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的认识说课教案反思

2024-07-28

十的认识说课教案反思(精选5篇)

十的认识说课教案反思 第1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2、探索新知。(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分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活动要求:先独立进行,再分组交流。通过动手“折、量、画、数、比(估)、看、议”等,总之随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围绕“学习卡”上的有关内容进行。)

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在同圆中所有的线段()最长;你能用尺(直尺、三角板)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吗?

[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合作探究、分组交流,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参与,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和展开探究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发现新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自我习作——用圆规画圆。

①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课本第87页)②学生操作:用圆规画圆。(自我体会,怎样才能画对、画好。)

③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汇报并总结。[适时板书:a.定长(即半径)b.定点(即圆心)]

④操作表演,全班共赏。A.按要求画圆。

a.半径2厘米 b.半径2.5厘米 c.直径4厘米(比较a、c,你发现了什么?)

B.按要求画圆,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请学生画3个同心圆、3个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并归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C.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的圆怎样画?(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用圆规画圆,主要通过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到画圆的方法;动手画圆——体验画法,掌握画法;操作练习——发现规律、内化新知,这样教学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质疑: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游戏趣味题”中“教师的评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说课稿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学生

本班上共有40名同学,其中有11名同学的成绩较差,他们上课时不爱听课,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红、徐港新、徐焕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几位的,他们在班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较难的也有个别学生也能答出来。我在教学时,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也给予批评。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利用电教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引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新知引入的过程,教学新课时,先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说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使学生加深认识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接着,出示一根绑着珠子的绳子,甩动,问“珠子甩动,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与刚才复习的几个直线图形的不同之处。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小结:“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圆的认识时,由于已经对圆了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出常见到一些圆形物体,让每个学生用一个圆形物体在纸张上画出一个圆,一方面加深对圆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2.圆心的认识

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后,要求学生进行折叠,张看后,互相进行比较,折痕相交与一点,是学生通过操作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3.直径和半径的认识

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则引导学生量一量刚才的折痕。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径的概念,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对刚才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时,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后,我安排了书本88页第三题和第五题进行练习。

4、圆的画法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提问“用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学生就很为难了,那要画指定大小的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引出画圆的工具,“圆规”,画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就让学生自学书中87页,“圆的画法”,自学完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让学生画一个圆其实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则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自由画圆后我又让学生用圆规画三个圆:(1)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大一点的圆。(2)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小一点的圆。(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接着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的圆大小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画圆时,圆规固定不动的脚尖其实就是什么?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与画成的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运用评价的语言鼓励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对于圆的画法不是让学生刻意去总结和死记画圆的几个步骤,而是通过自学,让其渗透在练习之中。

七、说教学效果与反思。

先来说说认为成功的地方。(1)我是借助实物钟面、自行车轮胎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光教室里的圆学生就举出很多种,如,粉笔盒面是圆的,门锁是圆的,同时借助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圆型而不用其他平面图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用圆方便,如碗口,还有如圆漂亮,再此基础上,我问学生,那你们喜欢圆吗,学生都说喜欢,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情感的带动下进入本节课学习,学生一下子就非常有兴趣。(2)导入后,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而是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这一点借鉴网上的教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在画圆中感觉圆的特点。(3)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4)和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图片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也来源与网友提供。存在的不足:

(1)课前准备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圆规,所有只好等别人画完后再画,耽误了时间,练习少了。(2)在组织形式上,应让学生讨论,动手操作,交流相结合,教师不要太多干预,让学生把话表达完。(2)对与抽象的概念如圆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是我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并没有采取很好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推理得来,让学生少了一次推理能力训练(3)时间上把握不够好,有部分习题没有完成,以后需注意。

总之,我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力量,放手让学生操作,对于难理解的语言文字,还是要多想想方法,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样可能会更好点。

十的认识说课教案反思 第2篇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认识您了”,这里边的“您”指的是老师。这课是在前两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和“拉拉手交朋友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校里的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喜爱上老师和尊敬老师。

