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

2024-07-12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精选11篇)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 第1篇

摘要: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行业上和概念上的描述,提供了进行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的生态、保护、安全和经济策略,结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提出做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与方法,为开辟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生态保护

维护生态、维护发展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新时期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入到综合治理的阶段,国际国内、林业生产链条等都将生态维护、环境平衡列为治理森林病虫害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新时期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把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和原则,建立有针对性、有效率性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和要点,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平台,实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目标与价值。

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述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林业对常见、高发、烈度强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根据FAO(国际粮农组织)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结合我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本研究认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预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通过预防为主的策略,形成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方案和措施,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优势得到发挥,各类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长处得到保障,在高效率、高速度的基础上,达到对林业病虫害综合而全面的控制和防治。

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

2.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生态策略

林木和病虫害在环境中属于生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和互为依存的关系,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应该立足于生态这一大体系,通过生态的调整改变病虫害发生、生存和消长的内外环境,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也可以通过对林木内外环境的调整,确保林木生长态势的稳定,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在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从选种、育苗、种质和养护等过程入手,将生态理念整合在实际过程之中,调节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林木生长的生态条件,营造林业病虫害不利于繁衍的环境条件,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展频率与危害程度,有效提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2.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策略

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也要确保林业的安全,还要做到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安全。在林业病虫害治理过程中会应用机械、设备、农药、生化制品,这些器具和药品会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应用不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安全影响,进而达不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和要求。因此,要建立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理念,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护,采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方案等方法,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安全措施得到不断完善,形成安全体系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全面覆盖,使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保护性原则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并没有将化学药剂和农药等高效率药品摒除在治理工作的选择之外,这就需要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做好对林木生长环境的保护工作。要选择针对性强、消杀效率高、低污染、低残留的农药作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性药剂,预防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产生对环境、生态、人员的毒害和污染,有效维护林业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生长系统,进而控制林业整体的环境与生态因素,有效保护生态和自然的调节与维持能力。

2.4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经济性策略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工、设备、农药、制剂的投入,这些费用的产生会对林业病虫害治理的资金投入带来压力,如果资金链条出现困难,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就得不到全面控制,进而加剧经济、林木、资源的生态损失。在设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经济性策略,要将防治和应急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经济性上,提高资金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要做到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控制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开支和浪费,为开创更为高效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新模式打下经济基础。

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和方法

3.1推进林木种植规划科学性的提高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林木种植规划中,既要考虑到林木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应该控制林木品种的配置,进而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长远规划和支持。特别要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合理使用化学和农药试剂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化学防治势在必行,应及时实施靶标防治。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3优化农药施用技术和手段

在传统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进行农药喷施,这种施药方法容易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影响生态稳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达不到林业病虫害治理的目标和功能。因此,必须对现有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进行改造,而对集中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经过周密设计,可以择机采用航空喷洒技术进行防治,提高喷洒效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结语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要以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工作总结和分析作为入口,建立起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保护、经济等各项原则和策略,同时,立足于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细节和整体,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要点,整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优势,针对性地、全面性地防治林业病虫害,将林业病虫害全面、综合、高效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维护林业发展的大局。

参考文献:

[1]艾洪发.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12):97-98.[2]张军生,郝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现状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技,2002,(02):152-154.[3]鞠秀芝.大黑山地区天然蒙古栎资源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5,(01):149-150.[4]卢山,金格斯萨哈尔依,兰文旭.阿勒泰地区柳尖胸沫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02):201-204.[5]何小卫,顾育铭,罗洪.江西省吉安市湿地松纯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01):72-74.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 第2篇

林木和病虫害在环境中属于生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和互为依存的关系,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应该立足于生态这一大体系,通过生态的调整改变病虫害发生、生存和消长的内外环境,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也可以通过对林木内外环境的调整,确保林木生长态势的稳定,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在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从选种、育苗、种质和养护等过程入手,将生态理念整合在实际过程之中,调节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林木生长的生态条件,营造林业病虫害不利于繁衍的环境条件,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展频率与危害程度,有效提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2.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策略

