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青春范文

2024-07-12

理想与青春范文(精选8篇)

理想与青春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叫做《青春·理想》。

我们,撇下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同学们,你是立长志之人,还是常立志之人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理想与青春 第2篇

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在社会发展的新浪潮中,理想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她美丽却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时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在这关键的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社会在进步,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因为我们太年轻,所以我们乱想,瞎想,想别人之所想,因此,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才不至于在人生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理想和现实是紧密相连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想中憧憬着未来,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想中无奈过,彷徨过,这让很多人都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们意识到,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所以他们放弃了努力,放弃了梦想,然而这样的选择,这样的人生是他们想要得到的吗?我想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都是一个精彩,完美的人生。

有位哲学家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却还在床上躺着。”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我们每个人不仅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还要有积极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做,那些无志之人的理想就是梦想,空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勾画的再美好,再完美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如果还在遥遥无期的理想中度过,那么会连曾经拥有的都会失去。

既然如此,又怎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呢?我个人的认为是:不仅要努力,还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不管以后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和失败,都不要选择逃避,要勇敢的去面对,在自己的失败中找到不足,以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是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心态,那我们的理想离现实还会遥远吗?

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路艰辛,让青春的理想在红旗下继续燃烧吧!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无论是当初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美国梦,或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的美国梦,都给予了每一个人为之奋斗的动力。中国梦的出现也给13亿中国人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每一个人有了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的勇气和动力。我们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梦很大,但却不远,就在前方,而路就在脚下,因为要将如此大的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小小的梦的汇聚。当每一个小小的梦都成为现实的时候,中国梦亦会实现。

梦——总会给人以憧憬,给人以激情,让人为之忘我。每一个人都会有梦想,每一个梦想都是需要“做梦者”脚踏实地,为之付出,因为当梦已有,则在前方,当梦已在,路就在脚下,只有付诸努力实

现的梦想,才会体会到它的真。

我不能说谁的梦想有多大或多小,只要为之努力的心,梦都一样。但若是那些只发现了自己的梦,却始终没能发现已然在脚下的路,或者即使知道路就在脚下,面对荆棘满地的路却始终不迈开步伐,奢望能从别人手上获得救命稻草的“做梦者”,他们的梦,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光环;他们的梦,总觉得真的是“梦”,虚无缥缈。如有些大都市的流浪汉,或许能有一容身之处,每天能有一餐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卑微么?不卑微;但若是问有多伟大?或许是很多人都会回答的“不”。我的回答亦是如此,梦想不卑微,但是若是想让自己的梦想也变得伟大,那么就得有为之努力奋斗的心,依然是“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为之忘我一次,倾己之力,让梦成实。而我遇到的一些流浪汉,四肢健全却只会在路边乞求路人,希望因得到别人的怜悯,帮助而去实现自己那并不“卑微”的梦,但有何曾想过,若是如此实现了,那梦怎能不卑微?美国梦是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来实现,中国梦,中国人的梦亦是如此。若一个人单纯地只有梦想,而不去努力,那就是在简单的做“梦”,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

在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为梦想忘我地奋斗的例子。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我看来,他的家境也算可以,家里就他一小孩,比起很多人,应该是可以过得很好的,没有什么担忧的他,我一直以为如果他毕业后再找一份工作,即使平平淡淡也会过得很好。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梦想——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谈不上有多伟大,属于自己的梦想,即使不是那些为祖国或是为社会奉献一生的梦想,但他一直朝着这方向努力,那他的梦想就不渺小。他现在才大三刚结束,已经是广州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听说最近也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看到他今天的成就,或许大家还是很难想象他之前到底付出过什么样的努力。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大热的天气穿过公仔衣在街上派传单;曾经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更多的收获;也摔过跤;接下了领导下达的、其他人都不敢接的任务,但他每天只睡几小时,整整一个多月,超额完成任务;所以他成功了,得到了他所想的。谁都有梦想,但是真正地朝着梦想这一目标一直走下去的人却没几个,大多数成功的人,除了敢想,还要敢做,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所以需要自己坚定地走下去。

也会有一些人在为梦想努力时却不得不退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或是梦想的破灭。在做青年志愿者时,曾经去过一家医院服务,遇到了一个为梦想努力过却最终未能实现的人。他曾经是一名运动员,在为梦想努力训练的时候却发生意外,瘫痪在床。陪他聊天的时候,他依然笑得那么灿烂,即使可能不能再实现梦想,但他依然心怀梦想,笑对人生。有些路或许有点难走,有些路或许一开始就注定无法走下去,但是,路就在脚下,你若不走过,怎会知道好走与否?你若步走过,怎知道汗与泪有时候会是甜的?

