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024-05-24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4篇)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需要逆思考的加、减一步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等量关系。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1)设要求的数是x,列出等式,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

什么数加上240得320?

(2)解答应用题。

学校买来70盒粉笔, 用去28盒,还剩多少盒?

2.口答。(与板演同时进行)

求未知数x。 (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30+x=54  x+16=30  x-50=150  370-x=300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订正板演(2),把条件和问题对调一下,就成了例7。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7: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边读题,边画线段图。

根据线段图,全体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指名学生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用去的粉笔盒数与剩下的粉笔盒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总盒数,所以用加法解答。

28+42=70(盒)

口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提问:怎样进行检验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求出的原来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用去的盒数,如果等于剩下的42盒,说明解答正确。

提问:

(1)上面的解法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

(2)同学们可以联系求未知数x的知识想一想,按照题目的叙述顺序,哪些数量和哪些数量之间有等量关系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提问:

(1)买来的盒数知道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可以设买来粉笔x盒。

(2)买来的盒数为x,用去的盒数知道吗?是多少?剩下的盒数知道吗?是多少?谁能把它们列出一个等式?

引导学生列出:x-28=42。

(3) 结合题意,谁能说一说这个等式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从原来粉笔的盒数x中去掉用去的28盒,就等于剩下的42盒。

教师说明: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由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出来。

教师说明:因为设未知数x时,已经说明单位名称是盒,计算结果就不再注单位名称。

由学生验算:求出原来有粉笔70盒,从70盒中去掉28盒,剩下是42盒。说明解答正确,最后再写答句。

3.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新学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应用题,它有哪些步骤呢?结合例7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

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求的是什么,设未知的数量为x。(板书:设)

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哪些数量与哪些数量有相等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板书:列)

第三步:求出未知数x是多少。注意x代表的数量不写单位名称。(板书:求)

第四步:检验并写出答句。(板书:验、答)

其中第二步最重要,要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式。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练习。

课本第38页“做一做”:

食堂原来有27袋大米,又买来一些,现在共有42袋,食堂又买来多少袋大米?(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提问:

(1)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这道题怎样设?

(2)第二步是什么?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有袋数+买来袋数=现在袋数。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解答。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检查计算和书写格式有没有错误。

2.独立练习。

小林原来有一些邮票,同学又送给他14张,现在一共有70张。小林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教师不作提示,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由学生讲题,重点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3.课后练习:

练习九第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了一些应用题的逆向叙述方式。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用一般的算术方法解答比较困难,而利用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则较容易,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新课前的复习准备部分,安排了解答含有未知数x的文字叙述题和求未知数x的口算题,直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并通过一道顺向叙述的减法应用题,把其中一个条件和问题对调,引出例7,这样安排比较自然。

新课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先用已学过的一般算术方法解答,再引导学生顺着题意的顺序想,把要求的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来知数的等式。重点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步骤。

由于学生初学用这样的思路来解答应用题,可能会不太习惯,因此,在巩固练习时,分两个层次,第1题在关键部分教师作适当提示,第2题独立练习。两道题都要求当堂反馈,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学会本节课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板书设计

应用题

步骤:

(1)设

(2)列

(3)求

(4)验

(5)答

28+42=70(盒)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设:买来粉笔x盒。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2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02=300+□

(300+2)×43=300×□+2×□

(2000+3)×14=2000×□+□×□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1)

=38×30

=1140

例6

(1)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2)9×37+9×63

=9×(37+63)

=9×100

=900

23×12+23×88=  23×(12+88)

12

(35+45)×12 35×  +45×12

+

(11  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特点

1.× + ×

2.两个乘法里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把相同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3篇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 但人物个性鲜明, 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 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 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 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 设计中, 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 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 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 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 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 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 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词语, 揭题导入

1. 出示词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2. 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 , 齐读, ——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 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 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 初读寓言,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 检查反馈。

(1)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1) 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2) 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 随机正音, 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 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1) 出示提示, 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让他练眼力, 先练, 后练。练好眼力, 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 纪昌成了。

(三) 读读议议, 感受纪昌

1. 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 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 交流, 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 读读这两句话, 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 请你把它圈出来。

(2) 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1) 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2) 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3) 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4) 再读第二句, 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 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 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 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 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 怎么个相当到家?

