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2024-07-10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1篇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 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用笔、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

2、通过对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的学习,尝试创作山水画小品。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一段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的新闻拍卖视频,以及展示近期李可染的”80元变1.84亿元”新闻图片入手。讲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重视地位。

二、新课学习

本课设置以了解山水画(如何懂)、欣赏山水画(如何画)、学画山水画(动手画)三大环节。

(一)、了解山水画

问题设置:山水画是中国画的大门类,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并最后进行总结。(围绕中国山水的魅力及山水画家的文人情怀)问题设置:画家笔下的山水画与自然景色有什么差异?

展示自然黄山景观图片及中国画家亚明《黄山云》山水画作品对比。

风景照片:记录自然。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画家寄情于山水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情感融于笔端。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图片:《万山红遍》 李可染、《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平沙落雁》傅报石、《大漠》吴冠中 等作品赏析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学生讨论)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总结: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1、位置经营,构图表现;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的追求;

3、水墨韵味,墨彩交融

(三)、学画山水画;造型表现

1、回顾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山石的体积与石头的质感;

2、根据所熟悉的古诗词义,画一幅中国山水画。挑选自己旅游时的山水画照片,用本课介绍的画法步骤,画一幅山水画小品。(学生创作)教学评价: 学生自荐通过互评选取优秀作品展示,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学小结: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介绍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表现方法。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对学生不同感受要给予肯定。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2篇

选取教材内中国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教材之外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车》进行欣赏、对比、评价。希望通过分析找出各自特点,以此深刻主题,使学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国画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意境。

初中学生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很薄弱,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特别强调的。课堂上学生对于著名的美术作品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麻木、无动于衷,优秀的美术作品无法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这使得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更显艰巨。

浅谈中国山水画教学的传统与创新 第3篇

现在的高校教学主要倾向于两种教学方向,其一是所谓的“崇古派”,学生主要是临摹古人的名作,鼓励学生先打进传统再打出传统,学生机械的接受传统技法,结果学生掉进古人的藩篱不能自拔;其二是所谓的“创新派”,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实验的同时很少带领他们明确什么样的创新才是“正道”,因此学生只知道求新求异,以至于最后在乱草丛里钻,并没有走出自己的光明大道。这一问题的出现除了受施教者自己的审美标准的约束外,当今多元的艺术评判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历来十分重视山水风物与人们精神世界的对应、沟通。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注重在山水画中表现画家的精神追求、思想情感、艺术意趣,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传统之一。传统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

(1)山水画具有表现画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情赞美和独特意趣,创作了鲜明的艺术意境,而另一方面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寄托是中国古代文人处事的态度。所谓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实质上不过是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精神能量释放到对大自然空漠而又神秘的体验之中。在封建社会,它的伦理价值大于人格价值,中国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是“行旅”、“夜读”、“山居”等等,当时的文人确实真诚地在这些境界中生活,无可奈何地护卫着人格的高尚,他们的真诚为其生活的时代所认可。

(2)传统山水画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并不脱离再现。而中国画对自然的学习,实际上经过了一个传统的中介,即从临摹旧作入手,以古人对山水的表现方式作为观察自然的基础,而对景所得的直觉感受是对于成绩的检验与补充。而且学习者一旦练就了某种具有个人风格的笔墨技巧,他也就确定一种可能是受用终身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法。

(3)山水画强调“传神必以形”,“神韵为上,形似次之”。“形”来自客观景物,也来自主体内心,是主体内在精神之外化。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绘画之“形”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纯粹精神性东西,而是说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形”是为主体的内在精神服务的。为了表达主体的精神,固然需要借助于客观的物像 (如山石、树木、云水之类) ,但这客观物像不是自然界某一具体事物,最多是自然界里某类事物的形象。