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也要确保林业的安全,还要做到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安全。在林业病虫害治理过程中会应用机械、设备、农药、生化制品,这些器具和药品会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应用不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安全影响,进而达不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和要求。因此,要建立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理念,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护,采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方案等方法,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安全措施得到不断完善,形成安全体系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全面覆盖,使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保护性原则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并没有将化学药剂和农药等高效率药品摒除在治理工作的选择之外,这就需要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做好对林木生长环境的保护工作。要选择针对性强、消杀效率高、低污染、低残留的农药作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性药剂,预防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产生对环境、生态、人员的毒害和污染,有效维护林业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生长系统,进而控制林业整体的环境与生态因素,有效保护生态和自然的调节与维持能力。

2.4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经济性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 第3篇

1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述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林业对常见、高发、烈度强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根据FAO (国际粮农组织) 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 结合我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 本研究认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 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 预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 通过预防为主的策略, 形成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方案和措施, 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优势得到发挥, 各类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长处得到保障, 在高效率、高速度的基础上, 达到对林业病虫害综合而全面的控制和防治。

2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

2.1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生态策略

林木和病虫害在环境中属于生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 彼此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和互为依存的关系,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应该立足于生态这一大体系, 通过生态的调整改变病虫害发生、生存和消长的内外环境, 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也可以通过对林木内外环境的调整, 确保林木生长态势的稳定, 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在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从选种、育苗、种质和养护等过程入手, 将生态理念整合在实际过程之中, 调节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起林木生长的生态条件, 营造林业病虫害不利于繁衍的环境条件, 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展频率与危害程度, 有效提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2.2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策略

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 也要确保林业的安全, 还要做到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安全。在林业病虫害治理过程中会应用机械、设备、农药、生化制品, 这些器具和药品会造成对人员的伤害, 应用不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安全影响, 进而达不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和要求。因此, 要建立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理念, 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护, 采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方案等方法, 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安全措施得到不断完善, 形成安全体系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全面覆盖, 使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 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 实现林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

2.3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保护性原则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并没有将化学药剂和农药等高效率药品摒除在治理工作的选择之外, 这就需要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做好对林木生长环境的保护工作。要选择针对性强、消杀效率高、低污染、低残留的农药作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性药剂, 预防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产生对环境、生态、人员的毒害和污染, 有效维护林业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生长系统, 进而控制林业整体的环境与生态因素, 有效保护生态和自然的调节与维持能力。

2.4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经济性策略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工、设备、农药、制剂的投入, 这些费用的产生会对林业病虫害治理的资金投入带来压力, 如果资金链条出现困难, 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就得不到全面控制, 进而加剧经济、林木、资源的生态损失。在设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 实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经济性策略, 要将防治和应急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经济性上, 提高资金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 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要做到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 控制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开支和浪费, 为开创更为高效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新模式打下经济基础。

3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和方法

3.1 推进林木种植规划科学性的提高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林木种植规划中, 既要考虑到林木的功能和价值, 同时也应该控制林木品种的配置, 进而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长远规划和支持。特别要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 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 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 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合理使用化学和农药试剂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化学防治势在必行, 应及时实施靶标防治。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3 优化农药施用技术和手段

在传统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 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进行农药喷施, 这种施药方法容易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 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 影响生态稳定, 造成人畜中毒, 污染环境, 达不到林业病虫害治理的目标和功能。因此, 必须对现有施用 (特别是喷雾) 技术进行改造, 而对集中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 经过周密设计, 可以择机采用航空喷洒技术进行防治, 提高喷洒效率, 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 结语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 要以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工作总结和分析作为入口, 建立起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保护、经济等各项原则和策略, 同时, 立足于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细节和整体, 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要点, 整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优势, 针对性地、全面性地防治林业病虫害, 将林业病虫害全面、综合、高效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维护林业发展的大局。

摘要: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行业上和概念上的描述, 提供了进行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的生态、保护、安全和经济策略, 结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 提出做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与方法, 为开辟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艾洪发.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 (12) :97-98.

[2]张军生, 郝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现状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技, 2002, (02) :152-154.

[3]鞠秀芝.大黑山地区天然蒙古栎资源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 2015, (01) :149-150.

[4]卢山, 金格斯·萨哈尔依, 兰文旭.阿勒泰地区柳尖胸沫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 2014, (02) :201-204.

