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2024-06-07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精选10篇)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第1篇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九一八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民族魂”。

2、《爸爸的花落了》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节选自《城南旧事》。

3、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4、《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我国南北朝、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5、都德,法国小说家,他的成名作叫《小东西》,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6、《口技》选自由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的进士。

7、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散文家。

8、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主要文学创作:传记文学、小说。其作品有《三个大师》、《同精灵的斗争》、《罗曼〃罗兰》。

9、《在沙漠中心》选自《人类的大地》第七章第六节。圣埃克絮佩里,法国最早的飞行员之一,其作品大多描述飞行员的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10、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11、《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沈石溪是我国当代著名动物小说家。

12、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

《童年》

1、前《童年》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片断:(1)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2)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3、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

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昆虫记》

1、作者:法布尔(法国)

2、异译名:《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3、卷数:十卷

4、内容:介绍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5、艺术价值:《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昆虫在作者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性格。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第2篇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用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 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的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它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他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属无中生有。)

2.C(A是为了说明对第一文本不需要太多关注;B是为了强调二者是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D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层进式。)

立足常识阅读 凸现语文韵味 第3篇

一、品悟语言内涵, 知趣兼得相生

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文中重点词句, 采用交流环节、感情朗读、图片辅助、资料补充等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策略, 引领学生穿行于常识性阅读文本的语言密林中, 解读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 通过解读与训练文本语言, 深入解读文本常识性的内容, 摒弃枯燥的概括内容方式, 引导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 教学《鲸》时, 学生品读文中第一自然段, 了解了鲸“大”的特点。 然后,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头大象和一头鲸, 然后在图片一旁出示片段一:不少人看过象, 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 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这时, 教师适时提出:“课文介绍鲸, 为什么先要写象呢? ”经过小组合作探讨, 学生1说:“作者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 ” 学生2说:“由象 ‘很大 ’到鲸 ‘比象大得多 ’, 说明鲸十分庞大。 ”教师继续在屏幕上出示片段二: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 有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 在学生朗读完片段二后, 教师提出:“请大家从片段二中找出描写鲸的体重词语, 思考片段中哪些语句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鲸大呢? ”在阅读问题情境里, 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 学生1说:“‘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十几头大肥猪’这些数量词, 看出鲸的确非常大、非常重。 ” 学生2说:“课文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 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 具体生动地说明鲸实在是太大了。”学生3说:“课文列举出我国捕获四万公斤重的鲸与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 通过这样的比较, 更进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学生4说:“课文运用了列数字、 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叙述更加准确、清楚, 使人深信不疑鲸是个庞然大物。”学生通过文本内涵的解读, 了解了鲸“大”的特点, 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地球之最———蓝鲸》, 再次通过动画形象地向学生剖析鲸庞大特点。学生品悟文本的语言, 理解和掌握文中各种具体的说明方法, 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盎然, 让学生知与言兼得、理与趣相生, 整节常识性阅读教学课堂活动充满语文味。

