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议结合 叠加反复

2024-08-29

叙议结合 叠加反复(精选3篇)

叙议结合 叠加反复 第1篇

叙议结合 叠加反复——学用一种严整精致的作文结构形式

训练目的:

1、学习运用叙议结合、叠加反复的作文构思模式;

2、从不同角度选取材料能力的培养。

训练时间:1课时 训练过程: 活动一:品读美文

自读选文《生命 生命》,揣摩它在表达生活感受时的构思技巧。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①总分总式;②2、3、4段落并列,都是先叙后议;③3个事例的选材角度:动物、植物、人。活动二:品读美文

自读选文《怀念母亲》,说说它与《生命 生命》在构思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活动三:听记老师讲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此类文在构思写法上的特点(见课件)活动四:文题观察与构思

观察、思考下列作文题目,进行大略的构思。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记得那一声

(抽2—3名学生汇报)活动五:再听老师的讲析

这样的作文,还有一些美化的方法,即应该有一些“变式”。(举例略)

1、起笔入题

2、切分叙议

3、诗化抒情

4、巧妙穿插

5、清晰文面

石阡县教育局“送课下乡”活动示范课教案

授 课 人:汤山中学

刘光志 授课地点:甘溪中学

坪山九校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

叙议结合 叠加反复 第2篇

在乌鲁木齐的一些巷子里,也有这样的泥泞河道奇观。那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从来没有想到这厚实的泥泞下面,竟沉睡着沥青路面!我从没想过,这些巷子竟修过柏油路。“这是怎么回事?”我迷惑了。“有拆修房屋的,把老房土老墙土倾倒在路上,这样,就把路面盖上了。”“老新疆”如是回答。是吗?我仍然觉得难以置信。有了好路却又莫名其妙地把它掩盖起来,那怎么可能呢?

见到那些北京上海的大城市的养尊处优的青年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让他们去新疆见识见识吧,哪怕只见识一下四月泥泞,他们就会懂得建设的不易,走路的不易,管理的不易,春天的不易,一切不易的不易了。艰难,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吗?泥泞,这不正是通向日暖风和的盛春与初夏的必由之路吗?

(节选自王蒙《四月的泥泞》)

名扬国际的小画家胡怡闻病危的消息,把整个上海都吓了一跳。

她是我同学的女儿,几乎是所有孩子和家长羡慕的对象。但是,似乎生命之神反对宠爱,执意要把她塑造得更加坚实,便狠狠心把她投入了一条粗粝恐怖的生命畏途之中让她自个儿去挣扎。她突然生病,病得那么蹊跷又病得那么严重,柔婉的生命一直被逼到最后的防线之前,在她周围,几乎全社会都在呼唤和营救。终于她挣扎过来了,艰难而又必然地拿起了画笔。那枝画笔,已不是先前那枝伴随着无数欢声笑语的魔棒,而是一枝熔铸着有关人类生命大恐怖和大安详的拐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她重新站立之初的生命记录,这份记录属于她,又属于无数生命,属于那些未必生重病、未必会画画的生命。

我们的艺术显然长久地误会了大气磅 ,以为巨大的篇幅、堂皇的排场就是,以为漫长的历史、壮观的场面就是,以为山顶的远眺、海边的沉思就是。其实,艺术的真正大气,产生于绝境。这种绝境倒未必是饥寒交迫、生老病死,而是生命中更为整体的荒漠体验和峭壁体验。放逐、撕裂、灭绝、重生,这才有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冰冷,这才会知道人世间最后一滴甘泉是什么,最难越过的障碍在哪里。于是,开始有了生命的气势。

(节选自余秋雨《绝境回来》)

【亮点借鉴】

在叙与议的问题上,我们总是容易走偏。不少同学的文章,不是一味记叙,就是通篇议论,能够将“叙”与“议”结合得水乳交融的并不多。殊不知,“叙”与“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相随的。两位名家的这两个片断,至少会让我们明白两点:

1.叙是基础,议是升华。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叙均是写作的基础。在一篇记叙文里,记叙到位,才有议论的必要。正如王蒙先生的《四月的泥泞》,正是由于有了当年在乌鲁木齐泥泞小巷的亲身经历,有了对大城市里幸福生活的感受,才不禁发出“艰难,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吗”这样的议论与感慨。又如余秋雨先生《绝境回来》里的这个片断,若不交代清楚小女孩曾经的精彩经历,不讲清她陷入绝境之后直面生活的勇气,议论之中包含的感触也不会如此震撼人心的。由此可知,议论往往是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之上,而且这种记叙越是到位,议论会越显魅力。

