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运动时的快速能力教育论文

2024-05-26

如何培养学生运动时的快速能力教育论文(精选8篇)

如何培养学生运动时的快速能力教育论文 第1篇

前言

快速能力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基本 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动作速度是指用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完成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时间的长短予以表示,如投掷运动员器具的速度、跳跃运动员的起跳速度。位移速度通常用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或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来表示,如径赛运动员的跑速成绩。影响快速能力的因素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技术因素等。下面我就在运动训练中如何提高学生在田径方面的快速能力,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快速能力的原则

(一)确定以速度训练为主的指导原则

田径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挖掘运动员的个人潜力,不论是跑、跳、投项目,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项目,做整体动作或单个动作都是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力量平衡为训练的指导思想。根据弹道力学的抛射原理,人体运动的高度和远度都与腾起的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足以说明速度是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

(二)速度训练与专项特点及比赛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要比跳远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快,但没有跳远运动员跳得远,原因是跳远运动员能最有效地把水平速度转换为垂直速度、水平速度的合速度,达到最有效的距离,短跑属于周期性动作结构,跳远的助跑属于周期性,起跳、腾空、落地则是非周期性动作结构,所以专项不同,速度训练的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两者应紧密结合。再如,跳远训练中只练习短程助跑起跳技术或短跑速度而与比赛不结合,势必出现短跑运动员跳远时助跑与起跳脱节的现象。所以速度训练必须遵循与专项特点和比赛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三)速度训练的运动负荷原则

提高快速能力与练习强度、持续时间与见歇以及重复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安排速度训练时应遵循三项运动负荷原则。

1。 练习强度。 是运动负荷的主导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快速能力的主要刺激因素,接近最大强度完成速度练习,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机体最大限度地运动。学生的动作频率快、幅度大,达到提高快速能力的目的.。这时机体消耗大、恢复慢,长期下去易造成疲劳,往往是最大强度和接近最大强度与85%到90%的强度交替进行练习,以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快速能力的目的。

2 持续时间与间歇。 根据人体的代谢特点(有氧代谢、无氧代谢、ATP-- CP)和速度练习的目的,工作的持续时间与间歇应有所不同。工作的持续时间随项目而定,径赛持续时间长,田赛时间短。所以间歇时间应以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相对完全恢复为准则。

3 重复次数。 应根据学生的训练水平、个人特点及所采取的速度练习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课的任务等来确定重复次数。

二 、 培养快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素质是田径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基础,是影响快速能力的重要原因,由于快速能力与快速力量的生理机制和性质是一致的,故在培养学生快速能力中要特别注意快速力量的训练。有研究证明:柔韧性提高后可以增加力的作用范围与时间,提高运动速度,同时能使肌肉的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肌肉阻力和增大肌肉合力。所以增加力量和提高柔韧素质都能提高学生的快速能力 。

(一)通过改善技术,培养快速能力

学生的快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运动技术,而学生本身不断地随各项素质的提高有所改进完善并适应。他们只有掌握与素质相适应的正确合理的技术,使动作的完成达到经济性、实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已有的速度水平。如径赛项目的技术重点就在于处理好步频与步长的比例关系,步长的增加取决于柔韧素质,步频的提高则能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从而培养他们的快速能力。

(二) 通过克服速度障碍,培养快速能力

速度障碍就是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神经、肌肉系统发展到一个高峰,跑进中长期形成习惯的频率、步幅、节奏、技术等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成绩不再提高,出现障碍。克服速度障碍,提高快速能力的方法有:训练手段多样化,使中枢神经系统建立灵活多样的条件反射,以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快速能力,又克服学生的速度障碍的目的。改变训练环境,使学生克服长期训练带来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况,达到培养学生轻松协调的快速动作和快速能力。

(三) 通过克服心理障碍的训练,培养快速能力

心理障碍就是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所表现的恐惧、害怕、犹豫不决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动作技术失去协调性,快速能力也就无从发挥。克服心理障碍,需要自己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发扬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采取的措施:改变训练环境,改进训练手段,广泛采用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安排比赛条件相近的竞赛和训练,达到在心理上适应比赛的环境,以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快速能力。

