方人员意图搞到保障卡, 应坚决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加大监督力度, 同时保证一人一卡, 不得转借他人使用, 切实保障官兵的合法利益。

2.3 做好保障卡网络中心安全保密工作, 保证官兵信息的安全

关于对军人权益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第4篇

关键词:军人;军人权益;保护

“无兵不稳,无防不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为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亥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著贡献。尊重军人的社会地位,保护军人的合法权益,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不仅是对军人历史功勋的褒奖之举,而且是激励人民群众拥军爱军,“固我长城”的明智之举。

一、保护军人合法权益,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军队的法制建设也日臻完善。但是,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全面内在要求看,军人一这一具有特殊地位、作用、身份的公民的权益及其保护,在我国法律中尚未系统地得到确认和规范。虽然我国《宪法》作了一些原则规定,并且在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兵役法》以及刑、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中也有所涉及,还有在国家和地方一些政策规定中亦有要求,但都不够具体、系统,且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致在执行中难以得到切实保证。特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人的价值,得不到社会公认、军人的地位待遇得不到全面保障,军人的后顾之忧得不到妥善解决,军人的合法权益受侵害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军人的家属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有时是局部的、个别的、暂时的,但它所反映的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缺陷。纵观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军队和军人的地位作用与权益保证不可忽视。我们查阅了世界各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有关军事法制建设资料,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关于军人地位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俄罗斯独立不到一年时间,其最高主席团即于1992年7月审议通过了《军人地位与社会保障法(草案)》。我们作为一个拥有300万军队的泱泱大国,特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制定一部完整的《国防法》,对于军人地位与权益保护等内容加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

二、保护军人合法权益,是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迪切需要

党中央、中央军委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军队的建设。加强军队建设既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应有之意,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需要,没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国家的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除了要有科学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和精良的武器装备、雄厚的物质保障之外,还必须有健全的军事法制。因为,只有健全的军事法制,才能保障依法治军方针的贯彻实施、才能保证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才能使各项军事利益和军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由于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和观念上的变化,如何使军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如何使军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迫切需要通过国防立法或专门制定《军人地位权益保护法》得以实现。这不仅是加强军队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需要。仅从近两年我区部队不完全调查统计情况看,在部队官兵权益保护方面,至少面临着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队单位和官兵个人遇到的涉法纠纷增多。二是军人的人格受到污辱的现象屡有发生。三是军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军人的婚姻和家庭受到破坏的现象日趋增多。五是优抚政策不落实,以致军人的实际困难加大。六是军队干部转业安置难,七是军队高退休干部交民政部门管理困难多。八是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差,军营的凝聚力下降。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在新的形势面前,我们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面向世界,进一步完备国防立法,特别要注重制定和完备关于军人权益保护的立法。

三、保护军人合法权益,是加强,国防立法的应有之义

关于革命军人的名人名言 第5篇

2)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3) 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孙膑兵法

4) 爱应该是广义的——祖国,人民、家庭、恋人。仅为家庭和恋人活着,那是军人的耻辱。——佚名

5) 战争全由偶然事件构成;主将虽应把握一般原则,但仍须密切注意以利用这些偶然事件,这正是天才的表征。——拿破仑

6) 血染沙场气化红,捐躯为国是英雄。——董必武

7) 一个个顶盔带甲、全副武装,就像一群展翅风前羽毛鲜明的鸵鸟,又像一群新浴过后喂得饱饱的猎鹰;他们的战袍上闪耀着金光,就像一尊尊庄严的塑像;他们像五月天一般精神抖擞,像仲复的太阳一般意态轩昂,像小山羊般放浪,像小公主般狂荡。——莎士比亚

8) 现在转业退伍军人找工作不容易。政府要成立高级别的退伍转业军人就业辅导机构。许多退转军人可进入大学学习管理,他们基本素质不错,毕业后肯定成为香饽饽。—— 胡锦涛

9) 良好的军事领导能左右周围事物,一旦他为周围的事物所左右,他就将失去下属的信任。——蒙多马利

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

11)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思德

12) 一个合格军人的五种境界:知识,智慧,责任,意志,道义。现在大部分都在知识这一层面上!——军事战略专家 戴旭

13)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14)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子

15)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无名氏 《十五从军征》

16) 将帅的坚强意志,就像城市主要街道汇集点上的方尖碑一样,在军事艺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克劳塞维茨

