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2024-07-22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精选8篇)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1篇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 关汉卿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他创作了大量妇女题材的杂剧。在这些女性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试对其剧作中刁蛮泼辣女、柔中带刚女、倍受压迫女和智慧聪颖女等四类女性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

刁蛮泼辣 柔中带刚 倍受压迫 聪颖智慧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还有十多种。在他的杂剧里,旦本远多于末本,妇女的形象多姿多彩。有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刁蛮泼辣女,有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柔中带刚女,有饱受凌辱、尽受折磨的倍受压迫女,有呼之欲出、挥不散去的聪颖智慧女。这些人物形象,出身不同,性格不同,而又各有各的人生遭遇,各有各的命运归宿,每个人物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一.刁蛮泼辣女

这类女性侠肝义胆、智勇双全。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鲜明的行为目的,为爱情、婚姻、朋友等,她们的实质精神都注重感情的真与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可谓是刁蛮辣妹。《调风月》、《望江亭》中的女主角都是这类典型。

《调风月》中的女主人公燕燕是一个美丽、机灵、朴实而手脚勤快、办事认真、做人正经的姑娘,虽然是婢女却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人格尊严。当小千户意欲调戏她时,她言辞拒绝了,表现了一个女孩的自尊与自爱。当她渐渐接受了小千户的爱情,而小千户又食言了莺莺小姐时,她并没有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为自己卑微的身份而甘受别人的侮辱,而是大闹婚礼,说是“吊客临,丧门聚。”这一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妇女遭受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也蕴涵着女性强烈的叛逆精神。《望江亭》也塑造了一个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恶势力,为了自己的美满幸福婚姻而赴汤蹈火的谭记儿形象。《望江亭》是一部喜剧。女主人公谭记儿是一个俏丽、聪慧、有

关汉卿极力讴歌她们为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在开拓前进之路的斗争中,呈现出的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人性美,给龌龊不堪的生活环境涂抹了一丝亮色,使人们产生对生命、生活的希望和渴望。

三、倍受压迫女

被压迫的女性饱受凌辱、尽受折磨。遭受玩弄的妓女, 寻常百姓家的良妇, 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 闪烁出坚贞不屈的光辉。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中的主人公智勇兼备的侠妓赵盼儿,《调风月》中受尽凌辱的奴婢燕燕,《五侯宴》中受尽地主压迫的乳母王大嫂,《窦娥冤》中泼皮、酷吏折磨的寡妇窦娥,《金线池》中的杜蕊,《谢天香》中的谢天香, 或是受尽嫖客、鸨儿、官府蹂躏的妓女, 或是备受欺侮的弱妇都在屈辱的环境中任人宰割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爱与被爱的权利。在这些被压迫的妇女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了,被压迫的烙印, 在她的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 悲剧的色彩也更加鲜明, 感天动地的效果尤其突出。一个年轻的孀妇, 幼年失母, 七岁被送人, 做了童养媳, 十数年后, 成婚丈夫又不幸死去,婆媳相依为命。婆婆讨债遇险, 被恶汉张驴儿父子救起。张家父子便借此威胁蔡氏婆媳嫁给他们二人, 霸占他们的家产。窦娥执意不肯, 张驴儿设计毒死蔡婆, 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张驴儿便诬告是窦娥毒死公公。窦娥怕打坏自己的婆婆, 屈打成招, 被官府问罪斩首。临刑前, 她发了“三愿”, 死后都应验了。最后, 窦娥托梦给自己的父亲, 冤案得以昭雪。窦娥的悲剧, 是元时代黑暗社会的缩影;窦娥的命运, 是元时代生活底层妇女的真实写照;窦娥的不幸, 是元时代受尽欺凌, 负志不屈妇女的悲惨结局;窦娥的孤苦, 是元时代位卑人贱、含冤负屈女性的集成。

她们的地位是卑微的, 她们的人生是悲惨的, 她们的结局是悲凉的。她们虽身份不同、出身迥异, 却有着相似的结果。“卑”和“悲”, 是她们人生和命运的归宿。

四、聪颖智慧女

在关汉卿杂剧的妇女形象中, 一个个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良家弱女、底层娼妓, 却显露出智慧的聪颖和坚毅,尽管她们大多都成为黑暗时代的殉葬品, 但机智的化身却是不朽的、永恒的。她们的智慧形象, 让人呼之欲出, 挥不散去。

窦娥原本只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孀妇, 只想做一个尽孝守节的寡妇, 可连这样一个最起码的平静生活都不能如愿, 是恶人或者说是黑恶的社会, 逼迫她不得不含冤负屈, 甘愿承担杀人罪名, 直至“披枷戴锁赴法场餐刀”。在痛骂官府, 怒骂天地仍无结果的情况下, 在不得不领受死的选择时, 她无奈之中仍然机智地发出“三愿”并寄恨于上苍, 托梦于其父, 希望她的冤情能大白于天下, 表现出了无比的智慧。她希望她的满腔悲愤

女平等,反抗权豪势要,质疑天地鬼神。她们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她们的美好品德可歌可泣。在同恶势力作斗争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及互救互助,舍己为人,和大胆追求爱情生活的精神,都是振奋人心的。关汉卿作为一代剧坛宗师,他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将同这位伟大艺术家本人的不朽形象一起,永远屹立于中国文学艺术高峰之上。

参考文献:

[1]黄克.关汉卿戏剧人物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王季思.关汉卿和他的杂剧〔J〕.人民文学,1954年第4期.[3]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M].济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5.[4]吴晓铃等编校.关汉卿戏曲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5]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2篇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二是个人的原因。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一、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二、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及措施:

文献资料法: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比较研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课题研究工作进度:

1、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2010年10月25日----2010年11月25日

2、文献调研与综述: 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2日

3、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31日

4、深入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2011年1月1日---2011年2月20日

5、形成论文初稿(设计雏形): 2011年2月21日----2011年4月18日

6、论文(设计)修改、定稿、打印: 2011年4月19日---2011年5月22日

7、提交论文与参加答辩:2011年5月23日----2011年5月26日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曹禺.日出;田本相,曹禺文集(1)[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禺.雷雨.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乐轹.中国现代女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

[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J].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3篇

关键词:《悲悼》,《榆树下的欲望》,神话原型,女性形象

引言

尤金·奥尼尔, 将二十世纪的美国戏剧推向繁荣, 被誉为现代美国戏剧的先驱、美国现代戏剧之父。G.墨雷说过:“天才的戏剧家自然地表现出潜藏在原始萌芽中的戏剧潜力, 于是写出了同样类型的戏剧杰作。这样的剧作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震撼人心, 就在于它们能唤醒几千年来沉睡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情绪的潜流。”[1]246奥尼尔深受荣格、弗莱等人原型论及圣经神话影响, 其文学艺术中一直延续着对古老神话题材的借用和改造, 反复出现原罪、救赎等宗教主题。奥尼尔也曾说他的一生都在“尖锐地感到某种神秘的力量, 在支配着自己和人类的行为, 而他的全部剧作就是表现在与这种力量抗争中光荣的导致自我毁灭的永恒悲剧”[2]199。这种宗教矛盾所引起的内心痛苦和冲突, 使奥尼尔剧中的人物都怀着渴望得到救赎的心理。

