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2024-05-27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精选9篇)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1篇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交流阅读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一定方法自主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受到爱心教育。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讨识字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爱心,并通过范读、练读、挑战读、齐读等方式熟读成诵。

难点:

发挥想象,用马良的神笔续写诗歌。

突破方法:

在感悟爱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心,仿写诗句。

三 教法与学法:

师:谈话法、引导点拨法。

生: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法,想象法、激情诵读法。

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次我们一起观看了动画片《神笔马良》,马良的神笔可以让一切事物变成真的,多神奇啊!你们喜欢马良吗?(喜欢)你们喜欢马良的什么?(善良)是啊,善良的马良得到了他做梦都想得到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我们也有一枝马良那样的神笔,会用它来画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假如》。(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拼音认生字(师领读、开小车)——去掉拼音认读生字(男女赛读、开小火车领读)——说识记生字方法。

3、读词语认识(齐读——指名读)

4、在句子中巩固生字(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女生齐读课文,男生边听边思考:作者用神笔为谁画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幻灯片:

我想给 画 ,让它们

我想给 画 ,让它们

我想给 画 ,让他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小节:

(1)出示:寒冬中小树的图片——阳光下的小树图片

(2)指名读——男生读——齐读(指导重读:马良、红红、轻轻叹息,第一句读出高兴的语气。)

(3)比一比,幻灯片出示:

我要给小树画一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明确:爱护小树、爱护环境的思想)

2、第二小节:

(1)出示:饥饿中的小鸟图片——欢快歌唱舞蹈的小鸟图片

(2)指名读——男生读——齐读(指导重读:马良、许多好吃、再、苦苦、饿的,第一句读出喜悦的语气。)

(明确:关爱小动物的思想)

3、第三小节:

(1)出示:坐在家中伤心孤独的`小孩图片——快乐奔跑游戏的小孩图片

(2)师泛读——指名读——齐读

(明确:关爱朋友(残疾人))

4、第四小节:

(1)师泛读——齐读(指导读: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

(2)省略号:给我们一个很大的空间,但我们知道这些一定都是美好的愿望

(五)读读说说

课件出示: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 。

(六)小结: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2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学内容: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3篇

1.1 输出活动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达成沟通与理解的目的, 无论是何种流派的英语教学都离不开输入与输出。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输入研究得较多, 对输出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 输出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消化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良好的输出活动必然会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成就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1.2 输出活动有效性主要指标

第一, 输出活动与当前学习的话题紧密相关;第二, 输出活动贴近学生知识、能力与生活经验;第三, 输出活动具有较真实的情境, 有交际性与意义性;第四, 输出活动有利于学生较多地运用文本内所学的语言形式或是内容。

1.3 影响语言输出质量的主要因素

1) 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所学词汇、短语及语法知识理解越深, 运用时便越容易上手。相反, 如果学生对语言知识理解肤浅, 对其用法心存疑虑, 运用时便有所顾忌, 不敢尝试。

2) 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概括程度。根据迁移理论可知, 学生对所学知识概括程度越高, 就越有利于学生迁移运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的规律, 如词组搭配, 语法规则等, 这会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高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

3) 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熟悉程度。当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相当熟悉时, 在输出过程中运用也变得更加容易。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输出前应当有目的地设计多种操练活动让学生熟悉所学知识。

4) 学生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支撑。根据普遍联系的观念, 学生要能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有效完成输出任务, 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作载体, 更需要背景知识做支撑。比如, 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类词汇, 但是要求一个没有去过北京或没有读过相关材料的同学介绍北京旅游景点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2 输出活动设计案例呈现

2.1 案例背景

这是我校一位老师在浙江湖州中学所上的一节交流课, 内容为人教版模块3第4单元, 话题是Reading: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Reading部分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水的形成使得地球有别于其他星球, 它使得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科学家认为, 地球上的生命首先诞生于水中, 上百万年后, 陆地上才长出绿色植物, 随后出现了陆栖动物和水陆西栖动物。最初的动物产卵繁衍后代, 后来出现了哺乳动物, 人类也随之诞生了。文章最后讲述的现象发人深省: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for lives on it.它关系到地球上生命的未来, 值得教学者挖掘文本的内涵:珍爱生命、珍爱地球。