学情分析:

由于刚进入小学,学生思想尚未成熟,面对新环境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全感。由于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老师缺少了解。这就需要老师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老师”“感恩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互动交流活动中感受老师的辛劳,懂得要尊敬、爱戴老师。

能力与方法: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和情境表演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培养学生乐于和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教学难点:

引导生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思想尚未成熟,可以说对学校的学习生活都是朦朦胧胧的。根据道德与法制这一学科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自己所熟悉的老师”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教法学法:

讨论交流法、模拟表演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具准备,如课件、多媒体设备等。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

2、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唤醒生活。

一个人也一直关心帮助你,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如果还没猜出来,请接着听我介绍:她很爱你们,为了你们的进步,呕心沥血,请问她是谁?

播放背景音乐:《我的好老师》歌曲

小结: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爱你们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坚持辛勤地工作,我们不禁要说----老师,我认识您!

二、夸夸我的老师

1.我们已经上过几次课了,你们对道德与法治老师还有哪些了解?出示老师自制名片。介绍:姓名、电话号码、兴趣特长,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2.想一想,说一说:开学已经两个星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成为小学生以后,都有哪些老师给我们上过课呢?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分组讨论,引导生从外貌、声音等方面来夸)

小结:每一位老师都很爱这个学校,爱同学们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就像太阳一样放射七色光彩,照亮每一位同学。

三、我还认识他们

除了刚才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两位老师,在我们学校里,你还认识哪些老师?她或他是怎样关心同学的?让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1)

分小组讨论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起来发言。

(2)

小游戏(你说我猜)

(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老师的特征,再请同学说出该老师姓什么、教的哪个班、哪科。以此类推。)

1、李老师是大队辅导员,每周一都带领大家升旗,同学们光荣的加入少先队就是李老师主持的。出示图片:李悦老师升旗图片。

2、喊起口号声音洪亮,大家以前不会站队,刘老师一教,队伍就站得齐齐的了。出示图片:体育刘攀老师。

3、他每天最早来到学校,在帮助老师们打扫完卫生后,坚持站在校门口迎接同学们进学校,下雪天也如此。他经常在广播里教育同学们要文明守纪律。还经常到教室里关心同学们。他每天还组织我们站放学队,真了不起!出示图片:常校长。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小学才几天,就认识了这么多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可爱、可敬的老师,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他们。

四、请您帮帮我,演一演。

同学们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在校园里,可能会遇到着困难,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要请谁来帮助你呢?

找两位同学即兴表演:有一位同学在跑道上不小心摔跤了,腿被磕破皮了,正伤心的哭呢!旁边有位同学边安抚她,边焦急的向大家求助……如果你是旁边安抚她的同学,请问你该向哪个老师求助,帮她解决问题?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找医务室的老师。

小结:老师每天和我们一起生活,就是我们的大朋友。在学校里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以请老师来帮忙,每一位老师都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我们的老师,不仅教我们学习知识,还帮助我们,那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感谢老师。

四、感谢师恩,我该怎么做?

1、先让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起来说。

2、出示几张图片,请学生用“抢答”的方式选择正确做法。

小结: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第一盏指路明灯:尊敬老师从每一位同学做起!在课堂上,用专心致志的目光看着老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校园里,主动向老师问好表示出对老师的尊重;在生活中,用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示对老师教导的回报,养成良好的品德,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的栋梁。师恩如海,感谢师恩,从你我做起!

六、共唱歌曲,感情升华。

师生共唱:《我的好老师》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学习中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了解了老师的辛苦,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不仅教我们学知识,还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可以说师恩如山,师恩似海,以后我们要不忘师恩,尊敬老师!最后让我们在《我的好老师》歌声中再次在回顾教师之艰辛,感谢师恩!