由于奥尼尔个人经历的缘故, 母爱对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意义。对他而言, 女性总是和母性划等号的 (womanhood=motherhood) 。这和他的母亲、他的个人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小缺失的母爱, 内心的深深的负疚感, 影响着他的童年。对母亲又爱又恨的情绪萦绕着他的一生, 影响着他的婚姻, 影响着他对女性的态度。纵观他的作品, 他对女性的态度从早期的迷茫、愤恨, 发展到对女性的同情及谅解。他笔下的女性人物或是被命运摧毁, 或是去摧毁男人。奥尼尔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母亲形象, 揭示了家庭中母爱对子女是何等重要。他笔下的母亲们或过度呵护子女, 或吝于给予母爱, 都是不称职的母亲。

一、弗莱与圣经原型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 1919-1991) 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 其文学评论专著《批评的剖析》的问世则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促使该理论的成熟与完善。神话原型批评的核心是神话与原型, 正如叶舒宪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指出, “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 它们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 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1]17。

神话原型批评的核心是神话与原型。“神话就是原型, 不过为了方便起见, 当涉及叙事时我们叫它神话, 而在谈及含义时便改称为原型”[3]89, 而原型则是“一种经典的或反复出现的形象”[4]45, 是“将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的象征, 可用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并整合起来”[4]45。原型是“在文学中极为经常地复现的一种象征”。《圣经·新约》中对《旧约》有着“原型隐喻”[4]200的诠释。在《新约》语境下, 《旧约》中的人物、意象都有着象征意义, 如羔羊象征牺牲、山羊与绵羊分别象征义人与罪人、水象征对罪的赦免等。而《新约》中的《启示录》更是以数以百计的《旧约》意象成为“具有严密系统的意象表达”;其“对原型预表手法的运用已臻化境”[5]394。

圣经, 作为基督教宗教教义的基石, 同《荷马史诗》及希腊神话一样, 均对欧美世界影响至深, 堪称核心神话中的核心, 因为“这些神话更为严肃, 更具有权威性, 更富有教诲的力量”[4]170。从但丁到莎士比亚, 从浪漫主义文学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每一位文学巨匠, 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渗透着圣经的影响。

二、《悲悼》中女性形象的神话原型意象

正如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所写到的“那弯曲伸展的树枝覆盖着屋顶, 既像在护卫它, 又像在压抑它。这两棵树的外表, 使人感到一种不祥的、充满妒意和企图征服一切的母性心理”[6]9, 这里, 榆树是母性的象征, 她笼罩着农庄, 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痴迷希腊神话和圣经的奥尼尔将《榆》剧中女主人公阿比与希腊神话中的地母原型相对应。地母该亚总是以一种“可爱又可怕”的形象出现, 她温柔、慈爱、强大而富有生命力, 同时又令人敬畏、不敢接近, 体现出奥尼尔对女性、母亲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阿比为了占有农场, 嫁给了年迈的老艾伯特, 并引诱继子埃本和她发生关系从而生下继承人, 以达到永久占有农场的目的。剧中的阿比是一个有着强烈爱欲与物欲的女人, 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 而同时阿比又是摧毁农庄和埃本的女人。阿比为了挽回爱人的心而亲手杀子的行为更是映射了奥尼尔早年对女性、母亲的怨愤及恐惧之前。虽然, 阿比杀子的行为也象征着她熄灭了对农庄和财富的欲望及对自我的救赎, 但更多的是暗示了其脆弱的内心及对压迫她的社会的恶意反抗。阿比形象更多的体现出了地母令人敬畏, 可怕的一面。在爱碧身上, 地母原型中的可怕远远压倒了其可爱的本质, 这与早年间奥尼尔对女性本能的抵触与厌恶相吻合。

同时, 阿比身上也有着圣经中夏娃的影子。夏娃因为是亚当的肋骨所造, 所以她天生离上帝较远, 自然离邪恶较近, 她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听信了蛇的谗言吃了禁果。阿比经受不住情欲的诱惑而与埃本犯下了乱伦之罪, 如同圣经中夏娃经受不住蛇的诱惑诱骗亚当一同偷吃智慧果, 因犯下罪孽而堕落。埃本因为阿比这个现代夏娃的诱惑而堕落犯罪, 从这里可以看出奥尼尔内心深处对于女性的憎恨之情。奥尼尔通过对阿比的描写体现了自己对母亲的那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奥尼尔赞美埃本和阿比诚挚的爱情, 但对他们所生的孩子却持否定态度, 最后宣判了孩子的死亡。这里也可以看出, 早期的奥尼尔虽然意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及压迫, 但对于女权的抗争及女性思想的解放方面仍有所保留。

三、《榆树下的欲望》中女性形象的神话原型意象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 奥尼尔对女性的了解和描写日趋成熟, 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20世纪20年代后期, 奥尼尔对婚姻对社会的思索促使他在女性的创作上有了更深的探索。在奥尼尔这一期间的作品《悲悼》三部曲中, 一个形象更为饱满的母亲被刻画的更为深刻。克里斯汀娜的原型则是希腊神话中与情人联手杀害丈夫的吕泰墨斯特拉。

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在攻打特洛伊时, 为了取胜将自己的纯洁无辜的女儿伊菲革涅亚作为神的献祭者, 从而在海中得到航行的方向。其妻吕泰墨斯特拉怨恨阿伽门农将自己的女儿残忍杀害, 爱上了情人埃吉斯托斯;并在阿伽门农凯旋归来当日将其杀害, 为自己女儿报仇。也为自己的幸福抗争。最终恋父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为替父报仇, 挑唆恋母的俄瑞斯特斯杀死母亲的亲人, 并最终在复仇女神的神谕下杀死怨恨自己的母亲。

而《悲悼》三部曲中的克里斯汀娜因怨恨丈夫抢走自己的儿子奥林, 逼迫他上战场, 转而爱上情人卜兰特;最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杀死丈夫。克里斯汀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残忍狠毒的邪恶女性, 婚后也曾一度幻想过和相爱的丈夫一起构建幸福的未来。可婚后压抑禁欲的生活渐渐侵蚀改变着她的本质, 将她变成“一具栩栩如生的苍白面具”[7]159。当她对生活几乎绝望时, 她遇到了卜兰特, 卜兰特与艾斯拉相似的外表更是激起克里斯汀娜早年倾注在艾斯拉身上强烈的爱。从某种程度上说, 卜兰特就是解放她一直渴望的精神自由和激情释放的钥匙。克里斯汀娜渴望重新拥有她早已失去、已不渴望再拥有的幸福。为了不让莱维妮亚打破她和卜兰特奔往代表自由与激情的¬¬“南太平洋群岛”[7]193, 克里斯汀娜不惜铤而走险, 毒杀自己的丈夫, 以期获得自己梦想的生活。不同于吕泰墨斯特, 克里斯汀娜是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爱人已经死去, 生无可恋, 又受到杀父的良心谴责, 克里斯汀娜选择了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 体现了她最终对自己罪行的忏悔, 而自杀也洗涤了她的心灵, 帮助她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在克里斯汀娜身上, 奥尼尔不但体现了她的可悲可恨之处, 也大篇幅的描述了她可爱可怜之处。虽将爱情视作高于一切的克里斯汀娜在强烈情欲的驱使下, 为了能与情人常相厮守, 铤而走险毒死丈夫。克里斯汀娜并不是一个令人憎恶的荡妇形象, 而是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和令人惋惜的罪犯。通过这个人物由善至恶的堕落, 以及她欲望被压抑后的苦闷和反抗, 让人了解到在父权社会女性正常的人性要求被异化的过程。虽然在这个创作阶段中, 奥尼尔仍旧对女性有所怨恨, 但他已经看到女性可怜可爱的一面, 并开始意识到女性在现实社会压力下悲惨的命运和不屈的抗争, 赋予剧作中女性勇于为自己幸福未来努力抗争的特性。