二、经历语文实践, 发展言语能力

常识性文本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立足于文本的阅读特点和学生的原有生活积累, 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力, 补充和再造文本的内容, 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内化文本的内容、语言。 因而,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填补或演绎等语文实践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规范文本语言, 创造和拓展文本语言, 锤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 教学《月球之谜》时, 文中第一自然段语段是:“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月球是从哪里来的? 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学生反复朗读这个语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大家想象一下, 美丽的月亮里有哪些东西?是不是跟人类居住的星球一样呢?”学生1说:“望着硕大金黄色的圆月, 我想圆月里面有高大的宫殿, 住着嫦娥和她的玉兔, 到处是花香鸟语, 景色十分迷人。”学生2说:“那笼罩在月球上一层薄薄的白纱, 吴刚在大槐树下抡起大斧, 奋力地砍着, 额头、肩膀上豆大的汗滴犹如暴雨似的, 整个月宫回响着斧声和粗重的喘气声。”学生3说:“夜幕降临, 皓月当空, 我乘着飞船登上了美丽的月球。此时, 我耳边传来了潺潺流水声, 到处花香鸟语, 月亮人辛勤地劳作。 ”通过想象交流, 学生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 感受月亮的魅力。研读第2至第6自然段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都是列举月亮之谜, 学生在朗读中想象, 提出理清不解之谜的思路, 如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 细菌全死了的事实。 学生对此引发疑问:月球尘土是否有杀菌的本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探讨, 学生从月球岩石与地球岩石年龄比较, 提出了两个年龄大小的猜想, 对两个星球火山活动的猜测等。接着, 教师利用第7自然段的那个省略号,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要求学生寻找月亮其他神秘之谜, 填补这一空白处。 教师利用文本内容特点,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时, 有效掌握科学的常识,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拓展文本内涵, 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因此, 教师要领会语文课程理念的“用教材教”, 不要沉湎于“教教材”的观念, 在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 善于引入课外阅读资源, 充分地拓宽学生常识性知识的视野, 引发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放飞思想, 传递阅读情感, 更深层次地提高阅读思想。 此外, 教师应营造浓郁的语文氛围。 这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以有效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 第4篇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过去,学生阅读文学书籍,被视为不搞好学习看闲书,更有甚者视之为违纪犯错,嗤之以鼻。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课间读文学书籍,被没收或毁弃的现象亦司空见惯。殊不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作品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读文学作品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如入圣境,五彩缤纷,令人惊喜。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含英咀华,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需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作品,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不要怕费时费力,不妨开几节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尽情欣赏,痛饮一回古典文学的甘露琼浆。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虽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绝不单单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小说,而是展现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同时折射了整个封建社会日暮黄昏无可奈何的凄凉景况。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即人学。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第5篇

一、文学常识

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普希金,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

3.《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散文集《牛车上》等。

4.《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5.《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樟寿,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6.《老王》的作者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7.《木兰诗》选自宋朝(朝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

8.《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9.《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10.《一颗小桃树》的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11.《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国别)的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二、名著阅读

(一)《骆驼祥子》

1.《骆驼祥子》中祥子第二次还没攒足买车的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光。

2.“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这段文字出自《骆驼祥子》(书名),“她”是虎妞(人物)。

3.在《骆驼祥子》中,祥子被塑造为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车夫的形象,他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却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其中与他关系密切的两位女性分别是虎妞和小福子。

4.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的题目。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A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以上文段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老舍写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文中A表示的人物是祥子。小说通过攒钱买车被抢、妻子难产死亡(或钱被骗走、小福子上吊自杀……)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5.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下,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个部分。

选文中写的是“他”初到北京拉车时的情景,当时“他”老实,健壮,朴实,坚忍,充满生气,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任选三个)(填形象特点),令人喜爱。后来,“他”屡受打击,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任选三个)(填形象特点),前后判若两人,令人叹息。

(二)《海底两万里》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凡尔纳,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好书,讲述的故事有三个重要人物,这三个人:一个是教授阿龙纳斯先生,一个为鱼叉手(姓名)尼德·兰和(身份)仆人康塞尔,为了捕捉所谓的海怪“鹦鹉螺”号,他们被请到“林肯”号船上。

3.《海底两万里》中,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

4.《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地点)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5.(2016·安徽)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诺第留斯号(潜艇名)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加,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尼摩(人名)究竟是什么人?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第6篇

2014年中考涉及的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的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考查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的出处及主要人物等。

2.考查新课标中推荐的中小学生必读的名著作品,包括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性格特点、有关故事情节及思想等内容。