很喜欢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就滋润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就照亮了一片黑暗。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创造能量,尽自己的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似乎与中国

梦或是梦想有点远,但是水的梦想不就是滋润每一寸土地,阳光的梦想不就是照亮黑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只有付出实际行动实现梦想,才能成就由13亿人的个体梦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当每一个人为了自己梦想顽强拼搏,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伟大的中国梦何愁不会实现?若我们怀揣梦想,要知道当梦在前方时,路就在脚下,所以要勇敢、坚定地走下去,终会有绽放的一天。

健康生活小提示

5岁女孩肝癌晚期 从小爱吃方便面火腿肠

本周是第二十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日前,成都市卫生局发布我市2013年肿瘤发病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成都平均每天新增62名癌症患者,平均每天有72人死于癌症,被称为“癌中之王”肝癌的患者年龄也在不断前移。对此,医生指出,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已成为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或与不健康饮食习惯有关

昨日,在市一医院举行的“关爱生命 防治肿瘤”义诊活动上,该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段萍介绍,近年来肝癌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收治过最小的肝癌患者只有5岁,是个小女孩,送过来的时候已经是肝癌晚期了。”

段萍说,小女孩的母亲称自己家族没有患肝癌的亲人,孩子平时身体也很好,只是从小就爱吃方便面、火腿肠,也喜欢喝可乐,平

常零食常是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肠外加一杯可乐。“在我们医院住了半年,可惜最后还是没有救治过来。”段萍推测,小女孩之所以患肝癌,或许与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

建议规律作息(按作息时间表作息)

段萍表示,肝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表现,一旦出现明显症状,约1/3已属晚期。

“肝脏是人体最敏感和脆弱的器官,需要好好养护才能健康运作。”段萍建议,市民在平时生活中应拒绝抽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改变辛辣、肉食等为主的不良饮食习惯。觉得身体状况不错的年轻人最好每年体检一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属慢性病 发生原因并不单一

论当前理想与理想教育的转型 第3篇

一、理想与希望

1.什么是理想

理想一词(ideal)源于希腊文的“idēa”或“eidos”,原意为“表现”、“观念”,它主要从柏拉图的“理念”概念派生而来,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在《实用教育大辞典》里,理想被描述为:符合客观规律、指向未来并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理想由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多种成分构成。[1]《教育辞典》则认为:理想是激励一个人为未来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的个体倾向。[2]

对于理想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于词典的解释上,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待“理想”,将会发现更广阔的天空。理想不是一个实然范畴,而是一个应然范畴,是关于特定对象未来状态应当如何的一种预测、期望、设想和观念的建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是一种哲学的存在而非实体的存在。对柏拉图而言,理想之国能否在现实中存在或将来是否一定存在,都不会影响理想本身的意义。理想的追求不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而在于为人生建立一种信仰,并在维护和坚持这种信仰的过程中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意境。

理想是一条不断敞开的路,是一条把个体生命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的路,是一条让个体心灵萌生希望的路。“我”在理想着,理想可能改变着未来,可能改变着现在,也在改变着“我”。理想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正如张汝伦先生所说:“理想之为理想就因为它并不现实存在,而只是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目标来引导、完善和改进人生,使之趋于完美。”[3]

2.什么是希望

希望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是这样被解释和定义的:“希望可以作动词,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标或出现某种情况;也可以作为名词,指愿望或者是希望所寄托的对象。”[4]在日常生活中,希望一般是指人们对具体生活目标的企求。

本文将希望定义为一种哲学的存在,一种个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个人精神的不断生长与敞开。希望“是一种精神的期待和超越,它以未来和终极为想象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5]希望总是指向未来,总是将人的思考引向未来,它使人从自己狭小的世界里走出来,关注更加广阔的世界,走向充满意义的旅途。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追问,这种追问是精神世界的自由遐想,这种追问赋予了人生活的意义,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独特的魅力。希望不能被给予,不能被恩赐,它是生长于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

3.理想——一种希望着的生活方式

理想是一条不断敞开的路,是一条把个体生命引向更广阔的世界的路,是一条让个体心灵萌生希望的路。理想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希望着的生活方式,这与人具有的开放性和未来性的本质是一致的。舍勒曾经说过,“人是祈祷的X”,其中包含的一层含义就是指人总是在期盼着未来。人总是在希望着,希望着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出现,希望着生活过程朝着可能的方向发展。人不能以一种幸福未来束缚自己,而只有由自己去开拓开放着的幸福的可能性。未来永远是未定的,在对未定的追求中才能拥有未来。

理想是作为一种精神目标来引导人的。而希望就是人在理想中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一种精神的不断生成与体现,有了发自个体内心的希望,理想也随之活跃和丰盈起来。所以,理想不应该仅仅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不应该仅仅只是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新社会;理想不应该仅仅只是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理想如果被任何一种可能性所限定,就会丧失更多的可能性,就会变成一个现实的目标。

当作一种希望着的生活方式,理想蕴藏着人生活于世的各种可能性。理想在希望中产生,并在希望中更新。

二、理想教育与希望

1.什么是理想教育

在中国灿烂的思想史及教育史上,蕴含有丰富的理想教育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因人而异地对其弟子进行立志教育,到儒家构思、宣扬和追求其“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景象,并提出“圣人”、“君子”、“贤士”这样的理想人格典范来感召、教育年轻一代,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教育的宝贵财富。

那么在现代,理想教育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和使命呢?《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把理想教育理解为:教育者以一定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6]在《教育大辞典》中理想教育被定义为:促使受教育者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的教育。按其内容可分社会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生活理想教育。 [7]

不同时代人的理想是不一样,理想教育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理想教育应跟随着不同时代的理想朝着不同的目标努力,但不管理想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理想教育都是解答在教育中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追求理想。

2.引导个体打开心灵希望之窗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是无所不能、一切包办的上帝,而只能是帮助人升起希望的天使。理想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引导个体生活在希望之中。理想教育就是引导暂时迷茫的个体勇敢地伸出双手,打开心灵希望之窗,感受美好未来的气息。

