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

2024-09-01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精选9篇)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 第1篇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应防范审计风险,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将相关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附加程序防范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01―0027―01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有效方法,可防范审计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1][2]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 第2篇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领导干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审计的客体是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而经济责任,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职务行为。而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审计对象尚在领导岗位,掌握着一定权力,于是给审计活动本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出现了。

一、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中,我们强调的是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

审计的重点不同,但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打假治乱”也就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

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都是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这种审计活动其实就是重查账轻分析,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重视财政、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对效益性则显得关注不够。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领导干部即被审计对象,在任期内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被审计对象完全可以从名义上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在财务报表层次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却忽视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在这里,我们所理解的对财政、财务活动的效益性审计,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指绩效审计。只有通过绩效审计,我们才能真实地考核一个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保证某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地利用了

各种资源,体现绩效审计的经济、效率、效果三原则。以往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它无法真实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是否合格、高质量的履行了经济责任。

其次,当前审计管理体制使经责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只有业务工作归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因此审计机关的实际管理权实际上在于地方政府。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本级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地方的利益关系。这样的利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机关一旦独立性受影响,其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也就显得不够充分了,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证据这两方面的缺陷也就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再次,同为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步进入轨道,逐渐程序化。然而,对于任中审计,有些人的理解还不够。认为审计部门查得更多了,耽误了时间;认为实现任中审计后审计项目增多,查出的问题和离任审计相比不够集中。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比起离任审计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任中审计将审计监督的关卡前移,更具有时效性:违法违规问题

早一点发现,损失也能早一点避免。观念上的偏差,势必影响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和支持。纠正这些观念还需要时间,这样也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新的困难和风险。

最后,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受审计机关人员数量、个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审计机关涵盖审计对象的范围大概维持在15%左右,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指的审计资源主要指审计中使用的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现阶段,我们在实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予以审查来发现问题,但有些违法乱纪问题不一定会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地反映出来,或者是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很难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动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这样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精通各类财务知识,又要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因此,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

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第一,转变审计理念,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审计内

容。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更重要的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廉政建设情况,正如上文中所述,审计机关不应该只是盯住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效益性、绩效性方面。例如,在三峡移民过程中,当时中央给移民工程定下的目标是“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考核三峡移民地区一个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考察的重点不是紧盯着当地财政部门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合理,而应该是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确定移民过程在迁移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中央精神,移出后的居民是否能逐步致富,过上了好日子。第二,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深化思想认识。

宣传是发挥审计警示作用的重要手段。这种宣传既包括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宣传,也包括对审计人员观念的引导。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促进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了解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群众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促使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充实相关知识储备,更好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

第三,探索审计新方法,提高审计水平。在审计方法上,任中审计可以在以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其他审计方法的结合。一是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比如,南通市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捆绑式”审计方法,两位地方党政领导中,任何一方接受离任审计,另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同时进行任中审计。这样的结合,具有针对性并清晰界定责任。二是将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这种结合特别针对专项资金金额较大的项目,既突出被审计领导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的经济责任,又有利于缓解当前面临的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困境。三是加大与其他监察机关的沟通,将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干部列入当年计划项目中,并作重点关注。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 第3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风险

(一)审计的固有风险

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对于政府领导没有形成一套制约机制,手握权力的经济责任人就存在滥用职权、为他人谋私利的可能。即使相关的经济行为在法律的监管范围之内,因经济问题而违反法律的案件还是屡屡发生。如国资委、发改委等部门最近一年来就有多位高官因为经济违纪而被查处。除了法律监管方面的漏洞,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引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同。比如,一些机器设备由于科技的进步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大大降低,存在价值高估的问题,就可能存在固定的风险。总之,在国有企业或者政府单位中,固有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不可避免的。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审计中常见的风险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审计工作量十分的庞大,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审计人员一般不会对经济责任人的所有经济事项进行检查,只是就重要事项进行检查。而目前的审计程序和执行的效率都不可能完全的杜绝检查风险,只是每个经济项目检查风险控制的可接受程度不同。此外,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审计经验、专长等限制,一些经济责任审计可能存在因人为选择不当的审计程序而导致检查风险过高。

