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2024-07-09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精选6篇)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第1篇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为了学习和借鉴××*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青白江区司法行政工作水平,推动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创一流”活动的开展,9月22日至27日,由区长助理××*同志带队,青白江区司法局负责人以及司法行政干警一行4人赴宁夏回族自

治区××*市,对该市的司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在学习考察期间,受到了××*市司法行政系统同行的热烈欢迎、热情服务和周到接待。所到之处,我们感到,××*市的司法行政工作,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的中心,服务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扎实开展工作,开创了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学习考察组全体成员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好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司法行政工作信心。现将这次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收获

此次学习考察,在听取了××*市司法行政工作总体情况介绍的基础上,我们重点考察了贺兰县司法局的基层司法所建设,走访了该县的立岗镇司法所和常信乡司法所,参观走访了该县立岗镇清真寺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我们还参观走访了××*市合天律师事务所,××*市兴庆区公证处和××*市公证处,通过现场实地参观学习以及与××*市司法行政系统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市司法行政工作自觉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积极有效地履行司法行政的工作职责,他们的许多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认真履行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职责,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市十分重视对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健全,围绕当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为首要任务,以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为重点,认真坚持矛盾纠纷的分析预测制度、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制度,重大矛盾纠纷的上报制度和重大矛盾纠纷信息预警处置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以该市的贺兰县为例,近三年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79次,排查出矛盾纠纷3800余件,调处成功3677件,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5件7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8件18人,防止群体性上访49件1443人,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到100%,安置率达到96.4%,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当地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二)、自觉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司法行政工作。

××*市十分重视引导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都认真组织律师、公证员组成政府法律顾问团,积极参与当地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招标投标、征地拆迁、信访接待、矛盾纠纷的化解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积极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项目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服务,为涉外经济服务,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等,通过服务当地中心工作,不仅提高了自身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为提升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三)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司法行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高。

××*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司法行政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并把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司法所是各区(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并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一直保留了乡镇司法所,全市所有的乡镇司法所全部立户列编。以该市的贺兰县为例,该县共有人口18万,地域面积1599平方公里,是农业大县,县司法局共有人员28人,全县7个乡镇均设立了司法所,司法所全部立户列编,每所3人,实行司法局和乡镇双重管理、以司法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每所有3-5间共约100-12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每个司法所配备了一辆汽车、两辆摩托车、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部数码相机,而且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司法所均建立了党支部,司法所建设达到了“六统一”(阵地建设统一、牌子章子统一、制度上墙统一、职责任务统一、工作台帐统一、档案资料统一)和“四规范”(组织机构规范、队伍建设规范、业务工作规范、基础设施规范)。

(四)、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市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手段,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了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学法用法,建立

和完善了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干部法制培训和讲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并坚持组织开展法律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工地、进村庄等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特别是在每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通过组织法制宣传车队、法制电影周、法制文艺演出等大型法制宣传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市努

力强化法治实践,扎实推进了地方、行业和基层的依法治理工作,组织开展了依法治理示范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创建工作,对广大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依法治理,如:为了规范清真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市组织开展清真食品专项整治月活动,集中查处假冒清真食品的违法行为,消除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以上只是选取××*市司法行政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部分经验作了一些梳理、归纳,××*市司法行政机关在其它许多方面,如加强队伍建设、开拓司法行政业务等方面,还有许多好的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我区司法行政工作的差距

在这次学习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很自然的将我区的司法行政工作与××*市进行比较,虽然我们也有企业人民调解、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等一些富有特色的工作,但与××*市的工作比较之下,我们感觉存在以下一些差距:

1、司法行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

××*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自觉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积极有效地履行司法行政的工作职责,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司法行政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真正体现了“有为才有位,有位必有为”。相比之下,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特别是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生态工业高地”的奋斗目标,积极有效地履行司法行政工作职责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我区司法行政的基层基础工作显得比较薄弱。

在××*市,由于司法行政工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委、政府对司法行政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因而,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市一直保留了乡镇司法所,而且实现了司法所立户列编,在人员、装备、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达到了规范化司法所的标准。相比之下,我区的司法所一直未能解决立户列编的问题,且在近年来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只在乡镇党政办保留了司法所的工作职能。目前,我区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司法行政工作机构,也没有专职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基层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种现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司法行政工作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

3、司法行政工作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够。

××*市虽然经济条件不如成都,但司法行政工作求真务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勇于开拓创新,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该市贺兰县公证处为例,虽然公证处仅有3名公证员,并已改制为事业单位,而且该县是农业大县,证源相对较少,但他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拓展业务,目前公证业务已涉及各类承包、租赁、金融、房地产买卖、企业改制、拍卖、股权转让、城市房屋拆迁、招投标、证据保全、现场监督、继承、赠与、亲属关系、收养、遗嘱、婚姻、学历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所办公证涉及美国、英国、沙特、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公证业务收费以接近20的速度逐年递增,既增加了公证机关的收入,又避免了合同纠纷,减少了诉讼,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又如,××*市公证处近年来做得最多、时间最长的公证便是招投标项目的公证,他们全面介入了当地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从法律的角度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依法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效避免工程建设项目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再对比我们的一些工作,由于怕担风险,怕承担责任,不少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缺乏勇于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三、加强和改进我区司法行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虽然学习考察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市的司法行政工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启发也较大。我们青白江区处于西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司法行政工作完全有理由争创西部乃至全国的一流。为此,我们认为应当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