(3) 第二次练习, 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 该怎么说?

(四) 反观飞卫, 感悟寓意

1. 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 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 你再来见我吧!”

(1) 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 纪昌想学的是射箭, 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 指导朗读。

(4) 学习射箭是这样, 那要学习书法, 或是学习其他本领, 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 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 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 布置作业, 拓展积累

1. 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4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5篇

(一)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知道梯形各部分名称,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二)知道什么叫做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三)使学生了解所讲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四)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是教学重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投影)

2.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订正1题时,明确图(1)、(2)是平行四边形,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从而知道图(3)是四边形.但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

今天就研究什么叫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投影)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

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是四边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人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看课本153页,测量四边形.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在原梯形上补充)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边是否平行来区分的,平行的一组对边是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腰.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根据梯形的位置来区分的,一般上面的叫上底,比较短,下面的叫下底,比较长,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京密引水渠截面是梯形,渠口的宽度(上底)就比渠底(下底)的宽度长.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153页的梯形,量一量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4.四边形的关系.

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

如果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这些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前边讲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集合图表示?

学生回答后填在四边形的圈里.

启发学生想一想:梯形和等腰梯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图表示?也填在四边形的圈里.

教师指出:在我们掌握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这部分知识不作为共同要求和考试内容.)

(三)巩固反馈

1.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并指出上底和下底.(三人在黑板上做)

2.在下面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图形,有几种画法?可以分成什么图形?(每人在本子上画)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梯形?什么叫等腰梯形?

2.梯形和等腰梯形有什么关系?

3.怎样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第4~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梯形和等腰梯形.

认识梯形、建立梯形的概念是从观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例或图形入手,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都是四边形,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它们边长的特点,从而概括出梯形的定义.结合图形明确梯形各部分名称.

在认识梯形的基础上认识等腰梯形.通过动手折纸,测量两腰长度,从而发现等腰梯形的特点,进而概括出等腰梯形的定义.在比较中明确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同学们讨论,把四边形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大类,说明四边形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练习也要注意实践,明确概念.

板书设计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6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需要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未知数  (要求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18+  =37      54-  =23        +67=83

-26=13       +47=79       35-  =7

2.板演(与口算同步进行)

学校买来70盒粉笔,用去28盒,还剩下多少盒?

(订正板演,同时把条件和问题对调,变成例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解应用题)

1.教学例7

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粉笔?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板书线段图,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28+42=70(盒)

(3)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提问:怎样进行检验呢?

A: 用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用去的28盒,如果等于剩下的42盒说明解答正确.

B: 用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剩下的42盒,如果等于用去的28盒说明解答正确.

教师板书:

A: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B:买来的盒数-剩下的盒数=用去的盒数

提问:(a)买来的盒数知道吗?

教师说明:可以设买来粉笔  盒.

(b)买来的盒数为  ,用去的知道吗?剩下的知道吗?谁能列出一个等式 ?

引导学生列式:  -28=42   -42=28

(补充课题: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

(c)结合题意说一说等式的意思.

(d)解答等式    -28=42  -42=28

=42+28   =42+28

=70  =70

教师说明:因为设未知数  时,已经说明单位名称是盒,所以计算结果就不用再写单位名称.

(e)指导学生检验.

2.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来解答应用题,它有哪些步骤呢?结合例7说一说.

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求的是什么?设未知数为  (板书:设)

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哪些数量与哪些数量有相等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板书:列)

第三步:求出未知数  是多少(板书:求)

注意:  代表的数量不写单位名称.

第四步:检验并写出答话.(板书:验、答)

三、巩固练习

1.食堂原来有27袋大米,又买来一些,现在共有43袋.食堂又买来多少袋大米?(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并注意计算和书写格式有没有错误.

