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关怀范文

2024-07-05

老党员关怀范文(精选6篇)

老党员关怀 第1篇

广元市利州区杨家岩街道老党员关爱机制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以关爱老党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物质上帮扶,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老党员热爱党、忠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尊重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关心党员、爱护党员、依靠党员,为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是坚持分类帮扶。坚持“因人制宜、因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通过为老党员改善生活环境、送医送药、赠送生活用品、代办事务、政策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老党员进行关爱帮扶。

三是是坚持多方参与。街道、社区(村)及其它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分级负责,职能部门配套联动,广泛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整合资源,凝聚工作合力。

三、关爱对象

列入关爱范围的党员,必须能够忠实履行党员义务,忠诚党的事业,认真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纪国法,积极帮助党组织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1、党龄50年以上的或年龄70岁以上的老党员。

2、未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的60岁以上“三无党员”,即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生活来源的。

四、关爱措施

(一)建立健全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按照资源共享、队伍共建、服务联动的原则,组织机关在职党员、双报到党员、社区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共同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职业特长、社区党员的服务优势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党员的技能专长,建立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关怀互助机制。确定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志愿服务活动日”,组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二)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制度。通过组织结对、党员个人结对等方式,按照“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安排有条件的党员进行结对帮扶,统一制作“连心卡”,做到每位老党员都有人联系,对于身患重病和特困老党员,可采取“多 对一”的方式,安排多名党员进行集中结对帮扶。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双报到党员至少帮扶联系1名以上老党员,确保每一位老党员都有1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双报到党员联系,参与结对的党员,要落实“三个一”的帮扶目标,即:半年至少上门看望老党员一次;春节等重大节日至少给老党员家庭送温暖一次;结对帮扶期间至少为老党员解决1-2个实际问题。

(三)建立健全走访慰问制度。各基层党组织要注意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对本单位或本辖区的老党员进行 “六必访”。即:在改善老党员生活环境的同时,注重在精神上给予老党员慰藉和关怀,除在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慰问外,坚持做到老党员过生日必访、患病住院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必访、生活遇到特殊困难必访、家庭成员去世必访、老党员亡故必访。要结合走访开展好谈心谈话活动,掌握党员思想脉搏,及时帮助老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因子女不孝、不敬造成老党员生活困难的,基层党组织要负责帮助做好党员的维权工作,经常深入党员本人及子女家中做好思想开导和劝说工作,必要时可提供司法援助,通过思想教育和法律手段保障生活困难党员的权利。

(四)建立党内关爱帮扶专项资金制度。除及时发放区委对8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党员和离任村(社区)干部补助外,采取财政列支、党内捐赠、企业捐助等方式,设立党 内关爱帮扶基金,每年不低于3万元。专项资金由街道党工委代管,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开展党员“双生日”活动,在党员“生日”当天,由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向党员赠送生日贺卡和一份生日蛋糕券,祝贺党员的生日,体现党组织人性化的关爱,在党员“政治生日”当天,由党支部指定的谈话人给过“政治生日”的党员赠送“政治生日”贺卡,向党员祝贺“政治生日”,体现党组织政治上的关心。每年从老党员中确定5名特困党员,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救助金(原则上不连续享受一次性救助金)。

五、预期目标

通过开展此活动,让老党员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困有所帮,不仅让老党员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也让党员干部在与老党员的接触中激发爱党之情、感恩之情、奉献之情,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基层党组织要把关爱老党员纳入党的建设整体规划。各基层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老党员所在党组织书记要履行具体责任人的职责,亲自研究关爱措施,带头参与关爱活动,抓好工作落实。各相关单位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关心、支持、重视老 党员关爱工作,努力形成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台帐,动态管理。各基层党组织要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本辖区、本单位老党员的数量、家庭住址、家庭结构、收入情况、思想动态、急需何种帮助等信息,建立老党员信息库。街道党工委在认真梳理核实的基础上,建立全街道老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维护信息,将新增老党员及时纳入信息库,已故党员及时调整出信息库,实现信息台帐的动态管理。

(三)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要大力宣传开展党内关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报道,为开展党员关爱帮扶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及时树立和宣传关爱老党员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强化典型引领示范作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关心支持老党员关爱工作,着力形成关爱老党员的长效机制。

老党员关怀 第2篇

作者:汤 毅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添加时间: 2008-2-1

4近几年,中共辽宁省抚顺市委针对全市困难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多的实际,积极从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关爱党员干部,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热情。

一、注重激励引导,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政策倾斜。市委整合各涉农部门的力量,在服务农民党员上形成合力。市委组织部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下发文件,以党组织的信誉担保,对缺少发展资金的农村党员提供不用抵押、不用联户担保的1至5万元的信誉贷款,并给予党费贴息。3年来,各级党组织为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贷款1572万元,帮带18721户农民发展致富项目2万余个,党员人均增收1000元。针对下岗职工党员缺乏再就业技能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并进行技能等级鉴定,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带头就业。截至目前,4926人取得劳动技能鉴定证书。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还出台了企业招工党员优先、同等情况下党员工资上浮一级等激励政策,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的热情。

权利保障。全市各级党组织建立并大力推行了党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通过设征求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同时,还建立了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推行党内重大事项“首议制”、“先审制”、“传达制”,坚持做到重大事情党员先通报、重大决策党员先讨论、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有效地扩大了基层民主,切实保证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2007年以来,各级党组织先后收到党员的意见和建议5782条,根据党员建议落实整改措施2200多项。

典型激励。市委重视先进典型的培养、选树和宣传。3年来,先后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选树了20名市模范共产党员,405名市优秀共产党员。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树了10名新农村建设村党组织书记标兵。在此基础上,通过印发资料、编演话剧、组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培养、树立和宣传,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工作热情,2005年以来,我市累计拆迁棚户区177万平方米,建设施工面积277万平方米。在棚改中,有近万名党员奋战在一线,设立共产党员工程120余项,成立党员义务搬家队36支,有力地保证了棚改工作的顺利推进。2007年3月,我市遭受百年不遇的雪灾,在群众需要的时刻,广大党员纷纷站出来。据统计,在这次雪灾中,全市共产党员共有5万人次参加除雪义务劳动。

