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2024-07-04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精选6篇)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1篇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简报

(三十)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2011年12月30日

转变造林方式、突出建设质量

——山西省2011年三北工程建设综述

2011年是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建设开局之年,山西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强化工程管理、转变造林方式、突出建设质量”为主导思想,通过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加大科技支撑、细化工程管理、严格工程监督,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年完成建设任务为71.8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83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为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100%。为明年造林完成预整地14.6万亩,补植补造18.5万亩,新育苗4.2万亩。

一、突出责任制度,认真贯彻2010年三北站(局)长会议精神 按照“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山西省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肩上,形成了各级领导抓林业的良好局面。一是全省上下齐动员,认真组织四期工程评估。山西省林业厅对于三北四期评估十分重视,元月13日哈尔滨三北站(局)长会议后就立即进行了部署安排,成立了以霍转业副厅长为组长的评估领导组,组织召开了由三北工程区六个市的分管领导参加的评估协调会议,并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四期评估工作的文 1

件。组建了以造林局三北科成员为主,各市林业站长参与的专门评估队伍,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四期评估任务。二是会议促动、上下联动,全力投入林业生产。今年以来山西省就三北工程建设多次召开工会议,省里春季召开了林业局长会议,对今年的林业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各市按照要求,纷纷召开会议制定了市级林业发展规划,定盘子、定措施、定责任。11月17日又召开了总结会议,对全年三北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表彰了一批优质工程。

二、突出工程管理、严格建设标准,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山西省在工程管理上,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工程管理。一是严格技术规范,实行技术承包。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技术规范》,使各工程县,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有了标准依据,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实行了技术承包制,强化了技术承包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严格苗木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种苗质量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在种苗管理上要求各工程县实行市场化运作,采用招投标的办法。从而避免了关系苗、人情苗、劣质苗、高价苗木进入工程。通过对集中购苗的招投标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培育种苗的积极性,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保证了工程建设所用种苗的质量;三是严格检查验收,强化质量意识。对工程的检查实行县级自查,市(地)抽查,省级复查的办法,每年一次总结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进行纠正;四是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建设程序。今年对各工程县林业站长统一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了造林技术标准和档案建立,使工程建设标准达到了统一化、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的要求;五是大力推行专业化施工、专业队伍垫资造林模式。据统计,在今年的三北工程建设上,山西省就有342支专业队伍近13000余人活跃在工程第一线上。

三、突出重点、规模治理,不断加大科技含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榆林会议精神,山西省及时在平鲁区召开了三北地区林业局长、分管局长和林业站长会议,参加会议的近200人,会议

主题为“突出重点、规模治理”,通过现场参观和会议推动,在今年造林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一是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成效明显。坚持重点区域重点投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建设思路,规划实施了一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造林工程,并取提良好的建设成效。据统计,在今年的工程建设中 90%的县都做到了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其中连片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工程有11处,5000亩以上的工程有32处;二是技术推广到位、质量明显提高。针对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较多,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组织遴选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生产一线中进行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建设质量。在工程实施上,90%的县都实施了径流林业整地技术,80%的县都采用了容器苗造林和覆盖造林技术,70%的县都采用了根宝、生根粉蘸根造林技术。经济林全部采取高技术严管理的办法。

四、突出机制创新、不断加大投入,确保了造林绿化的优质高效 针对三北工程投资标准低、建设任务重的现状,山西省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造林绿化长效投入机制。一是深化改革,增添动力。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自愿投资造林。吕梁、临汾出现了农户积极申请要求加入三北工程建设行列,吉县、河津、柳林等地出现了林业合作社造林的新机制;二是政府出资,多方投入。据统计,今年三北工程六市44个县(市、区)共投入造林资金达15.8亿元,仅吕梁13县今年用于林业方面的资金达5.6亿元;平鲁区连续3年对林业投入每年都在2亿元以上,今年投入达到6亿元。三是结合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稳定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继续实行“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模式。吕梁市今年企业造林投入就达2.6亿元;四是政府牵头,建立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孝义市政府出台了对核桃林建设的补助政策,适宜发展核桃的山区丘陵乡村,新建连片300亩以上核桃林,市政府每亩每年补助200元,连补10年等一系

列优惠政策。

五、突出优质样板、带动全面提高,抓出了一批精品工程

在今年的工程建设中,按照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坚持抓重点、抓亮点、出精品的工作思路。一是确保突出重点。从任务安排上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安排的原则。特别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投资量占到总投资的60%以上,充分体现重点突出、规模集中的意识和重点区域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通过严格的逐级审批程序,使工程县的规划方案,施工设计都能达到精品工程建设的要求。二是精心规划布局。在三北工程建设布局上,山西省坚持按照实施三大精品循环圈,建设四个百万亩的建设思路实施工程,即:在晋北风沙区实施以樟子松为主的百万亩三松造林基地(樟子松、油松、落叶松);在水土流失重点区建设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工程; 在平川区实施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百万亩防护林基地(杨、柳、槐、柿子、红枣);在吕梁山区各工程县实施核桃、红枣为主的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三是突出精品建设。抓精品工程既可以凸现成效,又可辐射四周,示范和带动作用非常大,始终坚持抓精品工程建设的思路,并抓出了永和、吉县、中阳、柳林、保德、平鲁、右玉等精品工程,通过连续多年的坚持不懈,精品工程由过去的点,形成了现在的面。目前,山西省从南到北,不同类型区都有不同的精品展现,特别是重点建设区域,达到县县有精品,处处有亮点,精品工程的实施,为山西省三北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山西省造林局)

