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2024-07-25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项民生问题,又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步入大众化的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和难点,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想方设法做好服务与推介工作已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对于就业会不会有新的想法或新的要求呢?对此,我们对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一)调查的对象与范围。本次调查覆盖了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等三个学院大三年级与大四年级的学生。我们按照各个学院总人数的比例从其中随意抽取同比例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小组同学共同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并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毕业后的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心态”、“就业去向”、“就业因素”、“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政策”等七个方面展开,设计了15个选择题。

(四)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4月19日至204月22日进行。从最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回收率达到85%以上,没有无效问卷,故本次调查结果真实可信,调查分析以调查结果为基础进行分析。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毕业后的选择。根据本次调查,有17%的同学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58%的大学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部分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另外还有较少数的大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由此可见,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继续学业,所以,对于选择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会减少一部分竞争对手;对于各就业单位来说,可供选择的应届大学生人数也减少了。

(二)就业准备。从本次调查来看,有90%的大学生在大四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了,其中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资讯的占26%,从大二开始关注的占28%,从大三开始关注的占37%。可见,在就业准备上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有: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网上投简历,父母朋友的介绍。其中,人才招聘市场与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最主要的方式。这表明学生能开拓多种渠道求职,另网上求职的方式也开始为学生所接受。在调查中有的学生提出应提高校园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另外我们对找工作时同学愿意为就业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所做的金钱投资也进行了调查,其中愿意投入500~1000元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45%。有13%的人不愿意为其投入过多的资金,17%的人愿意投入500元以下,还有25%的人愿意花费1000元以上为找工作做准备。这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找工作前先武装自己,这样做会给同学增加成功的机会。

(三)就业心态。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有52%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有信心,3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另外还有8%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5%的同学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说明,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过半的大学生还是有信心的,然而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失去信心的同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在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上,6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一份与专业有关联性但不一定对口的工作,有13%的大学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还有14%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工作,有7%的同学也愿意选择工作性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选择专业与工作性质有关的比例最高,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学以致用”的工作认识。

(四)就业去向。关于就业单位的意向,除学校、科研设计单位只有少数人(不到10%)愿意考虑外,其它就业单位都被大学生所接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或私人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均有超过17%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可见,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就业行业意向相对分散,已明显呈多元化趋势,这也相对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路子。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有21%的大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有将近30%的大学生选择在上大学的地方即太原就业,另外还有34%的大学生选择在其他大众城市就业。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会避开竞争压力过大的经济发达地区转而选择中等水平的城市,还有部分大学生想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建立的人脉关系而选择留在太原工作。

(五)就业因素。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考虑最多的两个因素是经济收入与个人发展机会,它们分别占到37%和32%的比重。此外大学生考虑的因素还有工作地点(占15%的比例)、工作单位性质(占9%的比例)。但是考虑专业对口的人数不到5%。由此可见,个人的收入与利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工作的选择。另外大学生在应聘时最看重企业的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占40%),有37%的大学生看中个人的发展空间,16%的人看重薪水的高低,13%的人看重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只有不到5%的人看中的是公司的名气。这说明大学生看待企业已经不仅仅是看企业的外在而更加注重企业的内在发展了。

(六)就业薪酬期望值。对于将来就业薪酬的期望值,800~1000元的占4%,~3000元的占56%,3000~4000元的占26%,4000元以上的占14%。而且大学生对薪酬标准的考虑是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因素确定的:第一,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占45%);第二,用人单位的实力(占29%);第三,人才市场的行情(占26%)。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这与太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是比较相符的,而且大学生对薪酬也可以依据企业状况市场行情等因素综合考虑。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薪金要求已趋于理性化,能开始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以提高应聘工作的成功率。

(七)就业政策。关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着有不到4%的大学生非常了解,24%的大学生比较了解,57%的大学生不太了解,6%的大学生不了解。这就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家级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关心,而且学校等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很多作用。

三、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自我定位较准确,就业态度务实,就业选择趋于理性,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过分悲观,就业态度相对被动,或者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其一,从资源稀缺性角度考虑,大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我们知道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从我们对未来无限的欲望来看,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稀缺的,而且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教育由精英化逐渐向一般化转变,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所以大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式现实,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面对稀缺的就业资源,善于抓住机会,自己做出选择。其二,对于就业目标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做出的选择,而且我们都会努力

达到效用最大化即使自己的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深入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认为可以达到效用最大的就业单位。其三,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边际分析法考虑,只有当大学生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去的时候,社会所收获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短期来说,自身的效用可能没有达到最大,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身潜力不断开发,边际效用也会不断增加,实现学以致用,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身价值。

(二)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指导。第一,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与时俱进。各个高校都应及时了解市场动向,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高校脱离社会,不管市场变化而只顾埋头教书,最终会造成供求结构矛盾,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最终会使学生就不了业。第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讲解简单求职技巧等方面,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深入的针对性强的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增加就业指导的内容,如:

①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点、就业政策与择业程序、就业市场求职向导、择业方法与求职技巧;

②邀请专家、校友等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题系列讲座;