同××*市相比,我区司法行政工作解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改革步子不大,工作进展不快,服务意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市的先进经验与当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实施“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结合起来,从加快青白江区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我区司法行政系统认真组织解放思想、大干苦干比奉献的大讨论,进一步掀起思想解放的热潮,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中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强化司法行政工作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服务理念的大更新,以服务理念的大更新促进司法行政系统广大干警以及法律服务人员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的增强,不断提高服务青白江经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服务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第一追求和第一责任,把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到区委、区政府“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生态工业高地”的奋斗目标之中,为加快我区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是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拓展司法行政工作的各项业务。

1、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大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把普法宣传的广度向社区、企业、学校、乡村延伸,重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努力提高他们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我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认真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2、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紧紧围绕青白江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在区委、区政府和各乡镇(街道)重大决策、重大举措出台之前,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预测,分析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注重捕捉矛盾纠纷的迹象和苗头,一旦发现有苗头和隐患立即组织人员予以调处,把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注重回访和信息反馈工作,防止其反复,从而为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铺平道路,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晴雨表”和“探雷器”。

3、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发挥好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的作用。在不断提升法律服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参与我区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招标投标、征地拆迁、信访接待、矛盾纠纷的化解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为各级政府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当好顾问和参谋,努力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服好务,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服好务,为我区对外招商引资服好务,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好务,为我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如:通过公证处介入我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介入土地的招拍挂,从法律的角度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可以依法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和土地招、拍、挂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合法性,提高其公信力,能够有效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减少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从而促进成都北部新城、生态工业高地的建设。

4、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底数清楚、情况熟悉、去向明白,定期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帮教工作,不歧视他们,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新的生活,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给予热情的关心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帮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区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努力维护青白江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5、积极推进片区司法所建设,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落脚点,今年,我们要认真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的要求,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司法所建设的国债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启动我区片区司法所的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的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司法所倾斜,切实保证基层司法所建设的需要,使我区的基层司法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三、切实解决司法行政机关人员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机构改革后,区编委核定区司法局内设机构6个,政法专项公务员编制30名。目前,区司法局仅有干警18人(其中1人借调市政府办公厅),由于工作人员较少,以至于司法局部分内设机构至今无法单独设立,不管是与××*市的同类司法局相比,还是与成都市其他区(市)县司法局相比,工作人员明显不足。同时,司法行政工作经费也严重缺乏,今年较去年相比直接减少预算经费10万元(财政预算法律援助经费减少4万元,停止收取法律服务机构管理费6万元),再加之近两年来,区公证处配合我区征地拆迁,办理了上万件公证事项,按照区政府相关会议纪要的精神,申请单位应缴纳公证费109.15万元,由区财政支付,但至今没有兑付,致使司法行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人员和经费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发挥。为了保障我区司法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行,以便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建议区政府能够参考成都市二圈层区(市)县的标准核拨各项司法行政工作经费。在人员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司法行政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司法行政干警,另一方面,也请区委、区政府同意并支持我们在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选调符合条件的人员,充实到司法行政队伍中来,切实解决司法行政机关人员和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保证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第2篇

9月13-16日,在县委改革办的组织和带领下,我随同考察团先后到银川市民大厅、金凤区服务大厅、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服务中心、灵武市工业园区企业办事服务中心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分别和金凤区、灵武市的相关领导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重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等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耳闻目睹了银川市县区在政务服务创新发展、创优实践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做好自己负责领域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以下三个方面是给我最深刻印象的:

一是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划转除国土、规划、公安外的近100项审批事项和近50项部门服务管理事项,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在行政审批服务局内封闭运行,有效解决审批职能分散、审批权力碎片、审批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从“一站式”审批发展到“网上审批”,对部分审批业务审批改为备案,通过银川市网上市民大厅,预计到2017年底能够实现60%以上的行政审批业务实现不见面、马上办,彻底改变传统审批模式,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是涉企审批流程优化。灵武市在工业园区推行“网上办、集中批、区域评、联合审、代办制、不见面”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设立企业办事服务站,对入驻高新区网上审批事项全程受理代办。出台《灵武市涉企行政职权改革工业园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规程》,优化流程压缩时限,为企业的快速开工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能够实现这样的成就,我体会到,是得益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合力: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从上到下都有专人负责;二是做好顶层设计,由上至下的推动。三是各部门的全力配合,更新部门领导对行政审批集中办理的认识,明确审批和管理分离的部门定位。四是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通相关业务部门专网,破除信息孤岛,减少纸质资料传送和信息重复录入。

对于进一步做好我们的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我觉得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领导。强化对改革办、编办、行政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所承担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二是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尽早实现各种数据的共建共享。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第3篇