七、作业布置。

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做张贺卡。

八、板书设计。

我认识您了

谢谢您

您辛苦了

合作互助

激励探究

《我认识您了》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合作互助、激励探究》内容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认识您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几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走近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认识您了”,这里边的“您”指的是老师。这课是在前两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和“拉拉手交朋友”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校里的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依据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互动交流活动中感受老师的辛劳,懂得要尊敬、爱戴老师。

能力与方法: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和情境表演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我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适应新环境。培养学生乐于和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教学难点:

1、熟悉认识更多老师,遵从教导。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3、表现对老师尊敬,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由于刚进入小学,学生尚未成熟,面对新环境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全感。由于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老师缺少了解。这就需要老师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老师”“感恩老师”。

三、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还不强,学生的智慧进发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自觉地发生的。这节课用“情景教学法”“例证教学法”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音乐、事例和图片,用比较适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音乐”和抢答等教学方式,分享学生已有验、知识,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让学生“去猜、去说、去讲、去评、去演”,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四、以生为本,情动课堂----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围绕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导入,唤醒生活。

一个人也一直关心帮助你,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如果还没猜出来,请接着听我介绍:她很爱你们,为了你们的进步,呕心沥血,请问她是谁?

(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用猜猜看的形式导入,营造气氛,将学生不自觉地带入学习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夸夸我的老师

1.我们已经上过几次课了,你们对道德与法治老师还有哪些了解?出示老师自制名片。介绍:姓名、电话号码、兴趣特长,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2.想一想,说一说:开学已经两个星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成为小学生以后,都有哪些老师给我们上过课呢?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分组讨论,引导生从外貌、声音等方面来夸)

(通过夸夸我的老师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顺势进入下一环节。)

(三)、我还认识他们。

除了刚才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两位老师,在我们学校里,你还认识哪些老师?她或他是怎样关心同学的?让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起来发言。

(2)小游戏(你说我猜)

(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老师的特征,再请同学说出该老师姓什么、教的哪个班、哪科。以此类推。)

(这一环节我紧扣主题,让生带着兴趣去不同方式走进文本,让学生了解学校其她老师及其辛劳,为下一环节“演一演”奠定基础。)

(四)、请您帮帮我,演一演。

同学们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在校园里,可能会遇到着困难,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要请谁来帮助你呢?

找两位同学即兴表演:有一位同学在跑道上不小心摔跤了,腿被磕破皮了,正伤心的哭呢!旁边有位同学边安抚她,边焦急的向大家求助……如果你是旁边安抚她的同学,请问你该向哪个老师求助,帮她解决问题?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找医务室的老师。

(这一环节让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学校生活中所认识老师的在学校里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以请老师来帮忙,了解所有老师的无私,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感谢师恩”奠定情感基础。)

(五)、感谢师恩、我该怎么做?

(这一环节让生带着感恩的心不仅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用行动感谢师恩,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下一环节突破难点做准备。)

(六)、共唱歌曲,感情升华。

《我的好老师》

(这一环节,师生共唱一首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生再次认识自己的老师,突破了本文的情感体验。)

(七)、作业布置,回顾主题。

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做张贺卡。

(这一环节,通过生动手动脑,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在板书过程中,我采用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本节课的内容。

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合作互助,激励探究”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轴,还学生以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让学生自唱、自思、自猜、自演、自悟,让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新知,还进一步熟悉自己的老师,学会用行动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做个懂感恩的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还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鼓励评价语言,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在于:由于教师水平有限,在教学中仍有被学生“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痕迹”。以后,我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让教室成为展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我认识您了》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授的《我认识您了》一课,这节课我认为成功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合作互助,激励探究”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轴,还学生以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让学生自唱、自思、自猜、自演、自悟,让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新知,还进一步熟悉自己的老师,学会用行动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做个懂感恩的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还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鼓励评价语言,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士兵突击》说课教案设计及反思 第3篇

