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类实习总结

2024-06-03

戏剧影视文学类实习总结(精选6篇)

戏剧影视文学类实习总结 第1篇

从我决定到*****实习开始,我就一直坚信那句话——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也许经过的专业的戏剧影视文学训练功底不是太厚实,也许我没有戏剧影视文学部前辈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但我依旧相信自己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我接手第一批稿件时,真是有些忐忑不安,手足无措的感觉。我暗暗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完成。然后我凭着自己之前学过的知识及经验审稿,修改。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每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虚心的向前辈们请教,学习。他们都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的为我解答,向我传授很多经验和知识。经过几次审稿,我发现,戏剧工作者除了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因为戏剧本身就会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决定好好的给自己补补课。每天实习回家后,顾不上一身的疲惫,我就钻进房间,把自己所有的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书全都翻出来,重新温习和学习有关新闻戏剧影视文学的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坚持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新闻及报刊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我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坚持,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帮助戏剧部的编导们修改了很多稿子。当我听到戏剧影视文学部的主任对我的夸赞时,心里是多么的高兴。

这次实习我收获良多,在这里再次感谢那些给我帮助的领导和同事们!

戏剧影视文学类实习总结 第2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实习报 告

实习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经过了三年的大学生活,我终于迎来了实习的机会。自2014年9月起,我开始了本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实习工作。

从八月底开始,我每天上招聘网站浏览本专业实习招聘信息,我在短短的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向一些影视传媒公司投递了几十份简历,经过一周的时间,我就收到了五处公司的面试通知。最终我经过对比分析选择了河南中视星尚影视设备租赁有限公司作为我的实习单位。起初我以为该公司只是出租影视设备的一个公司,面试成功后,使我对该公司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河南中视星尚影视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主要人员由来自从事影视技术、拍摄、后期制作以及节目策划与执行的行业内具备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可以完成针对影视技术、制作、拍摄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公司拥有强大的设备力量,可以同时承担多个电视播出节目、企事业单位宣传片、广告片拍摄工作和设备的租赁与人员的同步技术支持。这一切都与本专业十分相符。

由于初入职场,没什么工作经验,我在公司担任文案策划助理。刚刚开始实习生活的时候,我满腔的热血,以为终于得到了让自己一展宏图的机会。但其实不管到那家公司,一开始都不会立刻给工作我们做,一般都是先让我们看,时间短的要几天,时间长的要几周,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会觉得很无聊,没事可做。公司负责文案工作的是一个刚毕业一年多的大学生叫郭若楠,尽管我们毕业时间只相差一年。但是她工作麻利干练,很多时候我只有干看的份儿,根本没亲自动手的时候。没有人能帮助我,因为所有人都很忙,也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和安排,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有多听,多看,多想,多做,慢慢熟悉起自己的工作,还有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儿,多说无益,无论哪种工作,端正态度是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工作热情慢慢退却,换来的是热情退去后的那一点点疲惫和厌倦。在我心中也产生了疑惑,为何只相差一年,区别居然这么大。看来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不假。在我刚去公司的前两周,我只有眼巴巴看的情况下很容易令人选择放弃,那实在让人惋惜。因为如果在最初的阶段都无法坚持,那以后的日子,将难以继续。因而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没有让自己闲着,我认真观察了文案工作的流程,对文案策划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策划是每个节目的关键,而策划也是最不容易做出来的。它需要策划人、编导在对节目的定位、内容和形式等作出精心计算、更改、考究、探讨后才会真正出炉.因为策划就相当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根基,也是最主要的一层,任何一档节目都要根据前期所作的策划来完成,可见,任何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都在于它是否一个好的策划。

同时我自己主动找一些事情来做,从小事做起,甚至给别的同事端茶送水。我认为只有自己主动去接触别人,同事才会更快的认识你、接受你,上司才会考虑让你做一些重要的工作。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不仅熟悉了文案策划工作的具体流程,也和同事们搞好了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已经慢慢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在公司工作的日子里,我早上每天准时八点到达,然后就是把公司的卫生打扫一遍,扫地拖地,帮别人整理办公桌。我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份内的工作我也能认真完成,我主动申请写了一些文案策划,虽然刚开始我做的不够好,但在同事郭小姐的指导帮助下,我有了很大的提升。到了后来,郭小姐乃至公司领导自然地也愿意把更多的任务交给我,而且我在工作上的勤问、勤学、勤做,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实习工作,使我知道自己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对公司上下的事务熟悉以后,我开始尝试做一些新的工作项目。我告诉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该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勤劳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取得更多的收获。

很快,机会来了。公司要拍摄一个有关大学生生活的情景喜剧片子,正好我还是在校大学生,于是我就向领导进行了申请。于是领导就让我试一试,我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个剧本《我是临时演员》。领导看了对我的剧本进行了一番点评,我又认真的做了一番修改。虽然最终我的剧本没有被公司征用,但是从别人的点评中我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后来,我在公司期间创作了独幕短剧《一百块钱》。这部小短剧以强烈的讽刺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公司上下广泛的赞誉。

接下来我又和其他实习大学生合作,拍摄剪辑了几部片子。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后期剪辑的辛苦,工作从一开始直至整个节目的完成。虽然没有配同期声字幕打但还是需要对每一个镜头的筛选。当我尝试着去剪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们看到的热播视频节目之所以那么精彩,是因为幕后工作者的不辞辛劳的意志。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和顽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出节目来的。和大家一起协作的日子里使我切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在实习期间,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平时的学习中自己大多都是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质性的锻炼实习,这样很容易造成自己眼高手低的毛病,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脱节。对平时常用的几门软件,以前学起来只是浅显地接触皮毛,大多都是浅尝辄止!实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现实中对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除此以外还应该多涉猎学习一些专业基础课以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紧紧局限于专业课程本身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从事影视传媒行业,更要广泛地去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学的,艺术的,甚至于工科的!因为将来自己要突然接触到某一个不为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去为之拍摄宣传,做起来相对的就摸不到头绪。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第3篇