(三)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在发生重大舞弊以后,无法有效被内部控制,防止、纠正的可能性。企业或者政府建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预防和纠正错误、舞弊等行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影响控制风险的因素包括经济责任人所在的环境、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等,如果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完善,能够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内部控制风险,反之,则可能导致控制风险增加。

(四)评价风险

评价风险是指在识别风险以后或者在识别过程中,负责审计业务的人员对风险的评价不当,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风险。在我国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项目组不仅要对相关的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要对经济责任人的道德水平、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在进行评价以后得出的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符合,很可能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失败,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首先,负责审计的人员专业能力不够。在现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经济责任的审计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需要具体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培养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经济知识掌握有限,尤其是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更新变化较快,如税法相关的法规就变化较快,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的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否则难以很好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其次,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采用经济责任人离任后进行审计的方法,虽然能够对经济责任人过去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但是审计的监督功能基本丧失,无法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此外,目前的审计主要集中在账务方面,对或有资产、负责等事项评价不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有些时候被动接受相关信息,没有主动的控制和规避风险,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较高。

(二)外部原因

经济责任的审计不同于企业审计。目前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是非独立单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最高部门是国务院内部机构,在进行审计时,各级的审计单位需要对对应的政府负责,有着直接的从属关系,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此外,科技的发展使得非法洗钱更为隐蔽,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洗钱的方式可以通过变化信息储存介质等形式进行,审计的难度大大增加,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另一方面,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及其行为也是引起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经济责任人所管理的单位与其自身没有所有权关系,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即管理者在不是所有者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通常权力较大,中小股东无法对其权力形成制约,很多重大决策都由单位领导制订,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就可能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在进行经济审计时可能给审计带来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针对经济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在审计风险防范方面,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这对于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性。一些审计人员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很难有效地发现比较隐蔽的不正当行为,导致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在我国经济责任的审计中,虽然对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审计中审计人员还是存在无法保持独立性的情况,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无法有效地发现舞弊或者错报,导致审计结果受到严重的质疑。因此,相关部门要确保审计人员及单位的独立性,增加审计报告的质量。

其次,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由于经济责任的审计和企业的财报审计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完全把企业财报审计的指标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基本的定量指标外,还要增加一定的定性指标,如守法意识、管理能力、社会责任、廉洁情况等。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对企业或者单位管理做出的贡献,是否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或者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等,可以从企业所在行业的排名、发展战略、市场份额、净利润等角度全面进行。守法意识主要是指经济责任人贯穿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的标准有投融资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瞒报、虚假披露等行为。

(二)增加道德和诚信教育

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违法行为屡屡发生,主要的解决途径之一还是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但是,监管只是让经济责任人被动接受,一旦监管不力,将发生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从长远来看,需要在我国的市场中进行道德建设,从根本上减少舞弊等情况的发生。这就需要监管部门长时间的引导,通过“胡萝卜加大棒”这一措施,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对于其他公司起到震慑作用,不断纠正公司的违规行为,对于长时间信用优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引导上市公司合法、合规进行交易。

定期对从事经济责任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从多个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不诚信行为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并结合最新的一些经济责任事项的案例,对于审计人员加强诚信教育。虽然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仅仅是对单位的相关财务报表、经济事项等进行审计,然后出具审计报告,一旦审计人员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可能出现出具不实报告的情况,导致被审计单位经济受到损害。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十分重要。

(三)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水平

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准备阶段,要做到账面审计与相关事项的结合。负责审计的人员要充分了解呗审计单位所在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以识别和评估可能的重大事项。目前评估审计环境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检查、询问等,要结合多种方式进行,从而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时,能够直接获取信息的就不使用间接方式,能够取得书面表述的就不采用口头表述。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面很广,在了解环境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相关法律部门给予帮助,总之,在准备阶段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依据准备阶段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财政收入的审计,尽可能降低检查风险。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尽可能地控制检查风险,制订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质性程序,做好相关程序的执行工作。这是控制检查风险的必要手段。