林业苗木春季病虫害防治初步探讨 第4篇

关键词:林业苗木;春季;病虫害;防治策略

1 林业苗木病虫害防治的几种方法

1.1 物理机械法 根据某些害虫的生活习性,应用光、电、辐射、人工等物理手段防治害虫。利用高温处理,可防治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利用微波辐射可防治蛀干害虫。设置塑料环可防治草履蚧、松毛虫等

1.2 生物防治病虫害 昆虫是病虫害的天敌,我们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必须重视昆虫问题,多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表现出的取食和产卵的选择性,在关键时期把害虫引诱到诱集植物上,并集中杀死。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是现在我们防治病虫害最应该大力倡导的方法,利用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构成协调发展,形成稳定的食物链,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天敌数量的相对稳定性。这样就做好了生物防治的最大效用,也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的重要方法。

化学生态学是研究在生物种内与种间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天然化学物质的结构、功能、来源和重要性的科学。现在这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他重点研究化学信息及其感受机制、昆虫和植物的关系、昆虫信息素、寄主―植物―天敌三级营养关系、植物诱导抗性、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其他生物类群之内或之间的化学联系、化学生态学应用以及化学生态学的实验技术。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一步步的完善,如DNA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mRNA差异显示技术和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技术实验手段的广泛使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这些先进的技术也被应用在这上面,為害虫的治理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1.3 采用新技术防治病虫害 炮弹灭虫是林业检疫站新引进的一项技术。“炮弹”真名叫“爆炸型林用灭虫药包”,重达1.5公斤,里面装满BT生物药粉,通过移动式布药器发射,射程可达400米。“炮弹”在林区树冠上空爆炸后,菌粉便四处发散,并附着在害虫身上,致其感染而死,每颗“炮弹”可防治森林10亩。该器具的使用为人员无法到达的山林防虫、治虫提供了捷径,极大的提高防治效率。

2 林业苗木春季常见病虫害及防治策略

2.1 立枯病 立枯病的病原是立枯丝核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4至28℃,当温度在20℃时,植物幼苗在土壤湿度大时,极易发生立枯病。

防治策略:播种前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疏松、无病地或轻病地作苗圃。用福尔马林熏蒸,每平方米苗床用360ml药液加水9至27kg,均匀喷洒药液,然后用塑料薄膜盖严密,过一星期后揭膜,耙松土壤,让药充分挥发,两星期后播种。开始发病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幼苗基部,也可用草木灰(8:2)混合后撒于幼苗基部。

2.2 白粉病 叶片上初发病时均会出现白色霉斑,以后迅速扩大并相互连接,形成大片白色霉层,严重的会使病株畸形、矮化,有的不能正常开花,叶片变黄枯死。

防治策略:植株不宜过密,应通风透光,湿度不宜过高。秋季、冬季清除落叶,剪除病株,集中烧毁。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发病时,可喷洒20%的粉锈宁1000倍液,以后根据病情发展用药。

2.3 蚜虫 其危害期从3月份开始,以成蚜和若虫在寄主茎干残茬的芽叶上或叶背越冬,随着气温的上升,蚜虫发生以后,由于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须及时的防治。

防治策略:保护利用天敌。瓢虫、草蛉、蜘蛛等。选用对植物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药剂,例如25%鱼藤精600 至800倍液或洗衣粉300倍液进行喷雾。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亚胺硫磷1000至1500倍液。

2.4 腐烂病 又名烂皮病,是林业苗木的重要枝、干病害。苗木受害后,枝、干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剥开病部表皮可见黑褐色松软组织,稍挤压即流出褐色汁液,之后病斑干缩开裂,散生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或雨后,病部出现枯黄色分生孢子角。当病斑围绕树干一周时树木即枯死。腐烂病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时发病较快,20℃以上发病缓慢。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通过虫伤、冻伤、机械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木不易被感染。

防治策略: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春季植树,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缩短缓苗期。早春病菌侵入之前,树干涂刷白涂剂或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可以防病,病树可先刮除病斑再涂刷;避免强度修枝,剪锯口应涂石硫合剂消毒;严重病株,应及时挖除,烧毁。

3 结束语

总之,春季是林业苗木病虫害发生的潜伏期。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做好林业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林业造林技术方法探讨论文 第5篇

关键词:林业;造林技术;问题;思考

1引言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林业资源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但保证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良好运行,还能带动相关经济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经济收入提供保障。然而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的造林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林业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林业方面的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造林技术。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探讨。

2林业造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存储量小,质量较低

目前我国林业造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林业造林资源的存储量较小且质量较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林业造林行业面临的挑战也逐渐严峻,而我国的林业资源却是处于匮乏状态、分布较为集中,没有呈现出分布均匀的效果。进而导致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造林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很难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下的总体需求。