㈠基本情况

1.山东寿光市。总面积2072 平方公里, 人口103 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16065 元, 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整合畜牧、海洋渔业、质监等部门的检验检测职责, 投资3000 多万元建成了寿光市检验检测中心。市乡 (镇) 两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配备6 名以上工作人员, 检测人员全部做到持证上岗。全部配备了速测设备和交通车辆, 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处理平台, 实现了对镇街和蔬菜基地追溯点实时监控和检测数据实时传输、数据共享。建成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 农业投入品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 在80%以上门店逐步建立起农药购买实名登记制度, 全市15 个镇街区共有309 家农资门店安装运行了该系统。

2.山东荣成市。陆地总面积1526 平方公里, 67 万人口, 农民人均纯收入17670 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荣成市农业局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 (正科级) , 从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工商、质监、安监、检验检疫7 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实行联合办公, 镇村两级都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配置了微机、档案柜、速测仪和制度刊板等有关硬件设施, 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员和监督员, 在监管上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体系。在全市已建立农产品检测点30 个, 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范围的产品已达120 个“, 三品”及出口农产品基本实现电子化追溯。新建了全国首个“高毒农药信息监管平台”, 对农兽渔药销售实施严格登记备案制度, 备案情况及时上传到监管平台, 对全市20 家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实行“条形码”追溯管理。

3.江苏张家港市。全市总面积999 平方公里, 下辖8 个镇, 1 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总人口160 多万。张家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启动较早, 2002 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目前, 建立起了市、镇、村三级专门监管队伍, 市农委设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科, 承担监管工作综合协调, 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农产品质量的综合执法。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增挂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牌子, 每个镇区不少于6 人从事农产品监管, 在涉农的村设立了村协管员。

4.湖南鼎城区。辖37 个乡镇 (场、街道) , 总人口82.37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1.05 万人, 耕地面积111.91 万亩, 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从2010 年开始, 鼎城区以监管体系建设为重点, 狠抓综合监管, 强化保障措施, 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连续多年实现了农产品“安全零事故, 消费零投诉”。在体系建设上, 目前, 全区29 个乡镇, 2 个街道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明确了乡村、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 建立区、乡、村、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县乡共管, 以县为主。各乡镇安排了2~3 间监管办公信监测用房, 5 个省级度点乡配备了抽样监测车辆、24 个乡镇配备了摩托车。

㈡主要特点

1.责任机制完善。市政府、乡镇、生产或经营主体之间在责任靠实、考核奖惩、问责追责机制上形成了一套严明的工作制度, 通过属地监管责任机制的建立, 把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寿光市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建立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 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水产养殖企业、畜禽养殖屠宰企业等主体签订了责任书, 责任告知率100%。鼎城区明确属地管理职责, 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县乡共管, 以乡为主”, 从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消费安全和工作保障方面出台了30 多项制度。农业主管部门严格落实监管主体责任,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绩效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制。荣成市制定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市镇村签订责任状,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监管体系完备。各市 (区)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早, 在工作实践中, 各地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际, 建立健全了较为严密的市、乡、村 (组) 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 按工作需要配备了相应的工作设备, 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队伍。

3.监管执法到位。强化农业执法地位,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做为监管监测工作的后盾力量, 倒逼生产、经营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开展日常自检。寿光市强化执法大队职能, 在市农业局设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在乡镇设立农业行政执法中队, 按照不少于6 人的标准配齐了人员, 按照属地责任严格对农业投入品和监测不合格农产品进行执法检查, 在工作上形成倒逼机制, 同时与公安机关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 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移交处理。荣成市在监管执法上坚持“狠抓源头、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点突破、长效监管”原则, 采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农资经营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严肃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

4.工作经费有保障。4 市区地方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力度大, 在工作运转、监管监测平台建设、体系建设上依托项目, 保证了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寿光市、乡两级农质监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市上每年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执法工作经费90 万元, 每个乡镇预算工作经费15 万元, 在975 个村设立了监管员, 落实经费补贴110余万元。荣成市投资300 万元, 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张家港市每年市级财政用于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经费超过500 万元, 在“三品”认证、名牌发展、标准化奖励, 养殖污染治理等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每年约有300 万元。鼎城区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经费由区财政和农业局共同保障, 区上每年安排15 万元用于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乡镇每年保证工作经费5 万元, 主要来源由乡财政、上级项目支持和农业局以奖代投解决。

5.质量追溯网络化。4 市区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 建立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节、储运和即时监测等工作方面实行全程动态追溯监管平台。寿光市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处理平台, 实现了对镇街和蔬菜基地追溯点实时监控和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荣成市率先在全省建成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在市区各大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建立了农产品自检速测室, 并与农安办监管系统兼容联网, 检测数据和检测画面实时上传, 实现了全程无缝监管。在农业投入品追溯上实行农资统一配送“, 一药一卡”制, 消费者凭本人身份证经电子扫描识别系统扫描存档后, 才可以买到高毒农药, 销售记录即时上传到监管平台, 确保销售药品可追溯。引进“追溯宝”云服务平台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信息化监控, 通过扫描生成的二维码直接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的信息。张家港市以蔬菜 (净菜) 为试点, 开发了农产品全程追溯系统, 实现了农产品生产、配送、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 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 就可以查询到蔬菜生产到流通等全程详细信息。目前, 全市已有23 家农业基地和配送销售企业安装了追溯系统。