17) 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孙膑兵法

18) 司令官以闲静为治事要则,闲静者,不亲小节之谓。——蔡锷

19) 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锡德尼

20) 士兵在长期征战的生涯中以军为家,以对伟大领袖的忠诚替代爱国热情。——蒙森

21) 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拿破仑

22)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马致远

23) 军人的爱并不排斥黄昏的漫步,海边的嬉戏;但更多的却要洒落在边防小路上,交付给闪光的枪尖。—— 佚名

关于军人的励志名言 第6篇

2、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3、为祖国战死疆场是军人最大的荣耀。

4、彩虹的美丽源自于风雨的洗礼;军人的崇高来自艰苦的磨砺。

5、军人是一块励志石,一面刻着那忠诚,一面刻着奉献。

6、责任使命+军事素质+传统美德=军人道德。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8、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

9、宁可自己鲜血流,不让祖国寸土丢。

10、一支军队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手段和方法,就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

11、军舰不因巨浪翻滚而改变航向,军人不因灯红酒绿而迷失自己。

12、军人的素质是军人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13、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14、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5、抱定为民之心,增强为民之能,付诸为民之行。

16、一个将军再优秀单枪匹马也打不赢一个军队,团队不是一个人很努力,而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家的枪口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17、时平将士无功劳,乡远征人有梦归。

18、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19、军人渴望和平,但绝不畏惧战争。

关于军人使命的名言警句 第7篇

2) 装满一装甲车祝福,让平安为你开道,卸下一步战车厚礼,让快乐与你拥抱,空投一战斗机真情,让幸福把你围绕,你们的节日已到,让健康对你们的亲人关照,祝全体军人阖家欢乐,

3) 军嫂格言:选择军人就等于选择寂寞,我会耐住寂寞,做你坚强的后盾,永远支持你!

4) 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锡德尼

5) 军人用理想充实头脑,用意志锻造信念,用绿色装点青春,用生命抒写忠诚,把情感思念打入背囊,把责任荣誉刻入心田。百听不厌是军号,常唱不衰是军歌!本色不改是军装!终生不悔是军旅!生死之交是军人!永远不变是军魂!

6) 我们不能忘记,曾经英勇抗战的革命先烈;我们不能忽略,如今保卫祖国安定繁荣的战士!八月是军人的生日,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愿军人一生平安!

7) 潇潇洒洒当过兵,忙忙碌碌已半生,花样年华献国防,和蔼社会有功劳,在这里,象站过岗,扛过枪,打过仗,洒过血,流过汗的老军人,老战友致敬!

8) 没有人民子弟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传递我们的祈祷,向奋战在保卫祖国前线的勇士们,致敬。

9) 军人咱当过,军营咱呆过,军装咱穿过,军姿咱站过,军饷咱领过,军粮咱吃过,军歌咱唱过,军礼咱敬过,军中战友情咱不曾忘过!祝亲爱的战友阖家欢乐!!

10) 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拿破仑

11) 一个忠贞的军人,跟狮子那么勇敢,跟婴儿那么驯顺,他只知道执行命令。——法国作家法朗士

12) 一个将军不可缺少的品质是刚毅。——拿破仑

13) 一个合格军人的五种境界:知识,智慧,责任,意志,道义。现在大部分都在知识这一层面上!——军事战略专家戴旭

14) 一个个顶盔带甲、全副武装,就像一群展翅风前羽毛鲜明的鸵鸟,又像一群新浴过后喂得饱饱的猎鹰;他们的战袍上闪耀着金光,就像一尊尊庄严的塑像;他们像五月天一般精神抖擞,像仲复的太阳一般意态轩昂,像小山羊般放浪,像小公主般狂荡。——莎士比亚

15)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马致远

16) 血染沙场气化红,捐躯为国是英雄。——董必武

17) 现在转业退伍军人找工作不容易。政府要成立高级别的退伍转业军人就业辅导机构。许多退转军人可进入大学学习管理,他们基本素质不错,毕业后肯定成为香饽饽。——胡锦涛

