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2024-08-10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精选10篇)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第1篇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

一、为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建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参加升国旗仪式,开展操行学生自主管理每日一评、期终总评活动。全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2、本学期开展了“讲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语文知识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关爱学生,注重了解学生心理。

4.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家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5、认真做好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缩小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善于心灵交流,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厌倦了忙碌的学习,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学生习惯了成功的喜悦,变得飘飘然了;有的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开始不再听话自觉了……这时,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光和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冗长的大道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从班级实际出发,留心捕捉学生之中闪现的“光芒”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都清楚地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学生中萌发的不良势头,我就个别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扭转学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我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互相学习的氛围,大家为了自己的进步,集体的荣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2、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有点自以为是,有时还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谦虚,尤其是面对学生时,遇到问题时首先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还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身教,不仅仅落实在与人相处方面,平时对学生的各项行规教育我都是身体力行的。

4、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努力做好备、讲、批、辅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潜能生在班中虽为数不多,但我绝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教师的一项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潜能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6、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常常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做到放学回家自觉排队;课间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去游泳;不结伙外出;不携带凶器等一系列的规定,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班上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忙或不够重视,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和教育,以至于养成教育不能形成有效配合。

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虽然辛苦,但心里是充实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第2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3篇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要有明确目标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 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 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 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 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 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 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 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 读之诵之, 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心灵得以净化, 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 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 叹时光之长流不回, 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二.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 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 有灵魂有思维的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 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非常重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 有个人见义勇为, 拔刀相助, 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 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 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 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 格调清新, 不事喧嚣, 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 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四.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而, 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 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五.进行科学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 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4篇

语文教学应以形成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铸造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有的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有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赞美,有的是对作者高洁品行、高尚人格的写照,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有利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任务。

北宋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中写仲永先天聪慧过人,五岁就能作诗,但由于他父亲只顾眼前利益,不让他接受后天教育,导致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很平常的人。相反,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吕蒙原先才能平平,孙权劝他学习,他以军中事务多而推辞,孙权就现身说法劝他学习,吕蒙听了孙权的劝说,努力学习,过了几年,吕蒙的才干谋略让孙权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两个实例都说明不管你先天如何,要想有所作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太重要了。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两篇课文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好的教育材料,教育他们充分利用好这黄金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理想人生奠定好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

外国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美国的海伦凯勒写的《再塑生命的人》写自己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还不会说话的情况下,对一切都失去信心,由于有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细致的科学教育,开启了她的智慧之门,再加上她本人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克服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人物,还获得了“总统勋章”的称号。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写了他小时候其它学科很差,在学校里是倒数第一,但他对母语很喜欢,凭着自己对母语的坚持不懈的学习,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获得全校的优胜奖,这些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学母语,因此必须学好用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热爱自己的祖国。法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再一个一个的解决,终将能解决困难,走向胜利,这些课文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品质,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祖国大地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写出了北国冬天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我国有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世界名著,有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等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诗词或奔放,或忧民,或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向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相信经过我们语文教师的锦上添花的教育,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5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工具,是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我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汉字之美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法国人的爱国热情。

我不能苟同都德的阐述(爱国之情除外),我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据有关调查资料说: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特点是端端正正,比如“人”字,就可以看出老祖宗对我们后辈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之大,非常罕见,汉字不过几千个,可是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蕴含丰富、韵味无穷,在文学作品里,我们发现汉字的优美,品味汉字的魅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境界呀!实际上,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这是它的题目《观书有感》告诉我们的,学者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述往往是人们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最能承载之体验,所以,是否拿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充实自己,厚积薄发,这样才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蕴藏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雨果说:“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情操的第一步。

二、树立积极人生观

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下,很多学生迷恋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快餐文化、电脑游戏,出现人格残缺,所以,让学生学会识别真伪、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学习《生命的意义》一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一位学生写道:“我的愿望是长大之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该生平时就爱上网,并因此影响功课。上课时,我特意读了这位学生的那两句话,不少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醒悟了,低下头去。我趁机说:“同学们不要笑,他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讲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朗读文章,从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三、学会自立自强

我想,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至今还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中,“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写了一篇文章《我和小姑娘比童年》,作文交上来了,我一篇篇地读着:

“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不必说整天面包、牛奶、巧克力,也不必说生日大蛋糕,单是过年的一个个大红包,就够小姑娘一家一年的开销了……”

“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和小姑娘相比,我的自理能力实在太差了,也从来不会照顾别人……”

