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

2024-05-25

“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精选12篇)

“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 第1篇

世界那么大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最近一段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其火爆程度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般,可能大家都对那种四处旅行的感觉特别羡慕吧,喜欢那种有能力实践自己突如其来的想法的快乐。

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于旅行,我也特别迷恋,对其充满着一种神圣的向往之前,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自己,没有资本,也没有勇气到更远的地方看看吧。

年少的我,喜欢看安妮宝贝的书,喜欢那个穿着白棉布裙子的叫做安的女孩。渴望像她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去西藏,看碧青如水的蓝天,观赏潮湿的落日,去某个没有人曾经去过的地方,寻找忽然而至的浪漫邂逅,感受生命的平凡与挣扎。

与其说这是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倒不如说那是一种对于文艺与优雅生活的向往吧。年少的我觉得生命就是应该要好好折腾一番,才能够将内在的潜力彻底榨干,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前方总是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现在的我,对于远方的渴望当然没有那么强烈了。偶尔也会携三五好友出去游玩,但从来都不会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样子,而是会经过细致精密的计划,因为谁都不想将自己仅有的假期浪费在各种突发事件当中。

当然,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幻想,什么时候,可以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去某个遥远又未知的地方。那里有着美妙的湖光山色,有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没有过多的人摆一个个奇怪的姿势在晒“到此一游”照,也没人有喧喧闹闹地排队要去观赏某个景点。

其实,世界上的`美景很多,它们的存在永远都是无言的。只有在静默中,才能够保存那份最初的完满。要是人类一旦发现了,那它们也就不再是它们了。就像动物园里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

又或许,那种想法不过是人类自视甚高的表现罢了。在伟岸的自然面前,我们其实不算什么,不然苏轼怎么会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呢。即使我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掌控它。许多时候,地球不过打了一个小喷嚏,身上的跳蚤就只能无奈地纷纷坠落。

所以,当许多人在践行着所谓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时,许多时候,我想到的是,除了脚印,你什么都没留下,除了照片,你什么都带不走。

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辞职信,使我想起高晓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是吧,我们应该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意即诗意与梦想。顾少强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含意正是对诗意与梦想的追求。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活,令她那颗渴望诗意与梦想的心灵渐生“苟且”的厌倦感,于是她随性而为,“说走就走”去潇洒看世界。她的这一番举动,实在令陷于“苟且”而欲逃不能的我等俗众羡慕神往。

还有诗和远方,生命才丰盈与完满。物质化的现实使我们很好地生存,精神化的诗意与梦想,却使我们美好地生活。缺失诗与梦的生命,必然是畸形而枯涩的。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无情地奚落那种缺乏诗和远方的生活:“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相反,若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则生命会变得丰盈而完满。切格瓦拉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是革命者,还在于他是富于诗意与梦想者。他爱好文学、旅游、摄影、雪茄和手表,他有浪漫的革命梦想。这一切,使他虽死而生命丰盈与完满。这种丰盈与完满的生命,不正是顾少强“想去看看”的诗意和梦想吗?

诗和远方如此美丽。可是,在物质化的现实中被挤压而苦苦挣扎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超脱现实而勇敢去追求诗意和梦想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个诗与梦凋零的物质化社会,无数人熄灭了诗与梦,而甘于“眼前的苟且”。当“拜金女”盛行,当《小时代》受热捧,“蚁族”和“蜗居”们很难不放弃他们的诗和远方。也正因此,当顾少强的十字宣言出现,曾经心怀诗和梦的我们,才会如此受感动和被感染,一些人甚至学她“说走就走”去旅行。

只是,诗和远方,真的只有“去看看”才能觅得吗?我们是否存在一种“远方才有风景”的审美误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会不会是一种看似洒脱的非理性呢?顾少强辞职后违背“不代言”的承诺,终于为旅游公司代言,这是不是对其追寻诗和梦的自我否定与更正呢?

我想,更深刻的诗和远方,不在别处,而在当下。珍视当下,于当下觅见诗意与梦想,才是生命丰盈与完满的真谛。生命是渺小而物质的,但身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却可以从珍视当下中创造伟大与诗梦。日本影片《入殓师》中的小林,尽管职业卑微且龌龊,可他在给每一位死者化妆时,倾注慈爱与敬意,从而使阴森恐怖的死亡充满温情和诗梦之美。林语堂在《人生的乐趣》中,列举李渔《闲情偶寄》里写柳蝉、写衣饰、写午睡的文字,赞美中国传统生活的诗意和梦想之美。李渔这些文字写的都是当下平凡的小事物,但因为珍视当下,我们便从中发见了诗和梦。与顾少强“说走就走”的寻觅诗梦之举相比,这些于珍视当下而觅见的诗和远方,不是更切实、更深刻吗?

于珍视当下中觅见诗和远方,我们的生命将不再“苟且”而变得丰盈与完满,我们将获得远比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深刻的生命憬悟!

“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 第2篇

——题记

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一朵朵缥缈的云,我好像看到了自由,不知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我才能迎来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叛逆?是张扬?还是不堪束缚?或许都有吧,但这不才是真正的我吗?!

摇摇头,带上眼罩,陷入深度睡眠,因为我将要再度回首,探寻那错过的风景……

第一站:浪漫之都

巴黎—遇见旧时光。来到巴黎就感觉仿佛回到了黑白照片的时代。虽然古老,但我想说我感受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我告诉自己,这不是黑白电影,这就是巴黎,看上去的老旧但在巴黎人眼中却尤为的珍惜。也许这就是巴黎吧,一个喜欢着古老恋旧的城市。而我,也就这么迷恋着这儿的每一处历史原貌,不管是850年的巴黎圣母院,还是凡尔赛宫都让我觉得这儿就是这样。

走到巴黎圣母院前,那个停留在书本中的建筑忽然立体了,卡西莫多的现实版本也出来了,我没想到今天所看到的巴黎竟然让很多书本中的人物都找到了归宿,而那个善良的敲钟人天天守着的地方就这么历经百年在我眼前真实的屹立着,那一刻是历史与文化的敲击,当站在彼岸欣赏这850年的建筑,年华与岁月都能鉴证这一古迹的真实感;而当你走进的那一刻,就如同发现外边中竟刻画了如此惟妙惟肖的雕刻,可那个敲钟人的地方始终只能留在书中。

第二站:丽江古城

小桥石狮的娇小,一霁月华斑斓,又有多少折腰。一场林中的世外古道,一押琴间的缭绕环音,你也会愿席坐樽酒对月饮。种魂的曲,下蛊的茶,出鞘的剑,想着住在竹尖唯美的月,连眼神也会是凄迷。仿佛走进了金庸的书中:一袍醉红的宽袖,几许婉约的拈花。一张瓷白的故事写满了我的天下,笑意染过,被浓墨的相思,与泪睡在宣纸上。烛灯玉照,眼泪是一种不说话的痛。

几笔潇洒,岁月的输赢,怕是谁都会有用泪做的牵挂。与影又画了几烛,在词丛中寻觅蹉跎,倦中爱恨不歇。把梦酿了几坛酒,把泪沏了几壶茶,看人生都是浊世。眼下月浓风轻,露洒阶前。临窗几丝愁,又在轻敲时光的模样,人间看人间,何处不是沧桑,一把娇梦都是泪容。

到世界各地去“淘宝” 第3篇

还在勒紧腰带,为得到一款lv而忍住一切消费欲望吗?还在婉拒一切聚会,只为了得到那一套心心念念的香奈儿套装吗?要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叫做关税。脱掉关税外衣的商品,每一样都离我们的荷包更近。还不赶快跟随我们的血拼之旅一起去海外淘宝!

