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2024-08-19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精选6篇)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1篇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题目《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黄建安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2篇

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

平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中部,离太原108公里,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县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人口49万。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平遥象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开始了旅游接待。全县接待游客人数从1997年的5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2万人次,增长了21.5倍,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862.92万元,增长了69.9倍;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45亿元,增长了66.6倍,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9年的58.5%。平遥古城旅游业对平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凸现,正在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与龙头,正在成为拉动平遥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业成为平遥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观念与市场观念对接与联系的纽带,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的思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动。

一、旅游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作为遗存和见证,承载着人们成为历史的过去。从平遥县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经营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文物资金拨付有限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平遥县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近几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借助平遥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保护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再就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为平遥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由此人们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更具危机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来看,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商业人口及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古城也承受着一定的环境压力、生态压力。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已经平遥古城最大的污染源,也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文物保护中,过于标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监狱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遥“永隆号”漆器店店主原是国有漆器厂职工,随着现代漆艺的兴起,平遥原有漆器厂全部倒闭,推光漆器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正是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平遥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才重新进入市场,这一技术才避免失传于世。目前,平遥已经建立了平遥漆器博物馆,有匠人现场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镇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着自己加工的各种漆器工艺品。正是靠旅游业为纽带,类似平遥漆器这样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并不断融入旅游获得新生。剪纸、盲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复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黄酒酿造、银器加工等传统手工艺产业获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饰技术、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纱阁戏人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商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传统商业旧街,开设古玩,民间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商店,将平遥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全县各类宾馆、酒店和民俗客栈达到130余家,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遥火柴、剪纸等数10种极具平遥特色的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刺绣、根雕、泥塑、古刀剑制作、黄酒酿造等民间传统工艺类项目,也大量占领市场,让游客消费感觉,体验文化差异。

能够从旅游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生产能力和广泛市场消费特征的品牌或项目,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场效益不高的民俗传统文化

项目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得到保护。

四、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社会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动。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商业人口,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给平遥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被逐步打破,推动了平遥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小农意识,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道德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旅游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环境的改善,而这又依赖于古城环境秩序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尤其是随着“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和“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在朝着文明、和谐、诚信的方向不断发展,平遥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环境整洁、服务规范、秩序井然、和谐文明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对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快速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丧失,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3篇

一、乡村旅游发展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代旅游的外在形式是人的体能和心情的释放, 然而, 旅游从本质上是人们预设的精神向往和寻找过程。每一个社会都有反映其独特文化的“梦想情节”, 如新移民的美国梦, 开发西部的淘金传奇, 使美国人热衷于乡村旅游, 连总统也对农庄牧场情有独钟。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上, 表现为对环境优美、民族文化韵味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偏爱。现在, 以度假、考察、学习为目的的乡村旅游者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在乡村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在逐年延长, 而游客年龄结构中, 青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一切的吸引力都表现在独特的乡村景观, 就是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

实际上, 旅游资源的卖点就在于它的文化, 因为“旅游文化”是附着在旅游资源上的审美文化, 没有旅游文化, 旅游资源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强调乡村旅游出售和旅游者购买的是传统文化, 只是说乡村旅游资源没有直接参加旅游活动, 但并不是因此而否认乡村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价值。如到云南泸沽湖地区的乡村旅游, 主要是体验女儿国风情, 那里的走婚习俗、摩梭女孩和自然风光是旅游者向往的审美对象。但那些奇妙的民俗, 如果不针对游客的需要, 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表演, 旅游者就不可能得到审美满足;另一方面, 旅游者前往泸沽湖旅游的目的, 并非是去购买摩梭姑娘和泸沽湖山水, 而是去欣赏泸沽湖人所表演和展示的摩梭族生活形式等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

乡村旅游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 自然就会注意到乡村旅游资源最宝贵、最值得开发的基本属性, 应该而且必须是产生吸引旅游者的审美文化。具体地说, 旅游者追求的审美对象, 总是自己所缺乏、因而向往和追求的。这种对象可以是观赏的对象, 也可以是某种民俗。不管如何, 乡村旅游要想吸引旅游者, 赢得经济效益, 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寻找可产生“差异”的传统文化,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差异因素, 从而使旅游者看到、听到、体验到与在别的旅游景点不一样的新奇。

二、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要素

乡村蕴含着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强调传统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时, 并不是说所有的传统文化现象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而是那些具有浓郁乡村气息, 能够带来乡土文化体验的传统文化, 才是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魅力之源。经对庞杂的传统文化资源分类, 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要素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 田园景观。

现代景观学的观点, 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 属于一种只有在乡村才具有的特有景观。由于传统的观念, 田园景观只是生产的附属品, 从来没有纳入景观的范畴。这类景观中, 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景观, 应该符合传统农耕文化特色。第一, 农田要具有大景观和层次感, 满足平面广度和层次丰富的要求。如大面积农田和梯田组合, 或者是水田和旱地组合, 形成合理的空间变化。其次, 农作物要以当地传统农作物, 以行线状、片面状等很强表现力方式表现。再次, 周边环境要烘托田园, 森林、草地、溪流等是田园风光的重要构景要素。

(二)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技术的结合, 具有乡村体验的价值。我国五千年的农业文明, 在不同的地域发展出了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产方式和模式。这些生产方式和模式, 如今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着, 或者是还没有被彻底抛弃。对于现代人, 特别是对于来自城镇的居民, 它不仅可以演示我国农业生产历史和文化, 讲述农业生产的进步, 同时能直接参与农耕和民俗活动, 亲身体验山地农业生产过程, 体味古老民俗生活和劳作场景, 能使游客倍感新奇、兴趣盎然, 使游客能很好地融入自然, 走进另一种生活天地, 轻松体验生活的乐趣。

(三) 乡村饮食。

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到大自然,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这反映到饮食观念上, 表现为以清新、朴实、自然为时尚, 粗粮、野味、森林食品、海洋食品等乡村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田园菜”、“乡土莱”、“山野菜”、“森林莱”等, 已成为人们追求大自然风味的一种象征。餐厅的布局与装饰, 也力尽乡土和原始风格, 乡村的蓑衣、斗笠、串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都成了装饰品。