四、奥尼尔女性观的变化

奥尼尔一生对母亲有着复杂的感情, 母爱的缺失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成年后又对母亲因病而染上的毒瘾一事耿耿于怀, 他对母亲埃拉迷恋的心态影响了剧作创作的女性观点, 他在作品中一直想塑造出一种宽容、博大、温柔体贴的母亲形象来填补他的母爱的缺失, 然而对于母亲的恨意也让他笔下的女子内心充满压抑、黑暗, 奥尼尔矛盾的女性观在其剧作中可见一斑。

《榆》剧中, 奥尼尔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矛盾的女性观, 并逐渐开始克服着自身对女性的抵触, 在悲剧中赋予着积极的意义, 表现着乐观的情绪。然而奥尼尔对于阿比更多的是批判, 宣判她儿子的死亡则是诠释奥尼尔对阿比这个女性形象看法——尽管奥尼尔同情阿比, 但对于她的不择手段及她强烈的爱欲物欲仍旧流露出批判之情。然而到了《悲悼》三部曲中, 他笔下的女性克里斯汀娜有着强烈的追求幸福的欲望, 她不甘心听从命运摆布, 积极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克里斯汀在强大的反派压力下, 以人的卑微力量反抗, 甚至采取自我牺牲的行动, 来展示人的潜在力量, 以示自己应该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 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 被禁锢在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范围内, 没有其他的人生出路, 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旦她们无法完成社会角色规定的职责, 想要奋起抗争、摆脱牢笼时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克里斯汀娜身上, 奥尼尔表达了自己对充满母性胸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的赞赏。他痛恨清教主义对女性欲望的压抑和摧残, 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结语

奥尼尔对母亲又爱又恨的情绪影响着他对女性的态度, 促使其在戏剧中塑造母亲这一女性形象。《悲悼》及《榆树下的欲望》中, 奥尼尔将其中女性形象与神话原型相融合, 诠释其矛盾的女性观。借用神话原型, 奥尼尔赋予了剧作中女性新时代下背勇于抗争的内涵, 而奥尼尔在创作中也不断反思自己矛盾的女性观, 慢慢意识到女性在社会压迫下的痛苦。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们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她们虽然性格有缺陷, 也犯下了罪孽, 但她们的奉献和牺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令人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奎因.美国戏剧史:从内战到现在 (第2卷) A.刘海平, 朱栋霖.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2]梁工主编.《西方圣经批评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394.

[3]吴待哲编, 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4] (加) 诺思洛普.弗莱, 陈盆等译.《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5]梁工主编.《西方圣经批评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6] (美)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漫长的旅程[M].欧阳基, 蒋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论丁西林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4篇

关键词:丁西林;幽默喜剧;人物形象;知识分子;女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3-01

丁西林解放前的剧作共有9篇。按其创作年代及题材,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6篇独幕剧:《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压迫》。这些作品创作于1923年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搁笔十年之后,丁西林的后三篇剧作都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其中,《三块钱国币》是独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和《妙峰山》则是两部多幕剧。

在现代中国戏剧史上,丁西林喜剧无疑是一个意义独特的存在。同时对于他的剧作,批评家们也是褒贬不一。新时期以来,随着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等西方理论方法的引入,其剧作被重新诠释,形式上的“白蛇传母题”和“欺骗模式”、思想上的人性内涵和理性精神、西方现代戏剧尤其是英国近代喜剧的重大影响等,构成丁西林喜剧的意义新向度。不过,对于丁西林喜剧的研究大多着重于分析其剧作体现出的理性精神、唯美倾向和技巧语言架构等,而忽略了对丁西林喜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做专门的系统分析。本文试图将丁西林喜剧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形象做出归类与分析,从而更全面系统的加深对作者剧作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一、女性形象塑因探析

丁氏剧作中的部分女性都是新式知识分子,但由于丁西林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分述探讨。他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受外国剧作影响,同时又兼具东方特点。作为一名早年留学英国的物理学家、剧作家,留英期间丁西林曾阅读过大量的英国戏剧作品。所以丁西林的喜剧创作受到英国近代喜剧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自己50年代也曾反复表示自己早年的戏剧创作“外国味都很浓,似乎可以当作一种广义的翻译来看”。这固然是一种谦虚,但又不完全是一种谦虚。而这种影响自然也会体现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是对女性人物的塑造。丁西林女性人物的塑造主要是受梅瑞狄斯和萧伯纳的影响。

(一)梅瑞狄斯在喜剧思想方面的启示

在英国戏剧中存在着一种描写女性的传统,梅瑞狄斯更是倡导喜剧应当通过男女之间的较量和冲突去表现两性间的相互吸引以及逐渐产生的某些“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喜剧的层次越高,女性在其中享有的地位也就越显著。因此,他认为优秀的喜剧可以而且应当“把妇女提高到可以充分发挥机智的地步”。他希望喜剧家们能在两性冲突与纠葛中表现男女间的平等与沟通。

丁西林的喜剧常以两性关系为题材,他所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已开始具备某种主动性,这些同梅瑞狄斯的上述主张显然是一脉相通的。

(二)对萧伯纳喜剧艺术观念的借鉴

实际上,梅瑞狄斯毕竟是位小说家,因此真正在戏剧创作中实现梅氏这一艺术理想的却是萧伯纳。萧伯纳在自己的喜剧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立品格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在与男性的较量中往往棋高一筹。在他的喜剧世界中,女主角比起男主角,往往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受萧伯纳艺术观念的影响,丁西林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某种主动性的女性形象,而这一点在中国其他现代喜剧作家的作品中确乎是不多见的。《妙峰山》里的华华就是这类形象的典型代表。华华追求的是那类誓不结婚的男性独身主义者,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在决定性的关头使用了假装晕倒的伎俩,这与萧伯纳《人与超人》中的安十分相似,由此可见丁西林对萧伯纳剧作的借鉴。