“和小姑娘相比,我感到很惭愧,平时稍有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太不体谅他们了……”

同学们的这些肺腑之言,更让我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6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疆霍城县惠远则徐中心学校 于玲玲 张秀红

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

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资源。使感恩、奉献等在学生心中生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古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优秀 篇章,有歌颂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壮举的动情文字,有赞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佳妙文章等等,无不在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认识和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正确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接受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行的好材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课堂上活跃的、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气氛,能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灵活的方法是营造氛围的良方,例如对于某些课文,通过诸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再如,增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切、和谐的交流,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想要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无形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还应当举办广泛的、经常性的德育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德育的强度和力度,并形成德育的日常意识和习惯,使德育持续不断地 进行下去,持续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第7篇

文/吕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着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你看许多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就比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让人想到边疆建设者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契机,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道,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一说到上课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导入这个环节,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渗透点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心情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亲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8篇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自然渗透育人的观点。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激发情趣

刚开始上课,学生们的兴奋点还在课间活动上,对知识的学习还处在抑制状态,在兴奋点转移的关键时刻,应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无处不在。那春野的小草,夏夜的繁星, 中秋的明月,隆冬的飞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美得令人陶醉。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看看桂林的山和水呀!”当学生迫切地想一睹风光时,教师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放了课前准备的录像。那环幕电影般的效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立刻使学生自己以为在图画中游玩,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这一录像的使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把语文中的文字和鲜明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诗一般的语言,火一般的激情,自然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从而唤起童心对美的向往,美的追求,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开展德育教育

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及其发展,无一不是群体力量的成果。团结协作,互助互进是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早培养学生这些品质,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育人的有利时机,适时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反复思考:如蔺相如作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蔺相如为何处处避让?教师又提出这样的假设:如蔺相如与廉颇据理力争,结果如何?而回避结果又如何呢?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组内达成了共识:蔺相如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避免冲突,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以维护赵国的利益。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合作情景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了一些“同桌互说”“小组讨论”“成语接龙”等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间取长补短,使自傲者变得谦虚;自私者心里有别人,有集体;自卑者增强自信心。

三、利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其主题思想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在教学时,讲透主要情节,抓住关键句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教学。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1.“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生活中同学们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而且更是让所有人向往的。

例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读父子之间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义,尤其是文中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又如“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鱼’。”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领会文中的启示。我又进一步深化主题,举例:当你在购物时,售货员多找你钱了,只有你一人知道,你应该怎样做?学生能积极做出回应:应主动归还。这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主题,受到了启示,培养了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得到春风化雨的德育作用,还会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紧扣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成人;成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4-01

教育,教育学生使之成人而后成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一个人首先有为社会服务的志愿,然后才能谈他是否能为社会服务。一个人的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人才能以天下为己任,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美德是教育的最高证明,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的始末。

学校教育包括智慧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应本着全面负责的态度,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当今社会需要有才能的人,但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道合一,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教书育人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很大。语文课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以教案上写了多少,课堂上说了多少为标准。语文课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在于实事求是,不搞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自然、巧妙、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这样自然巧妙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俯拾即是。

一、阅读中的德育教育

和学生一起做《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我对学生们说:“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容易相聚成群,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近,而对于那些和我们性格品性相差较远的人难以亲近。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同样,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欣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才能像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摇曳多姿。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出人应该具有伟大的情感,即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在这个前提下人还应使自己的情感丰富细腻,由此我联想到曾在课本中学习的两首诗歌:郭沫若的《炉中煤》,和舒婷的《致橡树》,这两首诗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观点,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爱情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作文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因为一篇作文练习的全过程包括立意构思、写作和修改,都有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实也是依次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从立意命题、指导,到批改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次作文训练以“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为话题,有这样一则材料: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这段材料给学生很大的触动,使学生更贴切的体会到了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的情感。平时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蕴涵哲理的文章,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如在积累有关责任的材料时,学生们积累了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在构思中品悟,在写作中深刻,在生活中切身体悟,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点滴小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10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笔者通过20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第二,政治教育主要是观念型的,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则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在学校开设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关心政治,并不断把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和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培养、诱发和训练他们在理性方面的思考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凡文学作品,不论诗文、小说,都是感情的产物,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与理性颇强的政治教材区别甚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强调文学性,也不以文学性为标准,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文学性,所以它的教材本身决定了它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正面的、直接的。而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我们找出以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于政治教育,而是找出二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各自更好地加以发挥,取长补短,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证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上一篇:买零食作文250字下一篇:小满节气暖心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