有部电影名为《美丽的大脚》,讲述了一个淳朴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张美丽,一位西北黄土高原质朴的农村女教师,时刻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引导着全村孩子们升起对未来的想象和对生活的希望。孩子们在张老师的引导之下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他们不再像祖祖辈辈那般生活在种洋芋、吃洋芋的简单循环重复之中,而是生活在快乐和希望之中。有一天,从遥远的北京来了个支边的夏老师,夏老师的到来让孩子们兴奋无比,因为在孩子们的心中夏老师代表着更广阔的世界。为了迎接夏老师,在课堂上,张美丽教孩子们学习“千里迢迢”并用来造句,以表达对夏老师的欢迎,却把“千里迢迢”教成了“千里召召”;孩子们是那样快乐和幸福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读音的错误并没有影响他们想象着千里之外的美丽世界。夏老师却严肃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首先我要纠正两个错误。第一,千里迢迢不能读成千里召召;第二,翻书时不能用嘴巴舔手指。”孩子们惊呆了,齐刷刷地望着他们的张老师。可以肯定的是,张老师和夏老师都想教育好孩子们,只是各自用的方法不一样。夏老师站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背景中努力寻找着社会和集体的规则;张老师则是在自己最广阔的世界里尽其所能为学生升起希望,追求他们的美好生活。

如果我们在理想教育中只是用社会主流文化的规则来驯服学生个体,让学生不得不顺从社会和集体的规则,让学生个体的美好世界在主流文化的湮没之中变得渺小和脆弱,那么结果必然是学生接受了所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规则,融入主流社会,不用再忍受生活的苦难;他们可以享受丰盛的美食,可以品尝香浓的咖啡,但可能同时也迷失了自己。 因此在理想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到理想首先是生命个体的理想,然后才具有社会的意义。我们的理想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个体。同时理想教育要关注学生内心的真正感受,使理想真正转化为个人内心的希望,转化成个人生命的一种状态。教育者要让希望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精神力量,要让学生摆脱被希望的状态,而成为一名真正的希望者。

理想教育首先要帮助人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最终要引导个体在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要不断引导个体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同时打开心灵的希望之窗,让心灵获得美好的体验,并追求美好。个体打开心灵的希望之窗就是明了生活的意义。透过这扇窗,个体既感受到了幸福的当下,也看见了美好的未来。理想教育就是引导个体学习希望、学会希望、认识希望、懂得希望。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十分重要。理想教育应立足于构建一种希望着的生活方式,把个体从过高理想教育目标的压抑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个体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同时,能打开心灵的希望之窗。

关键词:理想,希望,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86.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35.

[3]张汝伦.坚持理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17.

[4]范庆华.现代汉语辞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167.

[5]薛晓阳.希望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6]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305.

再见青春,再见理想 第4篇

时年25岁的任曙林走进北京的中学校园,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较为完整地留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生一段青春的影像记录,一个理想主义时代最后的背影。悉心遴选出的百余幅图片在798艺术中心展出时震撼了许多人,此次融合了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出版唤起了更多人的回忆。

八十年代充满了机遇和变化,就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憧憬,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正处于百业待兴之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中学生正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群,他们的学习环境、帆布包、干净的笑容,甚至他们的小暧昧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标志,透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学生们的简单而美好的心灵。

摄影者任曙林是中国摄影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师承狄源沧先生,是四月影会的重要成员,其作品一直以来都真实地记录着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是文革中接受西方现代摄影启蒙的第一代青年。《八十年代中学生》中的照片拍摄于1979年到1989年之间,依现在的角度看可能拍摄手法过于简单, 但正是这份自然和简约, 如实地向我们呈现出了真实的“八十年代中学生”。

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集中于北京朝阳区重点学校171中学,除了上课时间,孩子们在校园内度过的每一瞬间,几乎都被摄入作者的凝视之中。照片中的男生女生们如今已经踏入不惑之年了,原本在一个教室里听课的同学们也可能都“散落天涯”,他们的理想是否依然还在,他们是否也在如我们这些看客一样回顾青春,我们不得而知。然而“珍惜青春梦一场,珍惜相聚的时光,谁能年少不痴狂独自闯荡”,合上这本《八十年代中学生》,心中总有一种感叹:那个年代结束了。

青春与理想随笔 第5篇

青春,多么刺眼的两个字!梦想,多么伟大的两个字!当他们碰撞在一块的时候,总会迸发出绚丽多彩的火花,也许只是瞬间,也许是永恒。

梦想和青春,是最珍贵的东西,在这个把梦想和青春嘲笑成幼稚的时代,守护住你的梦,努力去靠近它,这样,你的青春才不算被辜负。

当我们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甚至连青春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那时的我们拥有着一颗好奇而又炙热的心。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也在一点点的长大,我们进入了那个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的校园。我们不断的汲取知识,渐渐的明白了梦想的含义,所以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的心里也筑起了一座梦想的城堡。我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努力奋斗,当青春来临时我们却毫无所知。以至于还没看清她的脸颊,她就消逝在人生的岔路口。

可有一天,我们栽下去的梦想之树终于开出了梦想之花,那花朵是那么美丽,是那么的迷人!可是不知不觉中眼中已经爬满了泪水,有激动,有兴奋,也有悲痛。也许你明白,也许你永远都不会明白……

青春在哪?