(四) 乡村居住。

乡村的居住环境是与城市居住环境截然不同。乡村的幽静、自然与城市的喧哗和污染形成强烈的反差。乡村的居住环境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一是自然环境, 即大尺度范围的环境。二是居住区“四旁”, 一般都有古树、小溪相伴, 住宅与树木和菜地相混, 这些都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三是乡村民居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反映出不同文化和历史。

(五)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发展的结晶, 主要表现在地方戏、民歌、诗歌、故事、饮食、服装、民风民俗、历史遗迹等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乡村中保存最完整, 也最具代表性。乡土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更是文学、戏曲、各种文艺形式创作的重要源泉。各式各样的乡土文化也是乡村生活中最活跃和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发掘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传统文化要素, 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但其文化内涵所古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些是对吸引力有促进作用的, 有些是不起作用的, 还有些是要通过组合才能突出其重要性的。所以, 要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还要研究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方式, 并有重点地发掘。

(一) 乡村旅游产品的传统文化发掘方式。

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 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旅游显得尤其重要。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发掘, 应以鲜明的文化特色为形式, 以丰厚的文化品位为内涵, 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从旅游产品的特色来看, 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主要体现在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貌方面。在异时文化的吸引中, 就可以突出虽处于同一时代, 但不是同一文化代系的反差关系。如目前在世界文化体系共存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 就有一种文化吸引, 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和文化区保留的较多, 现代文化的代表者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和文化区、大都市。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 就是传统的乡村文化, 尤其是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对旅游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从旅游产品的内涵来说, 传统文化景观既可以表现为整体的模式, 也可以表现出局部 (区域、阶段) 的甚至“个别的”风格;既可以抓住文化的历史性、区域性特征体现内涵, 也可以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社会性脉络, 完整体现传统文化的人文意境;既可以用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内容, 勾勒传统文化的风貌和神韵, 也可以用一般的、特殊的文化场景展现传统文化的局部。

(二) 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发掘重点。

民俗民族特色村寨是传统文化富集之地, 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地域, 对国内外客源市场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是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发掘重点。近年来, 全国各地注重挖掘本地乡村文化的内涵, 展示传统风俗, 保持固有特色, 形成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富含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例如云南的旅游小城镇、山西的民俗宅院、江浙的旅游古镇等, 都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此系列产品的发展过程中, 文化和特色是其灵魂, 乡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挖掘、乡村环境的真实性, 是其关键所在。此类产品要凭借旅游资源及其产品优势, 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 将旅游文化活动和观光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依托村寨群落的乡村旅游, 应当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 根据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设计出层次性十分鲜明的产品, 吸引高、中、低端市场的游客, 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 惠及整个村寨群落。这种从单一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品, 走向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紧密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保护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就是原来的传统文化隔离机制逐渐被打破, 旅游者及其文化的介入, 促使当地的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变迁, 尤其是乡村旅游吸引力所依托的特有传统文化更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面对这种特殊的危机, 只有采用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等措施, 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

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内外发展旅游的实践表明, 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与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需要政策支持、引导和适度的管理, 就必须制定规则, 建立“政府主导”的机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挖掘、整理和保护当地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 组织开展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塑造旅游地独特的文化形象, 也只有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机制的实现, 一是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 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 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二是通过综合评估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 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 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 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 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

(二)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

合理、科学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旅游开发, 不论是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修复、保护, 还是对人文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 都可以凸显其资源价值, 延长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命周期。反之, 过度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 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将被逐渐衰退而消失。国内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 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 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 处于逐步衰退的状态, 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 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 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 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 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事实上,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 乡村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同时, 乡村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 用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如乡村的民俗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即使用最现代技术令其“修旧如旧”, 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不如原件, 最好的保护就是要把它“活化”, 使之扎根在当地群众中, 培养传人, 使其代代相传。

(三) 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生态保护。

乡村旅游所关注的“文化生态”, 是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乡村文化与人的关系入手, 研究有关生存于民众中间, 与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现象。包括居住、游艺、祭祀、饮食、服饰等习俗相互依存的关系, 及其各种乡村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这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是极为有利的。

当前, 就总体而言, 许多乡村旅游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还是乡村原生态环境中传存的乡村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具有神秘和独特的魅力。而这种神秘和魅力只在其原生态的乡村中才具有, 它与乡村原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所以, 传统文化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对乡村文化生态的保护, 从根本上改变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 也要纠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在做好乡村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 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再加以分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这种传统文化转变为资源, 转变为优势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 2005, 1

[2].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3].王兴水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 4

[4].李孝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5].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 2002, 1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4篇

关键词:歙县;徽文化;保护;传承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畔,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渔梁坝等众多的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徽州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贯穿其中,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从而突出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

1 歙县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徽文化保护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歙县本着采取“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延续了徽派建筑特色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发展格局,展现出历史文化名城之特色。具体措施体现在:

第一,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机制。依据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联系徽州古城的实际,制定配套的法规制度,将古城保护纳入法制化范围。

第二,修编了《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在此基础之上又编制了《歙县徽州府衙历史地段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启动了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对古城的保护开发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

第三,将各个职能部门在古城的保护开发过程中的职责明确到位。歙县徽州古城管理委员会是徽州古城保护管理的主要部门,负责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县规划局、文物局、旅委、住建委、文广新局、城投公司、工商等部门和徽城镇政府根据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古城的保护开发工作。

第四,抓住旅游的新业态,积极整治徽州古城的重要节点。首先将“三小”改造与改徽工作、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相结合,高标准的对重点街区如大北街、新南街、十字街等街区实施了改造,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提升了古城的文化韵味。其次逐步推进府前街整体打造项目和渔梁整治提升项目,整治天主教堂、临溪门、德胜门等重要节点保证古城风貌的整体协调统一以及徽派建筑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2 歙县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存在着不足