6.源头监管扎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 从源头上预防和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寿光市制定农 (兽) 药经营告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建成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 建立起农药购买实名登记制度, 高毒农药政府储备制度和仓储农药规范化、定点管理动态化、使用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四化”高毒农药储备管理体系。荣成市严把农药的市场准入关, 销售的农药产品必须先由经营企业到农业部门提出登记申请, 审查合格发放准入通知书后才能销售, 并将备案信息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上, 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张家港市农药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 向农民实行零差价销售, 对农药实行信息化管理, 实现了农民购买农药实名制。

二、体会和感受

㈠领导高度重视, 严格落实责任归属是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

4 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都比较早, 各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都非常重视, 涉及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交市政府发文安排和督办考核,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如:寿光市和鼎城区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成立了由政府市 (区) 长任组长, 相关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了“一把手”工程。荣成市通过采取人大、政协监督和提议案的方式解决和推动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鼎城区明确责任归属, 强化绩效考核, 区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层层签订责任书, 明确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完善绩效考核奖惩体系, 对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实行动态考核, 并实施一票否决, 严格明责、立责、追责。

㈡依托项目扶持, 全力保障工作经费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

4 市区地方财政较好,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大, 通过扶持项目、财政预算、以奖代补等办法加强监管监测体系及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 市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工作运行。

㈢科学设置机构, 建立三级监管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

4 市区结合工作实际, 合理科学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建立了三级监管监测网络体系。在农业局 (农委) 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安全办或质监股) , 负责全市农畜水产等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协调。乡镇全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或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 配备工作人员3~6 名, 专职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日常监管工作。寿光市整合资源, 建立1 个3000 多平方米综合性检测检验中心, 开展全市土壤、水质、农药、蔬菜等检测。并且强化农业执法职能, 在农业局设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站设立农业行政执法中队, 每乡镇按照不少于6 人的标准配备人员,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张家港市10 个乡镇成立农业工作局 (正科) , 内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专司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㈣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工作职责制度是保持农质监工作机构高效运转的保证

4 市区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起一支业务过硬的监测监管队伍, 探索建立了适合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 在市乡两级建立起了一支业务过硬, 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队伍。荣成市建立组织领导、考核奖惩、生态环保、科技服务、标准化生产、投入品控制管理、质量追溯、监测监控诚信建设、应急预警“十大”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鼎城区为乡镇农质监站制定27 项工作职责和制度, 规范乡镇农质监站工作。

三、建议

目前, 与考察区相比, 陇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不足, 重点表现在:县、乡、村监管监测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及资金投入不足;缺少有效监管监测手段和平台;没有一支过硬的监管监测工作队伍。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㈠出台一个决定, 解决好“三弱”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一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定, 切实解决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手段弱、监管平台弱、队伍建设弱的问题。加强经费保障, 建议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 万元用于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和检测检验运转经费及质量追溯平台建设, 从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中每年安排50 万~100 万元用于“三品一标”认证以奖代补, 推动全市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

㈡制定一个细则, 落实好“三责”

从市、县、乡镇政府层面制定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责任考核细则, 制定严格的明责、立责、追责制度, 建立完备的监督、考核和奖惩办法, 层层落实好政府主导属地监管责任。

㈢落实一个政策, 消化好“三难”

从政府层落实出台加强基层农质监机构建设的政策, 切实解决乡镇农质监机构人员到位难、工作开展难、职工晋升难的问题。建议市人社部门每年从招考的毕业生中安排50~100 名指标专用于基层乡镇农质监机构工作人员配备。

㈣科学设置机构

参照市食药监工作机构设置模式, 在市县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整合畜牧、水产和农产品监管力量, 承担综合协调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职责, 强化农产品监管执法职能。

㈤整合监测资源

参照食药监检验检测机构设置, 整合检验检测资源, 市县成立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 提升全市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

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

按照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方案要求, 对有较好工作基础的两当县、武都区先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议市财政安排100 万元财政专项用于两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质量追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第4篇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赴宁夏学习考察司法行政工作的报告 第5篇

为了加快我市设施蔬菜工程建设步伐,我市组织重点村负责人、技术人员近30人组团前往宁夏考察学习设施蔬菜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中卫天瑞种业公司、泰金种业有限公司、中卫市柔远镇镇靖村设施瓜菜产业园区和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参观了银川市(宁夏)园艺博览会部分展示园区、嘉丰源种业有限公司、贺兰县新平万亩设施园区和正在建设的日光温室现场。一致认为这次考察启发之大,感触之深前所未有,特别是所到之处设施蔬菜宏大的建造规模、科学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到位的技术服务和良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真正使我们对标一流,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学习了经验,受到了启发,树立了信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夏是个小省区,土地面积相对较小,这个基本区情注定了宁夏农业的先天“尴尬”,但宁夏却演绎了虽小不自小的“农业版本”,被国家确定为三大农业示范区。宁夏擎起了设施农业大旗,成功经验推向全国。宁夏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特别是2006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全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来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多方筹措资金给予补贴,推动了日光温室产业快速发展。各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林业、发改、财政、扶贫、科技、水利、金融、电力、交通等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了以市县建设为主体,多部门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为设施蔬菜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区设施蔬菜面积由2003年的11.2万亩猛增到现在的105.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1.8万亩,大中小拱棚达到54万亩;发展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28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基地248个,1000亩以上的超过145个,1万亩以上达到12个。全区设施蔬菜区域布局清晰,品种结构合理;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省区,并成功进入北京、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从蔬菜种植分布和茬口情况看:宁夏蔬菜主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卫、吴忠和银川三市。其中:从品种分布看,西红柿主要集中在中卫城区、青铜峡和银川兴庆区、金凤区和贺兰县;辣椒主要集中在中卫城区、青铜峡市和彭阳县;茄子、黄瓜以中卫城区、贺兰和兴庆区为主;而叶菜以银川和固原居多,以油菜和芹菜为主;硒砂瓜主要集中在中卫环香山地区。从茬口安排看,根据市场需求,采取“冬覆盖,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等多种形式,排开茬口,避开高峰期,错季上市。日光温室的生产茬口以早春茬与秋冬茬两茬相衔接为主、以长季节栽培(冬春一大茬)为辅的三种茬口模式。秋冬茬将在11月份大量上市。6、7、8三个月为露地和拱棚蔬菜上市高峰期。