青春让嘴角轻扬,笑着学会悲伤,痛过之后坚强。时光荏苒,如那四月的樱花,繁花似锦却又芳华落尽。在青春路上让自己成长,不去依靠别人的肩膀,用微笑去证明自己的坚强。我们都不想长大,渴望自己永远像个孩子一样。因为前路漫长,因为我们迷茫,因为害怕受伤。

但是,请相信,人生中那些经历的风雨挫折,不会让人生的信念不堪一击,它会让生活做出更活泼的选择,或者更能拓展生活的多姿多彩,面对眼前的世界,不必要悲观失落,那些经历的感伤,和流过的眼泪,就当做自己唱歌时的一种跑调,其它没什么,或者理解为人生向前的一种契机和柳暗花明。

生活从来少不了风雨,生活的质量就在于接纳和面对的态度迥然不同,生活苦了谁酸了谁,都只是一种自我的感知和描述,一份积极的心态,学会平静从容的面对,不必要困惑烦恼怎么那么酸,笑一笑,一切都在改变。雨后的天空会有彩虹,天使的恩惠亲吻万众。酸的甜的哭的辣的,这就是多彩的青春!

梦想在哪?

你想要实现一个梦想,你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你想要去远方旅行……所有这些你想要的,从来都不是口中说说就能实现,如果你永远只是说说而已,那么你哪有资格去谈及?你常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愿成为自己讨厌那种人,你是否为了成为优秀的人而努力?而不是说说而已?

这世界上有太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确实是因为语言比行动更省力,只是那些你经常挂在口中的事,却往往很难做到。梦想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方向,但是又不可或缺,且要时刻放在心上,当你努力朝梦想前进的时候,你才不会迷茫,即使最后你没有实现,但你回过头会发现你早已比从前的你优秀百倍了。

当然,人不能没有梦想,它是你的方向,但梦想不会主动来找你,你即使把它挂在嘴上也没任何用,只有努力去接近它,才有可能实现。即使你努力了,尽力了,多年后也没有能实现,但你回过头,会发现那个你已经比现在的你优秀十倍百倍。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想去云南。从那天开始,之后的几个月里他都过着看似很苦逼的生活,省吃俭用三个多月。上个星期,他踏上了去大理路。我突然明白他看似很苦笔的那几个月,为什么都没有和我诉过一声苦,因为,值得。他去了昆明,到了大理,看了香格里拉。去了一个星期,照片上天空很蓝,他笑得很灿烂。我想,其实旅行没那么难,难的是你决定出发的时候,没有勇气,没有决心。云南的高原反应,路途的遥远和陌生,一路的消费和住处……这些其实在你出发那一刻起,已经不算困难。而旅行所收获的,并不单是路上的风景,还是一路的感悟和心境的历练。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其实后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你想去实现梦想,把梦想挂嘴边,就别每天浑浑噩噩过着;你想成为优秀的人,害怕成为讨厌的那种人,就要来为变成优秀的那种人而努力拼搏,你想去旅行,不要说资金不够,没时间,放不下生活,丢不下学习。不要把这些都当作借口。否则你所谓的梦想便只是你安慰自己的理由。

如果不去为了梦想而行动,不去为了变优秀而踏实的努力拼搏,不为了去旅行而拿出行动,那么你没有资格谈及梦想,没有资格变成优秀的人,没有资格把旅行挂在口中!说的有点严重了,但是人生有许多如果,却只有一个结果。我在为变得更好而努力,你呢?答应我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平稳站在这大地上,好么?

讲演稿:青春与理想 第6篇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因为一部青春励志剧——《恰同学少年》。我想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而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青春与理想。

《恰同学少年》中那一群满怀抱负的莘莘学子,他们身上有着一股豪迈的气概和直击苍穹的力量。他们不仅有追逐的理想,更有追逐理想的坚强意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固然豪迈,但他们对自我意志的锤炼,更是为追逐理想的旅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风华正茂的年轻朋友们,您一定问过自己:青春究竟是什么?

我说:“青春是朝阳喷薄欲出,是河流激情欢唱,是石榴绽红的热烈,是高山巍峨的气概,是大地广博的胸怀。是在拼搏中成长,在拼搏中实现理想!”理想是心灵的寄托,是有志者积极进取的动力。如果没有理想的鞭策,司马迁就不会忍受巨大心理创伤而发愤著成千古《史记》,李时珍就不会冒着中毒的危险遍尝百草写出《本草纲目》,爱迪生就不会为了忍受上千次的失败而发明电灯„„于是他们成功了,于是他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毛泽东孜孜求学的热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慷慨、郭沫若凤凰浴火重生的决绝、刘胡兰慷慨赴义的无畏,无不证明了理想是青春的火焰,是青春的灵魂,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人生征途的号角。我们身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承载着中华复兴的重任。正如先贤梁启超所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是,我们身边一些同学的现状,不能不叫人担心。他们或者是沉迷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或者是彷徨于人生的选择之中犹豫不决,或者是把追逐金钱与享乐当作了人生的唯一目标,耗费青春、虚度光阴,甚至因为脆弱的心灵不能承受生活的丁点磨难,轻率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迷惘与痛苦不都是源于生活没有导航的目标,人生没有理想的追求吗?