时下最in的购物方式,就是去世界各地淘“零关税”的心爱之物。知道哪里买Gucci最划算吗?知道哪里的比基尼又炫又便宜吗?下面的清单你一定要看!

奢侈品:大牌不再遥不可及

没有哪个女孩能抗拒奢侈品的诱惑,没有哪个年轻的钱包能持续经受本土奢侈品的洗礼,好,那就到这些奢侈品的原产地走一圈。

法国:LV,longchamp、lancel的包包几乎都是全球最便宜的。Hermes、Dior、chloe、chanel虽然未必个个都有令人垂涎的折扣,但是我保证,在法国的款式和系列都是最全的。

意大利:GUCCI、TOD’S、giorgio、armani、salvatoreterragamo、PRADA,原本定价就比本土低不少,赶上大SALE,保证你买不动。

美国:这里的coach差不多就是工薪阶层人手几个的档次。CK打起折来,比ZARA都便宜。

德国:双立人、菲仕乐比国内便宜很多,在厨具里面,它们也算奢侈品噢。

数码产品:抢先一步做潮人

日本:无论超级新潮的数码产品,还是小家电、日本的“秋叶原”都能让你满载而归。

中国香港:如果你懂行,在香港淘数码产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化妆品:不用紧缩腰包,你爱的全带走。

中国香港:这里几乎是化妆品的天堂。各色进口品牌、药妆品牌、香水,都有不亚于原产国的折扣,“购物天堂”的名号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法国:药妆店的薇姿、雅漾、理肤泉全世界最便宜。另外,很多尚未进入中国的化妆品牌也超级实惠,比如,CAUDALIE,NUXE等。另外,法国盛产香水,种类繁多,价格实惠。

美国:当然是倩碧——便宜到你瞠目结舌。

德国:买施华蔻非常划算。

特色手信:走过路过别错过。

澳大利亚:绵羊油,选择多,价格低。

泰国:内衣﹠比基尼,令人目眩神迷的款式和花色,比原产国都丰富得多。关键是,价格非常便宜,大约是国内同品牌同类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到世界去初中作文 第4篇

一书一世界,一卷一洞天。——题记

像袅袅清爽的微风,似朵朵翩跹的扬花,如缠绵而过的一湾碧水,似含情脉脉的一泓清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而我独爱书的世界。

归园品菊香

到书的世界去,轻轻推开第一扇门,扑鼻而来的是一缕清幽淡雅的菊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短七十天的仕途,你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你明白心之所往才是你最该追求的方向,所以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甘愿当“带月荷锄归”的农夫,远离世俗的一切干扰,去追随自己想要的人生,与菊相伴,畅情饮酒,看蝶舞翩翩,嗅菊香四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渐沉的暮色中,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返回院中,嘴边吟唱着诗句,享受着闲适的生活。渊明,守住寂寞的你寻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你不是因为寂寞而美丽,你是因为美丽而寂寞。

岳阳忧天下

到书的世界去,慢慢敞开第二扇门,一股似江南水乡特有的水雾扑面而来,细密的雨丝夹杂着忧愁不停敲打着诗人的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被贬谪,他却时刻不忘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凄婉的月色之下,他举起一樽清酒,扶着栏杆,任月光洒落在他的脸庞,浑浊的海浪压低了他紧锁的眉头,心中不由得发出接二连三的叹息:天下数以万计的百姓究竟何时才能够脱离苦海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啊!为官者不就是应该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吗?如若天下都是像你这样为人清正廉洁、真正能够为百姓着想的官员,那么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或许早该实现了吧!范仲淹,你的诗是那样的苦涩而又伤感,不知是否还能有人吟咏出你的半分深情。

葬花吟命薄

到书的.世界去,悄悄打开第三扇门,迎面而来的是漫天飘飞的花雨。“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凋零的残花在狂风的摧残下又何尝不想为自己赢得最后一丝生机呢?可它直至被泥土淹没也仍旧无人怜惜。这触目惊心的画面不觉映入小女子黛玉的眼帘,她凝眸,凝眸处,不由泪轻弹,此时她正在为昨夜寻宝玉不见而独自哭泣,她的眼泪打湿了满地的残花,她感慨着自己的命运就如同这落地的花儿般悲惨,便轻轻荷起花锄,欲为这些孤单的魂灵找到一个归宿。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奈何红颜薄命?奈何门衰祚薄?当初的葬花人如今泪已干,她脆弱的生命终是抵不过风吹雨打的痛,当花儿再次凋零之时,便是她泪尽之时。罢了罢了,美好总是韶华易逝,何不把眼泪全部化作炽热的感情报答给你一生痴爱的那位男子呢?黛玉啊,若你能少一点悲观的话,也许你的生命本不该是这样的。

到世界去的优秀作文 第5篇

以地为席,以天为被,以石为枕,山川万里,不过枕边之玩物。世界就像是一个屋子,一室之大,无边无际,没有人知道谁是你的室友,也没人知道你究竟身在何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走走。去看看身边的一花一木,周围的万事万物,融于自然,心观万物。――题记

静坐在窗前,看窗外繁星闪烁,皓月千里,心无外想。或呷一口清茶,细品其中滋味,苦后甘来;或携一纸癫狂,笑谈人世苍凉,闲中作乐。时间渐渐疲惫,终于再也抵不住眼皮间的引力,安详的,带着笑容睡去。

已而朝阳在山,光芒洒在天地之间,睁开蓬松的双眼,抚摸着桌边的光芒,温暖和祥。手边的“地球”散发着刺眼的光芒,疲惫的大脑又开始累一天的忙碌,看着这小小的“地球”,我现在身在何方?为什么我找不到我的身影?无奈的笑容出现在脸上,原来世界这么大,我・・・・・・