1.1 教材地位和联系

《士兵突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属于阅读与欣赏的必读课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 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本课节选部分描述3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扣人心弦的情节, 演绎了一场意气飞扬的军旅故事, 表达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及饱满的感情, 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诸方面都做了生动的刻画。其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础, 但个体差异大, 文化素养及文学素养都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非正式场合活泼热情, 但在课堂上“困于开口”, 学习缺乏主动性, 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看过《士兵突击》的电视剧, 但读过原创小说的很少。基于此,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2.1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领悟小说深刻的思想意义, 培养学生坚韧、执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1.2.4 教学重点

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1.2.5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 教法与手段

2.1 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 结合学生特点,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导入法、情感朗读法、讨论法、问题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简单说明如下。

(1) 布置任务, 目标导学。如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情景导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有关视频和问题引出人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问题点拨法。教师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讨论, 达到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的目的。

总之, 多种教学法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2.2 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3 学法分析

3.1 引导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 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士兵突击》, 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3.2 合作交流学习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表达自己的看法, 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品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人物的鉴赏和理解。

4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分2个阶段进行。

4.1 第一阶段

学生课外准备阶段。

(1) 利用学校图书馆, 找到并阅读《士兵突击》全文, 找出课文节选内容之外的故事情节, 将有关故事整理并记录下来。

(2) 网上搜集反映本课主要人物许三多重要事件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并拷贝下来。

(3) 将搜集的资料整理筛选并按小组集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既补充了自己的知识, 也为课堂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在相互交流中, 学生能够充分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开阔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4.2 第二阶段

课堂活动组织与实施阶段。安排2学时的课堂活动内容。简单地总结为4个字:望、闻、问、切。

(1) “望”。视频导入:先创设情境视频, 播放艺术人生中对演员采访的片段, 让学生感悟, 引出今天课堂活动的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对本课人物精神有个宏观把握。通过这一步骤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人物、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的目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如声音洪亮, 有感情) , 学生组内评价, 总结学习活动情况, 评选出最佳朗读效果奖, 组内加分鼓励。

(2) “闻”。以班级成果展示的形式,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人物资料, 要求每组推荐一位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本组准备好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并讲述相关故事, 达到拓展学习面、鉴赏有关人物的目的。自然地引出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学习,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许三多这个人物;体会人物身上具有的坚韧、坚持、真诚的精神品质。通过这一步骤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了解人物、体会情感、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学生展示结束后, 教师对准备最充分的一组给予鼓励, 评选出最佳小组奖, 小组每人加5分。

(3) “问”。以剧组访谈的形式对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作深入的探究学习。有3个环节:剧组亮相;现场互动;角色扮演。先将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研究意向划分成4组, 分别为许三多组、成才组、伍六一组和作者导演组。

目的是重点探讨对这3人的理解和看法, 也就是分析这3个人物的形象。由教师扮演记者分别向4个不同的人物组提出问题, 各组再根据问题进一步讨论。讨论时,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语言、肖像、动作的描写, 并充分体会文章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同时要求做到:自读自考, 边读书边圈点批注;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 学生对不同人物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可以说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接下来是即兴表演。演员:许三多、伍六一。情节:伍六一拉燃信号弹前后的一段情节。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本文文字简洁却内涵丰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同时体会作者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表演结束后, 作者导演组的学生进行点评。

活动到此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更高。这部分内容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口语表达能力, 也基本上实现了以作品中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感染学生的目的。本环节的评价, 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是否全面、声音是否宏亮、能否体现主人公精神品质为依据, 评选出最佳小组奖。

(4) “切”。以班级综合活动的形式谈学习本文的意义。学生概括分析许三多精神的职场意义。从许三多的社会效应、许三多形象的典型意义、我与许三多比起点3方面分析许三多成功的原因。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补充, 然后自然过渡到优秀人物促我成长环节。最后学生拿出以前的职业规划书畅谈未来。教师对本节内容的知识检测:在课文中, 选取具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 让学生填空, 并判断描写方法, 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小说的思想意义。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会做事、做人。