人生花季正如草木的春天,美丽而短暂。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在这短暂之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是的,这里有荆棘沟壑,但也有鲜花掌声;这里有迷茫失落,但也有柳暗花明;即使你悲伤过,痛苦过,1

失望过,但只要你心中理想的明灯高悬不灭,它就一定会照亮你的征途,给你方向,给你勇气,给你智慧,给你力量,让你鼓起勇气永远前行。

青春与理想演讲稿 第7篇

进入高三以来,同学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大大增强,班干部们都能够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学习之余,用心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件事。学习委员柳旦、谢日文同学总能够及时为同学们写好课表,写好作业清单,省去了同学们整理这些繁琐信息的麻烦,给同学们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生活卫生委员曹丽同学能够每天写好卫生任务安排,提醒同学们做好常规卫生打扫任务。体育委员吴波、杨红英同学能够在体育课上为同学们借好器材,省去了同学们自己去借器材的麻烦。他们的认真与负责让同学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井然有序。除此之外,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为加强,每天早晨7点40分,在英语课代表陈宏亮同学的组织下,我们都要进行英语单词默写,在陈宏亮同学每天的辛苦,同学们的坚持不懈下,我们班的英语成绩逐渐从倒数几名上升到现在的`年级第七。互帮互助学风良好,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让学生老师都头疼的科目。但班上几位同学能够在自己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自告奋勇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不仅自己巩固了知识,还让同学们拥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高三进行的几次月考之中,我们班的平均分一直位列年级前列,在高二时我们班的平均分更是稳居前三。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在几次月考的历练中,同学们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树立了自己的目标。班上有许多优秀的同学不仅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更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的氛围。更多的同学正在迎头赶上,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班上的任课老师们也是十分的优秀,他们都是极富经验的高三优秀教师,都极其富有责任心。特别是教数学科目的张德文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他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我们补课,他们的辛勤劳动被同学们看在眼里,更记在了心里,大家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能够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

理想与青春 第8篇

笔者在“百度”录入“理想大学”一词立刻有1460万个相关结果显现。这既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大学”的关注, 其实也表达了人们对当前大学的某种失望。基于对我国大学越来越功利和充满物欲、丧失活力并由此引起社会广泛批评的原因, 2011年9月新学年开学之际, 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场题为“何为理想大学”的讨论, 约请了包括海德堡大学校长在内的8位资深德国学者和观点独特的8位中国学者, 针对当前中德两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发表见解。策划者希望通过这种跨国的大学学者对话和交流, 以期厘清“理想大学”的概念并找到“理想大学”的发展之路。其中有位中国知名学者对我们的大学发出了如下尖锐的批判:“中国的大学, 正在非常迅速的发展中迷失自己, 丢掉了苏式的学院, 也没有得到美式的大学, 仅仅沦落为一个为利益集团牟利的场所, 一种官办垄断市场里的学店。这样的大学, 其实既不是大学, 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如果非要定义的话, 有两个中国字庶几近之:累赘。”[1] 在由刘道玉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研讨会上,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亦语出惊人:“我们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 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 世故, 老道, 善于表演, 懂得配合, 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 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2] 这些议论是否言过姑且不说, 但笔者以为, 在大学对国家及民族的发展和地位具有不可或缺之重要作用的时代, 如果有点“当大学开始沉沦的时候,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的忧患意识, 这对大学办学治校者不无敲响警钟的唤醒意义。

那么, 什么是“理想大学”?“理想大学”有哪些特征?刘道玉校长说, 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学术至上的创造乐园”。虽寥寥数字但内涵丰富, 基本表达了“理想大学”的要义。若对此加以注释, 笔者以为“理想大学”首先是个求学求知求真理及知识创造的地方, 这个地方还不是一般的组织场所而是精神乐园, 即如《圣经》所言是充满快乐的地方。这个乐园的独特性在于还必须以尊重知识、思想自由、学术民主为特征的学术至上为条件, 否则, 不能受外界干扰的真理之探索和知识之创造就无法进行, 更难以成为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快乐的乐园。关于“理想大学”的特性, 笔者亦同意刘道玉校长的见解[3] :其一, “理想大学”必须以人为中心, 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志趣和选择权都必须得到尊重, 实行人性化的教学与管理, 使人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解放;其二, 创造性的思想必须贯彻始终, 教师为创造而教, 学生为创造而学, 致力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迎接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提出的挑战;其三, 一所“理想大学”的精神之所在, 她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 不仅仅是对现实负责, 她关乎的是影响终生的学问, 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的。此外, 他认为“理想大学”必须:以人为本, 独立自主, 思想自由, 学术至上, 学风民主, 创造不止。

面对社会对大学的颇多诟病和批评, 甚少大学领导人去思考大学自己对此负有什么责任, 习惯的思维定势是把责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样纯属大学自身的问题也推给政府和社会。当然, 作为以政府投入为自己赖以生存条件的组织, 大学无法也不能我行我素脱离政府的管控, 所以大学的不甚理想确实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大学。比如, 教育家办学治校的问题已经被中央高层所认识, 但我们至今不仅尚未形成让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甚至连有利于教育家脱颖而出的舆论环境都还没有形成。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就根本无视大学特有的组织属性及其对大学办学治校者的素质能力结构提出的特别要求, 不仅不按大学领导者必需的德才标准考核选用人才, 甚至把对大学组织毫无感性认识更无大学治校理想和治校能力的官员安置到大学任职。这种把大学纳进官僚体系遴选大学领导人的做法虽然不会立即导致大学毁灭性的灾难, 但其对大学办学治校规律和学术特殊环境的无视所产生的渐进式、积淀式危害, 对大学自身继而对国家民族未来付出的代价或许是难以估量的。