18)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思德

19)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关于军人的名人名言 第8篇

一、军人身份对军人婚恋的现实影响

军人身份特殊、使命神圣, 其军婚恋和家庭必然受到身份影响而具有职业特色。

(一) 军人婚恋生活受到军队纪律法规的约束, 具有服从性

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总政治部2001年11月颁布的《军队贯彻实施 < 姻法) 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军人的婚恋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1. 军人结婚年龄。男军人25周岁、女军人23周岁以上初婚为晚婚。2. 恋爱报告审查制度。现役军人确定恋爱关系后, 必须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 由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对其恋爱对象进行政治审查。3. 结婚申请及审批程序。现役军人申请结婚必须提前1个月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或政治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由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负责审批。4. 义务兵不准在部队内部或驻地找对象, 服现役期内不得结婚;士官原则上不得在部队驻地或本部队内部找对象结婚;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员, 在校学习期间不得结婚。军人的婚恋质量直接影响部队稳定和战斗力, 军队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对军人婚恋生活做出了必要的规范, 为国家安定和部队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 军人选择恋爱对象的时间和范围有限, 具有分离性

无论是我军还是外军, 军队基本上都是男性世界, 而且学习训练活动多, 与女青年接触的机会少。加之总部对军人择偶有严格纪律规定, 绝大多数军人只能回原籍寻觅对象、结婚成家。找对象的方式也囿于部队的性质任务和自身担负的使命职责, 难以像地方青年一样途径多元, 方式自由, 而主要依靠熟人做媒, 相亲介绍, 进入恋爱阶段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与恋人卿卿我我, 而只能短信电话, 两地相思, 定期会面又依依惜别。而且无论是在驻地还是在家乡谈恋爱, 都必须严格遵守部队的规章制度, 请假外出、探亲休假都要随时准备归队。待到爱情成熟, 与恋人缔结婚姻关系后, 大多数军人随即又开始了“牛郎织女”式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分居生活要持续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即使军人配偶随军后, 因部队的频繁调动, 夫妻分居的情况仍将反复出现。这种分离性也是引发军人婚恋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军人职业决定了配偶在家庭中承担较多的责任, 具有奉献性

“自古军旅多艰险, 从来为武少安闲”, 军人往往要比其他职业付出更多, 其职业价值体现更多是牺牲和奉献。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 基层官兵夫妻分居现象比较普遍, 长期分居使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军人配偶肩上。军人配偶既要支持军人在部队建功立业, 又要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既要尽力干好本职工作, 又要担负起养老抚幼、料理家务的重任, 还要面对独守空房的孤寂与无奈;甚至有的军人配偶为支持丈夫或妻子, 照顾家庭而放弃自己的工作, 成为“全职太太”或“全职先生”。现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 向往甜蜜浪漫的恋爱和长相厮守的婚姻, 军人婚后对家庭照顾较少, 容易引起配偶埋怨和家人不满, 大多数军人配偶对军人为“大家”而舍“小家”的选择能够理解和配合, 自愿奉献和牺牲, 其价值难以用金钱和报酬来衡量, 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国家也专门通过立法, 对军婚加以保护。

二、军人身份对军人婚恋的心理影响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恋爱能够给人心理上的积极效应, 也可因现实的困扰带来孤独和疏离感。”军人身份的现实约束性对其婚恋心理必然产生相应影响。

(一) 渴望婚恋自由, 对军队相关婚恋规定的心理反应呈两极化

新生代的青年军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 受到人际交往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其婚恋择偶也倾向自由选择, 崇尚“我的感情我做主”。单从生理角度讲, 工作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青年男女军人间的互相爱慕也较为正常, 但军队的特殊性规定了生长干部在军校求学, 战士在部队服役期间原则上不准谈恋爱, 特别是不准在同学和战友之间恋爱, 如果有学员或战士秘密进行“地下恋爱”, 管理者大多会进行劝说教育, 对于“一意孤行”者, 有的甚至实施行为管控和纪律处分。青年军人部队任职后, 恋爱和婚姻仍然要遵守部队的相关规定, 恋爱和结婚都要请示报告, 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对于军队限制军人婚恋行为的相关规定, 青年官兵的心理反应具有两极性:一种是逆反, 即认为这些规定会对自己的恋爱时间和时机产生影响, 爱情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 是每个人的正常需要, 恋爱可以使青年人“更有责任意识, 彼此互相帮扶, 携手创造成功”, 恋爱选择是个人私事, 军队不应对恋爱行为进行硬性规定, 对婚恋的审查和程序也不利于自己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另一种是认同, 即认为这些规定有利于自己集中精力学习和训练, 反而会对未来婚恋产生积极影响。生长学员和战士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能力, 为今后个人事业上的发展打基础, 过早的谈情说爱会影响个人发展, 军队的这些规定有利于青年军人的成长进步和未来的婚姻幸福, 组织上帮忙把关更有利于保障婚姻的稳定。