但是,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山水画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掉队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思维意识较为发达的今天出现新的山水画是一种倒错的社会心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被人为地夸大了。就绘画艺术而言,一种观念可以形成一种流派,一种技法也可以开创一种有别与其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一种新的材料使用更能产生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我们不愿看到中国山水画的虚无一面,也不愿看到它空白的一页。山水画若没有雄强、阳刚之气的话,是很难振作起来的。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教会学生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心里结构,延伸传统精神要立足于本民族现代意识的研究与开拓,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交融中,锐意创新,必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传统文化不能消亡,作为中国画之一的山水画同样不能泯灭,但面对未来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失落了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狂热地不加选择地照抄西方文化来“横向移植”,用西方的绘画代替中国画,心安理得地任山水画这种民族文化形式自然消失,造成可悲的局面。提倡新山水画,其动机在于变革,以区别于传统中国山水画,把眼睛只盯在“新”上,缺乏对中西融合的充分思考,急乎乎地匆忙上阵使中西融合的中国山水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是在表面效果上徘徊,因此,中西融合的目的不能满足于新的表象上,而应使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进步。在当今时代,中国山水画面临走向世界、如何继承、发展与创新的新问题,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和世界的表象融合,不去努力保持中国画的民族特征与个性,必然带来中国民族绘画本质特征的丧失,那么如何谈得上继承、创新、发展;又如何让中国山水画以鲜明的民族个性屹立于世界画坛呢?

然而,在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也决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世界距离拉近了,交流机会比过去增加了百倍乃至数千倍,正是我们有条件对外来文化仔细品味、分析、鉴赏、吸收、消化的大好机会。眼界打开了,看到西方文化有其长处,也有短处,这就要我们自己判断,取其长处。就山水画而言,它应像变化着的大自然,像人们的生活环境,新世界层出不穷,气象万千。它可以表现深沉、质朴的乡土气息或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情,也可以用现代意识的时空俯瞰自然,创造宏伟博大的自然景观。古典山水画那种对线、形墨、色诸因素统一和谐的追求,不再是现代山水画的唯一的和最高的境界。我们要从整体感觉上和传统拉开距离。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如果不想割断传统,就只能囿于传统;把对传统的吸收取变成个人创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这也许就是创新的所在。

创新是高校山水画教学的精神内核,下面几点亟需解决。

(1)重视对人格精神的塑造。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不得不至”。今天社会意竞争识强烈,不少以正宗自居的山水画家在心理上呈现出紧张、颓废-对于传统虚无情绪,对于前途的悲观意识。这是处于今天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艺术眼界,正确调整艺术创作方向,已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

现代文人的思想意识、心理活动与旧文人相比,现代文人要活跃、开拓得多,一方面“返朴归真”、“水墨畅神”。现代中国画家应该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意识、修养、艺术胸怀和创造精神,新的中国山水画作为民族精神的表现笔墨更应该显示出民族所特有的高贵气度,使中国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2)要强调中国山水画形式的时代感。

“于传统溯求本源,与未来以求开放”,就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大胆变革,要有“创新思维”,要注入“时代精神”。“笔墨当随时代”,要学习传统文化中最本真的东西,就是继承有生命力的部分,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当代山水画当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更具有时代的审美样式的多样性和技法语言的丰富性。借古开今、推陈出新是当代大学生、年轻画家们必须遵循的道路,所以中国山水画要创新,必须使学生是走上正确的道路,跟随时代,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打破旧观念,树立心意识,这样才能找到新的创造灵感,画出具有时代意识的、意境深远的力作。在山水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处理好这个基本原则。

(3)艺术语言的创造源于社会生活。

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并且有所收获。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山水画创作必须是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才能有优秀的作品的出现。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尊重民族文化,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生未来的责任。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事业的热诚,是画家必备的条件。艺术发展史上的经验证明,任何艺术如果脱离社会和生活,是不可能有大发展和大成就的。它在艺术发展史上所能留下的痕迹,也是微乎其微的。

(4)树立精品意识,掌握艺术自身规律。

作为未来画家,还要树立精品意识,必须掌握艺术自身规律,如绘画独特语汇,形式美的规律特点、表现手法的技能技巧等等,同时在创作态度上要精益求精,把科学头脑的冷静与艺术艺术创作的激情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把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杰作、佳作。而粗枝滥造、投机取巧、急于求成,是出不了精品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们只有努力去实践,才有可能留下可以使美术界认可的具有时代感的佳作、精品。