3.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评价性阅读,如对名著整体或某一人物、故事情节的评价等。从近两年的全国中考来看,主要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述题等形式,内容侧重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而且日趋细化,如2014年黄冈卷以一道选择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其中:《骆驼祥子》考查了祥子前后性格的变化及其原因;《水浒传》考查了一系列与武松相关的故事情节,并混入一些鲁智深的故事,故意打乱考生的视线。2014年苏州卷更是要求简述孙悟空变作牛魔王被红孩儿识破以及孙悟空从其手中救出师傅的故事情节。这些考题均要求对原著极为熟悉,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知,《水浒传》是命题者经常选用的命题材料,且考查角度多元;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区中考试题,《水浒传》的考查仍居首位,《西游记》的考查呈上升趋势。所以,备战2015年中考,应加强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

(1)比较分类

把相关作家放在一起比较国别、朝代、作品、课文选作等。(2)列表记忆

通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了解其内容,对每一部作品的名称、作家朝代及国别,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主要故事情节等列表记忆。

(3)读书札记

在课外阅读名著时不能只看不写,不能只读故事情节而不注重人物形象,不能肤浅略读而不深刻分析。要有计划地写读书札记,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思想情感和感受启示。

(4)体验感悟

对每一部名著的精彩片段都要反复阅读,同时要独立思索,对涉及作品的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这样才能有自己真正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5)作品延伸

对作品的外延也要了解,如作品中的人物所涉及的典故、歇后语、成语的来源及涵义等。(6)读写结合

名著阅读要与写作结合。可以将名著中的人物作为原型,对名著的故事情节作恰当的改编与重构,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第7篇

八下语文文学常识集锦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代表作《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传》等。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2.《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

3.《复活》等。

4.5.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著有《白夜》、《罪与罚》等。

6.息,克服困难读完大学,并作出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7.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

8.《雷电颂》节选自《屈原》,作者是我国的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我们还学过他的《天上的街市》等。

9.翻译家。最著名代表作为,即《秋》,其中《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0.《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原名为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和政治活动家。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1.《组歌》节选自《泪与笑》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被誉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12.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13.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家,以微型小说著名。

14.沈从文,现代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

15.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诗论家。

16.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17.18.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19.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20.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被后人称作“诗豪”。

23.24.文天祥,字覆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朝杰出的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5.26.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

28.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以名篇《岳阳楼记》著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

29.之一。

30.为“公安三袁”。

31.有“诗仙”、“酒仙”等称呼,浪漫主义诗人。

32.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诗圣”,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33.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35.八下名著阅读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法国的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2.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本书主要讲述了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乘坐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3.鲁滨逊四次出海,第一次的目的地是伦敦;第二次是去非洲经商;第三次遇到了土耳其海盗;第四次去贩运黑奴,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时,船突然触礁,遭遇灭顶之灾。

八下理解性诗文默写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帆济沧海。

3.碍。

4.花开。

5.《己亥杂诗》中表现老一辈自喻为落花、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9.离合。

语文阅读文学常识 第8篇

一、保证阅读时间,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保证阅读时间, 才能享受阅读过程, 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语言文字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本人进行了如下尝试:

(1) 从课堂提问中挤时间。避免问题过于细、“满堂问”式的串讲, 而要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阅读练习, 以此来提高阅读活动的针对性, 从而达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 从分析讲解中挤时间。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要从分析、讲解文章入手, 精讲精练, 带领学生阅读。 (1) 避免内容、情节方面重复的分析。例如《变色龙》一课, 我抓住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变”的特点, 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条理, 指出主人公的“变”的情况, 并分析出“不变”的因素, 进而揭示小说主题, 这样的阅读条理清晰, 抓住了重点。 (2) 摒弃“超纲越位”的分析、讲解。我认真研究《教学大纲》, 对各年级阅读训练要求了如指掌, 并进行阶梯式阅读训练, 收效明显。 (3) 杜绝教师的“越俎代庖”。坚持学生通过阅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劳, 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自我认同感。