二、多类型女性形象的塑造

丁西林幽默喜剧下的女性形象既有接受过新式思想教育的高层次知识分子,也有保守落后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旧式女性,而这两种人物的塑造往往都会在同一剧本中对立出现,从而形成一种对比,显示出一种滑稽色彩。如《一只马蜂》中的吉老太太和余小姐,《压迫》中的房东太太和女房客。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是其笔下的新式女性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摆脱了旧思想束缚的全然新派,她们有时仍会受封建旧思想的支配和影响,这都是根深蒂固的、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是不自觉也很难摆脱的,如《酒后》中的妻子亦民本想显示自己意志的自由,但却卸不下道德包袱,最终反主为客,成为了被丈夫调侃和试探的对象。

(一)新式思想的接受者

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作者着墨颇多,例如《一只马蜂》中的余小姐,《酒后》中的妻子亦民和《妙峰山》中的华华等。作者在刻画这些女性接受新式思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她们身上仍残留着未褪尽的封建思想,所以她们并不能作为彻头彻尾的新式知识女性,只能说是新思想的接受者而非代表者。

(二)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对于这类女性形象,丁西林着墨也不少,例如《一只马蜂》中的吉老太太、《压迫》中的房东太太、《三块钱国币》中的吴太太等都是受旧思想、旧传统影响表现出保守封建而又自以为开通、愚拙而又自以为聪明的封建女性形象。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也很有趣味的一点就是丁西林笔下的封建女性形象都是已婚妇女,在其剧中的称呼也都是某某太太。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因当时的新思想接受者几乎都是年轻女性,大部分也都上过学;而封建思想的捍卫者大都是未曾上过学的年龄较大的女性,一般都已婚,固封建形象以各种太太们居多。

三、结语:

丁西林对剧作中女性人物的塑造,是带有明显的审美倾向的。正如孔庆东教授所言,如果用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评判丁西林的剧作,未免是强丁西林所难,只有充分理解了丁西林在接受西方戏剧影响时的“唯美”式选择心态,才会跳出社会性、现实性的圈子,认识到“他的人物塑造一方面从类型化具体深入到性格化心理化,另一方面又从类型化抽象提炼到符号化”,“是一种想象的、实验性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孔庆东.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01期.

[2]孔庆东.试论丁西林剧作的唯美倾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02期.

[3]朱伟华.丁西林早期戏剧研究[J].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4]王震东.丁西林独幕喜剧结尾艺术谈[J].戏剧艺术,1982年03期.

[5]张健.重读丁西林——对于丁西林喜剧的再探讨[J].戏剧,1999年03期.

[6]邵振玲.丁西林剧作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5篇

自十九世纪中叶起, 大量中国人移民美国, 华裔文学也随之发展起来, 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热潮的掀起与60、70年代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战火焦灼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使在美国的亚洲人通过电视目睹自己的同胞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同时, 由于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权运动在美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使得加州的亚裔学生开始了解自己族裔的历史和文化。1969年引发的罢课斗争, 直接导致了相关课程在加州各大学的设立。自此开始, 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逐渐呈现了火热的态势。不过, 其中对华裔戏剧的研究起步较晚。美国华裔英文戏剧的创作出版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影响不大, 观众很少。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华裔戏剧才有了规模性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华裔戏剧真正进入了转型期, 在美国当代多元文化的宏观背景下逐步扩大影响, 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历史的机遇使得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华裔作家走出了“边缘”地带, 步入了美国“主流”文坛, 出现了赵建秀、庄平、林小琴等一批剧作家, 而林小琴因其以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进行的戏剧创作而备受关注。

2 华裔女剧作家林小琴

林小琴 (Genny Lim) 生长在第一代移民家庭, 于1946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1977年, 林小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文学创作学士学位, 1988年获得英语硕士学位。她曾经从事新闻广播业, 担任作家、记者、制作评论人, 后来扩大到戏剧创作、诗歌、音乐和教学, 如今在加利福尼亚新学院任教, 在该学院的艺术与社会变化系同他人合作教授表演课程。1978年, 林深感在戏剧和娱乐业其他领域缺少对美国亚裔的真实表现, 于是开始创作戏剧。她曾经说过:“艺术应该反映人的心灵, 应该让人们行动起来, 在有必要发生社会变革的时候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去。”所以, 从20世纪70年代起, 林的工作开始着重于描写美国亚裔在美国的历史和经历。她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纸天使》 (Paper Angels, 1980) , 《苦甘蔗》 (Bitter Cane, 1989) , 《鸽子》 (Pigeons, 1985) , 《我记得》 (I Remember, 1983) , 《南瓜女孩》 (The Pumpkin Girl, 1988) 等。

林小琴采用写实的手法在戏剧中真实地反映了美籍华裔在异国他乡的种种遭遇。身为华裔女作家, 林小琴认为如实地再现美国华裔女性的境况是所有华裔作家的责任。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 文化与性别有着无法割裂的社会关系, 而身份和性别又是华裔女性永远无法挣脱的两把枷锁。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 林小琴通过对一位华裔女性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并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美国社会对华裔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 林小琴的戏剧作品《苦甘蔗》

1989年, 林小琴创作了《苦甘蔗》 (Bitter Cane) 。该剧在西雅图集团剧院 (Seattle Group Theater) 朗读, 并作为亚裔戏剧公司 (Asia American Theater) 工作室的作品在第七界湾区剧作家节上演出。

戏剧《苦甘蔗》描写的背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夏威夷。1788年到1789年。是历史记载华人首次到达夏威夷的时间。从那时起.华人背井离乡来到夏威夷的甘蔗园, 当劳工, 或是经商。《苦甘蔗》描写了中国劳工应征到夏威夷的柯湖 (Oahu) 甘蔗种植园割甘蔗。这些劳工受到来自白人种植园主及其手下的中国工头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苦甘蔗》的男主人公叫郭春永 (Wing Chun Kuo) , 他十六岁来到夏威夷作劳工, 是为了洗刷自己的父亲给自己和母亲带来的耻辱。春永的父亲郭兴六 (Laa Hing Kuo) 多年前也来到这片甘蔗园劳作。据说是因为吸食了大量的鸦片掉到河里淹死了。春永的母亲并不了解华工在夏威夷受到的种种剥削, 也不知道甘蔗种植园主每晚给华工们提供鸦片, 借此来麻痹华工的神经并以鸦片来控制他们。母亲和春永都认为父亲连续两年不给家里寄钱, 对他们撒谎, 没有信守自己赚足钱后衣锦还乡的诺言, 给他们带来了耻辱。春永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在甘蔗园干活是把好手。但是, 独在异乡的他, 颇感孤独。于是。经工友苏甘 (Kam Su) 介绍, 他结识了美丽的妓女泰丽 (Li Tai) 。和父亲郭兴六一样, 春永也爱上了泰丽。后来, 春永得知了自己所爱的泰丽竟然是父亲生前魂牵梦系的女人。父亲就是为了这个女人才没有履行对母亲的诺言。春永感到既气愤又绝望, 并且怨恨泰丽。泰丽劝春永逃跑, 逃离甘蔗种植园这片土地, 去开始新的生活。她告诉春永, 他其实是个混血儿——春永的祖父曾经把一个夏威夷女人带回了中国, 那个女人生下了春永的父亲兴六后就死了。兴六长大后, 一个远房亲戚为他安排了婚事, 但是他和春永母亲之间根本就没有感情。而且, 因为兴六是混血儿, 所以他无法分到家族的地产⋯⋯春永得知了自己的种族身份后, 感到很震惊。因而坚定了逃跑的决心。曾经, 春永的父亲兴六也提出要和泰丽一起逃离种植园, 但当时的泰丽表现出很大的恐惧, 拒绝了兴六。绝望的兴六吸食大量鸦片后溺水而死。在兴六死后, 泰丽也和兴六的游魂一样, 寻求着解脱和被救赎。泰丽遇到了春永, 在春永的身上又看到了兴六的影子, 于是便爱上了春永。这一回, 她终于有了和春永一起逃离的勇气。他们约定好在重阳节的夜晚逃走。就在泰丽收拾好行礼准备逃离的当晚, 她看见了其实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兴六的鬼魂。当看到被分隔在阴阳两界、苦苦等待自己的至爱兴六时.泰丽的灵魂被感召着走向了天堂, 同自己的真爱重逢……

