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024-07-17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精选8篇)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1篇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4451家,实现生产总值438亿元,占全市的70%左右。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涌现出了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创新的典型,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40项,其中国家级以上5项,推动新成果、新技术转化22项。

但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拥有佳木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省农垦科学院、中国防爆电机研究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科教优势都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至使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不高。我市多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一对一状态,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科技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利咨询服务部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也处在起步阶段,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没有开展。因此,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发挥本市科教资源,加强校(院)企结合,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佳木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牵头搭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科技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

大规模,追赶国际水平。以此帮助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制定、实施鼓励政策,调动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监督、考核、管理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补贴专项资金。

二、构建人才培训、引进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加大企业经营者培养力度,着重抓好对中小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训,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经营管理战略研讨班、职业经理人及工商管理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二是要协调组织各类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培训力度,为中小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通过搭建中小企业人才平台,推进人才保护机制,重点培养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三是建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把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

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善于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家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要形成人才的梯次配备,不仅在领导层有相应的科技人才,在管理层、执行层都要具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团队,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成立专家咨询团,手把手扶植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积极发展企业自主、联合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特点,构建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开展产学研对接,由政府牵头培育市场,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四、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良好服务环境。一要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探求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通过共同研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二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作网络,搭建中小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支持建立和发展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技术信息、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服务等。如:可以为中小企业搜集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难题、产品等信息发布,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另外,要建立联系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为中小企业与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的交流提供手段和通道。三要营造环境,调动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服务和指导,要建立开放式、规范化、面向大众的、系统的服务体系,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四要建立专家协作体系,开展技术咨询和诊断服务。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2篇

Xx县科技局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公开承诺、结对共建和党员志愿服务“三个平台”,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建立“公开承诺”平台,不断推动中心工作发展。该局认真制定创先争优“承诺联评”工作方案,突出抓好公开承诺、履行承诺和互动联评环节,明确时间、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3月份,该局紧密结合科技服务企业创新、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中心工作和岗位实际,通过严格联审,共确定了64项公开承诺,通过板报、墙板、媒体等方式亮出党员身份、承诺内容、完成时限等,接受群众监督,并建立动态活动“台账”,落实一件销号一件,让党组织和党员有压力,有动力。如该局作出的“年内把xx建成全区木薯新品种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的公开承诺,在该县农业产业办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已获自治区科技厅认定。截至目前,该局已完成承诺60项,完成率93.75%,正在履行的承诺3项,需整改落实的承诺1项,“公开承诺”推动了中心工作的跨越发展。1

建立“结对共建”平台,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今年以来,该局充分发挥政策、人才和信息优势,坚持每月深入结对共建企业,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通过结对共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技术需求,就新技术的引进、科技项目申报等问题进行指导,引导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创新,创造新产品,为企业发展寻找支撑点。今年全县共有安泰化工、河山水泥、桂丹水泥、金万机电子等10家企业(单位)成功申报2012年广西科学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11个。

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5月份,该局组建了“xx县科技局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带着责任走进企业,带着任务走进基层,带着真情走进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服务活动,并在xx三桂食品有限公司、平南光华电机厂、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重点宣传。同时邀请专家到企业开展服务工作,挖掘专利资源,为企业和发明人做好专利申报工 2

作。截至10月底,xx县共申请专利52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35件。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3篇

作为传媒, 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传媒, 在新时期中同样面临变革。当传统媒体完成新媒体的转变时, 如何打破固有宣传模式, 利用新媒体形式更好地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成为了摆在科技传媒面前的新问题。单纯的科技成果宣传和图片文字的推介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更新颖、多角度的宣传才是科技型企业最需要的。

1 新媒体发展时期科技传媒的发展方向

1.1 新媒体概念及形式

所谓新媒体, 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的媒体的统称。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 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身兼信息接收者和信息提供、发布者的双重身份。而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范畴, 而是已经成为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 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 新媒体价值及科技传媒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其核心价值在于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 还有信息评论的深刻性、权威性, 即传统媒体的价值就是信息量与信息质量。对于新媒体来说, 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对接传统媒体和内容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新媒体的价值取决于:对使用者个人的实用性、对媒体使用者需求的满足能力和满足程度、提供资讯的广度与速度、提供表达欲释放的宽容度、提供的分享空间、提供的交互方式和交互的可能性等。新媒体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其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兼有新媒体和科技传媒的双重特点。作为科技传媒, 拥有庞大的信息量和对前沿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成为它的重要特征, 也是支撑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而未来, 科技传媒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媒介存在。对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来说, 宣传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能够在宣传的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去修正科技研发中的偏差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诸多意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 未来科技传媒的作用将不能局限于企业宣传, 其更大的作用在于用一种合适的宣传手段和新颖的宣传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其服务性质将大于宣传性质。

2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要素

2.1 创新发展需要内生动力

创新发展的方向有很多, 但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今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众多的产业化变革依靠的都将是科技的进步, 而构成这一宏观发展结果的要素就是众多科技型企业。但目前, 很多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专业人才的短缺束缚了技术进步;信息量的不足更让决策者与外界的信息对接不畅, 影响了决策方向。这些内在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外在动力助力科技进步