二、着力关怀服务,不断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建立关怀机制。一是建立了谈心交心制度。全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党员谈心站、温馨谈话室,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政治愿望、工作情况、生活状况、情感诉求等。几年来,基层党组织普遍开展与党员谈心活动,有效地化解了党员的心理疙瘩。二是建立了走访慰问制度。坚持定期走访与平时走访相结合,在党员生日、入党纪念日、重大节假日和党员需要帮助的时候,党组织及时走访慰问,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做到党员有病住院必访,党员家庭有困难必访,党员家庭有红白喜事必访,党员有家庭纠纷必访。几年来,全市共走访慰问贫困、有病党员1.5万人次,党员及家庭发生重大事情到场3200次。三是建立了免费体检制度。2007年7月市委从市管党费中拿出20万元,为全市869名社区和农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免费体检。同时,市委组织部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获得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党员,分期分批进行免费体检。

构建服务网络。市委按照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要求,在各县区、街道、乡镇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在社区和村建立了党员服务站,在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建立了党员服务点,积极开展了政策咨询、接转组织关系、求助热线服务、代理承办服务、党员志愿者服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以及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40个,服务站点325个,设立党员服务热线电话432部。同时,还在社区建立了党员救助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党员服务网络。3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服务网络为党员解决各种难题12000多件。

建设活动阵地。市委积极筹措资金新建和改扩建党组织活动阵地。通过自筹、结对帮扶、争取外援等方式,狠抓活动室建设,目前全市己建立社区标准化党员活动室252个,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达到82个,并完善了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警务室和服务站的“四室一站”等设施。位于市商业中心的新抚区,寸土寸金,区委坚持探索创新,把活动室建到了党员家里,配备必要的设施,使党员不出楼院就能参加党组织生活,“小家”成了社区党员的“大家”。近两年,市委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加强农村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对265个村部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

三、重点帮扶支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实施困难党员救助。市委分别从市管党费、市财政和社会捐款三个渠道筹集资金300万元,建立了困难党员救助基金,专门用于帮扶特困党员。同时,各县区建立了困难党员救助基金,乡镇、街道建立了困难党员互助基金,采取“多帮一”的形式,对困难党员家庭实施救助。两年来,全市共发放救助资金200多万元,6500名党员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针对部分棚改新区困难党员回迁困难的问题,市、区两级党组织支付35万元党员救助基金,为400名特困党员购买了床、被褥、电饭锅、燃气具等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喜迁新居。

实施下岗职工党员再就业工程。全市各社区成立了再就业服务站,建立下岗职工党员数据库,优先向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再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探索了订单式、输出式、组合式、援助式、创业式等多种培训模式,通过培训让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对由于身体、年龄等原因确实难以在市场就业的党员,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确保就业。目前,全市共成立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121个,累计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党员15000人次,85%的下岗职工党员通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

实施结对帮扶。开展了市、县区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与农村、社区、企业生活困难党员“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为机关、事业单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帮扶对子,坚持解决具体难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又给予党员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几年来,共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300多对,累计为困难党员捐款、捐物合计66.8

万多元,帮助帮扶对象解决就业、看病、增收和子女就学等实际难题。顺城区长春街道开展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寻亲行、手牵手”爱心传递活动,1012名党员参与其中,与困难党员结亲702对。

我市在构建党内关怀机制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党内的和谐和社会和谐。

老党员关怀 第3篇

一、互联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其自身的特点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 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超越时空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式。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 最大限度地为教育工作节省资源成本, 提高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效率。其次, 网络虚幻隐蔽性, 平等无权威性及其可选择性,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利用网络的虚拟技术, 师生间可以平等无距离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匿名的, 直言不讳的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聆听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想和所需, 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 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效。最后, 网络的即时快捷性和其他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时效性,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拓展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

但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首先, 面对网上的不良信息,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其次, 自由虚幻的网络世界对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代表, 是大学生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是党的事业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维护。因此, 如何关怀激励大学生党员, 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还不够健全, 如专门针对学生党员这个群体的激励比较少, 物质上帮助多, 思想上关心少, 方法比较陈旧。虽有慰问, 困难补助, 奖状, 表彰等传统方法, 但缺乏对学生党员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思想信念上的激励与关怀;要求党员奉献多, 尊重党员主体少, 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激励关怀方式传统, 如仅限于与学生党员面对面交流, 从而导致对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往往是临时性和一次性, 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三、网络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中的应用与效能

在当前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发挥网络优势, 积极探索网络在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中的应用与效能, 搭建大学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平台, 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 永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网络为学生激励关怀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新资源、新途径, 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可以通过QQ群、党员网站, 党员博客等多种形式来更好地教育、激励、关怀学生党员。

1.建立党员QQ管理模式

建立党员QQ群, 实时、公开地与学生党员进行交流, 改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老古董的形象,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党员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交流平台。学生党员可以通过个人QQ大胆的各抒己见, 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很好的收集学生党员所反映的信息, 并给与及时的指正与评价, 从而给予及时的激励与关怀。党员QQ群不但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为学生党员答疑解惑的平台, 而且也使其以群成员的身份与学生党员打成一片, 最大程度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性和交互性。

2.建立党员网页

通过党员网页的建立, 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个性潜能, 为每位大学生党员提供发挥个人想象, 展示自己特色和施展个人才情的机会。在制作和维护党员网页的过程中, 学生党员丰富了经验, 提高了能力, 并且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党员网页是虚拟化的党员新舞台。在这个舞台上, 学生党员可以发起专题讨论, 共同学习党的新思想、新政策, 并且可以上传各项党组织的活动计划, 组织过程和活动成果。从而使学生党员感到党员团队的进步与自己的行为息息相关, 进而增强了党员凝聚力, 调动了党员积极性, 促使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随时关注党员网站, 了解学生党员动态, 并提出指正与评价。

3.开辟党员博客

党员博客具有交流平等性、发表及时性、管理自主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提升学生党员自信, 引领学生党员道德认知。学生党员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思想动态, 记录自己在校园里成长的每一步。因此,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个性博客并结合党员博客, 写下自己每天的工作日记和生活感想, 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一些对学生党员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学生党员则可以随时在博客里留言和咨询。网络的隐匿性使得学生大胆的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党员博客在成为学生党员倾诉场所的同时, 也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学生党员, 掌握他们思想、生活、学习动态的新渠道。从而能更好地激励关怀学生党员, 营造健康、积极的组织生活氛围。

总之, 大学生党员建设任重道远, 构建健全有效的学生党员关怀机制对永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激发其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 在当前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思路, 利用网络优势, 积极探索网络手段在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中的应用与效能, 从而开创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的新局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程度的迅猛推进,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党员是大学生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是党的事业的未来与希望。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对永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积极探索网络在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中的应用与效能, 对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学生党员,激励关怀机制,效能

参考文献

[1]安世邀.大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 .