2.1 千城一面现象存在,缺乏对历史品牌的深入挖掘

歙县因悠久历史所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数量多、系统全的特点更有文化底蕴深厚、肌理分明的优势。但目前歙县并未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对现有的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存发掘的力度不够,对其文化内涵研究不够深入。具体体现在徽州古城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但传统风貌不佳,拆旧仿古现象仍存在,出现了“古城不古,新城不新”的局面。虽然徽州府衙修复项目完整地保存了徽州府衙的历史格局,但与之配套的历史街区特色商业文化业态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城内多条古街如中和街、小北街、打箍井古街等都空有古街之名,经营杂乱。过度的商业活动冲淡了历史文化品位,没有形成具有徽州特色的历史商业文化街区,没有真正打造出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历史品牌。再有,古城居民缺乏对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发掘与保护文物遗产观念滞后,缺乏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在古城中古街居民生活垃圾有些随意堆放在古墙、古牌坊脚下,位于古城大北街一座建于明崇祯年间的‘豸绣重光坊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的垃圾摆放地。

2.2 特色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对旅游品牌的深度挖掘

古代徽州由于路途梗阻,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水路,村镇多沿江沿河而设,使得沿新安江及其支流上下,形成了村镇纵向分布的线状布局。这一布局结构适应了徽州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为其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但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仅有的水陆交通和分散的景点使得新安江沿线广大山区腹地的旅游影响力不大,更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未能覆盖。其中以歙县北岸镇瞻淇村为例,瞻淇村是一个拥有1300年历史的古村落,全村现存的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0余幢,经典建筑如天心堂、宁远堂、承荫堂、九世同堂、京兆第、兰芬堂、居然旧居、资政第、存省轩等40余幢,由于鲜为人知被誉为黄山市目前尚未开发的最大皖南古村落。其他如歙县昌溪古村落、许村古建筑群、阳产土楼等都是处在有待开发的状态。

2.3 徽派底蕴传承不足,缺乏对文化品牌的融合转化

歙县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程朱理学、徽派建筑、新安画派、徽派盆景、新安文学、新安医学及徽墨、歙砚、徽戏、徽菜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成就历历在目而作为发祥地的歙县却没有将文化品牌打响。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在歙县许多的传统技艺由于缺乏学习和推广而面临失传。而相邻的绩溪县却出现不同的情况,它巧妙地抓住了徽州文化这一品牌的效应,首先将徽菜的文化品牌发扬光大。绩溪县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都会倾全城之力举办大型的徽菜美食节。在活动期间,绩溪更是举办大型的徽菜民俗活动——赛琼碗,吸引着大批游客,‘赛琼碗也是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之上绩溪创立了徽菜生产、研发和展示的集中地——安徽省绩溪县徽菜产业文化园,使得徽菜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文化品牌也得到了融合转化成为经济效益。绩溪县因此获得了“中国徽菜之乡”的称号。其次,绩溪县更是提出“天下墨业在绩溪”的口号,大力发展徽墨企业,这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机关的礼品墨都是绩溪产的胡开文墨。这给“中国徽墨之都”的歙县上了一堂警示课。现在关于如何开发利用古城的文化资源,使之更为气韵生动、灵动鲜活这些都是歙县需要借鉴学习之处。

3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歙县徽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一些建议

3.1 以‘千年府县同城的历史背景为载体,打造“徽州古城”历史品牌

1986年,歙县被授予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要以‘千年府县同城的历史背景为载体,打造出“徽州古城”的历史品牌,首先,要以徽州府衙修复项目为中心重视徽州古城的保护和局部改造工作,以徽州古城的历史格局为依据,以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为骨架,最大限度地再现徽州古城原风貌,使之传承徽州文化之韵味。其次,对徽州古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格局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做好对现存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梳理与整合,传统历史街巷如斗山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以保护为主;文物古迹如南谯楼、阳和门、古城墙都应该以修复为中心,对尚宾坊、含贞蕴粹坊、应公井等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迹进行抢救性维修和保护,完成对历史名人故居、曹氏二宅等老房古宅、古紫阳书院等有选择地进行修缮和重建。再现有徽州特色的历史商业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巷是提升徽州古城的历史品位的必经之路,改变杂乱经营对各个街区整体风貌、商业经营、文化韵味、生态绿化进行系统整合规划、系统全面的发展提升。将“徽州茶庄”、“集合堂药铺”、“胡开文墨庄”等闲置的老字号招牌店铺加以整合利用,打造出以徽州传统产业为主的特色文化主题商业街。将集古街、古民宅、古牌坊、古雕、古井于一体的斗山街打造成徽派古建观光体验街区。这些可行的做法都将极大提升“徽州古城”历史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古城的历史品味。

3.2 以别具特色的山水资源为载体,打造“山水画中游”旅游品牌

古徽州的核心地区是新安江流域所覆盖的地区。新安江沿线生态环境极佳的自然风光、徽州文化与古村落美妙融合一体,古村落、古建筑、古牌坊、古道、古塔……丰富的历史遗存星罗棋布,如明珠珍宝般点缀在山间江畔,恰如一副流动的山水画卷。以别具特色的山水资源为载体,打造“山水画中游”旅游品牌,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发展模式,地理位置偏僻的古村落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围绕新安江实现共赢发展。首先,以山水为媒介,发掘新安江流域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如阳产村、许村、渔梁村、古建筑如上丰施政堂等并将之纳入文化旅游的范围,提升地区价值;其次,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及新安江两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当然古村落、古建筑等旅游资源的易损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还要注意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在新安江沿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要科学规划,采取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的方法。要重视沿江沿岸、山区腹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商业化程度过高使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优势削减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唯有利用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内涵及村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势,开展文化旅游,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护了古村落,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棠樾,南屏,渔梁、昌溪等古村落开发传统建筑文化、徽商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避免了现下旅游资源千篇一律,旅游同质化的现象存在,将具有浓重地域文化特色别具风情的“新安江百里山水画廊”的旅游品牌打造出来。