戏剧影视文学是在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推动下产生的, 在此基础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也由国家统一向学校自主转变, 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据目前来说,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存在于三类院校中, 第一类是由戏剧专业发展而成, 主要在艺术类本科院校开展, 课程设置更加偏向于戏剧、戏曲的基本理论, 具备戏剧戏曲的编排能力; 第二类是由综合类院校中的文学专业发展而来的, 课程设置以文学写作、文学编辑等课程, 具备文学创作的能力; 第三类是高等专科院校的艺术专业, 这类院校的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表演技能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三类院校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 设置侧重面不同的课程体系, 但是也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 一) 注重理论课程的完善性, 忽视实践课程

随着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学校不断地丰富理论知识体系, 包括文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电影类课程、电视类课程和喜剧类课程, 这些课程大都是文化理论课, 主要是通过读书和阅读来增加学生的理论素养, 而关于实践课程却少的可怜, 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完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 二) 课程科目随意性, 专业课程不突出

戏剧影视文学的学习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通识性课程用来扩展学生的视野, 专业知识是促进学生在戏剧影视文学中选择方向, 并向更深的专业水平发展, 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多, 而不关注专, 课程体系层次不够分明。

( 三) 语言文学类课程多, 专业课程少

三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偏重, 但是文学类课程都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戏剧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降低, 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 忽视学生的戏剧创作特色, 很多学生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完成后, 对影视文学的特点、影视剧本的独特性, 影视的舞台、灯光等并没有清晰的洞察。

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策略

( 一) 明确人才定位, 设计专业核心课程

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由差异的, 各高校是要根据地方文化和本学校的特色来确定市场定位, 这个市场定位要足够具体。中国的戏剧文化是丰富的, 学校应该确定本学院具体针对的戏种, 然后设计核心课程, 一年级以基础知识课程为主, 二年级以专业戏剧课程为主, 三年级进行专业的戏剧影视创作和表演, 其中文学类和其他戏种的学习作为公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来扩展学生的视野。例如, 一个院校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模块, 其中学科公共课23 节, 专业课14 节, 专业方向课程12 节, 实践课程8 节,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 二) 合作办学, 建立实践性课程体系

在传统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中, 实践课程呈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 主要表现为二年级的见习和毕业年的实习, 实习课时安排较少, 很多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提高和收获。在新课程体系下, 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办学,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学生可以在周末、假期通过申请到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和观摩,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 学校要通过租用场地, 给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以展示的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热情, 并把学生每学期的实践课展示纳入课程体系中, 由专业的教师提供指导; 再次, 要层次化实践性课程体系,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每学期都安排实践课程, 并进行循序渐进的深化, 从观摩到解读, 从解读到参与, 从参与到创作, 实现层次性的提高和成长。

( 三) 合理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学校在进行市场定位后, 仍然需要学生根据个人的发展特点进行方向性的确认和选择, 这就需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新型课程体系以学分为引导, 规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时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爱学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进行自由的选择,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在总体上确定市场定位, 由专家和学校教师进行评估,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 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 这样通过学校的一次市场定位和学生的二次自我选择, 使学生所修读的课程更符合市场和学生个体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 戏剧影视文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要突出核心课程增加专业性, 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性课程, 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同时, 要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特色自主选择课程, 提高自己的能力。

摘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包括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广度指的是课程的科目和范围, 深度指的是课程的专业化程度。目前,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广度过泛而深度不够的不足。本文在分析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究新型课程体系设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张默瀚.非中心地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 2013, 04:82-83+2.

[2]文丽敏.问题剖析与路径探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中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141-144.

戏剧影视文学类实习总结 第4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随着我国戏剧影视业的迅猛发展,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号召下的新兴专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逐渐朝着规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大多数院校里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课程设置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和文化类课程,呈现出“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两者之间本应是相互融合、协调配置,共同为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而服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并未能达成一种合作的关系,相反出现了重视“技能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文化跛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培养戏剧、影视编导为主导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剧本写作和文化创新的能力,因而,文化基础课对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于此,本文就如何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更好地应用到专业的学习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本文讨论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是区别于专业技能课而言的,与公共基础课如政治、体育等相区别的文化基础课,如艺术概论、中外文化史等。这些文化基础课与戏剧影视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艺考生文化基础较差。同时,授课老师并非本专业老师,加上课时较少,造成了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为了更好的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需要,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文化类课程的资源优势,改变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本文认为,要实现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在文化课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充分发掘文化类课程的实用性并将之进行有效的转化,让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生。具体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而言,我们应找到文化类课程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共通点,并将其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突出,从而达到将这类知识灵活地运用与转化的目的。