[2]蔡亮, 叶宗波.和谐校园视阈下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0, (3) .

老党员关怀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15-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高校党委、各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其他党支部以及班级党小组等党组织,为了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为人民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所制定与实施的各种激励、关怀与帮助高校党员的制度总称。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成果之一,其以高校党员服务群众的态度、技能水平、项目与质量为基本内容,把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的制度总称。这是对党章以及高校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创新的具体践行之一,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具体方式之一,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与促进和谐”。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对象主要为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主体和客体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象不清。作为党的细节制度之一,激励工作应该着眼于现在高校内工作或学习的党员,然而,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颁行中,却过多地着眼于包括非党员的群众,导致需要提高的党员同志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等,其他的非党员同志也因工作的不对应而不适应致使工作成效低。第二,工作内容不清。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培养与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内的激励工作混淆。党内激励制度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对高校党员的教育与鼓励,激发他们服务群众、开展教育教学与不断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系列制度或机制的建设却往往把一切都纳入这个机制,导致工作混淆,高校党员既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发展与培养党员工作也存在分心现象。

(二)关怀频度低。在高校党建的实际工作中,关怀的频度低是导致很多党员认为工作形式化的主要成因。根据当前的实践看,决定高校党内关怀频度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主要是指春节、中秋节与端午节等,学校党委或院系党总支等会根据需要对党员进行某种形式的慰问关怀等。第二类,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定节日。主要是国庆、元旦与建党节等,对党员开展的关怀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茶话会等。第三类,极个别党员突发重大危急事件时。这种关怀显然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由于党员人数多且此类事件极少发生,因而也显得极为少见。

(三)帮扶形式化。帮扶形式化是高校帮扶机制的顽疾与制约党员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通过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教育和践行,形式化已大大减少,但依然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急性帮扶。如上述在极个别党员出现重大危急情况时才去帮扶,但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解决燃眉之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都难以解决困难党员的暂时问题。其二,典型化帮扶。即学校在选择帮扶对象与开展帮扶工作时,主要针对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且便于挖掘宣传材料的典型党员,对于其他非典型且需要帮扶的党员却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另外,高校党内帮扶更多地倾向于物质帮扶,专业性的精神与教育形式帮扶较少。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与实施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中央有要求、工作有基础、群众有期待”,但在服务的实践中,服务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覆盖范围、实施进度、机制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一)缺乏操作性。这是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实效低的根本原因之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工不明。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不仅以院系为基本单位,也以班级等为细胞性单位,在服务群众的分工中,缺乏高校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一线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党员的分工,导致在服务实施的时候有些工作一哄而上,有些工作无人问津,极个别甚至会好心办坏事。第二,责任模糊。这是前者的并列现象之一,尤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发生各种问题的情况下,甚至在群众问题没有解决且继续发展的情况下难以真正明确责任。第三,激励难兑现或不兑现。作为服务群众的激励部分,一些激励细则或条款由于没有可以具体量化或直观的标准,且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都是模糊的,最终导致那些在服务群众中的努力者或成绩突出者难以得到真正的奖励或激励,挫伤了积极努力者的积极性。

(二)缺乏针对性。典型地表现为工作定位不准:首先,服务对象不准。主要是服务谁的问题。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到底该把谁定位为服务对象,这在高校党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甚至不愿意去认识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仅把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师生或社会群众作为对象显然是狭隘的。其次,服务程序乱。在服务工作的开展中,既没有对需要服务的工作量进行预测,也没有工作实施的预案与步骤,只是参与服务的党员按照自己现场等决定开展工作,导致工作显得有些忙乱与效果不佳。再次,提供服务的党员不确定。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那种工作量大且需要多人开展的工作,具体参与服务的党员不确定,导致因为工作方法不一、思路差异与人员能力不同出现各种时间浪费甚至工作掣肘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党员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作息规律与纪律需要遵守。

(三)缺乏考核评估机制。这是较为典型的问题之一。因为工作绩效没有评估,对作为服务主体的高校党员也没有工作动力与督导力度,出现人浮于事甚至形式化的现象也就难免。集中体现在两点:第一,缺乏过程督导评估。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往往是提供服务的党员根据某种需要直接开展工作,既没有校内监督机构的督导,也缺乏其他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由此导致服务工作相对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第二,缺乏结果反思性评估。针对服务的结果,往往是采取某种调研、电话或网络问卷的形式,由于被服务的对象多少都获得某种收获,碍于面子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基本都会给予满意的评价。但对于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怀着感恩的心并不去追究与多谈。

三、提高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质量的对策

高校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是指对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与疏导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作为教科研与知识传播和创新阵地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质量,以培育更多思想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内人才。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这是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的最佳路径之一。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不断创新的专业业务教育中,把“旗帜鲜明的政治关怀、语重心长的思想关怀、唯贤是用的人才关怀”,切实转化为高校党员的坚定的可持续提升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职业行业的专业技能素质。首先,开展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党课、党员生活会与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形势创新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创设立体化、全程化和与时俱进的环境。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关注群、微信群与专门的社区与论坛等,满足党员的学习与成长的多样化需要。其次,加强业务提高教育。一方面,是高校党员的专业提高教育。学校要尽可能满足高校党员的学历提高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其他的业务学习需要,如创设专门机构或课堂等,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根据群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服务能力教育培养。由于群众的需要是多样性的,因此,针对高校党员就要加强全面的服务能力教育,既要有精神或学习上的服务能力,也要有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能力,例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技术小难题等。

(二)将精神关怀与物质关怀相结合。在现代化已经逐渐实现且逐渐提升的时代,高校党员的被关怀需求是多样性的,既需要“求真务实的形象关怀”,也需要“细致入微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因此,作为高校的党内关怀,也要创造性地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做好“两手抓两手都贴心”的关怀,才能真正把高校党组织的关怀转化为党员服务群众与开展工作创新的动力。首先是精神关怀。就是高校党组织对高校内的所有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情绪变动、情感发展与精神状态等,实施实时地跟踪、关注与全面地支持与指导。实际的工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方面,尤其是高校党员存在理想动摇与人生信仰迷惘或迷失的情况下,党组织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地介入,通过教育、指导与引导等,使他们尽快地回归到共产主义的轨道上,恢复到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工作状态来。二是认识方面,在极个别党员对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种观点存在着偏差性、偏离性甚至错误性认识的情况下,党组织要紧急介入,避免党员再继续出现各种“恶化性”的消极状态。其次是物质关怀。这是高校党内关怀最多的形式之一。如前所述,针对那些家庭经济生活有困难的党员,需要建立常态化与随机启动的机制并建立帮扶基金,只要有党员出现了低于某种生活“警戒线”的困难,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开展关怀,在首先完成应急帮助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情况制订中长期等关怀计划,为保障和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建立缓冲时段。