坦诚言之, 我们高等教育质量尤其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和改善的今天, 应该从大学未能担负好自己基本使命的昨天和现在寻找原因。而很长一段时间来大学领导人的不甚理想是一个不能不咎的问题。据笔者所知, 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大学及其人才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命运这样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 真正以德才兼备的标准去遴选、任命大学领导人, 即便不存在所谓潜规则的问题, 但任人唯亲和依附录用现象并不鲜见, 更有甚者是把大学作为调整和安置党政干部的“库房”。我们是不是真的存在假借耶鲁大学原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之名行批评我国教育之实的那篇所谓“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之伪文章所说的, “49年后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 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的问题?其实, 非也!1949年以后包括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大学领导人中就不乏既忠诚祖国又忠诚教育的, 既有教育理想、教育思想又有办学治校能力的教育家, 如刘道玉、朱九思、曲钦岳、张楚廷等校长就是典型之代表。问题是我们这些教育家或教育家型的大学领导人极其缺乏按大学规律独立办学治校的制度环境。如果大学校长以其独立风骨坚守大学之独立风范, 对其个人而言或许就是悲剧。类似于我们为什么不能营造让教育家校长脱颖而出并赋予他们按大学自身规律办学治校的基本权力这样的问题, 当然属于政府层面必须反思和解决的制度性问题。

大学毫无疑问也是社会需要并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产物, 但她是有其不同于政府及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之独特规律及游戏规则的教育和学术组织, 其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组织特性决定了, 就管理而言其只有走出体制之外, 才能更好地履行体制之内的使命。欧美大学的成功就是鲜明生动且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案例。经典意义的大学是西方文化及其制度的产物, 西方文化的全球性提供经典大学有所作为的立法假设或制度原则是:学术的自由和民主, 大学的独立和自治。

基于此, 所以有学者就制度设计而言称:从中国长远来看就制度改造问题, 相对而言更需要学习的是政府。笔者亦认为政府在现代大学制度改造中应负重大责任, 因为大学需要获得按自身规律自主办学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来自政府营造的体制和制度环境。但问题是仅有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否可以保证大学的理想性?在同样的体制和制度环境下, 为什么有不同的大学行为现象及其结果?“理想大学”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笔者以为一所大学是否“理想大学”取决于两个要素:大学外部的治理结构 (宏观管理) ;大学本体条件 (内部管理) 。由此可以建立两个假设:一是如果大学外部的治理环境不好, 大学可能有“理想或不理想”两种结果, 取决于大学内部管理的好坏;二是如果大学的外部治理环境好, 大学也有“理想或不理想”两种结果, 也取决于大学内部管理的好坏。由此得到结论:好的高等教育宏观治理制度环境只是大学理想与否的充分条件, 而好的大学内部管理环境才是大学优秀的必要条件。外部环境只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如果大学组织本体有问题, 仅有优越的外部体制机制是不足以保证大学就是“理想大学”的。这是大学领导者必须解决的观念问题。遗憾的是不少大学领导人恰恰喜欢把大学存在的问题全部推卸给政府和社会, 甚至把广被社会诟病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没有培养出拔尖创新型人才等问题也归咎于缺乏“自主招生, 自授文凭”的自主权。

从一个大学批评者的角度直言, 笔者以为即便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下, 我们大学可以也应该办得更好, 对国家乃至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更大的作为, 何况我们大学所处的制度环境亦在日益民主、开明和开放。剑桥大学前副校长艾什比认为, 大学并不只是受政治和市场影响的组织, 来自大学本身的影响在某些时候更大。这为我们从大学自身的不足讨论大学何以不理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多年来笔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学应该怎样和不该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由此发现在大学轰轰烈烈令人兴奋的包括校园扩张、规模膨胀、条件改善的高速发展中, 似乎忽视了一些灵魂性的东西, 而这正是在以往传统大学可以感知并让人景仰、神往和激奋的, 那就是大学的理想主义。这种思考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大学最大的问题既不是物质不足也非制度不善的问题, 而是理想主义的丧失。事实亦然, 在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中, 我们或十分强调自主办学权力的重要, 或十分强调资金雄厚、条件改善的重要, 或十分强调机遇把握、制度创新的重要等等, 于是一些大学热衷于积极于所谓超豪华型的生态校园、数字校园、现代化校园的建设, 而唯独缺乏对大学本质与大学使命予以严肃思考的自觉, 更谈不上对理想主义倡导和守护、培育和弘扬, 由此导致不少大学呈现出无视以生为本、以师为尊、以学术为理想、以社会为责任的, 与大学崇真、向善、求美、务实 (社会担当) 之宗旨之属性相悖的过度功利和势利。设想一个使命意志模糊、价值方向失偏的组织, 如何能企盼她产生有利于使命坚守和责任担当的制度建设和物质利用?