③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洽谈会和招聘会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要“精益求精”,便于学生参加,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及时准确地把当前最新的就业信息传达到大学生那里,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掌握就业动向与国家政府的就业政策。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方法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取消那些不合理社会壁垒,如:性别歧视,户籍档案等因素的限制。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合法化合理化的轨道。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是守夜人,它更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可以掌握全部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从而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行政政策的辅助,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组合。第三,政府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第2篇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年年吃紧,而已就业的大学生日子也不好过。针对2009届已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902元,平均月支出为1275元,平均月盈余仅有627元。其中,平均月盈余大于1000元者只占20%;有22%的已就业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在-250元至250元之间,成为月月吃光喝光的月光族;还有8%的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小于或等于-250元,成为负翁。广西就业的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月盈余相对最少,分别为496元、375元。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找到更好的社会立足点。我和另外四位同学组成团队,用网上问卷形式,就大学生毕业就要意向问题做了一个调查。

调查内容

一、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式的了解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很重要,可以帮助大家在走出社会之前了解形式,从而更好的做好准备,选择更好走的更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

二、自己的就业砝码专业、学校、个人能力,什么对就业的帮助最大?5%的人选择了学校,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不公平的现象,或许她的招聘广告上写道“只招211工程大学”。大学的名气对就业确实有影响,但是进入名牌大学的人却是少数啊。总体上来看,其他大学的就业率也不差。11%的人选择了专业,社会上流传“选好学校,还不如选个好专业”。

专业对以后就业确实有影响,比如某大学的王牌专业,它的就业率就一直很高。但是就业以后,经常会出现专业不对口。专业只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90%的人赞成个人能力才是就业的最大砝码。有了能力,无论走到那里就有饭吃。个人认为,自身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要机遇很重要,没有进入发挥个人能力的环境,那么你的能力不管有多强大都是摆设,而你需要进入那个发挥个人能力的环境,往往就需要一张很有掂量的文凭。

三、就业途径怎么样找工作,校方推荐、找关系、靠自己自主创业15%的人认为就业要靠父母和亲戚,这是走向岗位的捷径。81%的人凭自己的实力找工作,这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了。什么北漂一族,下南洋啊„„都是大学生为了工作,靠自己在外面打拼。多么鲜活的例子。只要是自己愿意,凭自己的双手肯定能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位的。“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只要努力,敢于创新,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五、留守或外出

究竟在哪里就业也困扰着很多大学生。59%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18%选择在外地就业。选择家乡还是外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家乡,是自己出身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家乡工作的话,适应工作的速度肯定会很快,自己的亲人也在那里,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在异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大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弊在于,大学生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可能对

气候不适应,没有亲戚朋友,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面临危险。

结论

中国经济体的壮大,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的壮大,对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业。

建议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高校扩招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问题之一。中国的高校扩招,生产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贬值。高校只知道扩招、再扩招,收钱,还是收钱。他们有为自己生产出的产品想过吗?到底销路怎么样啊?厕所里的环卫也是大学生。高校理应制定出一套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法人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大学生人才的。所以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一大支柱。

只是靠外界因素是完全改变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大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现在的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主创业、当村官„„关键在于自己,转变了就业观念将会更有利于就业。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意向,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更是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劳动者人生价值的根本所在。职业的选择过程极其复杂, 本文就职业选择过程中的择业意向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就行重点研究。择业意向反映的是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自主意向。即人在选择职业时表现出来的意识表现, 也是择业者对职业期望的直观表达。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就业选择的学者认为, 一般人在选择职业时, 都会倾向与自己的特殊需要、目的和能力相符合的职业, 无论择业主体是否有意识表达。

一、调查背景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已达到699万人, 较2012年净增19万人,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加之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我国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变缓, 企业规模扩大趋势较之前明显减弱, 对员工的招收人数自然缩水, 一连锁的反应对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雪上加霜。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必定随着竞争的激列和个人发展的考虑从单一发展成为复杂不稳定的主观集合。为了真实客观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本次调查选择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的方法对附近的800位大学生进行专门调查。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情况

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真实、准确和客观的保证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了安徽蚌埠和大学城的几所大学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知名大学的800位在校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卷800份, 收回问卷781份, 经过认真筛选确定有效问卷740份。有效问卷中女生293人, 男生457人;文科生527人, 理科生213人;农村户口430人, 城市户口310人。专科生257人, 本科生330人, 研究生153人。对问卷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

(二) 数据调查分析

注:总人数为740, 其他为缺失值。数据来源:本问卷调查资料

对选择职业的标准的调查中选择社会地位的高达31.9%, 几千年的仕途、面子和官威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国人心中, 加上社会对功名的承认更是有志大学生想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仅次于社会地位是收入情况, 收入是劳动付出得到的等价报酬, 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家庭、生活、自尊等,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 金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排在第三的发展前景因素占到21.6%, 这部分大学生对看中的是职业发展前景, 所选职业的现状不要在乎, 他们往往对那些有潜力现状却不如意的企业情有独钟, 认为有潜力的企业能给自己提供广阔的舞台让自己拼搏翱翔;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 对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 相对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 表中选择个人兴趣爱好的占18.8%, 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择业因素中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择业标准, 实属不易, 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产生的裨益不可忽视。

