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导入教案范文

2024-09-05

课程导入教案范文(精选6篇)

课程导入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课程导入 目的要求:

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要求;

2、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法教具: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提高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毕业设计水平、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基础

毕业设计概念 毕业设计过程 选题方法技巧 毕业设计开题

毕业设计类型

学术理论研究型 信息系统开发型 局域网络组建型 网站规划设计型 Flash动画型平面设计型

毕业论文与答辩

论文写作内容 论文排版技术 论文装订顺序 论文写作技巧 答辩目的意义 论文答辩准备

三、介绍教材情况:

1、本教材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规划教材《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唐红亮主编,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第二版。

2、教材图片:

3、教材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高等学校如何抓好毕业设计,大学生如何开展毕业设计”这一主旨,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着手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答辩的过程与技巧、成绩评定等多环节规划内容,并以实例的形式分步详细地指导毕业课题的设计。

本书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等各方面进行了修订,为大学生们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构思及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

本书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例题丰富,即学即用。可作为各类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材,也可供从事项目开发人员学习和参考。

配套光盘中不仅列出了书中所有毕设相关文档的电子稿及课题开发的源程序,还附赠了精心收集的作者所在院校近4年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供读者学习与参考。

4、教材目录结构:

第1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第2章课题选取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

第3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一——学术、理论研究型课题 笫4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题 第5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三——计算机网络组建课题 第6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四——动态网站规划与设计课题 第7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五——游戏开发与动画技术设计课题 第8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六——多媒体设计课题 第9章毕业论文撰写方法

第10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点

五、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2、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者影响毕业。

3、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按指导教师要求认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4、毕业生实习后因特殊情况不能返校者,应通过其它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不要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

课程导入教案 第2篇

课题 有趣的物理世界 备课人 袁劲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了解物理学科属性

2.在欢乐中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八年级全册)

3.知道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4.把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理一理

5.掌握几个电学基本的物理替解法

重点和难点 1.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 2.能按步骤和要求解答简单的题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首先,来让我们看看武侠世界里的那些关于物理的知识吧。然后我们在就物理考试做进一步的应对复习。故事名字是《倚天屠龙穿越篇》在我讲故事的同时,希望同学们仔细听其中的奥妙哦。

二·正课

话说这一日,金毛狮王谢逊面对前来夺取屠龙宝刀的各路高手,不得已使出了独门绝招——狮子吼。你穿越到了武侠世界,是其中一个高手。为了应对金毛狮王的绝招,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1.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但还会继续传播 2.发生体(谢逊的声带)传播介质(空气)接受者(人耳)3.谢逊发出的是噪声,由发声体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4.一,在声源处(杀掉谢逊)二,传播路径(跑到身后的树林,让树木阻挡一部分声波)三,在人而出减弱(堵上耳朵)】

根据实际情况,你打不过谢逊,轻功再好,也跑不过声速(340m/s)只好选择了堵上耳朵。在一番声波的攻击下,各路高手纷纷倒地。而你却是唯一站着的人。“小 子,内力不错啊,居然在我的绝招过后还能站稳。”谢逊双目失明了,却好像能看见你似的。“你刚好离我34米。”

你非常惊讶,想着这个瞎子是怎么知道你站在那里,而且距离只有34米的。

【回声测距: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公式1/2·vt】 你不知道这个物理知识,就只好归功于谢逊眼睛下了,听力特别灵敏。谢逊轻功了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你带到了一个客栈。你急中生智,大呼:“义父,我是你的无忌孩儿。”

你看到谢逊原来阴狠的表情立刻变了。

“小声点,隔墙有耳!”谢逊说道。

寂静的夜晚,只有只有几只萤火虫在零星的闪烁,天空没有星星,月亮发出微弱的光。谢逊点燃一盏煤油灯。房间里有一面铜镜,在镜子里你看清了他慈祥的脸庞。你的影子随着跳动的灯火摇晃。

你脑海里想起了一系列学过的物理知识【1.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煤油灯,有的星星,萤火虫,月亮不是的)2.镜子里的像是虚像,正立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