2.叙要精彩,议要精妙。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离不开记叙。在记叙文里,所叙之事要细腻动人,力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魅力;在议论文里,所叙之事例要精彩,力求在精要的叙述中展示材料的魅力。在《四月的泥泞》一文里,就对所见的画面进行了直接描写,对人物的对话进行了真实还原;在《绝境回来》一文里,也重点对小画家的“笔”与“拐杖”作了一番描写。两个片断,叙述细腻出彩,引人入胜。而对于议的内容,却要力求精妙,像“泥泞,这不正是通向日暖风和的盛春与初夏的必由之路吗”、“放逐、撕裂、灭绝、重生,这才有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冰冷”之类的句子,寥寥数语,却犹如画龙点睛,不仅鲜明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还让文章的主题自然得到了升华。

【快乐仿写】

冬雪浩荡,初晓侵檐,此一宝也。暖阳的早晨,哗啦一声推开窗子,引来一片晶莹的雪景。蜡梅水仙,在不经意间已带来满屋清香。遥望窗外,整个世界都披着厚厚的雪花,静得让你想起自己的前世今生。夜深时,燃一盆炉火,偎在外公外婆温暖的身旁听他们永不停息的唠叨,那些陈年往事如影片一般朝你涌来,很是有些遥远,却感觉就在眼前。明白这世上没有不能拥抱的严冬,记得在身后总有敞开怀抱的家人,才是真正的宝贝。

(唐亦可《淘宝》)

她深吸了一口气,随着山形蜿蜒前行,心里想着流入大海那一刹那的喜悦。她为了梦想,学会了忍受。当风来临时,她侧着身子,不与它面对面地碰撞。当鹿来到她身边时,她选择了忍让,选择了割舍一部分甘乳与它们。然而,她那原本瘦弱的身躯此时更为脆弱了。上帝是公平的,她为众生提供了方便,自然上苍不会绝了她的梦想。于是,雨水一滴滴落下,虽不多,但那如同营养被血液吸收。人生中,我们有时也需像她一样,柔弱一点,学会侧腰。正如那松树一样,微侧身子,让身上的积雪抖落。她告诉我们,适当的侧身不是懦弱,不是放弃,只是转了个弯,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

(陈潇潇《水的联想》)

时尚并非简单模仿,也不是轻浮幼稚。想想,那缺少了底蕴的“犀利哥”,为何只是热闹了几天?那本哗众取宠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为何会招致骂声一片?原来,离开了传统的源头,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真是“神马都是浮云”啊!

(魏薇《时尚亦可成为经典》)

多停留一分钟,你会读懂夜的心跳吗?晓风残月,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独立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感受那夜的影。夜空显得广阔而没有边际,七八颗星星零散地落在夜空中,点缀着这薄薄的纱巾般的夜空。刹那,一首舞动灵魂的曲子在我耳畔回响。随着每一次的心跳而滋长。或许在一分钟内,你会懂得,人世间必有夜空,夜里必有动人的心跳。清风吹过远处的草,月隐没了光耀,星光依旧灿烂。这让人想起了那个能够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不懂得停留的海子,他若是明白了这点,怎会畏惧黑夜的漫漫呢?

(林若琛《多停留一分钟》)

我被眼前壮丽的场面吸引住了,忘了说话,忘了移动身体,就这样半天呆立在那里。我不禁想起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百草丰茂,洪波涌起……”这时我忽然觉得,先前看到的那些景观都不足称道,唯有眼前这种景象才是真正壮美的景观。我不禁感叹,人间的美景数不胜数,在寻访美景的路上,我们常被眼前的景色陶醉,因而不愿离去,却不知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观。

(时晓冰《你不一定见过的烟台风景》)

【精彩另存】

朋友说:“植物争地盘的行为是无所不用其极,树枝与藤蔓的蔓延,根的伸展与缠绕。最惊人的是种子,每到夏日宁静的午后,会听到种子爆裂的声音,噼啪!有的种子靠自己弹射的力量,可以射数米之远;有的种子靠着风力,可以翻山越岭。”我想不只是植物如此,动物也是这样,狮子、老虎、老鹰都是单独行动,麻雀、麋鹿、野狼则成群结队。人也是这样的,小人结党、成派,以占取地盘,只有那些人格高超的人,独自使心灵伸展向空中,文明与文化,就是由那些独行又独醒的人创建出来的。