2.2 教学主要环节实录

Step one: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the solar system) 并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the eart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Why?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 在此情境中呈现部分生词:atmosphere, oxygen, vapor, carbon dioxide, nitrogen, fundamental, harmful, human beings。并借用化学符号帮助学生理解生词CO2;N2;H2O。提出问题:where do we come from?引起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 (让部分学生参与回答, 给出他们的观点) , 再以幻灯片展示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故事传说。以“盘古化生万物”为主, 再补充上“女娲造人”, “上帝创世说”等传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生词:religion;scientific theory) 最后通过视频引出科学的观点--The Big Bang. (教者引导学生区别传说与科学, 启发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看待问题。传说:人类的美好想象;科学:借助先进的技术, 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

Step Two:突破课文

在skimming过程中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在detail reading中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然后通过合作, 讨论等活动完成以下4个任务:

任务1:仔细阅读一、二、三段, 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或现象, 并通过与外星人对话的方式简述The Big Bang的过程;

任务2:仔细阅读第四、五段, 结合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共同完成生命发展链;

任务3:在游戏中重温生命的演变。方法:教师暂停视频, 学生说出what life you have seen in the clip?

任务4:完成全文的summary, 再次通过写的方式加强词汇的运用;

任务5:回答课文相关的问题, 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加深文本的理解, 提升理解的高度, 为拓展性输出任务 (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e global warming?) 做准备。

Step Three:拓展活动

讨论、呈现: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e global warming?学生在文本的理解基础上, 充分意识到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主动为人类能够阻止全球变暖而出谋划策, 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走向能力, 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飞跃, 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Step Four:情感提升

在Michael Jackson.的歌曲Earth Song中结束课堂教学, 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震撼, 让学生能有从课堂中带走的东西:无论身在何处, 心中有人类, 心中有未来。

3 输出活动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3.1 输出活动设计的成功之处

1) 输出活动设计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与加工。在突破课文这一阶段, 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段落大意, 而后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生命演化的图片, 最后才让学生用对话的方式讲述生命演变的过程, 这样设计使得学生输出有基础。

2) 将较长的文章分块处理, 有机协调输入与输出活动的设计。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设计者有意识地将文章分成两大部分进行处理, 降低了难度, 同时输入与输出活动的交叉设计使得整堂课避免了枯燥单调。

3) 输出活动设计多样, 接近实际, 且具有创造性。通过与外星人对话、完成生命发展链, 视说游戏和复述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人注意到课堂上学生对“地球人”与“外星人”对话和“视说游戏”很感兴趣, 参与面广, 学生的输出有较多的生成。这些活动创设了较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氛围, 从而是语言的输出变得更有意义, 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4) 输出活动呈逐层提高的, 逐步开放的趋势, 即:控制--半控制---无控制。讨论活动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e globa warming?的设计更是把课堂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该问题的讨论唤醒了学生作为人类的一员应该为人类的将来, 贡献一份力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讨论设计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本课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即珍爱生命、珍爱地球。

3.2 输出活动设计的改善建议

这一节课, 学生参与的活动多, 参与面很广, 学生课堂输出活动有较多的生成。但是,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笔者认为, 执教者最后一个输出活动的设计欠缺了对本课时所学文本内容的梳理、加工与运用, 从而使得最后一个输出活动的设计缺乏了一定的效度。可以把原问题的情境设置得更精巧丰富些, 更具有交际性。如:What messages can you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s on Earth?If you are invited to make a speech calling on people to take action to stop the global warming,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并且, 在学生讨论之后,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短文, 从而达到以“写”的形式加以巩固, 使输出进一步落到实处。

此外, 我们可以利用科普类文章鼓励学生要具有怀疑的科学精神, 比如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Do you believe the Big Bang theory?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origin of Earth and life?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交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这样评价创造性和批判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 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第二个目标是形成有批判精神, 能够检验真理而不是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件事情的头脑。”我想, 我国的英语教学可以、也应该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Chomsky N.Reflections on language[M].New York:Pantheon, 1975.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4篇

这样设计课文教学重点,行吗?