4《苦甘蔗》剧中的华裔女性形象

《苦甘蔗》剧中一共有两个女性形象, 一个是在全剧开始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郭春永的母亲, 另一个就是本剧的女主人公泰丽。

郭春永的母亲这个人物, 虽然在剧中连名字都没有提及, 也没有具体的演员扮演, 只是一段对儿子郭春永的嘱咐的画外音。但是话语的内容也能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母亲表现出了中国女性的乐观精神。她嘱咐春永说:“人生苦短, 但是神灵们给了我们歌声和笑声来忘掉那些烦恼。”此外, 母亲的话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女性的勤勉、自尊, 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 代表着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她对春永说过:“一定要记住, 不要游手好闲。不要给神灵的脸上抹灰, 不要给祖坟上抹黑。”

相比之下, 泰丽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很饱满, 是全剧的中心。当时的美国, 华工是被“边缘化的”种族, 而华裔女性更是被剥削和奴役的对象。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 华裔的形象一直是“被阉割的种族”形象, 华裔女性在作品表现中所占的地位更是很卑微。以前很长一段时间, 华裔女性在戏剧中的形象往往是道德沦丧、另类, 或是性格暴戾乖张。但是, 泰丽的形象同以往的戏剧中的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这正是林小琴通过自己的创作真实地反映华裔的表现。林小琴的《苦甘蔗》中的泰丽,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一个真实的美国华裔女性形象。

首先, 泰丽美丽、聪明、纯真, 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心目中有自己的“美国梦”。她不喜欢在乡下的一亩三分地养鸡、干活, 很没意思。听别人说, 美国的夏威夷是天堂, 可以不用干活就能整日吃到甜甜的甘蔗, 她就让讨厌自己的继母送自己去夏威夷。但是没想到.却被继母卖到了夏威夷作了老富商的四姨太。老富商死后, 在周围处境的逼迫之下, 她跟了种植园的工头, 被迫作了妓女。从此, 她便开始了被奴役的生活。但是, 无论怎样困苦, 她都不会垮下。她对春永说:“尽量地忘掉过去, 然后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 泰丽对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不会盲从, 有自己的思想, 并且敢于表达。在夏威夷生活了十多年之后, 生活的磨砺加上西方文化的熏染。泰丽变得更加坚强、自立。以她与春永的谈话为例。

春永:一切都活在灵魂里。

泰丽:一切都在心里死去了。

春永:那不是中国人的想法。

泰丽:也许我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春采:你难道不相信缘分吗?

泰丽:不信。

春永:为什么不信呢?

泰丽:因为缘分就是宿命。我不相信宿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拽到这里来的。不是哪种神灵让我们来的。我们是咎由自取。

在那个年代, 大多数的普通中国女性都是非常相信命运的。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不幸, 中国女性往往会“认命”, 认为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但是泰丽却和她们不同, 她相信, 命运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在他们交谈的末尾, 春永迷惑地对泰丽说:“你真不像家乡的那些女人们。”

第三, 泰丽有自我意识, 会为自己的利益去抗争、去奋斗, 表现出男人一般的气概。面对甘蔗园的各色男人, 泰丽从来都没放弃过自己的原则。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原则和男人们抗争, 毫不畏惧, 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原则同男人们拼命。泰丽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 她对华工苏甘的不屑、对种植园工头的冷漠以及对兴六和春永父子的义无反顾的爱, 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春永想带泰丽逃走时, 他对泰丽说:“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生活, 那么, 就让我们至少拥有自己的未来吧!”春永是想要和泰丽一起逃到檀香山去, 改换名字, 一切重新开始。泰丽告诉春永:“无论怎样, 生活将会如你想要的继续下去的。”泰丽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无论怎样, 生活将会如你想要的那样继续下去……想到自由就像想到死亡一样令人害怕……”所以华工苏甘对泰丽说:“你的问题就是, 你想的太多了。你要是生成个男人就对了。”泰丽就是想和男人一样,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 泰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 她受到人们的歧视、压迫和虐待。但她的骨子里并没有自甘堕落, 她有憧憬, 有勇气, 有原则。从她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华裔女性形象。

5 结语

泰丽聪明、美丽, 对生活充满憧憬, 心中有自己的“美国梦”。泰丽就是想和男人一样平等地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然而, 泰丽无论在中国的文化里还是美国的文化里都是社会的最底层, 是人们歧视和压迫的对象。但是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 相信生活会变得美好, 尽管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坚守这一信念是痛苦的, 但泰丽并没有放弃,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兴六的灵魂一样一直陪伴着她。泰丽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早期华裔女性形象的代表, 又是新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始。泰丽处在两种文化的缝隙中, 既受到美国文化的深深影响, 又有剪不断的华裔女性特点, 不论是身份上还是实际生活中, 泰丽都被这两座大山压得透不过气来。而林小琴《苦甘蔗》的结局选择让泰丽和兴六的灵魂一起飞向天堂, 就是华裔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最终选择。只有华裔女性自我解脱才能真正地卸下这重重枷锁, 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带给女性个体的深远影响。

摘要:华裔美国剧作家林小琴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该文通过分析《苦甘蔗》中出现的华裔女性形象, 挖掘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的双重压迫, 体现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关键词:林小琴,《苦甘蔗》,华裔戏剧,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Lira G.Paper angels and BitterⅢ0 Plays by Genny Lira[M]Hawaii:Kalamaku Press, 1991.

[2]Houston, V.H.The Politics of Life[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Iess, 1993.

[3]Lai H M.Island—Poetry and Historyof Chinese Immigrantson Angel Island 1910—1940[M].San Francisco:HOC DOIPress, 1980.

[4]葛文婕.解读华裔作家林小琴的戏剧《苦甘蔗》中的美国华裔女性角色[J].时代文学, 2011 (6) .

[5]金雯.为什么要重谈陈查理[J].读书, 2011 (2) .