在薪金标准和就业地区域方面, 一般情况下薪资标准和地区经济成正比。调查中期望月薪2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只占15.3%, 这部分大学生大多选择的是农村西部偏远地区, 经济经济较差。这部分被调查学生之所以选择农村、西部等偏远地区大都是因为感觉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不想远离家乡、生活父母年迈多病等原因。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的累计占到62%, 这部分学生既考虑到一线大城市生活压力大, 又考虑到偏远地区的贫穷落后, 多数情愿在消费水平居中的二、三线城市和个别省会城市;选择到一线发达城市去的学生表示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水平较高、交通灯硬件条件发达、同时残酷的竞争和压力也有利于磨练自己、提升个人能力。这部分学生占到35.8%。

在就业信息的提供方面,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只占5.1%, 学校招聘会也只占18.8%, 这在统计数据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引人深思。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学校招聘会都是学校组织安排指导和帮助学校择业就业, 不到25%的比例说明什么真相呢?深入研究探讨并咨询相关学校得到这样的结论———一般的学校指导机构提供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技巧陈旧过时, 而且讲授择业就业指导的导师一般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留校担任导师, 在择业就业方面只有理论上的知识, 在实践上几乎零经验。学校招聘会组织提供的岗位不是偏远地区就是经济效益不好的小企业而且提出的工资待遇绝大多数不能符合大学生的最低要求。44.2%的大学生在父母和亲戚的关系帮助下实现就业, 可以看出传统的择业渠道仍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 一批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招聘平台迅速发展, 省事省力、可供选择多、速度快等集多种优点与一身的网络媒体招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就大学生想进何种单位, 数据结果显示和预测相差不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掀起了一股公务员热。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绝不为过, 热门岗位的录取比例达到2000:1。调查中45.4%的多数大学生也都选择想当公务员或进入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也同样也由于福利待遇赢得了24%同学的“芳心”;国家近年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支持, 加之外界就业压力大, 10%的大学生选择避开就业狂潮, 选择独自或和朋友创业。

您最想从事什么职业?调查数据表明, 40.5%的大学生对营销型职业比较偏爱, 营销型职业对社交能力、执行力、心里抗压能力、营销思维等都有严格要求。没有任何负担、年轻有活力、敢于挑战和不服输的大学生恰恰在社交能力、执行力方面、抗压能力方面比较突出。挑战高薪和上班地点不固定、不受约束也为多数大学生所看重;31%的大学生希望从事管理型职业;我国创新度不高、创新型人才不足在本次调查中也有表现, 选择设计创新型职业只占6.8%。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绝大部分大学生脑中, 应试教育制度更给学生的创新思想拷上枷锁;另一方面设计创新型职业没有一定的智慧和人生阅历很难胜任, 这是大学生的年轻、阅历浅所不具备的, 选择率如此之低也不足为奇。技术型职业的选择率21.6%多数是理工科大学生依据大学专业选择的对口职业, 技术型人才企业公司不可或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重金签约培养, 丰厚的待遇和领导的重视也是众多大学生选择技术型职业的又一原因。

“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同样重要。专业是大学生能力类别区分于他人的标志, 也是大多数大学生日后择业的方向和优势。调查显示15.8%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 34.6%的大学不找专业对口工作。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对专业工作不感兴趣?深入研究发现:第一是因为随着高校扩招, 获取生源增开已经饱和的专业来扩招生源, 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 待业毕业生积压, 只能选择非专业对口工作;第二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学生质量下降, 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逐渐变弱,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粗而不精无法胜任专业对口工作, 学不能致用, 自然不会找专业对口工作;第三是大学生当初在填写专业志愿时不了解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形势。

三、研究结论

经过数据分析和访问内容的对比, 从择业意向总的方面来看, 大学生择业意向复杂而多样, 综合考虑因素比较多, 择业意向的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社会地位、一线城市和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是多数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方向, 农村、西部等偏远基层地区由于条件艰苦, 福利待遇差不被广大学生群体看好。这一方面直接说明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地位和经济的看重, 即使岗位竞争激烈、即使生活压力大也要去一线大城市闯荡;另一方面也能间接表现出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竞争力度的认识不清, 理想的择业意向和现实的就业形势差距明显。薪金方面多数大学生能协调好自我认定价值和期望值, 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工作前期工作经验不足, 工作能力不强, 对就业前期薪金要求不算过高, 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 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渠道选择上得出大学生多数选择比较稳定安全的父母亲戚介绍途径, 能充分利用父母和亲戚的人脉资源优势。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做的明显不足, 作为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基地, 学校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应加强力度, 不仅要授人鱼, 还要授人“渔”。“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专业对口工作也不再是大学生选择工作的首选, 跨专业多领域就业呈现新的增长趋势, 在专业工作选择上, 大学生们在如今就业形势和个人兴趣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能灵活就业, 懂得变通, 不再一棵树上吊死。种种择业标准都体现出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周到, 能根据自身情况, 综合分析择业中的各个属性, 心理趋向成熟。但是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存在问题, 农村西部等偏远地区因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鲜受大学生问津, 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过多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发展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心态, 大学生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丢失, 无论对于个人发展、亦或社会和国家发展危害都很大。

四、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 高校要把学生的就业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不能狭义的理解为毕业季的大学生培训就业技能、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招聘。在调查中在就业渠道方面虽然学校招聘会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也有部分学生选择, 可是比例非常小, 分别只占18%和5%, 相比于父母亲戚的推荐和网络媒体的就业信息左右可谓微乎其微。