2.小林原来有一些邮票,同学又送给他14张,现在一共有70张.小林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3.小强读一本童话书,已经读了49页,还有36页没有读.这本童话书有多少页?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应用题的步骤?

五、课后作业

1.山坡上栽满了松树和柏树.松树有250棵,比柏树多120棵.柏树有多少棵?

2.小明有连环画38本,比小林少13本。小林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大家来找茬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未知数x的过程.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7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  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摆长方形或正方形

活动目的

巩固垂直概念

学生准备

火柴棍(一盒 )

活动过程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8篇

把阅读和交际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以练导学”的形式,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巧妙创设交际情境,训练学生运用“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通过“读、演、讲、辩”等训练,“以练导学”,引导学生走进乌塔的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着的人文意味,学习乌塔独立、自信的品格。

2.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顺势理解“反驳、一时语塞”等词义,领悟课文“对话中的辩论意味”“‘我’的出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等表达特点,并适度进行迁移运用。

3. 创设情境引发交际,训练学生运用“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流程】

板块一:感受“讲得简洁”

1. 通过两个练习,提取重要信息,初步了解乌塔的故事,学习部分字词。

(1)师:课前大家预习过课文吗?这些词理解吗?

(出示“马上反驳、不合逻辑、一时语塞”三个词语)

a. 马上反驳。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的意见。(或 : 怎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马上反驳”?)

b. 不合逻辑。换个词语(没有道理不合常理)。

c. 一时语塞。给“塞”组个词 ( 堵塞阻塞),再说词义。

(2)师:下面的句子,你自己能读懂吗?(出示语段1、语段2,略)

师:乌塔有哪些旅行经验?(提炼信息:阅读、挣旅费、设计路线、查警察局号码等)

师:乌塔游了哪些地方?(提炼出三个层次:照搬课文;只说欧洲;说到国家)

2. 将两段话的信息结合起来,简单介绍乌塔,说要点就行。

口头练:爸爸妈妈,向你们介绍一位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她—— (请学生自己准备,指名介绍)

师:很多时候,我们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要“讲得简洁”。(板书:讲得简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师:那课文是怎么来写乌塔这个故事的呢?打开书,自己小声读课文,发现课文是怎么把乌塔的故事写具体、写生动的呢?(课文以“我”和乌塔的对话写成)

板块二:领悟“对得自然”

1. 再读故事,聚焦乌塔的语言,品味课文对话。

(1)师: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把乌塔说的话画下来,自己揣摩语气说上几遍。

(指名找出对话——屏幕呈现,个体练读——指名读)

(2)师:对话,就是两个人说话,所以要——(板书:对得自然)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这组对话该怎么说呢?(出示一组对话,学生合作说)

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

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师:谁和老师合作来演这组对话呢?(出示另一组对话)

我有点惊讶: “你一个人吗?”

“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师(评价):啊呀,你是自豪地答道,而不是自然地答道。这里乌塔为什么是自然地答道?她应该很自豪才对啊!谁跟老师来合作?

……

2. 师生合作表演,进行交际。

师:我们以第五自然段为例,来演一演当时的对话情境。自己先读读这段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生读)

师:老师跟你们来合作表演。谁来演乌塔?谁来演“我”?(师生合作演读)

我:你好!

(你要热情地先跟我打招呼,并询问我)

我: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乌塔:……

我:你几岁了?

我:你玩了哪些地方了?

我:你还要去哪里?

我:你一个人吗?

……

师:你们觉得我们对得自然吗?同桌演一演。

板块三:体会“驳得有理”

1. 聚焦一组对话,反复品读,体会“驳得有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对话的秘诀,现在我们再来演读一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师:谁来做乌塔?谁来读“我”的话?老师为你们服务,读提示语。(自由读——师生分角色演读)

采访:

你为什么“一时语塞”?(中国孩子根本做不到这样,我有些尴尬和难为情;有些惊讶)

你为什么要马上反驳?(觉得对方的话不合逻辑)

那乌塔的话合逻辑吗?自己读读。一起读读这句话:“爱孩子……”什么意思?她说的是个什么道理?(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

这是在反驳“我”的哪句话?