在此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 (是否积极踊跃、事件是否典型) 评选出最佳个人奖。

4.3 总结

根据以上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简短的课堂小结。

4.4 课堂活动评价和板书设计

对本次课堂活动评价贯穿整个课堂始终, 突出了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小组评价也有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主要是重视了阶段性评价。

4.5 布置作业

阅读《士兵突击》中“三多修路”一节, 写出读后感。建议写作角度: (1) 鉴赏小说典型的人物描写。 (2) 探寻三多精神的职场指导意义。

布置以上作业是因为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这些表现手法值得学习模仿, 用以提高并训练学生运用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5 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情景导入法、情感朗读法、讨论法和问题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又设计了引导—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角色扮演学习法。通过“望、闻、问、切”4个教学步骤,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思想意义, 培养了学生坚韧、执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使学生掌握了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相互交流, 其中穿插学生自评、互评, 最后教师总评。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互动交流气氛较热烈。在愉快的竞争中完成了一次语文课学习, 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收集、运用、筛选信息的能力, 还关注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培养等, 发挥了活动的多重功能, 每项活动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课较好地体现了“开放、有序”,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重视指导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教学中将文本阅读和人文熏陶相结合, 课内文本和拓展阅读相结合、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相结合, 力求做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力图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认识时钟 教案 和说课稿 第4篇

设计思路:

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幼儿园都是按照一定时间进行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幼儿能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时间概念的认识,可以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学会看整点。

2、能力目标:通过猜想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重、难点 :

重点:认识钟面结构,学会看整点。

难点: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个时钟卡片和演示用的时钟卡片一个;

2、幼儿每人一套1--12数字卡;

3、家、幼儿园、床、饭碗图片各一张。

活动方法:

演示讲解法、观察发现法、讨论法、操作法、试听讲结合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1、猜谜引出时钟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听!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会走没有脚,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幼儿猜出后出示时钟卡片)

2、活动展开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钟面结构。

① 教师出示时钟提问:教师:“小朋友们,这就是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好朋友——时钟,你们看它上面都有什么啊?”(幼儿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知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和两根针。)

教师:“哦,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有两根针,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这些数字。1、2、3、4、5、6、7、8、9、10、11、12。”

② 重点解释11、12这两个数字,并告诉幼儿钟面上两根针的区别。

教师:“小朋友们没有学过11和12这两个数字,11是由两个1放在一起组成的,12是由1和2并排在一起,1在左边,2在右边。钟面上短并且粗的那根针叫时针,长而且细的那根针叫分针。”

(2)结合日常生活,通过演示讲解,引导幼儿认识整点。

① 教师:“小朋友们几点上幼儿园啊?”(幼儿回答后,教师拨动时针和分针,将结果画在黑板上展示给幼儿看,并将幼儿园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② 教师:“中午到了,小朋友们有些饿了,该吃午饭了,那小朋友们是几点吃午饭呢?”(幼儿回答后,教师在时钟卡片上演示,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把饭碗的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③ 教师:“下午啦,爸爸妈妈来接小朋友回家是几点呀?”(幼儿回答后,教师通过演示并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将家的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④ 教师:“天晚了,小朋友们该睡觉了,明天还要去幼儿园,可是小朋友们是什么时候睡觉呢?”(幼儿回答后,教师将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将床的图片贴在该画下面。)

(多次重复演示,让幼儿明白整点时分针时钟指向数字12,是时针在变化,12点时,时针和分针重合。)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给老师说了好多时间,现在老师教大家怎样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分针指向数字12,时针指向数字8,就表示8点钟,要是时针和分针都指向数字12,就是12点钟。”

教师:“现在老师说时间让小朋友们上来演

示给大家看,6点、8点、12点、4点。”(教师每说一个时间,请一个幼儿演示)

(3)通过看图,让幼儿讨论,老师讲解图上的时间,让幼儿明白时钟的用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① 教师:“小朋友们该上幼儿园了,小朋友们该吃午饭啦,小朋友们该回家了,小朋友们该睡觉了。”(教师边指图边向幼儿讲解)