真正的就业指导除了对毕业生指导上述工作外, 还应从大学生入校时就开始培养对其塑造正确的择业就业意识、教授多样的就业技巧、培养就业能力、定期聘请专门招聘人员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学校就业处定期组织大学生学以致用到社会应聘工作增长工作经验。避免因为学校指导方法的错误, 让学生在社会上大材小用和怀才不遇, 害了大学生。大学是向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企业培养员工的地方, 企业需要不同的人才就需要学校因人施教, 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改掉不好的就业习惯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 还应通过校企联合, 定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 不要让大学生就业办或指导机构成为虚设。

(二) 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做好就业准备

正确的就业意识是大学生选择合适自己职业的方向保证。考虑到每个人的情况大不相同, 笔者不能对大学生在择业标准、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薪金标准等方面做出或对或错或好或坏的评价。在择业要求方面, 由于大学生刚进入社会, 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几乎为零, 在择业过程中要求不能太高, 不然容易造成自我价值和期望值高低不符。在提出要求前要客观科学的先做自我价值分析, 再衡量期望值, 提出能让用人单位和自己双方都能接受的要求。

机会总是留有准备的人的。好的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 大学生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前提必须对国家经济政策和动态、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密切关注, 做到身在校园, 心系世界。就业过程是项多因素互相影响的复杂过程, 大到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收集筛选、投简历、应聘、工作等, 小到工作性质、公司文化、合同、劳动报酬、作息时间、工作场所、劳动保护、劳动强度、五险一金、宿舍安排等等。对于刚从舒适安逸的大学校门出来又毫无从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 情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就业的活动, 在校期间建议多做兼职, 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为提前进入社会夯实基础做好准备。

大学生还应端正择业态度和心态, 提高个人能力。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方面:必备的基础能力如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等能力是大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 专业能力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从事对口工作中起理论和武器作用, 对大学生是否能胜任工作, 是否能完成指派的任务具有保障作用。特殊技能则是提升大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 一招鲜吃遍天自古至今仍在不断上演。

(三) 政府政策上大支持学生就业创业

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政治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裙带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是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 调整就业结构, 不断出台政策和作出宏观调整。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征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考村官、部队对大学生放宽报名限制、资金和税务上支持大学生创业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全挤到东部城市的就业和城市压力。可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市场依然混乱,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被骗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政府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加强就业市场规范化建设, 优化就业网络信息, 加强法律对大学生的保护,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

参考文献

[1]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N].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02) .

[2]程玮.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3]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D].教育与职业, 2005, (06) .

[4]董京.康浅谈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百家讲坛, 2013, (09) .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待就业人数不断膨胀。前期就业规划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针对大学生 “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意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文献,以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动态,从而保证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样本为在校大学生。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湖南师范大学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6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占25.5%,大三学生占24.5%,大四学生占20%。男生占

20.6%,女生占79.4%。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8.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4.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6.6%。

二、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能力自评与企业要求: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依次为:做事效率(18.6%)、沟通能力(16.5%)、时间管理(15.8%)、逻辑分析能力(13.7%)、自学能力(8.9%)、文字写作能力(8.4%)、外语能力(5%)、计算机应用(3.8%)、公众演讲(3.6%)、其他(5.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劣势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29.8%,对社会不了解28%,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20.7%,专业成绩一般15.8%,其他5.7%。

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则依次为:自学能力74%、职业道德68%、团队合作能力67%、专业技能64%、人际交往能力63%、心理素质62%、组织管理能力44%、仪表礼仪38%、专业成绩29%、计算机应用15%、英语水平3%。1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欠缺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用人单位倒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会电脑,只要自学能力强,提高水平不是问题。倒是团队合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里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表1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兴趣、工资待遇、专业对口、自我实现、地区、行业。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女生更看重工作地区。分析认为,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所以倾向找离家近的单位,父母也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男生更在意专业对口和行业发展,这和男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

在问及“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时,85.7%的大城市家庭的学生坚持留在大城市,26.2%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居中,但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分析认为,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会为孩子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工作。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会资源较少,择业时家庭的建议和约束较少,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

在被问及“对以后的就业,是否感到有压力”时,25.5%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8.5%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大”,14.2%的学生选择“压力不大”,1.8%的学生表示“没压力”。在被问及“导致你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选择依次是:个人能力不足(16.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太多(14.7%)、对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不了解(14.1%)、就业机会太少(12.3%)、所学专业就业很难对口(10.1%)、本科学历太低(9.8%)、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9.2%)、薪酬太低无法接受(8.1%)、社会歧视应届毕业生(3.9%)、其他(1.7%)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现状。在被问及“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时,33.0%的学生表示“知道”,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3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后就业择业方向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需要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问及“你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9.9%的学生选择了“有,很清晰”,51.4%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清晰”,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14.2%选择“没有”。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认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就业指导与培训期望,25.9%的同学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得到实践工作机会;22.9%的同学期望得到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20.9%的同学希望接受职业挑战训练或参加商业实战特训营;15.7%的同学希望参加潜能提升课程;12.2%的同学想听成功职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课程。