(三)将帮扶与引导相结合。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的建设与实施,就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在精神上拥有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回归和加强”党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和模范作用”。在工作开展中,以两种路径把帮扶与引导结合起来:第一,才能成长引导和进步帮扶。在具体实施中这种帮扶有两种形式:一是激励性引导帮扶。即高校以某种激励制度为基本的导向,为高校党员提供某种学习机会、职位提升机会等,引导和帮扶他们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基本动力的成长。二是不足或缺点改进性引导帮扶。即在某个党员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的情况下,党组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等,帮助他或她实现改进,以此来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发展自己。第二,时代性发展引导。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党组织通过为广大党员创设或创建各种平台或环境,让他们能直接开展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思想的学习,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且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对策

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功建设与不断提升的成果之一,在不断强化高校党员的政治意识、创新意识与效率意识的同时,科学提升高校党员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据上述,结合当前高校激励制度的实际,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全面。即激励的对象既要包括学校行政岗位、教育教学岗位、工勤岗位的教职员工,也要包括学生,这样才能在全校形成党员努力进取与创新服务的良性氛围。二是项目全面。即无论哪个岗位的党员,只要在服务群众中切实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或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学校都要按照某种激励标准对其进行奖励,以保护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第二,操作性。即高校党组织各项制度切合高校各项工作实际的,任何一个党员与普通群众都可以对照相关制度或标准对党员的服务与各项素质进行评估,实现党员服务与党员工作督导和评估的动态化、随机化与长效化,使广大党员时刻绷紧服务意识的弦。第三,结果等级性。在党员服务群众结果的认定与激励兑现时以等级性进行实施,让广大党员之间能根据自己服务群众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既要从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等发现问题与差距,也要从其直观的结果看出自己的不足或进步,让优秀者成为广大党员树立服务群众进步的榜样。

(二)建立健全服务首问责任制。这是高校党员服务质量的保障。首先,直接明确工作分工。即对任何服务项目或工作,第一个或第一批开展服务的党员要负责到底。以此,可以有效地避免部门之间、党员之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职责交叉、责任难分的情况。其次,强化高校党员的责任意识。因为明确到了具体的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或工作的持续期内,责任服务的党员都必须时刻关注、思考与开展此项工作,时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之一,高度紧张,努力实施,创新突破。其次,保障服务跟进。这是相对某项已经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工作,会因为时间的变化等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变动等,作为首问服务的党员依然有责任继续跟进服务,确保党员服务的全程,始终把党组织与群众的心贴在一起。

(三)建立健全结对服务机制。党员与群众的结对服务,是建立与深化党群血肉亲情的最具亲和力、最凝聚人心、最能体现党组织力量的方法之一。根据高校各方面综合的实际,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第一,党员专长性结对。即根据党员能力的特长开展的结对服务。无论参与服务的党员是什么岗位、专业或职务,只要他具有某个群众需要的专长,就让他和某个群众或某个领域的群众结对,以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效率。第二,专业对口性结对。即根据党员的专业进行直接对口性的结对服务。由于高校党员都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因而,这种结对服务往往针对那些工作难度大、服务期限长与需要创新的领域展开。另外,高校也可以尝试让群众自由选择结对服务的党员,从服务工作的起点就直接达成群众的满意。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与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既是可以独立操作的制度体系,也是互为基础与因果的宏观机制内容。在实际的建设、健全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结合高校工作与高校党员的各种实际开展,也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各方面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做好宏观的规划与顶层设计,确保机制建设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另一方面要在高校大的框架内做出切实性的微观或细节的精细化,确保机制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当然,需要结合党的时代化发展需要,不断地做出各种创新,尤其是抓住与利用好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在创新争优的大潮中以切实地行动和创新,不断地提升机制的科学性与服务群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杉.简析新时期居民区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以徐汇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研究对象[J].求实,2012(Z2)

[3]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4]贾岚.党内关怀思想及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5]贾岚,杨荣国.论邓小平的党内关怀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9(2)

[6]王耀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帮扶机制的创新发展与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3(4)

[7]江菊美,江卫平.网络时代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创新方法的探索[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36)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7- ),女,广西柳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法学硕士。

爱心牵手贫困生 党员关怀暖人心 第5篇

为了让党员教师在思想感情上更加贴近学生,把党的温暖送给家境困难学生,6月10日下午,轮台县实验小学在逸夫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了党员教师与贫困生“结对子、献爱心”捐赠仪式,学校全体17名在职党员、预备党员与结成“一对一”帮困对子的17名家境困难学生参加了捐赠仪式。

在仪式上,实验小学校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就如何开展好这一活动向党员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党员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好结对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让他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和雨露之中,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并希望受助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教诲,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政府的关心,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在捐赠仪式上,17名党员、预备党员共为家境困难对子捐赠了学习用品、衣物等价值600余元的物品。

老党员关怀 第6篇

中共xxx县委党校调研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这一决策鼓舞人心,对于增进全党团结,提高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战斗力意义重大。关系着党内和谐建设的进展,进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新阶段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必然性

一是实现党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基层。对于执政党庞大的肌体而言,基层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在基层活动的主体,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恰如党深植于群众土壤中的神经末梢。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些敏感的神经末梢陷入了迟钝、麻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带来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基层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品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带来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党内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的新矛盾,新困惑。党的力量源泉首先来自基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没有基层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新时期如何逐步实现党内个体差距的缩小,减少乃至消灭党内需要被帮扶的群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党内和谐,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各级党组织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相应的救助帮扶机制,缩小党内成员之间的利益差距,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最直接的途径。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应重视调整党内利益关系,加强党内利益整合,努力化解由利益差异所带来的思想认识差异,通过切实做好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营造团结、统一、平等、和谐的党内环境。