② 请一个幼儿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说“什么时间,小朋友应该做什么。” 教师:“谁愿意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说,请举手。)

(4)幼儿分组进行猜想游戏,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在音乐的伴奏中)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游戏,分组猜时间,每一组由一个小朋友拨时间,其他小朋友来猜。拨时间的小朋友要注意哦,分针一直指向数字12不动,只拨动时针,让它指向其中任何一个数字,猜时间的小朋友用数字卡片表示自己的答案,不能将卡片给别人看,老师来看谁猜的对。现在老师将时钟卡片和数字卡片分给大家。”(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游戏)

活动结束

教师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我们的活动结束了,大家要将时钟卡片和数字卡片收拾好,交给老师。”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认识了时钟,也知道了时钟的用途,可是时钟有很多不同的样子,大家回去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时钟,它是什么形状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说课稿

我将通过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学情、教法、学法、活动流程几方面向大家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思路

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认识钟表这个活动时,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时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儿童每天起床、上幼儿园、吃饭都是按照一定时间进行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幼儿能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钟表的特征,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中,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时间概念的认识,可以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认知上: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学会看整点。

2、能力上:通过猜想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说活动重、难点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钟面结构,学

会看整点。我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作为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幼儿每组一个时钟卡片和演示用的时钟卡片一个;

2、幼儿每人一套1--12数字卡;

3、家、幼儿园、床、饭碗图片各一张。

五、说学情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同伴间互动、合作意识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芽。

六、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演示讲解法、试听讲结合法。

七、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法、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讨论法。

八、说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为了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幼儿猜谜,当他们猜出后,出示时钟卡片,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组织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

第一个步骤:引导幼儿观察时钟卡片,认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两根针,重点解释幼儿没有学过的数字11和12.第二个步骤:为了使幼儿更好的认识整点,我结合幼儿上幼儿园、吃午饭、回家、睡觉的日常生活时间,运用时钟卡片进行演示讲解,并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以便于幼儿更直观的认识整点。

第三个步骤:通过看图,让幼儿讨论,老师讲解图上的时间,让幼儿明白时钟的用途,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四个步骤:幼儿分组进行猜想游戏,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体验游戏的快乐。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环节: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四环节: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了解家里的时钟形状,第二天回幼儿园与老师和幼儿一起分享,进行随机分享教育。

认识角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第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作者姓名:赵成敏 作者性别:女

职 称:小学一级教师 学 历:大专

工作单位:开阳县第二小学 电话号码:*** 通讯地址:开阳县北街47号 邮政编码:550300 电子邮箱:535798969@qq.com

开阳县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同课异构”活动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材料

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 课 人:开阳县第二小学 赵成敏

时 间:2008年5月13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在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这是第一次接触角,是全新的内容,它不像其它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它是将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地细化,更深层次地了解图形,生活中虽然有,但一般没有抽象出角。因此,本节课我十分强调: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角的表象,从而逐步建立角的概念。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角的印象比较模糊,教学设想中拟定从学生所知道的层面为基础安排一系列符合低段孩子特点的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认知,从而让其原有的模糊经验得以提升。

[指导思想]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比较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设计理念] 这节课整体构思为五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娃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角,形成认识角的表象,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用最快的速度折一个角,进一步认识角,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再次,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指一指等方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最后,让学生动手画角,再次深入体验角。通过由易到难的五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比较角的大小,怎样画角,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铅笔、直尺、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上课前,有一个图形娃娃给二(3)班送去了一面流动红旗,看看,上面写了什么?你们想得到吗?那就要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才行。有信心做到吗?

2、提问

师: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娃娃吗?谁来说说它的名字?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来指一指,三个角在哪里?

师:我们来看看文明班级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老师奖励了明明一个小礼物,是什么啊?

生:五角星。同学们想得到老师的小礼物吗?那就积极表现吧!