(二) 注重交流沟通, 对无法长相厮守的婚恋方式心理准备不足

“异地恋或两地分居”已然成为影响官兵婚恋质量的重要因素, 军人群体对此情况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内心渴望改变现状却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 对于个人发展前景和未来家庭生活一方面心怀畅想, 一方面又因为军人职业的身不由己, 而对未来感到茫然和沮丧。部队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 要求官兵纪律严明, 执行命令坚决, 勇于牺牲奉献, 反映到官兵的婚恋问题上, 表现为官兵的婚恋需求和现实满足之间存在矛盾, 部队官兵不可能像地方青年那样享受自由自在的婚恋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需要一经产生, 如果受到阻挠或限制, 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当婚恋需求暂时无法得到满足时, 部分官兵或是不理解, 或是不能正确对待, 表现出较强的挫折感, 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 具备职业自信, 对军人地位变化影响婚恋选择的现实喜忧参半

改革开放以来, 军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不断提升, 但与地方青年相比, 择偶中的经济优势并不明显, 过去地方青年比较看重择偶对象的政治面貌、性格修养和感情基础,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特别是经济的迅猛发展, 虽然大部分青年仍然以“情”为本, 但择偶中重物质的“求富”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地方青年婚恋的价值取向。面对这样的情况, 部分青年军人认为自己在“婚姻市场”中的优势已经不明显, 甚至处于“劣势”。虽然近年来军人的经济收入已有大幅提升, 社会认可度也较高, 但是面对军地经济状况反差较大、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配偶对家庭照顾少等现实情况, 地方青年选择军人做伴侣的意愿不强, 军人的择偶优势不复存在。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军人乐观地认为军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状况不会对其婚恋选择造成直接影响,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军人具有其他岗位人员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如忠贞坚韧的品格、吃苦耐劳的性格、健康强壮的体魄、稳定的职业保障等等, 仍然是受到异性青睐的。

三、立足军人身份引导官兵婚恋观的策略

(一) 引导青年军人把握心理规律,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婚恋期

人的婚恋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经历了“两小无猜期”、“相互疏远期”、“朦胧爱慕期”之后, 20岁左右的青年人生理上已接近成熟, 但恋爱多以纯粹的感情为动机, 对婚姻和家庭缺乏长远的考虑, 很容易受挫而导致失败, 军校学员、战士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而在之后的“理性恋爱期”, 男女青年通过知识积累和生活磨砺后, 生理、心理、思想趋于成熟, 能够妥善地处理婚恋困扰并有能力组建家庭, 这个阶段才是婚恋的最佳时期。

部队的婚恋教育要根据青年官兵爱情心理的特点, 综合运用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法措施, 使青年军人充分了解自己爱情发展的心理阶段, 理性选择“最佳婚恋期”。一是要选择在身心发育成熟时, 总政规定军人适婚年龄为男军人年满25周岁、女军人年满23周岁, 更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二要选择在事业有成时, 鼓励先立业再成家。青年官兵尤其是军校学员和初到部队服役的战士, 正值长知识、干事业、打基础的年龄, 过早坠入爱河, 不仅影响工作, 还会错过事业发展的机遇;三要选择在经济基础夯实时, 引导青年官兵认识到人需求发展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 不仅享受不到婚恋带来的幸福, 反而可能给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 帮助青年军人解决后顾之忧, 创造有利婚恋成功的客观条件

许多青年军人常年驻守在祖国的边疆海岛, 在气候环境异常恶劣的地区守防, 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经济落后, 婚恋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要善于牵线搭桥。针对青年官兵与地方青年接触机会少, 找对象难度大的情况, 采用军民共建、与驻地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联欢的形式, 为官兵提供认识另一半的平台和时机。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这方面的尝试, 积极与驻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宣传等部门联系, 采取军地联谊、鹊桥热线等方式, 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适龄官兵, 特别是一些埋头工作而错过择偶良机的大龄青年及家庭问题多的“困难户”牵线搭桥, 架通婚恋的“绿色通道”, 以解除官兵的婚恋危机和后顾之忧, 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 安心工作。