发送:国家有关部、委;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

三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有关地(盟、州、市)林业

主管部门。(本期印500份)

报送信息专用邮箱:sanbeiju@sina.com传真:0951—4101684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2篇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http://sbj.forestry.gov.cn2009年06月19日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的30年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三北地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风沙危害逐步得到遏制,林业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二、当地的具体地理位置

三、当地的造林模式

四、整体的评价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区涉及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地两个大的地貌单元,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海北、海西、黄南藏族自治州所属29个市、县、行委。建设区总面积3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2.6%。建设区总人口454.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3.8%,其中农业人口311.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79.5%;200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5052119万元,农业产值186844.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5.9元。

工程建设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572764.2公顷,其中有林地306972.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6.7%;灌木林地1842088.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40.3%;灌丛428738.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9.4%;疏林地55872.8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1.2%;未成林造林地382978.5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8.4%;苗圃地2198.9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0.05%。林网及四旁植树11210.2万株,森林覆盖率5.65%。活立木总蓄积量3699.5万立方米。

二、工程建设主要成就

1978年-2007年,全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共完成投资65389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46000万元,国内贷款12300万元,自筹资金3872万元,其它资金321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100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1097.565万亩,飞播造林14.1万亩,封山育林1252.183万亩;完成四旁植树3.3亿株。

通过30年的工程建设,我省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1978年)的2.47%,提高到2007年的5.65%,提高了3.18个百分点,年造林面积由1978年前的每年10万亩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0万亩左右,造林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我省三北地区林地总面积已由1978年的470万亩,增加到3816.06万亩(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的造林地),活立木蓄积量也由1977年的1547.1立方米增加到2858.7万立方米。林业产值由1977年的1648.5万元增加到46518.3万元。以枸杞、沙棘资源利用为主的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林业二、三产业产值由1977年的7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亿元左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北地区的林业机构、基础设施、林业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完善和充实。共建立州、县级林业技术推广心24个,新建乡级林业工作站232个,新增林业技术干部639人。新建国有林场4个,新建苗圃10个。林业公安机构从无到有,公安队伍不断加强,已成为预防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活动的骨干力量。

三、工程建设主要效益分析

(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经过三十年来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增加了林地面积。使三北地区的自然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省会西宁市,在三北工程建设中,以南北山绿化为重点,经过20多年的人工造林,西宁市南北山完成高标准人工造林10万亩,极大的改善了城市环境;地处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海东地区通过造林育林,全区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10.7%增加到24.9%,增加14.2个百分点。林地面积的增加,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近年来全区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天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香日德农场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绿洲防护林体系,使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明显改善,据气象资料介绍,该地区≥O℃的积温比六十年代平均增加了36℃,年蒸发量减少93.6毫米。风沙成灾面积由1970年前的2.8%减少到1.5%以下;该县的宗加巴隆地区历史上植被条件较好,后遭人为破坏,使这一地区的沙生植被盖度仅有0.4%。从1980年开始他们在青藏公路两侧封沙育林18万亩,目前植被盖度已增加到20%以上,使这一濒临沙化的土地又一次焕发了生机,为荒漠化土地带来了绿色希望,社会效益显著。

(二)防护农田草场,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我省三北地区年均完成四旁植树1000万株左右,其中农田林网植树500万株。目前全区农田林网保存1.2亿株,折合造林面积50万亩,防护农田201万亩。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1990年以来已把农田林网建设的重点转向营造山地林网,年均完成200多万株,山地林网化农田已有20多万亩。据有关部门测定:农田全面林网化后,在同等条件下耕作收获,作物增产率可达13.1%。我省三北地区年均增产总量1.67万吨。大通县景阳乡山城村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平均单产由1984年的500斤提高到目前的600多斤,扣除科学种田的其它因素,农防林增产效益一般占15%左右。尤其在风沙区没有农田防护林就没有农业。这是沙区人民的切身体会。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也有效地改变了草场条件,保护了草场,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控制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减轻。我省在三北防护林建设30年来,共营造水土保持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5486平方公里,占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以上。建设区土壤侵蚀模数已由1978年的5000~700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3000吨/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丘陵山区基本达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粮食不减产。以每年每平方公里减少3000吨泥沙流失计算,每年则可减少8230万吨泥沙流入江河,减少了泥沙对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1998年6月15日湟源县遭受暴雨袭击,森林面积少,覆被率低的白水,马家湾等村有10%的农田被淹没,道路被冲毁,造成粮食减产,经济损失严重。而与之毗邻的小高陵村林木覆盖率高达40%,有效地控制了山洪、泥石流下泄,全村安然无恙,粮食单产仍然在400公斤以上。