你看,乌塔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她的话,是讲到点子上了,(驳得有理)很合逻辑。

这段话该怎么读?

你还觉得乌塔讲的哪段话也很合逻辑,驳得有理?这里她又说了个什么道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的意义)

读着读着,一个怎样的乌塔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说一个词。热情、大胆、有主见、自主、独立、勇敢)

2. 创设情境,练习反驳。

(1)师:你们喜欢这样的乌塔吗?向往乌塔那样的生活吗?如果你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你的父母,估计他们会说些什么?

师:老师梳理了一下大家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你一个人出去,出了事怎么办?

你现在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长大了再独立也来得及啊!

你现在的任务是在学校好好学知识,不要总想着玩!

(2)师:如果父母这么说,我们该怎样来反驳呢?联系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写下自己的观点,准备跟父母辩论。你的话要像乌塔那样合乎逻辑,等下才能“驳得有理”。

或进行口头训练:爸爸妈妈,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________。

(3)现场辩论。

师:谁先来做爸爸妈妈,抛出他们的观点?(指名开火车读父母的话)

师:好,反驳的时候到了。同学们要争先恐后地抛出我们合乎逻辑的话,争取把他们说得“一时语塞”。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情、勇敢、独立的小女孩乌塔,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乌塔那样去独自周游世界,但学会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本领。今天这堂课,我们还学到了几个口语交际的小窍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

【评述】

一直认为,现场才是研究课例的第一“文本”,文字实录甚至教学视频都难以完全呈现现场的氛围与气韵。盛老师的课堂气韵是沉静而温婉的,似乎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内容的课文,经过她的过滤,呈现出来的总是淡然、安静与美好。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少有人注意,更鲜有人拿它来上示范课。盛老师却别出心裁,将这样一篇貌似简单的略读课文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辩一辩”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知了人物形象,学会了口语交际的“秘诀”。将阅读与口语训练巧妙结合起来,中间又渗透思维训练、写话练习,一堂课,能如此丰富地体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课的设计又是这般简约清晰,着实令人赞叹。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9篇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设计中,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揭题导入

1.出示词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2.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齊读,——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②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随机正音,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①出示提示,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后练。练好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交流,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读读这两句话,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请你把它圈出来。

(2)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①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②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③创设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④再读第二句,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怎么个相当到家?

(3)第二次练习,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该怎么说?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1)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纪昌想学的是射箭,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2.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0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检查学生书写生字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3.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4.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1: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预设2: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预设3: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是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2.课文题目《观潮》的“观”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预设1:潮来前。

(课件出示):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预设2:潮来时。

(课件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谁能将这句话来读一读?

②在你的想象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么样的?你在电视的画面中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重点指导“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③观看课件实录,感受现场气氛。

④带着这种气势凶猛的语气,自由读,全班齐读。

⑤示范读,读出语气。

⑥不看书本,你可以将潮来进的壮观景象说一说吗?

⑦想一想,这句话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⑧小练笔: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拓展,想象画面,从而对潮来时的气势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

预设3: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入,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才”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两丈来高”是多少高?让学生用手向上延伸,试着比画。

③指导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学习字词。

过渡:文章讲了“潮”,还讲了什么?(人)人怎么样?(多)

请你在文中出关与描写“人多”的词语,用“---”画出来,用“……”画出关于写“潮”的词语。(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沸腾

昂首东望 横贯江面

踮脚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①你能读吗?同桌间相互读一读。

②这些词仿佛都有一幅画面,有一阵声音,你可以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指导朗读。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①观潮为什么要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呢?