(四) 通过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培养快速能力

由于科技的进步,田径训练的各种器械纷纷涌现,从而使训练方法、手段多种多样,所受到的刺激也与日不一,更能充分动员机体的潜力,提高速度素质,培养快速能力。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不但能克服速度障碍,增加运动性趣,还能提高运动的速度,达到培养快速能力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运动时的快速能力教育论文 第2篇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能力 学生 教师 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十种能激发学生读书(主要指朗读)兴趣的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群体朗读法

即全体同学齐读,类似于音乐中的大合唱,显得气势宏大,令人振奋。全体学生宏大声音的烘托,容易感染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减少顾忌,朗读的潜能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比较朗读法

就是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朗读方式的比较,寻求适合特定内容的最佳朗读方式,从而揭示朗读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老师和学生的比较。通过对比,能悟出文章的朗读要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及朗读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三、表演朗读法

就是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表演,就会对课文加深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就能更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而学生在表演中,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演对情感的.再现,就会形成一些表演的技能技巧,这样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交替朗读法

即抽取两名学生交替朗读。这种方法是从广播电视中节目主持人的播音方式借鉴而来的。用好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让两名学生配合默契,最好抽男女学生各一名,每人读一句后即由对方来读,可以以课文中的句号、逗号、分号等为替换标志。读前可以先找两名同学进行演示。 五、接力朗读法

即一个一个的交替来读,第一位同学读书时由全班同学监督,一旦有读错的地方立即停下来纠正,然后由下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依然是读错就停,有错必纠,依次类推。读错可以理解为:添字、掉字、错字等。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易于培养学生读书专注的心态。

六、自选朗读法

即由学生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抽取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多挑选自己能熟读的部分,因此能增强他们正确朗读的信心,使其逐渐的对读书发生兴趣。

七、推荐朗读法

即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推荐另一名学生朗读。这种方法易于使被推荐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荣誉感,读书的时候会更加认真。这种方法可以和“接力朗读法”配合使用。

八、模仿朗读法

先由老师自我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抽取若干名学生作模仿训练,可模仿速度的快慢、重音的把握、抑扬顿挫的运用等。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重视范读的效果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己平时的朗读习惯。

九、设疑朗读法

就是教师在让学生读书前设计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朗读寻求答案。这种读书法目的针对性较强,容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限时朗读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读前限定好时间,看哪些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先读完。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增强学生读书的效率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时的想象能力 第3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打下想象基础

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 点燃灵感的火花, 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 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 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发挥聪明才智, 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写作水平。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勤奋的探索, 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 绕有兴趣地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储备想象素材

在小学作文中, 人们想象出来的新形象,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些新形象都需要在大量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组合而成, 由此可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储备大量的知识、经验, 想象才能够展翅翱翔。

只有以知识为基础, 经常观察生活, 深入思考, 作文才会境界高远, 充满灵气,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 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场面描写也写得有声有色。在观察过程中, 学生会开动脑筋, 努力思考。观察事物时, 不仅要教给学生要看到它们是“什么样的”, 还要问几个“为什么”, “将来会怎样”, 做出初步的推断。只有在观察中做到一边看一边想, 观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 如果不思考, 即使眼睛睁得大大的也是没有用的。同时, 还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 就是在观察人、景、物的同时, 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 听到的声音, 嗅到的气味等, 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在实物和现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 使已有的印象更具体, 更形象, 更新颖。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说过:“阅读文艺作品, 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 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想象式阅读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为主导,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极大的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说阅读教学激活了沉闷的语文教坛的话, 那么想象式阅读教学则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和联想不能够想当然, 必须在一定知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努力进行输入, 是学生写出有创新意味好文章的先决条件。要想提高写作能力, 必须坚持广泛阅读。因为广泛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 开拓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增强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并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阅读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学生的语汇量多了, 在说话或写作时可以随时从脑中调出词句组织出生动形象而又美妙的语言来。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之一, 写作时可启发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来, 写下读后感受、日记等。