(四)涵养永源,增加了河水流量,缓解了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我省地处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称。黄河在省境的输水量占黄河流量的49.2%,其上游主要支流均在我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30多年来通过营造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使一些支流水量增加,泥沙含量减少。地处青沙山的平安县东沟河,经过封山育林,使河水平均流量由1982年的0.5m3/秒增加到1.22m3/秒,保证了下游几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化隆县在青沙山封山育林后使该地区17条季节性河流有10条变成四季长流;湟中县盘道河是湟水河的一大支流,源头拉脊山地区封山育林10万多亩,使河水泥沙含量由2.17‰降为1.01‰,每年输入湟水河泥沙减少2.2万吨。

(五)减少了风沙危害,开辟了沙区绿洲。我省是全国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广、沙害严重的省区之一。全省有沙化土地面积18837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5%。30年来治理沙化面积154.7万亩。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自六十年代以来就积极组织沙区人民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尤其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治理速度加快,标准提高,使境内的十几个绿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70多万亩,全州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亩均单产由原来的118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斤,昔日的荒漠变成了我省重要的粮食基地。贵南县通过治沙造林,封沙育林,林地面积增加,风沙危害明显减轻,1986~1990年灾害性天气发生次数85次,1991~1995年发生次数59次,减少26次,其中10米/秒以上的大风次数减少19次,积沙量大幅度减少,基本控制了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位于龙羊峡库区东南岸的贵南县黄沙头地区,沙漠以每年30米左右速度向四周发展,严重威胁着周边草场和公路,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在省林业部门支持下,加大该地区治沙力度,每年完成治沙造林5000-10000亩,完全锁住了沙漠发展势头。

(六)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近年来,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我们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0年以来,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在柴达木盆地种植枸杞近5万亩,可采果利用面积2万亩;在东部地区已营造人工沙棘林130万亩。依托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康普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工利用枸杞果和沙棘果资源,年利用加工产值近3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探索了适合我省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

(七)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不仅改变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产量而且还增加木材蓄积量564万立方米,按现行价每立方米400元计算可增加产值22.56亿元。同时也解决了民用木料、燃料困难,增加了经济收入。东部农业区有一半以上的农户都用自产木材盖了新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前的75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5.9元。湟中县拦隆口乡通过防护林工程建设植树78万株,已使全乡2.64万亩水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近年来全乡木材自给有余,80%的农户都用自产木材盖了新房,添置了新式家俱,购买了家用电器等,薪材平均每户可解决10~15%的燃料,林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到10%。民和县营造经济林面积10万亩,其中有5万亩已经收益,年产干鲜果6000吨,总产值1100万元,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四、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积极推行“三北”营造林工程项目管理试点改革。为积极探索我省重点工程造林项目管理新机制,吸引非公有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2003年以来,我们根据三北工程建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要求,在省发改委支持下开展了三北工程营造林投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三北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2004年我省在互助、大通、平安三县开展了“三北”造林工程项目管理试点,并作为省林业局的八件大事之一认真落实。试点单位17个,试点造林面积7524亩。通过一年的探索尝试,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探索了营造林工程按项目申报、按项目审批、按项目管理的新机制,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下的造林工程管理模式;二是探索了造林定额管理新机制,造林投入按成本实价投资,投资方式实行国家补助与自筹相结合,改变了造林投资不分林种、树种和营造林难易程度“一刀切”的做法;三是带动了非公有制个体投入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按造林成本,国家补助60%--80%,个体配套20%--40%;四是营造林工程按市场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资金报账制、工程监理制、产权确认制;五是明确了造林经营的主体,提高了造林经营者经营管护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创新机制,试行营造林招投标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2005年我省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大果沙棘项目首次进行招投标。招投标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法定程序,通过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现场调查、招标书认购等工作程序,共有24家造林业主进行了报名,经过资格审查,10家业主认购了项目招标书,有4家进行了投标。经专家评标,有3家业主中标,造林规模4200亩,3家中标单位均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公有制企业。

营造林招投标是我省继“三北”营造林工程项目管理试点之后又进行的一次林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探索,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投资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参加林业建设,充分调动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三北”等林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对实现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是保障三北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我省狠抓三北各县(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举办2—3期营造林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培训班进行培训,聘请省内外大专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讲课,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具体操作实习等方法,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北”工程实施各州、地、市、县也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培训班,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工程作业设计质量,整体提高了“三北”营造林质量。