②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好地方?结合地图,给学生做简要分析,并培养其爱思考的好习惯。

四、回顾感知,拓展延伸(5分钟)

再次朗读课文,整体回归感知。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潮来前,江面_____;潮来时,江面______;潮去后,江面________的壮观的大潮景象。

2.找找相关资料,浙江还有哪些有名的“奇观”,说说它“奇”在何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好吗)

五、板书设计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观潮潮来时天下奇观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1篇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们身边的小动物。你属什么?可以组成什么成语?我属什么?组成成语?【四年级学生一般只相差两岁,所以属相也不多,连老师总共才三四个属相,小动物与成语积累联系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今天这节课也与小动物有关,板书白鹅,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三组词语:

A供养不周、大模大样、窥伺、净角;

指名读--正音,齐读;【这些词语的字音是难点,建议加注上拼音,降低难度】

B步调急速步调从容

局促不安大模大样;

C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从此与教学入手,也是一种方法。词语的出示分成三组,各有侧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这些词语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再读,边思考: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是什么形象?(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对这只白鹅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高傲;走路大模大样,很富态;脾气很大;娇生惯养;架子很大)

4、丰子恺先生也总结出了特点(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写作知识不需要提问】

5、出示第二节句子,起到什么作用?【同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是不需要讲解的】

三、教学课文1-3自然段

1、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这只鹅初到丰子恺家,怎样表现?(朗读)

除了高傲之外,要可以用什么词语?(骄傲)有没有喜欢的意思?(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有些小气;架子大;“高傲”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丰子恺要把高傲送给白鹅,难道丰子恺先生不喜欢这只白鹅吗?学习第三自然段,画出表现“高傲”的词句。

从哪里体会到了它的高傲?这句话中,你想强调哪几个词?为什么?--再读--其他同学想强调哪几个词--再读。

请大家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请大家把这段话变成一部动画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朗读,学生尽情地想象)--互动交流。

一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鹅却如此勇敢--读(出示句子:凡有生客进来……狂吠)

一只随时可能被当作下酒菜的白鹅却如此的忠诚--读(出示中心句)

3、白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之极,不信请你读读第4自然段。【上面“叫声”部分重点教学,下面“步态”部分简单教学】

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了白鹅步态的高傲?(咬你一口)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净角出场?把那种高傲气读出来。

其他小朋友还从哪里体会到它的高傲?(净角出场【插入京剧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两样?用一个词语形容?(摇摇摆摆;大模大样)朗读;

既然是写白鹅,为什么前面还有写鸭子呢?(比较)

男女同学赛读。

通过对比,我们更能读好这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四、积累应用

课件出示:我是一只的白鹅。

【听后感想】

第一次听江老师上课,感觉江老师的语文功底很深,不仅板书写得好,而且知识面宽。这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前提。江老师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合体,内容恰当,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初读全文解决词语,第二板块是教学第一段带出第二段,第二版块为“叫声”和“步态”,详略把握得比较得体。教学语言要进一步推恰,克服随意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加要主意锤炼语言,建议用录音笔记录自己的课堂,回家后仔细听听,反思以后必有长进。这其实就是微格研究。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2篇

(一)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

(二)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430+70=

540-200= 35+16= 360-8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复习中最后一道口算题改为250+470,即课本题中的例1,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教学例1。

口算:250+470。

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

有250+400的基础,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先用250+400=650,再用650+70=720。

教师肯定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提出:还可以怎样想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可以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1)50+70=120,200+400=600,600+120=720;

(2)25+47=72,推出250+470=720。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口算:540-370。

启发性提问:同学们会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那么怎样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540-300=240,240-70=170;

(2)54-37=17,推出540-370=170;

(3)140-70=70,500-100-300=100,100+70=170。

教师肯定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你认为哪种方法容易就用那种方法。)

360+180= 520-150=

410-240= 370+580=

(2)列出算式,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3.教学例3。

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万

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

学生可能会说出: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24万+19万=________万

因为24+19=43,所以24万+19万=43万。

(3)27万-4万=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列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全体同学笔答。

(1)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与横行的每个数相加)

(2)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作被减数,分别去减横行中的每个数)

订正时,个别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观察表(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了,引起和有什么变化?

(2)观察表(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了,引起差有什么变化?