我们先来看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

(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重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2)《海底世界》教学重点: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鲸》教学重点:了解鲸的体形、种类和生活习惯。

(4)《棉花姑娘》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爱护益鸟,热爱科学。

(5)《地球爷爷的手》教学重点:理解地球有地心引力。

(6)《麻雀》教学重点:体会老麻雀怎样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

(7)《桥》教学重点:学习、体会老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8)《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重点:理解父子之间深沉的爱。

(9)《搭石》教学重点:体会乡亲们纯朴的人性美,从中得到感染熏陶。

(1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重点: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从以上阅读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种比较流行的设计思路:一是把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如例(1)(2)(3)(4)(5);二是把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作为教学重点,如例(6)(7)(8)(9)(10)。这两种设计思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把人文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当下的阅读教学,这样设计教学重点的,比比皆是。

为什么不把培养语文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比如为什么培养朗读能力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呢?为什么培养默读能力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呢?为什么联系不上文理解词句的含义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呢?为什么品味、积累、运用语言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呢?为什么领悟表达方法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呢?为什么读写结合、课堂练笔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呢?而这些,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核心所在,本色所在。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心骨。离开了主心骨,课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语文课已不再是语文课,谈何“精彩”?谈何“亮点”?谈何“效率”?

学习课文必须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理解课文内容一般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百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小学各门学科如思品、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均有体现,不少课文还涉及中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的内容。如果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语文课岂不成了一种“杂烩”课?其实,80%以上的课文,学生读一两遍就能自己弄懂内容。有些知识难点,如地心为什么有吸引力、吃蚜虫的为什么是七星瓢虫、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海底到底有哪些物产等,只要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完全不必深究。深究这些知识,是别的学科的事,是中学甚至大学该做的事,语文教学不承担也承担不了这份任务。所以,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是没有必要的。那样教,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中也有少数课文比较难懂,如少量古诗、古文等,这些课文的难,并非难在内容上,而是难在文字上,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字词句段篇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只是一种结果,而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才是教学的着力点。

学习情感性强的课文,必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这也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思品课或班会的情感教育是有区别的。思品课的情感教育,是直接的,并不考虑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它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轴,结合着进行情感教育,力求“披文入情”,“言”、“意”兼得,而不可由“情”到“情”,得“情”忘“言”。语文课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悟情”,重在一个“悟”字,重在从字里行间“悟”出情感,重在掌握“悟情”的方法,形成“悟情”的能力。同时,“悟情”只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情感性比较强,我们不可一碰到情感性强的课文,就把“悟情”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安排,可能消弱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重点?

教课文,一般不要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也不要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重点,那么,阅读教学应该以什么作为重点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既担负着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又担负着培养识字写字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因此,阅读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应以培养语文能力为重点,有什么依据呢?

第一,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基本内容,即课标中的两个“使”: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简言之,一个是语文能力,另一个是人文素养。那么,这两个目的,应该以何者为重点呢?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这“着重”二字。“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不管教什么课文,都应该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作为核心。人文素养并非不重要,只是从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它应该渗透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之中。

第二,从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拟制的阶段目标,具体而又明确,其篇幅占课标总篇幅的40%以上,是课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通观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以小学5——6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为例,共11条,第1条是会朗读,第2条是默读有一定速度,第3条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第4条是推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5条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第6、7条是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第8条是学习浏览,第9条是掌握几个标点的用法,第10、11条是课外阅读。11条目标,每一条都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他目标如情感、态度、方式、知识等,只是一种渗透。设计阅读教学的重点,理所当然应该以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你的教学重点如果远离了课标指定的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恐怕要打一个疑问号!

第三,从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目的有质的区别。一般性阅读,如成人的阅读,或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或以消遣逸情为主要目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以教会阅读、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它虽然也要捕捉信息、体会感情,但其基本目的是掌握阅读的本领,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把课文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并在教会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教,才能做到一石二鸟,一课数得。

第四,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应该可以物化为具体的事物。这种物化,表现在教材之中,就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标志。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既含语言素养,又含人文素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比如,一个学生会写文章,那么,他必定具备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必定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光语言好不一定是好文章,光内容好也不一定是好文章,只有语言、内容都好才是好文章。因此,抓住语文能力培养这个主心骨,就抓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点偏离的原因何在?