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创新是传统的延续与升华,是对传统的肯定,中国山水画的发生发展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它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构图、笔墨、造境方式与形式。创新要始终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脉搏;只有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创新的中国山水画才能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放弃民族特征的新就是彻底否定中国山水画。

身为美术创作前沿的教育者,必须追溯古人之法,体悟自然之法,探索创新之法,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受传统文化,我们要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力求以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赋予山水新的品格,营造新的意境,寻找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要纵观的去研究,尊重自我感受,探索自我生命的符号,顺其规律,经长期积累,画出鲜活作品。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更多地应去关注传统,现代中好的作品的精神品格,要长时间的去自然中体验自我的感受,在自然中找寻出自我的生命语言,才会开辟出一个新境界。

摘要:山水画代表民族文化精神而为蔚大宗,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作为一名一直担任山水画教学的高校教师, 我仅就山水画教学的需要而对传统与创新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山水画,传统,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江.美术概论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池瑜.美术评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刘曦林.中国画与现代中国.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7.

[5]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文物出版社, 1994.

[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中国山水画与艺术设计的结合 第4篇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融会贯通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10-01

1 山水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是对人与自然融合的一种追求,山水画萌芽于晋,晋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主要记叙山水的构图法。同时期的张宗炳写了一篇《画山水序》,王微又著的《叙画》,都是论述关于山水的一些理论,说明晋代已有许多的山水画的作品。在晋之前汉魏时期的绘画主要是为军事服务的地图之类的。真正的山水画,乃正式萌芽于晋,由晋朝而兴起的山水画,刘宋而成。早期的山水画,存世不多,士大夫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一部分山水画还是具有很高水准的。在当时的山水画,不论出自民间的还是出自士大夫的,不论水平高低,有一个特点:青绿艳丽,画中皆有复杂的禽兽,至隋逐渐减少,唐初已基本不存在了。水墨山水画家,都受到道家思想一定的影响,到了唐末山水画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到五代宋初山水画才高度成熟。山水画朦胧含蓄、藏而不露;蓄势待发、张而不发;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令人遐思无限。水太清则无鱼,画太明(清晰而无隐藏)则无韵(韵味)。留白是山水画的一个特点,这是对于空间的理解,在他看来那不全是一张宣纸,而里面却有着大千世界,让人幻想回味的世外桃源。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回味,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形式上的一个虚幻空间,充满着诗意。传统的山水画从它们的构图开始实际上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对于形的取舍、对空间的描述、对意境的追求、对于思想的一种传递。和我们现在所做的设计是一样的,同一过程,只是用不同的元素和形式把它给表现出来,但是我们的设计的原理是相同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去表现和传递设计思想,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是可以利用山水画当中的一些形式和山水画的创造方法及理论的。神韵,山水画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它对形的要求并不多,没有明暗关系。它追求的是一种神韵,一种意境,它的构图,留白,虚实的表现的手法在设计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去的话,将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设计水平。

2 设计

设计就是按照一定的计划、步骤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设计活动。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文字,他们只能运用简单的图形在山洞岩石上去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很多部分都是对狩猎场景的描述,非常生动,栩栩如生。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也许对我们来说同样也是个重要的开始,对他们来说在那个时候这就他们的语言,是对生活对情感表达方式。内容的选择,人物的设计,整个画面的布局,还有对于画在怎么样的石壁上,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无到有,这一刻开始他们改变的自己的生活。在打猎的过程中,为了很有效的猎杀动物,他们开始为自己设计和制造工具,在自然界中合适的石头,把他们打磨成非常的锋利,这样大大提高他们的捕猎的效率。还有后来的陶器,从一堆烂泥经过大火高温的处理变成一个个人们的生活用品,上面还设计着有各式各样的纹路和图案,点缀着生活,丰富着人们是视觉。对青铜器的设计,在国内最早发青铜器遗址是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均为夏代晚期。一开始人们就把青铜器分成了礼器和兵器两大类,成为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夏代青铜器的纹饰,除了乳钉、圆饼和几何纹以外,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两眼之外,其他部分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3 山水画与设计