当时间渐渐老去,我经历了太多失败与无奈,当我渐渐长大,“世界有多大”这个问题上洒满了我的好奇。

世界那么大,太阳每天如此准时的东升西落,他累吗?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辛酸,那早已化为大气的一部分的汗水,又有多少人嗅到?或许人们因为这是自然定律而习以为常,可在太阳带来的光芒中,你们没有感受到一丝凄凉吗?世界这么大,我・・・・・・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看这史上著名的战场,看看刀光剑影后的历史。战火硝烟处,金戈铁马时。历史的铁骑无情的碾压过来,太多的过去已成尘埃,然而三国的鼎在历史长河的冲击下,以其威武的姿态留了下来,留下了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三国赤壁之战,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成王败寇。于是出现了东南风起,火光染红了天际,哭声、号角声、刀剑声响彻云霄的画面。这场战役,或许是曹孟德的耻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也不失为一段功绩。

登于山巅水涯之上,遥望无边无际的滔滔江水,心有无限感慨却不知如何发,纵观华夏千载历史,悠悠华夏文明,又有几场战役能够比拟这场惊世之战。面对着壮阔的美景,能够在此进行一场大战,在这浩瀚江水的陪同下,纵然陨落当场又如何,同这美景一同沉寂,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赤壁因一战而成名,我心因赤壁而回归战场,静静品味风中的血汗交织的气味,品味这万里的硝烟。赤壁之战,带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来造就了一场战争的胜利,战争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当你失去了百万人民的生命,战争也给予你应有的回报,地位、名望,以及这亘古不朽的英灵战场。

赤壁是一个可以洗尽自身铅华的地方,淘去污秽,留下的是最纯净的自我。感受这百万的英灵带给你的洗礼和震撼,静静的铭记这个在历史的铁骑下保留下来的圣地。

他们永远不会变老,当我们活着的人们都已老朽;年华不能使他们厌倦,岁月也不会让他们愧疚;日出日落,我们缅怀他们直到永久。

两次世界大战是令人们感触最多的战役,每一次的发动都令人们感到恐慌和不安,每天城市上空都会飞来一架又一架的飞机,不知是敌是友,有些还时不时的丢下几个炸弹。人们生怕哪天一颗炮弹就落在了自己的.家门口,而自己和亲人在炮火中前往天堂。就在这样的动荡中,各个正义的代表,也是积极的维护世界和平,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员伤亡,打败敌人。

当然,正所谓邪不胜正,最终的胜利还是正义的一方一数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与许多次可以称得上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二战时的“诺曼底登陆”。这次被称作“霸王行动”的计划,使得三百万士兵成功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诺曼底。这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么大的世界,我先去看看,看看诺曼底壮阔的海岸线,看看善良的人民风情。枪林弹雨中,惊涛拍岸处,百万勇士,流尽自己的汗和泪,血水染红了诺曼底的海岸线;数十国家,倾尽全国之力,多少妻离子散,但却毫无怨言。他们是英雄,是战争的牺牲品,但也是战争让他们发挥了自己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尊严,奉献的权利。

诺曼底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从没有因为血迹而遮盖其美丽,反而带来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令人不禁肃然起敬。在这个埋葬了无数勇士的城市,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到海中无数的英灵,我无话可说,只想低下头,这是一句话走进我的脑海:“奉献是没有国界的,当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去奉献,哪怕是我们的生命,又如何,那时的我们是朋友,是兄弟,是亲人。”

终于,我明白了,世界很大,世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兄弟、亲人,我们都是为了世界的繁荣而努力,我们是一家人。朋友,到世界去,去看看壮丽山河,看看无边旷野,了解各个地方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个地方都让人感到肃然,每个地方都有其光辉的历史。

朋友,到世界去,看看世间万物,见自己融入其中,用心感悟。感悟世间之美好,在山水间徜徉。

到世界去为话题的作文 第6篇

当我一走进海底世界的大门时,我就被眼前的美丽景象迷住了:在一个大大的水箱里各种各样的绚丽多姿的鱼儿在自由地游来游去,有身子像军刀一样的七星刀鱼、有叫声像小孩子啼哭的珍稀娃娃鱼、有像洁白无暇的白玉一样的叫丝石魲、有身上写着“川”字的滑稽小丑鱼、还有数也数不清身上有着非常漂亮花纹的小海鱼……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100米长的海底透明隧道,蓝盈盈的海水里数以万计的美丽鱼群快活地围绕在我的身旁,让我体会了“人鱼共舞”的浪漫,我跟着鱼群一会左一会右地开心地跑来跑去,仿佛自己已经变成一条快活的小鱼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自由自在的畅游!

在妈妈的.召唤下,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海底隧道,来到热闹非凡的企鹅馆:你瞧,里面的企鹅一家正亲亲热热地挤在一起,咦?企鹅妈妈为啥一直趴在哪里一动不动呢?噢,原来她在那里孵企鹅小宝宝呢,哈哈,真有趣啊!对了,现在给你们说说他们一家的名字吧!可有趣了:企鹅妈妈叫路路,企鹅爸爸叫滨滨,还未出生的企鹅宝宝叫南南,他们一家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南滨路,有意思吧。

精彩的海狮表演开始了,两只长得圆滚滚的海狮在驯兽师的指挥下,表演了跳圈、对战排球、投篮、顶皮球….最让人捧腹的是海狮做算术题,驯兽师在小黑板上写下“2+1=?”时,一只调皮的海狮胸有成竹地跑到黑板下,用嘴巴叼起写着“3”的数字卡片,洋洋得意地摇晃着脑袋,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海狮也嘟起嘴巴,用它的前肢为自己鼓掌呢!

到世界各地赏花去 第7篇

第一站:澳大利亚

芬芳之旅

澳大利亚是一个花卉种植和出口的重要国家。熏衣草、郁金香、小苍兰、水仙花……只要你能想得到的花卉这里都有。在街边,在家门口、校园内等一些空旷的地带,你还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浪漫而多彩。躺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休息,抬头就能看见树枝上花朵形成的云海,透过阳光的照射,一层淡淡的红色就会投影在你的衣服上,还有斑驳的阳光,下午的时光你会过得十分惬意。

在悉尼的附近,有一别致的赏花景点——猎人谷公园(Hunter Valley Gardens)。这个花园占地25公顷,是新南威尔斯州最大的迷宫花园,园内有12个主题花园,包括意式花园、日式花园和英式花园等等,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能一并欣赏到世界各地花园的风格。当中最特别的当属以童话为主题的儿童故事书花园,园内把著名的童话故事的人物塑造成与真人一样大小的模型,童心未泯的大小朋友大可与《爱丽斯梦游仙境》的一众主角来个亲密接触;又或者漫步在种有近8千株玫瑰的香气扑鼻的玫瑰园中,找到你的心头好呢!