二、主要做法

1、抓规划,因地制宜培育支柱产业

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成立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设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每年规划建设一个设施蔬菜产业带,每个设施基地于前一年7—9月份做好来年规划上报,相关部门据此做好第二年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工作计划,蔬菜设施建设水、电、路先行,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2、抓宣传,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产业规划确定后,针对设施蔬菜基地面积大、涉及农户多、群众接受程度不一的实际,中卫市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编印宣传材料、专题培训、组织外出观摩、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等形式,讲市委、政府的决心,统一了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了群众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开创了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共筑增收致富平台的生动局面。

3、抓规模,创新建设经营机制

中卫市设施蔬菜产业突出特点是规模大。以城区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产业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日光温室基地4个,千亩示范基地15个,500亩以上示范基地16个,100亩以上示范园区50个。其主要做法就是“返租倒包”这一土地承包流转方式,由政府统一规划,打破村、组之间的行政区域界限,以镇为规划单元,规划区内建设的日光温室以每亩400元的标准从农户手中返租回来,通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打墙建成后,再倒包给种植户或其

他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节约引黄灌区耕地,缓解沙坡头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积极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区发展设施蔬菜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新模式。2008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设高标准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区,试验取得成功,种植的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均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2009年建设沙漠温棚1200座、4000亩。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到1.6万亩。规划用15—20年时间,建成一个占地10万亩、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沙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4、抓投入,干部苦帮群众苦干

为解决群众建棚资金紧缺的瓶颈问题,他们在贷款上也有许多创新。一是贷款准入,由农牧局与乡镇成立农民贷款审核小组,和银行一起对农民的信用进行综合审查,确定贷款“绿卡”资格。每户农民每个大棚贷款1—1.5万元,每户最高不超过10万元,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二是成立农业设施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财政出资建立信用担保资金;三是权证抵押,运用“风险保证金+土地使用证+日光温室产权证”、多户联保等形式进行融资,形成了贷款的“绿色通道”。通过“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解决了规划费及通水、通电、通路、打墙体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真正形成了上下一盘棋,通力抓设施的良好局面。

5、抓市场,拓展流通打响品牌

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户蔬菜产品销售问题,该市采取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拓展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先后选派精

干力量到山东寿光专门学习蔬菜营销办法,先后引进青岛瑞克斯旺、荷兰妞内姆两大国外种苗公司,组建成立百利、新阳光、科源、瑞农、新富农等10多家蔬菜种苗公司,为农民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降低成本。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到西北、西南、东南、华北、华中等地区考察市场,研究市场动态,发展产销衔接关系,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空间。目前以西红柿为主的“沙坡头”无公害蔬菜不仅占领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市场,而且进入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市场,并通过边贸渠道打入中亚四国及俄罗斯市场等。

6、抓科技,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为增强设施蔬菜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使产业化经营在更高、更实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2008制定了《宁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研发体系”,温室结构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本土化。其基本框架:由首席专家——专家团队——研发中心——技术转化示范团队——示范推广小组——示范园区构成。通过多年的学习及自我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宜于当地特定气候条件的各种棚室,并对各种构造结构进行大面积改造,将保温节能与集雨节灌在设施栽培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干早、半干早地区的特点。依托国家及自治区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采取“搭船出海”、“筑路出海”等多种形式;“院(所)企联合”、“企企联合”、“院(所)县联合”

等多种层次,引进、联合区外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生产经营企业或大户,组建宁夏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经销合作共同体,建立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示范园区,集聚精兵强将、捆帮相关项目、利用优势,开展产业综合技术集成的示范、推广;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科技示范户,建设技术示范园区,以点带面,同时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形成了固定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手把手教会农民设施种植。以此推动宁夏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三、对标启示

我市设施蔬菜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破解观念、土地、技术和资金“四大”瓶颈,转观念,抓流转、促规模,抓技术、树典型,抓招商,推动我市设施蔬菜快速健康发展。