一、转化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观念与意识

戏剧、影视艺术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师生往往以“专”为荣。专业技能课因在短期类就能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技能,获得一定的成效,而备受青睐。相反,由于文化课的课程性质,并不能让他们得到立竿见影的实效,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常规化,往往使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和“学”是相互影响的。学生文化课消极的学习态度,也使得老师的授课没有积极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课教师在学校没有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老师觉得没有成就感,自然对授课没有热情。文化课被“漠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是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文化课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单纯的就“文化课”讲文化,与专业脱节的现象。相反,老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戏剧影视的相关知识,关注戏剧、影视的热点现象,成为对戏剧、影视艺术能略知一二而不是“门外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善于寻找戏剧、影视与文化类课程融通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戏剧、影视的现象与内容有效地渗透、融入到文化课程中,在教学设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文化课堂的特色。将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这对文化课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它要求文化课教师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只要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能改变观念,有意识去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能结合专业谈文化,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要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文化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要改变学生的现状,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文化素养是他们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文化对于他们的专业课乃至人生都有很大的辅佐、促进和提升作用。毕业于影视专业的学生的确动手能力很强,在就业中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后劲显得不足。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技术培训之后,影视专业学生的优势就失去了,而综合素质更好的学生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在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实践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依然重要,但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为紧要。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来说,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博大的思想情怀,是难以产生厚重的艺术作品,也不会产生艺术大师的。我们应该纠正学生的观念,改变他们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欠佳的状况。那就需要真正的把戏剧影视学学科的底盘做大、做广,而不是局限在戏剧或影视专业上,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改革授课内容

为了将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程很好的融合起来,就要挖掘文化课与戏剧影视之间的契合点、共通点,准确抓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授课内容。例如,在导言课讲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性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在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重把影视作品和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比如讲到西方文化史的时候,可以列举神话题材的电影《诸神之战》、宗教类型的电影《耶稣之死》、《七宗罪》、《肖生克救赎》等等深受大众喜欢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来阐释西方文化对影视的影响,让学生轻松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地认可课程学习的意义。

再如,文学作品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文学史的概貌,因此,必须重视文学史常识的普及。然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竟不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文学类课程授课的重点不在传统文学知识点的学术性展开和强化。文学与戏剧影视之间的关系密切,戏剧影视作品有很多是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必要的尝试和突破,在有限的时间里理清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脉络的基础上,找到文学与戏剧影视艺术之间的融合点,以此拓展课程的内容,丰富文化含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如在讲授西方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时,可以选择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改编的意识,获得转化的能力。

戏剧与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绘画、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艺术鉴赏类(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的讲授,要力图结合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比如电影画面的解析要运用到绘画知识,表演分析要运用到舞蹈和戏剧知识,电影配乐分析要运用到音乐知识,电影中的取景要运用到建筑和绘画知识等。这些不仅是戏剧影视中有效的一部分,同时,这些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会给戏剧影视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绝不是仅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为内容向学生传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巧,而是要将这些知识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鉴赏,引导他们在光色声影中探索电影的奥妙,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如果说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1]当前世界上,以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进行,人类生活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社会。在信息时代,储存知识不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2]这对高校的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公共文化课大多数采取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学习内容更多的是陈述性知识。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要求教师应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艺术专业知识和相关现象,进行导入性教学。如,在《中国文化史》课程的讲授中,就可以将武侠电影在中国一直受欢迎的情况进行导入性教学。如“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流畅的对话、曲折的故事、近乎舞台和电影手法的叙述,被公认为是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中就可将电影《半生缘》、《色·戒》联系到张爱玲的作品讲解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性、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手段。其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形象生动,视听冲击力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舒缓听课疲劳,可以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与质量。文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所授内容丰富多彩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文化类课程的人文性及基础性是无法通过终结性评价得来的,一张试卷显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课程的考核可以多形式、多角度的展开。在形式上,从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评形式转变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考评形式;在内容上,从对文化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转变为考察学生将文化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的能力方面。在考评标准上,从考评标准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的模式,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信息收集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等能力纳入考评的标准中。总之,教师要更新考评观念,改革考评方法,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展现技能和文化素质培养的平台。

[1]小木虫.信息时代的教育[EB/OL].[2014 -11 -01]http://emuch.net/fanwen/52/2561.html.

《戏剧影视文学》讲稿散文 第5篇

叙事散文写作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必考科目。叙事散文写作的考查方式以笔试形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创作,即给一个一定的题目,如《往事》、《路遇》、《偶像》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要求考生在60~150分钟内写出800~2000字左右的文章。

一、散文和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散文范畴的一部分。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包括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章。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比较,形式上仍然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叙事散文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这是叙事散文与纯粹的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区别。

叙事性散文不像通讯特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摆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代替或削弱以事实说话为主的原则。

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相比,其实文学理论中没有记叙文这个概念。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归入散文范畴。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记叙文要求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记叙文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叙事散文是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讲述的是美丽动人的故事。

叙事散文与小说比较:叙事散文应是作者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或间接了解到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非虚构性的;而小说则不然,小说的特点就在于情节的虚构,考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虚构内容,编织故事。

其二,叙事散文不要求事件必须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情节比较简单;而小说则要求事件相对完整,塑造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逻辑严谨,因果线索清晰,情节要复杂丰富。

其三,从叙述角度和方法看,叙事散文的根本目的是表达作者所写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思考、感受、感悟,事件在散文中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是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而小说则以具体生动的描绘事件、刻画人物为主,虽也必须有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立意,也蕴含情感,却必须隐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作者一般不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即使文中出现“我”,也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设计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不是作者鲁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则是作者自己。

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二、怎样进行叙事散文的写作

1、选材

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和事都可以写。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一旦有矫饰虚假的感觉,就毫无价值了。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巴金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考生在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

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最好选取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而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考官想通过叙事散文看到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叙事散文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会把感动传达给他人。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独特。文学作品是以给予读者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目的,上乘之作除了给人以艺术娱乐外,还以其对新鲜生活的精确而深刻的表现而具有永恒价值,所以优秀的散文应尽可能选取那些对社会、对人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新鲜事件为素材。

叙事性散文应选择作者熟悉的人和事来写。古今中外以真挚的情怀和真知灼见打动读者的优秀散文,无不是以作者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生活为素材的。