3.3 以‘程朱阙里的徽派底蕴为载体,打造“文脉蜿蜒”文化品牌

徽州自古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以儒入仕,以儒入贾,再加上徽州人的精明、慎敏和好学,使他们磨炼成善于进取的性格并创造了徽州历史上的辉煌。首先,要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教育意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产业技艺学习并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真正地将传统徽州非遗技艺如歙砚制作、徽州三雕、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等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徽文化品牌。其次,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歙县历史悠久,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徽州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就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保护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着力保护、开发、延续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间风俗等,使之与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再次,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多角度延伸文化旅游产业触角,加大对歙砚、徽派三雕、徽派盆景等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拓展,逐渐丰富、整合徽州特色饮食、民间工艺品等旅游产品资源,使徽州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势更加灵动鲜活。

总而言之,歙县在城镇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将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旅游、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深度结合。构建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山水城市。

参考文献:

[1]《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李智勇.在绩溪品味传统徽菜[N].华东旅游报,2013.

[3]王景慧,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

[5]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4-08-22.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5篇

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要,主要是动员和部署隆重纪念小平同志视察黄山三十周年•第十三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等一系列重要活动的筹备工作,这是今年市委、市政府要重点抓好的11件大事之一。歧山副总理对此十分重视,4月25日视察黄山时曾有明确指示;金山书记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专门脱稿讲到,要以纪

念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周年为契机,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旅游经济发展;三运省长对搞好这次纪念活动非常重视,多次听取汇报,昨天上午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门听取汇报,给我们以极大鼓励;明方副书记对活动筹办提出了明确要求,将亲自担任纪念活动的总指挥;海英副省长也将具体领导和指导。

关于这次纪念活动,5月12日市委常委会议曾专门作了研究,提出了8条意见,就是“思想重视、加强领导、迅即启动、精心筹划、分工负责、搞好衔接、厉行节约、务求实效”。6月4日,市委常委会议再次进行了研究部署,一致认为,省委、省政府将所有纪念活动放在黄山举办,体现了对黄山人民的关爱与信任,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决策意图,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尽最大努力把这次活动办好,以实际行动感谢省委、省政府对黄山人民的厚爱。现在离活动的举办只剩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为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动员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全力以赴确保整个纪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办好纪念活动的特殊重大意义

今年的活动,不同于往年。就黄山国际旅游节来说,我们已经办了12届,今年是第13届,但这一届情况特殊。首先,今年的活动最大的主题是纪念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周年,意义非同凡响。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世界伟人,也是咱们黄山的恩人。黄山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所发生的每一点变化,我们都要感谢小平同志。举办这次活动,是150万黄山人民心底里的真诚愿望;举办好这次活动,是最能体现150万黄山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最深切的缅怀。其次,国家旅游局、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活动这次也放在黄山举办,要求非同寻常。我们必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实际效果、办出良好声誉。再次,这次活动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举办的,背景非同以往。办好这次活动,可以提振信心,提升人气,放大优势,拓展空间,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第四,这次活动筹备时间短,压力非同一般。从接手任务到活动举办仅有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巨大,时不我待,必须从现在起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懈怠。

办好这次活动,意义特别重大。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跨越、一个地区的提升,固然需要一定时期的蓄能积淀,但往往离不开对一些重大事件的驾驭、重大活动的举办和一些重大机会的把握。可以说,举办这次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机遇、难得的机遇!其意义至少有六点:一是对做好“三保”、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的极大推动;二是扩大黄山影响、提升黄山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利契机;三是对黄山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充分展示;四是招商引资、文化交流和旅游营销的重要平台;五是对提升各级领导大局意识、政治素质和资源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有力促进;六是对全市上下精神风貌、服务水平和保障条件等软硬件的全面检验。

办好这次活动,责任特别重大。各级各部门要把办好这次活动作为全市的一件头等大事,全市发动,举全市之力把这次活动办成高水平、有特色、重实效的盛会。所以我们今天把部队的同志也请来了,那是藏龙卧虎之地。全市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区县都要作为承办者、主办者、参与者和责任人,增强责任感,当好主人翁。此次活动只能办好、不能办砸。办好了,干部有底气,群众有面子,黄山有人气,事业就会一顺百顺,前景就会更加广阔;办砸了,形象没了,机遇丢了,牌子倒了,领导不满意,群众不答应,我们就会丧失发展信心,就会在上级领导面前、在外地人面前抬不起头,黄山的崛起就会受到影响。

二、要准确把握这次纪念活动的主旨

办一场活动,必须确定活动的主旨。这次活动的主旨是不是可以定为“隆重、务实、创新、节俭”。

第一,隆重。今年是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周年,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纪念活动更重要、更有意义。所有的活动特别是重大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要体现我们对伟人的热爱、对伟人的景仰、对伟人的追思。因此,必须大气、隆重、热烈!

第二,务实。小平同志是最务实的人。他老人家的“黄山谈话”仅三千多字,但体现了多少充满睿智的战略思想,针对性和指导性是那么强,乃至于到今天读来仍

然倍感亲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彰显其伟大。我们纪念这样的伟人,没有什么比“务实”更贴切、更好的了。

第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平当年的谈话,无一处不体现出创新、改革、开放的思想。我们今天纪念他,除了在工作中推动创新外,就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也要创新,努力做到创意新、活动新、效果

好。

第四,节俭。这次纪念活动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大背景下举办的。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缩减行政经费支出。我市财力有限,要求我们必须勤俭节约、勤俭办节,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避免铺张浪费,造成负面影响。