(四)积极宣传动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我省各级政府领导率先垂范,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开展了形式多样颇具地方特色的义务植树活动。先后组织营造了“共产党员林”、“青海省厅局长林”、“青年林”、“青年婚育林”、“三八林”、“民兵林”、“青海省护士林”等,2005年西宁地区开展了由团省委、省交通厅和西宁市园林局三家联合组织的以“爱我江河源,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万名共青团员义务植树活动,省交通音乐广播电台发起营造“司机林”活动,同时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五)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针对我省高、寒、旱,营造林树种单一,成活率低等特点,各地林业部门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海东地区和西宁市辖属各县(区)在抓好林业常规技术的同时,采用一些抗病虫、抗干旱性能强的树种造林,并在小范围内引进洛基山刺柏、大果沙棘进行造林试验;海西州都兰县积极选用野生沙拐枣、梭梭、白刺等沙生乡土灌木树种育苗、造林,取得成功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各县结合营造林实际,积极推广使用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采用吸水保水剂蘸根、浸种技术;生根粉蘸根、浸种、喷叶技术;干水应用造林技术;植物秸杆覆盖保墒技术等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效;汇集迳流整地造林技术以在东部干旱山区广泛推广使用;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强化工程环节管理,提高营造林质量。在营造林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质为先”的方针,从营造林基础工作抓起,强化环节管理,努力提高造林质量。一抓作业设计。各地基本做到了没有作业设计不造林,严格按设计造林,按设计验收;二抓提前整地。春季造林结束后,各地把造林整地作为重要工作,具体安排,认真实施。有的实行专业队整地,做到了提前不整地不造林;三抓种苗质量。我省结合省情制定了《种苗质量标准》、《种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要求造林种苗必须具备“两证一签”,调购种苗实行招投标制,落实质量责任人,严把种苗质量关。四抓栽植质量。造林工程实行技术承包,责任人负责现场指导,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并大力推广带土坨造林、泥桨蘸根、覆膜保墒、杨树深栽、截干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林业适用技术,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加大科技造林力度。五抓检查验收。我省造林工程一直坚持县级自查、州(地)级复查、省级抽查的三级验收制度,实行验收签字制度,谁验收,谁负责,确保验收质量。

2000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检查指导工作。坚持每年春季,抽调专业技术干部40人左右,由厅级领导带队,分六个工作组,赴我省各地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并形成制度,作为省林业局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保证了造林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基本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强化政府行为是搞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前提。作为我省最大生态系统工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审核制定规划,安排部署任务,制定措施,检查指导等,同时每年都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罚。实践证明,领导带头,真抓实干,建立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是搞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首要保证。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以及领导办绿化点的制度,典型示范,推动全局。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环境保护工程,象青海这样自然气候条件很差的地区,造林育林直接的经济效益少而慢,依靠经济手段调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行为,发动全社会力量,坚持造林计划指令性指标,国家补助与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才能保证防护林建设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稳定政策,转换经营机制是搞好防护林建设的内在动力。在三北工程建设初期,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全省林业建设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并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掀起了造林绿化的高潮。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造林难度的增大,各级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开发治理“四荒地”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可以继承、转让、拍卖,长期不变”等政策。同时还提出“三放开”政策,即对造林绿化开发治理荒山、荒滩、荒沙的投资对象,投资渠道,投资形式放开,无论国家、集体、个人都一样对待,又一次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造林绿化积极性,促进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掀起了个人承包治理荒山,大搞造林绿化的新高潮。

(三)强化种苗建设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种苗建设不加强,造林绿化就难以发展。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我省十分重视种苗基础建设,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开展省、县、乡、村四级育苗,以后又提出了发展个体育苗。要求做到“四舍得”,即舍得好地、舍得资金、舍得肥料、舍得劳力,使全省育苗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还大力发展采种基地,建立种子园等,力争做到自采自育自造,达到苗木自给。目前全省共有苗圃2138处,经营面积5.32万亩,其中,工厂化育苗基地二处,国有苗圃107处,面积1.56万亩,年均出圃各类苗木1.4亿多株。建立采种基地5万多亩,年采种量达10万多公斤。乐都、大通等县常规树种造林种苗达到了自给有余。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增加,全省对种苗建设更加重视,2000年召开了近二十年来的首次种苗工作会议,对全省种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批苗圃示范基地、采种基地和种子园,实现了全省种苗自给。同时还对种苗市场、种苗供应、种苗管理等环节加大了管理力度,使种苗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是建设三北工程的保障。3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挤出资金,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支持林业发展。1981年以来省政府关于林业方面发出的许多文件中都明确规定:林业投入要逐年确所递增,造林补助费标准要有所提高;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应有适当比例用于发展林业;水土保持经费要有适当比例用于植树造林;以工代赈,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资金都应把三北工程造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计划,保证资金到位。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和投资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各项建设资金按项目需要直接到位,专款专用,能戴帽下达的资金全部戴帽下达;二是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工程管理;三是制定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检查验收;四是积极开展营造林投资改革,建立造林绿化承包合同制,严格兑现奖罚,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任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坚持扣减建设经费。由于措施得力,各项建设投资能够按计划及时到位,从而保证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科学造林是建设三北工程的重要手段。我省海拔高,气候干旱、严寒,许多地方乔木林不能很好生长,我们采取先上灌、草,再上乔木等形式营造乔灌混交林,并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发展农田林网,用材林和经济林;浅山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治理,以灌木为主,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等;脑山地区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基地;西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以治沙造林,建绿洲为主,建设大型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带。造林方式上坚持封造并举,重视封山育林,把封山育林纳入林业发展规划,落实封育资金,按项目管理。同时,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加强科研工作,着重研究解决和大力推广以抗旱造林为重点的多项林业适用技术,引种推广抗旱造林树种等,先后有三十多项科研和推广项目成果获得奖励,推动了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造林措施上按项目管理,实行专业队整地造林,实行招投标制,并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严把造林每一个环节质量关,保证造林质量。