教学重点的偏离,不仅会加剧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而且会降低一代人的语文能力。这种偏离,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近六十年,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偏离。一次是1959年到1960年,语文教学偏离培养语文能力这个重点,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一次是1966年到1976年,语文课与政治课合一,再次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这些历史教训,我们切不可忘记!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5篇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老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错过”呢?(幻灯片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 “错过”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学生:星期日,在公交车站台等车,等了半个小时,车还没到,不耐烦之余,到报刊亭买份报纸,这时候公交车到站并驶过,我错过了一趟班车,白白等了半个小时

学生:我班夏文转学了,她走那天,我正好因为家里有事请假,我错过了和她的告别,错过了问她电话号码、新的家庭住址和就读学校的机会我想因为这次错过,我和她在茫茫人海中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遇

学生:我在上初中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中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我听说初中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竞选现在,我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我很后悔,我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老师:同学们似乎都有错过的经历,但在遗憾之余,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错过”对我们人生道路的影响和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作家刘心武,去感受名家对人生中的“错过”作出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板书课题)(幻灯片3:课题)

老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心武(幻灯片4: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等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的作品,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学生读幻灯片介绍刘心武)

二、初步感知,掌握生字词

老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一下子产生了亲切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静心听一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其语言的精美、道理的深刻!同学们,在这个初步感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学生:我们应注意生字词的音、形、义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课文录音)

老师:这些字的音形义,同学们注意了吗?

贻误 驾驭 情素 憬悟 颟顸 渊薮

学生:贻误的“贻”,部首是“贝”字旁,要跟“心旷神怡”的“怡”相区别

学生:情愫的“愫”是平舌音

学生:“颟顸”和“渊薮”这两个词比较深辟,要注意理解意思

老师:同学们对生字词都很重视,都掌握了吗?再识记一下(幻灯片5)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贻误(yí) 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驾驭(yù) 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情愫(sù) 真实的情意

憬悟(j?ng) 醒悟

颟顸(mān hān) 糊涂,不明事理

渊薮(s?u) 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渊:深水,鱼所聚处;薮:水草旁边,兽所聚处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文体特点

老师:掌握了生字词,扫除了朗读障碍,我们应该能够很自信地朗读课文啦,就让我们来张扬一下个性吧!相信入情的朗读定能够让我们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课文主要写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老师:同学们在朗读中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这篇课文的文体和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文体比较相似?

学生:在文体上很像第二单元的议论文

老师:对!那议论文一般有怎样的结构特征呢?

学生: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在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分析?又告诉我们如何解决呢?大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迅速在课文中提取到相关的信息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课文先提出问题:“错过”真不少,再分析问题:为什么有“错过”,最后解决问题、总结全文:习惯、品味“错过”,不能错过最关键、最美好的

(老师边听学生分析边板书)

提出问题:“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为什么有“错过”

解决问题:习惯、品味“错过”

总结全文:不能错过最关键、最美好的

老师:《错过》就内容和结构而言都属于议论性质,但它在本质上却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出示幻灯片6:文体知识

杂文(即文艺性政论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以作为文艺性政论文来学习)

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体小知识,认识一下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杂文

(学生读幻灯片上的文体小知识)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主旨

老师:散文往往有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意蓄作家刘心武正是通过精美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读一读那些精美的蕴涵哲理的语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句或几句推荐给同学,让大家和你一起感动,一起收获!(出示幻灯片7:找出文中你认为很有哲理的语句推荐给大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我喜欢“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句话这句话突出了“没错过”与“错过”的常见性作者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进一步说明“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换句话说,“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他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学生: 我很喜欢“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这一句中作者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学生:我很喜欢“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这一句中作者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学生:我喜欢“在人生的终点上,含笑地说……”这句话会让人回忆起保尔曾讲过类似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保尔他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因为他没有错过人生最大的追求——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老师:是的,在作者看来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无论是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还是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我们都要细细地品味,冷静地驾驭,错过之余,把握住关键机会,含笑到达终点(板书:把握住关键机会,含笑到达终点)

五、诗歌赏析,心灵回音

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第6篇

一、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品味重点语段、语句。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与不屈。

树立起乐观的人生观与坚强的人生信念。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品味与体悟。

从学习这篇文章进行的对自己人生观的重新审视与认识。

三、 教学设想:

整堂课的主线以“海伦看到什么——为什么看到这些——我得到什么”展开。注重诵读,通过诵读加强对散文语言的领悟能力。注重学生课文研究的自主性,创设一个宽松的研究、讨论型课堂氛围。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天堂的颜色》(伊朗描述盲童的电影)剧照以及配套小诗。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诵:

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

我看不见...

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

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悦;

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

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

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这天地的无限可能...

从这张图片以及文字,你能读到一些什么?