师:它有几个角?谁来指一指?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接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角(1)寻找主题图上的角

(课件出示主题图)调皮的角朋友就藏在这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奖励)

(2)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角,找找,它们都藏在哪儿呢?(两人汇报,其余同桌互说)

2、动手操作,制作角(1)(出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没有)怎么办?(学生可能说出折、画、剪等方法)

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来折一个角吧!看谁的速度最快。

(2)指名展示制作的角(集体评价后奖励)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1)摸一摸

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折出了漂亮的角,拿好了,咱们一块来感受一下角的样子,用尖尖的地方戳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摸它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角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数学家们也给角的各部分取了个名字,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尖尖的地方叫顶点,两条直直的地方叫边。最后用一条弧线来表示。

(3)指一指

把你折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同桌看看。

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个环节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4)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我们已经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听说我们在和角交朋友,课堂上来了许多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请小朋友来判断一下,谁才是真正的角?

A、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吗?为什么?(是角的用掌声告诉老师,不是角的用拍肩的动作告诉老师)

B、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角不仅藏在我们身边的的物体上,而且它还经常藏在其它图形的身上,你们能一个不漏地把它们全找出来吗?用铅笔画出来。(先出示第一个图形,带着学生一起找,引导从角的顶点向两条边的角度去找,并标出来,最后两个交给学生自己尝试)小结:要能一个不漏地找出角,我们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找。

学生完成P66页的第2题。课件展示正确答案。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比较角的大小(1)实验证明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折的角,研究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方法,想不想了解关于角更多的秘密?老师这里有一个角,它还会变大,变小呢(边讲边用课件示范),因为它能变大变小,所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试试吗?请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

A、你能让手中的角变得更大些吗?能变得小些吗? B、指名学生展示手中的角,问: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手中的角和老师手中的角相比,谁大谁小?(请学生拿上来比比,当学生拿上来的时候,教师顺势将自己手中的角变得和学生的差不多大小,学生可能会说教师的大些,也可能说一样大,如果学生说教师的大些,追问为什么?如果学生说一样大,反问教师的角边长一些,为什么还一样大呢?)进行比较并说明:比较时,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现在老师把这位同学手中的角画下来,命名为角1,再把我手中的角画下来,命名为角2,我们来比一比,谁大谁小?(课件展示比角的过程)问: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问:那与什么有关呢?

C、学生用手中的角做变大变小实验,边做边观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先自己独立做并观察得出结论,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最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的过程,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D、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边问边课件演示)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2)比较角的大小

真能干,我们知道了角有大小,也找到了角大小的秘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角,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出示)课件演示

A、方法1 出示三组角,让学生判断说出谁大谁小,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直接判断。

B、方法2 出示两组差不多大小的角,课件展示比较过程及结果,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将两个角的顶点与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那个角大。

C、同桌二人进行比较。

三、画角

同学们研究了那么多关于角的知识,大家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

1、试画

2、展示并发现不足之处

3、师介绍画法,并用课件示范

4、再次尝试画一个规范的角

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自己想法时,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3、数角。(给予奖励)(课件出示练习题)

4、制作角: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小组合作,评选出最漂亮的角给予奖励并展示)

5、儿歌: 《角 角 角》

我的名字叫做角,我有边儿是两条,一个顶点两条边,所以我是角角角。

6、结束语:图形娃娃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也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流动红旗。(课件出示)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小朋友们,再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及说课材料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我设计从孩子熟悉的图形娃娃场景导入,并把教材主题图中的角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有颜色的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课的设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在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本节课我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主题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其次,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有一名教育学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中,我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物体表面中哪里有角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说给同桌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使人人体会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堂课安排情境创设、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等几个教学层次,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一条训练线——观察、操作、表达、解决等思维训练。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课体现教材内容生活化。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我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理解角,领悟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课堂训练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上一篇:玉华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实施方案下一篇:浅谈油田仓储物流节能减排全方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