(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是巩固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的关键。加强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成败。我们自始到终把管护工作放在与造林同等重要位置上,坚持常抓不懈,巩固建设成果。一是建立法规,使管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青海省林地、林权管理办法》、《青海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青海省绿化条例》、《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关于保护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一些州(地、市)县制定了林木保护条例、办法、乡规民约等。使森林保护、林地、林木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法制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和管护队伍建设。在林业公安机构,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建设上狠下功夫,基本建成了林木保护、林地管理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网络;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森林保护意识,各地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普及林业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造林护林自觉性,养成人人爱林护林的好风尚;四是加强森林病虫鼠害仿治工作,三十多年来全省没有生过大的森林病虫害;五是严明执法,坚决查处乱砍滥伐等犯罪行为,对重大毁林事件,发生一件查处一件,决不手软,每年冬季全省林业公安部门都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斗争。

六、今后防护林体系建设思路

(一)进一步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深远战略意义,强化政府行为,增加林业投入。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地处黄河源头和柴达木沙区,建设好这一工程是从根本上遏制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大计。紧紧抓住建设现代林业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对“三北”防护林工程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要把建设防护林体系作为第一位任务,认真抓好。为此要继续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防护林建设的认识,特别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青海地处高原,海拔高,气候冷,自然条件严酷,经济落后,防护林建设是以生态效益为主,造林难度大,需要国家从国土整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高度,考虑给予大力支持,增加林业投入。今后在防护林建设上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适当配套,群众投工投劳,尽量减轻群众负担。集中资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重点防护林建设。

(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造林模式。我省春旱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是影响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多年来,我省一直沿用传统的春季造林模式,造林成活率不高。因此,必须打破时空格局,因地制宜,把以春季造林为主转变为春季、雨季和秋季造林,春季主要完成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和墒情好、有水源条件以及脑山地区的造林绿化,干旱的荒山造林要利用雨季和秋季降水较多的季节进行,保证造林成效,并且要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

(三)加强苗圃建设,保证造林绿化的种苗供应。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首要问题是种苗供应不足。今后我们要象粮食生产抓种子工程建设一样抓种苗建设,要在抓好国有示范苗圃的基础上,改造好现有苗圃,新建扩建一批苗圃,尤其要建设好规模大,效益高的重点骨干苗圃,形成以国营育苗为主体,乡、村育苗为骨干,群众育苗为补充的县、乡、村、户育苗网络。同时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育苗质量,积极引种推广、试验示范优良树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良种壮苗。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三北防护林建设上新水平。我省三北地区自然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增量增效,科学造林首先要科学的规划,按规划进行作业设计,并严格按设计施工,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强化技术管理,严把质量关,提高造林质量。同时要积极推广林业适用技术,认真抓好抗旱树种的选育,汇集经流整地、容器育苗造林,杨树深栽造林,集雨灌溉造林,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林业科技的总体水平。要积极鼓励林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人员通过承包,创办科技示范点,开展技术咨询,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要把造林工程总投资中安排不少于3%的科技支撑专项费规定落到实处,为科技兴林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造林成果。近年来我省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尤其食叶害虫、蛀干害虫,较为普遍,虫口密度大,发生范围广。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灭虫如灭火。今后要把防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严把种苗检疫、予测、预报、生物、药剂防治等环节,确保森林病虫不能蔓延成灾。

(六)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对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大案要案,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依法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依法保护个人、集体、国有单位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占和损害林木所有者的使用权、经营权,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护他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我省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肩负着繁重而艰巨的光荣使命,要实现四期工程建设总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探索新的路子,采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方式,使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大投入,提高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加大工程建设投入,选择适合我省发展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按照我省确定的“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沙棘资源和枸杞资源,培育高原特色林业产业,提高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青藏高原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贡献。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区自然条件严酷,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少雨,防护林建设难度大。通过第一阶段(一、二、三期)工程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治理或基本治理,剩余的宜林地多为地处边远,山高坡陡,干旱瘠薄,自然条件很差的干旱山区、风沙区,造林成本高、难度大。

(二)生态防护林直接经济效益低,内在动力不足。地处黄河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荒漠化地带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工程建设,林木生长周期长,没有灌溉条件,生长缓慢。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发展乔木经济林。因此,都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直接经济效益低,投入产出比值小,滚动发展动力不足。

(三)建设资金不足,影响防护林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以往我省防护林建设资金投入是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我省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本高,实际造林费用与国家补助差距大,营造一亩灌木林、乔木林一般需要投资150——400元,而国家补助平均只有50——100元。由于经费不足,科学造林措施不落实,经营粗放,营造林质量差,效益低,影响林业发展和效益。