1、全方位宣传发动,破解观念瓶颈

如何能让太原的农民、干部真正看得起农业来,真正相信靠发展农业也能解决好就业增收,真正认识到设施蔬菜是一项高效益的产业,乐于自愿发展,这是全市发展这项产业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高效农业不同于常规的传统种植,需要基础性投入较大,尤其是起步投入较大,生产过程都是细活,技术要求高,客观上存在着市场风险。农民渴望现代化的生产,盼望先进技术来增加他们收益,却又存在观望、怀疑、担心等心理。担心投本大,难以及时收回,担心技术难以掌握,生产效益低,怕吃苦,不愿意创新,建设棚室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直接抓点、县业务部门包村定点开展技术指导的工作机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统一群众 的思想不是从宏观的、行政管理的角度开几个会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靠一批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换民心的干部,细心理顺群众情绪和排摸化解群众积怨,耐心说服和正确引导群众,通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日光温室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的把握,通过对太原发展此项产业独特优势的分析,特别是通过本土典型的示范效应,逐渐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产生冲击,最终使他们观念转变,认识提升,使设施蔬菜产业基地落得下、棚室建得起,使所有的温室发展企业、村、户投入最大的精力,以最佳的生产经营管理获取最丰厚的收益回报,形成“一个声音谈发展,一个标准搞生产”的局面。规划先行,协调运作。整合各类资金和各种力量,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促进设施蔬菜发展。发展设施蔬菜涉及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的规范建造等,因此,农、林、水、电、科技、土地等相关部门要在设施、机械、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先扶持,做好设施蔬菜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工作,实现农田方格化、道路砂石化、树木林网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2、全方位规范运作,破解土地制约

土地切割化承包使土地难以迅速流转集中,并使基础配套设施成本加大已成为阻碍设施蔬菜发展的“拦路虎”。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等“惧变”心理,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土地流转“难”和“慢”,既有流转的方式方法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缺少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先决条件还不够成熟。土地流转最根本的

是农民愿“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失地后有事可做,换言之,要想加快土地流转,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发展二、三产业,为流转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为此,要把加快土地流转与建设高效农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县乡村三级都要压担子,分任务,在规模上寻求突破,百亩起步、千亩发展、万亩连片,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将现有的分散种植引导发展成为连片种植,逐步形成一乡一业、几村一品或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新格局,依靠规模占领市场。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探索,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现代规模农业开发,推进农村基层致富的突破口来抓,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设施蔬菜连片发展。

3、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破解技术瓶颈

农民缺乏技术,缺乏经验,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是本市发展设施蔬菜最大的障碍。设施蔬菜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高三低”问题比较突出,即年龄高、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接受能力低;而农技推广站“一部分人老了,一部分人了调了,一部分人跑了,40岁以下的人看不到了”。很多新从业农民直接由大田转入设施生产,普遍缺少种植经验与技术,培训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好制约设施蔬菜发展中的这个瓶颈问题。要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

术支撑体系,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技术体系”。一要积极聘请外地熟练的农民技术员到各基地进行驻村指导,以解决目前技术不足的燃眉之急。二要通过传帮带和各种培训方式,在市、县、乡三级农技队伍中培养一批即懂理论,更懂实际操做的设施蔬菜技术干部,最终使他们成为全市设施蔬菜技术指导的主力军;三要力争在3-5年内各地都能培养一批自己的“土专家”;四要从市直相关单位抽掉一批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组成市级设施蔬菜专家服务团,各县组建相应的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协作服务,平时搞好面上工作,在全市设施蔬菜建设和生产中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时,及时进行现场会商,帮助解决问题,确保温室结构及配套技术实现本土化,设施蔬菜发展到哪,技术跟踪服务到哪,帮助解决农户的思想顾虑,得到实惠。

4、全方位支持鼓劲,破解资金瓶颈

“钱从哪里来” 仍是制约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温室一次性投入大,单座标准温室根据区域和配套装备差异,平均在8万元—13万元,靠自筹难以做到,在建设中存在图省钱穷凑合,质量不高的问题,这都是隐患,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强化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解决贷款问题。此外,值得提醒的是要不断强化农民的信用意识,解除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另外在风险防范上要及早制定预案。设施农业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车间,自然灾害、产品质量与市场风险不容忽视。随着设施农业的大规模发展,风险问题应 9

赴宁夏内蒙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第6篇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推动我市科学发展,6月28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成由市上四大班子、市直部门和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张掖市党政代表团,利用4天时间,行程近3000公里,先后赴宁夏中卫、银川、石嘴山、内蒙古阿拉善盟和毗邻的武威、金昌等6个市(盟),就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产业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同当地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安排虽紧,但大家切实感到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而且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触动很大,启发深刻,受益匪浅。