2.全体同学试做练习四的第5题。

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在试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说一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来想:

要想求“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今年修多少米,去年修多少米。已知今年修的水渠总长是1608米,去年修多少米没有直接告诉,但告诉我们今年修的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去年修的米数。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画出下面的解题思路图。

由学生独立列出等式,并解答出来。

答:今年比去年多修1072米。

提问:题目中“今年修了4条水渠”这个条件怎么在列式中没有用上?

(这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没有关系。)

3.课后练习:

练习四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及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整百整十数相加减和整万数相加减的口算。

本节课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口算内容,为新课作好准备。由已学过的250+400引出例1,启发学生想出口算过程比较自然,同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想。学生口算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怎样想得快就怎样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减法的口算,启发学生根据加法的口算方法迁移到减法的口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练习比较充分,除了边讲边练外,还安排了集中练习。在集中练习中,除了练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外,还引导学生观察和、差的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对课本练习题中的一些难点,在课堂上解决,达到了当堂巩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口算250+470=(720)

这样想:

(1)250+400=650

650+70=720

(2)50+70=120

200+400=600

600+120=720

(3)25+47=72

250+470=720

例2 口算540-370=(170)

这样想:

(1)540-300=240

240-70=170

(2)54-37=17

540-370=170

(3)140-70=70

500-300-100=100

100+70=170

例3 口算

17万+8万=25万

24万+19万=43万

27万-4万=23万

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3篇

看多了城市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如今,更加憧憬一种恬静、悠闲、诗意的乡村生活。于是,我静静地徜徉在《乡下人家》的字里行间,一次次陶醉于陈醉云老先生语言的魅力中,一遍遍感受他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热爱。在对全文的细读品味后,我发现了文本的秘妙所在:

1. 巧妙布局,构思精巧

清朝曾国藩在日记中道:古人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所以,一篇好文章一定有着精巧的构思与布局。《乡下人家》正是如此。文章描绘了六个生活场景:“瓜藤满架”“鲜花盛开”“雨后春笋”“鸡鸭觅食”“晚饭飘香”“月夜虫鸣”。这六幅画面看似无序,实则有序:文章前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前3幅画面,介绍的是乡下人家门前屋后的植物;3、4两个自然段第4幅画面,描绘的是乡下人家最常见的动物(鸡鸭);5、6自然段则写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情景。纵观这几幅画面,可以看出作者是从植物、动物、人三个方面来展现乡下人家的惬意与和谐。而作者由物到人的写作顺序也是有意安排的。此外,作者在文中还按一定的时间来写:不仅有“春、夏、秋”三个季节,还有“白天、傍晚、夜晚”三个时间段,这样的时间顺序与文末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相照应。除了时间顺序外,作者在文中还用到了空间转换顺序(例如:房前、屋后、门前)。这种空间转换顺序和时间顺序的交叉描写,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2. 语言表达,独具特色

(1)运用拟人,增添情趣。作者在文中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和动作,从而使得乡下人家的景和物都更加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如: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个“探”字,生动地表现了竹笋的可爱。试想,当成群的竹笋如同一群淘气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似的从土里探出头时,那将是一副多么生机勃勃的画面?潜心会文,你还会畅想到,人们在林中挖笋的情景,勤劳的农家人忙碌着、欢笑着……与其说这个“探”字写出了竹笋的可爱,不如说这个“探”为乡下人家带来了春的希望,新的憧憬!2“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段文字彰显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趣味。原来乡下人家不但花多、竹多,而且鸡也多。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一个“率领”就赋予了这只母鸡作为母亲身份的神圣的自豪感和不容侵犯的责任感!天不暗,主人是不会去管它的。他们生活得如此和谐,无拘无束,悠哉,乐哉!

当然,还有“鸭子河中戏水”“纺织娘夜晚唱歌”,这一处处拟人化的描写,让乡下人家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和情趣。

(2)巧用标点,表词达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小学生随文认识、体会、领悟、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课本上时常会有一些很有意味的标点符号,它们有的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的反常用法却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在备课时,曾对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提出质疑。作者在花名之间为什么不是使用顿号,而是反常地使用逗号?原来,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所以,如果在同一季节开放的花,应用顿号;而“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4种花是按开花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彼此的位置,因此只能用逗号。这样的用法,与下文“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巧妙呼应。可见,作者在写作时真是字斟句酌,连一个细小的标点符号都用得如此精确!