面垂直,虚像)3.光的漫反射(看清楚本身不发光的物体)3.影子(光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形状与不透光物体相似的,光照射不到的区域。)4.小孔成像

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像的特点是倒立

的,实像,像的大小视物、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比,如果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比物小,反之则大】

“无忌孩儿,外面都结冰了,多穿件衣服!”说完,谢逊把他的披风脱下来,披到你的身上。但你还是在不停地哆嗦,谢逊心疼了,对你说到:“孩儿莫急,看义父用内力把外面的雪化了,让你暖和些!”

你喊道:“义父,万万不可!”

“为何?”谢逊茫然的问道。

你该如何向谢逊解释呢?

【提示1.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水0摄氏度结冰,100摄氏度沸腾)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溶化,溶化吸热(反之则反)】

你心想,反正谢逊是个古人,说这么多科学道理也讲不清楚,就说:“义父,这点风寒孩儿还是受得住,义父刚经大战,需要好好调养,切不可运功过度。”

谢逊长叹一口气,抚着你的头说到:“果然是个孝顺的孩儿啊!”

“应该的,应该的。”你口上这么说,心里却道,再把雪化了我非冻死不可。“这里真是鬼天气,雪下个不停地,本来要到中原去找你和你爹娘,不想却被暴风雪阻在这里,还不断被那些自认名门正派的人骚扰。”谢逊望着窗外抱怨道,“孩儿,你说这雪怎么老是下个不停啊?”

你该如何解释下雪这一现象?

【提示1.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水蒸气凝华而成。云:水汽凝结造成的。雨:水蒸气液化而成。雹:由小水滴凝固而成。白气: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固——液——气:吸热 气——液——固:放热】

“义父,这是上天看不惯朝廷荒淫无道,要灭掉蒙古鞑靼!”你义愤填膺的说。“说的好!”谢逊拍着你的肩膀说道,“不愧是翠山的孩子,像你爹,有一颗济世安民的心。”

你的脸微微泛红。

谢逊说:“天色不早了,无忌孩儿,你早些歇息,明天雪一停,我们就去回冰火岛。” 回去,对,你应该回去,你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武侠世界。你突然想起,你是看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的时候电视机漏电,遭受了电击,才被送到这里的。要回去就必须有电,天上的闪电电压太高,你会被击挂。

除了闪电,你又有什么办法发电呢?

【提示1.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符号q,单位库仑c 元电荷e=1.6·10的负19次方。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带的是静电。电子的转移,因为这样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人体静电的电压最高可达2万伏左右。在冬天干燥的空气里人体会带电,只要人一走动,空气与衣服之间的摩擦就使人体储存了静电。因此,当手触及门上的金属把手等导体就会放电,感觉就像被麻了一下。2.发电机】

在这种条件下,找个发电机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用摩擦起电的办法了。你心里想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预知你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其实物理也是非常有趣味性的,并不是一门死板的学科。而且,学好物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有益的影响。至少,我们不会被人问到一些简单的常识而一无所知,这样会被人当文盲的啊。还有,物理世界的神奇之旅还没有结束,没点看家本事,你怎么能立足于强手林立的武侠世界啊?熟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课后作业

1.熟悉本学期的所学知识

浅析初中语文课程导入技巧 第3篇

如何设计一个既短小精悍又行之有效的导语呢?这就需要教师因文而异,区别对待。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作者简介法

每篇文章都是由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的。教师可以利用作者本身的特点(如:性格怪异,经历坎坷等)来吸引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陋室铭》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34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贬出了朝廷。10年之后他被召回,因到玄都观观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了连州。“悲秋”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秋天天高气爽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于是便写下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明快诗句。现在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了吗?

《鲁迅自传》导入:

我国的浙江省绍兴市是一个人杰地灵、伟人辈出的好地方。从古至今这里走出了一批伟人,如: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伟大教育家蔡元培,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等。其实在这里还走出了一位被誉为“民族魂”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被封建社会残害的社会底层人物,如:孔乙己、阿Q、华老栓等。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知道这位著名的文学家是谁了?