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倾向于把重点放在科技研发领域, 而忽视了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有人说:关上门来专心搞好研究就行了, 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如今信息高速传播的现实已不容这好酒藏在巷子里了。脱离外界大环境, 不与世界科技前沿沟通, 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如何能研究出先进的成果?不去宣传新成果, 空等伯乐来寻实非良策。殊不知在这等待的过程中, 难保没有其他人研究出一样的成果并且抢在你的“好酒”出窖前问世。

其实, 运用科技传媒进行宣传并不是自夸, 其交流的价值远大于产品的宣传。例如风靡全球的苹果产品。每年有新品研发成功, 苹果公司总会高调召开新品发布会, 吸引全球的目光, 新产品的优势和不足在发布会后总会引起全球几十亿人的关注和评议。在这种评议中, 苹果总能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 并且在下一次的产品研发中考虑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这种形式的宣传已成为促使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的一个外在动力, 给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有利帮助, 助力企业科研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3 科技传媒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3.1 信息传播促进专业人才流动

人力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针对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 企业亟需吸纳大量科技创新型人才, 意在通过人才战略实现创新发展。

科技传媒在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 在人才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想要靠一己之力吸引人才有一定的难度, 但科技传媒作为具有专业评价能力和公信力的媒体, 其影响力远大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不仅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 更是科技领域相关信息的集散地, 这其中也包括科技领域人才供求关系状况。作为宣传者, 科技传媒在吸收大量外来信息的同时也在通过细分和归纳后, 以新媒体的多种形式反馈给信息接收者。在人才方面, 科技传媒手中掌握的大量数据信息使得媒体可以分析和总结出行业发展特点和方向, 进而指导人才向更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流动。而那些人才稀缺的行业, 也让更多的观望者明确了方向, 有利于实现人才和企业供求的对接。

创新发展的方向有很多, 但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今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众多的产业化变革依靠的都将是科技的进步, 而构成这一宏观发展结果的要素就是众多科技型企业。但目前, 很多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专业人才的短缺束缚了技术进步;信息量的不足更让决策者与外界的信息对接不畅, 影响了决策方向。这些内在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信息传播促进科技成果进步

从信息视角观察, 外部环境发生的最重要变化之一是信息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转向在全球范围流动, 呈现出信息全球化特征。在科技创新领域, 这种全球化的特征愈加明显。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 产生一个新的技术成果, 科技媒体都会通过各种新媒体形式将这一信息传播出去, 这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的结果。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来说, 新成果的快速传播有利于企业迅速开拓市场, 打响知名度, 而获取物质利益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 科技传媒的海量信息流动让科技型企业更多地接收到全球的科技信息, 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情况。此外, 企业通过科技型新媒体的宣传能够更好地实现交流与互动, 能够及时接收反馈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应用于改进产品过程中。

3.3 信息传播促进资金合理投入

作为科技型企业, 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水平。特别是那些投入新项目或处于初创时期的企业, 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阻力。尽管有一些私营资本进入市场, 但小量的资本额对应的庞大科技企业资金缺口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事实上, 这种资金方面的投入和缺口的落差正是由于信息对接不畅造成的。有很多银行机构愿意投资支持有前景的科技型企业及其研发项目, 但出资方作为非专业机构无法准确对企业及科技项目的前景进行准确预估, 最终形成了有资金无处可投的局面。有的科技类媒体常听到银行负责人的无奈之语, 大致是说银行拥有闲置资金, 他们希望可以找到那些拥有科技成果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 进而找到合适的项目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传媒的重要作用便由此显现了。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媒体不能够再单纯做一个科技成果的传播媒介, 而应该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多角度的宣传途径让媒体能够将更多信息高效、准确地传播出去。特别是在企业急需资金支持、投资方急需寻找好项目的情况下, 科技传媒的作用就更为突出。通过传媒的宣传和牵线搭桥, 资金供需双方可以实现有效对接, 解决双方的问题。这种对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科技投资资源, 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资金的有力支持使科技型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4 新媒体时代科技传媒的定位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对于专业的科技媒体来说, 新媒体时代如何准确把握宣传定位更为重要。专业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媒的宣传广度, 但如何向深度上发展, 在专业领域更全面地进行宣传成为了这一领域传媒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无疑已经成为科技传媒宣传和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不能够再停留在过去宣传报道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方面, 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多种形式进行服务性宣传。

科技型企业缺少资金却不知去哪里找, 银行等机构有大量闲置资金却不知该贷款给谁。而政府希望扶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但也苦于自己没有足够资金, 不知从何帮起。媒体此时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善加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及强大的宣传能力成为多方合作的纽带。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严格对企业的资质进行甄别和筛选, 那么投资方就会对这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企业更加放心。媒体则可以把经过筛选的企业和投资方的资源进行整合, 以对接的形式让双方无障碍对话。无论最终是否达成合作意向, 媒体都可以对供求双方进行全方位、细致化的宣传, 吸引其他投资机构或企业继续参与对话和磋商。这种创新的服务形式彰显的正是科技媒体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定位, 也是新时期科技媒体需要努力的方向。较之以往表面化的宣传形式, 这种落地式的服务加宣传模式更受服务对象的欢迎, 也更贴近实际需求。