三、要精心筹备好各项活动

举办这次纪念活动是一件大事,而且筹备时间又短、要求又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体策划、有序推进,统一指挥、强化责任,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惠及全民。具体要求是:会务要精益求精。这次纪念活动三级筹办,既有国家旅游局主办的活动,又有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活动,还有我们自己主办的活动。因此,要从时间、空间、领导、来宾等方方面面统筹考虑,策划好各项活动,搞好各类活动之间的衔接,防止“撞车”,防止疏漏。活动要有档次品位。这次纪念活动内容多,大小活动有20多项,有些活动还套着活动,因此在活动安排上要各有侧重,活动组织上要形式多样,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充分体现黄山特色,充分展示黄山人的激情活力和聪明才智,让每一位受邀嘉宾、各界友人和中外游客充分感受到黄山的魅力。尤其是大型演出、纪念大会更要精心策划筹备。宣传要有声有色。紧扣“牢记伟人嘱托•加速黄山崛起”的主题,运用各种方式,对活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频率宣传,烘托喜庆氛围,吸引更多关注,聚集更旺人气,全面扩大活动的影响和效果。接待要细之又细。来宾接待是纪念活动组织工作的关键。要按照“服务至上”的原则,高标准、个性化,把服务工作做到来宾的心里去,充分体现黄山人的热情好客、周到服务。安保要慎之又慎。安全第一,是我们办好纪念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检验纪念活动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要确保万无一失,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以活动的圆满成功举办,让省委、省政府放心!

一是市级领导要亲自挂帅。为进一步加强对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的领导,总的工作请市长、迎峰同志负责,筹委会各工作组的负责人一律由市级领导同志担任。综合组由程迎峰、徐健敏同志负责,策划组由程迎峰、徐健敏同志负责,宣传组由蔡建军同志负责,接待组由毕无非、覃金平同志负责,环境组由张文明同志负责,保卫组由汪建设、鲍仕魁同志负责,卫监组由叶长荫同志负责,保障组由程迎峰、徐健敏同志负责。同时,每场活动、每个环节都要有市级领导同志具体牵头负责。希望各位市级领导切实担负起筹备工作的重任,以身作则,亲自挂帅,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筹备工作任务。

二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此次纪念活动共有大小活动21项,涉及到活动策划、宣传、安全保卫、人员接待、环境营造等诸多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任务落实。筹委会各相关处室要按照纪念活动方案,统筹协调抓好整个活动的筹备和衔接等工作;公安、旅游、交通、卫生、安监等部门要负责做好纪念活动的安全保卫、旅游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政法、信访等部门要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建委、文明办以及城管等部门要维护好城市环境;旅游、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净化旅游市场环境;交通、公路、交警等部门要保证道路畅通和交通秩序;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要确保全市水、电、气的安全正常供应;有接待任务的单位、景区景点、重点旅游宾馆、饭店要认真做好接待服务工作;邮政、电信、公交、市政公用、商贸流通等公共服务行业以及机场、车站等主要窗口单位要提供优质服务;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各自工作。

三是各个区县要积极作为。各区县、黄山风景区要与筹委会和有关部门加强衔接,认真做好涉及本地的各项工作。要扎实做好道路沿线、景区景点的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维护好社会稳定,为各位来宾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四是全市人民要当好主人。开展纪念活动是黄山市的一大盛事,是咱们黄山人的历史性节日。大多数人也许没有机会直接参与纪念活动,但我们每一个黄山人都是东道主、都是形象大使、都是文明窗口,绝不能说任何对活动有负面影响的话,绝不能做任何对活动有损伤作用的事。要以积极的态度关心、支持纪念活动,用良好的言行对待、善待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宾朋和广大游客,在广大宾朋面前展示黄山人热情好客、开明开放、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形象,为黄山增光添彩。

四、要努力追求最实在的效果

要取得活动的实效,必须紧扣发展、全面提升的要求来谋划和展开。

第一,要搞好宣传。宣传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可低估。要借助活动筹备和举办过程,多宣传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对黄山发展的重大意义。正是由于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发出了“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伟大号召,才拉开了黄山乃至整个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大幕,黄山也因此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期间,小平还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黄山要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这两句话,第一句是开放,第二句是富民,对黄山发展都极具指导意义。可以说,小平同志是黄山的大恩人,我们要大力宣传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永远铭记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深情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多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上级各部门、各方面对黄山的关怀与厚爱。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黄山的发展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变化。宣传他们,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抓好工作、推动发展。多宣传老领导、老同志,包括曾在黄山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黄山能有今天经济社会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是历届、历任领导班子和广大老领导、老同志殚精竭虑、艰苦创业的结果。这些老领导、老同志仍在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着黄山的发展,我们要加大对这些老领导、老同志的宣传力度。多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优秀人物和广大基层干部。我们的基层干部、劳动模范以及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是推动黄山发展的生力军,正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以表率的作用推动着黄山发展。我们要更多地宣传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做出的不平凡事迹。多宣传企业家、创业者。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黄山发展实践的积极推动者,他们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精神值得颂扬。多宣传外来投资者和外国友人。黄山的发展得到不少外国友人的关心、关注,特别是海内外投资商为黄山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我们一定要多宣传他们,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因黄山而倍感自豪和骄傲。多宣传国家、省及各有关方面驻黄机构和驻黄部队。黄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对黄山的热爱绝不亚于我们。作为黄山的一员,他们为黄山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令人感激、让人难忘,我们应该更多地宣传他们。多宣传各类媒体。各类媒体用镜头、鼠标、图像、声音全方位展示黄山、宣传黄山,黄山有今天这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类媒体功不可没。我们也要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多宣传黄山美好的未来。为此,我们将制作一本小册子(《黄山概览》)、一套展板、一部专题片。我们要通过宣传,把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宏伟蓝图告诉市民,让他们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博,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热情,让全市人民信心满怀地迎接黄山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要推动工作。开展纪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务求实效、推动工作,以实际行动纪念小平同志,以活动筹备过程中及活动之后产生的积极效应告慰小平同志。我们要把纪念活动的筹备过程变成检验水平、提升能力的过程,变成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过程,变成展示形象、扩大影响的过程,变成促进交流、争取支持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活动筹备和举办推动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黄山口岸对外开放。要把黄山口岸开放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要打“政治牌”,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沟通,确保7月15日前获得批准并正式对外开放。二是推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争取成功。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联系,加大争取力度,力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活动期间正式揭牌。三是推动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与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宣城、池州的联系与衔接,力争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在活动期间正式启动并揭牌,这也是我们对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四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活动期间,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将在我市举办全国乡村旅游工作会议,这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极好机会。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个平台,抓紧做好参观点的准备,向与会代表充分展示我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五是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纪念活动期间我市将举办招商项目推介会,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包装和推出一批项目,力争赢得客商的青睐,争取引进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六是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纪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客商、友好城市、国际友人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七是推动“四大整治”活动。以这次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四大整治”活动的推进力度,使全市主要交通干线和景区景点的周边环境有明显改观。八是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和市民素质提高。我们要借助纪念活动的开展,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大城市的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力度,着力打造优美洁净、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要加强文明教育,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九是推动接待服务保障水平提高。活动期间,也是一次接待高峰。对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所有工作都要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我们的接待能力和水平。十是推动维稳工作。要把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作为活动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各类隐患的排查力度,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绝对不出现任何事情。