看看人家咋发展

近年来,六市(盟)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生态保护、产业培育、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以生态恢复为先导的城市建设特色独具。这次考察的宁夏中卫、银川、石嘴山三市,把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城市建设,打造优越的人居环境,作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立足高起点、高品位、高速度,重规划、重功能、重人性,从设计理念到实际建设,无不体现出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新风貌,引领发展、促进和谐的新潮流。所到之地处处都有大水面、大生态,令人难忘。银川市针对因围湖造田,“七十二连湖”风光不再的实际,加快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永宁鹤泉湖、珍珠湖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塞上湖城,全市湿地面积达3.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0%,城市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彰显。成立于2004年的中卫市,以建设“生态园林旅游度假名城”为目标,相继扩建了黄河湿地公园、香山公园、行政生态公园、应理生态公园、景观水道等一批大型重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占地近万亩、水域面积近4000亩的生态景观。中卫市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中,由政府建立偿债基金,通过银行贷款,举债建设的成功作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石嘴山市生态保护建设更是气势不凡,现已建成的沙湖景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集沙、水、苇、鸟、荷、山为一体,身临其境,芦苇摇曳,水鸟嬉戏,鱼跃湖面,被誉为“鸟的天堂,鱼的世界,游人的乐园”,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星海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现扩整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恢复湿地43平方公里,被水利部、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北武当生态保护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先后发动干部群众在荒山之上背土栽树70余万株,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2008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我市毗邻的金昌市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的金水湖景区占地3540亩,形成水面约900亩,金水湖将冬季城市中水留蓄至用水高峰时段,为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提供水源,缓解城市用水不足的矛盾,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开放的郊野生态型公共绿地,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2.以循环理念为引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石嘴山市是一个以煤炭开发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较为严重。2007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石嘴山市在企业、园区、循环型城市等各个层面全面推行了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金昌充分发挥政策、资金、信息等导向作用,加快永昌工业园区、河西堡化工园区和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各功能分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引导各企业以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培育发展衔接紧密的相关接续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先后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等企业与金川公司、金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将金昌的环保压力转变为加快地方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优势。由于实现了资源互补、产品互供、区域公共产品共用,为企业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立于1997年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是内蒙古20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开发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开发区以建设生态工业园为目标,以国际化的眼光和现代化的理念,引强入园,聚集产业,规划建设了“三园一区”(盐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和特色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以商服、居住、文化娱乐等为主的贺兰区),现已建成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金属钠生产基地,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靛蓝生产基地,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氯酸钠厂和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焦炉煤气合成甲醇装置。至2008年,开发区入驻企业13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61.3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进入了自治区十强经济开发区行列。

3.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阿拉善盟立足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冶金、火电等特色产业,产业链条延得深,集群效应十分明显。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盐业总公司控股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围绕发展盐、盐化工、盐田生物及制药三大产业,现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成品盐、32万吨纯碱、4.5万吨金属钠、5万吨氯酸钠、500吨核级高纯钠的生产能力。2000年成立的庆华集团是一家集采矿、选矿、炼焦、煤化工、钢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矿产资源开发民营企业,集团下属15个独立法人企业,有员工1万多人。庆华集团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200万吨焦炭、300万吨洁净煤、20万吨焦炉气合成甲醇、1亿块粉煤灰制砖等项目,还规划建设100万吨COREX还原炼铁、50万吨还原煤气制甲醇、24万吨甲醇制油等项目,预计“十一五”末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10亿元,利税22亿元。武威市发挥光热资源优势,由甘肃电投出资控股、中科院陈应天教授以技术和自有资金参股成立的甘肃电投日新应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新型太阳炉生成多晶硅材料技术,打造世界一流的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现投资建设的年产100吨多晶硅项目,投资概算1亿元,用于进行该项目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在有关生产技术细节完善和改进后,将扩大项目生产规模到4000吨,预计总投资20亿元,年产值17亿元,年利税达8亿元。所到各地,处处呈现出以大开放、大投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热火场景。

4.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银川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探索公司大户带动、劳务土地合作、技术服务引领、销售企业合作、支部+协会组织、农民自发联合等发展模式,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土地流转,向大户“能人”集中,成立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推行工厂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地处市区南郊的永宁县发展设施农业4.2万亩,建成千亩万间设施农业基地20个。2008年,设施农业产值达1.8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890元、核心区达1600元,该县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正在形成。成立于2005年的永宁小任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是自治区内最大的集水果、蔬菜种植、深加工、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固定资产3800万元,员工380名,发展区内果蔬连锁销售超市20多家,销售精品果蔬400多种。2008年销售果蔬35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威市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形成了以玉米淀粉、酿造、面粉、熏醋、药品、肉类等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特别是引进知名品牌达利食品在武威落户,现已建成投产马铃薯全粉生产线5条,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建成年产20万吨的“和其正”、“优先乳”等6大类35种PET饮料生产线和万吨薯片、糕点、饼干等休闲小食品生产线,不仅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而且带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5.以效能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作落实。六市(盟)在改革发展中不但思路新,魄力大,而且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明确责任,量化指标,限定时间,严格考核,提高行政效能,确保各项工作见到实效,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五加

二、白加黑”、只争朝夕、奋力开拓、苦干实干的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坚韧不拔、干事创业的干劲,这一点使大家记忆深刻,触动很大。中卫市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中卫市香山机场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坚持“科学规划、超前安排,优化程序、交叉作业”,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项目提前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工作和工程建设创造了西北民航的“中卫速度”,被民航西北管理局誉为西北民航支线建设的典范和样板。银川市号召各级干部“激情干事、激情创业”,围绕推动工作落实,先后实施了责任倒查、暗访督察、责任检讨等制度,全市上下工作实、力度大、效率高,全党抓经济、全民共创业、全市谋跨越的氛围非常浓厚。石嘴山市干部群众发扬艰苦拼搏的精神,在砂石戈壁滩和石质荒山上凿坑、背土、栽树,开展生态建设会战,凡是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生态建设任务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如今一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正在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上崛起。