三、通过写童话,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 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 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 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 训练学生写童话, 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 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 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1. 提供想像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 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 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 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学生才得以充分地发展。

2. 教会学生构思方法, 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 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 构思不好, 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 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 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 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 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 注意立足现实, 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 往往又会乘着兴致, 漫无边际地想像开去。因此, 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 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儿童往往把握不住, 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 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 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 让学生立足现实, 合理想像。这种想象力, 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 并能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实践证明, 进行续写型的训练确实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有利于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 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 学生自己也享受了虚构的乐趣, 有了创作的自豪感。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即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 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最能体现出创新意识的, 而想象力又是创新意识最突出的表现特征。因此, 要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不能不抓想象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时的想象能力 第4篇

语文作文教学兴趣学生想象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最能体现出创新意识的,而想象力又是创新意识最突出的表现特征。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不能不抓想象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极佳阶段,因为学生大脑思维、心理情感正在萌动中,为训练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丰富的作文想象力,卓越的创造力,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在作文中要鼓励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通过培养想象力,使作文教学锦上添花。为此,通过对作文教学路径的探寻,试图以此提高学生想象力,显得十分必要。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下想象基础

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想象素材

在小学作文中,人们想象出来的新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些新形象都需要在大量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由此可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储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想象才能够展翅翱翔。

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观察生活,深入思考,作文才会境界高远,充满灵气,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场面描写也写得有声有色。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开动脑筋,努力思考。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要看到它们是“什么样的”,还要问几个“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做出初步的推断。只有在观察中做到一边看一边想,观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如果不思考,即使眼睛睁得大大的也是没有用的。同时,还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是在观察人、景、物的同时,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实物和现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已有的印象更具体,更形象,更新颖。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想象式阅读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为主导,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极大的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说阅读教学激活了沉闷的语文教坛的话,那么想象式阅读教学则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和联想不能够想当然,必须在一定知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努力进行输入,是学生写出有创新意味好文章的先决条件。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坚持广泛阅读。因为广泛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阅读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汇量多了,在说话或写作时可以随时从脑中调出词句组织出生动形象而又美妙的语言来。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之一,写作时可启发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来,写下读后感受、日记等。

三、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地发展。

2.教会学生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地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这种想象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实践证明,进行续写型的训练确实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学生自己也享受了虚构的乐趣,有了创作的自豪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 第5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杨俊娥

禹州市实验学校,河南 禹州 461670

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作文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从兴趣抓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例如,鼓励学生将写得好的作文投向学校电视台、校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等。一经采用,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创作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说写能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能力的发展水平。那些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觉察出”事物的重要特征与细微差别,因而他们的知识较丰富。而那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尽管他们也在认真地观察,却往往“觉察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甚至“视而不见”,因而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打“擦边球”。因此,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座右铭。

1.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

我们在三年级时,曾组织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竖笛子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一支小小笛子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青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狗、鸡、鸭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中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无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有一次,自习课上我们发现大部分男同学放下作业不做,却围在张驰同学的位桌前,争着看一只用彩色水笔着色的小泥块。当时虽处于寒假前的紧张复习阶段,但我们看到这正是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的好机会,于是就和大家一起观察起来。为了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我们就布置孩子们在第二天下午带来垫字板、彩笔、泥土等,教他们亲手做这样的泥塑。这样一动手,孩子们对泥塑的制作过程就比较清楚了。一只只形状各异的泥塑做成了,同学们甜蜜蜜地欣赏着,心满意足了。这样,促使学生们进行再观察,把观察活动提到又一个新的高度。引导学生观察,并要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学生年级的不同,智力上的差异,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差别。

2.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交流收获。教师则根据实际再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对自己没有观察到或观察不仔细的地方,重新观察,重新描述。如第六册《春天来了》。采用观察自然的方法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老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如有学生说:“春天来了,燕子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了”“小草从泥土钻了出来,给大地铺上一层绿地毯。”“粉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迎春花迎着春风开放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三年级学生说出一段段优美、通顺连贯的话语,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自己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获得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效果。