[6]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7]徐颖果.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8]周乐诗.笔尖的舞蹈——女性文学和女性批评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论关汉卿剧作中的婚姻观 第6篇

关键词:剧作 关汉卿 婚姻观

研究关汉卿剧作中的婚姻观,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从有观史料中找出其有关婚姻问题的论述,结合其剧作进行佐证,这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二是从剧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来间接推断其对婚姻问题的看法。然而在现存的史料中,关于关汉卿生平及其思想的记载非常有限,故本文试从其剧作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来探求。

一.对婚姻的困惑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女子大多是不出外工作的,婚后她们主要负责家庭内部的生活,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故而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对她们婚姻的幸福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选择夫婿的标准是什么呢?

《救风尘》中,智慧的赵盼儿说出了她对婚姻的困惑:“姻缘薄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他每都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峻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遮莫向狗溺处藏,遮莫向牛屎里堆,忽地便吃了一个合扑地,那时节睁着眼怨他谁!”

二.对传统婚姻观的挑战

剧作中,由于生活时代的局限性,作者虽然还不能真正找到婚姻的出路,但他剧作中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在关剧中,妇女得到解放,寡妇可以再婚(《望江亭》),妓女可以从良(《金线池》),千金小姐可以嫁给落难秀才(《拜月亭》),富家闺秀可以嫁给穷们小儿(《四春园》),婚姻的基础不是财产功名,而是“心厮爱”。①关汉卿在作品中塑造了诸如燕燕、瑞兰、谭记儿等敢于同门第婚姻和破坏自己幸福婚姻的各种势力,这些女性形象就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英勇地为自己的婚姻自由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1.对门第婚姻的控诉

关汉卿对门第婚姻的控诉,在剧作《拜月亭》和《四春园》中都有体现。《拜月亭》中,叙蒙古入侵,尚书王镇奉旨出御,其妻张氏及女儿瑞兰被乱兵充散,这时蒋世隆和妹瑞莲也在路途中失散。在寻找过程中,张氏与瑞莲相遇认为母女,世隆遇瑞兰后,二人同行,互相帮助,同甘共苦,屡经波折后结为夫妇。二人的结合遭到瑞兰父亲的强烈反对,他全然不顾战乱中世隆对瑞兰的照顾之情,不顾此时的世隆身患重病而强行将二人分开,更不顾两人在患难中结下的夫妻情分。对此,作为大家闺秀的瑞兰并没有就此妥协,她立志道:“我宁可独自孤孀”,她清楚地意识到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的目的,那就是“要将相双权。不顾自家嫌,则要旁人羡”,故而她坚决反对,对于婚姻她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两口儿早得团圆”。这是对门第婚姻的控诉和宣战,反映了广大妇女的心声,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忽视了女性的主观感受,是不人道的。《四春园》中,王闺香与李庆安曾被父母指腹成亲,后来李庆安家败落,闺香父母嫌弃李家太穷便与李家毁亲,闺香得知此事便收拾一包金珠财宝,让梅香送与庆安做财礼钱,这也是对门第婚姻的有力反击。

2.对平等婚姻的追求

在《救风尘》和《望江亭》中,宋引章和谭记儿的择偶标准都是“知重”二字。《救风尘》中,赵盼儿问宋引章:“妹子,你为甚么就要嫁他?”宋引章云:“则为他知重您妹子,因此要嫁他。”《望江亭》中,当白姑姑劝寡居的谭记儿再嫁时,谭记儿说出了她选择再嫁夫君的标准:“这终身之事,我也曾想来:若有似俺男儿知重我的,便嫁他去也罢。”为了守望自己幸福的婚姻,她不惜只身赴往险境,智战想陷害她丈夫并进而霸占她为妻的封建官僚势力杨衙内,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保住了自己的婚姻。

“知重”的意思是赏识和看重,这是建立在欣赏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婚姻,是平等的婚姻,体现出她们对婚姻的追求。在元代,这种对平等婚姻的呼声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我国传统婚姻文化中,人们对女性的要求的服从,选择夫君更是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然而关汉卿却写出了广大妇女的心声,她们要找一个了解自己、欣赏自己、尊重自己的伴侣,关汉卿敏锐地看到了“知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他勇敢地向传统婚姻做出挑战,他从不是个“提倡妇女恪守三从四德的冬烘先生。”②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勾栏瓦舍,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亲自参加演出,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女性心理了解更加透彻,对女性精神层面的追求更能感同身受。

如果说宋引章和谭记儿只是表达出她们向往平等婚姻的愿望,那么《调风月》中的婢女燕燕则是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婚姻的平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她爱上了和自己地位极不相称的小千户,当发现小千户移情别恋于贵族小姐莺莺时,她没有逆来顺受和忍气吞声,而是将前来赔礼道歉的小千户拒之门外,并借说亲的机会行破亲之事。不仅如此,她更是大闹小千户和莺莺的婚礼,揭露小千户的背信弃义。这种“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是燕燕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肯定和维护,在她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爱情和婚姻的权利,爱情和婚姻是纯净和纯粹的,不应附加上所谓的社会等级和阶层。

三.关剧中的理想婚姻

相对于唐传奇“一见钟情”的描写,如《莺莺转》中张生和催莺莺,关剧中的男女爱情和婚姻是建立双方共同交往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鲁迅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关汉卿受所生活时代的限制,没有强调爱情要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但他认识到了婚姻和爱情要建立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那种一见钟情似的爱情是易逝的。“关汉卿则认为,爱情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在双方的紧密交往、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美德,才是爱情最长久、最可靠的基础。”③男女双方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以内在品质为基础的爱情更牢固和长久。《拜月亭》中,蒋世隆和瑞兰的结合,就是以相互了解为基础。二人在逃难中相互关心和照顾,患难与共,这里没有媒人的牵线,她们在交往中不断了解对方,欣赏对方,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结为夫妻。

《救风尘》中,宋引章一开始就吃了只注重表面现象的亏。她选择周舍,把外在条件作为基础。赵盼儿问她为何要嫁給周舍时,她回答说:“一年四季,夏天我好的一觉响睡,他替你妹子打着扇;冬天替你妹子温的铺盖儿暖了,着你妹子歇息;但你妹子那里人情去,穿的那一套衣服,戴的那一付头面,替你妹子提领系、整钗镮。只为他这等知重你妹子,因此上一心要嫁他。”其实,周舍就是一个嘴甜似蜜、喜新厌旧、性情暴戾、玩弄女性的老嫖客,他对宋引章的嘘寒问暖和体贴都是表面现象,一旦得到手,其无赖凶恶的本质尽显,宋一进门就吃了他五十杀威棒。当宋引章逐渐认清周舍得真面目后,便向自己的好姐妹赵盼儿求救并最终脱离了周舍的魔掌之中,嫁给老实可靠的安秀才为妻。

四.关剧中婚姻观的局限性

尽管关剧中塑造了这么一批可爱的、在命运面前不屈服的女性形象,但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依然能看出观剧中婚姻观的局限性。