(四)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风险是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风险,因此,需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三方面进行。首先,被审计单位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可行的条款。充分考虑单位内部不兼容职务以及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事中控制体现在保障资金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包括对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的控制。主要包括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等方法。在内部控制中,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者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相关的审计部门必须按照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然后尽快地进行完善,降低内部控制引起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国家财产的安全,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需要负责审计的部门做好相关的审计工作,防范审计风险。笔者就经济审计中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实际工作有帮助。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已经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国企领导在任期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贪污、受贿等情况大发生。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亟待解决。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第4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与经济责任相联系的一种审计形式。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审计界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评价活动,其主体是独立的专门审计机构和专职人员,客体是被审计项目,对象是被审计人所从事、参与的生产活动以及反映这些生产经济活动的各种资料。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解释。审计除了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外,还有其他丰富的工作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没有遵循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使审计报告对特定审计事项发表不当审计意见、做出不当评价,或审计处理处罚不当,给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对此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表现

(一)不规范审计行为的影响。在审计过程中,不规范的审计行为也会为审计带来风险。 “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离职不审的现象。如果“先任后审”,就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或被任命其他职位的领导缺乏约束力,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具体说来,第一,审计查证评价难。由于审计对象无法配合,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甚至领导干部本人都不愿配合,同时新任领导人员担心所审事项与自己有牵连,普遍存在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这样就给审计人员搜集证据、核实问题带来很多不便。第二,审计问题处理难。因为被审计领导人已经离职或被任命其他职位,对于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任领导处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往往对问题处理不主动,使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第三,审计结果难以有效利用。被审计对象已经转任或升迁,审计结果很难对其有约束力,这样就使得审计流于形式,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

(二)被审计单位因素的影响。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造成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近年来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会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三)审计手段局限的影响。审计人员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主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这一局限性会带来审计评价不够全面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并不能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或未形成结果的经济活动不能及时反映。同时,由于违法违规行为日益隐蔽,仅仅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调查。因此,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也带来了相当的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增强风险意识,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刻苦学习钻研审计专业知识 ,尽快掌握现代审计手段,提供审计专业水平。做好审前调查,预测潜在的审计风险。通过调查了解事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使调整审计方案突出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方法、划定审计范围。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首先是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其次,会计资料真实性审计,一个是会计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问题,包括是否符合有关会计规定等;二要关注的资产质量,重點关注是否存在数额较大的潜在损失或不良风险。第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应该重点检查重大对外投资项目的决策是否经过必要的可行性讨论和决策会讨论,实物资产投资的作价和货币资金进出是否建立了必要的控制制度等。第四,关于领导人员有无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洁自律问题的审计。应结合纪检检查部门要求领导人员定期填报的廉洁自律情况表中的有关事项,再与单位有关财务收支内容进行对照检查。

(三)采取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方法。一方面可以从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在对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控制度测试的结果,确定“真实性”审计的重点。另一方面可以从测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做出评价。此外,可积极拓展审计线索的来源,多向职工了解情况,建立部门联系制度,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互递信息,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

(四)客观科学的做出审计评价。一是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令及有关规定为准绳,有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做到证据充分、事实清楚。另外,评价语言应该规范、标准,力求量化,全面、直观、明确。二要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审计人员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始终坚持相关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三要做好经济责任的界定。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主管责任和客观责任的界定、集体和个人的责任界定等。

(五)明确责任,转化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当审计风险的产生涉及到审计以外的其他部门时,应注意区分责任。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注意运用风险转移的方法,学会处我保护。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 第5篇

随着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不断增强,但其内部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相对滞后,已跟不上高校发展的步伐。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及现象大部分集中在基建、后勤、招生、采购等领域,犯罪主体多为分管领域的领导,并呈现出窝案、串案、集体的特点。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这对于依法治校、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预防和促进惩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带来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懂业务、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将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审计评价结论,就会给审计带来风险。