2.2林权结构分配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林业造林资源通常都是国家所有,展现了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冲击下,关于林业造林产权问题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与当前的经济体系完全脱节,体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3监督力度不够

在目前的林业造林发展中,仍然有许多林业部门没有对其引起重视,进而导致其在林业事业发展中没有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出现了一些林业违法情况,如占用林地、非法乱砍滥伐等,并且在事后没有给予严厉的惩罚,由于违法成本低,且惩处不严,致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年年都会出现被随意损毁的现象。

3开展林业造林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具体林业造林工作前,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通过整地可以有效改善造林环境、清除杂木、杂草;在造林工作期间,增强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可以适当改变地形,使透光度增加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3.1林业造林的清理

在进行林业造林技术施工前,对其进行清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造林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具体是指将林业造林地中的枯草、灌木、枝丫、倒木及伐根等彻底清除,而清理方式主要包括全面清理、块状清理及带状清理3种,清理方法也主要分为火烧清理、化学药剂清理及割除清理3种清理方法。其中割除清理主要是以人工方式为主,也可以借助机器,如推土机、切碎机等,对造林环境进行清理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林业自身条件,还能保证土壤的透光性,从而促进苗木的顺利生长。以某地区的林业部门为例,为了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林业造林环境的清理是十分重视的,具体清理时,首先采用割除法或是化学药品的方法进行清理,然后再将地表表面存在的杂草进行割除,将割除之后的杂物进行烧毁,最后向其撒上化学药剂。从而对整体林业的质量提供保障。

3.2相关整地方式

在上述的各个步骤结束之后,该地区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整地。整地是指对林业造林内部的土地进行翻整,整地方式又分为整部和局部两种,局部整地又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其中全面整地适用于较平坦的土壤,可以翻耕造林的全部土壤;局部整地适合翻耕造林的部分土壤;带状土壤呈现出的是长条状的土壤,通常适用于带状整地的地方有水平带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

4关于林业造林的技术方法分析

4.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之为直播造林,具体是指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通过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但有效的节省了育苗的工序,便于施工,还适用于进行大面积造林工作,然而此种方法对造林立地条件和管理措施要求也较为严格。播种造林法的适用条件包括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丰富的树种,如核桃、山杏等,并且对水分的要求也较高。除此之外,播种造林法主要包括撒播、条播、穴播及块状播种几种。第一,撒播。是指将种子均匀的撒播在造林地中,通常不整地,播种之后不进行覆土,就会使种子在裸露的环境下生长,进而导致种子容易被风吹走或是鸟兽吃掉,很难顺利的生长下来。第二,条播。是指按照一定的距离进行播种,可以是单行也可以是双行,并且播种之后要进行覆土,其适用的条件是次生林改造、更新造林等。第三,穴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行、间距进行播种,并且根据每树种的种粒大小,进行均匀的分布,然后覆土压盖,其特点是操作方便简单、灵活,适用的条件广泛。第四,块状播种。通过密集或是分散的形式进行大量种子的播种,一般面积在1m2左右,但其具体施工较为复杂。

4.2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是指利用树木中的一些营养器官,如树干、树叶及树枝等或是竹子的茎作为林业造林的主要材料进而造林。其主要特点就是能够有效地节省育苗时间和成本、操作简单灵活、生长速度较快及成活率较高等。但其对立地条件的要求也高,而分殖造林法的来源也会受到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影响。因此总体来说,此种方法适用于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杨树、柳树、松树等。

4.3合理选择造林树种

林业造林技术方法的使用,应提倡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种植的各类树种,并且适当提高阔叶林的面积比例,这样不仅能迅速改善造林土壤的内部环境结构和土壤质量,还能有效改变林业面貌,进而增强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欣赏性,有效预防病害虫的侵害,从而为水土保持、水源充足和调节气候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4造林种植方法