主要感受和启示

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六市(盟)勇于开拓创新,用大手笔书写大思路,大引进促进大变化,大项目助推大发展的做法着实令人震撼。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与六市(盟)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在解放思想上有差距。这次考察,所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又快又好,除有国家政策支持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思想解放,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敢为天下先,善于捕捉、把握和用好机遇。我们尽管也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但封闭保守、因循守旧、温饱即满、不思进取以及等、靠、要的思想障碍和观念痼疾并未得到根除,机遇意识、危机意识、赶超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烈,习惯于与自己的过去比,不善于与发达地区看齐。在项目建设上有差距。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上下抓项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所上大项目、大工程屈指可数,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更是凤毛麟角,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还不大,项目建设依赖于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集群效应。在体制机制上有差距。考察各地不论生态保护、产业培育还是城市建设方面,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敢于“先上车,后买票”,敢于举债建设,负债经营。与之相比,我们在融资方面办法还不多,思路还不宽,目标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还不够细化完善,一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不够,一些部门配合不协调,形不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工作作风上有差距。沿途考察,所有情况介绍并非专业人员,而是当地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情况熟悉,作风务实。一路走来,处处体现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印迹。相比之下,我们在作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干部工作节奏慢,方法不灵活,作风飘浮,虚于应付,部分干部缺乏创一流业绩、干一流工作的劲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抓落实干到位的实际效果。

这次学习考察时间短,安排紧,考察点多,特色鲜明。大家普遍感到六市(盟)和我市同处西部内陆,同属滨水城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基础设施、人文资源差别不大,有的地区自然环境甚至比我市更严酷,前几年的发展水平也大体相当,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他们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我们加快发展有重要启示。

——必须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六市(盟)的主要经验就是坚持生态立市,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他们发展的理念新、定位高,走出了一条符合各自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符合张掖发展实际,符合广大群众意愿,必须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把中央精神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必须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基础。宁夏、内蒙及省内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效应十分突出,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很大。我市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必须立足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坚持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做大做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六市(盟)高度重视扩大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抓住了更多发展机遇、获得了更广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大发展优势。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姿态,主动迎接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实现合作共赢。

——必须切实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六市(盟)的快速发展,干部是重要因素。纵向比,我市经济社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决不能骄傲自满,自我陶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否则,我们离标兵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离追兵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甚至掉队落后。一定要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使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让发展的成果在落实中显现。

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习借鉴外地的发展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实际,全面客观地认识加快发展的优劣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继续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市与发达地区比,最大的差距还是差在观念障碍上,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解放思想和深化对市情认识统一起来,和实现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更加自觉地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真正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十大工程,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变成各县区发展的具体部署、变成各部门的共同目标、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勇气、超常的措施,推动张掖实现更大的发展。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层面的。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合理把握推进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力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加强湿地保护,打造生态张掖。改善发展环境,首先必须改善生态环境。黑河水流经张掖,使张掖成为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保护不够,形成后发优势。要按照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的思路,抢抓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的机遇,切实做好湿地文章,全面启动黑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建设工程,构建以黑河为骨干,流域涵养区为辅翼,张临高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甘州区东北郊湿地的保护、修复和治理,再现“金张掖”湖光苇色。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加快滨河新区建设步伐,打造城市发展平台,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增强城市聚焦功能。要认真学习借鉴考察地区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依托我市“南山(祁连山)北水(黑河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有基础条件,着力构建东南部草原森林生态佳境旅游区、中北部名城古韵绿洲农业旅游区和西南部山水奇观民族风情旅游区,塑造“生态张掖”、“文化张掖”、“民俗张掖”、“现代张掖”旅游品牌,努力把张掖建成中国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目的地。

——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是加快张掖发展的重要支撑。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按照提升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拉动二三产业。抓住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甘肃发展的难得机遇,以优势资源吸引优势企业,让优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煤化工、钨钼冶金、新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发展,建设河西张掖新兴煤化工基地、国家钨钼冶金新材料接续基地、河西张掖新能源产业基地、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生态化,主体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内部结构合理化,走出一条发展新型工业与提升现代农业相互支撑、与生态张掖建设相互促进的新路子,使四大产业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加快项目建设,打牢发展基础。善于运作项目、能够抓好项目,是这次考察地区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抓项目,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之相比,无论是项目的规模质量,还是项目的带动作用,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进一步增强我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想方设法在项目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抓关系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又要抓能够增加财源的好项目;既要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又要抓民生工程项目。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增加中央投资和国债发行规模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市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利用国家发行政府和企业债券的有利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现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在抓好现有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同时,组织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始终做到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以一轮又一轮的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营造良好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点,也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市的投资硬环境先天不足,我们要在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外商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着力打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发展平台,用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张掖投资兴业。特别是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必须以超常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扎实的举措,吸引资本、吸引项目,要充分发挥我市在土地、矿产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上一篇:200米的广播稿下一篇:药店实习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