第二站:荷兰

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

如果你想在各个国家里找到最美丽的、品种最多的郁金香,那么到荷兰,到丽兹市的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

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郁金香花园,每年都将举办不同主题的花展。在今年,公园把中国作为设计主题,在公园内的不同区域体现中国的理念,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紫禁城花园”,以及用中文或奥运会运动项目命名的花卉造型等创意。极赋创意的‘灵感花园’以及品种繁多的鲜花展;而且还用鲜花制作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中国巨龙;通过种植24500多株郁金香和葡萄风信子,形成了一块15米长,10米宽的中国式新年传统嵌花图案。在花展期间,数种花卉球茎将被赋予一个中文名或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名。另外,这里也为游客专门设计了一个正宗的中国茶亭和一所奥林匹克酒廊,装饰物品也都是用干球茎制作的奥林匹克环。

在当地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到荷兰旅游,如果不看库肯霍夫花展,就等于没有到荷兰。因此,如果你有空来到了荷兰,一定不要错过这里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当然,还有更多的主题活动会让你看到花卉另外的艺术与策划魅力。

第三站:日本

樱花舞动的三月

每年的3月到4月,是日本观赏樱花的最佳时期,也是日本的春天。

当樱花快要盛开的时候,日本的新闻媒体就会不间断播放各地樱花盛开的时间。因此,无论是你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关于樱花的消息和景象,就像一场关于樱花的盛宴。而樱花好象总能带动每个人的情绪,像在过盛大的节日一样,在日本的街道上、公园里、寺庙内、城堡里都能看到成片粉红色的海洋,就连湖泊的堤坝上、铁路的两旁也到处盛开着樱花。

日本人对于樱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日本1000多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历史与人物都与樱花结下了不解之缘。7世纪的持统天皇就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而有日本花道始祖之称的嵯峨天皇会在每年的春天举办“观樱之宴”,日本的花见及花宴因而形成传统和习惯。

在日本“赏花”的方式有各式各样。如在樱花丛中悠闲地散步;和家人或朋友在樱花树下饮酒品尝美味过渡美好时光;坐在小船上欣赏湖泊两岸樱花组成的美景等等。更为特别的是很多场所(如公园、寺庙、城堡等地)会举办赏花活动或茶欢会,届时可体会到日本传统的赏花仪式,养眼的同时更学习了日本的文化。另外,和观赏其他花不同的是,樱花除了可以白天欣赏外,还可夜晚观赏,樱花在五颜六色彩灯的照耀下更闪烁着美丽的光芒,人们在花下饮酒、散步,无疑是另一种享受!

另外,樱花并不仅仅是好看,还可以用来品尝。除了传统的做成樱花饼和樱花茶外,最近还流行出做成樱花模样的蛋糕或是有樱花风味的糕点,很受欢迎。

樱花虽然开得短暂,但开花时却也倾尽所有的美丽,正像人生态度:“花如樱花,人如武士”,就像樱花花瓣飘落的那份从容和果断,不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精髓所在吗?

第四站:新西兰

寻找奇幻的花朵

在我的印象中,新西兰总是以奇特而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家的兴趣。开阔的空间、美不胜收的景色、靓丽的海滩、壮观的地热与火山活动、温和的气候以及让人迷恋的动植物生态, 这里就像大自然最原始的怀抱,让你融化在奇妙而变化万千的自然中。

在这里,无论你是身在国家公园的荒野之中,还是在经过精心修剪的私人花园内,都会发现许多新西兰所独有的原生植物和花卉。从最北的的贝壳杉森林到山地山毛榉森林,再到南阿尔卑斯山的高地草丛,几乎在各个地区都会有美妙而新奇的花卉吸引你的眼睛。

“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 第8篇

剧烈地疼痛从胸口处传来,叶晨勉力睁眼看去,只见眼前的世界一片血红,耳边,除了那带着几分兴奋的低沉兽吼,还有骨骼咀嚼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暗黑世界【1】想象作文3000字

要死了吗?

叶晨心里有些苦涩,在末世里挣扎了十年之久,每天小心翼翼,连睡觉都是抱着兵器,稍有动静便会被惊动,今天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没有抹去猎杀三头犬时留下的气息,被这头血角兽给追踪上了。

就这样感受着身体被一点点嚼碎,也许是个不错的死法?

叶晨心头浮现出这个怪异的想法时,自己也忍不住苦笑了起来,在知道自己回天乏力,彻底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时,他心中反而有一种轻松。

他在高中时,父母便出了车祸死去,只剩下一个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也许就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hllip;&hllip;

这十年来,凭借对死亡的畏惧,对生命的渴望,他浑浑噩噩地游走在生死边缘,如一条狗一样挣扎,残喘,有时他甚至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人了?

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吧!

也许是想通了,叶晨心中如释重担,全身心一阵轻松。

妹妹,我来了。

他的意识渐渐昏暗,陷入了沉睡。

&hllip;&hllip;

“哥哥,起床了。”

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紧接着,叶晨便感觉到一只冰凉的小手,捏住了自己的鼻子,他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腾”地一下翻身而起,身子下意识地向后暴退,然而动作刚做到一半,突然感觉背后撞上了一堵墙壁,背脊生疼。

怎么回事?

意识从模糊渐渐变得清晰,叶晨这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不在血角兽的血盆大口下,而是在一张柔软的床铺上。

他抬头望去,这一望,便是永恒!

床铺边,灯光下,一个清秀可人的女孩,睫毛幽长,嘴角弯着弧度,满眼笑意,她很漂亮,笑起来的时候,眼眸弯成了一对月牙湾,精致的脸颊上,也有两个浅浅的小酒窝,四周的空气,也似屏了息,连

“哥哥,你还愣着干嘛,快起床了,今天你大学

这熟悉的模样,这熟悉的声音,都如雨点雨丝,滴滴打落在叶晨的心头,一时间,他恍如做梦,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这在末世之初就葬身丧尸手下的妹妹,如今竟还能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

等等!

大学毕业?

叶晨心头一震,那这么说,今天是9月1号了,也就是末世灾难发生的那一天。难道说,自己重生回到了十年前?

叶晨抬头看了一下房间,只见光线有些阴暗,四周并不宽敞,墙上挂着古式的掉中,如催魂一样“咚咚”直响,在泛黄的墙壁上,贴着几张过了时的海报,还有两张老照片,是一对年轻夫妻的模样,笑容慈善,很是和蔼,在远处,还有一张书桌,上面堆积着许多书本。

这正是自己读大学时的房间。

叶晨怔了半响,终于确定自己不是做梦,而是真的回到了十年前!这怪诞的事情并没有使他惊慌,只是茫然了一会儿,便迅速冷静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便从床上走下来,对妹妹叶竹严肃道:“妹妹,等下你拿着我们的银行卡,去把存款全部取出来!”

叶竹一怔,迷惑道:“全部取出来?你要拿来干嘛?”