如果说旧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只是宣传的媒介, 那么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就身兼宣传、信息流通、服务支持等数职。站在时代的前沿, 不只企业要科技创新, 科技媒体也要在宣传上创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都需要创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做好一个媒体的本职工作, 同时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才是一个新时期科技媒体要做的。媒体只有注重创新和前瞻性, 才能像科技型企业一样获得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众多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传媒, 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传媒, 在新时期中同样面临变革。当传统媒体完成新媒体的转变时, 如何打破固有宣传模式, 利用新媒体形式更好地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成为了摆在科技传媒面前的新问题。信息传播在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进步、也促进了资金的合理投入。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对于专业的科技媒体来说, 新媒体时代如何准确把握宣传定位更为重要。如果说旧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只是宣传的媒介, 那么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媒就身兼宣传、信息流通、服务支持等数职。较之以往表面化的宣传形式, 这种落地式的服务加宣传模式更受服务对象的欢迎, 也更贴近实际需求。站在时代的前沿, 不只企业要科技创新, 科技媒体也要在宣传上创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都需要创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媒体只有注重创新和前瞻性, 才能像科技型企业一样获得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创新,信息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3.

[2]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7-28.

[3]杨继红.新媒体生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95.

[4]陆地, 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提升创新能力 科技振兴企业 第4篇

东方电气通过自主研发与再创新相结合,自主研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形成水、火、核、气、风及太阳能“多电并举”的产品格局,成为世界上发电设备行业产品覆盖最全的企业集团之一。2012年10月,东方电气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后与多所高校签署协同创新协议,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主业产品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包括水力试验中心、燃气轮机压气机试验室、透平实验室、清洁高效燃烧技术试验中心、机械工业高温高压材料与焊接实验室、高温长寿命材料实验室、6MW级风机全功率及LVRT试验室等科研平台,其中多个实验室被列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奖励,设立了东方电气集团创新奖励基金,制定了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评选办法,定期重奖技术创新杰出贡献人员。作为国家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已建成清洁燃烧基础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钒电池实验室、智能装备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电驱动实验室等10个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实验室,正在建设研究院实验大楼。东方电气一直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攻关任务。包括“863”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等。

宝钢李海平:坚持精品战略

1978年12月23日,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开工建设。一期是日本冶炼技术装备和管理,二期是西方的轧钢自动化技术装备。宝钢的建成投产,使中国钢铁生产水平和国际钢铁业的先进水平缩短了近20年的差距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宝钢的技术创新实现了从引进先进技术阶段向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的转变,目前正走进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新阶段。

坚定不移地实施技术领先战略。通过宝钢建设、生产和研发的实践,出台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系统策划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建设“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大技术创新子体系,培育“统筹策划”等十大体系能力。

坚持精品和差异化战略,让技术创新始终成为宝钢的核心竞争力。是宝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满足集团公司钢铁板块业务整合、多元产业发展,打造相适应的技术协同能力:支撑三个转型发展,建设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体系:选择产业关键、前瞻、共性技术作为切入口,打造行业技术基础平台,弥补市场功能缺陷、加速技术扩散、支持企业创新,有力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唐钢王新东:环境是企业的生命线

“十二五”唐钢确立了“做精主业、做大非钢、适度多元、持续创新”的发展方针和“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唐钢以绿色转型、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和资源配置方式转型为重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努力颠覆传统的生产组织和市场营销模式,着力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以低碳绿色、贴近市场、运行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的生产经营和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逆势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践行“环境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以实现循环经济“四个零”为目标,以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企业典范为抓手,通过完善的能源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条城市型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之路,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

近年来,唐钢通过深入推进“转变生产组织模式、提升成本控制能力,转变市场营销模式、提升产品创效能力”的“两转变、两提升”,构建以资源优化配置、流程再造、能源高效利用、循环发展、产品升级换代和全面对接市场为特征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成功开发了9大系列37个钢种。转型升级成为钢铁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由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的集约化发展转变;由只注重钢铁主业发展,向既做强钢铁主业又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一业为主、适度多元转变;由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逐步向原始发明创新、自主集成创新转变。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提升,推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中信泰富谢蔚:高附加值特殊钢是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高品质特殊钢(含高温合金)是指具有更高性能、更长寿命、环境友好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品种,代表了特殊钢材料的发展方向,对保障国家重大工程、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关键武器型号、促进节能减排和相关应用领域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高品质特殊钢能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高品质产品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航空航天、能源、现代交通、机械等领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商飞、燃气轮机等国家战略项目对高品质特殊钢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钢行业在产业链延伸、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培育企业的利基(Niche)产品,适应下游产业包括新兴领域(如页岩气)快速发展需要,在关键应用领域沿产业链下游延伸,由传统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南车唐克林:科技创新为核心

南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构筑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体系的九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依靠经验管理到通过产品数据流程管理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两维设计为主到广泛运用三维设计的转变:三是实现了由主要依赖现场实物试验向仿真计算与现场实物试验相结合的转变:四是实现了从内部设计制造环节管理延伸到供应链管理的转变,有的子公司已开始实施管理向客户端的延伸:五是实现知识管理向集中、显性、共享管理的转变:六是实现了产品可靠性管理工作从无到有的转变:七是实现了试验验证体系向系统规划、全面提升、资源共享的转变:八是实现从注重单一产品研发到注重产品技术平台研发的转变:九是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项目管理的转变。