在进行林业造林种植时,通常都采用穴植的方式,不论是整部还是局部整地,都要挖不超过50~60cm的宽度、30~40cm深度的定植穴,而行间距的标准要在1.8m×2m,密度要达到160~180株/亩,并且在实际栽种时苗木要始终保持端正状态,根部需要向水平方向舒展。除此之外,要适当的进行洚浅,从而有效的扩大生根部位,增强其抗旱能力。4.5营造混交林在衫、松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下,商品林逐渐追求经济利益,而纯林存在的缺点就是不利于对土壤地力进行改变调整,适应能力较差,一些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生物的多样性和林型结构出发,加强对衫、松树种的发展力度,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适用功能较强的树种,如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种。经过实践证明可知,杉松混交实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不论是两种结合进行造林还是分开进行,都能推动杉木成林成材,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松树抗耐干旱,主根较为发达,穿透力较强,不但可以使地表环境发生改变,进而为杉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还能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尤其是马尾松根系容易腐烂,空隙的形成,可以促进杉木的健康发育。(2)为对林业土壤的接力有效保护,防止病害虫和山火对其产生危害,可以在山脚下种植16~20m左右的防火隔离带,而树种的选择可以选择杨梅等具有水分充足且能有效防火的树种进行种植,从而改变造林土壤的接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樟木、木荷进行混交种植。(3)如果处于立地条件较大的造林区域,可以以相关土壤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基础,使用不规则的块状进行混交,如山脚下、山洼处等采用阔叶林,而其他部位可以采用松树或杉木。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做到合理种植,还能达到混交造成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林业造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整地和造林是其中最基础的两个环节,而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整地和造林,不但可以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林业造林工作时,相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合理的科学技术方法,保证造林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为林业事业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海红.对林业造林技术方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3(12):220.

[2]马金书.关于植树造林技术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35(8):86~87.

[3]陈欢.浅谈正安林业资源与造林技术方法[J].广东科技,2013(20):160~161.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 第6篇

一、林业管理中松材线虫病的特点

松材线虫病又被称为松枯萎病,这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虫害。该病通过松墨天牛等昆虫作为媒介来进入松树当中,进而影响松树的生长于发展,引发病害。在林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就是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这种病害与其他的病害相比,更具有毁灭性,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传播速度快且致命力强的特点,如果松树感染到此病害,就会迅速死亡。往往松树在感染到此病害之后也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只能迅速死亡,这种病害又被称为松树的癌症。这种病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要素。首先,它有着较多的寄生类型,且分布广泛。松材线虫病它寄生的最主要的对象就是松树,但是也有一些非松属性的针叶树,所以,从这点来看,它可以感染的对象较多。其次,它的适生区与其他的病害相比,更具有广泛性,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林业管理区都可以衍生出松材线虫病。再次,这种病害的传播速度也十分快,它的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昆虫,一些人为的病木也可以成为它传播的媒介。最后,染病的对象死亡的.时间非常快,且没有应对策略。因为线虫以及松墨天牛大多都是计生在寄主的体内得以生存,所以根本无法进行治疗,如果松树感染上此病害,被治愈的可能几乎为0,在短短的40天内基本上就可以丧失生命。

二、林业管理中松材线虫病的预防治理策略探究

1.加强防治措施在进行播种前,严格对种子进行检疫,及时利用消毒药物与温水相结合,以防止种植时带有病毒病菌,保持林区的环境卫生,时常清理一些残缺的植株、叶子和杂草,不能让病虫源有栖息之。加强日常的育苗管理,林木的培育密度要适中,提升种苗的抗灾性能。在发生区,一旦发现一棵枯死的树木,就要就地销毁,无论是树干、木材还是根桩都要进行彻底的处理,将其中的线虫和其他的传播媒介就地处理,防止出现再次传播的可能性。为了确保处理有效,在清理病树时,所有的伐桩高度都不能超过5cm,病区的处治要确保干净、彻底,不能够残留超过1cm的松树枝丫。所有的病虫害处理必须在每年的3月底之前结束,因为超过3月松墨天牛就会羽化成虫,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利用营林措施实现结构优化,将砍伐枯树与优化改造相结合,对松林进行彻底的更新与改造,调整树种的结构,实现封、造、补结合的方法与策略。在进行松林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基础管理,尤其是营养和卫生方面,注重对枯死松木的清理工作,确保林内通风,减少松墨天牛可能衍生的环境滋润度,使林业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提升松木自身的抵抗力。