(四)营造林管护工作难度大。我省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散,管护力量少,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区林牧矛盾十分突出,网围栏等防护设施建设成本高,增加管护人员又严重缺乏管护经费,使新造林地、封山(沙)育林地遭受牲畜践踏啃食,造成造林保存率底,封山育林成林率低。

(五)鼠、兔泛滥成灾,危害严重。随着“三北”建设工程第一阶段(一期、二期、三期)的完成和四期在建,我省三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初见成效,局部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鼠、兔天敌的减少,造成鼠、兔害发生面积增加,局部鼠、兔危害十分严重。鼠、兔危害已成为当前制约“三北”和其他林业重点工程成效巩固的制约因素。由于缺乏专项防治经费,不能进行正常的防治,局部防治和人工捕捉等措施达不到全面防治的效果,鼠、兔防治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六)林木管护费、补植费难以落实。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取消了“三提五统”费用,也不再安排义务工,护林员报酬难以落实,拖欠严重;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省造林难度大,一次造林一般达不到质量要求,需要1—2次,甚至3次以上的补植补种才能成功,各地普遍缺少补植费。

八、建议

(一)建议国家提前下达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计划,以便种苗准备、造林整地,地块落实,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二)建议国家提高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投资标准,按照工程建设实际投资需要落实建设资金。

(三)落实工程前期工作费和科技支撑费,主要用于造林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四)我省造林基本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直接经济效益很低,加上林牧矛盾突出,管护难度大,建议国家适当安排管护费和补植补播费。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3篇

1978年, 国家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西宁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区域, 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过30多年的建设, 该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有效地提高工程造林质量, 促进西宁市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 全面总结分析西宁市三北防护林第一、二、三、四期三北工程建设工作, 对加强“十二五”期间的三北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三北五期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1 西宁市三北防护林建设现状及成效

1.1 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

第一阶段在1978—2000年的前3期工程22年间, 经历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建设工程, 西宁市各地按照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要求, 分年度完成防护林建设任务, 采取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相结合, 乔、灌、草相结合, 成片造林和农田林网相结合的措施。开展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建设, 重点治理水土流失, 庇护农田, 防护河流水系, 绿化村庄道路, 平均每年造林1 333.33 hm2, 封山育林2 000.00 hm2, 四旁植树120余万株。截至2000年,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3.36万hm2, 林地保存面积19.44万hm2, 森林覆盖面积16.51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21.6%, 累计四旁植树2 419万株, 林木绿化率达到22.4%。

1.2 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工程实施情况

西宁市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从2001—2010年10年间, 工程建设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等措施, 乔、灌、草结合, 带、片、网结合, 不断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 增加森林覆盖率, 取得了显著成效[3]。全市完成四期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65 697.12hm2, 为计划任务为94.1%。新增森林面积46 000 hm2, 为规划的91.9%;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4%提高到2010年的29.41%, 增加6.01个百分点。10年全市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4 302.698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9 855.5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985.89万元, 其他资金3 461.308万元。

2 工程效益评估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市的大部分荒山荒坡, 披上绿装。林木绿化率由22.4%提高到28.6%, 逐步形成了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防护林体系。治理水土20万hm2,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涵养河流水系1.73万hm2, 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 庇护农田3.47万hm2, 农业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地表植被快速恢复, 生态环境明显改变, 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广大市民有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 农民群众接受了新的林业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 工程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 生态旅游业的兴起, 舍饲圈养的推行, 蕨菜、中药、食用菌的利用, 增加了农村的劳务输出,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新的就业渠道,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4]。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市的大部分荒山荒坡得到改造, 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水源涵养功能增强。近年来, 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反映, 工程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地表植被恢复显著提高, 工程建设已为西宁市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1 生态效益

工程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2.9万hm2,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90 km2, 工程区森林每年减少土壤流失30 t, 1 t流失表土中含N 1.0 kg、P 0.7 kg、K 4 kg, 价值50元, 据此计算, 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87万t, 相当于减少0.5万t氮、磷、钾肥料损失, 价值4 350万元。同时, 减少输入湟水河的泥沙量, 使下游河道、水库的淤泥减轻, 按泥沙减轻量30 t/hm2, 1.5元/t计算, 下游每年可节约清淤挖泥费用3 915万元。2项合计, 水土保持产生的效益每年可达8 265万元, 切实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工程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2.3 hm2, 水源涵养能力提高, 按有林地比无林地增加蓄水量300 m3/hm2计算, 新增有林地面积按造林面积的70%计算, 每年可涵养水源482万t, 相当于4个100万t水库的投资。现时可有效缓解城市居民用水紧张, 城市居民用水按1.0元/t计, 年均效益达482万元。

2.2 社会效益

一是有效增加碳汇, 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面积的增加, 增强了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能力, 减少空气污染, 改善区域气候, 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二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西宁市生态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带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旅游业和相应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拓宽了融资渠道, 促进西宁乃至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强化市民环境意识, 树立文明市风。通过项目建设, 西宁市的面貌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与以前形成鲜明对比, 使市民切身体会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从而强化环境意识, 树立文明市风。