在山水画中,对于空间的想象,层次的表达,意境的追求。整个的绘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设计过程,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有很多的地方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在国外设计教育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设计教育体制上和成熟的设计市场,很多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搬,不能一味的盲目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去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没有自己的思想、灵魂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做設计就需要自己有思想有想法,对社会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国外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而国内的呢怎么看都是很土的不好的过时的东西,旧的东西应该被遗忘,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没有过去那未来呢,所以我们向过去向前辈向历史去学习,借鉴吸取养分,从而在站的前辈的肩膀上更好的发展成长,完善我们的设计,在设计中去体现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特有的特质。成为我们自己的设计,不在是模仿抄袭,而是能够体现东方人独特的思想文化,让世界了解我们熟知我们,去从新认识我们的文化,让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的设计互相交融贯通,取各自之长尽善尽美。

4 结语

八年级上中国山水画教学反思 第5篇

山水画与其他的国画不同,它使对风景的描述,表达的是大山大河的巍峨与澎湃,与人物花鸟绘画需要对事物观察入微不同,更需要学生去理解那份感染力,面对优美广阔的风景,心境自然而然的会更开朗和放松,这份心情如果能够透彻的融入其中,作品一定不会缺乏内容。学生在饱览祖国山河的同时,自己找到欣赏的位置和角度,自己选择题材和技法,把美丽的部分画在纸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的感悟能力有着不可言喻的提升。同时这个创作过程对学生的自身修养也是一种历练,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环境进行绘画,也可以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进行绘画,再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对山水国画有更好的总结和判断能力,不断的巩固和加强综合的能力水平。

学生的自我个性情感应适当的注入画作,带有感情的创作和下笔,让作品自己说话。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可以张扬,可以洒脱,也可以委婉和静雅,常常会在作品中体现,但山水绘画的主题也有自己的内容形式,加上笔法技巧,如果学生能够收放自如,既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更能抓住作品的灵魂。我们在分析古代大师的作品时,常常会说出大师的下笔习惯和画作的特征,交代大师的性格和背景,正是因为如此,山水与人性之间都存在的共同寄托就在这张纸上。情感是虚无的,对所看到的风景的理解也是虚无的,要让其他人也能感受到这些不能用语言和文字切实表达的东西。学会理解和体悟作品本身,以笔代嘴,以画为心,情景合一,才能触及到艺术的高峰,进入国画山水的真正境地。

国画山水的创作不能刻板,不能统一评价标准

中国国画最大的特点是不追求一味的“像”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以及对气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以“像”或者“不像”来评判作品,那么国画山水很多是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对作品之注重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话,往往会让作品停留在直白无味的复制阶段,要在山水画中做到传神,在画面选择和采集时就已经能够把握住气的概念真正的展现作品,这是中国画中最核心的意义。因此,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种“不像”的气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突破点。

学生在学习国画山水时,是要把自然风光用主观意识的理解进行实体转化的过程,与油画和素描的再现不同,不能光光追求细致的比例和结构,不仅是水墨画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对这个作品也是一种强求。山水画应该摆脱这种对具体事物做到惟妙惟肖的复制,而只需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作品更多的要去表达山的势气、水的灵动、树的沧桑、云的缥缈。只有对大师作品加强研究和分析,精心设计和构思,做到心与神的统一,才能不让作品平淡无奇,淹没于大众的市集之中。适度的夸张和想象也是对作品的再加工,细节的合理想象会让一幅静默的山谷增加生气,比如山谷中的几笔鸟儿会让耸立的山川凸显巍峨的空间,潺潺溪流中的石头会让喧闹中带有一丝平静,古松下的行人会使得画面多几分和蔼。不用真的看到什么就画出来,也不用没有就不画,掌握所画物质的特性和本质,会更好的抓住其要领,不可被“像与不像”所拖累而束手束脚,敢于创作是自信心最好的诠释。不要太过于在意其他人的理解和评论,但也不能刻意的去画蛇添足,俗话说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也是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画山水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知识结构、笔法技巧、身心修养、个性表达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追求。而且每一步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才能做好,这其中的努力和练习只有在自己能体会得到。即使是富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在任何环节中疏忽大意都可能会前功尽弃。而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也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艺术体系,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和技巧,在提供基础教育的同时,增加相关历史的了解和欣赏,让学生储备能量后展现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6篇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教案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朱晓