实现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中国跨入国际轨道交通装备领先企业行列,带动了钢铁、机械、电子等60多个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地铁车辆80%以上采用了南车自主化的牵引系统,彻底改变了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一汽应善强:汽车上高强钢应用比例扩大

应善强一汽的自主车型上,软钢的应用比例依然很高,先进高强钢尤其是超高强钢的比例较少。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做相应的工作,在新开发车型上,热成型钢甚至是第三代汽车钢都得到了应用,我们正逐步扩大先进高强钢及超高强钢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2006~2011年ECB会议27个车型平均高强度钢板应用比例的变化情况。除2006年的应用比例低于60%外,2007~2011年的应用比例基本稳定在64~70%水平。

汽车用钢需求,发动机用高性能气门弹簧应向超纯净弹簧钢发展;弹簧钢应向抗疲劳和抗弹性减退发展。钢板弹簧、稳定杆设计应力比国外低100-200MPa,钢板弹簧工作应力国内500-600MPa,欧美700-800MPa; 稳定杆工作应力我国500MPa左右,欧美700MPa左右。高应力的气门弹簧材料多采用国外材料制造。汽车行业需要冶金企业开发高应力水平、抗疲劳和抗弹性衰减的弹簧用钢,如高淬透性、高应力级别、高抗疲劳性能的变截面弹簧用钢和热喷丸弹簧钢等。国外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弹性衰减性能和CCT曲线等由钢厂提供,希望国内钢铁企业提供这些数据。

责编/李志刚

搭建“五个平台” 提升服务能力 第5篇

提升服务能力

一、2013年的工作成绩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广东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实现形式,与时俱进打造“五个平台”,提升为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的服务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搭建政策交流平台,强化政策宣传和解读,助推各地联社和成员企业的改革

一是办好《联社动态》,以此为窗口传达、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解读国家的相关法规,解答成员企业的咨询,开辟专栏介绍各地改革的动态和经验教训,为成员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二是抓好全国总社有关决议、意见的贯彻实施,2013年重点是传达贯彻全国总社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处理好集体资产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指导3个地级市和17个县、区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深入解读通知精神,结合实际探讨深化改革的实现形式,维护集体企业及其员工的合法权益。例如,高州市以贯彻全国总社通知精神为契机,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制定集体企业改革与破产、清盘解散职工补偿安置实施办法,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统筹解决职工权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广受基层好评。三是建立与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策交流机制。2013年,省联社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先后与阳江、惠州、深圳等6个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商讨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措施,协调处理各地在深化改革中涉及的集体资产权益问题,有效维护了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和资产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开设网络政策信箱,为成员企业及职工开辟一站式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2013年省联社开通网络信箱以来,先后受理基层联社各类政策咨询42件,成员企业职工各类政策咨询 27件(次),回复率达到100%,办结率达到56%。例如,2013年省联社接受惠阳县集体企业员工关于企业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问题的咨询,及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员工提供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运作,规避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搭建对标管理平台,通过引领各地联社对标管理充分发挥属地指导改革和发展的主导作用

2013年,省联社通过组织对标管理搭建指导平台,花大力气指导各市抓好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省联社先后组织参与第二批改革试点的九个地级市,与第一批改革试点先行的七个地级市对接,指导和协调市与市、县与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标管理,鼓励企业树立标杆、学习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极探索和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实现形式。2013年,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局,列入计划的300家集体企业如期启动改革方案,其中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资源优化组合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企业25家,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放开搞活的企业79家,通过处置剩余资产有效安置职工实现退市企业的196家。广州市联社巩固和发展第一批改革试点的成果,以打造广州市二轻集体经济总部为新目标组织实施了市属二轻集体资产的重组整合,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20%以上。汕头市潮安区以广州、阳江、江门市联社为标杆,结合实际制订第二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中纳入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3家,由联社主导转换经营机制的企业4家,由企业结合实际实施内部改制的企业8家,从而基本完成全区正常营运的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为以混合经济为主体的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三)搭建联合发展平台,通过引导跨地区、跨所有制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企业共同发展

根据全国总社的倡导,2013年省联社将搭建联合发展平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挥上传下达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和协助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鼓励集体产权流动和多种经济形式的融合,引入战略合作者,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广东实施“三旧”改造的政策为契机,省联社先后组织了广州、江门、阳江、肇庆、珠海、茂名等七个市联社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对接,探索共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联合招商引资的可行性,取得初步成效。珠海市斗门区联社通过联合开发,推进了海珠实业公司、斗门家具厂、机电排灌管理总站三块旧工业区的“三旧”改造。项目完成后,联社资产总额、经营收入和利润可望实现翻番。高州市联社通过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为三家关停企业引入新的战略合作者,有效盘活了企业残存资产,在妥善保障员工权益的同时,每年为联社增收30万元。