2.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带来的风险

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步骤,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的工具。目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尚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和系统的方法指导。一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仍没有跳出“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就账查账,侧重点不明确,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有目的和行为方式,切入点和落脚点不明确。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财务审计的没有多大差异,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格化”特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等的广泛运用,使管理信息、经济业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记录方式和处理程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这对采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也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相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讲,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层次。

3.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的审计风险

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但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随着打假治乱的深入,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也更为隐蔽,造假的技能、技巧、手段更加高明,虚假的会计资料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所以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对应审项目主要事实没有查清,重大问题发现不了,特别是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实,资产、负债、损益不实即使揭露了也反映不出事物本来的面目,最终导致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结论。

4.“离任必审”和“先审后离”的原则并没有完全贯彻实行

高校的领导在干部任期届满或者调任、辞职等变动发生时,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部分高校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审计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只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范围。调查数据表明,只有部分高校确定了“离任必审”的原则,并利用有限资源集中力量对委托部门关注的重点单位的领导进行审计,还有少部分高校平时不进行审计或没有年度审计计划,只对那些被人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领导进行审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在一些高校并没有作为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另外,存在“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部分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经济责任人的离职、调任、转任等已经作出决定,审计不过是一种形式,对经济责任人并没有多大影响。“先审后离”由于被审计领导还未离位,知情人也不敢揭露事实真相,这无疑会提高审计的难度,增加审计的风险。

5.内部控制缺乏 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或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管理混乱、信息失真,无疑会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近年来财务信息失真已司空见惯,“无账不假、无假不账”已不是个别单位的现象,经济活动中违纪违法及各种造假行为花样百出。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虚假资料或现象所蒙蔽,难以查明事实真相,其审计结论可能与客观实际相反,甚至会为虚假数据或现象撑起“保护伞”。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深入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是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间不长,许多人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需认真学习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贯彻两办《规定》,要深刻领会审计署、教育部和内部审计协会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增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树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高校健康发展而服务的理念;高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等中层领导要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监督手段,并不是针对某个领导,要克服消极合作和抵触心理,自觉接受监督。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汇报,认真研究审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帮助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从而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审计热情。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标准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对象是高校领导人员个人,而不仅仅是高校的财务会计报告,因此,若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很难正确区分其中涉及的各种责任。如除涉及财务收支情况外,还有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领导人员对社会的责任等情况。所以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量化和质量关系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履行审计权限,避免审计内容上的随意性

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至于其它的诸如领导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等都不在审计评价范围。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使审计评价既全面又客观实际,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职能作用。

4.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努力提高审计评价水平

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法规,统一、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工作业绩应该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业绩完成好坏需要参照一些权威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目标、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等,只有将任期内实际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与这些参考指标进行对比,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5.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有利于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高校领导人员要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并保障内审人员具有充足的时间、机会和经费去参加后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也要加强对教育管理、内部控制、基建维修等方面知识和审计软件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后续教育,不断拓展内审人员的知识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求。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 第6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作者:谭红梅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3期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第7篇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纪法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而此项工作不但涉及财经审计法律法规,而且涉及到对人的评价和人事管理,因而审计的责任和难度风险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到有效的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分析,探讨了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表现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和内容。因此,必然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

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论-文-网]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第8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风险是指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对这种危险带来危害所应承担责任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由于对被审计评价的对象所应负有的经济责任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评价意见, 给被审计评价对象及审计授权单位造成损失所应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不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 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众所周知, 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 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 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 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 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 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 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 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 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 如何认识审计风险,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审计监督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加之受协调协作关系以及审计时间长短、审计时机把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都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就风险成因而言, 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审计机构和人员靠自身的作用能够控制的因素, 具有主动性;外因是由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是被动因素。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就必须特别关注内因的引导、革新和转化, 使其成为降低审计风险的积极因素。