二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通过千千万万个党员在具体生动的执政活动中去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和影响群众,进而来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当前面对横流的物欲、种种社会不公, 党员队伍思想观念多变性、利益需求多样性、收入分配差异性的特征日益明显,个别基层党员一度迷失方向,信仰退席,归属感丧失。农村党员干部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是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在艰苦的环境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舍小家顾大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我们漠视基层党员的合法合理权益,党员感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感受不到作为党员的荣誉感,那么他们的党员意识就会淡漠,无法在基层、在人民群众中间展现我们党的先进性,无法发挥好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新时期下,如何重建基层党员的自信,强化他们作为党员的荣誉感,唤醒党员意识、以及对于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已迫在眉睫。党中央关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决策,既体现了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又体现了对党员的尊重关爱。是在党内生活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反映,是激发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举措。做好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对于激励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党员意识;对于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内团结与活力的有效手段。扶贫济困,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各级党组织历来十分关心困难群众包括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并积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进而推动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部分党员在生活上还比较困难。如果让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数量不断增多,极不利于党的形象,不利于党的团结,不利于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将增加党内的不团结因素。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组织党内外各种力量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在党内乃至全社会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切实增强党内的团结与活力。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随着各级财力的充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已经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中央下拨专项党费用于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用于补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这都给我们以鼓舞和信心,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赞誉。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都在深入领会和落实好十七大报告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指示精神,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采取措施来落实,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基层干部切实地感受到激励、关怀,让所有党员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召,使我们的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国家建设事业。

二、我县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

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立足实际,多策并举,积极创新,在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激励引导、关怀服务和帮扶支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我县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进而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规范建立电子管理台帐,实施动态管理,实现党员信息全覆盖 通过县、镇(街)、村(社区)三级网络将全县党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青年党员、专业性人才、流动党员、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情况,分别在党支部、基层党委、县委组织建立电子管理台帐,实行分类建卡,分类服

务。对困难党员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级建档,分类分级明确界定帮扶对象和帮扶标准。及时掌握老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生产生活和工作状况,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施动态管理。针对当前流动党员越来越多的趋势,认真抓好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台帐,进行动态维护管理。

(二)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激励引导

1、实行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县对镇、镇对村、村对工作人员、村党总支对党员四个层次的考评、激励机制。将党建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量化计分,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平时有汇报、阶段有检查,兑现奖惩,促进党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保障责任落实。通过表彰和激励,进一步促进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

2、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坚持激励和处罚并重,以奖为主。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最基础的是要建设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个领头羊。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修改,县委出台了《对村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暂行规定》,《规定》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年初,镇党委根据实际情况,逐村确定工作目标,与村党组织书记签定目标责任书,村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名村干部,并在公开栏上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年终组织村干部述职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职务升降、工资报酬挂钩。坚持以干事衡量干部,以干事考核干部,以干事激励干部,把村干部的责、权、利统一起来,把工作实绩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勤者上、懒者下、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在此原则下,注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如乡镇每届任期内,县里将选拔20名左右优秀村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政副职或转为县聘干部;将村干部的工资收到乡镇,提高工资标准,保证村干部平均年工资都在6000元左右,年底对优秀或称职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再由县财政拔款分别奖励600元。与此同时,还建立处罚制度。结构工资中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由乡镇根据考核情况确定。考核为称职以上的,一次性兑现。对照《规定》如考核为工作不力的村干部,给予取消养老保险待遇、戒勉、撤职、免去镇领导职务和取消县聘干部身份等处罚。

3、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每年‚七一‛ 期间,各级党组织都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四有‛党支部和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党组织、优秀党员干部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树立一批农村党员干部先进典型,注重以典型激励党员、用模范带动党员,推进‚党员能人带创‛,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党员队伍中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的良好氛围,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更好的弘扬。措施落实上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的做法,把荣誉表彰与物质奖励、政治待遇、干部任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党员干部争创一流业绩的热情,启发、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丰富党内关怀,加强关怀服务

1、建立走访慰问机制,深入开展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活动 每年‚七一‛、春节期间或遭遇自然灾害时,县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带队,深入到党建联系点、农村、社区党组织,采取走访、座谈、团拜等形式,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及时开展集中慰问活动。县委、县政府尤其重视对老党员、困难

党员走访慰问工作,每年春节前,都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切实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每一名老党员、困难党员手中,2007年在党费中拔出专款9.1万元,走访慰问557名生活困难党员和69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县委组织部还特别将来部上访或来信反映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列入重点走访慰问对象,分成4个组,分别由副部长带队,深入到部分老党员、孤寡党员的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各镇党委结合开展的‚小学教‛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到农村困难党员、老党员家中,访贫问苦,及时将慰问金送到慰问对象手中。

2、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体系。县委把流动党员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意见》、《关于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9个文件,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出明确规定,促进了流动党员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目前,我县流动党员共有3528名。为做到‚雁行千里不掉队,离土离乡不离党‛,县委组织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成立了51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3528名流动党员悉数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主要举措有:一是在党员流出较为集中的区域,依托庐江驻外招商分局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掌握所在城市未纳入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我县流动党员情况,条件成熟的指导其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帮助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行动。努力为流动党员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与流动党员及其家庭保持经常联系;在流动党员中开展通一次电话、谈一次心、寄一份材料、写一份汇报‚四个一‛活动,及时了解党员在外务工经商和思想情况,让流动党员感受家乡温暖。对于长年和举家在外的党员,采取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亲友、务工组织者、户籍地址、媒体宣传等‚七找法‛,做到一个不漏。三是通过关怀服务流出党员,引导他们带出更多的人务工增收,把学到的技术、联系的项目、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二次创业。我县组织广大流动党员开展‚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个项目,帮扶一笔资金,传授一门技术,带出一批剩余劳动力,销售一批农副产品,推荐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七个一‛为家乡发展建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驻外流动党员已结对贫困户286人,解决帮扶资金近500多万元,带出10多万人外出务工经商,投资3.6亿元回乡创业。

3、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层活动场所条件。县委组织部会同县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编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从县管党费中下拨经费予以扶持,先后4次组织力量对村活动场所建设开展督查指导。目前,新(扩)建村活动场所97个,并且结合村级规模调整,对村电教设备进行了重新调配,全县229个村(社区)都配齐了‚两机一柜‛。在17个镇建立了‚先锋在线‛工作站,29个村建立了‚先锋在线‛信息点。确保了村干部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

4、实行结构补贴制度,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 县委研究制定《庐江县村干部经济待遇‚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暂行办法》,建立村干部报酬结构补贴制度,把现任村干部保险、工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稳妥地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村干部报酬由基本补贴、职务补贴、绩效补贴和奖励补贴四部分构成。基本补贴原则上每人每月200元;职务补贴,正职每人每月100元,其中村书记、主任‚一人兼‛的,每月150元,其他干部按照80%核定。基本补贴、职务补贴按季打卡发放。绩效补贴,由镇按照综合考核村干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其总额按前三项补贴之和的40%-50%核定;奖励补贴