二要帮助提升素质。能力素质是一个人安身立世的本钱, 也是赢得伴侣芳心最重要的因素。古人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道出了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内在逻辑关系, 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不断提高, 才能明辨婚恋中的酸甜苦辣, 进而升华家庭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因此, 军队各级都要强化“育才树人”的意识和责任,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军营”活动, 加强青年军人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 鼓励青年军人自觉投身学习, 培育内在品格和气质品位, 提升文化层次和军政素质, 凭借自己真正的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收获异性的仰慕和青睐。

三要提供婚恋保障。当前, 婚恋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向比较明显, 给青年官兵找对象带来了压力。一方面, 要让青年军人意识到纯朴、真诚的婚恋动机才能保证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另一方面, 各级也要想方设法为青年军人恋爱结婚提供便利和保障 , 力争做到“三有”:家属来队有保障, 改善临时来队家属吃住条件, 使家属敢来、想来、愿来;探亲休假有保证, 特别是工作任务重的单位, 要灵活采取休周末假、季度假等办法为官兵经营婚姻提供时间保证;家庭困难有帮扶, 妥善解决军人家属就业、了女入学、住房改善等问题, 以“后院”的稳固促进官兵婚姻的和谐、思想的稳定。

(三) 培育青年军人的职业认同感, 在忠诚奉献中追求爱情与事业的双赢

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能为军人安心部队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追求高尚的事业也能为赢得美好爱情与婚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 要用爱情促进事业。美好的婚姻生活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青年军人如果恋爱如意、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就能集中精力干工作、身心投入搞建设, 军旅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相反, 青年军人婚恋受挫不顺、家庭矛盾困扰, “后院”经常“失火”, 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必然加重, 势必影响个人成长进步。

另一方面, 要用事业连接爱情。在“知情意行”的心理历程中逐步增强军人的职业认同:一是要深化军人个体对自身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了解, 重点是对职业特殊性的认知;二是要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产生对自身职业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归属;三是要强化军人个人意志品质, 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四是要规范军人职业行为、通过军事训练实践的磨砺, 促进军人职业认同的形成。军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 把无尽的相思和爱恋化为干事业的动力, 既顾“小家”又不忘“大家”, 在事业中寻找成功之道, 才能让伴侣真正感受到安全和自豪。

摘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军人的婚恋问题和家庭矛盾, 是部队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大、严肃而又现实的课题。现代社会婚恋价值观的变迁、军队作为特殊群体的职业要求, 对于青年军人婚恋的现实和心理皆有影响, 军队各级要根据青年军人婚恋心理的新变化, 引导其了解自身爱情的发展阶段, 帮助其解决婚恋的后顾之忧, 鼓励其追求爱情与事业的双赢。

关键词:军人,婚恋,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苏红, 任永进.大学生婚恋观特点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08, (6) :15.

[2]奕儒, 文革, 晓琼.当代军校男性青年学员婚恋观实录[J].政工导刊, 1998, 5 (1) :49.

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 第9篇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后人将创作权归于韩愈,原因即在于此。世界各民族民间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格言,几乎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才积淀下来,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名言,也可作为证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名言的“权威性”是指名言内容的权威性,而非说话人的权威性,尽管后者有助于名言的形成。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反对今人“创造”名言的说法,因为,尽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创造的,但其成为“名”言却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所能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称引性。指的是名言所包含的称引价值。这与通行性所指略有区别:通行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量”,称引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质”——即名言因何“著名”?名言之所以被称为名言,一定常被人们称引,而人们之所以称引名言,通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为了阐发一定的道理或佐证某个观点,增加立论的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原将名言称为“引语”有一定道理。“引语”也叫引用语,朱祖延就编过一部《引用语词典》。但是,笔者认为,“名言”和“引语”不是一个概念:第一,名言要成为名言,必先成为“引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无人称引,即使蕴含多么深刻的道理,也绝无“名”可言。第二,从“引语”到“名言”,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引语”的称引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成为“名”言。第三,不是所有的引语都能成为名言,引语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名言。第四,用“引语”称呼“名言”,并不贴切,因为“引语”包括了非名言在内的一切引文。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名言词典,将一些从未被人称引的言论编入其中,这缺乏理论依据:既然从未被称引,何以谓“名”言?“名”自何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名”言,称为“言”尚可,称为“名”言则不可。除非是编纂者主观上认为该言论具备“准名言”或“候补名言”的潜在价值,在未来某个时期“准名言”或“候补名言”有望升格为正式的“名言”,因而有举荐之必要。但果真如此吗?