(3) 从板书设计中挤时间。板书力求简明扼要、画龙点睛, 尽量避免复杂化。

二、扩大阅读范围, 丰富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表现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 无论是阅读的题材, 还是阅读的形式和内容都应体现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小说、诗歌、散文等题材的文章, 不但会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启迪, 也会引发我们更多的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未来的思考, 这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教材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适当延伸, 要力求从情感为主线, 使学生通过阅读拓展知识视野。例如,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 角度独特, 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 语言准确生动, 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增强阅读的对比性,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家描写秋天的名篇佳作, 如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郁达夫《故乡的秋》等, 同样是描写秋天, 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写作风格,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给人一种别样的情感体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多样性阅读的具体表现。

三、提高阅读质量, 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质量,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始终是阅读教学的宗旨。如果学生只是追求阅读文章的数量, 而不求阅读质量的话, 则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妙词佳句的运用在理解方面肯定是肤浅的。因此, 教师要多进行方法指导。

(1) 讲读结合。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旨在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对所学课文进行分析和阅读, 以此实现归纳中心、研究结构、概括段意的教学目标。讲读法的“讲”主要是教师活动, 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讲读法的“读”指学生默读、朗读, 对精彩文段的研读或精读等。

(2) 集体讨论。阅读活动不能只依靠“读”, 还要依靠“说”。初中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 有时对于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某些观点或看法还存在着分歧。这时,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给大家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机会。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课文时, 针对皇帝的性格, 我就组织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进行了集体讨论,

(3) 恰当提问。问题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文中有“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谢谢您船长”一段, 把“父亲”爱慕虚荣、虚伪、自私、毫无人情味的个性表现得惟妙惟肖。此时, 教师进行提问:“‘父亲’的表情、语言有什么特点?把‘父亲’这样写有何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了学生新的阅读欲望。

除此以外, 在阅读活动中还有中心思想法、读写结合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阅读方法, 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尝试的探索, 具体用哪种方法, 既要考虑教学目标, 又要结合学生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 阅读教学是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归纳能力,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相信,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 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拓展阅读途径, 加强方法指导, 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毛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J].教书育人, 2012 (06) .

[2]涂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2 (14) .

对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讨 第9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 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 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 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三、 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渠道

(1) 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 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加强阅读指导

1、 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第10篇

2.充分利用20XX年考试说明“参考样题”部分,明白各板块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比如多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的泛读能力,体现了对文本信息的检索、筛选能力的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比较、辨识能力的考查,运用文本信息合理推断的能力的考查等;文学作品阅读,进一步突出对作品语言、表现手法的赏析;写作则深入联系阅读与社会生活实际,综合考查考生的认识、思维与表达能力,并继续体现对考生想象力考查的重视。

3.利用好必修及选修教材。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古诗阅读突出对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在二轮复习中,如能把考试说明中要求背诵的23篇古文涉及到的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文本内容的理解等考点一一落实,把要求背诵的22首古代诗词曲涉及到的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等考点一一梳理,辅之以必要的练习,高考试题中的古诗文部分取得理想的分数应该不是奢望。当然,落实时要制定具体的可行性计划,比如一天完成一篇或文或诗的梳理。

4.每天阅读半小时,保持语感,必须保证二轮复习结束前完成《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六本经典的阅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主旨和人物形象,感悟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尽量不去“恶补”经典的故事简介;对考试说明中新增的第49、第60、第66三道样题,要认真揣摩题目要求,进而举一反三;另外提一个中肯的建议:不要把你所做的诗歌阅读题、散文阅读题、小说阅读题仅仅当成练习去完成,应用心体味那或者苍凉或者温婉或者幽默或者智慧的文字,与文本作者达成有效“对话”,不让自己的心灵变得麻木苍白。

5.夯实基础。语文基础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石。北京高考试题把语文基础的考查和阅读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基础知识要应用于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思路。例如第20题,对文本题目“说起梅花”中“说”字意思的辨析,考查考生基于文本的具体语境理解和应用语言基础知识,结合作品内容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第5题涉及笔顺、字音、词义考点,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虽然语文基础的考查不再单独出选择题,但天天见面天天练的复习方式还要坚持,力争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能力综合。

上一篇: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体育部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