如果说“理想”是表现人们追求社会或事物合理性、完满性、完美性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好向往和愿望, 其意义“就在于为平淡的生活中提供美好的希望, 为不完美的现实提供完满的参照, 从而促使人们努力追求完美”[4] ; 那么, “理想大学”就是人们关于大学应然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看法, 是对大学的一种美好的期望;而大学的理想主义则是“大学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大学自身寄予的美好期望所持有的观念体系, 亦是大学对自己的使命、责任、目标和操守所持有的一种既符合大学规律又有崇高要求的价值认定和信念追求。它不仅是人们寄予大学的一种美好期望, 更是大学之为大学必须固守、薪火相传并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4] 。是大学的理想主义为大学的办学和发展、大学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了一种美好、纯洁、积极、向上的参照和追求, 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的参照点, 是使大学及其成员据此采取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度影响的文化精神。

上述讨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理想大学”其实就是真正意义的大学, 而真正意义的大学既非仅是资金雄厚、数据骄人、设施齐全、建筑豪华的楼群, 更非以物质利益诉求和权力依附为目的的组织。否则, 西南联大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学的丰碑。这所组建于抗日烽火年间、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的大学, 历时9年先后仅仅招收了8000名学生, 其中毕业2440人, 却培养出了像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黄昆、邹承鲁、郝诒纯、赵九章、朱光亚、宋平、彭珮云等一大批人文大师、科学巨匠、国之栋梁, 其毕业生多数成为新中国各个学科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 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艰苦而卓杰的事实并不只是拥有像吴大猷 、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 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吴晗、赵九章、林徽因等数百位学有造诣的教师, 更在于西南联大那份不畏艰难在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免遭毁灭, “千秋耻, 终当雪;中兴业, 须人杰。便一城三户, 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抗战, 建国, 都要我们担当”[6] 的“刚毅坚卓”的理想主义精神。

大学当然是需要物质支撑包括楼宇建筑的实体, 但这个实体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是她非同一般的生命感和使命感, 即她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若说过去的大学与现在的大学有什么不同, 那就是过去的大学是坚守理想主义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历史告诉我们, 大学之大及其作为之大首要者, 并非其条件之优越, 而是支撑其价值追求、价值坚守的精神。人们之所以呼唤“理想大学”,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今日之大学已经失去了往昔大学的精神坚守。“任何面对现实的不满, 都带有回归原始的冲动”, 大学亦然。

人们对“理想大学”的诉求, 其实就是对本真大学回归的期待。那么大学的本真是什么?关于大学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立场[7]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 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 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 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 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 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 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 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 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大学的这一使命和功能本身就决定了大学这样的基本逻辑:它必须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就是它代表着社会人文精神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大学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使大学根本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理想主义的精神支撑和守持, 大学的外在条件再好也只是一个缺失文化内涵的华丽外壳, 或许她也会获得一时浅浮的羡赞, 但她永远不可能成为被人们敬畏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且生命力持久的“理想大学”。

关于大学的理想主义, 笔者发表于《教育研究》的《大学何以应该呼唤和弘扬理想主义》阐述了如下观点[4] :大学的理想主义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幻想, 由于大学是社会高度文明的集中体现, 因此大学的理想主义不仅是大学本身应有的理性和追求, 同时也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和追求;大学的理想主义是大学在近千年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大学应有价值的概括和追求, 蕴含在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精神、大学的信念、大学的责任、大学的目标之中, 指导并规范着大学的选择和行动, 尤其是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发生积极的作用;大学的理想主义是一种与庸俗实用主义相区别的, 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大学理想主义的本质就是崇真、向善、求美和务实 (社会担当) , 有理想主义的大学才愿、才会、才能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

理想主义也是大学使命的集中反映, 是大学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 高度成熟并为大学及其所处社会高度认同的高层次精神文化。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奋发、向上, 影响其成员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文化氛围, 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 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 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理想主义使大学:知其伪而守其真, 知其恶而守其善, 知其丑而守其美, 知其不能为而守其必须为, 知其何谓辱而守其学府之尊。失去了理想主义, 大学已经不是大学, 更何况“理想大学”乎?

理想主义是诸如“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育人为本” 等大学精神的反映, 是大学最不能放弃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坚守。

关于“崇尚真理, 追求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的告诫对大学及其学者具有警醒的意义:“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 过去是这样, 现在也是这样……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 那就很明显, 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 并不是为了实用。”[9] 一个人, “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需要时, 才算是真正参与学术研究”[10] 。亚斯贝尔斯还说:“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 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 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需要, 因此, 它给大学带来勃勃生机, 是大学进步的条件。”[10] 这是一种治学精神:为学术而学术。由于西方学术具有基于对宇宙万物的好奇而形成的求知传统, 所以有学者称西方学术是求真之学。科学是天使, 不是挤奶的奶牛。若不戒除浮躁的学术风气, 我们就永远难以产生原创性成果。