(四)搭建权益保障平台,通过上下联动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资产权益和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重点是向全省推广普及广州市联社设立管区统一经营管理退出企业剩余资产、统筹解决员工安置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管区为平台维护集体企业资产权益和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目前已经有60%的市县全面或部分实施了管区模式,绝大部分管区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员工权益基本上得到保障,其中广州市、江门市、肇庆、高州等市管区通过有效营运,已经将不良资产“变废为宝”,成为二轻集体经济的再生基地。江门市联社2013年通过资产营运,全年实现资产收益1876万元,下属电镀厂、纸箱厂、不锈钢器皿厂、自行车零件厂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实施升级改造,展观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五)搭建行业协会平台,借助行业协会提升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关注、支持力度

省联社坚持“联社搭台、协会唱戏”,在省的层面重点支持各专业协会开展活动,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地方则通过行业协会这一平台,扶持和支持优势行业、特色产品和企业集群的发展,活跃地方经济、打造城市名片,在造福地方、服务行业的同时,带动联社直属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经过悉心培育,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服装服饰协会、家具协会、家电商会等协会、商会,基本确立了在行业中的龙头位置,所主办的工艺品博览会、广东时装周、大学生时装周、广东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省家电商会与慧聪网联合打造中国慧聪家电城和中国家电知名品牌馆,努力构建中国家电国际采购中心。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等市联社则通过行业协会的辐射、彰显了联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反过来也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推进了联社的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江门市联社以工艺美术协会为平台,创新联社为地方、为企业服务的形式,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江门)工艺美术精品文化博览会、台山玉雕创作大赛、江门市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大赛、侨乡工艺美术大讲堂、世宝杯珠宝首饰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江门的支柱行业、工艺美术品作为江门城市名片的重要位置,在振兴地方经济的同时,带动了联社直属经济的快速发展。

过去的一年,广东省联社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省联社职能转换后,指导成员企业改革和发展以属地为主,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方式有待调整和创新;二是各地目前正常营运的联社只占六成左右,经费不足、人手紧缺且日趋老化,制约了联社作用的发挥,一些地区管理已出现断层;三是成员企业困难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解决员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的压力巨大。

二、2014年的工作部署

新的一年,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根据全国总社的工作部署,将继续在筑牢“五个平台”上狠下功夫,提升为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开创联社工作的新局面。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措施。

(一)以推进各级联社新一轮机构改革为重点,加强联社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增添联社组织的发展活力

主要思路是因势利导,加强对联社改革的分类指导。需要联社继续发挥辅助管理作用的地区,以江门、茂名、肇庆三市为示范,明确市、县、区联社的法人定位,落实联社机构的职责、编制和人员经费,在机构改革中强化联社的管理性和服务性。属地集体企业改革、调整基本完成的地区,则以广州市、阳江市为示范,以强化经济性为重点推进联社自身的转型,发展社有经济,壮大经济实力,通过经济辐射服务于新形式的合作经济事业。

(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交流平台,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服务

2014年省联社将筹措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网络系统和自动化办公体系的升级改造,在政策交流平台应用OA软件,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构建远程办公平台,加强与各地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商和合作。逐步建立联社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处理体系、数据统计体系、网上公文处理体系、维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等,进一步提高联社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三)以推进对标管理为重点,继续指导各地级市抓好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在促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

2014年省联社将继续牵头组织做好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与第一批改革先行地区的对接工作,协调在对标管理中的合作关系,协助各地做好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工作,总结交流各地在改革中经验教训,确保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下半年,参照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联社将会同相关市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改革试点中期成果剖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向地方提出改革建议,协助试点企业解决改革中出观的实际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力争在2015年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

(四)以推进管区资源优化整合为重点,巩固和完善集体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平台,逐步将现有管区建设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再生基地

重点是向全省推介广州、江门两市管区模式改革的经验,在统一营运退出企业剩余资产的情况下,进一步实施资源整合,通过资本营运将被抵押的资产盘活,捆绑债权债务,统筹解决员工的安置和补充社保问题。借助城市改造、“三旧”改造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逐步完成现有管区由“守业人”向“创业人”转变的角色置换。

(五)以充分发挥联社上承政府、下联企业的传统优势为重点,强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以协会为平台为活跃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彰显新时期联社组织的价值和作用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6篇

内蒙古一机集团 张宏志 齐学会

一机集团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机集团在科研、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雄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能力。随着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一机集团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步入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0012-1计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委批准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创新先导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名牌企业”。

一机集团在经营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目标,积极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协调稳健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机集团先后被评为兵器行业和包头市的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在中国兵器行业被树为标准化领军企业。

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标准化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产品有序生产的技术法规,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企业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生产 1 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职能,它既服务于其它各系统,同时又是其它系统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把标准化工作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一机集团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1、推进全面标准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创建科学的标准管理环境