2.加强技术推广林业防治主要是指利用林业技术来抵制病虫害的侵扰,例如修建枝叶,加强日常的通风管理等等。在当下的技术支持下,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的防止管理体系,用具体的体系和技术优化林业管理的内容。例如在松材线虫病的预警设置、调查技术规程、疫区管理方法以及病木处理上都要确保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便于人们去理解和操作。一般情况下,完成杂草清理的时间在八月的中下旬,过早的话会产生2次生长,过晚的话会影响到草木的生长,幼苗在培育的过程中会有8到10a可以郁闭成林,然后进入成长阶段。枝叶生长较为茂密,待到秋季的树木达到落叶的状态之后,树木体内有着较低的水分含量,枝干就会出现枯萎状态,这样就增强了病虫入侵的可能性,病虫害的灾害也在此最有可能发生。林业管理人员要做好这个时期对松木的处理工作。松材线虫病和一般的病虫害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将一般的松材线虫病管理和防治的方法盲目地套用上去,必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针对当下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以及生产单位推出的各种防止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3.加强宣传教育要树立好以“质量”为主的防治理念,要想充分地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防治水平,就必须保证质量的理念的树立。积极培养防治员工在工作的每个环节对质量把握的水平,将质量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加强对人们群众的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不良生物入侵的防范意识,林业管理要将松材线虫种的形态、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广而告之,同时也要为群众传递其危险程度与具体的清楚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受众讲解。松材线虫病有着传播速度快且致命率高的特点,利用报纸、媒体、新闻以及专家呼吁等方式,让受众充分地感知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危害的毁灭性。有关部门要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引起各级领导对林业管理的重视,并促进其加大投入,为松材线虫病的管理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林业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视,为其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促进林业管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利用报纸、电视等多种宣传途径,公开讲述送财险病虫害的预防方法,做好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的配合与防范意识。

三、结语

从事林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切记不能认为受灾面积小就掉以轻心,要及时对松木进行处理,并要处理得彻底,将松材线虫病灾害扼杀在摇篮当中。林业管理当中的工作内容各式各样,但是松材线病虫害无疑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绝对不能再林业管理中对此掉以轻性,做好技术方面的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公众意识方面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崔振强,阎合,程相称,宋玉双.松材线虫病监测鉴定技术培训工作十年回顾与构想[J].中国森林病虫,2016,01:41-43.

[2]温小遂,廖三腊,张林平,李金.氯氟氰虫酰胺与数种农药林间防治松材线虫病效果比较[J].生物灾害科学,2016,03:199-202.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第7篇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 第8篇

1 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防治有很多方法, 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 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 避免相互矛盾, 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 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 综合治理的原则

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 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 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 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 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 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针对不同对象, 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 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对不同的病虫害, 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 相互辅佐, 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 达到既控制了病虫危害, 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 从保护环境出发

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 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 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 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 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 , 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 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 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2.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 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 (经济阀值) 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 才能采取防治措施, 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 可不防治;否则, 必须掌握有利时机, 及时防治。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 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 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 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 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 直接对当地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 抓好常年监测工作, 适时开展专项调查, 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 及时上报送检。

3.3 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 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 并结合秋冬季修剪, 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 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 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4.1 保护利用天敌, 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 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 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 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 创造有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

3.4.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 消灭害虫, 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污染小, 相对于化学农药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外, 灭幼脲、花保、烟渗碱等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 实施靶标防治,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 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 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第9篇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16

造成林业病虫害大量发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涉及方方面面,这也是造成林业保护工作难以快速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制定具有实践性的解决对策,从根本上将林业病虫害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1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 人工园林的隐患

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国家和社会着力建设人工园林,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旨在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同时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1],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园林的大量存在已成为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之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工园林面积和森林出现病虫害的面积同步增加,这无疑会给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工园林的隐患主要在于树木种类单一、种植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使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一旦受到病虫害攻击,不仅抵御能力差,还易造成大规模的病虫危害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当人工园林遭受病虫害时,附近的原始林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影响。

1.2 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影响

因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最近几年气温逐年提升,这给病虫害提供了存活的有利条件,即使在冬天,病害虫也能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当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时林木可能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抵御外界威胁因素较弱,此时病害虫乘虚而入继续危害林木[2]。不仅如此,如今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病害虫也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病虫害不仅数量多,且种类多,使病害虫防治工作开展效率低下。

1.3 天然林破坏严重

二十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对原始森林破坏严重,虽然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至今我国还在积极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有所提升,但人工造林的结果是出现了大片的纯种林,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差,缺少良好的生物链,导致抵抗外界攻击的能力差,易引发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1.4 林业病虫害防护工作有待提高

如今,社会大众已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一度传出“少生孩子多种树”的说法,退耕还林工作也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必须承认,虽然多数人知道林木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积极影响,不会随便乱砍乱伐,但对于林木的保护工作还是有所忽视,尤其是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完全依靠林业相关部门。林业病虫害防治观念并没有覆盖到广大人民群众,人们可以接受人生病要打针输液,却不能接受树木也要在人为帮助下减少病害虫的侵蚀。只有树立防治林木病虫害人人有责的意识,才能真正将此项工作提上日程,林业防护工作量大,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人工力量支持才能有效开展[3]。