3.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拓宽视野:学生可以去旅行,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探索乡村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学生只要有了亲身体验,就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

三、开展活动进行课外练笔,深化写作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在作文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讲评。课外练笔和命题作文不同,写什么,怎样写,写得长,写得短,作凭学生自由选择和掌握;一件小事,一点感受,一次实验,皆可成为练笔的题材,而此举确实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化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所以,每年开学初,我都让学生准备课外练笔本,让他们学着写日记或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内容不限,亦可摘抄,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在耐心引导和严格要求下,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越写越爱写,越写越会写,有些同学还能天天写,内容由短到长,开启了学生思维,强化了学生作文兴趣,切实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作文水平普遍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论文 第6篇

摘要:本文是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学讲”课堂上能够“问”、敢于“问”: 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创造具体情境,提高学生“问”的欲望;正确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问”的能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提问能力

“学讲”计划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学讲”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进去”,而另一个是“讲出来”,而“问出来”也是“讲出来”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能够“问出来”并且敢于“问出来”是一个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时必须具备的能力。“问出来”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向懂的人请教,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另外一种是向对方提问,为了检验和巩固对方的学习成果。本文所讲的”问出来”,具有上述两种目的,学生在提问中可以解除心中的疑惑,锻炼其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的“学讲”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质量地提问,不仅仅简单的增加提问者的知识和被提问者的成就感,更能够促使被提问者主动思考和探索,这就是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在“学讲”课堂上让小学生“问出来”呢?

一、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

游戏在“学讲”课堂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你问我答”就是其中的一种。一开始实行“学讲”计划时,学生相互之间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去问问题。在玩了“你问我答”游戏后,这一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在复习乘法时,学生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小组甲代表:“我们组抽中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出租车的起步价是6元,包含3公里,超过部分每公里3元钱一个人坐了6.7公里。请问他应该付多少钱?”

小组乙代表:“这个我们知道,6.7公里应该去掉包含的3公里,数量乘以单价,再加上起步价就对了。具体的算法是:(6.7-3)*3+6=17.1元。”

小组乙另一位学生:“等一等,我突然想起另一种算法,我们可以假设包含在起步价的3公里也是每公里3元,然后再扣除差价就行了。算法是,6.7*3-(9-6)=17.1。”

小组乙欢呼,并由小组乙开始提问。

……

游戏结束后,教师对这一题目的点评:小组甲设计的第一个题目问的非常好,虽然简单,但难度不小,设计这道题的同学值得鼓励。小组乙同学的第一个回答是常见的回答,答案正确,更加难得的是小组乙临场发挥,想出第二个答案。连小组甲设计的标准答案都没有这种思路,非常难得,在满分10分的基础上加一分难度分和一分创新分,总共12分。小组甲设计的题目非常合理,加题目设计分满分5分……

“学讲”课堂上的“你问我答”游戏有以下特点:第一,题目全部由学生设计,且附加参考答案(若学生不会,可不附加)。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能够从出题者的角度思考,思考考察哪些知识点。第二,问题的设计是由组员共同完成的,全体组员都参与了问题的提出,有利于锻炼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提出好的问题。不仅答对有分数,提出好的问题同样有分数。第四,给学生一定的提前准备时间,让其在提问和回答时都不怯场。这样在游戏中,学生变得敢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更加能够考察和巩固被提问者的知识。而在游戏中,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这样的“玩”中不知不觉中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具体情境,提高学生“问”的欲望

“学讲”计划指出: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之前的教导者、命令者逐渐转化为启发学生质疑能力的启发者,意见交流者,俗话说授人以鱼不了授人以渔。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之前,我让各位学生自己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就会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们一个个积极的给我提问,我准确回答出答案,他们觉得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这么厉害呀?”在之后的自学中,学生就会带着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疑惑进入导学案的学习中,有的小组甚至自发的进行了比赛,看看谁能最快的回答出问题中角的度数,甚至在课堂上向我挑战,提出了“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这样更深刻的问题。