标准制定是企业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只有结合科研生产活动适时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规范企业的各项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一机集团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内容相互协调的企业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加以规范、控制,为产品研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各项经营活动创造了标准控制下的科学管理环境,促进了“物”、“事”、“人”的同步互动发展。技术标准以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技术事项为主,规范和指导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和检测,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管理标准以产品研发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等为重点,规范各项管理活动;工作标准以与产品研发、制造和经营有关的岗位工作为主,包括领导干部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技能人员岗位等,规范人的行为。到目前为止公司制定(包括修订)企业标准共2470多项,其中技术标准1380项、管理标准370项、工作标准720项。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各类标准的贯彻实施,确定了产品研制生产的技术状态、规范了企业管理行为、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为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基本保证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活动,涉及到企业产品研制、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组织机构,才能发挥系统管理职能,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为适应公司相关多元专业化战略及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加强标准化系统管理,一机集团建立了“一个委员会、两个网”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一是成立了由公司主要领导任主任委员,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管理主管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的企业标准化委员会,统一管理公司的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二是设立了专职标准化部门,在企业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对各类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与检查管理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和考核。三是建立了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指挥下的专(兼)职标准化员网和专(兼)职标准资料员网。公司现有专职标准化技术人员20多人,兼职标准化技术人员40多人,形成了归属明确、权责统一、管理严格、流转畅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队伍,为一机集团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制定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为标准化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规范标准化管理要求,公司制定完善了相关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标准,如:《企业标准化管理总则》、标准化委员会及其各组成部门工作职责、专(兼)职标准化员网管理条例和专(兼)职标准资料员网管理条例等,并将公司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构成、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等纳入企业管理标准加以明确。随着公司相关多元化专业战略的实施,公司进行了多个子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建立了独立法人管理模式,为适应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公司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各类民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办法,用于指导民品研制的标准化工作,使民品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几年来共制(修)定标准化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20多项,基本涵盖企业标准化各项业务工作,为一机集团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4、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公司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各项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使各级各类标准和制度在公司产品研制及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环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公司建立了标准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检查与考核办法》,并由公司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以日常、不定期和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有关单位贯彻实施标准和标准化文件、制度等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公司对直属单位的绩效考核。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了各部门各类人员贯彻标准的自觉性,而且通过监督检查,找出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制定措施加以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结合企业科研生产,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服务,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以标准化技术管理为前提,以标准化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一机集团紧紧围绕产品研制生产、制造技术研究、工艺改进与创新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重点从标准化预先研究、标准化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标准贯彻实施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标准化技术工作,为一机集团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标准化平台。

1、加强标准化科研,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

标准化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将成熟技术或研究成果固化下来转化为标准、规范相关要求的活动。多年来一机集团十分重视标准化科研,不断加强标准化科研管理,重点从规范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科研,以标准的形式固化先进技术、成熟经验和优秀成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平台。先后完成国家级、行业级标准化科研项目160多项,形成39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中有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这些标准的制定实施,为企业及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设计、生产制造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在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产品技术水平。不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同时也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 很大贡献。

2、开展标准化预先研究,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前提条件 标准化预研主要是以国家和行业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贯标、采标和标准化发展要求为依据,应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开展的产品、工艺和材料标准化先期研究工作。一机集团结合新产品研制生产,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预研,主要从技术标准开发、重大标准实施方案研究、标准数字化资源开发、优选和压缩品种规格研究、通用工艺研究、指导产品设计制造用技术手册编制和标准化技术事项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前提条件。累计完成标准化预先研究项目19项(其中行业级6项、一机集团级13项),形成指导产品设计制造用技术手册8项,标准数字化资源信息库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标准150项。上述成果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加大标准贯彻实施力度,提高公司标准化整体水平

贯彻实施与公司产品研制、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级各类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做不好,即使有健全完善的标准体 系和先进的标准,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标准贯彻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标准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由于一机集团产品品种多,涉及标准数量巨大,为了加强各级各类标准贯彻的有效性、针对性,在新标准实施前,首先由标准化部门进行认真把关,做好新标准技术分析和新旧标准对照,确定标准实施方式、实施要求等,最终形成实施方案下发宣贯。为方便设计、工艺人员使用,将公司所采用的大量上级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用量大、查阅频繁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并对标准内容进行适当剪裁,保留主要常用内容汇编成册,形成标准汇编手册,如:《标准件手册》、《液压件手册》、《材料手册》、《工装夹具零部件手册》等,该方法将集中贯标与有效贯标融为一体,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及相关人员提供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科研设计、工艺技术、生产准备及物供采购等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加快了生产进度,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4、开展 “三化”设计标准化研究,为实现产品组合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产品和工艺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简称“三化”)设计是节省研制经费、降低研制风险、缩短研制周期、形成规模经济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稳步提高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一机集团十分重视“三化”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开展产品“三化”研究,将含有核心技术、能够在系列产品间实现通用,并在后续变形产品开发时具有生命力的组件或部件,按独立的通用产品进行设计和管理;将多个产品借用的具有较高借用频次、通用性较强的零部件,按标准件进行管理。几年来,共形成按独立产品管理的产品通用件80多项,按标准件管理的产品通用件120多项,提高了产品标准化系数,简化了管理程序。二是开展通用工艺研究,组织编制了《通用工艺规程编制管 理办法》,根据公司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将结构相似、工艺过程相同、工艺基准一致、所用设备相同和工艺装备类似的同族零件,共用同一工艺规程,解决了工艺设计周期长和工艺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减少工艺准备中的大量重复劳动。三是开展组合工艺装备研究,夹具、模具是机械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装备之一,组合夹具、模具是通用性很广的夹具、模具,而且具有很多优点,如生产周期短、利用率高,可组装成专用夹具、模具,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经济性非常好。夹具、模具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节约了工艺准备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加强标准化自身建设,提高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