叶晨摸了摸她的脑袋,眼中有一丝溺爱,道:“放心吧,哥不会做傻事。”

叶竹狐疑地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再多说,自从父母出了车祸后,她便是由叶晨带大,无论是学费,住宿费,都是叶晨边读边打工赚来的,她还曾记得,在读初三时,因为羡慕一个同学有个很好看的皮夹钱包,叶晨知道后,就偷偷瞒着她去了一个工地里,做了一个星期的小工,累得半死不活,帮她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

可以

因为顾及她是女孩子,比较爱面子,叶晨平时宁愿自己穿差点,吃差点,但对她从不小气,无论是衣服,首饰,都挑比较好看的,就是为了不让她在同学面前落了面子,

 

无论他做什么,他始终是自己的哥哥!

这就已足够!

叶晨提着行李箱,带头走了出去,此刻还是早晨,街上的行人并不多,叶晨一路直走,来到了平时坐公交上学的地方,安静地等待。

叶竹只是默默地跟在他身后,虽然满眼的疑问,但却并没有去问。

没过多久,公交车来了,叶晨预计了一下,从这里坐公交到汽车站,再从汽车站坐车到市中心,大约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他还只剩下8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上了公交,叶晨缴了两人的费用,找了一处座位坐下,靠着窗户望着外面,沉思了起来。

&hllip;&hllip;

杭州市的市中心,如钢铁丛林,高楼耸立,街上行人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叶晨带着叶竹找了一家五星级

叶晨并没有在肉食蔬菜区购买,而是径直来到了零食区,扫了一眼,旋即找了两个袋子,装了两袋满满的糖果。

糖里有丰富的热量,而且保质时间长,是最好的补给品。

叶晨还记得,在末世后期,一枚糖果可以买到了一件低级皮甲,可见糖果有多么珍贵了。

除了糖果,叶晨还买了许多鸡蛋,大约有1000个,这等手笔引得四周购物的人纷纷咋舌,那超市的服务员也纷纷傻眼,不停地从储备仓库里取鸡蛋,最后将仓库取空,也只能勉强凑够1000个鸡蛋。

&hllip;&hllip;

充满爱的世界3000字作文 第9篇

充满爱的世界

最近去书店买书,也顺手带了本《雾都孤儿》,乍一看书名,就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了,但我并没有去猜想这个孤儿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本想利用整个暑假来看完这本书的,出乎意料的是,我只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读完了它,而且是挤出时间来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孩子传奇般地故事。整个故事以孤儿奥立佛·退斯特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出身以及生活中遭遇的事情,刻画人物性格上也很巧妙。此外,作品中也写了其他和奥立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南茜。许多学者都对作品中刻画的南茜的性格的部分评论很大,都称赞这以绝妙的手法。

这部作品的主角奥立佛是个孤儿,在贫民救济院里长大,一直受到别人的歧视。因为不堪虐待而逃到伦敦,误入贼窝,受骂挨打,成长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奥里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愿做坏事的决心是最大的。他受恩于人,永远也忘不掉感谢恩主。虽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并收养,如布朗鲁先生,梅里太太,但盗贼集团里的人仍不放过他,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想致他于死地。奥立佛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帮助,查明了他的身世,并获得了遗产。他的命运最终得到了改变,可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部作品在开头就写了奥里佛在贫民救济院的情况,狄更斯在描写贫民院的生活情况时用了极其讽刺的手法:“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这是他们还穷凶极恶地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从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儿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中,无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头,巴望着溅过来的粥星儿。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奥里佛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说形式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贫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写的一样。狄更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因为用小说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小说的形式再呈现出来。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贫民救济所的孤儿的生活时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一种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狄更斯写这部作品的前几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救济法,取消了对贫民的救济,而是直接将贫民收容到贫民救济院去。狄更斯笔下的贫民救济院就是当时的贫民救济院的真实写照。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饿受冻,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区干事们,那些总管们,一个个却吃得肥头肥脑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贫民救济院的生动描写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提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画了一连串人物,如教区干事班布尔,贼头儿犹太老头和慈善学校的学生诺亚,破屋大盗蒙克斯等等。没有一个不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但是,作品中最成功刻画的人物还是主角奥立佛以及女偷南茜。奥立佛天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懂得知恩图报。他吃了很多很多苦,但最后总算遇到好人。不管是布朗鲁先生,还是梅里太太,或是梅里小姐,对待奥里佛都如同亲人一般,尽管他是个“贼”,他们都同情他,收养他,并使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还弄清了他的身世,争回他的遗产。在描写奥立佛所有的事件中,我最钦佩的还是第六章节中讲他受嘲讽时奋力抵抗这一事件,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我所记述的是那么微小又不重要,可是事实上他对奥立佛的前途及发展却间接地影响,并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奥立佛虽说在贫民院中长大,本身就没有自由,受人使唤,但他还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面对诺亚的人身攻击,他显得异常激动。而因为诺亚对奥立佛死去的母亲的恶毒侮辱使他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他立刻跳了起来,一把掀翻了桌椅,然后揪住诺亚的喉管,用尽全身暴怒中的力气抖动着诺亚,一直抖得诺亚的牙齿发出格格的响声,然后又聚集了他全身的力气给诺亚狠狠一拳,直把他打翻在地。”奥立佛激烈的反应令我迷惑,按常理来说,他一直是个文静的,温和的,虽受到非人虐待却是个垂头丧气自甘倒霉的少年,此刻却凝聚全身的力量揍诺亚。是什么力量使他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不应该是“决定”吧,强烈的愤怒感使他失去了理智,他不允许别人对他的母亲有丝毫的侮辱。虽然奥立佛对他的母亲毫无印象,记忆中从来就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然而,对母亲的尊重感却一直伴随着他。所以,当诺亚侮辱他的母亲时,奥立佛显现出从没有过的激动。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奥立佛受到了毒打并被关押起来。狄更斯在写这一细节时不仅是为下文埋下伏笔,还更深刻地刻画了作品的主人公奥立佛的形象,为维护母亲的尊严而不顾一切

众多学者都认为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茜,虽然作品以奥立佛为主角,但从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南茜的角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南茜是个心理复杂的年轻女性,从小在盗贼集团中长大,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进入贼窝后也没有遇到任何善良的人,当然最后也遇到了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但那时已经太晚了。最后她惨死在强盗赛克斯的手中,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就如同现实社会中的孤儿陷入黑社会后的下场一样。南茜看透了盗贼集团中一切丑陋的东西,她厌恶那种奸诈、凶狠、残暴无情,灭绝人性的东西,但她对盗贼集团也有一定的感情,又舍不得离开。她同情奥立佛,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般对待他,在危急时刻能够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挺身相救他,但他又不得不亲手将奥立佛推上盗贼之路。她羡慕有文化教养,有温暖家庭的女性,但她又因自己的卑微身份而不敢迎上去,不敢奢望这样美满的生活。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当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劝她离开盗贼集团重新做人时,她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虽然她向往着这样的生活。南茜的矛盾可以从她的原话中看出:“我不愿意那么干!我不愿意那么干!虽然他是魔鬼,甚至他对我比魔鬼还更加恶毒,但是我不想那么干……另一个理由是,他过得是罪恶生活,我过得也是罪恶的生活,我们在一起许多年过得都是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不能出卖他们,何况他们当中有一些本来也可以出卖我,但他们没有出卖,尽管他们也是坏人。”她内心的矛盾冲突是真实的,符合正常人的一般心理。有很多少年女性犯罪者,一旦误入歧途就可能会产生类似南茜的这种矛盾思想:既想脱离犯罪同伙又舍不得离开。南茜虽然对赛克斯所做的一切深恶痛绝,但又离不开他,有人认为南茜的行为不合乎情理,但不管怎样,她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真实的。人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为问题,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的。