邮政编码361101

电子邮箱zhulaoshixm@sina.com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一年学生

2、学科:美术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2)网上收集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山水画的创作原则。(3)网上观看视频,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二、教学课题

遵循美术的教学规律,以欣赏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感悟山水画的创作原则,课堂教学以认识作者的思想境界为解读山水画意境的立足点;建立“赏析——探究——理解——实践”的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通过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进一步探寻中国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

三、教材分析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是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的第2课内容。是在学习《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之后,具体学习中国山水画课题;也为后续学习《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内容垫下基础,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课学习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看画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穷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从表现技巧来讲,笔墨就是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高雅或低俗。内容好坏容易明白,而格调如何,就不是容易一下看穿的。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

1、教学目标:

(1)感悟中国哲学思想,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

(2)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3)学会从自然风景中体会山川的美好和抒发个人情感。

2、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2)学习山水画技法

3、教学难点

借助笔墨技巧,创造山水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发挥互联网条件下收集资料的便捷和教学中的学科资源应用与研究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拟定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交流研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

(1)讲授法。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教师运用讲授法介绍画家研究画理画论和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帮助学生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分析法。通过作品分析,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教学活动。

(3)示范法。山水画是通过笔墨传达画家的情感,技巧性较强;教师采用示范法讲解范画教学,能直观演示笔墨关系及画面处理方法。

2、学法:

(1)比较法。将两种不同类别的画种放在一起比较,能清晰快速找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工具应用、构图造型、色彩表现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能较快鉴别山水画与风景画的不同特征。

(2)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法对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自主探索研习,有利于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3)尝试法。通过对山水技法的练习,了解基本造型方法。山水画有多种表现技巧,笔墨变化丰富,色彩运用各有特色。让学生动手学习基本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搜索资料

课前要求学生围绕本课学习内容,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山水画知识,整理学习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百度链接】

中华五千年:http://(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画理资料展开讨论,生生、师生交流互动。)“古画画意不画形”、“树石不取似,意到便已”、“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师评述: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这是山水画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而把自然界的物象和人融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情与景的交融。这就是历代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原则。

3、画种比较,探究画理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比较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PPT展示:

(1)工具材料的不同。西画多用平头笔,如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等,调和颜料作画,画出的作品一般都叫“风景画”。而用毛笔和水墨颜料,画在宣纸和绢上的中国风景画,都叫“山水画”。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不同。西画画风景要支起画架子,大都以焦点透视的方法对照景物如实描绘,包括光影、体积等。如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荫道》。中国画则讲究“搜尽奇峰打抄稿”,把要画的东西目识心记,古人称为“腹稿”。在构图时,可以散点透视的方法,一段段记录不同景色,形成独幅或长卷,可以从山前记到山后,可将不同季节的景色描绘在同一画卷之中,表现起来能够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常以三种构图(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创设画面。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唐寅《山路松声图》。

【百度链接】

《林荫道》http:// 《山路松声图》http://wenwen.soso.com/z/q167503243.htm。

(3)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国画的表现方法是通过笔墨来“造境”。西画多表物,国画多抒情。表物主要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抒情是主观地表情达意。

(学生以“画当为山水传神”为话题,围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特点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师述评:古代画家追求“外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潜心观察事物变化以及其中人物的神情动态;“中得新源”即将画家心之所感,意之所得融会于画中。又强调“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画家作画,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就是头脑中已酝酿成熟了,才能达到如此传神境界。

4、示范方法,艺术实践

(1)教师通过实物展台示范画山水画的步骤。从作画的起稿、勾线、皴擦、点染、上色等表现技法,以及笔墨变化,空间创设,意境传达等画面的处理方式逐一讲解演示。教师着重介绍画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以及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2)教师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临画步骤图进行山水画技法的练习。按临画步骤实际操作,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体验山水画意境的创设过程。体会画家将时代精神融于笔墨之中,表达情感的创作方法。