根据村当年集体经济纯收入状况,实行分档累进确定。绩效补贴和奖励补贴在年终工作考核结束后一次性发放。

5、积极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退职关爱制度

我县将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列为2007年县委、县政府十五项‚明生工程‛之一,县委组织部正在会同劳动、民政等有关部门起草具体参保办法,并组织实施,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基本原则是凡连续担任3年以上村‚两委‛正职干部,或累计工作10年以上的副职和一般干部,任职期间内各方面表现称职,均可列为参保对象。村干部养老保险由所在乡(镇)统一组织参保,保险标准按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所任职务确定,保险费采取按照镇分担一点、村负担一点、个人拿一点的‚三个一点‛的办法推行,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30%,每年年底前一次性缴清。对受到县级表彰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其1-3年的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县、镇承担。

对离任村干部全部发放数额不等的一次性离任补贴,并由基层党组织负责,在每年春节前夕对离任村干部逐人进行走访慰问。我县还坚持选取那些思想政治表现好,有一定影响力,肯干事,能干事的离任村干部进入企业等部门工作,发挥余热,不断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县民政部门优先把那些患大病造成生活困难的、丧失劳动能力,子女又无力赡养的、本人无生活来源,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村人均水平的、无子女,孤寡一人的、遭受意外灾害,导致生活困难等离任村干部办理农村低保,符合条件的列为‚五保户‛。(四)提升发展能力,加强帮扶支持

1、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县委将帮扶困难党员工作作为考核各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了县四套班子党员领导成员及各基层党委主要领导为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责任人,建立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定期召开会议,对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组织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和跟踪落实,结合对基层组织建设考评工作,对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落到实处,使困难党员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关怀。

2、创新帮扶载体,构建‚双帮‛机制,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 一是构建‚双帮‛机制。由县委组织部下文,明确城乡党组织和党员帮扶关系,建立城乡一体化互帮互助机制。要求帮扶单位和个人每年至少2次到帮扶对象处了解情况,制订解困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实现帮扶对象一年有变化、两年有提高、三年内脱贫的目标。做到帮扶任务清、帮扶措施得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双帮‛活动成为‚满意工程‛。2007年以来,全县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达1000人。具体措施是:首先,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采取以‚结对子‛、‚结亲子‛和‚一帮一‛‚多帮一‛ ‚一帮几‛,等形式,与农村贫困村党组织、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行‚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帮扶,直到脱贫致富。县直部门党组织要对联系村的困难党员进行结对帮扶,每个部门至少帮扶联系点2名以上特殊困难党员;基层党支部重点关怀缺乏劳力和信息、发生重大疾病或伤亡事故、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的特殊困难党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

贡献的老党员及流动党员等,并且对每一类党员的关怀服务内容和措施都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建立党员互助帮扶制度。建立县、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党员、鼓励有条件的党员与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组织引导先富起来的党员帮扶困难党员学技术、上项目,切实帮助困难党员摆脱困境,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我县在镇村广泛开展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负责人包‚双带‛示范基地和联系‚三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户制度;村支部书记为‚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将党员、干部落实‚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效果纳入岗制考评,并作为优秀村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依据。坚持一手抓村两委干部要带头致富,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手抓将农村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着力在‚带‛字上做文章,健全帮带机制,强化‚帮带‛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大户带动、项目带动、基地带动、协会带动。村党组织帮助想发展、想创业的党员干部联系协调贷款,给予资金帮扶,积极发挥党员发展能手的帮带作用,努力实现‚双带‛目标。在‚培‛上,采取‚公推、测评、竞职、票决‛等方式,把一些发展意识强、公道正派理念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同志选拔进新的村‚两委‛班子。同时,不断拓宽视野,从大中专毕业生、回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1625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增强农村党员干部致富本领

一是加大了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县委把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委组织部每年都要从党费中拿出1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党员教育培训或集中轮训,每年对全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一遍轮训,培训面达到90%以上。二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明确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县委宣传部、党校、民政、农业、财政、妇联、科技、人武部等有关部门和各镇密切配合,承担各自对口的培训任务。培训主要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实用技术知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为目的,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开展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本领。如县农委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农业示范基地、农村党员‚双带‛户和市‚农民专家‛户项目点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截止目前,已开展集中宣讲25场次,现场技术指导567人次。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我县还启动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今年每村要保证不少于一名党员和村干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学习。据估计,今年全县将有700名党员和村干参加‚现代农业‛、‚畜牧兽医‛、‚现代乡村综合管理‛、‚财务会计‛等四个专业的中专学历学习。为强化这项工作,县委还决定,今后选配乡村干部,农广校毕业生将得到优先考虑。

三是着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76个,占应建站点70%。县委组织部通过开展示范播放活动,培育远程教育示范播放站点,引导各站点实现‚建、管、用‛三位一体,切实做到远程教育资源平台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实施远程教育“二一二”工程,抓好资源整合,将“校校通”工程与农村党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制度规范,优化管理机制,确保站点正常运行;抓好课件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适应农村实际的应用课件和科普课件;认真开展“远程教育主题年”活动,创新形式,活跃载体,充分发挥已建站点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

质、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作用,真正使农村党员干部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以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为核心,以全面开展远程教育学用转化成技能为载体,着力抓好管理维护、教学资源、学用转化、骨干队伍、保障机制建设,推进远程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四是建立就业服务机制。首先将困难党员纳入就业信息库。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将困难党员家庭成员纳入帮扶视野,千方百计解决困难党员配偶、子女的就业问题,密切关注困难党员困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效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其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提倡劳动保障网络解决一批、兴办实体吸纳一批、利民便民网点安臵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共助共建推荐一批的办法增加就业机会。

五是设立党内扶助资金。县委组织部研究下发《关于设立农村党员‚双带帮扶基金‛的实施意见》,采取县财政拨付一点、县管党费安排一点、镇财政配套一点、党员自愿捐一点、接受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多途径筹集党员双带帮扶基金,由农村具有一定发展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党员提出申请,按照规定程序签约发放帮扶资金,扶持党员户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当前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面对新形势,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不断探索创新。