2、立意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时叫中心思想、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

(1)准确鲜明。同样的材料给人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一篇散文,想通过自己描绘的事件传达一种什么感受,必须准确鲜明。作者应对自己作品的立意十分清楚。在作品中,材料的安排、人物及情节的描绘都应紧扣立意,不能含含糊糊,忽东忽西。

(2)立意要新鲜独到,不能人云亦云。文章切忌随人后,与别人同样的素材,又是同样的立意,就没有价值了。优秀的散文即使面对同一素材,也会有别出心裁的立意。

(3)力求深刻。散文立意要力求深刻,要有深刻的感悟,对任何事件与人物不要仅停留在浅层的感受,而应感悟别人感悟不到的东西,极力挖掘深层本质的意蕴,才能有较高的作品品位、价值和深度。

3、细节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令人难忘,描绘的人物和事件要形象深刻、栩栩如生。

散文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要以形象动人。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地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要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切忌无休止地直抒胸臆和叙述议论。考生应学会让人物和事件自己说话,考生的感受应对人物及事件精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中表达,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具体生动。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动人的,形象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叙事散文要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具体形象的描绘,其中,特别是细节描绘尤为重要。

叙事散文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远远地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地趱行着,走进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得有些凌乱,一缕缕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我从未察觉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父亲弓着腰,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旧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电锯这一边的木板在不断地减少,那一边的木条在不断地增多。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

都要捶捶后背。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周围环境的刻画:那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院子里就响起了清脆的电锯声。我起了床,推开屋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我哆嗦了一下,抬头望天,阴沉沉的。两只乌鸦在光秃秃的杨树枝上张望着,寒风一吹,它们就嘎嘎地叫着,飞走了。

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个灯管。我真怕他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躯体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好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从沙发底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4、结构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祥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一样,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形”指文章中写到的人、事件、情节、细节等,这些因素可以不必连贯紧密,但却都要围绕一个中心——“神”,“神”即指文章的中心意思——立意。与立意无关的人和事一定要少写或不写,要重点描绘与立意关系最直接的事件。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突出中心”。

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

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1)层次清楚,做到凤头、猪肚、豹尾;(2)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祥略得当,描绘适度。

5、语言

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散文来说,语言十分重要。叙事散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文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1)叙述语言与描写并重。散文是在情感中叙事。散文是一边表达作者情感,一边描绘形象的,要想使作品形象生动,语言就不仅仅是空洞的叙述,而应尽可能描绘情景,营

造诗意的画面;尽可能地用运用形容、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作品中的形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真实感、鲜活感。

(2)朴素而优美。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散文语言应力求朴素平实,应真切自然地传达感情,展示形象,反对矫饰,反对华而不实。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内在心象的表达。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啰嗦、苍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我们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语言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3)准确而简炼。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作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应反复推敲。

真正的艺术语言是简练的。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生动、形象、具体,即如鲁迅学生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优美。除了上述用字炼语技巧外,散文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包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有位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这“果汁一样的诗意”要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来显示,所以,语言要注意抒情性。

叙事散文要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

三、叙事散文写作的注意问题

在以往的叙事散文写作中,考生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冷静地与此进行对照,看看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幼稚

主要反映在思维的幼稚和人世知识的幼稚,这与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

(1)“娇情、矫情、骄情”

现在的考生基本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的呵护造成了这些考生和心理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轴心,考虑问题狭隘。反映在作品中,便显示出“娇情、矫情、骄情”的情况。如,以为自己一切正确,自己做的事情不被家庭、社会、家长理解,只能自怜地“诉说自己的不幸”;对社会和家庭充满了反抗意识,除了述说不幸,希望通过文章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寻找类似暴力的宣泄,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也毫不顾及别人对自己投入的情感。沉迷于某种情绪,选取的素材一般体验和感觉没有到位,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大惊小怪”。

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好一篇叙事散文就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感情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2)高高在上总结生活,总想为读者讲述道理。

在写作中,考生本应该将自己投入到作品中,细致描述或者回忆自己的生活,形成“平视”关系。但有的考生,或者因为以上的情况,或者希望通过对生活的总结来增加文章的沉重感,像“上帝”一样“俯视”自己笔下的人,进行道德批判或者激励志向。这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的遗骸,文章变得单薄,缺少了属于文学性的生气。

这在考试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在结尾这样写道: 于是,我回到学校,由于钢琴考试耽误了许多时间,两个多月的期末考试又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失败!失败!难道我会永远失败!那些日子我每分每秒都在问自己。后悔?后悔?我从来不做后悔的事情。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今天,我要报考的虽然不是钢琴专业,但我再一次准备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下去……

这虽然是一种真实心情的写照,但又是一种刻意励志的文字,看起来是向上、美好的,但实际上这种总结性的文字往往替代了读者的思考,将前面文章的丰富性简单化了。

2、认识和选材上的雷同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部分考生的思想、切入点以及叙述方式上的雷同。一方面表现为对周围鲜活的生活不重视,麻木,写作时编造,情节造作;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1)“标准化”思维和“大路货”的语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往往规矩考生的视野和思想,灌输不会丢分的“标准化”思想和“大路货”的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20个高中生中,主动给《雷雨》中周朴园这一角色定位成“封建官僚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的有17个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5%。为什么?老师告诉的!为什么?是标准答案要求的!用抽象的政治术语定位人物已经被很多研究者视为非文学标准了,但在课堂上仍在沿袭着这样的标准。

(2)“中心思想”先行,过分强调“社会意义”

要求在写作前首先确定“中心思想”,之后用这个中心思想牢牢地统帅整篇文章,建立“文不载道,无以为文”的观念,建立一些政治化思维(如因为某种道德缺陷而深深自责),过分强调文章“社会意义”的重要。