5、归纳总结,课后拓展 PPT展示:

(1)总而言之。师述评: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受古代哲学影响,画家多精于研究画理画论,传承流派。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为创作理念,运用散点透视法追求诗情画意和笔墨韵味,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形成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2)课堂延伸。①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赏析文章,谈谈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②网上观看山水画技法教学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山水画技法

六、教学反思

1、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精神,本课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教师抓住高中学生思维敏捷、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学习资源的强大功能,课前提供与课题学习相关的百度链接网站供学生有针对性的上网收集学习资源,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化于学科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由此,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类型中国山水画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引发学习兴趣。从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本课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对传统艺术了解的热情和愿望,这是顺利进行本课学习的根本保证。

2、本课教学重点在于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和学习山水画技法两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收集资料亲自分析、探究画理、体验教材阐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网上接触优秀作品及作品鉴赏,积累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在技法学习方面,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找出中西绘画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工具材料、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笔墨意境的追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与西方风景画不同,是以生活中真山真水为原型,经画家内心,借助笔墨技巧,艺术地创造出来的,不能只经认真地写生完成学习全过程,必须掌握独特的造型方法,融合自身感受方能完成。经由教师课前安排学生网上观看山水画技法视频结合教师课堂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多分析研究,逐渐达到比较准确地应用笔墨技巧的程度,使得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3、中国山水画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为创作理念,凸显山水画的抒情性。教师需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看画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穷的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是本课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教师通过精选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将山水画的创作原则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指引理解山水画家创作思路、正确赏析山水画的门径。教师的范画改变过去用局部山、石、树等为基本技法的作法,采用完整的构图,使得原本单调的练习变得丰富而有美感,同时还有一种空间关系,并详尽介绍了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以及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学生的自身艺术实践有利于学习笔墨功夫,促使学生明白笔墨可以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的高雅或低俗。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造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也就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美版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山水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8篇

一、对中国山水画中“远”的意识的认知

对于“远”, 大多数学生以为只是近大远小而形成的纵深空间, 这是西画的空间观念。然而, “远”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说不仅是客观空间的再现, 而是源于中国文化和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不同角度的观察。在中国山水画中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是独特的, 对于“远”理解与表现是特有的。“远”是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的重要元素, 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远”字, 也是中国山水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 以及中国文化的映射。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写到:“西去山, 别泽其远近。”宗炳《画山水序》就有“里划三寸, 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 体百里之迥。”以及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讲到:“山有三远:自山下面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 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暗。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飘渺。”等等。“远”的意识由来已久, 在绘画过程中画者不仅仅是利用它来使画面有空间感, 也是画者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在古代, 画者的地位普遍比较低, 即便是文人登堂入室之后, 也是受到这样或那样约束, 致使他们多少都有些许惆怅和压抑, 但迫于事实只有把情思寄予山水之间, 在纷繁嘈杂的世界中寻求片刻安宁和心灵的自由自在。“远”不仅是人们意识形态, 也是绘画者对现实的抗争, 元四家和清代的石涛都是身体力行者, 不然也不会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 这些名作都是在他们远游的过程中, 不断地体会和不断地提炼才得以完成。他们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投射到山水画创作之中, 并在山水画远逸的空间中感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画境。

这种“远”空间观念在现在的大多数的高考学生中和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是陌生的。对西画的理解的不完整性和对中国山水画的陌生感, 使得他们在学习山水画时不得要领。因此, 我们必须引领学生去认知山水画“远”的观念, 通过对大量山水画名作解析和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分析, 同时带学生进行实景的游历, 逐步让学生混沌的空间观明晰起来。

二、对于中国山水画移步换景的观物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从画面看山水画是二维空间艺术, 但是它给我的空间感受是多层次的, 空间是博大而辽阔静谧的。而且, 我们不仅能看见前景也能看见中景, 有甚者可以观止远景。这种特殊的空间表现源自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哲学观念。