(一)基层党员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单纯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让党员以主人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致使相当数量的普通党员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原因是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强,影响党员民主权利的发挥,再加上由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或者缺乏操作性强的程序和依据,或者执行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使党员民主权利无法进行有效的保障和维护。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关怀机制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辞职务工经商的村干部正在增多。有位土地革命时期就参加工作对‚三农‛问题一直很为关注的老干部动情地说:‚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现象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1、村干部工作报酬相对较低,经济上没‚甜头‛。近年来,我县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可用财力依然有限。同时,由于我县的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还不雄厚,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较多的村不多。经济条件的制约,使现任村干部工资待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更少。一是工资总额偏低。村干部的工作报酬,不但与当地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的村民没法比,比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也低得多。在我县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平均工资在6000元左右/年,其他村干部工资更少,有的还难以全部拿到手。而外出务工村民的年均收入则在12000元上下,是村干部报酬的二倍。与乡镇干

部相比,村干部的报酬更低。二是工资折扣偏多。少数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根本无法给村干部发工资、发补贴。一年下来,村干部只能拿到部分钱。由于待遇得不到保障,部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心里有怨言。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当不当无所谓,乡镇布臵的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也比较难,对村级的调控力减弱。三是自身支出较多。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搞建设、搞活动没有资金,只有村干部先掏钱垫付。不仅本来待遇就比较低,反而还要‚倒贴‛,使得部分村干部上任后偏重于个人的致富发展,为村集体工作、谋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多年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 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仅仅是巩固基层政权中的一步, 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激励配套改革的跟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将得不到巩固。因此,还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村干部利益保障机制。

2、村干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离职后没‚靠头‛。一是现任村干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我县虽然从2004年开始决定对现任村书记、村主任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为止,实际上没有真正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村干部退无所依。二是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偏低。目前,我县对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均由各乡镇自行制定政策,县里没有统一政策,县财政没有给予补助。大部分乡镇只对离任正职村干部进行一定的生活补助,且补助标准高低不一,一般在50元左右/月,有的甚至没有。村干部离职后,在养老保险、医疗保健、政治荣誉等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照顾。辛辛苦苦为集体工作了几十年,离职后又没‚靠头‛,退下来后生活补贴远远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他们感到被人遗弃,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心态不平衡。自然而然怨言也多,到上级部门讨说法、信访也多。三是特困村干部生活救助较难。虽然,近年来我县建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干部帮扶机制,但对困难村干部的帮扶也是杯水车薪,少数村干部有病无钱医、有事无人管、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三)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存在缺陷

1、农村困难党员帮扶资金投入不足。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即宣传的多,投入的少。目前,我县经济还不富裕,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取消农业税以后,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欠发达,又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经费,帮扶经费普遍不足。另外,由于最基层的村一级党组织自我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导致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总数偏大,困难也随之加大。因为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大部分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也全面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将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镇政府申请社会救助时,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帮扶资金、项目不统筹,不能形成整体合力。机关、社区、企业等对农村的帮扶资金过于分散,不能实现党组织和行政上的统一帮扶,效果不明显,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明显。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双培双带”等活动,提高党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不太重视,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形式单一,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而且在帮扶过程中,重于党员的生活帮扶而轻于生产上的帮扶,一般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缺乏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扶,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帮扶效果没有很好的显现。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四、加强和改进创新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服务党员的功能,创新载体,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将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对所有党员和基层干部从政治、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精神上激励,形成‚党内关爱‛的工作合力和保障机制。让广大党员‚解难有渠道,解困有人问,权益能维护,人人争上游‛。真正实现困难党员有保障、普通党员有发展、干部党员有奔头、基层工作有条件。调动广大党员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包括困难党员在内的所有基层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活力。

(一)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信息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夯实基层党员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信息网。基层党组织为每个党员建档立卡;镇和村建立‚党员管理服务站‛;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组织建立‚流动党员联络服务处‛;县委组织部建立‚党员信息资料库‛和‚党员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形成‚卡、站、处、中心‛相结合的立体管理网络。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党员逐年增多。他们从业和居住的流动性,给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它要求我们要在思想上树立动态管理的新观念,按照‚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作用‛原则,创新管理形式,建立城市和农村、单位和村(社区)、流出地和流入地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党组织共同实施的动态管理机制。打破‚分层管理、城乡分割‛等传统模式,改变单位或行政村党组织对党员单一管理的职权定位,把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的工作紧密衔接起来,把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关怀帮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同等服务、同等教育。避免出现‚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找不到‛的局面。尽快形成城乡党建‚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流动党员管理新局面,努力构建城乡党员管理一体化工作新格局。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管理到哪里,确保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使每个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在流出地还是在流入地,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从党内民主着手,积极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赋予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广大党员充分享受村里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村务工作的监督权、选人用人的建议权、提拔使用的优先权、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务公开的层次、领域和质量,努力做到政策公开、工作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党员活动日下发文件和情况通报、党务公开会和公开栏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党费收支等重大党务情况及时进行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公开讨论和征求意见制度,健全完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和处臵不合格党员制度。同时在选举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积极推荐优秀党员和基层干部,使他们感受到政治上的关怀,组织上的关心。

(三)健全关怀帮扶机制,构建关爱农村基层干部的长效机制

在农村调研时,不少党员都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镇干部的工资在不断增加,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升级,村干部的报酬如果一成不变,老是停留在前些年确定的标准上明显不够妥当。当问及村干部的报酬放在什么水准上为宜,他们说总体上不能低于当地外出打工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并提出要将村干部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真正挂起钩来,让干得好的拿得更多一些。同时,对业绩突出的村干部给予重奖。为使村干部的报酬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他们还希望中央进一步加大这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比较稳定和完备的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

为使村干部‚在职有盼头、工作有劲头、离职有靠头‛,2006年以来,省委明确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市、区)为单位,引导和推动村干部报酬合理增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离职补偿)‘三位一体’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对现职的农村基层干部用统筹解决的办法,拿出一定财力给予解决,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将生活补贴、医疗补贴、救助金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对离任村干部可以区别情况,对任职时间短的可一次性解决。任职多年的视为享受退休待遇发放生活补贴制度,按照任职年限,分档次每月发放一定数额 的生活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通过实行党内扶贫‚造血工程‛、参加农村低保等多种措施解决基层干部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干部‛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都是‚政府代言人‛,他们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无私奉献。如果国家政府长期地把他们‚晾起来‛,将会给离退职村干部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对在职村干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最起码应把离退职村干部与城市下岗工人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四)创新党内帮扶,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制度,编织信息网,分类建档。积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分类帮扶机制。根据困难党员的致困原因,因人施策,分类帮扶,视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帮扶,确保帮扶效果。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自身关怀的能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关系到广大党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拥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问题,关键还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带奔‛的物质基础。各镇、县直各部门一定要加大帮村扶贫工作力度,切实帮助村集体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并从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优化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围绕实施农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带动示范作用,依托产业发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符合村级传统特色的主导产业。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农村矿产、山林、果园、鱼塘等资源优势,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通过机制的转换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集体闲臵的土地、林场果园、房地产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商贸、餐饮、房地产开发等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在帮助党员增收上要有新手段,拓宽服务党员致富途径。要充分发挥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能人及务工经商人员的作用帮助党员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以先富带后富。