(选自林清玄《植物的地盘》)

武汉有多少条大街小巷,父亲骑自行车经过;不远处的小菜场,原来父母经常一起去买菜;东湖,是父亲教你游泳的东湖;水果湖的大小馆子,父亲都去吃过,老是嫌太贵太油腻;你也曾在武汉最大的商场,不顾父亲的反对,给他买极昂贵的羊毛衫——他到最后都不舍得穿。而现在,父亲永远睡在了武汉的石门峰公墓里。他们说夏娃在哪里,哪里就是天堂。而你终于知道,当一座城市,有你最深爱之人的坟茔,那里就是你的故乡。

(选自叶倾城《我的故乡在哪里》)

【片段升格】

纵观各地考场作文,一味记叙而不懂精妙议论的现象极为普遍。像《记忆里的煎饼》一文里结尾的这个片断,便让人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原文是这样写的:

煎饼出炉后,还要配上那山东特产的大葱。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山东的大葱不同于其他地方,在这得天独厚的土壤里长出的大葱,绝对的棒。尤其是从中透着的那么一丝甜味,透过你的鼻底钻进你的灵魂。后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家里很少做过煎饼,我再也没有机会吃到奶奶做的煎饼了。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只是随便买一些用作祭祀。后来在饭店里也吃过各种各样的煎饼,可味道就是没有记忆里的那般美好。

作为记叙文,如此结尾不是不行,只是让人觉得,没有将自己对煎饼的情感与感悟表达出来,导致收束无力。不过,修改时若能在后面加上几句这样的议论,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渐渐地明白,人生像是一次旅行,沿途的风景充满了诱惑,路上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但每一个人都会离去,他们只是沿途的风景,不是真正的归处。唯有那些回忆会一直陪伴你,就像那舌尖上芬芳的记忆。

不难看出,新加入的这段文字,并没有拘泥于美食,而是由物及人、由事入理,挖掘出了美食给自己曾经带来的无限美好与幸福。精美的议论,让文章主题变得格外深刻而美好。

【专项演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说:“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一生平安,远离不幸。”另一人说:“如果我的一生中从没有什么不幸的经历,那将是我最大的不幸。”从两人的话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善于剪辑 叙议结合 第3篇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夏明作品改动)

写作指导

漫画通常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在形象主体中寄寓了深刻、丰富的主题思想,我们要学会类比联想引申到社会人生。从漫画中的人,我们可以想到自己,也可想到某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图中人物手里举起的分数,不仅理解为考试分数,也能理解成人物品质,道德素养,甚至理解成某个团体或国家的文明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据此,我们可以从直观上立意,从当前教育的问题去生发,比如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问题,对孩子期望与现实情况的问题,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如何比较参照问题,如何正确看待孩子学习成绩的进步与退步问题等。从这方面立意,可以谈树立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评价观问题。也可以谈奖赏和责罚的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于家长或老师所持的赏罚标准。

行文时,若能从跳出教育的角度着眼,文章可能会写得更有深度、更有新意。围绕“分数论”,我们还可以扩展开来思考,从社会与国家的层面去切入,比如如何看待经济发展的问题,唯GDP论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如何看待国民素养的问题,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等等,从这方面立意,可以谈物质与精神的问题,可以谈经济发展快与慢的问题。

失误文呈现

谈教育

(题目过于宽泛单调,缺少吸引力)

□一考生

漫画中的两个孩子正是当今所有中小学生的缩影,家长不允许你有一点点退步,只是希望你进步,再进一步,再进一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成绩。听起来似乎重视自己的孩子是件很好的事,实则不然。家长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给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家长们认为只有成绩好,孩子们才会有好的未来。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却从未考虑孩子自己的感受。正是因为这样,才让许多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出现种种不良的现象。(开头切入话题主旨,中心明确,但是叙述过于繁冗,单调,缺少变化。)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为什么重要?缺少深入挖掘,泛泛而谈,不够深入。)

前段时间,关于天才神童没落的话题让家长们再次重视教育孩子们的方式。面对媒体,神童魏永康的母亲一直忏悔:“是我的错,我对他太狠了……”这句话,神童母亲重复了多次。正是由于母亲的棒打式教育成就了神童的悲惨式结局,出现了现代版“伤仲永”的情况。神童确实在学习方面有很大天赋,十七岁就在名校并且成绩优异。但他放弃学业这样的结局无疑让人惋惜。然而母亲虽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仍想把之前的教育方式再次用到儿子身上,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棒打教育”为什么错误,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文中只叙不议,没有深入分析。)