我们可以看不见小鸟、汽车;我们可以看不见妹妹奶奶;我们可以看不见甚至自己;但是,谁也不能拒绝我拥抱整个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走近生活、拥抱世界。

2、 品味语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啊,仅仅三天,和人的一辈子相比是多么的短暂而渺小,

海伦想要牢牢抓紧时间,看看自己从没看过的东西。那么她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为什么想看到这些?(1、想看的东西很多,时间有限,不能言尽,学生讲了哪些就品味哪些,重在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与思维的方式。2、每一个语段的分析都应很重视通过诵读来体会,多读,多指导诵读,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①“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看的方式是“长时间的凝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帮作者想想“凝视”时蕴涵的千言万语吗?

重获光明,第一想见到的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②、看所有亲爱的朋友

看的是美。因为内在美。

海伦对人内在美的一种追求。

③、看婴儿

为什么看婴儿?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一种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为什么要看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对美的一种渴望,一种企求,一种呼唤。

④、看狗

狗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忠诚、另人信赖的。对忠诚、信赖的美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与热爱。

⑤、看家,看书

方式是仔细观察……虔诚的凝视

家是坚持前进的港湾,书是一种坚持前进的动力。

⑥、看自然

方式: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我要如痴如醉地欣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看一幅宁静满足的生活图,我的内心不是辛酸伤楚的,而是宁静的、满足的、平和的。

⑦、看人造光明

人造光明代表一种人类的力量,我会为人类的创造而喜悦。

⑧、看日出、天亮

怀着什么心情?敬畏

为什么要敬畏?奇迹

为什么是奇迹?

每天都有日出,我们从没认为过这是“奇迹”,可是海伦用了“奇迹”一词,可见,这些平常人能看见的事物在一个盲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到需要勇敢“敬畏”的心去景仰。

⑨、看城市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绝不闭上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学习: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公元大道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⑩、看喜剧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心灵中的谐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总结:假如海伦只有三天的时间,那么她“最”想看到什么?

学生回答略

是的,她想看的东西太多了,她最想看到的东西也太多了。我们不如说,什么都是她“最”想看到的。或者,我们又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最,因为任何她想看到的事物全都是她内心一个信念的传达:我想看看这个美丽丰富的世界,我想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的人生。

海伦想看的的东西太多太多,她丰富的行程也是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她热忱、认真、朴素、博爱、求索、执著、积极、乐观……她对生活是眷恋的,对知识是渴求的,对人类是友爱的。

3、 扩展人生观、思想教育

她,一个盲人可以看到这么多东西,感受这么多东西。我们一个正常却往往不能重视这

些东西。海伦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展示投影)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对于这一段文字,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回答略

海伦规劝着有视力的人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眼睛;好好去全神贯注于一部电影、一场戏;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好好的体会着每一丝生活的痕迹。

4、结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的心愿,这是一种生活的理想,这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更是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生命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

(展示课件投影,图片音乐)霍金,张海迪,罗斯福,贝多芬 阿炳 配背景音乐 :郑智化的《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最后送给同学们几句话: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是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是可以展现笑容;

我们不能决定他人,但是可以把握自己;

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是可以利用今天;

语文课文草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唐代 白居易

离 离 / 原(yun) 上/ 草,

一 岁( su )/ 一 枯 / 荣。

野 火 / 烧 / 不 尽 ,

春 风/ 吹(chuī)/又(yo)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原子弹 原人)

小结:嗬!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草原)大家同意吗?是的 。/Article/List/List_24.shtml这里的“原”就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 说得大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指5、名6、回答)

(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 岁就是 一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春 夏 秋 冬)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四季草图(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

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7、再看“野火烧不8、尽”这一句。“烧不9、尽”就是烧不10、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11、学到这儿,12、我想同13、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春天来了,14、春风一吹,15、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分角色读,3、找一名4、读一、二行,5、女生读第三行,6、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课文假如的教学教案设计 第8篇

2012年9月底, 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 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 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 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 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 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 对当下“关注文体, 关注生本, 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 借助材料读懂诗歌,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 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 积累语言形式。

【点评1: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是三个“自主”, 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 给学生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运用场, 始终不忘略读课承担的任务。二是五个“诗歌”, 从感知诗歌内容、韵律、情感, 到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这样就对本课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教学目标层面的界定, 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哼唱《七子之歌》, 听一听旋律, 读一读歌词。

一、由歌及诗, 揭示课题

师:许多优美的歌, 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今天, 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 就与这七子中的一子有关。 (齐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点评2:对课前预热的精心安排。课前预热不仅仅是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 消除陌生感,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巧妙地与文本衔接, 衔接文本的内容, 衔接文本的情感。一首《七子之歌》马上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所需的情感意境。更为可贵的是, 由歌及诗, 巧妙地渗透了诗与歌的密切关系, 让课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文化气息。】