调查“你写作文时首先想到是编一个故事还是回忆自己身边的故事”时,在前叙的20个人中有16个人选择了“编一个故事”——“因为身边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

为了写出“有意义”的事,考生在选材上可谓“煞费苦心”:写家长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往往是自己在3岁时发烧,爸爸或者妈妈背着自己深夜3点上医院,天上还一定下着大雪,这是一种感恩心理;写老师就是勤勤恳恳的园丁,原谅自己的“皮肉之苦”,这也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写朋友一定是以前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一个误会造成两人的矛盾,结果朋友忍辱负重,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我”发现并言归于好,这是一种忏悔、赎罪的心理等等。

(3)文章总体一般化

在文章的铺排中,严格要求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清楚,重视叙述,忽视了文字的直接性,从而封闭了考生对细腻情感的感受。没有建立对生活特有的见解,也从没想过用有声有色的文字描述眼中、心中的事物。在叙述上出现了“叙述多,描写少”、“故事多,细节少”、“诉说不幸多,审视自身少”等问题。

文字平白,流于总结性,像流水账,从起床、上学、课间、放学、吃饭写到睡觉,就是看不见一个有血肉的人,或者一个独特的生活细节;不会进行氛围铺排,不会运用人物语言,不会通篇把握节奏,不会将“情”“景”交融,而是一味地讲故事;有的干脆成为个人愤怒的宣泄。

下面的文字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这些考生上述的问题:那时,每天都在妈妈的督促下练琴,刚刚学琴时的那种热度已不存在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快点结束这种难熬的日子,甚至有时想和妈妈说“我不学琴了”。由于是初学,前三个月每次练琴时,几乎都有眼泪的陪伴。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上完钢琴课,妈妈带我回家时,天已是很黑,半个小时的路程,我和妈妈走了两个钟头。回到家里,她的双手已经冻肿,而且,得了重感冒。我似乎突然间明白必须好好学琴,来回报妈妈对我的这份爱。

叙事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就可以写好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只有先把形式的东西搞好了,文章才能高处一个档次)。

命题叙事散文写作,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例文:

住校的日子

山东 袁小飞

母亲和父亲都是农民,为了我能生活的好些,他们在城里做了一点小生意。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报了所离临时住地不远的一所高中,初时学习生活不那么紧张,母亲让我回家住,军训时感觉不错,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可以回家吃顿午饭,洗个热水澡,看着别 的同学累了也还没地方洗洗,饭菜在学校也不好吃,感觉自己还很幸福。

可是每天操劳的母亲还要为我做饭,自然很辛苦,有时就不自然的发起火来。那时我也不甘示弱,你累朝我喊什么,再说我学习也很紧张,就和母亲顶几句。争吵中母亲很生气,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我自然也没了心情,便满肚子委屈空着肚子回了学校。母亲总会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教室,我觉得挺不是滋味,心里就产生了住校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却遭到母亲强烈的拒绝,我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能住校,别的同学都可以住。有什么不好。我都这么大了,还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母亲说在家都管不了你,要住校了还不把天都翻了过来。

尽管我之后多次提出住校,都被母亲拒绝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住校就会学坏,会给老师添麻烦。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中午回家吃饭,晚上回家住,尽管不情愿。

住校这个想法的越发强烈,使我变得更加叛逆,有时甚至会无理取闹,回家坐下就等着吃饭,什么都不管,吃完了就走,很少搭理她,尽管母亲从那以后很少惹我,她把脾气压到了最低,哪怕我胡搅蛮缠她都会让我吃完饭再走。

日子一天天过着,不知不觉我的高中生活就在争吵中接近尾声。高三快开学了,作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老师说,如果充分利用高三很可能把以前的课补回来。说实话我以前没像样学过,成绩一直在班里中下游徘徊。高一时犯了点小错误,旷课半个学期,功课落下不少。临近开学的前夜,我想再和母亲谈谈,母亲坐在我床边,当我告诉她,我想住校,她先是一楞,然后深深呼了一口气,说:高三了,你以前落下了不少课,住校可能会弥补点,如果你实在想住,就住吧。我一下子愣在那儿,没想到母亲会如此痛快答应。

母亲走出了我的小屋,我鞋也没脱就蹦跳到床上,那一刻我感觉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感觉浑身轻松,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收拾被子、毛巾之类的。我准备好一切要带学校去的东西,心想这下好了,以后不用在家里住了。

我如愿以偿的住进了学生宿舍。我天天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徘徊着,学校生活并不是我想象的完美,没有了母亲在我身边的啰嗦和唠叨,我觉得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渐渐的开始有种想家的念头。开始几天还好,一周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回到家,推开门进去,屋里静悄悄的。我朝着自己的小屋走去,刚要开门,看见门市的门还开着的,我停住了脚步,从屋里传出父亲的声音:“别哭了,想孩子明天就去看看呗。”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浸湿了我的眼眶……后来听邻居大娘说,没有我在身边的日子,母亲常常说自己很孤独,经常会想我想的掉眼泪,毕竟我十几年从来没离开母亲……

我为自己以前的叛逆,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深深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母亲争吵过,即使母亲偶尔冲我嚷几句。

点评:这是一篇采取纵向结构创作的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洋气,充满音乐感。围绕自己打算住校、母亲不许住校和准许住校到后悔住校来展开叙述,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母亲