(一) 内因风险

1. 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以及运用不当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立法和规范制度工作与实际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范围和重点等差异较大。同时目前的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准确, 不同地区、不同审计机关对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责任界定的标准各不相同, 宽严尺度也不一致, 有的环节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这些都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 使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 导致审计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无法可依、难以认定;有时, 审计人员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审计并作出职业判断, 由于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 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法律运用不当, 也会产生风险。

2. 违反审计程序、取证不当、查证不实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审计过程必须遵循应有的程序和其他方面的特定程序, 比如审计报告阶段, 必须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等。如果这些必要程序有所遗漏, 则可能导致诉讼, 造成不良后果;执行审计程序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符合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质量特征。在审计过程中, 如果审计人员由于时间、审计资源的限制无法获取支持审计评价结论的足够证据, 就很可能导致审计结论错误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取证过程中, 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或审计领域, 对于领导人员确实存在的经济责任问题发现不了, 特别是未能揭露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 财政财务收支不实, 资产、负债、损益不实等问题。产生查证不实风险的原因可能在于审计的计划不充分, 执行的审计程序不恰当等因素, 可能直接导致审计评价失实, 并可能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3. 审计方法手段的局限性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传统的审计方法, 只注重实质性测试, 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 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 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胜任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 获取不到相关证据或审计证据收集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 审计处理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 定性不准, 处理不当以及审计人员未能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 也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4. 审计评价失真

审计评价仅是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 应正确理解审计结果的局限性。审计过程中不能仅偏重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责任, 对那些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更不能未发现经济问题就断言领导干部“清正廉洁”, 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 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 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在审计实务过程中, 审计评价就难免出现失真。例如, 虽是审计范围, 但审计人员未获取相关证据而随意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获取了审计证据, 但证据可靠性不强, 证明力不足, 而草率作评价;用词欠妥的审计评价等等, 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二) 外因风险

1.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 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 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 也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 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 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 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 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 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 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 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 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2. 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最终人格化, 即最终落实到人。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前任与现任责任、主观与客观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与主管责任等内容。有时, 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规违纪行为, 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 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 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 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 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 由于决策失误, 管理不当,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和金额标准难以界定。这种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很难避免。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 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 评价标准不规范, 必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 使其在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从及部门协调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另外, 还要强化约束监督机制, 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经济监督形式。

(二) 加强多方互动, 提升审计效力

要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促进审计结果利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不断提升审计效力, 经济责任审计受外部条件制约较大, 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 职能部门的配合情况, 社会各界的认知水平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党委政府行为对审计监督的影响力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组织、纪检部门接受党政领导指令委托审计项目, 审计结果的利用, 对审计对象和社会公众将起到导向作用, 如果党政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 是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 把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和反腐倡廉紧密联系在一起, 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工作的力度定能加强。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是发挥审计效力的重要途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有利于彰显审计监督威力, 争取社会公众支持, 还有助于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和利用, 促进审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三) 合理确定审计重点、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 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经营、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 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 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 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 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 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 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 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 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 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内控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 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 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 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 同时考虑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依托账目审计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四) 改进审计手段、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 内容多, 工作量大, 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就是改进审计手段, 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拓展审计线索来源, 领导干部是否廉洁, 不但自己可以评说, 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 因此, 审计人员不但就账论账查违纪, 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 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个别座谈等多种形式, 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 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 责任人的廉洁与否, 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 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 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 选准切入点, 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 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 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 查账与查实结合, 内查与外调结合, 重点与一般结合, 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五) 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 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 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 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谨慎性原则, 揭示问题要有充分证据, 定性要有有效的法律依据, 评价中用词要规范;语气要中肯, 问题揭示要写实。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 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 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审评结合原则, 审什么就评什么, 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 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主观与客观的责任。