二、初读诗歌, 整体概览

1. 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

【点评3:“整体观照”的成功实施者。诗歌教学应从诗歌的整体入手, 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 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因此, 在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后, 用一个关键词说说自己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 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准词语, 发现规律

1. 读准第一组词语, 比较多音字的读音。

脊梁悄然落地旗杆

2. 读顺第二组词语, 寻找带韵脚的诗句。

风雨归程叩问嘴唇伤痕灵魂沸腾钟声

师:这些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 放在诗行的末尾, 成为韵脚, 就形成了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把它们送回诗中, 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 注意这些带韵脚的诗句, 看看读起来是不是特别地有韵味。

【点评4:教学要指导学习策略。这里, 有三个朗读策略值得赞赏:一是课始的“自主朗读”;二是词语检测过程中对整首诗歌的通读;三是朗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韵律, 并在诵读中感受韵脚的作用和诗歌的韵律之美。教学“有心”而“无痕”。】

3. 读懂第三组词语, 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

欢腾—寂静痛苦—欢乐午夜—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组词语所在的诗句, 读一读, 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既是午夜, 又怎会是清晨?

【点评5:揭示语言的秘妙所在。最后一分钟, 某种意义上讲, 本来就是一条界线, 是“寂静与欢腾”、“痛苦与欢乐”“午夜与清晨”的界线。这三组相互矛盾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诗里, 是这首诗歌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 并且分别出现在前后三个小节, 贯穿全诗。依托词语教学, 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秘妙, 并且以此为载体, 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并提炼三个问题, 可谓匠心独运。】

四、借助材料, 自读自悟

1. 学习方法复习。

师:有了问题不可怕, 关键是想办法解决。回忆一下,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 或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 (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反复诵读、查找资料、同学讨论等常用方法)

2. 阅读策略指导。

师:由于条件限制, 我们课堂上不能自由地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事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 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A.从头到尾认真朗读一遍;B.快速浏览, 获取有效信息。

师: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几种学习办法, 围绕黑板上的问题, 反复研读, 争取有新的收获。 (学生借助材料, 自主研读诗歌)

【点评6:教略学丰。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材料, 自读自悟。略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 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这节课,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个“真的提问题, 提真的问题, 真的解决问题”的“三真”过程。在这个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有两点引导非常值得肯定:第一, 学生的阅读资料是教师精心筛选的。这首诗歌含蓄、跳跃, 其中“虎门”“紫荆”等意象学生不易理解。阅读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虎门销烟等背景资源的引入, 就为意象的感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补充。第二, 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介入前, 教师以选择抢答的形式及时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是非常必要的。】

五、聚焦画面, 局部精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哪个问题, 你已经有了新的收获?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

(学生自由发言, 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 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 读出痛苦。

(1) 圈点历史事件, 感受百年屈辱。

师:在这首诗中, 诗人回忆了哪些痛苦的历史, 请你圈一圈。 (生交流)

师:关于这段历史, 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 请看—— (课件显示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种种屈辱待遇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师:看到这些, 作为一个中国人, 你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辛酸、屈辱、难过、沉重、愤怒、悲哀、心痛等)

【点评7:课堂教学要在学生陌生处着力。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不熟悉的, 然而只有感受“百年的痛苦”, 才能体会“此刻的欢乐”。教学中, 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已经对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此时, 教师再通过图片、视频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 能适时地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反刍诗歌语言, 读出百感交集。

师: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痛苦与屈辱?请画下来, 读一读。 (生交流)

师引读:这一百多年来, 虎门上空的硝烟一直如阴霾般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直到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

但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所以诗中说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2. 读出欢乐。

师:此刻, 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 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 (预设:高兴、激动、兴奋、扬眉吐气等)

师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里, 曾经的辛酸、痛苦、屈辱、愤怒与此时的欢乐、激动、欣喜、兴奋交织在一起, 所有的情感一齐喷涌而出, 所以诗中说——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

(学生自由交流, 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 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 香港, 我们的心!