-----山东 姜庆丽

曾不止一次刻意地捧起相册端详着那个编着长长辫子的美丽姑娘,然后带着疑惑的目光望着厨房里忙碌着的瘦小母亲。岁月的无情早已把那个如水般的女孩变成了眼前这个粗糙的女人。泪不知不觉间爬上了我的眼眶,然后是无声的哭泣,母亲慌慌张张地跑来,她不明白是什么使她的宝贝女儿落泪,亦不明白女儿心中那抹心痛的云霞为谁而开。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用她无私的爱包容着所有的不幸,承担着所有本不该由她来承受的苦难。

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外公常常到很远的地方采榆钱养家,母亲每天跟在外公身后。那天,母亲像出笼的鸟儿在外公身旁欢快的蹦跳,外公熟练地爬上一棵很高的榆树,孩子般地向母亲招着手。母亲仰望着兴奋的外公,目光中满是依赖和钦佩。随着漫天飘洒下的嫩绿榆钱,母亲蹦跳着,捡拾这些救命“钱”,欢快的脚步在榆钱雨中穿梭,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整个山谷,高高梳起的马尾辫有节奏地上下拍打,红红的脸蛋满是幸福的笑,一幅美丽的榆钱雨图定格在那个阴霾的年月,鲜明、美丽。

或许是老天妒忌外公有如此纯真的女儿,或许是母亲甜甜的笑迷醉了雷公公,使他忘情地敲起了锣鼓,一声闷雷在天边响过,一声惨叫划破美丽的画卷,母亲傻傻地望着血泊中的外公,那个刚才还弯下腰让她顺利爬上他脖颈的外公。

忘记哭的母亲就这样呆呆地站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被微弱的呻吟声惊醒,她一头扑向外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混着雨水融入整座大山。雨依旧下着,母亲的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外公断了的腿上。

从此,母亲用她娇弱的身躯背起了外公,村中从此多了一幅残美的画面。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外公走了,母亲身边的好多亲人走了。外婆也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离开了她。生活的无奈使母亲幼小的心灵从此承担起繁重的泪水。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应该是苦难生活的转折点,父亲本是个身无分文的外地人,但是母亲跟了父亲以后,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爱情的甜美轻轻抚淡了母亲曾经的痛。父亲是个勤快人,母亲在父亲的呵护下重新露出了笑脸。

2001年冬,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打算回山东老家,奶奶老了,父亲也想落叶归根。况且哥哥姐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果此时不走以后可能真的走不成了。母亲呆呆地望着旺盛的炉火,燥热的火光映衬着母亲美丽的容颜,她不是不想和父亲在一起,而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留有她童年悲欢离合的土地。那时我也分明看到那晶莹的泪水浸湿了母亲长长地睫毛,浸湿了母亲洁白的衣襟。

母亲最终还是跟随父亲回到了山东。面对着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环境,坚强的母亲昏倒了,醒来后的母亲抱着我、哥哥、姐姐,嘴里不停地说:“妈带你们回家,妈带你们回家……”

母亲最终没有带我们回到东北那个温暖的家,从此也少了许多笑容,每次放学回家,我最常见到是母亲捧着泛黄的相册发呆。那里有外公、外婆,有母亲美丽的童年往事,也

有那些悲欢离合。每每此时,我都会想在母亲身后环住母亲的脖颈,然后把脸贴向母亲满是泪水的面容。这时的母亲会握住我的手,依偎着的母女静静地坐着。有时我也会祈求母亲给我讲外公外婆的故事,那些会勾起母亲回忆的往事,常常使母亲拥着我无声的哭泣。直到去年,母亲看到啼哭的小侄女时,那最美的笑容才再次爬上母亲的眼角。母亲的笑容常会伴着侄女的笑声在我耳边回荡。

今年,姐姐又为母亲带来了欢乐,那个哇哇啼哭的小生命在母亲怀里甜甜的笑,母亲也笑了,笑得那样天真。

时光荏苒,记忆的调色板上所有的色彩都被岁月冲淡,不再新鲜。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忘却也难以忘却的。母亲的笑就是定格在我心中的画面,我希望自己也能给母亲那样的微笑。

点评:

对于“朴实无华”,不少同学有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语言风格或写作技巧。其实不然,“朴实无华”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后,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有了这种认识和态度,在表现生活时即使用最直白的语言,文章也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本文语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曾不止一次……”貌似客观的介绍,其实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是将普通事物赋予心中不普通的判断和描述,使这个事物具有了情感。这更能直接影响读者。

扣子

-----山东 李娇娇

在我还未上小学之前,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是和奶奶紧紧连在一起的。

奶奶住的是传统的老宅子,冬日里很冷,夏日里又显得闷热。窗外,不大的院子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繁茂的花草,都不怎么漂亮,却带着一股无法摧毁的旺盛的生命力。奶奶的房间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很高的橱柜,深褐色的,有些地方掉了漆,磨损得厉害,还有些地方被刻上了泛白的印记,或许是孩子无心的恶作剧。每当午后的阳光照下来的时候,那橱柜沉默地伫立在一小片阴影中,更显得斑驳和伤痕累累。

我并不清楚那橱柜对于奶奶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它却是所有家具中唯一上了锁的。我不止一次看见奶奶小心地捏着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钥匙,缓缓地转动锁孔,打开橱柜,从里面取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几支毛笔,或是几串不知道从哪里传下来的古朴的珠链。

那橱柜里搁着的,都是奶奶最珍惜的东西。

也是一个夏天的清早,我嗅着植物的清香,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耳旁隐约传来些细碎的声音,我略微侧过身去,看见奶奶又在拾掇她的橱柜,朦胧的晨光映在她略带微笑的脸上,她眉宇间的拢起的皱纹似乎都浅了些。良久,她从橱柜里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玻璃瓶子,轻轻晃了晃,瓶中立刻传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的碰撞声,很是悦耳。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攥住了。