2.3 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 项目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体现, 主要通过木材贮备效益。工程期内新增森林 (乔木林) 面积1.97万hm2, 净增贮备的活立木蓄积12万m3, 按出材率60%, 木材价格600元/m3计算, 共产生木材贮备效益4 320万元。工程期内共栽植四旁、林网、道路树木2 272万株, 年生长量按0.005 m3计算, 年净增活立木蓄积11.36万m3, 可增加木材贮备效益4 090万元。以上2项合计, 全市年可增加木木材贮备效益8 410万元。

同时,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旅游业和相应产业的兴起,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新的就业渠道。利用林区牧草, 推行舍饲圈养,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林区生产蕨菜、中药、食用菌等, 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存在的问题

3.1 国家资金投入少, 地方配套不足

三北工程建设实行的是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投劳的机制, 国家专项投入较少。“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国家投资标准为1 500元/hm2, 按照西宁市现行市场物价, “三北”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乔木林造林费用应在7 500~15 000元/hm2, 加之西宁地区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 地方财政困难, 对植树造林投入不足, 且当地自然条件差, 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工程建设成本高, 工程投入的不足, 形成了大量低质低效的林分, 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3.2 造林后期管理严重不足, 重造轻管

西宁市“三北”工程造林的投资、验收任务都在工程实施3年内完成, 3年后因对幼林抚育管护工作认识不足, 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 抚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个别地方林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给封山育林面积和措施的落实带来难度, 一些封山育林区和新造林地中放牧现象屡禁不止, 已造林地的养护管理机制和投资问题日渐突出, 这已成为影响造林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项目支持力度不够, 特别是造林灌溉设施滞后, 致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和林分质量提高缓慢。

4“三北”工程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4.1 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护林建设的积极性

政策的落实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明晰林地产权, 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个人承包造林和推行“公司+农户”以及其他实体经济参与的造林模式, 完善营造林体制和机制, 大力发展民营林业股份林业及家庭承包等经营方式, 认真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 或实行拍卖, 允许承包期间有价转让的政策, 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参与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来。

4.2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全面推动防护林建设

按照湟水河上游脑山水源涵养区域、干旱浅山地区域、川水河谷区域、市郊南北山地区等不同区域特点, 科学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治理模式, 因地制宜, 各有侧重, 突出重点。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按山系、流域综合治理, 大力推进湟水河源头地区脑山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 干旱浅山地区以湟水河及其支流两侧前坡面绿化为重点, 强化水土保持林工程建设力度, 川水河谷地区以农田林网、农村居住区及道路绿化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从过去专业性的、小范围的造林绿化和小流域治理转向综合性、区域性的集中连片治理[5]。以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 与农田林网植树和城镇、乡村道路绿化、四旁植树相结合。

4.3 拓宽筹资渠道, 促进三北工程建设的步伐

三北工程建设区既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应坚持国家投资为主, 地方投入和群众投资为辅, 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应尽快完善落实国家重点公益补偿政策,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同时, 随着“碳汇”造林的试点单位推广,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应该大力加强三北工程与国际项目间的合作, 吸引外资, 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 以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为手段, 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经济实体投资林业, 探索工程造林管理新机制, 促进三北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形成, 解决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以市场为导向, 以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为手段, 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实体投资林业, 探索造林管理新机制, 促进三北造林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形成。

4.4 加大低产低效林分改造的力度, 提高林地防护效益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工程投资不足等条件的影响, 三北工程已造林地中, 低产低效的灌木林所占比重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三大效益的发挥, 今后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要重视和加强低产低效林分的改造, 通过优化树种结构, 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

4.5 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进一步完善防护林建设体系

围绕城镇人居环境, 加强镇、村的公共小广场和庭院绿化, 大力开展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及周边农田林网工程, 把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结合起来, 美化生活环境, 注重人居环境改善,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 改善西宁的生态面貌, 实现西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6 突出重点、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把西宁南北山及延伸至大通、湟源、湟中三县的前坡面作为重点实施区域, 加大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以乡土树种为主, 乔灌花结合, 提高造林绿化标准, 选用大苗规格苗木进行高标准造林, 注重造林质量, 营造乔灌花结合的风景防护林, 重塑湟水流域绿色风貌[6]。

4.7 造管并重, 巩固绿化成果

从提高认识、转变思路着手, 要通过多种形式, 扩大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三分造、七分管”这条经多年实践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森林培育措施, 认识到幼林抚育管理工作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通过各级各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通力合作, 协调联动, 彻底扭转“重造轻管”的林业发展思路, 坚决贯彻“造管并举”方针。始终把管护工作放在与造林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坚持常抓不懈。各地在造林结束后, 及时建立健全林木管护制度, 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制, 分片划分, 责任到人, 并将林木管护列入村规民约,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的森林保护意识, 自觉参加林木保护。同时, 加大对损毁林木案件的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故意破坏损毁林木的行为, 有效地保护绿化成果。

摘要:在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西宁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现状, 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西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西宁市今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与发展提出比较明确的对策。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对策,青海西宁

参考文献

[1]杨田.陕西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 2004.