奥立佛和南茜是这部作品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是不可否认的。狄更斯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也用了绝妙的手法。然而,在这里我想谈的是另一个形象人物蒙克斯。蒙克斯是奥立佛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此人却残忍无比,为得到弟弟的财产而不惜毁掉自己的弟弟。我觉得狄更斯在描写蒙克斯的行为时用了巧妙的安排。而蒙克斯这一角色正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贵族子弟的放浪的行为。蒙克斯是聪明人,他知道怎样才能安心地获得弟弟的财产。狄更斯在刻画蒙克斯这一人物形象上可谓是步步为营。首先,蒙克斯是在找班布尔先生时才出现的,作者在前文中并未提到他,以致于我在读到班布尔先生与陌生客人见面这一情节时,直觉就告诉我这一作品的情节将达到另一高潮。神秘人现身,定是有好戏,但我没有想到这个所谓的神秘人竟会是奥立佛的哥哥,而且没想到在后文中他竟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狄更斯赋予了蒙克斯“聪明”的头脑,设置了一个无衣无缝的计划,而蒙克斯在施行这一计划时也不吝于跟盗贼首领犹太老头合作,可谓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后他们的计划还是败露,蒙克斯也是惨败收场。我想,狄更斯把奥立佛的哥哥写成一个贪婪、残暴、无耻的人,一方面能使作品的剧情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现实社火中为达目的而不顾亲情的悲惨现象。作者用这种犀利的笔锋讽刺当时的社火,同时又希望能唤醒那些可悲的人们,唤醒他们的良心与觉悟,唤醒所有人民的觉悟。

读完这部小说,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奥立佛是个坚强、善良、聪慧和勇敢的天真男孩,却经历了坎坷的人生,最终雨过天晴,迎来了幸福的生活。而我们现在是生活在蜜罐里,在福窝中,却经常抱怨,总是不满足。但我们可曾想过,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贫困的孩子,正面对着失去亲人,漂泊流浪的生活,或许是面对辍学的困境和挨饿的局面。他们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憧憬着明亮的教室,向往着可口的食物或者是保暖的衣服。面对这些渴望生活的贫困的孩子,我们能视而不见吗?能袖手旁观吗?当我读到狄更斯笔下的贫民院孤儿的生活时,我的头脑中总会闪现出在电视上看到的非洲难民的画面。旧社会贫民的生活是贫困的,挨饿受冻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21世纪里,在这个文明的时代,饥饿、恐惧、挨冻依然存在。在看到奥立佛被虐待,被殴打的情节里,我又不时地联想到了常常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卖艺和乞讨的孩子。听说这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们也是误入了一个黑帮组织,不管是卖艺得到的钱还是乞讨而得到的钱,硬或是偷来的钱,也要上交他们的“头儿”。这就是文明的社会吗?那些孩子的命运,他们的生活,和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奥立佛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奥立佛是幸运的,能够遇到善良的人。而在现实社会中那些误入不明组织的孩子们,他们的命运会怎样,能够遇到好心人吗?我想不会的,他们的结局或许是像这部作品中的南茜那样,或者是饿死、病死。这也是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必然结果。社会越是进步,人类越是文明,那些不良分子也就越猖狂,而不幸误入他们手中的孩子们命运就越悲惨。所以,我们更需要用爱心去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迎来幸福的生活。

这部作品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对我触动很大。现在,我倒要回过头来看看狄更斯的艺术魅力和写作才能。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写这部作品时他还是个青年,这时的他希望运用他的小说改革社会,但他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还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在这部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通常情况下,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故事情节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作用下的人物性格发展史,即高尔基所说的“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然而,狄更斯不同,他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如奥立佛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就是他亡父生前的好友布朗鲁先生;他在盗贼第二首领赛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窃被偷的恰巧是他的亲姨妈露丝·梅里家;还有,他去送信时因匆忙而撞到的人竟然就是他的哥哥蒙克斯,并在这一相撞中就让蒙克斯感到他就是自己要寻找的弟弟。这一连串的巧合在情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然而,狄更斯自有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中充满着生活气息和激情,使读者在阅读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对这种本来是牵强的,不自然的情节也不得不信以为真,而且对此产生莫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这就是狄更斯的艺术世界魅力。此外,从政治角度来讲,这部作品提出了孤儿的社会地位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及和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官员的素质问题,社会上一些违法组织问题以及在各阶层的人们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疾病长问题。狄更斯虽然提出了这些问题,但他所想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因为青年时期的他对社会还没有深刻的了解。而随着他的社会阅历的丰富,对社会的了解也更深,他的思想也慢慢地成熟,这在他以后地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狄更斯运用他广阔深刻的语言给予读者的有时是开怀大笑,有时是会意的微笑,有时却是流泪的痛苦的笑或是无奈的麻木的笑。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笑,都给予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尽的讽刺。

《楚门的世界》读后感:到世界去 第10篇

“到世界去”,这个缺少主语和定语的四字短句, 令我很好奇,为何要到世界去?

我疑惑不解,笔就静静地匍匐在桌子上,和纸墨未产生一丝共鸣。我绞尽脑汁,是啊,我不就正处于世界之中么?那还怎么去世界呵!奇怪,不解,甚至有荒.唐之感,就像黑洞,吞没了我。

冥思苦想之余,却又令我惊喜地拉扯出了我的灵感。

笔已颤动,迫不及待,我写下一行:我们到外面的世界去。

“我们”,主语,“外面的”,吾身之外,定语。

如同久在空中打开一扇窗,清风自来,花影掠现……

到世界去,让我们到《楚门的世界》去!