我跳下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挤到了奶奶身边。“喜欢么?”奶奶揉了揉我皱皱的小脸,我忙不迭地点头。

奶奶笑了,她轻柔地牵起我的小手,叠在她粗糙温暖的大手下面,我们一起缓缓地转动瓶盖,瓶子发出一连串吱吱扭扭的声音。我偷偷抬眼看了看奶奶,她脸上的表情,又骄傲,又狡黠,还带着点隐约的神秘感,和她每次打开橱柜时一摸一样。

很快,瓶子应声开启。奶奶放下瓶盖,拉着我走到床边,找了一块光线比较充沛的地方坐下,将瓶子里的物事一股脑地倾倒在床上,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生活着的单调而狭窄的世界里,忽然就开启了一座丰富而阔大的神秘宝库,任凭什么力量也再不能将我从它那里拽走。

从那个浅褐色玻璃瓶中流淌出来,全部都是扣子,那些扣子,少说也要有一,二百个,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在晨光的抚弄下绽放出一种近似的斑斓璀璨的迷人光泽。

“这些扣子,都是我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有时也觉得没用,想扔掉,却又舍不得。”奶奶用手理了理垂到她眼前的一缕白发,随意地拾起一枚扣子,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触了触它们,冰冰的,凉凉的,有些很圆润,有些带着棱角。我又凑近些嗅了嗅,就闻到一股混合了檀木,金属,纤维和灰尘的味道。

这大约就是记忆的味道了吧。

我趴在床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枚扣子,端详一会,放下,再拿起另一枚,再端详,再放下,忽然,一枚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吸引了我,我慌忙拾起它,把它捧在手心里,迎着光亮看了又看,它那么漂亮,就像从我手心开出的一朵小花,我专心致志地盯着它看,再没有心思去理会其他的扣子了。

“喜欢这个么?”奶奶拍拍我的头,我用力地“嗯”了一声。

奶奶从口袋里摸出她的老花镜戴上,转身从桌子上拿来针线,就把那颗扣子缝在了我最常穿的T恤领口的地方,从那以后,每当我做错事受到批评的时候,每当我生病需要打吊瓶的时候,每当我难过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只要稍微低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这颗橘红色的扣子,它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后来,奶奶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我们甚至不在同一所城市里了。而我也上学了,不再有很多的时间去看她,我们渐渐地疏远了。长大的我不再喜欢娃娃,喜欢玻璃球,喜欢美梦成真的童话故事,我有了很多的朋友,我不再时不时地怀想童年,就连那件曾经被我奉为至宝的T恤,也被长大后的我丢弃到不知哪个挂满尘土的角落了。

又是一个夏日里的漫长的假期,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千里迢迢地再次去到奶奶家,几年没见,奶奶显得苍老了,她的白头发更多了,背也有些佝偻了,但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却还是那样的粗糙而温暖。

我在她的带领下走进她的房间,然后惊讶地发现那个深褐色的橱柜已经不见了。靠近门的地方换成了一个崭新的实木书柜,里面零零落落地摆着几本书,还有几张我寄给她的我的照片,她给它们都装上了框架。

奶奶说因为路途遥远,那个橱柜没能带过来,还有许多她喜爱的珍贵的东西,也都统统不知离散到哪里去了。

闲谈间,她蓦然起身,打开书柜,费力地猫下腰,从书柜的底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瓶子来,我一眼就认出那正是童年最最吸引我的那个瓶子。

奶奶很小心地旋开瓶盖,将那些扣子全部倒在床上,我惊讶地发现那里面有一颗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

“前些时候上街,看见有卖扣子的,这个样子的就只剩下这一个了,想着你喜欢,就买回来了。”奶奶很平淡地拾起那枚扣子,放在我的手心。

阳光下,那颗扣子闪耀着那么灿烂的光泽,刺得我眼睛生疼。

我忽然就想起那件被我遗忘的T恤,想起牢牢钉在它领口的那颗扣子,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它都占据着我心口的位置,然而现在,它到哪里去了呢?

在奶奶转身的片刻,我捂着嘴巴,无声地,哭了。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书单 第6篇

《古希腊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莎士比亚悲剧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莎士比亚喜剧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高乃依、拉辛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莫里哀喜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易卜生戏剧集》1~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契诃夫戏剧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1,汪义群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2,汪义群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3,汪义群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

4、5,汪义群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外国当代剧作选1》,美尤金·奥尼尔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外国当代剧作选2》,英彼得·谢弗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外国当代剧作选3》,美田纳西·威廉斯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外国当代剧作选4》,美阿瑟·密勒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外国当代剧作选5》,苏俄A·盖利曼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外国当代剧作选6》,澳路易·埃森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梅特林克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皮蓝德娄戏剧二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荒诞派戏剧集》,爱尔兰贝克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老妇还乡》,瑞士迪伦马特著,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 《萨特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万比洛夫戏剧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外国独幕剧选》1~6,施蛰存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992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徐沁君校,中华书局,1980 《元曲选》,明 臧懋循辑,中华书局,1958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59 《元曲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校注,中华书局,1979 《元本琵琶记校注》,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六十种曲》,明 毛晋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