女子对幸福婚姻的追求要靠统治者的帮助才能实现。《救风尘》中,尽管赵盼儿做了周密的计划为宋引章骗取一纸休书,面对周舍的赖婚,也只有靠为官者,宋引章才能最终逃离周舍的魔爪,走出那段黑暗的婚姻。《望江亭》中,杨衙内想抢占美貌智慧的谭记儿为妻,便设计陷害其夫白士中,圣人赐他标取白士中首级的势剑金牌,为救夫君于危难、捍卫她们幸福的婚姻,谭记儿只身前往险境,智战杨衙内并取走势剑金牌和文书,可已经处于被动局面的杨衙内仍在抵赖,这时只能靠清官李秉忠来下断,将杨衙内问成杀犯,赐白士中夫妻偕老团圆。《调风月》中也是借助老夫人出面,让小千户娶燕燕做第二夫人,缓解了燕燕被小千户抛弃的矛盾,但燕燕“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身上,却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④这种不但不切合实际,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燕燕之前作为勇士的斗争形象。统治者对女性婚姻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权,这在《四春园》、《金线池》、《谢天香》里都有体现。

综上所述,尽管关剧中的婚姻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丝毫不影响关剧思想的伟大。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在关剧中,无论是地位极其卑下的妓女和婢女,还是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她们在争取爱情幸福和婚姻自由的道路上是那么的真切、热烈、执着和勇敢,在作者大力肯定和赞扬他笔下这些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可爱的女性的背后,是作者对当时门第婚姻、卖淫制度和豪门权势等社会大问题的揭露和痛斥。

参考文献

[1]谭邦和.《在文学与文化之间》[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136页。

[2]康保成选析,黄天骥审订.《关汉卿剧作赏析》[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关四平.《拜月亭》与《西厢记》思想性之比较——兼论关汉卿王实甫的爱情婚姻观[J],绥化师专学报,1986年第一期。

[4]温凌.《关汉卿》,上海古籍出版社[M],1978年,第44页。。

[5]北京大学中文系.《关汉卿戏剧集》编校小组《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7篇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家, 元杂剧的奠基人, 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 其中有近一半是以描写女性为主题的, 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生动活泼, 个性鲜明, 极具代表性, 往往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戏曲家, 一生创作很多诗歌和戏剧作品, 其中尤以所创作的喜剧和悲剧而闻名于世, 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虽然莎士比亚作品中没有以专门描写女性为主题的, 但是他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与刻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些女性无论是语言上, 身份上, 还是在性格上都极具代表性。两个人作品中女性形象既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相似性

虽然两位作家身处的国家与时代不同, 但是二人的作品中女性形象还存在着一些相似性, 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2.1 爱情与婚姻的不幸

关汉卿的作品中的大多数女性的爱情与婚姻都是非常不幸的, 或是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或是靠出卖色相维持生计的青楼女子, 或是婚姻不幸福的大家闺秀。《窦娥冤》中的窦娥的父亲因为无钱还高利贷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给蔡家当了童养媳。但更为不幸的是刚结婚不久, 窦娥的丈夫就去世了, 后来由于不顺从恶霸张驴儿的淫威而被陷害和诬告, 最后为了救蔡婆婆不得不招供, 含冤而死。《救风尘》中的赵盼儿虽然聪明伶俐, 圆滑世故, 但仍然摆脱不了风尘女子的地位, 仍然找不到可嫁之人, 无法拥有自己的幸福。《拜月亭》中的兵部尚书之女王瑞兰在逃难的路上和穷秀才蒋世隆一见钟情, 准备结为连理, 后来她的父亲知道此事后, 强烈反对他们二人结为夫妻, 原因就是门不当, 户不对, 嫁给一个穷秀才有失兵部尚书的颜面, 强行拆散了这对鸳鸯。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大多数女性的命运也是很凄凉和悲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在一次宴会上邂逅了罗密欧后, 两人立刻产生好感, 双双醉入爱河而不能自拔。但是由于二人所在的家族有很深的世仇, 根本无法得到双方父母的许可与赞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朱丽叶为了抵制父母安排的婚姻, 在神父的帮助下服假毒药装死, 但没等神父告诉罗密欧事情的真相, 罗密欧就来到了的朱丽叶身边。他以为他心爱的人真的死去了, 也服毒自杀了。当朱丽叶醒来, 看到罗密欧已死, 悲痛欲绝, 也拔剑自杀了。《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深爱着哈姆雷特, 但是由于她的父亲被哈姆雷特认为和杀死他父亲的克劳斯迪是同伙的, 因而得不到哈姆雷特全身心的爱与关怀。后来她的父亲在偷听哈姆雷特和他母亲的争吵时, 被哈姆雷特当做是克劳斯迪而误杀, 奥菲利娅备受打击, 精神恍惚, 溺水身亡。

2.2具有反抗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虽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笔下的女性都处于封建男权、父权和夫权的统治与压迫下, 但大多数都有反抗精神, 不畏暴政和强权。可以为了自己和姐妹的幸福与权力与压迫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救风尘》中的赵盼儿为了救自己的结义姐妹宋引章于水火之中, 设计把宋引章从周舍家中救出, 后与周舍对簿公堂, 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窦娥冤》中的窦娥虽然性格善良和柔顺, 但是并没有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 而是敢于和他当堂对证, 抗争到底。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年迈的婆婆受皮肉之苦, 才替自己的婆婆顶了罪, 最后含冤而死。她死之前的压抑已久的愤怒、不满一下子爆发了, 让人感觉她根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是一个舍己为人, 不惧生死的英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虽然贵为大家闺秀, 表面看似胆小怕事, 弱不禁风, 但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和自己的爱人长相厮守, 意志坚定有勇有谋地应对来自于世俗和家庭的压力。在神父的帮助下, 一度看到了斗争胜利的曙光, 但也许是命运的原因, 她和罗密欧双双殉情。虽然斗争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 但是她的勇气和胆量还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一个小女子, 在面对压力、压迫和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精神超出人们的想象的。她和罗密欧的死虽然是让人惋惜的, 但是也化解了两个家族存在已久的仇恨。

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差异

虽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形象具有一些相似性, 但是也存在和一些不同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出身与地位的不同

关汉卿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都为一些出身卑微、社会地位低下和那些甚至根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窦娥冤》中的窦娥家境贫寒, 从小就被父亲抵债而做了别人的童养媳。《金线池》中的杜蕊娘是一个年近三十的妓女, 想从良嫁人都成了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受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和老鸨母亲的百般阻挠。《救风尘》中的赵盼儿虽然侠肝义胆, 舍己救人, 但身份却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青楼女子。当然, 关汉卿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完全是都是出身寒门、地位低下的女性, 也有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 《拜月亭》中的兵部尚书子女王瑞兰便是其中的一个。与此形成鲜明对的是,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大部分女主人公都是一些出身贵族家庭的女性, 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出身凯普莱特家族, 才貌过人, 品学端庄, 高贵典雅。《奥赛罗》中的女主人公苔丝蒂蒙娜出身于威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 温柔善良, 敢于冲破等级和种族制度的束缚和奥赛罗结为连理。《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的父亲也是朝中的大臣, 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培养。