1.读出画面。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 举国欢庆, 万众欢腾, 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 捕捉到了许多特写镜头, 从诗中,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欢腾的画面?又看到了哪些寂静的画面? (生交流)

师引读:所以在诗人的眼里, 最后一分钟, 是——

2.凝成诗句。

师:同学们,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 摄影师们还抓拍到了很多很多的精彩画面, 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香港回归时精彩瞬间的经典图片)

师:在你的眼里, 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呢?是绽放的礼花?是欢庆的锣鼓?你能学着用诗的语言写一句吗?拿起笔, 请写在第二小节后面。 (生交流)

【点评8:关注语言转换是上策。“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是这首诗歌很有特色的语言形式, 也是学生诗歌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将诗读成画面, 再将画面写成诗, 一来一回之间, 让诗歌语言规律的发现、诗歌语言的习得变成一件轻松、愉悦、自然的事情。】

预设交流点之三:解读“午夜与清晨”

(学生自由发言, 大屏幕显示第四小节)

此刻,

是午夜, 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 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 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1.读清“最后一分钟”。

师:此刻确切地说是指哪一刻? (1 9 9 7年6月3 0日午夜2 3时5 9分至7月1日凌晨零点整)

师:告别午夜, 迎来清晨, 再次默读诗歌, 找一找, 从诗中, 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香港? (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

2.读美“第一朵紫荆”。

(图片显示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简介香港的标志。)

师引读:让我们带着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深祝福, 一起再来读读这节诗。

【点评9:把“读”放在诗歌教学的重要位置。“三分诗, 七分读”, 自读、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六、回扣课题, 升华情感

1. 回扣“最后一分钟”。

师:都说诗不是用笔写的, 是用心写的。这节课, 我们自己提出问题, 并且通过阅读资料、同学讨论、反复诵读等各种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读懂了这最后一分钟里的浓浓情感。

2. 见证“最后一分钟”。

师:想一起见证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来, 全体起立! (播放交接仪式视频) 告诉我, 你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师:这就是万众欢腾、寂静等待的——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这就是承载着香港百年的痛苦和欢乐的——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这就是连接着香港的午夜与清晨的——生读:最后一分钟!

【点评10:课要有鲜明的主线。此课, 诗题即诗眼。课始紧扣“最后一分钟”展开教学, 课终以回扣“最后一分钟”结束, 很好地凸显了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同时, 一次又一次地引领孩子回扣“最后一分钟”, 再次对三组既矛盾又统一的反义词组进行强化和升华, 这已不是简单地重复, 而是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的一种融合。】

板书:

24最后一分钟

痛苦?!欢乐?!

欢腾?!寂静?!

午夜?!清晨?!

反复诵读查找资料同学讨论

总评:

《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 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整首诗语言凝练, 富有感染力。同时, 诗歌象征意义强, 运用了比喻、象征、用典等手法, 诗中的脊梁、硝烟、虎门、紫荆等许多意象, 含义较深, 学生在理解上难度很大。这就形成了本课教学的第一个困难——诗歌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冲突。

第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 只有一个课时, 不可能求精求全。同时, 略读课更关注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 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因此, 形成了本课教学的第二个困难——如何在略读课中更好地凸显诗歌的文体特征, 而不失略读味?

第三,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上第7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分别是《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和《难忘的一课》。单元训练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感受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这又给本课教学出了第三个难题——落实单元目标, 兼顾人文教育与阅读方法的习得。

本课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 寻找到了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

1.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体现“素课”的思想。课堂上, 尝试让学生“真的提问题”, 提“真的问题”, 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的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不懂”到“懂”之间, 凸显“生本课堂”的增量。

2.立足于学习方法的引领, 凸显略读课文教学。在教学时, 借助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场、习得所, 努力凸显略读味。从大局看, 本课的设计既是一种学习程序的组织, 也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从局部看, 本课有众多的方法指导, 教师不断地通过教师导语, 给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上的引领:“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请选择, 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

3. 立足于诗歌文体特征, 紧扣情感线进行言语实践。

本课教学中, 紧扣诗歌的情感线, 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诗融情, 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 通过想象, 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同时,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及诗歌的表达特点, 开展了诵读、仿写等切实可行的言语实践, 在读中发现诗歌的言语秘妙, 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浓浓情感。

浅谈课文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第9篇

解读内容,明白写了什么

“用自己天生的能力与动力去解构与重建他的世界观,是每一个人一生永远的功课。”“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拿过一篇文章来,需要用心静静地读,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读,读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既然要求学生如此,教师就要首先做到。