1.5 林业农药使用不合理

不少林业部门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很少有人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多数人认为既然农药能防治病虫害,那么加大剂量、使用更多农药种类就能更彻底甚至根治病害虫。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不能防治林业病虫害,反而会增加林业病虫害的抗药性,进一步加大病虫害防治难度。任何事都讲究适度原则,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如此,过度使用农药不仅给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也会污染环境,更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2 针对以上现状提出的几点防治对策

2.1 树立科学护林观念

人们不能从环境变化的角度有效减少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给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消极影响,但可以学着接受和分析这种影响,树立科学合理的营林造林理念。病虫害越冬时间缩短,要积极采取措施使病虫害无地可藏。一方面及时清理林木落叶工作,去除患病树枝;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林木刮皮和刷白工作,这两项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进而减少病虫害数量。同时,在造林过程中减少引进外来苗木,尽量栽培自己培育的无病虫害苗木。

2.2 积极营造混交林

在人工植树造林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环境和周围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林木并科学搭配,积极营造混交林,促进生物多样性,使人造林形成良好的食物链,保证生态环境平衡,提高病虫害干扰抵抗性。在造林前,要做好规划工作,一般种植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乔木、再灌木、最后栽植小花小草[4],只有把握这些规律,才能合理搭配,保证不同树种都能拥有适合的生存环境,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就会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

2.3 科学使用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保护环境的积极响应,各种健康绿色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引进不仅改善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且这些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对环境无污染,绿色环保,还提升了林木生态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利用天敌进行防治的方法以其绝对优势被广泛使用,不仅满足森林多样的要求,也时害虫和天敌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3 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林木对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但对林木病虫害认识还有待提高。要全民树立正确的观念,根据地区情况,及时发现隐患、积极预防,当病虫害发生时认真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防治结合,将科学技术与林木实际情况相结合,尽量采用生物方法,适度使用农药,减少污染,促进林木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云华,苗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207.

[2]刘世英,赵瑞玲,李振海.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196-197.

[3]赵少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农业,2015(24):79.

[4]夏雨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8-59.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论文 第10篇

2.1 建立健全预测预报机制,构建监测网络 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监测网络,信息互享,做到早发现、早治除,防患于未来。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一旦蔓延,难以有有效手段控制,往往需要以疫情中心点辐射,一定范围内砍除树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实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可以通过长期观察监测,逐步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有效地将病虫害疫情扼杀在萌芽中。

2.2 加强育苗消毒、植物检疫工作,源头把关 苗圃育苗过程中,种子及土壤本身都可能潜存有一定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首先一定要对种子和育苗进行必要的消毒,适当轮作,抑制病原物和害虫的繁殖,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出苗率。其次,初期培育也应重视除草、施肥、整枝修剪、及时清理虫害枝叶等工作,减少病虫害蔓延,增强树木抗虫性。最后,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不仅仅是外来植物检疫,也要重视地区间的植物检疫,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蔓延。

2.3 推广混交林种植,恢复生态平衡近年来,人工林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但单一的人工林种难以完美模拟整个生态链,反而会给大面积病虫害提供爆发的基石。相较于单一人工林,混交林这种近天然林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共同生长,一旦某种病虫害产生也不至于对森林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物种的多样性也确保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2.4 推广生物治理,森林可持续发展 目前,常应用于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是使用化学药剂,病毒、昆虫逐步进化出抗药性,其功用大打折扣,加之又危害到其他有益生物,破坏土壤土质,难以可持续发挥功效,可谓治标不治本。只有加大成本,立足科研创新,推广及普及生物防治技术,才符合未来病虫害的防治趋势。

一般生物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微生物防治,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防治,如应用白僵菌(真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苏云金杆菌(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天敌防治,利用有害生物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鸟类等,利用天敌捕食等克制,合理控制有害生物过度繁殖;还有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植物源农药(如苦豆碱)、转基因植物等防治方法。

3 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治理一体的防治机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充分营造生态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功能,从根源上恢复生态平衡,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论文 第11篇

1前言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人工造林的角

度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因迟到的深刻检讨书下一篇:奖励性绩效工资来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