第三,要统筹兼顾。6月份是防汛的紧要关头,是上半年经济发展指标的冲刺月份,是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第二个阶段,各项工作要全面推进。就全局工作来说,要坚持“三条线”作战:第一条线是继续抓好“三保”、“十大工程”推进和防汛工作。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紧抓发展不放松,紧盯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抓好“三保”工作,确保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当前正值汛期,防洪抗灾工作千万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要加强防灾、抗灾、救灾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这些工作具体由倪玉平、张文明、舒志民、黄林沐、路海燕、傅绪琏等同志侧重抓。第二条线是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政治生态建设。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任务,绝不能因为纪念活动工作忙而降低学习实践活动的标准和要求。这项工作由我和陈强、赵湘冰、何军同志负责。第三条线是集中精兵、竭尽全力办好纪念活动。会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确保各项筹备工作顺利推进。这项工作由我和陈强、张开南、胡学凡、程迎峰、汪建设、毕无非、蔡建军、张文明、范大水、徐健敏、苏阳、叶长荫、汪良发、鲍仕魁、许继伟等同志重点抓。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6篇

摘要

“铜梁龙”因发源于重庆市铜梁县,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而得名。是巴渝一大民间艺术之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运动活力、民族特色、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体育锻炼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时还具备极强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自19%年铜梁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后,“铜梁龙”文化达到空前繁荣,并成为最具中国龙文化艺术形象的杰出代表。

通过对“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基本描述,对其开发价值进行全面和客观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为铜梁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思路借鉴,也有助于完善现有的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文化遗产:“铜梁龙”:旅游开发

一、“铜梁龙”的概述

“铜梁龙”兴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誉于当今。“铜梁龙”与中国各地的龙相比,相对完美地从总体上传承了中国龙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巴渝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化中,它集商周的狞厉之美、秦汉时代的浪漫气势、唐宋的雍容和谐、明清的精美雕琢文化于一体,以其彩扎妙、气势宏、表演细、套路精、变化多、乐队强、场而大、烟雾绕、气氛浓、震撼强,在中国的龙舞文化与风俗独领风骚。“铜梁龙”的庞大族系之代表品种为儒龙,外界自呼为“铜梁龙”“铜梁龙”灯系列繁多,产品丰富。从制作材料、形态特征、结构特点、数目称谓、内容特点、动态特点都各具特色。

二、“铜梁龙”的文化艺术与审美特征

(一)独具匠心的彩扎造型艺术与审美

“铜梁龙”多为民间手工彩扎,别具一格,精巧细腻,古朴典雅,装饰性强。龙头为雄狮大张日,日含宝珠,鼓目突腮,;龙身集北方的高、大、长与南方的轻巧、灵秀与精致特征于一体,硕长,胸径浑圆,伸缩自如;龙尾为五分叉的金鱼尾,遒劲高翘,灵活自如,突出美感。此外,它的一些附属道具,如龙门、云牌、水牌等,也同样浓墨重彩、大气古朴,与龙体既对比又呼应,在整体上显得极其协调统一。

(二)不同凡响的表演艺术与审美

“铜梁龙”集南北龙舞之所长,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气势,又同时具有南方龙舞的精美与灵巧特征;既有北方龙舞威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等表意自接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娇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的“柔”;既有气韵上的“威、雄、豪、粗”,又有技巧上的“高、难、精、美”。正是这种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造就了“铜梁龙”所具有小同凡响的特殊美学品格—磅礴与细腻共存,浩大与精美同辉,以大龙具、大场而、大套路、大变化体现了“铜梁龙”大气势、大情感的表演艺术特色。

(三)浓郁的巴渝地方音乐艺术与审美

“铜梁龙”以川味锣鼓伴奏,先声夺人,增添了浓郁的巴渝地方风格特色。音乐激烈火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由于是现场套打,可以根据龙舞动时的情节变化和节奏快慢紧密地加以配合,丝丝入扣。打击乐与唢呐套打演奏,或急或徐,或扬或抑,时而优美抒缓,时而高昂激越,使人兴味无穷。

(四)无穷遐想的灯光烟火艺术

“铜梁龙”的表演常与灯光烟火紧密相伴,互为烘托,共同渲染着现场热烈欢腾的气氛。因它的龙体内设有灯烛等照明装置,所以晚上玩舞起来龙身通体亮堂,飞鬃流彩,金光闪闪的巨龙在夜空中腾飞起舞,倍感赏心悦目。同时,在舞龙现场,还常常伴随着鞭炮燃放,黄烟喷涌。随着开道的牌灯,“铜梁龙”呈现在云雾缭绕的广阔天空,时而腾飞,时而下旋,忽隐忽现,活灵活现,在陶醉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三、“铜梁龙”文化遗产概况