《雷雨》中国现代名剧丛书,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日出》中国现代名剧丛书,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北京人》中国现代名剧丛书,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原野》中国现代名剧丛书,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田汉代表作》,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夏衍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屈原》中国现代名剧丛书,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陈白尘文集第四卷·话剧剧本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当代十大正剧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台湾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探索戏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电影史论: 《蒙太奇论》,俄C.M.爱森斯坦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外国电影理论文代写选》,杨远婴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选》,丁亚平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新中国电影史》,尹鸿等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通向电影圣殿》,王迪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德乌利希·格雷戈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电影语言》,法马塞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电影作为艺术》,德鲁道夫·爱因汉姆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还原》,德齐格弗雷德·克拉考尔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世俗神话》,匈伊芙特·皮洛,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解读电影》,美布鲁斯·F·卡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当代电影分析》,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法洛朗斯·斯基法诺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瓦尔特·本雅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理解媒介》,加加歇尔·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备选书目:导演论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法让·雷诺阿,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大岛渚的世界》,日佐藤忠男,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我需要的一点现实》,德法斯宾德、普弗劳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英达纽西亚·斯多克编,文汇出版社,2003 《法斯宾德的世界》,英罗纳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我的最后一口气》,西路易斯·布努艾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伯格曼论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伍迪·艾伦:电影人生》,美理查德·席克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文德斯的旅程》,美卡特·盖斯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我是说谎者》,意费里尼,三联书店,2000 《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美克里斯·罗德雷编,三联书店,2004 《雕刻时光》,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希区柯克传》,美帕特里克·麦极利根,中信出版社,2005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保罗·奥巴迪亚,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再见楚浮》,Don Allen,台湾:远流,1991 《在历史与幻象之间:荷索的电影世界》,提摩希·阿里根编,台北:万象图书,1993 影片: 默片

《战舰波将金号》苏联,1925,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大都会》德国,1927,导演:弗朗兹·朗 《城市之光》美国,1930,导演:查尔斯·卓别林 《摩登时代》美国,1936导演:查尔斯·卓别林 《新女性》中国,1935,导演:蔡楚生 《马路天使》中国,1937,导演:袁牧之 美国

《关山飞渡》美国,1939,导演:约翰·福特 《乱世佳人》美国,1939,导演:维克多·弗莱明 《幻想曲》美国,1940,导演:塞缪尔·阿姆斯特朗 《公民凯恩》美国,1941,导演:奥逊·威尔斯 《正午》美国,1952,导演:弗莱德·齐纳曼 《雨中曲》美国,1952,导演:金·凯利 《后窗》美国,1954,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精神病患者》美国,1960,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无因的反叛》美国,1955,导演:尼古拉斯·雷伊 《日瓦戈医生》美国,1965,导演:大卫·里恩 《毕业生》美国,1967,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邦尼和克莱德》美国,1967,导演:亚瑟·佩恩 《逍遥骑士》美国,1969,导演:丹尼斯·霍珀 《教父》三部美国,1972,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现代启示录》美国,1979,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出租汽车司机》美国,1976,导演:马丁·斯科西斯 《大白鲨》美国,1975,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辛德勒名单》美国,1993,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安妮·霍尔》美国,1977,导演:伍迪·艾伦 《美国往事》美国,1984,导演:塞尔乔·莱昂内 《巴顿·芬克》美国,1991,导演:科恩兄弟 《地球之夜》美国,1991,导演:吉姆·贾木许 《低俗小说》美国,1994,昆汀·塔伦提诺

《黑客帝国》三部美国,1999,2003,导演:沃卓斯基兄弟 欧洲

《操行零分》法国,1933,导演:让·维果 《亚塔兰特号驳船》法国,1934,导演:让·维果 《托尼》法国,1934,导演:让·雷诺阿 《大幻灭》法国,1937,导演:让·雷诺阿

《乡村牧师日记》法国,1951,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少女穆谢特》法国,1967,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金钱》法国/瑞士,1982,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法国,1958,导演:路易·马勒 《再见,孩子们》法国,1987,导演:路易·马勒 《于洛先生的假期》法国,1953,导演:雅克·塔蒂 《四百击》法国,1959,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朱尔和吉姆》法国,1961,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最后一班地铁》法国,1980,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筋疲力尽》法国,1959,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狂人比埃罗》法国/意大利,1965,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法国/意大利,1961,导演:阿仑·雷乃 《吸烟/不吸烟》法国,1993,导演:阿仑·雷乃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法国,1972,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 《绿光》法国,1986,导演:埃里克·侯麦 《罗丹的情人》法国,1988,导演:布鲁诺·努丹 《这个杀手不太冷》法国/美国,1994,导演:吕克·贝松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1948,导演:德·西卡 《大路》意大利,1954,导演:弗德里科·费里尼 《甜蜜的生活》意大利,1960,导演:弗德里科·费里尼 《八又二分之一》意大利,1962,导演:弗德里科·费里尼 《红色沙漠》意大利/法国,1964,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沉沦》意大利,1942,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 《洛克兄弟》意大利,1960,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德国,1979,导演:法斯宾德 《莉莉·玛莲》德国,1981,导演:法斯宾德 《铁皮鼓》德/法,1979,福尔克·施隆多夫 《德州巴黎》德/法,1984,导演:维姆·文德斯 《柏林苍穹下》德/法,1987,导演:维姆·文德斯 《奇爱博士》英国,1963,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英国,1968,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野草莓》瑞典,1957,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处女泉》瑞典,1960,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灰烬与钻石》波兰,1958,导演:安杰·瓦伊达 《水中刀》波兰,1962,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钢琴师》波/英/法/德,2002,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盲打误撞》波兰,1981,导演:克日什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十诫》波兰,1988,导演:克日什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伊万的童年》苏联,1962,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乡愁》意大利,1983,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雾中风景》希腊,1988,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希腊,1995,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亚洲

《罗生门》日本,1950,导演:黑泽明 《七武士》日本,1954,导演:黑泽明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为了理想,永不言弃下一篇:上线运行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