二、渲染氛围法

多用于诗歌以及情感丰富的散文。所谓渲染氛围即创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境。

《乡愁》导入:

故乡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故乡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故乡是一个精神的乐园。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最柔软最留恋的地方。那些漂泊于异乡,远离祖国人们,尤其是台湾同胞,他们因为海峡的阻隔而不能与亲人相见,那种感觉才是真正的痛与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背影》导入:

都说母爱如水温柔隽永,而父爱呢?像山,稳重厚实。母爱是涓涓的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田,而父爱却像一首唱不完的歌,时时震撼我们的心灵。今天我来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散文——《背影》。

三、引用诗文法

导入中带有文学色彩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其实每节语文课都可以以诗文的形式导入,但是这样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选一些典型的课文以诗文形式导入。

《风筝》的导入:

我们都知道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孩子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也刻画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风筝》,看看这里面的主人公与风筝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愫?

《巴东三峡》的导入: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从古至今描写三峡的诗文也非常多,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前我们还学过郦道元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这些都是古人对三峡的描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现代作家描写三峡的文章——《巴东三峡》。

四、音乐助兴法

音乐助兴法是指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为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已谱成歌曲的古典诗词或是文章与某首著名音乐意境相吻合,这样的材料均可以以音乐的形式导入。这种导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还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教学活动显得生动活泼。

《木兰诗》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里面其实讲述了一个故事,大家知道什么吗?

生:花木兰。

师:对,这里面讲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刚才这段录音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戏中的花木兰是一位民族英雄,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男扮女装,替父从军,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前些年,美国根据花木兰的故事还制成卡通片上映,收视率非常好,在美国还形成了“木兰热”。那么我们祖国的这一块瑰宝源于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竹林深处人家》导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轻音乐(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当乐曲清幽飘起的时候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翠绿欲滴的凤尾竹林。微风轻轻拂过竹林,远看就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同学们想不想到这竹林深处去看看呢?

从基础导入课程 第4篇

关键词:课程导入;基础;通用工具

高、初中知识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的知识繁而难。如何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得轻松是摆在高一教师眼前的首要问题。

课程导入环节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论倡导教师从低难度导入课程,从初中较为简单的知识入手设置通用工具。以状语从句为例,按照常规教法,教师会给学生讲解何为状语从句,主要从状语从句九大类型讲起。而状语从句类型判断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句子成分分析的能力,而这正是学生初中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学生自然会觉得难以理解。因此在状语从句常规教学的开始已经有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以“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为抓手,从基础导入课程,则只需要给学生展示初一、二年级大家都很熟悉的简单句子来解决:I met him yesterday.这个句子任何学生都可以理解,进而对I met him yesterday.中画线部分看做字母a,让学生提出还有哪些时间状语词汇来代替yesterday,学生会想出today等初中词汇,再引导学生联系到in the evening 等,此时再提出:这里的字母a可不可以换成句子,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如果可以,这个句子的名字是什么,最终帮助学生导入到本课中状语从句的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复习初中的知识,又可以很容易就理解这里的yesterday,in the evening和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就是一个字母a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当然还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导入地点状语从句等八种句子。

不但是状语从句的学习可以以低难度导入课程,强调句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刚刚结束的强调句学习中,我以初中it is a book (a).(这里画线部分为字母a)为例,向学生提问这个句子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就连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勇于抢答。进而导入It is/was 字母a that...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的变化。结果不用我讲解,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是一节新授课变成了复习课。

每节课的重难点都可以用初中的某个知识点设置为通用工具,如果每节课都以低难度且高度熟悉的知识作为导入,那课程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琵琶行教案导入 第5篇

读《琵琶行》,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教案导入 第6篇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

一、咏雪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3.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陈寔(shí)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

四、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五、小结

上一篇:载体热催化传感器工作原理下一篇:毕业离别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