铜梁县南靠永川,东南邻壁山县,西南与大足县相接,西北临近南县,东北靠合川,面积约1334平方公里。“铜梁龙”起于唐,源于明、盛于清、鼎盛于当代,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开拓创新,从而使自身文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并日益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在铜梁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舞龙队。铜梁县的人们也很喜欢与龙相关的一些工艺,如对龙的彩扎、雕刻和龙舞技术等。而且在铜梁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尤其是元宵节由于其特定的文化约定,都会有盛大的节庆活动。“铜梁龙”作为一个复合名词,主要指在铜梁区域内所有的龙文化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所有与龙相关的文化,包括龙的造型设计,彩扎工艺,舞龙技艺,民俗风情,及关于龙的传说等等内容。但其主要以龙灯会、龙舞两种形式而存在。“铜梁龙”的美不仅在于具有静态美的龙形彩灯,还有具有动态美的舞龙用具手工工艺品。

四、“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

“铜梁龙”文化所具备显著的地域特色、丰厚的历史内涵和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具备了以它为契机,利用其中的文化元素开发一系列活动。而本身的“活态流变性”要求对其研究不能是单维度的,应该将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置于文化遗产开发研究的整体背景中加以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都有一共识,视为龙的传人,故“龙”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铜梁龙”极易使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一方面“铜梁龙”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民问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渗透到当地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共同崇拜,是使之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因素。龙文化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特殊的情怀,能起到很好维系和凝聚作用。在国内外演出更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代表作用。此外,作为遗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民问手工艺,在视听感受方面具有较大的欣赏价值。而且现场动态的手工艺能够极好的调动游客的参与性,使其能够感受到深刻的趣味性,优化旅游体验。

(二)艺术欣赏价值

“铜梁龙”文化是从最开始的祭祀、祈祷、求福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休闲节庆活动。而且铜梁县的龙舞活动,涉及到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方面的艺术成分,具体含有“铜梁龙”的彩扎技术、舞龙技巧和路数艺术、包括川味的音乐因素和造型的整体性及综合性艺术等。利用人体的肢体动作和舞蹈,把龙的姿态和造型进行合理完美融合,形成舞龙过程中的动态语言来问接地传达舞龙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铜梁龙”舞气势磅礴、生动灵巧、惊艳华美尤其其浓厚的舞台效果和强烈的气氛烘托都会给观看者留下强烈的心灵震撼,给予观众极大的美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欣赏性。(三)休闲娱乐价值

“铜梁龙”在舞龙的过程中需要几个人甚至是几十个人通过龙把子的运动集体协调合作来带动龙的舞动。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所有的人拥有良好的默契度和协调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人找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并且这种组织的和谐要求也会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爱护和协作精神并有效地缓解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压力,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铜梁初一到}-五这一期间,这个地区的居民就会集聚在一起,参加各式各样的赛事,举办各类节目,这就为当地人们的相互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观看表演的游客有利于其深入到当地的社区文化中更深刻地了解“铜梁龙”文化,并产生参与旅游活动积极性,最终获得难忘的和高附加值的旅游体验。

(四)经济社会价值

“铜梁龙”作为一种龙文化可以打造成文化产业,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为经济贸易提供平台,有效发挥其经济文化价值和功能。在过去初级阶段每逢元宵节,各种类型的舞龙造型纷纷齐上阵,促进了各行各业之问的商业往来和采购贸易,为其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而现在,“铜梁龙”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经济功能自然而然也是越来越显著。如在2000年铜梁举办的“中国“铜梁龙”灯文化艺术节”,就是为了吸引各个企业到铜梁投资,从而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以“铜梁龙”文化为基点,政府加以扶持,通过举办旅游节,发展“铜梁龙”文化产业。其对外交流不仅作用于经济层次,更渗透到文化和社会层面,它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起到增强社会稳定性和凝聚力作用,对铜梁的经济、社会作出独特贡献。

五、“铜梁龙”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文化体验旅游目前已逐渐成为广受大众青睐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加深,他们更倾向于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景点观光游览,因此“铜梁龙”文化遗产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借助丰厚的文化内涵,旅游开发实行以下几种模式:

(一)节庆活动模式

目前“铜梁龙”文化主要是以节庆活动的特定形式进行展示,做好其本身形式的开发是}一分必要的,但若仅限于此不去考虑其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就难以做好做大。所以,可以将铜梁县当地的节日庆典类、文化演出类、技巧艺术类等民风民俗与“铜梁龙”融合,深度拓展“铜梁龙”的内涵,使其形式更加多元化。

以“铜梁龙”为策划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节庆活动,推动主题餐饮、主题住宿、具有“铜梁龙”特色的旅游项目及相协调的旅游产品来充分营造当地节庆气氛。由于持续时问长可以在初一辞旧迎新的一天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寄予美好寓意,为活动造势,制造另一个高潮。期间划分小分队,各分队轮流演出,进行竞技并给予奖励,创造小高潮,有利于使参与舞龙活动的人和观众长期保持高涨的情绪和新鲜感,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每到换季的时候可举办相应的舞龙活动。日常生活中遇到特殊场合和事件(如:婚礼、酒宴、满月宴、集体活动等)也可以依据各式“铜梁龙”的不同寓意进行舞龙。也可以将其打造为当地的节日民俗盛宴甚至可作为政府的政绩工程,来刺激“铜梁龙”的发展。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卖点,以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后盾,举办旅游特殊文化节活动,打造“铜梁龙”的特殊品牌形象。