这种考虑到每位学生喜好和能力的情景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通常的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向教师提问,这在无形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形象和定位。

三、正确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问”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认知和学习状态尚浅,缺乏一定的提问技巧和方法,所以提出的问题质量大多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提问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提出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学会提问,将不明白之处提出来。小学生由于天性思维活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心中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作为老师,应该重视这点,正确引导他们的天性,培养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待课堂中的问题以及周围的事物,并从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寻找质疑的乐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提供机会,课堂上多设置愉悦的互动提问环节,这样既能教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并且在课后要让学生回顾自己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哪些,从而改进质疑方式,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更深追求。

2、学会联想,在问题的关键点上提出质疑。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展开联想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高质量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欲望。联想能够有效地创造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找到问题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教导学生利用已知的规律和知识,联想到新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联想能力。从小学就开始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好奇心,更有助于学生日后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问”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参与和探索才能获得知识,才能在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要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然而,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有些老师上课时过于严厉,对于上课时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能耐心解答和解释,甚至呵斥学生,使得学生对于提问产生胆怯。所以,在“学讲”课堂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的营造,使得学生能敞开心扉,敢于质问疑难。

1、营造和谐积极的心理环境。学生只有感到心里安全和自由,才能够放开自己,勇于向疑难提出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以,作为老师,与学生们之间保持良好和谐的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质疑的重要前提。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在平时的课间,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真正与他们交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照顾和关怀。在上课的时候,对积极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那些害羞胆怯的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发展。

2、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要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于“问”,不仅要让他们处于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还要使他们处于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之中。老师要明确指出,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权利,学生们一样拥有,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敢于提问,并准备贴近生活,学生们感兴趣的课件进行讲课,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老师还要用眼神、微笑和掌声对同学进行肯定,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运动时的快速能力教育论文 第7篇

数学是一门着重于理解的学科,在学习中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对一个问题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多想想,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学生在认识了平行线之后,让生举例,如电线杆、铁轨……等,从正面加深了对平行线的认识,正面认识之后,师举例:以教室为例,教室南墙地面一条横棱与北墙竖着的一条棱,它们不相交,则它们是平行的,由此反例巩固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而且也由此创新让学生了解了异面直线。

又如:在对顶角的教学中,认识了对顶角之后,给学生一个角,让大家画已知角的对顶角,通过学生亲手实践对对顶角有了更深的认识,即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通过分析、对比、辨析得到正确结论,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批判性、创造性、发散性、逆向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再是多做题、做死题。做题不在多而在精。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解题串联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就是数学解题,求得结论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在解题中深入思考、分析与研究。

波利亚曾说:当你找到第一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解题不是简单的回顾或检验,而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结构特点,寻找各知识的交叉点,总结、理清、概括思路,形成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目的。

如此,对已知条件或结论进行深化或改变题型,激发学生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变换思想研究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就是依据特定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描述及数学表达式、数学图形的提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因而我们达到标准:

1、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求新意识和价值意识。

2、教会学生们创造性地学习,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的预期性、批判性、开放性。打破单纯依靠教师、依靠课本的封闭性学习方法,鼓励多实践,多发展课外兴趣,在一种全方位的学习方式中发展学生的智能。

3、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和幻想,把其中合理性提炼出来获得有价值的新设想。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扔掉原先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法,它出现得非常及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的最快的信息反馈手段,也是攻破难点、突破重点、体现观点、解决疑点、克服弱点的关键,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疑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例如:在同底数幂相乘中,总结性质设计的问题为:

1、幂在进行什么运算?

2、幂的底数是什么关系?

3、计算时底数有没有变化?

4、指数怎样运算可得到结果的指数?