在被问及“你希望谁来为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企业人员(37.7%)、专业老师(35.5%)、学长学姐(19.1%)、辅导员(7.8%)。可见,大学生更希望由企业人员、专业老师来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就业指导方式上,学生的选择依次为:面对面咨询(41.5%)、网络咨询(22.6%)、团体咨询(15.3%)、同学互助(12.0%)、电话咨询(8.6%)。可见,大学生更喜欢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咨询,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就业、求职的特长和兴趣。从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来看,面对面咨询指导是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便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是大班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最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应采取的改进就业指导的措施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3.1%)、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22.0%)、加强就业个体指导(20.4%)、呼吁校友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6.2%)、加强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支持力度(10.0%)、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5.2%)、其他(3.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这几方面的能力。(2)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和行业发展。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就业出谋划策;农村家庭的学生择业时,父母的建议和束缚较少。(3)90%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意识。(4)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培训是,能够到企业实习,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是:由企业人士、专业教师为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结合以上结论,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首先,政府应从社会就业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微型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提供社会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政府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就业,并在公务员晋升提拔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再次,政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要求知名企业每年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二)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邀请大学生喜爱的授课人员前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并且增加个体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取面对面咨询或是网络咨询的方式效果最佳。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大四实习生或已就业学生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会,分享面试现场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成功经验及心得。

(三)大学生自身提前做好职场规划。大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正确详细的就业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前提。理性看待就业压力,认清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可以上网搜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司的资料,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按计划进行,使大学四年学习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自身就业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大学生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提前对就业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加强劣势然后全面发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创业所需条件,如资金、理论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因而有重点、有目的提高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可积极了解企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就业前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规划意识,是否提前进行了就业准备,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只要大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能为自己谋得不错的工作,提高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盖世洲,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2期,114-116页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第5篇

调查内容: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式的认知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这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就业。

二·就业的砝码

问卷里提到专业、学校、个人能力,什么对就业的帮助最大。5%的人选择了学校,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不公平的现象,或许她的招聘广告上写道“只招211工程大学”。大学的名气对就业确实有影响,但是进入名牌大学的人却是少数啊。总体上来看,其他大学的就业率也不差。11%的人选择了专业,社会上流传“选好学校,还不如选个好专业”。专业对以后就业确实有影响,比如某大学的王牌专业,它的就业率就一直很高。但是就业以后,经常会出现专业不对口。专业只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90%的人赞成个人能力才是就业的最大砝码。有了能力,无论走到那里就有饭吃。但我个人认为,你没有那块敲门砖,进不了那扇门,即使你再有能力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光有能力是不行的,你得有一定的资质,文凭。

三·怎么样就业

谈到通过什么方式就业,也不过这几种方式:校方推荐、找关系、靠自己。这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但不是绝对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里学业平平,没有被校方推荐就业,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助他,他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找一份工作,但是糟糕的是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自然而然的失业了。这就是许多大学生失业的原因。15%的人认为就业要靠父母和亲戚,这是走向岗位的捷径。81%的人凭自己的实力找工作,这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了。什么北漂一族,下南洋啊……都是大学生为了工作,靠自己在外面打拼。多么鲜活的例子。只要是自己愿意,凭自己的双手肯定能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位的。

四·人生的第一桶金

大学生对工作的初期月薪的期望值到底是多少呢?45%的人定位在1000~1500元/月,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我看到的啊,普通的洗碗工月薪是800~1000。那么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就是比洗碗工高那么一点,这也是因为就业难造成的问题。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幸运的啦,慌不择路,什么职业都可以,最紧要的是能够有钱可赚啊。1500~3000元/月,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的啊!46%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就在这个层面,当她们出入社会后会发现许多现实和自己想法背道而驰。合理的定位将会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面,就业的机会也会更多。

五·留守或外出

究竟在哪里就业也困扰着很多大学生。选择家乡还是外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家乡,是自己出身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家乡工作的话,适应工作的速度肯定会很快,自己的亲人也在那里,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在异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大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弊在于,大学生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可能对气候不适应,没有亲戚朋友,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面临危险。59%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18%选择在外地就业。看来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检验不仅局限于家乡,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外地,在那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六·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下流行。我们会在报子上看到某大学高材生卖猪肉,某大学生卖包子……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一石二鸟的举动。一是缓减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二是解决自己的就业的问题。59%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显然很多人对就业也是有两手准备。光靠企事业单位来吸收毕业大学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还是一味的等着招聘的话,那好比在抹杀机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渴望的结晶。

结论和建议

中国经济体的壮大,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就压苦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是中国长期积累下的问题。经济的壮大,对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业。严峻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苦难的问题呢?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高校扩招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问题之一。中国的高校扩招,生产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贬值。高校只知道扩招、再扩招,收钱,还是收钱。他们有为自己生产出的产品想过吗?到底销路怎么样啊?厕所里的环卫也是大学生。高校理应制定出一套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法人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大学生人才的。所以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一大支柱。

只是靠外界因素是完全改变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大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现在的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主创业、当村官……关键在于自己,转变了就业观念将会更有利于就业。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第6篇