(六) 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树立职业审计意识

建立高素质职业审计队伍。首先是强化职业准入, 审计执业资格的认证上岗是今后审计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而言, 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适应现代审计职业化发展要求;三是建立高级审计人员人才库, 适时聘请高级审计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发挥特殊作用, 共同搞好审计工作。强化职业意识, 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审计人员应当形成一种基本职业意识, 即发现经济活动的错误和缺陷, 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做出判断, 并能顶住外界压力予以公布, 这种职业意识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职业化规范的健全而逐步强化, 将审计人员从行为强化延伸到思想意识上的强化, 帮助审计人员树立一种公正、负责的职业意识, 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有新的突破, 才能有新局面, 也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风险是时刻伴随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的。风险就意味着承担责任。我们必须时刻审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分析成因、探求防控措施,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失败,风险成因

参考文献

[1].中办, 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1999, 5;

[2].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 2006, 1;

[3].李刚: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防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

[4].汤金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

[5].侯风萍, 董明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发展.会计之友, 2009, 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第9篇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确保其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具体情况来看,其具有涉及范围广、年限跨度大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必须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带来的影响。本文就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 引言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工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风险,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管理机制、审计对象、审计主体等多个方面,因此,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采用有效防范措施将其降到最低,才能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二、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 准备阶段

一般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实施的,需要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审计,才能确保经济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但是,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部分领导干部的行政权力出现过大情况,从而形成正职领导干部独自专权的管理辖区,最终导致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出现。与此同时,监察、纪检等部分没有根据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情况制定合适的监管制度,大大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管理约束力度,最终在领导干部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时无法得到及时查处,所以,大大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 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审计力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并且,审计对象配合方面也存在的很多问题,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度,最终增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目前,审计力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整体力量、被审计人整体力量之间存在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数量要比被审计人员的数量少很多,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领导干部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出现的重要缺陷,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中,可以真正完成这项工作的人数只有50%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并有效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给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代一定影响;二是,审计个体力量、被审计个体力量之间存在的差异。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较多是来自其它常规审计部门,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而被审计人员较多都是已经参加十多年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应付经济责任审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较多漏查现象,最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另外,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很多时候会出现抵制情绪,他们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不会高度重视各种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出现各种风险隐患。

(三) 报告阶段

目前,我国较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都出现主管责任、直接责任等界限不清的情况,大大提高报告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情况下,领导干部应担负的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直接参与的相关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如相关制度、决定和标准等的批准,需要在报告中签署可行性意见,也可以直接签字作为报销的凭证。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必须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相结合,才能确保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风险得到明确划分,最终降低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三、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上述内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执行,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合理制定领导干部的选拔、考核和任免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执行,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以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在实践过程中,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选拔,需要采用公示制度,并将结果及时公布出来,其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选拔,必须采用公开化制度,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的选拔,以真正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公开性。与此同时,注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科学性,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行考核,并加大任期制度的改革力度,有效落实领导干部任职任命的相关手续,才能确保领导干部任职目标的规范性,最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审计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大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构建,必须根据去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与各部分、各环节相适应的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问责制等,以真正实现对最高领导干部的有效管控。目前,岗位责任制的应用范围已经变得越来越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效率,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不断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问责制、承诺制等的不断推广和实施,通过有职工形成公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可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有效问责,对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注重领导干部责任、权力划分机制的有效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发展,最终确保领导干部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 注重实践联系,确保审计报告的公正性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建立合适的法律条例,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的管理行为,注重其行为与实践的联系,才能促进领导干部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从而避免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出现。与此同时,注重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大招聘力度和投入力度,从思想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最终确保审计报告的公正性。根据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工作队伍的有效建设,必须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才能真正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求,最终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是降低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以了高度重视,必须不断增强审计机关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真正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可以使领导干部的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并减少国家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击社会不良风气,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桑文奇.论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25-26.

[2]杨慧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4:115.

[3]张霞.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305.

[4]孙静伍晓伟王凤姣冯瑞辽宁省开原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界定风险[N].中国审计报,2015-06-03007.

上一篇:期末考试表彰会主持词下一篇:幼儿园亲子活动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