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一条规律,就能轻易地得到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综合能力。

在提问时要注意词句善于让学生理解,不用空洞生硬的语言,如“是不是”、“懂不懂”,问题切忌大而空或细而浅,这样不仅失去提问的价值,而且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积极的提问可促进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概念、法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反之,则影响教学效果。

2、问题教学法中,运用新知,拓展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题目一出,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手动脑进行演算,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让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复习所学的概念、定理,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延伸,从而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拓展创新出现了整体代入,也会发现两方程左边相减可消去未知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课余时间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黑板报,开展“争当小小数学家”活动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 第8篇

一、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速度慢、阅读量小的问题。这些与我们的英语教学现状有关,在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强调“少而精”,忽视“多而广”,只重精读轻视泛读。习惯于慢读,而慢读又偏重于词句表面意义的理解,忽视了对句子在上下文中的特定意义的理解,从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内容的理解。二是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人只把阅读作为复习巩固语法和词汇的手段,而没有作为一种使用能力着重培养。目前,我们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指字阅读,低声阅读或心中默读,回视前文或重复阅读,它们的弊病是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主旨或主题,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眼停次数过频,阅读时间增长,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

二、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改革和加强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和语言教学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它们对于英语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语言教学是为了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为发展运用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而阅读教学不是为了把某种知识装进学生头脑,而是要使学生自己学会获取某种东西,培养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获取新信息的能力。由于两种教学的目的不同,它们选取材料的内容也不相同。语言教学注重英语知识循序渐进的科学安排,阅读教学要注意把握好写作的真正目的。如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得到娱乐等。当然理想的阅读最佳效果是速度快,理解率高,我们要把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没有理解速度的要求的阅读是虚的;反之,没有阅读理解率的要求,也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摆正二者的关系,速度的快慢应以理解程度为参照标准进行调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阅读要求每分钟120到150个词之间,为了使学生达到这个速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一方面要求在训练快速阅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训练阅读模式上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一看题目、小标题或第一句话,就开始猜测,期待或者叫预想,进而获取信息,修正原预想,一步步推移,形成结论。再从文中获取信息,不断反复修正,直到最后把全部信息前后勾连,融会贯通,得出最后判断结论。具体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情景会话,教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阅读课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词汇量越大,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它在掌握一定量的词汇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高职学生掌握的语法并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特别是加强疑难句的分析与理解。而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

3.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础提高与否,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验证预测情况,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

三、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技巧

1.要有明确而严格的时间观念。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应该有个时间计划,要争分夺秒,有一种紧迫感,这样才“快”得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严格的时间要求,逐步培养其时间观念。

2 . 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读速越快,越需要全神贯注。不可心猿意马、走神开小差,否则,不但阅读速度不快,而且读后会不知所云,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3.培养和发展默读的能力。阅读分朗读和默读。默读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快速阅读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朗读的基础,就必须把精力放在默读上。默读首先是不出声的视读,开始练习时要注意抑制发音器官(如嘴唇、声带等)的动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回视”,最后要求达到消除在脑中里出现的词语的潜在语音形象,即要求通过视觉器官直接地、快速地感知文字信号。默读的速度比朗读的速度快得多,它是我们实现快速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4.要善于作成组视读,即要以短语、意群或句子成分、基本整句为单位,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逐词阅读。成组视读平均一目可以读4~5个单词,其速度远远比逐词阅读快。

5.要学会根据上下文作悟意阅读,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关系或通过构词分析推测确定生词的词义,而不是一碰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当然,阅读材料中的生词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这就要求阅读者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量。

6.要学会略读和跳读。阅读不是毫无目的地漫步词林,或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阅读者往往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或只求抓住全文大意,这就必须学会略读和跳读。略读是快速浏览,寻找某项或某几项特定信息;而跳读则是作跳跃式的阅读,抓住文章的要点。略读和跳读并非马马虎虎地读,也不是草草过目,而是一个积极地迅速搜索所需信息的过程。

7.阅读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慢慢吞吞地逐词阅读,得到的是一些孤立的、零星的概念,往往抓不住文章的的要领,跟不上作者思路。因此,阅读时必须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结构,把阅读的视野从词语扩大到整句和整段,不要只纠缠在语言和内容的细节上,这样才能全面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实质。

上一篇:垃圾食品的调查报告下一篇:盐渎公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