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 在西方绘画中被认为是不应该出现的, 而且有悖于科学。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之中, 大多以西为主, 空间观念已远离中国山水画之思维, 继而较难理解山中有屋, 屋中见人的奇特景致。岂不知这是中国山水画的移步换景之方法, 通过画者在山中的游走穿行, 经过随物婉转和与心徘徊的提升, 创造出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不容于世, 悦于山水”的心灵写照。从这一基本原理入手才能让学生较为清晰地了解中国山水画, 看懂中国山水画;让学生进入大自然中畅游, 感受山水从理到情上有系统的认知。

这样的换景式的空间变化, 在画面中通过形的叠压和推的形式得以完成的。在一张白纸上两个不同的形如没有叠压, 那么它们是在一个平面上, 没有前后关系。如果两个形有叠加, 它就存在空间关系了。这种空间关系是平面的, 不像西画是三维的, 因而, 把散点透视归为中国山水画空间法则是不妥的。学生谈到透视就认为一定要有焦点和灭点, 然中国山水画是多视点的, 多角度的, 因而, 它不存在西画那样的透视关系。通过图形与图形的叠压组合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了解到山水画空间组合是平面的形式出现的, 从而使得学生规范地运用山水画基本法则, 而不至于肆意涂鸦。

此外, “推”移使得空间更加辽阔、深远, 这是心理空间的营造。在画面中游走, 从山外走到山里, 从山里游出山外, 随着视觉的推移变换, 画面空间也随之“推”向远方。通过形与心的双向空间的缔造, 使得中国山水画更具独特的韵味。

从形叠加的空间关系学习与推演到心理空间“推”的拓展, 学生在实践的操作与运用中逐渐掌握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手法, 同时经过实景的传移模写, 再到创作练习, 让学生从技法上到心理认知上都有全面的了解。

三、体味中国山水画的诗意化空间

经过“远”的意识的阐释和移步换景式的观物方式的研习, 学生对于山水画空间形式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 并对创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画面中多缺乏内涵, 较为空洞, 缺少感情元素。这也是山水画教学中重视技艺的训练, 而轻视了文化的积淀的原因。与中国山水画最为贴近的文学艺术就是诗歌。因而, 在山水画教学中应加入诗歌的赏析,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和山水画的关系, 从诗歌中的对仗上, 景物的枚举和历数中, 都可以看出诗与山水画的内在相呼应。“李侯有句不肯吐, 淡漠写作无声诗”和“诗画本一律, 天工有清新”, 诗与画在创作审美意象上是一致的。诗中的画意深深影响和启发着山水画家。山水画不仅是纯技法的展示, 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诗与画不是简单的画上题诗, 而是诗的意境与画的意境的交融。如元代钱选的《秋江待渡图》, 画面中部是辽阔的江面, 远处为不绝的青山, 近处有一簇红树, 树下有人引颈眺望, 江中有一叶扁舟。从画中能体味出“山色空蒙翠欲流, 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 久立行人待渡舟”。更体现出画面的秋意浓浓, 同时也隐喻着世间的待渡人。让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这种意境不是刻意的, 而是有感而发, 触景生情, 从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更具文化内涵。时间艺术的诗歌和空间艺术的山水画交

浅析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宋建珍 (苏州市第五中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选择题在政治学科中所占的分数比重较大, 但是政治选择题又是学生的失分很严重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数, 笔者经过一定的研究, 简单地对如何答好政治选择题, 作了如下体会:明确题意、方法得当。希望以此为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政治;选择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政治学科的选择题, 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是学生最没有信心的, 教师最没有快捷有效办法传授的题型, 得分率也很不理想。多年摸索, 总结出了一些解题方法介绍如下:

一、明确题意

首先, 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要点。其次, 仔细阅读与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基础。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 反复阅读题干材料, 吃透题干。最后, 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即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 逐一分析题肢, 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 排除与题干的规定性违背或无关的选项。

二、方法得当

解答政治选择题关键是审题。审题要力求做到四审:

(一) 审题型

首先, 要确定题型, 是单项选择题, 组合式选择题, 还是不定项选择题, 特别要注意在不定项选择题中的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的题型要求不同, 取舍就各异。