《下棋》写得很有趣,开篇就不同一般。“不喜欢和太有涵养的人下棋?”有涵养还不好吗,好的涵养是人们求之不得的!往下看,原来“好的涵养”是在自己的棋被杀死了一大半或抽了他一个车的前提下,“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这还是有涵养吗?这简直是麻木不仁,没有血性和骨气,都国破家亡了还无动于衷。梁实秋说和这样的人下棋“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这句话梁实秋说得有点意思,但笔者也不敢苟同,下棋是要争,生活中要看什么事不去争。接下来,更有意思了“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也就是当笔者将要吃掉对方老将子的时候,看着对方那苦闷、窘迫的样子,心里真是乐开了花。难得梁实秋将对方要被将死的神情、动作刻画的那样细致,“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不就是猫捉老鼠,尽情玩弄,反正你摆脱不了笔者的掌心,看尽垂死挣扎再吃掉吗?梁实秋用了一个比喻,说“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这有点不太恰当,野兔跑得太快,转眼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累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是猎人,梁实秋一介文人,没有打过猎,不知道其感受,其实这里用猫捉老鼠是再贴切不过的。不过,接下来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便努力做出不介意状,因为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苦痛,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特别是“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苦痛,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笔者感到梁实秋实在是太狡猾了,不过这也是每一个人的心理,也是有城府的表现,只不过很多人这样没有说出来罢了。有意思!

第二段,博弈“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什么意思?梁实秋认为下棋也是闲极无聊的“消闲”行为,但是却要动用心思,动用智慧的。不过“弈虽小术,亦可以观人”,这是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名言。在生活中,就看到不同的下棋人形形色色的表现:有话不绝口扰人心智的,有两眼如柱思考入定的,有紧皱双眉吞烟吐雾,烟尽烧手的……梁实秋笔下慢性的人、急性的人还有形形色色的人,无不写得惟妙惟肖。“下棋不能无争,争得范围有大有小”从棋盘上到棋盘外,由棋盘上的厮杀到生活中的扭打,特别是门后扭打挖车一段写的最有意思,“扭、骑、挖、张”一连贯的几个动词,将一个动漫式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诙谐幽默。而对手谈者,随着棋局形式的变化,神情的变化,由神仙般的悠闲到斗鹌鹑一样的紧张,再到生死般的紧张,由坐到站再到跳,将下棋者下棋过程中的表现用聚焦的方式刻画地活灵活现。

第三段是观棋。观棋不语真君子。观棋是有趣的,但观棋不语却很难。梁实秋先生说是“痛苦”,如喉间痒的出奇,又不能吐的痛苦;如眼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走入陷阱行将丧命而不能提醒的痛苦。正是在这种痛苦之下,才有了很多的多嘴多舌,招人烦,谁也不说好的观棋者。梁实秋先生对下棋者的心理把握的非常准确:观棋者一语点中了要害,将要赢者,马上要输者;没有说到点子上时,下棋的双方,梁实秋或用语言,或用心理独白,无不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多嘴驴!”“无见识奴!”两句话,看似粗俗,但却切中要害,就像读者是当时的下棋者,让人倍感痛快。而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挨了耳光还喊着“要抽车,要抽车!”的人,想想,下棋者是如何的暴跳如雷,“多嘴驴”都不解气,只好使用武力了。而观棋者忘我的状态也让人感到好笑至极,那捂着脸,一边蹦跳着逃窜,一边喊着“要抽车,要抽车!”的样子,真无异于华君武笔下的一幅漫画。

第四段笔者将其称之为议棋。梁先生说下棋只是为了消遣,这正与前面第一段的说法相照应,而无论下棋者还是观棋者都“嗜此不疲”,是因为它“颇合人类好斗的本能”,是一种“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正因如此,颇受“村夫野老”和“有闲阶级”的欢迎。很多人都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梁先生又为读者画了一副炮弹打来还纠结于下棋输赢的忘我的漫画。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解读,学生从中能学到什么

如果作为一种消遣,笔者认为读到以上这种程度也就算可以了。但作为语文老师,要拿着这些给学生讲析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首先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始终都是语文课的基本使命。”“教者对课文的解读,首先应着眼于其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潜在价值。”这篇文章重点体现了哪些语文知识呢?学生在学习时只知道了写什么是不够的,还应该学到些什么才可以。于是,笔者又反复地阅读,同时查阅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概括为三类:

上一篇:以诚信为话题的个人事迹材料作文下一篇:教师业务师德考核证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