1、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

人才的培养建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对企业来说,谁能更好地培养使用人才,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几年来公司按照“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以政策激励人,以培训提高人,以岗位造就人”的方针政策,努力营造尊重特长、鼓励创新、增强信任和理解的环境,创建、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氛围,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切实加强 “人才工程”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针对公司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工作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培训,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和专项技术能力;通过外派培训、调研、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和拓展知识面;通过由经验丰富、技术业务能力强的标准化专业人员担任导师,进行“传帮带”、“导师制”和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指导培养年轻职工,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完善业务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技术业务尖子的作用,要求专业带头人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主动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传授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撰写专业论文。合理制定有关制度和分配政策,严格考核与 奖惩,鼓励技术人员多出成绩、快出成绩、出好成绩。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司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队伍,为一机集团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加强标准化知识宣传,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

一机集团标准化部门通过组织举办各级各类新标准和标准化知识培训班、进行标准化知识竞赛、创办一机集团标准化刊物和在各种媒体、局域网开辟标准化知识专栏等手段,加大标准化培训力度,积极宣传贯彻新标准、标准化基础知识和标准化管理要求,宣传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途径等。创办一机集团内部刊物《企业标准化通讯》(双月刊),几年来共出版发行50余期,刊物结合公司经营生产工作需要,重点介绍标准化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和标准贯彻实施的有关知识,进行重点新标准讲座、公司标准化人和事的报道,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公司全员标准化意识和标准技术水平。结合 “世界标准日(10月14日)”,开展有声有色的标准化宣传活动,在“一机工人报”上开设专版进行专题报道,介绍“世界标准日的来历及简介”、“世界标准日祝词”、标准化相关知识等。在“世界标准日”到来之际,专门制作了“一机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成果展示”的展览,介绍多年来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对公司作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一机标准化人的汗水和智慧。

3、建立标准资料数据库,为产品研制生产构筑标准资料信息平台 标准资料是标准化工作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记录和传播标准信息 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制(修)定节奏的加快,无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企业标准,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快速更新,传统的纸质标准资料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为此公司研制开发了“标准资料全文数据库信息系统”,对标准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动态管理,实现有效标准信息的准确、高效利用。该系统内容包括数字化制作模块和资料管理模块,共收录了各级各类标准2500项。该系统的开发应用,使公司各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浏览所需标准资料的全文信息,充分发挥标准信息资料的作用,为实现公司的高质量、高效益、规模化管理目标提供标准信息平台。该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公司标准资料管理水平,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公司发展打下良好的技术管理基础。

四、科学策划标准化工作,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标准化是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标准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一机集团的标准化工作,将围绕公司建设现代化重型车辆制造集团的宏伟目标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关多元专业化战略为统领,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核心,以标准化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创新为主线,以标准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标准化工作为重点,以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证,不断提升一机集团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为自治区、包头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率。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就 是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我们将结合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研究,提高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率,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

2、围绕新产品研制生产,加强以标准数字化设计资源开发、产品和工艺装备“三化”研究为重点的标准化预先研究,为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前提条件。

3、通过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建立起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企业标准体系,为一机集团的持续协调稳健发展,进一步营造科学的标准管理环境,为包头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4、积极参与上级标准化活动,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5、建立适应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专项业务精通的骨干力量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既熟悉专业技术又掌握标准化技术的专家人才队伍,为包头市、自治区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6、走出一机,不断加强与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地方企业的沟通、协调、合作,吸收其他先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经验,扩展工作思路,改进我们的方法,促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7篇

教育培训提境界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改善投资环境知识讲座、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知识讲座、蓝田县网络知识培训班、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一系列讲座和培训班的举办将蓝田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思想境界是给干部的一种最好的福利。”蓝田县委书记李毅如是说。近年来,蓝田县把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培训班和专题知识讲座、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首先是把加强和改善党委中心组学习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途径,完善学习制度,认真搞好专题报告会、理论务虚会、重大课题调研、警示教育等集体学习活动。先后邀请昆山开发区管委会政研室主任黄承圯、天津行政学院教授戚翠莲、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客户处处长梁邦海、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国庆、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涛等知名专家学者来蓝举办多场高层次辅导报告会。这些高层次报告会的举办给蓝田领导干部带来了新的思想、带来了活力,同时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其次是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九月份先组织乡镇、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135人,分三批赴上海进行集体轮训,开阔眼界,增强才干。十月份对各乡镇党委副书记及新任科级领导干部140多人在蓝田县委党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同时还通过举办了蓝田县网络舆情知识培训班,增强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分析研判舆情的能力。三是强化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工作。结合蓝田实际下发了《蓝田县理论科普宣传进三进活动实施意见》,在社区、在农村、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使养生保健、家庭教育、文艺欣赏等科普知识走进群众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载体促提高