3.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古人认为最妙的景色,要有其鲜活、灵动之处,即有生命,有灵性,而这“活”与“灵”二字若要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主要的方法就是写景时的动静结合,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正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这样写出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本文就是按照动静结合的方式展开描写的:在写“瓜藤满架”“鲜花盛开”时,是采用静态描写;在写“雨后春笋”“鸡鸭觅食”“晚饭飘香”时,则采用动态描写;“月夜虫鸣”看似动态描写,实则以动衬静,对比描写,以达到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目的。

二、遴选,把握核心价值

1. 把准学段目标,以学定教

细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等。所以,“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段重要的学习目标。

2. 理解编者意图,活用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现有的教育教学对小学生的一般要求而编写的。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后,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合理地、有选择性地运用教材。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除了课文以外,还配套有“单元导读”“课后习题”“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板块。结合这些导学资源,更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编者的意图,总结读写的方法。如《乡下人家》的“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能够完成“有感情地读课文”“抄写形象生动的拟人句”等练习。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也在引导学生关注拟人句,发现拟人手法的妙用。综合这些教材资源,我们对于课堂知识点的引导就更有侧重了。

3. 巧妙梳理文本,遴选秘妙

本课的“知识点”很多,我们立足学段目标,理解编者意图,再认真分析后会发现:除了生字新词、课文内容这些常规教学点外,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表达顺序是本课的写作特色。但对照课标,后两种写作方法应该是属于第三学段的学习范围,而“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它与课后习题和“我的发现”等导学资源的提示也是相切合的,所以,“动植物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应该是第二学段孩子们重点学习的一大写作手法。

此外,这是一篇景色优美的课文,节奏明快、意境深远。应该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从而进一步感悟文字所描绘的迷人的画面和优美的意境。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教学核心价值应该在于: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感受乡村的和谐之美。其次,品味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并在今后的写作中试着运用。

走进文本,潜心涵泳,幅幅画面映入眼帘;用心研读,细细咀嚼,字字珠玑妙趣横生。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让我们抓住“语言”这个把手,使学生在优美语言的浸润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语文的价值也正是在字里行间的品味中彰显其最终的价值!

摘要: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文本的关键点,拓展文本的生长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对文本语言的体悟,最终实现文本的终极价值。本文即以《乡下人家》为案例进行赏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疑难解答 第14篇

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两词都存在。“加” 的意思是“施加”,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说“把诚心施加到某个对象身上,就是金石也会被裂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材选择“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出于对原话的重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大量的“经史”内容,但是通过“日积月累”可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了解一些简单的内容,丰富语言。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的是古代经史中出现的格言,而“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就是《后汉书》中的原话。

2. 意在鼓励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后起的一种表达,但使用非常广泛。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词语,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孩子们可以在生活实际交流中接触到,在课外书里学习到。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里“有十进房子那么大”里的“十进”到底多大?

答:“进”是量词,可用来说宅院。平房的住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一进院子的大小不固定,富贵人家与贫贱人家的房子大小不同,古时候十进八进的房屋多数是富贵人家的豪宅,这里只是说房子很大,并不是准确指某种面积。

三、《望洞庭》中的“庭”字“壬”在书中生字列表里面是第一横长,而在我们的一个配套的生字抄写本上却是第二横长。想请教一下到底哪个正确?谢谢!

答:“庭”中“壬”这个部件的第二笔,在人教社教材中为长横。早在1965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廷”字的右上是“壬”(撇下一个“士”),含“廷”的“挺、庭、莛、梃、蜓、艇”等也一样处理。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廷”组字形也没变化。“庭”“挺”“艇”“莛”这组字,对于多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来说,它们的标音已经依靠“廷”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未来儿童教育下一篇:言谈礼仪 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