(四)哲理性。指的是名言中内蕴的深刻思想、道理以及价值观。名言之所以流传很广、很远,被世人时时称引,是因为所引名言一定蕴含了称引者认同的思想、道理或价值观,或言我所欲言,或据为典则,或引为佐证,或启人心智。尽管我们可以将名言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最核心或最具影响力的是思想名言和道德名言两大类。称引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公众反复筛选名言的过程,反复筛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与称引者个人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筛选的结果决定了哪些“言”可以进入“名言”的殿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完全同意名言超越时空的说法,因为对名言的取舍常常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集团与某个个体的意志及价值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曾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现在已成文化垃圾,就是这个道理。真正历数千年而不朽、经受得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

(五)凝练性。指的是名言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文辞高度简练。名言一般都不长,从几个字到二三十字不等,但语言隽永,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知识就是力量”,“满招损,谦受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意义高远而出语精警,很容易记住。三十字以上的名言相对较少,一则不便记诵,二则太长就与“名段”、“名篇”混淆了界限。人们通常以句子为单位对名言进行切分,进一步说,“名言”一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句子,极少集合若干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言有时会等同于“名句”。培根的《论读书》,满篇都是警语,但称引者绝不会将全文作为一个名言单位,而是将其切分成若干句名言,或者仅征引其中最有思想性的一句作为代表,比如“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佐良译文)。

以上是名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哲理性是名言的本质特征,是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基础;称引性和通行性是判断是否能够成为名言的客观依据,而权威性和凝练性可以看作是形成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名言的特征也许不止这些,但上述五个特征是必须具备的。

三、“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的区别

弄清楚了什么是“名言”,再来讨论“名言”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异同就比较容易了。

(一)“名言”与“名句”。名句,《现汉》:“著名的句子或词组。”《规范》:“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或短语。”按照这个解释,“名言”等于“名句”。实际使用中,也确实不易区分,拿上面的基本特征衡量,似乎“名句”也都具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绝对划上等号:第一,“名言”一定包含了某种思想、道理或价值观,而“名句”有很多只是纯文学的描写,不一定包含前面所说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通常将它们归入名句而不归入名言。但如果名句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某种哲理或价值观,它也就成了“名言”,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句”要包括、涵盖“名言”。第二,“名句”的最大长度限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名言”有时是不止一个句子的集合。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这包含了两个句子,作为“名句”似乎有些长,而归入“名言”则比较恰当。所以,我们认为,“名言”与“名句”的划界应该有所侧重:“名句”着眼于句子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言”还应着眼于句子中包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观。

(二)“名言”与“格言”。“格言”,《现汉》解释为:“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规范》:“含有劝诫意义或富于哲理的精练的固定语句。多出于名家的言论……”《辞海》:“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格”的本义是“规范;法式”,“格言”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作为行为标准的话,所以它一定含有某种劝诫和教育意义,换句话说,格言一般都包含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也具有上面我们分析的凝练性、通行性、称引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格言”整体上应视为名言的一部分。在语汇学或熟语学上,格言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一样是熟语的一种类型,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而名言不是熟语,更准确些说,凡是有“主”(名家或经典)的名言都不是熟语。格言几乎都产生于民间,我们无法准确说出绝大多数格言的主人,个别格言虽然也能勉强找出某个首先使用的人,但因为格言主要通行于民间,后人在使用时已经完全忽略了格言的原始出处。因此,说格言“多出于名家的言论”并不贴切。还应该指出的是,名言中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谚语,但主要是包含哲理和劝诫内容的谚语。偶尔,人们还使用“箴言”一词,殊不知“箴言”的含义更窄,主要指来自古书中的含有劝诫内容的话。“箴言”不都能成为名言,即使有些箴言进入了名言范围,但在名言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小的。

(三)“名言”和“警句”。“警句”多出自诗文,其中“警”有二义:一为“警示”,重在劝诫,使人醒悟;二为“警策”,重在文辞凝练而含义深远,使人感动。前者多寓某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后者多为诗文名句,有些也含一定的哲理。根据我们的理解,“警句”属于名句的一类,含劝诫和哲理内容的警句同时也是名言。而纯文学的名句,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旅夜抒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语言精警,令人吟咏三叹,虽然有些人将此类名句也称作警句,但我们仍将它们划入名句而不划入“名言”。