《楚门的世界》,一部电影,简单深刻,与题堪称珠联璧合。“不自量力的还手,直至死方休”。“楚门”,这个可怜儿,出生就只能看到“山丘”这边的景色,从不见山外的世界,从出生开始,他便是个卑微的奴隶,一无所知地从巨大的摄影棚中成长,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亲人、友人甚至爱人都是演员,天天就在导演刻意制造的一方天地中,就在一个上千部摄影机隐拍的戏剧现场里活着。楚门曾怀疑脚下的土地,他想爬过那“山丘”到外面的世界去,挣扎不休,甚至想不惜一切代价,出去。

回到现实,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好似楚门,都有那座想翻越的山丘,不想“不自量力的还手”,想着自己心中的梦,想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满足脚下的尺寸土地,想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一看远处的诗和远方。

到世界去,我们到外面的世界去。那里是现实的,是真实的,是阳光普照的自然万物。

那里有巴黎的塔影,有柏林的古穆庄园,那有洛杉矶的雨,那里有加州暖人的旅馆,那有樱花烂漫的京都,那有神圣的耶路撒冷,有互联网加、云计算、大数据,有“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动人,生命之花在光阴里悄然盛开,在岁月中谱写璀璨的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懵懂少年的渴望,到外面的世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让我们心灵净化、精神升华、信念坚定、理想丰满。

渐渐的,我体味到来自外面世界的美好,不过与此同时也多了一丝迷茫,不断地质疑自己,我所加的定语——“外面的”,是对的吗?答案是唯一的吗?或许,我想,我本不该强“语”所难,“到世界去”,没有定语的这句话不恰恰是最自然的吗?

我们到世界去,到真实存在的世界里面,去看看,那里有悠久厚重的文化的火种。

我们到文明的世界去,和鲁迅一起《呐喊》,和哈罗德·品特一起《归家》,和赫塔·米勒一起看《河水奔流》,和莫言一起体悟《生死疲劳》,和曹文轩一起相与枕藉于《草房子》,和莫迪亚诺一起踱步于《星形广场》,和爱丽丝·门罗一起《逃离》喧闹的外界,去看翩翩的《快乐影子舞》。

我们到艺术的世界去,相约《牧神午后》,与德彪西同奏,相约《日出》,与莫奈执笔。

我们到科学的世界去,上九天揽月,乘神舟穿梭,不拘泥于早已倦怠的现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流,到太空去,到宇宙去,到现实之外的真实去。

我们甚至可以到内心的世界去。

走进内心,或煮一壶属于自己的浮世清欢茶,远离喧闹繁华;或点一盏顺应本心的长明灯,静悟心灵之清欢。让如水的内心丰盈自己似水的年华,不忘初心,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真,栖息于本心的净土,拥有以小容无穷的精神家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让我们到世界去!千年的沉淀,万古的精华,历史的苍穹幽深浩渺,正是一代代有志之士“到世界去”的积极入世的见证!我们亦不会留恋温馨的港湾,会更加坚定地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去远行,在风浪中博击,在荒原中奔跑,在北方的河里畅游,放飞自己,融入世界之中。

无穷无尽的定语,不必犹豫,不必畏惧,只要你肯迈步,踏石留印、破茧化蝶、凤凰涅槃,突破现在的自我,脚踏实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下一个脚印定会坚定地印在你想去的那个世界!不管是哪一个,都会带给你生命的礼物。

我已经在路上,曼妙的风景就在前方,我始终执桨求索,为了我的那个世界,为了我的“到世界去”的梦想,我将追梦不止,让梦照亮前方。

作者:赵擎阳

指导老师:庞珍

到未来世界去玩一玩 第11篇

。。。。。这些东西说出来就行了。机器人会把适合那个人的一切东西指出来。我把礼物挑选好后就出去了。我正要准备把礼物送给老师去的时候,一看表,呀!12点了,正好肚子也饿了我对遥控器说:“我要去最好的一家饭馆去吃饭!”不一会儿就到了饭馆门前,我进去把菜点好后,我不一会儿就吃完了。我几番周折才找到我们老师的家,一敲门,看见老师还是那么年轻、漂亮。我问老师,老师说:“我现在其实已经128岁啦!因为我长期在吃‘返老还童丸’。”

我把礼物送给了老师,又看见一大群同学围坐在老师的家里聊天,我也过去凑热闹,我们聊了很久很久,到了深夜,我们都回家了,我也回家了。

“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 第12篇

[阅读次数:108次][发布时间:2011年3月24日]

(一)“教师是谁?”这是一个极为普通又很不寻常的提问。说其普通,是因为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答,而且心底会涌起一股真情;说其不寻常,是因为这一提问,涉及教师的专业身份,充满着深刻意义的阐释。

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不能说这些比喻已经“老去”,但也不能说这些比喻已触及教师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实质。即使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也未必准确。因为,对话共同体“是一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是一个空灵之境”,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协商”,“对话真正关注的是意义”,“并不直接关注真理,”“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自省。”教育中的对话不是谈判,不应有首席与次席之分。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对“教师是谁”的回答应当向其最具实质意义的核心部分逼近,力求准确和深刻。我们以为,专业身份应当是关于教师发展的讨论的一个新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深处去探寻教师真正的深意。

身份是一个日常的普通用语,但它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哲学的深刻意蕴。它与人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职责等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把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同聚焦在“谁”的理解上。至于专业身份,则是对教师专业意义、专业责任、专业使命的聚焦。我以为,身份、专业身份所关注的和所表达的方式不是在“像什么”,而在“是什么”,强化思辨、理性和逻辑。

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

(二)儿童和成人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态度、方式与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态度、方式是迥异的。儿童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总想到成人世界探个究竟。所以,蒙台梭利早就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们发现成人世界里充满争斗、怀疑失望、辩论而没哟结果,所以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静。”在中国诗人顾城看来,在灰色的成人世界里行走的孩子,绝不是灰色的,“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那么鲜艳,那么鲜明,那么从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灵性和少年精神。

可是,成人却不太愿意到儿童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他们很自信:我们都从童年走来,我们最了解孩子;我们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最懂得孩子。其实,这样的自信有点夸大和盲目,成人并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不可否认,教师是成人世界的优秀者。不过,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师并不多;即使进入了儿童世界,教师又总是自觉祸不自觉地显现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及其方式,缺少倾听、缺少对儿童真正的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起来,而不是儿童世界对他们拒绝。由于对儿童世界不了解,其结果是对儿童不认识,不仅不可能有教育目标的达成,反而如卢森堡批评一些革命家那样: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撞倒了孩子。可见,教师

走进儿童的世界,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一身份,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是对儿童的发现。教师之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一条对儿童的发现之旅。教师这种身份严格地说,不是比喻,甚至不是隐喻,而是对教师使命的准确定义和定位。

(三)教师不仅因为要了解儿童走进儿童世界,而且还必须引领儿童。俄罗斯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曾经对学校有个独特的比喻:“学校——/是育人的产院。”育人的产院,不是身体的、物质的,而是“我们要为培养儿童的心灵而奋斗,/我们要,/我们要„„/要在别人的吆喝声中/我们/没有心灵/会怎么样呢?”儿童不能没有心灵,儿童心灵的纯洁,来自教师在“育人的产院”里纯洁而神圣心灵的引领。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教师的职责只止于对儿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了解又止于儿童天使般的可爱耶肯定是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儿童理想化,杜威批评这样的认识“实际撒谎能够无非是懒散的放浪。”他在讨论“教育即生长”时,成人儿童的生长有不同的方向。“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或腐化不堪的政客,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谁也不必怀疑,任何放弃对儿童引领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派到儿童世界的使者”,肩负着民族、人民、时代和未来对儿童引领、教育的使命。教育应以文化为背景,教育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教育的使命就是文化使命。“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恩格斯的这一判断,让我们掂量出文化使者的意义和职责的分量。