(二)民俗旅游村模式

民俗旅游村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能够将“铜梁龙”的民问艺术和习俗的精华部分更具针对性、高效性、集中性的展示,便于旅游者在短时问内领略到其文化内涵,而且克服了“铜梁龙”时令性强、活动分散、活动密度低等缺点。再者通过销售门票、物品或服务,获得经济收入为“铜梁龙”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物质保障。建设“铜梁龙”旅游村是以村这个载体将“铜梁龙”文化微缩、简化在特定的空问来集中展示“铜梁龙”文化。运用人工方式在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和可进入性相对较强的铜梁县城,荟萃“铜梁龙”文化于一园,从多角度反映“铜梁龙”化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铜梁龙”民俗旅游村应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主题住宿主要通过将“铜梁龙”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装饰(如床可以打造成传统“铜梁龙”的造型,床头灯可作火龙戏“珠”的样式,或通过其他细节装饰品来展示)、服务人员的衣着服装设计(龙的刺绣、图案、花样),主题餐馆则在装修、服务方式(在上菜过程可以小型舞龙来传送)菜品菜名(菜名尽量与龙相关,或出现龙的造型)、餐具等体现。旅游商品(“铜梁龙”传统艺术品)、旅游纪念品(明信片、光碟、传统表演服、小饰品、“铜梁龙”舞的刺绣芹以创意的“铜梁龙”文化来设计。旅游娱乐,以小剧场、话剧的形式讲述“铜梁龙”的历史由来及相关民问传说、舞龙竞赛可通过大中型舞台表演定时定点开展。并且在民俗旅游村为“铜梁龙”非遗传承者提供聚集场所,并将其打造成为旅游吸引物。不仅方便分散的“铜梁龙”传承人之问集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还可以使旅游者观看到“铜梁龙”的作业实践,发挥记录与展示文化遗产的双重功能,进而提高旅客的旅游体验度。

(三)创意休闲演艺模式

休闲演艺是最近这几年新开发的一种模式,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表演项目独立存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与其他的开发模式相互结合而进行整体的演绎。这种模式也是如今一种宣传、造势,短期内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的较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铜梁龙”进行休闲演艺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已多次参加建国周年庆、奥运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场合,可以一方面将其汇总成短片作为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争取获得更大更广阔平台的机会。运用新理念,追求新趋势,开发创新思维,开创富有新意的休闲演艺活动,体现差异化和独特性,增强自身的竞争性。创意休闲演艺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当前的流行元素和高科技成分有机的结合,借助这些手段更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就是一成功典例),“铜梁龙”可打造属于自己的系列品牌,将其中的历史故事(铜梁县关于龙的传说,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音乐艺术(结合当地特有的川剧,巴蜀文化资潺、舞蹈成分、典礼等在充分保证其原真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情景剧、舞台剧、歌舞表演等方式展现给观众,使其享受到强烈的视觉盛宴。创意休闲演艺也需要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其表现手法和方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即时进行调整。因此,保持本身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一席之位以此立于不败之地。创意休闲演艺开发模式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铜梁县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博物馆展示模式

博物馆的开发形式是在最大程度上遵循原真性原则,既能提供展示“铜梁龙”文化遗产的有效窗口,也可作为体验民族文化的重要课堂,使游客通过参观和游览深入了解其文化,起到一定普及和教育的作用。铜梁县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传统博物馆,将“铜梁龙”文化遗产以图片,材料记录的方式留存于博物馆内作为一种展品,是一种对“铜梁龙”文化静态形式的开发手段。但这只是一种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博物馆展示模式,当然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发展转化为一种数字化博物馆,运用现代科学的高科技手段,将无形的“铜梁龙”文化以有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大大增强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充分满足现代人力求体验旅游的心理趋向。而且,数字化博物馆不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更可以将铜梁县一些民问节庆习俗中涉及到的“铜梁龙”工艺制作过程的历史流变,发展轨迹,存在的文化状态,文字档案,民问艺人资料、民问艺术、生活方式、制作工艺及传播方式方法、相关资料等整体过程程序通过数字化编辑转换后保存到网络数据库,从而将静态的文化以活态动态的形式展示“铜梁龙”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精髓。还可以运用时下流行的多维视觉展示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以具体案例说,进入博物馆,只要点击鼠标或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铜梁龙”节庆活动中各种龙的制作过程、所需原材料、舞龙活动的布置过程,还可以看到俯拍的大型节庆龙舞的盛况或3D全景影像等。

六、“铜梁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措施

(一)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文化遗产保障机制

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一是没有离开土壤的群体自发传衍;二是父子、师徒口耳相传,参与体验。“铜梁龙”文化也小例外,突出的表现是“人在艺存,人亡艺失”。当下,国家正着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小断继承、整理、挖掘和提高,这是“铜梁龙”全而发展的良好契机。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和支持身怀绝技的传承者,并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悉心研究、创作、弘扬“铜梁龙”文化。同时,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培养继承者、传承人,并适时建立包括“铜梁龙”在内的文化遗产博物馆。

(二)全面健康的推进“铜梁龙”产业经济发展

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借“铜梁龙”的巨大影响为契机,激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铜梁龙”体育文化市场开发,拉动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经济市场,使“铜梁龙”文化与提升城市形象、旅游产业紧密结介,产供销连成一体。有条件的区、县和高校可成立文化展演团,将“铜梁龙”舞作为一个表演项目,政府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平时定期进行训练,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进行表演。允许有实力的企、事业通过表演提高企事业知名度,同时收取一定经费维持训练。

在加快市场化步伐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规范“铜梁龙”的文化市场,制定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比如可以成立与“铜梁龙”相关联的行业协会,在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现有的零散民间舞龙艺术团体、龙工艺制品公司进行对应的力量整介和规范化统一管理,利用表演与旅游,真正的让“铜梁龙”走入市场。另外,对龙工艺制品的彩扎方式和制作技艺进行改进,小断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介理确定产品的价格,使龙工艺制品作为旅游产品来充实市场,利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树立“铜梁龙”的品牌。

(三)学校体育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也是普及舞龙运动的基地。据悉,铜梁县没有高校,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较多,政府可在职业技术类学校开设舞龙运动课程,小仅使学生保持强健的体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可以使学校有效地融入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强交流介作。在学校开设舞龙让其彰显所处地的文化特点、地域特色和社会背景等诸多要素,逐渐摆脱农耕文化影响,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慢慢走向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历程,才能走出一条适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

结语

大力加强“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铜梁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利用“铜梁龙”文化遗产这一旅游资源,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逐渐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在发展“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考虑从当地实际角度出发,以保护为前提,以服务消费者为宗旨进行开发研究,遵循一定的原则,寻找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铜梁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铜梁县的旅游形象,进而有利于对“铜梁龙”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设项目审批办理程序下一篇:公路执法路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