拉丁舞--瘦腹首选新拉丁瘦身伦巴舞的特双人拉丁催生热烈爱情魅力拉丁舞:怡情又健古巴的迷人拉丁舞激情美体拉丁舞一项由大学生自己实施的调查证实,当前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呈现明显的“国进民退”趋势,但仅有少数人能够如愿获得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就业意向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在经济学家周立群的指导下,吴昊坤、张兴龙、王丽媛、杨明亮、李璇等5名南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14所院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他们受到了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的资助。调查组发现,“进编制”成为本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规划,民营企业吸引力显着下降。在一道多选题中,国有企业得到50.86%的受访者的青睐,“支持率”遥遥领先。32.84%的人考虑进事业单位,打算报考公务员的有21.23%。2009年,周立群教授曾指导学生做过同范围、同内容的调查,他比照两次调查结果发现,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比例都有所提高。与之对照,只有20.49%的毕业生将求职意向锁定为“大型民营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有兴趣的只有8.4%,在全部选项中排在最末,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过去令人向往的外资企业,也只有33.83%的支持率。而在实际就业去向上,调查组发现,逾六成毕业生去向为企业,其中八成以上在民营企业。与两年前同类调查的情况比,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有所增加,民企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访谈时,大部分同学认为,有编制的工作在稳定性和薪酬上都更有吸引力。大家对于外企的兴趣明显下降。”调查组组长、南开大学经济系学生吴昊坤对记者说,这是令他感到意外的。由大学生实施的这项调查,印证了外界的一些调查。一家招聘网站自2002年起开展“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到2009年,国企首次超过外企,成为最受青睐的企业类型。据周立群分析,“国进民退”趋势的出现,与毕业生的求稳心态有关。在天津14所高校的调查中,58.66%的受访者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甚至超过了“薪酬”。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外企和民企大量裁员,给求职者造成了“不安定”的印象。2009年南开学生所做的同类调查显示,金融危机过后,外资企业由最受欢迎的单位类型,下挫为支持率最低的类型。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天津三类院校毕业生的预期薪酬差距明显,“211工程”重点院校平均预期月薪为3068元,非“211工程”院校为2866元,独立学院为2517元,依次递减。而创业意向方面恰好相反。此次调查中,15%左右的毕业生表示有创业意向,这一比例在2009年不足5%。其中,“三本”院校毕业生中这一比例高达18%,“二本”院校为13%,而“一本”院校仅为8%--当找到工作相对容易,风险较大的创业就成为次要选择。“缺少资金”被选为可能导致创业失败的头号因素。而在创业资金来源上,60%靠父母和亲友投资或借贷,17%为个人积蓄,申请银行贷款或政府创业基金的项目不足10%。调查还显示,工科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法学类专业失业率连续3年在所有学科门类里最高。不过周立群教授强调,南开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可能会受到地域限制,我国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各地情况并不一致。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第7篇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我们特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在网络上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71份,问卷有效率为90%。问卷回收后,我们小组七个成员,分别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7.46%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14.08%的人认为形势正常,就业情况良好。1.41%的人认为就业较容易。7.04%的人不清楚情况。看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势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毕业后去向

从针对同学们毕业后去向的问题4的调查结果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为40.85%,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同学占38.03%,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占12.68%,而自主就业的同学则有8.45%。

2、就业单位意向

问题11的调查结果显示,14.08%的同学选择在国家机关工作,12.68%的同学选择在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选择在学校和科研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占1.41%,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学占19.72%,而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占8.45%,22.54%的同学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8.45%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而另外1.41%的同学选择在部队工作,另外有11.27%的同学选择其他。

3、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1.41%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元以下,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3000元之间,40.85%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5000元之间,26.76%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则在5000~8000元之间,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8000~120xx之间。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本次调查的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总结如下:

1、直接就业是首选,选择考研的比例也很大

随着近几年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问题8的调查结果则从侧面反应出这一现实情况。12.68%的同学选择“考研”,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69.01%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可以看出在能够就业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就业早日进入社会的。

2、就业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5000的同学占40.85%(1000~20xx占1.41%,20xx~3000占12.68%),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过去高估的,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月薪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

3、大学生自身能力信心十足,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在对求职中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63%的同学认为要有“时间和工作经验”,56%的同学认为要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53%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选择其他的有14%。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认识很客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同时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这是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要积累实践经验。

三、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应夯实基础,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践和工作经验(占63%),但同时却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欠缺是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可见,我们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能力缺失的境地。其实,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平日里就早做准备,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就业还是很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虚度了大好青春,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同学应早做准备,在校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学会与人交往,早日融入社会。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我们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还是热衷与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大城市就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然而,以上地区、单位僧多粥少,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才会出现目前的结构性失业。我们发现,实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进程中,小城市、乡镇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业、私人企业都求贤若渴。因而,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切实的改变自身观念,树立基层意识,相信就业还是不会很难的。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临就业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缺少指导。因此,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们从长计议,早作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注重课本理论,逐步走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4、政府部门要改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第8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意向,实际就业走向,社会调查

三十多年前, 改革开放这条巨大的分水岭将我国经济从计划推向市场, 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今全凭自主意愿和市场需求, 学生从高考报志愿起就选择能迎合市场需要的专业, 造成计算机、经贸、英语等专业人满为患。与此同时, 我国为了与世界接轨, 政府鼓励英语教育的充分展开, “全民学英语”改变了以往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专属的角色, 加上全球贸易合作、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高校英语专业从此进入了声势浩大的扩招时代。然而沸沸扬扬的现实无法遮掩近几年来英语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的现状,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当年就业率为89%, 在全国本科高校就业率排名倒数第四, 其就业专业对口率也只达到74%, 在失业分析中, 英语专业成为就业后失业率最高专业之一。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笔者迫切期望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优劣势, 从而从提高学生学习就业自主性、改革专业教学方式内容、完善专业就业指导三个方面来帮助解决就业的燃眉之急。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份, 实际有效问卷94份, 被调查对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英语专业06级毕业生。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最初就业取向为英语本专业的学生设计, 第二部分为就业取向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 两个部分由第一道提示问题“您的最初就业取向是?”连接。