蓝田县为加快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步伐,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搭建学习的平台,完善工作抓手。在全县范围开展“评、送、练、讲、看、考”六项活动,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一是开展学习型党组织评选工作。以学党的理论、历史文化、重大会议精神、业务知识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学习型党委评选工作,在各党委开展学习型党支部评选工作,在各支部开展学习型党员评选工作。在初步摸底中,县委创建小组办公室将县公安局党委、农业局党委、县委党校等单位创建经验在全县进行宣传推广。二是广泛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委政研室、县委党校、县农业局、文化局、科技局配合,开展送理论、送文化、送知识、送技能下基层活动。真正做到把党的最新理论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把现代科学文化送给每一名群众,让农业技术走进田间地头,把实用技能带给就业困难群体。活动开展以来,已在乡镇、村组组织理论宣传10场次,各类技能培训30余场次,邀请专家讲座6场次,现场技术指导3次,覆盖范围达上万人次。三是在县乡机关干部中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以增强业务技能,提升个人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在全县职能部门开展大练兵活动。并结合练兵活动,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将评选出的4名满意公务员、2个窗口单位在网上进行公示投票。四是开展领导干部讲党课活动。以领导干部为主、党员干部为辅,开展我为党员讲党课活动。活动规定,县级领导必须每半年在分包乡镇、部门讲一场党课。乡镇部门领导每2月为乡镇部门干部做一场党课报告。这项活动的开展使领导干部走在学习活动的前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开展看经验、赶先进活动。组织干部外出学习培训,边看边学,早上听专家讲课,下午参观学习,先后选送16名县级领导干部、97名科级干部参加省市有关培训活动。活动的开展使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统一思想,增强了学习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工作。六是在全县范围组织开展大考试活动。以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基本县情为主要内容,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应知应会知识测试,先后组织大规模知识测试5次。尤其是利用会议前10分钟时间开展封闭式测试,并将测试成绩进行公布的做法在蓝田县各级领导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从而掀起了一股学习风暴。

蓝田县同时还通过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印发“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干部”倡议书以及开展“四学五比”“八策问计”等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

强化领导重实效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8篇

1 技能竞赛成为创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途径的重要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院机电类专业已经形成以技能竞赛为动力,通过校内比赛选拔与培训,突出职业技能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利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技能竞赛已成为我院创新学生实习实训途径的重要形式,成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选拔和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符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有利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技能大赛使学院密切跟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购置的实习实训设备已越来越能够与生产实际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真刀真枪”,解决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2 搭建学生技能竞赛平台,创新“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加强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为机电类专业配备了省内最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了省内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开展了“师生百项技能大赛”活动,通过大赛建立起来的长效机制,搭建一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平台,结合专业和课程教学要求,每年举办数控技能竞赛等各项专业技能大赛,通过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学技术、比技能、展风采”的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产品载体典型项目,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仿真模拟真岗实操,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标准;工厂化实训7S管理,角色扮演增强岗位体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提升师生技能。在教学中,以真实的产品为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边练边赛,实训场所车间化、实训作品产品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的选拔拉练队伍,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得以提高,近年来我院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屡屡获奖,专业影响力明显提升。

3 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优化技能竞赛平台的师资、载体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专业教师融入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教育改革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着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我们鼓励专业教师下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理论与实践能有效结合,解决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理论教师,还能成长为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我院坚持开展“师生百项技能大赛”活动,每年举办教师技能大赛,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现在我院的机电类专业教师大多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2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学边练边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要求。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有效实施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训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加大推行现场教学的力度,尽量将课堂安排在实训基地,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做,学边练边赛,把理论课堂、实验实训和企业车间等教学环节有效沟通起来,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训,缩短了工作适应期,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3 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实训考核与技能鉴定紧密结合,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

实训基地可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条件,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如我们将教学活动与数控工艺员、制图员、维修电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结合进行,专业实训、竞赛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接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既突出了实训的实战性,又完成了技能竞赛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任务。

3.4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训基地业余时间开放,为技能大赛提供“练兵”平台。

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自愿的原则,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予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和环境。我们组建了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修、模具设计与零部件加工等科技创新小组,我们积极为选手提供支持,全程服务,解决困难。通过开放实训基地,增加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训基地,强化技能实训,为职业技能大赛“练兵”提供练习与培训场所。

3.5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引进真实生产任务,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必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部分大三学生利用数控加工技能强化实训及业余时间,每年为牡丹江等离子体物理应用科技有限公司加工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滑道和前挡板800件,通过“实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艺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效率意识。

4 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宽了我院学生的就业成才之路

近年来我院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得到提高,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居我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特别是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为黑龙江省高职教育争得荣耀。通过大赛,选手们不仅展示和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得到技能之外的其他收获,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的一些获奖选手可获得省级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的毕业生大都被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抢聘”,如:2008年参赛的宣立军(数控技术05级)现任天津三英精密机床公司技术部经理;2009年参赛的孙瑞(数控技术07级)现任四川化工材料研究所数控五轴加工中心操作员;2010年参赛的高振超现在是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多轴加工中心技师;2011年参赛的赫兆南(机电一体化技术08级)现任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刮板机制造部加工中心班长;2012年参赛的张福兴(数控技术09级)现任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数控调程员。参加过选拔赛和校内培训的毕业生也被一些用人单位争相招聘,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很受欢迎。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就业成才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了“甜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迈向了亮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3.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10.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

上一篇: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下一篇:儿童歌曲教案(第八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