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才有经济实力改善党员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基层党员的生活宽裕了,才能更加支持和拥护村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既能够提高村级组织解决自身关怀的能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也可以从中解决部分基层干部的报酬,缓解财政的巨大压力。

(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党内关爱‛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困难党员、老党员重点救助工程

由组织部总揽协调,不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还建立起从市场和社会筹集扶贫资源的必要制度,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采取‚县财政拨一点、留存党费拿一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捐一点、社会单位筹一点‛等多种途径,争取资金设立‚党内关爱‛困难党员扶助金,把用于帮扶的资金这个蛋糕做大,以便能够随时对老党员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以及需要助老、助学的特困党员家庭等及时进行救助。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低保发放向困难党员的倾斜机制;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此外建立资金筹集长期渠道,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帮助解决党员养老、生活贫困、生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确保实现贫困党员帮扶全覆盖。

县委组织部在建立‚党内关爱‛领导责任机制、定期活动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活动保障机制、工作考评机制等方面做文章,加大督办考核力度,督促基层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党员关爱活动,并在《党员关怀卡》上如实填写联系关怀内容,在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上汇报自己开展关怀活动的情况。对‚关怀工程‛总体实施情况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和村干部情况,由县委组织部实施半年通报、检查、表彰,在全县上下营造‚组织不忘困难党员,时刻关心困难党员‛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建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三)打造政策帮扶平台,扩大信贷规模,确保缺乏资金的党员‚创业有扶持‛

政府的政策救助是现代救助体系的主体。要以县或镇成立党员创业服务中心,或将创业服务纳入各级服务中心,为自主创业的党员、困难党员在选择项目和资金扶持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财政、民政、计委、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党员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办法,积极探索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农村党员发展增收项目,有重点地对农村党员进行扶助。各镇可考虑在当地信用社提供小额信贷资金并设立专户管理。一是为贫困党员贷款提供担保。开通‚党员农贷快车‛,增强对贫困党员的贷款发放额度。利息由政府贴息,从帮扶基金中支出。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上也有意识地向贫困党员倾斜,针对贫困党员的实际,规划实施一批适合贫困党员发展的致富项目,各镇组织帮扶联系干部为贫困户实施发展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贫困党员提供致富信息,加大产前产后服务力度,帮助他们解决产品质量不高、销售困难等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发放帮扶贷款,实施发展项目。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党员,根据发展项目的内容规模等情况,具体确定贷款额度。视不同情况,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重点引导党员通过挖掘传统产业、发展特色项目、兴办实体及劳务输出开展创业。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项目产业化。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当地镇政府和信用社共同建立扶贫信用档案,推行扶贫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对帮扶对象的名单,发展项目等具体情况进行公示,公告。经常性地开展督查工作,加强资金的放贷、监督使用以及回收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效推进帮扶活动的深人开展。每年对农村党员信贷资金使用、项目发展、经济效益、兑现还贷承诺等作一次综合调查,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重点支持和帮助项目效益好、还贷信誉好、示范作用好的优秀党员,优秀基层干部和急需资金的贫困党员户。

(四)在帮扶中变‚输血‛为‚造血‛,为‚致富无门型‛党员实施技能扶

助,架设就业网,积极开展就业帮扶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臵一人,就是稳定一家。村、镇、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整合镇内行政、技校、企业等资源,建立‚致富无门型‛党员再就业培训档案和技能培训中心,为他们设计再就业培训计划,推进困难党员免费就业培训工程。加大培训力度,为缺乏技能的党员提供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由简单的送钱送物转变为送信息、传技术、送岗位,多形式帮助困难党员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增强贫困党员的造血功能,以自身‚造血‛来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提高党员脱贫致富的能力。依托镇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网络、行业协会、充分利用农村技校、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等阵地与渠道,举办专业培训班和分期分批对农村青壮年党员免费进行电脑、烹调、家政服务、果树栽培、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广泛的开展‚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等活动。使其掌握1-2项生产技术,提高他们依靠科学致富和自主发展能力。涉农部门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镇、村进行集中培训,针对农村贫困党员的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培养出‚技术型‛、‚实用型‛优秀乡土人才。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党员的就业问题,依托县、镇、村、服务中心,主动为他们提供再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机会。针对农村困难党员就业难的情况,按照‚自愿、就近、适岗‛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推荐困难党员到县内外企业就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用党员。镇、村党组织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贫困党员参观学习、外出考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信心,实现从‚被动等富‛向‚主动求富‛的转变。

五、新时期下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同时,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扶贫帮困作为己任,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示范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各镇党委、县直机关党委、县直各单位党组织都要高度重视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把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列为党建创新课题,全力组织实施,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保证,确保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有效运转。有针对性地为党员制定、落实就业帮扶、医疗保健、法律服务、子女就读等优惠政策措施和优先服务项目,形成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的重要契机,建立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责任书。要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分析党员思想动态,研究具体服务措施,积极解决与党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重视调整党内利益关系,加强党内利益整合,努力化解由利益差异所带来的思想认识差异。对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落实情况,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检查考核和民主测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衡量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形式,注重长效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因此要加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常态化、长效化。各级党组织要创新形式、完善功能、讲求实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上下联动和典型带动相结合的新格局,努力构建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要认真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强化政策支持,把帮扶困难党员工作纳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布局统一谋划。要大力加强党员服务机构、服务站点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党员联络服务站为主的平台,充分发挥其关怀、帮扶困难党员的功能和作用。镇党委要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社区要建立党员联络服务站,为帮扶困难党员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创新活动载体,统筹城乡党建资源,积极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机关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共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励

县委组织部要成立专门督导组,对各镇、村开展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实行通报制度。各镇党委也要成立专门督导组,对本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镇要及时向县委组织部报送工作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典型,推广典型,推动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全面深入开展。坚持把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年终进行检查评比,对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走过场的党组织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切实推进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强新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党员关怀】相关文章:

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办法01-13

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制度01-13

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01-13

人文关怀05-22

客户关怀05-30

关怀研究06-26

养老关怀08-03

关怀思想08-06

人性关怀08-26

情感关怀09-03

上一篇:BB战士赵云作文300字下一篇:2024年度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