(四)“名言”与“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现汉》),与“名言”毫不沾边。古人有“赠序”,是送别时写的文章,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赠言。赠言通常由自己撰写,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或祝愿,而且长短不限,但临别之际一时未必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故而也会称引某些现成的名句,这才与“名言”发生交会。大部分的“名言”并不适合作为“赠言”,普通人题写的“赠言”更不可能成为“名言”,所以,用“赠言”指代“名言”,我们认为并不恰当。

四、“名言”是变化的

前面说到,名言的价值在于被人称引,而人们所以称引名言,是因为名言含有自己认同的深刻哲理与价值观,这些哲理与价值观构成名言的“普遍意义”,但是名言一旦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公众会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名言的含义有时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因此,对名言的考察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将名言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社会公众对名言的选择以及名言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实际上,名言的“名”从来都是变化的,名言的知名度或叫社会认可度(也即社会影响力)受时代、民族、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据名言的知名度就简单推论,知名度越大的名言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名言中既有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有高度浓缩的糟粕——而后者越“著名”,其社会破坏性就越大,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就越深。不仅名言的“名”会有变化,名言的意义、形式(文句)也会变化。

(一)名言之“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在上文已经论及。任何名言,特别是含有某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名言,不可能脱离它赖以通行的社会时代与社会集团,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乃至某一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视为“当然”、“必然”的名言,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思想糟粕或文化垃圾。时下有些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容和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而冠以“名言”的美誉,甚至将这些内容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实际上非常危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是“名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奉为圭臬,现在恐怕仅通行于落后地区。“传统的”不都是优秀的,“民族的”不都是世界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具世界性,要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才有可能成为陈原所说的“超时空信念”,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民族和社会制度。

(二)名言之“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名言不都是积极、正面的,传世名言中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虽然有些名言自身含有价值判断,但能否成为“名言”,却主要取决于通行面与称引率的大小,这与称引人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与名言自身内容的价值判断无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是名言,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反映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德国法西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仍有一些人信奉、称引甚至付诸实践,也是“名言”——“名”兼褒贬,“言”则分善恶。所以,仅据“名”不能判断积极名言还是消极名言,需对“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正属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名言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再诠释性。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就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其内容有可能被重新解释,即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某种变化甚至重新建构——这时,名言的原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传播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才是名言真正的价值所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野火不可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了出来。后人称引这句诗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扼杀。再举《论语·学而》中著名的“和为贵”为例,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杨伯峻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翻译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论语译注》)杨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今人删去了“礼之用”,仅留下“和为贵”三字,并对“和”的意义重新进行了诠释:“和谐”、“和睦”、“一团和气”……仿佛这三个字成了佛教咒语,可以化解一切矛盾。还有一种情形,姑谓之“断章取义”——不管名言的原意为何,引者只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实际上也属重新诠释。举爱迪生的一段名言为例:“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其中后一句话极易造成误解,以为不必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仅需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够了,尤其是判断力还不很强的小孩子很容易由此而耍些小聪明。所以中国人在引这段名言时都自觉地将后半部分截去了。

(四)名言的形式(文句)可以改造。相当数量的传世名言,尤其是来源于古书或民间的名言,在称引或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提炼或改造,已与其原始面貌大不相同,这一般是名言相对定型的过程,定型的结果是名言的意义更加显豁,而其语言更加凝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提炼改造,它们才逐步变成“名”言,通行范围更广,被称引的次数更多。就拿最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说,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实际上,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句名言的真正提炼者是梁启超,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三)梁任公将这句名言的首创权归功于顾炎武,后世遂以讹传讹了。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人算作成语,但它也是一句名言,本出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太宗向魏徵询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徵引这句话作答(事见《贞观政要·君道》)。后人将其改造为现在的通行句式,使这句名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意义也更为广泛,因为不只是帝王,任何一个常人都存在兼听偏信的问题。

名言的传播及变化问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诠释学等众多学科,并非一篇文章所能回答。本文只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冀能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陈原.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瞭望周刊,1988(24).

上一篇:2022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下一篇:酒店采购专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