关于“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是由大学研究高深学问、创新创造知识必须忠实客观这一学术组织属性决定的, 其主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独立精神、学者应当有自由思想”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人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个条件是闲暇, 即知识阶层不用为着社会而奔波劳碌, 因为整天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而没有闲暇的人, 是无法从事求知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的;第三个条件是自由。哲学是自由的, 它不以什么目的而存在, 而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 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 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12] 当然, 所有大学都面临着政治、经济的需要, 并受到来自政治的压力及市场的诱惑, 但大学必须是个理性能够自觉抵御外来干扰的堡垒。一所大学若想在它围墙外获得金钱和权力, 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自由的丧失。所以大学必须义无反顾地明智放弃那些与权利和欲望有关的、需要付出牺牲大学基本原则才可获取的东西。大学若不能自觉放弃权势社会和商业化社会带来的实用主义, 大学就不能逃脱台湾大学校长陈维昭先生所说的“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 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教育的场所”的命运[13] 。为此, 刘道玉校长亦强调:“独立、自由、民主、质疑和批判精神是西方大学沿袭了近千年的精髓, 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失去了这些精神, 大学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12]

大学以学术传承和创新为其根本目的的组织属性要求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发展, 而条件则是不受外界的干扰, 尤其不能为政治和商业性质的目的去生产文凭和知识。最近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在巴塞罗那对欧洲研究大学联盟发表讲话时指出[15] :“大学是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 但是经济成长不能成为驱动大学的力量”, “大学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 但这并不是说经济成长是大学的首要目标”, “经济产值只是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副产品’, 而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成长”;“虽然在争取公共资金的时候, 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强调他们对经济成长所作的贡献, 但是大学更宽广的目标和纯研究才是让他们成功的原因”, “如果经济成长变成大学的首要目标, 如果大学成为整个工商业的研发分支, 那么大学的独特价值就不存在了”。

关于大学必须“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的精神, 可以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找到理据。大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作用的结果, 大学不仅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亦在于对社会的进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需要是大学发生、存在和发展唯一的理由, 大学的发展史决定其决不能遗世独立、放弃社会和国家责任。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 在统计了自文艺复兴以后科技文献分布的基础上, 于1962年证实了关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观点:在近400年间,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路径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而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 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大体接近, 这说明大学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英国的政治民主和工业革命, 德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美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建立等等, 无不有其当时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由此可见, 大学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替代, 并使大学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柏林大学的创建者洪堡深悉大学在民族振兴中的不可替代, 他从文化国家观出发, 认为大学作为学术机构本身就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清华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研究中国大学的典范, 就在于清华之人才培养目标 (又红又专, 德才兼备, 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之学科专业建设 (发展国家急需专业如航空技术、核工业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之科学研究 (要为生产实际结合, 解决实际问题) 都体现了为国家为人民负责的精神。这亦是清华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之多的治国栋梁、科学大师、兴业俊才的原因。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大学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 自觉于为国家和所处的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这是“理想大学”必须的标志。

关于“育人为本”, 这是大学最不能忽视的使命, 当然也是“理想大学”最必须守持的价值精神。育人是大学的天职和本分, 忽视和放弃了育人大学就不再是大学。同样, 具有什么样育人观的大学, 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提出“育人为本”的大学精神, 不仅于强调大学必须重视育人, 而且强调用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去营造育人环境及其影响育人之成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从总体上看, 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 刘延东同志在其讲话中亦坦诚:“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 我们的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事实, 大学之紧迫不仅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人才培养上, 而且必须以理想主义文化去影响青年学生, 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养成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涵养、高尚的道德操守、高度的责任担当。一所大学能否产生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看她是否守护和弘扬育人为本的大学理想主义, 以及是否有充满理想主义的育人文化。“育人为本”大学精神的强调, 不仅因为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势利, 更在于大学的这些世俗倾向对培养合格的人才有着与大学宗旨相悖的不良影响, 而且这些影响已经发生。因此, 我们真的有必要在喧闹的、变迁加速的社会环境中, 安静下来重新认真思考大学“育人为本”的使命和责任。

正如针对当前不少大学已经呈现与大学崇真、向善、求美、社会担当之宗旨之属性相悖的过度功利和势利的问题, 理应从它们理想主义精神的缺失中寻找原因一样, “理想大学”的建设也必须以大学理想主义的价值坚守为精神依托。斯坦福大学原校长卡斯帕尔在北京举办的首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大学必须持续地专注于改善自身的品质, 这是大学自身的责任。什么是大学自身品质和自身责任, 不就是大学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的理想主义吗?理想主义应该成为大学永远的定针、所守和执着!

摘要:“理想大学”是求学求知求真理及知识创造的精神乐园;以尊重知识、思想自由、学术民主为特征和学术至上为条件。好的高等教育宏观治理制度只是大学理想与否的充分条件, 而好的大学内部管理才是大学优秀的必要条件。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度影响的文化精神;是“崇尚真理, 追求科学”、“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育人为本”等大学精神的反映, 是大学最不能放弃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坚守。

关键词:理想大学,大学理想主义,崇真,向善,求美,务实

参考文献

[1]张鸣.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EB/OL].http://www.eeo.com.cn/2011/0901/210147.shtml.

[2]谢湘, 堵力.钱理群:大学正在培养利己主义者[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2-05-04/063224366227.shtml.

[3]参见刘道玉《关于写作理想大学的思考》 (未发表) .

[4][5][8]眭依凡.大学何以应该呼唤和弘扬理想主义[J].教育研究, 2006, (2) .

[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http://baike.baidu.com/view/79546.htm.

[7]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 (23) .

[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5.

[10][11]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50.169.

[12][14]刘道玉.大学的缘起及精髓[J].校长, 2009, (12) .

[13]陈维昭.大学的角色和任务[A].21世纪的大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3.

上一篇:美人树交流课下一篇:报关员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