[2]何婧娜.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与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3]贾文龙, 王会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10 (5) :105-106.

[4]赵惊奇, 窦建德, 景耀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有关问题的对策[J].林业建设, 2007 (5) :38-40.

[5]叶磊, 吴来胜.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 2008 (4) :19-20.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4篇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工程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的约500多个个县,建设范围东起我省的宾县,西至新疆,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项目建设是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试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工程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对工程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2.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它的经济价值表现为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可以供人们生产生活直接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如木材、干鲜果品、薪柴、木本饲料等。间接经济效益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改善环境,改善人居和生产条件,表现在林业范畴之外,并与林业有着密切因果关系的效益。例如,保护农田,防灾减灾,使粮食增产的效益,保护牧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的效益及水利、交通、工业设施的效益等。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在防护林庇护范围内可增产干草20%,每年可增产干草22.5万t。每t干草按2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增加效益折合人民币0.45亿元;防风固沙林476.1万hm2。潜在经济效益,即可以预见到,但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的效益。例如林产品加工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的效益。"碳汇"在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分配权的作用等。

3.项目建设是对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评价、预警、调控的需要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水、土、大气等生态环境的屏障。森林植被在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通过与土壤、大气、水流在多界面、多层次、多尺度上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资源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因此,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78年起,我国政府花费巨资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经过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区总面积超过705.6万平方公顷,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这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构成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骨架,是面向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需要获得有效的、完整的成为国家环境和自然资源政策基础的信息。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通过野外长期定位定时的监测,建立森林、湿地、荒漠、山地生态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4.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问题

工程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与目的,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安全为主的,而不是以商业目的为主的,这也是一般工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客观上要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更要突出社会与公益事业的特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与一般工程管理比较,既有共性,更有突出的个性,因此要求管理手段要更加全面和先进,本文重点从工程建设的个性出发,探讨工程的管理问题。

4.1工程建设的性质

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通过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要手段,恢复与改善三北地区已经严重恶化了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工程,保障与改善三北地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4.2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追求的最根本目标。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只有改善生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坚持体系建设的思想原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个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工程,外部环境要求具备社会保障体系,改单一的林业行为为社会公共行为;内在的需求要求工程建设具备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要统筹和协调项目建设区域内的各方面利益,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工程自身建设更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结合,造、封、飞结合,要先易后难,并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突出效益的治理原则。

5.加强组织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构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林业综合性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组织保障,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国家保障从国家层面要建立和强化必要的领导组织。

5.1加强市场与经济管理

市场与经济规律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更容易被市场和经济利益所支配,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市场与经济始终是应该处于从属地位的,以赢利为目的的项目开发,必须经过环境评估,减少生态与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政府的介入与对各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必要的。

5.2加强技术与标准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5篇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局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自评总结报告

市林业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建设局关于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东胜区林业局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自评工作小组,并对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下简称“三北四期”)进行了系统的自评,现将自评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三北四期工程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共实施三北四期工程533.3公顷,且全部为2005年下达的造林任务。由于2005年三北四期工程任务下达较晚,已错过造林季节,所以工程在2006年开始具体实施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共完成造林533.3公顷,经自查验收,造林核实面积533.3公顷,面积核实率为100%,合格面积533.3公顷,合格面积率100%,造林成活率超过75%。在工程管理方面,实行目标责任化管理,即由政府与林业、工程实施所在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加大落实,并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在工程实施方面,严格按照三北四期工程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林种全部为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油松、樟子松、沙棘、沙柳和柠条为主,种苗全部为国家和地方二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种苗;整地采取人工穴状整地或水平开沟犁整地,根据丘陵沟壑的地貌特征,造林模式采取块状混交结构,合理安排造林布局,即山顶、山坡以油松、樟子松、柠条等树种为主,山沟以沙柳、沙棘等树种为主进行封沟造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风护沙、水土保持的防护体系,在栽植过程中全面采用了座水栽植、生根粉蘸根等系列抗旱保水技术,提高了造林成少率。

二、资金使用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已完成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万元。工程资金实行“三专一封闭”,即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保证了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专款专用,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

三、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三北工程实施20多年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在三北四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东胜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造林实际情况,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实现了三北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

1、生态效益

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533.3公顷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新增林地面积533.3公顷,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96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别是在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降低风速,减少干热风作用明显,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作用开始逐渐显现。

2、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北工程及一系列林业工程的实施,项目区林业、种养植业、林产品加工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大兴生态旅游、九成功生态旅游、世珍园生态旅游及以沙柳为原料的宏业人造板、以沙棘为原料的天骄沙棘系列产品和以柠条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命脉的安全。

论河北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第6篇

论河北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阐述了河北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范围、目标、任务、体系构成和总体布局.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造林技术路线以及保障措施.

作 者:魏建秋 WEI Jian-qiu  作者单位:河北省林业基金管理站,河北,石家庄,050051 刊 名:河北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727.2 关键词:沿海防护林   生态工程   建设规划  

上一篇:1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校外毕业设计协议书下一篇:医务人医德考评实施方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