根据第一题统计结果发现, 最初就业意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有67人,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27人。在最终找到工作的人里, 英语专业方向为42人 (就业率为42/67*100=62.7%) , 非英语专业方向为19人 (就业率为19/27*100=70.4%) , 从问卷中最新一届毕业生反映出其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客观情况与提出的主观建议着眼, 笔者将剖析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就业自主性、改革专业教学方式内容、完善专业就业指导三方面, 并提出相关建议。

1. 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知识面有待拓宽

本问卷第5题与16题均为“到目前为止, 您是否找到工作?”, 综合两题数据, 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为42人与19人 (综合就业率为 (42+19) / (67+27) *100%=64.9%) 。然而根据第6题与17题“您是否如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发现, 在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 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人数分别为16人与9人 (总数占综合就业人数的 (16+9) / (42+19) *100=41.0%) 。在后续问题“若否, 未能从事理想行业的原因是什么?”里, D选项“自身能力并未达到行业要求”为所有未找到理想工作的调查对象所选 (其它选项如“经济限制”虽有调查对象选择, 但人数却远远低于D选项) 。综合问卷第11题与第21题“结合自身经验, 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建议”中调查对象的主观建议中可以看出, 上述所指的“自身能力”分别就英语专业方向就业而言是“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的能力”;就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而言则是“掌握如经济、管理等与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就业本身是学生自我检验的过程, 然而大学四年的学习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值得学生和校方反思。究其原因, 学生缺乏主动性是很重要的一点。一直以来, 九年义务教育在督促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自我开发主动性的过程。长时期被动的学习加上大学对学生学业管理的突然放松使学生无从适应, 在如何安排学习、娱乐、实践方面手足无措, 甚至有学生在经过高考对体力和心理的过分消耗后在大学的轻松环境里将学业抛至一边, 因而浪费了需要自我提升的宝贵时间。然而在学生缺乏主动性的背后, 难以忽略我国教育制度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始终强调知识的灌输, 却不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主性的能力。如何安排生活与学习, 如何规划人生这样本该掌握在学生手中的问题却长年由家长和学校安排, 如此一来则弱化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本应有的规划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然而在大的体制背景下, 教育制度改革步伐难以追赶上一届届学生入学、毕业的脚步, 因此, 笔者建议英语专业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 夯牢英语基础知识体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实际运用的能力。因为输入能力是就业过程中所需体现的输出能力的基础, 只有学有所用, 才能真正将所学回馈社会。与此同时, 要将眼光放长远, 全面发展, 不拘泥于英语, 多补充其他的知识体系, 以扩充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其自身素质, 则使其无论日后朝英语专业方向就业或者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都可加大成功的砝码。

2. 实践经历创造就业先机

根据第2题与第12题“是否有相关实践及课程学习的经历?”所得数据, 在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67人及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27人中, 分别有59人与22人有过一定的实践经历 (分别占该方向被调查人数的59/67*100=88.1%和22/27*100=81.5%) 。在最初就业取向为英语专业的调查对象中, 选择“翻译”和“家教”的人数比较集中, 分别有28人与37人做过此类实习 (分别占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28/67*100=41.8%和37/67*100=55.2%) 。

在第2题的第三小问“其中, 哪些对就业有所帮助?”中, 我们看到不仅28名从事过翻译实习的学生全部认为其有用, 另有6名学生认为如果有翻译实践机会则能拥有更多优势。相比较而言, 在从事过家教实践的37名学生中, 有12人 (12/37*100=32.4%) 认为从这份经历无所收获。这中间的差距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实习的选择问题。诸如家教一类的实习经历或许不能为所有人受用。据北京林业大学06级的刘同学介绍:“家教的内容太过基础, 对我自身的英语水平提高并无太大作用。接触的人也太有限, 除非将来想从事教师行业, 不然真的用处不大。”这也反映了实习职位的选择因人而异, 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取向妥善选择。毕竟, 大学四年的成长时间十分宝贵。

在针对最初就业取向为非英语专业的第12题第三小问“其中, 哪些对就业有所帮助?”中, 曾经在相关单位企业实习过的22人都认为在相关单位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日后找工作有积极作用。

综合看来, 实践经验使大学生在工作经验与能力上有了一定优势, 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 易被考虑优先录用。同时, 实习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相关的实践经历才能真正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使自己的选择更加符合自己能力、兴趣等各方面实际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因此, 笔者建议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早做准备, 提早规划, 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寻找适合的实践机会, 在实际的工作中减少未来的就业成本, 提高收益比率。