对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方式更为重要,教育孩子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不能盲目教育。

相比于虎妈教育,荷兰的教育显得似乎更加人道。荷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结束高中学业后便不再管他们,甚至就连生活费也不再提供。并且还会让他们在大学开始前自己去旅行,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有一次,一学生在经历几天的饥饿之后,风尘仆仆地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父亲正在开派对,他十分生气地质问父亲,而父亲只是平淡地说了一句“我花的是自己的钱”。(叙述代替议论,缺少对素材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是啊,因为是自己的钱,所以花的心安理得,给了孩子莫大的激励。

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有掌握方法,才会教育出成功的孩子。(结尾回扣中心,但过于单调,读来乏味。)

失误原因总结分析

这篇文章是二类文,文章中心较明确,叙述较流畅,结构较完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运用热点素材时,只叙不议论,缺少必要的挖掘,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运用荷兰教育这个热点素材时,仅仅是堆砌素材,没有扣住主题分析挖掘,叙议两张皮,缺少对主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2.在叙述过程中有冗长、议论不充分等问题,叙述只重现象,忽视了本质。比如,开篇缺少对材料的分析和思考,语言不够简练。结尾叙述又过于单一,读来索然无味。

评分:45分

修改意见

1.修改标题,要让标题真正成为文章明媚的“双眸”。

2.修改开头和结尾,扮靓语言,真正成为文章的“凤头”和“豹尾”。

3.修改论据的叙述方式,叙议结合,让素材充分燃烧起来。

升格文呈现

成才教育,难道只在棍棒之下?

(作者通过反问巧拟标题,这样既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又使语言简洁且富有韵味。)

古有孔子的“因材施教”,今有北大虎妈的“棍棒教育”,教育一直以来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今日阅一漫画,不禁让我浮想联翩。(运用对比手法,以古今教育作比,引出教育的话题,材料新颖,扣题准确。)

从该漫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男生第一次考100分时得到亲吻的奖励,第二次考98分却被打了一巴掌,而另一男生第一次考56分得到了一个耳光,第二次考61分却得到了一个亲吻。(简要概述材料,言简意赅。)

漫画中的两个孩子正是当今所有中小学生的缩影。随着当今教育的普及与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是实现阶层上升的主流渠道。于是家长们“步步紧逼”,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也成了一种必然。进步只能是唯一结果,退步是不正常,是松懈,是懒惰,是不允许。这一切无形之中带给孩子巨大压力。

诚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饱受现实之苦的父母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大有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之意。前段时间,关于天才神童没落的话题引发家长们对教育孩子们的方式的热议与反思。这位神童确实在学习方面很有天赋,十七岁就在名校并且成绩优异,但他放弃学业这样的结局无疑让人惋惜。面对媒体,神童母亲一直忏悔:“是我的错,我对他太狠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棍棒教育”的观念,让人觉得讽刺而又可悲。这样看来,鼓励教育的缺席,“棒打教育”的横行,抑制了孩子自由蓬勃的发展,会让孩子在最善于学习的时期对学习失去兴趣。成才教育,不能只剩棍棒,教育说到底,还是要遵循孩子实际成长的需要。(巧妙剪辑材料,深入挖掘素材,不再是叙议“两张皮”,让素材充分燃烧。)

相比于虎妈教育,荷兰的教育方式显得似乎更加人道,更值得我们对比反思。荷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结束高中学业后便不再管他们,甚至连生活费也不再提供。并且还会让他们在大学开始前自己去旅行,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有一次,一学生在经历几天的饥饿后风尘仆仆赶回家,却发现父亲在开派对。父亲的一句“我花的是自己的钱”让他不再生气,反而给了他莫大的激励。鼓励教育会带给孩子动力,让孩子能自己去探索、去学习;而惩罚教育更像是一种鞭策,二者缺一不可。(结合社会热点,从反面取材,让论证角度富有变化,且叙述更为集中。)

龙应台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教我们要紧握,唯独父母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一切,经历一切。教育不能只罚不奖,鼓励有时会让孩子学到更多。成才教育,不只处于棍棒之下。(结尾巧妙引用,句式整齐,扣住中心,点题升华。)

(编辑:李跃)

上一篇:初一班主任期末评语下一篇:停用备案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