3.2单一性格与多重性格的不同

关汉卿作品中的女性更的性格大多是单一的, 而且大都是正面人物, 内心是纯洁和善良的, 即使一些风尘女子也是为了生活才迫不得已才出卖色相的。窦娥, 杜蕊娘, 赵盼儿都是这样的人物。而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的性格多是多重的, 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奥赛罗》中女主人公苔丝蒂蒙娜虽然出身贵族, 温柔, 善良, 但是同时也有轻信、懦弱和优容寡断的一面, 在不是很了解奥赛罗的情况下就义无反顾, 背弃了家庭和奥赛罗成婚, 后来得知奥赛罗并不全相信她, 甚至察觉要杀她的时都不逃跑, 而是坐以待毙。

3.3形象不同的原因

导致二人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的不同造成的。关汉卿所处的封建时代, 文人的地位极其低下, 戏曲作家也不例外。虽然他当时写了很多现在被看做是十分优秀的剧本, 但是并没有得到达官贵族的欣赏, 仍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社会地位依然低下, 这就使更加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 甚至对于青楼女子的精神世界和所遭受的苦难都非常地熟悉。因而在作品, 他总是能深刻和全面地刻画出身卑微和地位低下女性形象。虽然莎士比亚出身贫寒, 但是随着他戏剧创作的不断进步与成功, 得到了贵族和勋爵的赏识, 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还获得了贵族的头衔, 使他得以跻身于上流社会, 与王公贵族为伴。这种身份和地位上的改变使得他更加熟悉和了解贵族的物质生活和内心世界, 因而在作品中, 他能很容易描写包括女性在内的一些上流社会人士的生活。

四、结语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作为中国和英国戏剧界的泰斗, 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描写都很成功, 两人作品中女性形象既有相似之处, 也存在一些不同与差异。对这相似性与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读欣赏他们的作品。

摘要:作为中国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作家,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都非常成功和细致。本文主要分析了二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相似性与差异。

关键词:关汉卿,莎士比亚,女性形象,相似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比较教学研究[J].天中学刊, 2010, 4.

浅析《镜花缘》中的女性形象 第8篇

【关键词】《镜花缘》 女性形象 德才观 审美观

继《红楼梦》之后,清代的白話小说又出现了许多反映女性生活的佳作,诸如《镜花缘》、《绿牡丹》、《儿女英雄传》等,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女性与命运的抗争。其中,反映女性问题最为深刻者,在探索女性命运和出路方面贡献最大者,当属李汝珍的《镜花缘》。胡适曾经在《<镜花缘>的引论》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国的妇女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写的这样深刻,这样忠厚,这样怨而不怒。《镜花缘》里的女儿国一段是永远的不朽的文字。”[1] 在探索妇女出路、改变千百年来女子居于男子附属地位的命运方面,《镜花缘》是成功的。其中对传统女子德才观和审美观的突破,是李汝珍对女子命运思考的重要方面。

一、女子“四德”观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班昭的《女戒》所规定的“四德”历来是衡量女子行为准则与道德的标准:“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则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絜,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细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德,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2]正是这“四德”,严重地束缚了广大妇女的个性与才性,使其甘心情愿地成为男子的附庸,毫无怨言地去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今天看来,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虽然对于束缚女子近两千年之久的“四德”没有提出异议和批判,但却赋予了“四德”以新的内容。它领先于时代的的妇女思想,表现出妇女的博学多能。

(一)、妇德

《镜花缘》突破了“妇德”中“节义”的观念,将忠君事国纳入了其中,从而使《镜花缘》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多是忠孝节义的化身。自古以来,忠君事国被看做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向来是处于深闺,其所能做的,仅仅是为父母敬孝,对丈夫从一而终。然而《镜花缘》却将忠孝节义集于女子一身,旗帜鲜明的提出来女子要参与国事的口号。不远万里到海外寻父的唐小山,为报母仇立志杀虎的打虎女英雄骆红蕖,为治母病海底取参个廉锦枫等等,都是至孝的典范。她们的忠,主要体现在对唐室的忠心上。

(二)、妇功

《镜花缘》突破了传统的“四德”对于“妇功”的要求。传统的“妇功”所要求的,不外乎“专心纺绩”、“ 絜齐酒食”之类的内容,牢牢把女性束缚在“女主内”的位置上。而《镜花缘》所强调的“女功”则重在“女主外”。作者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时期,并且虚构了一个女儿国的国度作为映衬,从而肯定了女子建功立业的可行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谈到,自己写书为平生所见的几个女子立传,是为了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感人事迹流传后世,以唤起人们对于蕙心兰质而薄命如斯的女子的怜悯和同情[3]。因而在他的笔下,“红颜薄命”是众多女子共同的悲剧。“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这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但是,阅读《镜花缘》时,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它有对才子佳人小说系列、《红楼梦》的继承与模仿,但它不仅仅停留在继承与模仿上,他还是有超越性的。从才子佳人的“才、情、智”兼备的女性形象到《红楼梦》的为女性写心、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我们看到了《镜花缘》的承前性,即对女性才能的认可与首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但《镜花缘》提倡为女子树碑立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传统才德观将女子德才限制于贤孝与贞节的狭隘观念,也弱化了小说故事情节的悲剧效果。其描写的重点在于表彰女子的才能与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上。

(三)、妇容

在一种全新的德才观的影响下,李汝珍也突破了传统对于女子容貌的衡量标准,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去审视和勾勒自己笔下的女子。历来评价女子的容貌,多以身材匀称、眉目清秀,或者服饰得体为准。《镜花缘》虽然不排斥女性的外表美,但更加重视女性的内在美。所以,李汝珍笔下的女性,多是内美与外美的结合,甚至忽略外表而专重内秀。《镜花缘》便看重才学,并把它看成是衡量一个人美貌与否的标志,甚至将一个人的才学与其终生的幸福联系起来。

二、《镜花缘》借女子看异国形象

《镜花缘》一书,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作者的博学。书中所写的海外诸国如君子国、女人国等,都源自《博物志》、《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所见的奇风异俗、奇花异草也都有来历。《镜花缘》中的海外诸国,是对荒诞现实的形象反应,也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王国的美好憧憬。作者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让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夸大而在某一国家凸显出来。如:女儿国的男女与别处的男女刚好交换,男人还施脂粉,裹小足,用尽女人应用之物。尽显作者对女子地位的看法。两面国的人,人人生有两张面孔,正面显得和颜悦色,满脸谦恭,让人觉得和蔼可亲,但是浩然巾下的反面,确是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脸横肉。显然,两面国的人的两面正是当时社会上那些两面派和势力派的形象显照。再者,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来表现社会理想。“君子国”是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唯善为宝”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镜花缘》改变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突破了传统的才德观和审美观,赋予了女性全新的社会使命和审美内涵。小说中的百位才女,已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单纯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镜花缘》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来文学作品塑造才德兼备的新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但是,小说毕竟不是文学著作。李如珍在小说中连篇累牍地炫耀才学,极大地破坏了文学的意趣,人物的命运被挤到了次要的地位,当然不会有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这也是小说最失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汉)班昭.女戒[A].范晔。后汉书[C].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脂砚斋.王希廉.点评.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魏)曹植.洛神赋[A].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上一篇:publish的用法总结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