其次, 要确定好思维方向。明确哪些是正向选择题, 哪些是逆向选择题。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正确的选项不能入选。

(二) 审题干

审题干就是要弄清题意, 明确题干的规定性,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如何确定题干的规定性呢?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 要明确题意。从前几年政治单科高考试题看, 绝大部分选择题的题干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 这一段材料主要讲什么意思, 必须读懂、弄通。同时, 要明确材料后面的要求, 规定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 主要用“表明”“说明”“启示”“体现”“原因”等五种规定性来限定答题的思路。

其次, 要着重弄清题干在内容、逻辑方面的规定性, 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如内容范围的规定性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还是“哲学生活”或“文化生活”;逻辑方面的规定性尤其应该看清, 是以果寻因, 还是以因求果;是找区别点, 还是要找共同点等。

(三) 审题肢

正确的题肢必须反映题干要求, 可以先试用排斥法, 确定哪

相辉映, 让观者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双向感受。让学生欣赏诗的优美同时, 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 而不是麻木不仁的无病声吟。

综上所述, 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专题的中国画山水画空间的讲解和训练, 让学生从西方的焦点透视的视觉习惯中慢慢脱离, 逐渐掌握山水画空间营造手法和潜在的规律。通过对山水画“远”的意识的剖析、移步换景式的实景写生和游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独特的空间美。同时进行相关诗歌的讲解和诗与画的内在联系的讲解, 从内容到形式, 从实践到理论, 从外在到内涵, 全面些是正确题肢即符合题干规定性要求的题肢, 哪些是错误题肢, 即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当然这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然后找出哪些是干扰性题肢, 即题肢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 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再次还得确定哪些是一级引申题肢, 哪些是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 一般选择题二级延伸就不需选择。这样淘汰选择, 有利于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四) 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

既然正确的选择必须是与题意吻合的题肢, 那就自然要求做到以干求肢。明确题意后应着力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 许多学生的疏忽恰恰在此。题肢的观点本身错误或包含着部分错误的学生并不难排除, 但有几种情况却常常对学生诱惑很大:一是重项, 即题肢的观点不在于说明题干的规定性, 而是对题干规定性的变相重复。二是异项, 即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三是大于或小于项即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例如有一道高考题:

我国现阶段的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由我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由我国的宗教制度

C.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由我国的民主制度E.国体

我带着同学们一起进行四审。四审的结果是:

第一、本题是单项选择题, 是正向选择题, 是内涵型选择题。

第二、题干的规定性中“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关键词;“我国现阶段”是限定词, 规定了时空范围, 内容是政治生活。

第三、A项正确, 应入选。B项是错误选项, 应排除。C项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 应排除。D项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 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一致, 应排除。E项的观点大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 应排除。由此可见, 在解答此题时通过“四排”, 即排B项叫排错, 排C项叫排重, 排D项叫排异, E项叫排大的解题方法, 将各种与题干规定性要求无关的选项排除后, 正确选项也就自然产生了。可见, 同学们在解选择题时一定要根据各题的具体要求, 从各题的客观实际出发, 才能达到应有的解题效果。

选择题是考察我们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察我们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题型, 在高考中整整占了66分, 做好这部分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 以扎实充足的知识为基础, 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有必要建立错题集, 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当然, 也更需要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的习惯, 凡事多思考勤动脑, 好的思维是锻练出来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有效得分。当然这需要老师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点拨引导, 需要学生通过踏实的训练和领悟才能达到。

认识山水画空间的构建。在教学中渐渐将学生引入到山水画空间意识形态中来, 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得以更加广泛的继承、传播和发扬。

摘要:在当代高校山水画教学中对于山水画空间构建方面的研习较为缺乏, 使得学生在山水画学习与创作中出现乱用空间表现手法的现象。通过对于“远”的意识的讲解和对移步换景的观物方式在教学中的实践, 并加强对诗意化空间的赏析, 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对于山水画空间法则的滥用, 并能区分中国山水画空间观和西方绘画的空间观。

关键词:山水画,空间,远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名人面对失败挫折的具体事例下一篇:关于写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