3. 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

第9题与第19题“结合自身经验, 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是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的探究, 在该题干下选择“将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课程合并成一个综合英语课程”的人数, 就英语专业方向就业而言为30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30/67*100=44.8%) ;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14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14/27*100=51.9%) 。在此“综合英语”意为不再将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程分门别类, 在一门名为“综合英语”的课程之下, 由一位教师根据授课材料和时间穿插对学生综合进行五种基础技能的训练。语言严格上来说并不是一门系统的知识, 分科学习也许能够分别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不同技能, 但这势必割裂了语言学习的连贯性, 看上去明白的单词却听不懂, 分析过一篇优美文章却不会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手法技巧, 输入了无数单词、语法却不知如何与外国人交流, 种种问题都存在于现在的英语专业学生身上, 因为分课学习后再综合运用的难度远远大于综合学习、综合领会运用。贴合语言本身庞杂交叉相互覆盖的特点, 将听、说、读、写、译基础知识综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更适合语言类专业学生的学生和接收过程。

其次, 在第10题与第20题“结合自身经验, 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对授课内容改革的调查中, 选择“不拘泥于课本, 课堂上及时采用最新材料 (如外国期刊) ”的人数就英语专业方向就业而言为43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43/67*100=64.2%) , 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19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19/27*100=70.4%) 。长久以来, 英语专业的教材数年不变, 内容老化, 信息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 学生课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跟进国外实时报道以补充课上学不到的当下新信息。然而中国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强人意, 习惯了九年义务教务的被动学习, 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自动为自己“补课”, 如此一来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满足于教材内容, 思想上信息上与现实脱轨, 则极易在日后的说、写、译等输出过程中出现滞阻, 不益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专业素养。因此, 笔者呼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增加国外期刊 (如Newsweek, Foreign Affairs等) 、时政或教育视频 (如BBC科普视频、VOA, BBC的新闻等) 最新材料, 如此一来, 不仅可以让学生保持对语言变化和信息更替的步伐, 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授新内容的同时更是教学生如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对学生开发自身性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有极大作用。

4. 跨专业学习机会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最初就业取向为非英语专业的调查对象中, 共有16人 (占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总人数的16/27*100=59.3%) 曾参加过“辅修/双学位”、“全校公共选修课”和“校外培训班”进行过相关知识的学习, 其中13人认为此学习经历对个人就业有积极作用 (占参加学习人数的13/16*100=81.3%) 。结合学生在第21题提出的主观建议, 4位调查对象提出了增设辅修/双学位的机会。针对英语专业自身的特殊性, 即其更多是作为工具存在, 英语专业学生更应该加强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各专业间应打破围墙, 加强沟通, 深化教育改革, 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培养计划。“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有利于扩大人才培养口径, 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笔者建议英语专业的学生, 多关注身边可利用的学习机会, 充分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知识系统中陶冶自己对知识的敏感性, 拓宽眼界和知识面, 切勿满足于单一的语言学习, 浪费珍贵的涉猎其他学科与领域的资源。在被调查的七所高校中, 被调查的七所高校除天津师范大学以外均设有双学位及辅修, 但所涉专业范围较少。与此同时, 北京学院路各高校完善了“学院路公共体”交叉公选课体系和辅修机会, 多元化的选择与课程种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提高空间。虽然如此, 仍有“增设辅修课程”等相关建议在调查中被提及, 说明一方面高校所设辅修、双学位较少, 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对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不大, 并未达到信息的全面普及, 使得少部分学生错过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 笔者希望高校在增扩辅修、双学位课目, 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同时, 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新领域、做综合性人才的机会。

5. 就业指导部门工作有进步空间

除了外语院系在专业设置及授课方式的改革, 学校有关的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也在学生的择业就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第4题与第14题“您怎样认在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角色?”中, 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毕业生对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满意度的人数为41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41/67*100=61.2%) , 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18人 (占该方向人数的18/27*100=66.7%) 。在第3题与第13题“您在职业规划中遇到困难时会想哪些资源寻求帮助?”中, 分别有16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16/67*100=23.9%) 与7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7/27*100=25.9%) 选择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总的来说, 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惠及的学生不够广泛, 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够深刻。在遇到困惑时, 学生更倾向于与家人交流 (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34,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34/67*100=50.7%, 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15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15/27*100=55.6%) 或者向网络寻求帮助 (英语本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37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37/67*100=55.2%, 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人数为13人,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13/27*100=48.1%) ;学长学姐也成为取经的对象, 分别有24名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学生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24/67*100=35.8%) 和13名非英语专业方向就业的学生 (占该方向总人数的13/27*100=48.1%) 选择了这一渠道, 均多于选择“就业指导部门”的人数, 说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利用率不高。

然而由于父母及学长学姐自身经历有限, 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并不够全面准确;网络上又会有许多虚假信息, 扰乱视听。所以笔者建议一方面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 应多方 (尤其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 获取信息;另一方面,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 获得准确可信的数据和前沿的就业信息, 在尊重学生需求基础上更加注重操作的人性化,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的帮助。

6. 结语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语言专业尤其英语专业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的回国潮、研究生博士生高学历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岗位越来越紧俏、社会阶层板结流动性僵化, 种种挑战影响着英语专业本科就业的走向与实际就业情况, 然而越是在压力之下, 越需要学生与高校的双向合作, 通过英语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拓宽知识面、增加实践次数;校方合理化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曾设跨专业学习机会、提高就业指导部门利用率等方法, 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更好地实现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麦可思公司.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J].2008.http://www.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8455.

[2]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五班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8、社会保险及公积金说明书(不缴纳社保公积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