(四)文化使者的使命在于对儿童的引领,问题是用什么来引领,引领什么。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知识,想起知识对儿童的引领。杜威持有这样的观点,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更重视智慧的发展。杜威强调将知识的获得、发展从属于智慧的培养,从属于探究的过程。怀特海还更加明确地说: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但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不过它比知识更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把它叫做智慧。也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由此,我们应当这么去认定教师的使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转识成慧固然是重要的文化引领,但文化引领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谓文化史人化,是说文化可以影响人,但人能创造文化。教师和儿童既是文化的体验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文化使者——教师对儿童的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儿童诗可以创造文化的。他们可以创造纯真的儿童文化,可以创造童年诗学。儿童文化、儿童诗学犹如植物的根,帮助他们以至帮助我们共同生长为一棵大树。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史人化这一命题终极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把学校这一“育人的产院“变成教师和儿童的精神家园,变成一块最安全、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让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块文化栖息地里生长起来、强壮起来。文化使者的这一文化引领,必定在儿童的生活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让他们踮起脚来仰望灿烂的星空。文化引领使命的讨论还应再深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鲁洁教授

对价值做了简明的界定:“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引领离不开事实,但是,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在事实中、从现实中,引领儿童去发现理想的光亮,去追求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儿童认为谈诸如“我的理想”之类的话题是可笑的。在他们的价值追求中,理想与财富、享受、娱乐联系在一起。在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前,他们感到困惑,以至产生价值迷乱,无法进行价值澄清。正是在这样重大的问题前,教师的文化引领、价值取向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紧迫。其实,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无论是价值澄清还是文化创造,都在教室与儿童特有的关系中。

(五)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文化模式》中,引用北美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个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来自草根的谚语,本身就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这一“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带给儿童的是全人类的文化,还有他们自己民族的这只陶杯,这样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彰显自己民族鲜活的生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万里长城、就是长江黄河,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那古老的文字、是那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春节的鞭炮。中华民族文化像母亲微笑的脸庞、温暖的胸怀、甜美的乳汁,从母亲微笑的脸庞汲取无穷的力量。久而久之,这些文化元素会在儿童的心灵里,成为民族的基因,发育成民族文化胚胎。

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中华民族的后代,怀着“乡情”,带着民族文化印记走向世界。长大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是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也一定是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不是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可贵的文化品格。文化使者担负着这一重任,可亲可敬。

(六)美国前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它是这样解释文化的:“谦卑的强权,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这是对文化的诸多解释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个。文化能影响人,文化能改变人,把文化视作“强权”并无不可,关键是这样的强权,其品性事谦卑的,其方式是“吸引别人”而非“强求别人”。在通常意义上讲,使者应当友善而非强暴,尊重而非非礼,沟通而给武断,但是,不讲礼仪、违背使者身份的事并不鲜见。我们之所以说教师是“文化使者”,无非是强调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当是文化的、是人文的、是道德的。

“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一最高目的,用道德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文化使者的身份印合着这一目的和教育的要义,用道德的方式完成文化使命。我们不妨还是用比喻来作些阐释。马斯洛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寿礼拿着锤子,就有可能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既没有差异,而且会狠命地用锤子去把学生当做钉子来钉。用锤子钉钉子的方式肯定不是文化的、道德的。这自然会让我们去想象:教师手里应该拿什么呢?也许是照人向前的一盏灯,也许是扶人而上的梯子。其实,手里那什么还不是最重要的,心理有什么才是关键,还是陶行知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班根草去。”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还表现在对待时间的理念和方式上。卢梭曾经有个

精彩的判断:误用时间比虚掷时间更可恶。卢梭并不赞成虚掷、浪费时间,但他最为反对的是误用时间——用时间沾满学生的生活,霸占学生所有时空,这样堵塞了学生心智丰富的通道,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细细推敲卢梭的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让学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让们根据兴趣去爱好、去发展,看起来这是“虚掷’,其实是有效、有价值的。显然,这样的方式也是文化的、道德的。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归结起来是尊重、倾听、理解和对话。尊重像是清晨那第一道阳光,会唤醒儿童的耳朵,唤醒儿童的心灵。马卡连柯把尊重作为教育的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倾听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更是一种品质和智慧。只有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信息,理智地做出判断,才会伴随以理性得到请感引导。不善于倾听,正是教师的两大毛病——漫不经心和缺乏耐心的反映,因而,我们有必要建构倾听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缺乏对儿童的理解所造成的。意大利小镇瑞吉欧创造了最好的学前教育,其成功的秘诀,用瑞吉欧教育的领头人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善于关怀、倾听和理解。对话是意义溪水的流动,在“你——我”的心里及相互间流淌,最终,我发现了你,你也发现了我,于是,我们彼此到达了未知的彼岸。

(七)在另一个国度里,使者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一些棘手的人与事。教育世界里更是如此。作为儿童世界文化使者的教师,在麻烦事前应经受住考验。我曾经与江苏吴江市的特级教师管建刚讨论过作文教学革命。我问他:“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喜欢顽皮的孩子,喜欢制造麻烦的孩子。因为,顽皮的孩子常常制造麻烦,而制造麻烦的孩子故事最多。”最后,他又补充说;“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希望每天下班后都要留下一个故事。”这是管建刚的儿童观,正是这样的儿童观,让他诞生了自己的的作文教学观,与其说他的作文教学时体系与机制的革命,不如说是他的儿童观、教育观的革命。

格鲁吉亚教育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最喜欢说的三句话:“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他认为,把孩子们的声音称作喧嚷声是不妥当的。“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听觉,以便从这种所谓的喧嚷声中辨别出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来的音响,并使你满怀着先行聆听一下这未来的生活交响乐的激情。”是的,儿童常常叽叽喳喳,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是的,顽皮的儿童常常制造麻烦,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是的,儿童教育需要纪律,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纪律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是去压制顽皮。”

我们有和阿莫纳什维利、和管建刚一样的体会,那就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往往是与顽皮孩子的相处。“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的智慧,在于这一身份所带来的良好品质,有耐心、有宽容心。教育的艺术就在耐心之中,教育的密码就在宽容心中。实践证明,文化的宽容一定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个性,带来文化的丰富多彩,带来文化智慧。也许这就是故事,这就是文化,因为,“文化史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理解,文化使者喜欢故事的原因就在于喜欢文

化,创造故事就是创造文化。文化使者正是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故事、创造文化、生长起智慧、生长起良好的精神品格。

上一篇:县政协工作意见建议下一篇:设立民办学校实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