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2024-07-18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精选11篇)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1篇

高考理综试卷,是很难得到高分的。主要是理综题目量多:一张试卷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拼在一起,而且题目有一点的难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理综常用答题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理综常用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理科

综合试卷结构

第Ⅰ卷 选择题 120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80分

题号 学科 分值 题号 学科 分值

1—5 生物 30分 21—24 物理 72分

6—12 化学 42分 25—28 化学 58分

13—20 物理 48分 29—30 生物 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300分,理论上每分钟应该做出两分题。其中:

生物80分,应该用时40分钟,化学100分,应该用时50分钟,物理120分,应该用时60分钟。

二、理综考试要科学安排考试时间

理综三科合一,按分值分配,选择题大的安排应在50~55分钟左右完成,非选择题大约安排90~95分钟左右完成为宜。

做题时,基础题要力争全对,中档题少丢分或者不丢分。中、低档题得分数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如果你能拿下各学科的中、低档题,就能够获得600分,而你有了600分垫底的心理优势,再做难题也会有信心攻克。

三、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

1.按照试卷题目的顺序从头做到尾

优点:可以避免丢题,漏题,节约时间

缺点:有时遇到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难题时常常由于忘情投入,直等到发现身陷泥潭,已经进退两难,已经耽误了大量宝贵时间,使后面许多能拿分的中、低档题都没有时间做。

如果遇到一个题目,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时,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的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千万不要因为捡了芝麻丢个西瓜,因小失大。

2.先易后难,从容解答

每科试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若遇到难题,可以暂时跳过去,先做后面学科的容易题——等做完各科相对容易得分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做前面的难题。

做题原则:能拿到手的的分就先拿住——手中有分,心中不慌,然后再回头做难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得分少些不遗憾,得分多你就赚了!

3.先做自己的优势科目,再做其他科目

先做优势学科,既可以先拿到比较有把握的分数,做题时做出一个好的心态,又可以为非优势学科留有充分的时间。避免一开始就遇到难题使心情郁闷,使头脑发蒙的现象。

总之,对于多数考生来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比较高的分数,就要学会主动地暂时放弃,暂时放弃费时费力的难题,腾出更多的时间做容易题,拿到更多的分数——古人田忌赛马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做题顺序的选择,因人而异。在平时训练中要尽早选定并稳定一种方法。

四、理综考试的技巧介绍

1.正式开考前要统揽全局,合理安排

从下发试卷到正式开考前有几分钟的阅卷时间,拿到试卷在填好卷头以后,要适时浏览整张试卷,查看试卷的容量、难易程度。

⑴ 要看清共有多少道题

有多少大题?有多少小题?试卷反面有无试题?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紧张而漏做试题,另一方面心中有数,便于合理安排答题顺序和时间。

⑵ 要特别注意会做的试题所占的分值

要确保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基本不丢分,力争在难题和不熟悉的题上多拿分。

① 能顺利解答的题

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结论的简单选择题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立即稳定)。

② 不能立即回答的题

可以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地划分为A、B两类:

A类:题型比较熟悉、估计比较容易做作的题

B类: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

③ 在了解了考题重点和分值之后,对完成每道大题需要用多长时间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通览全试卷的目的是克服“前面的难题做不出,后面的容易题也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避免在某一道或某一类题目上用时过多,耽误整体考试效果。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开考后合理分配答题的时间

一般来说,答题顺序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先做自己最擅长和有把握的题,把明显感到有困难的难题做好标记,留到后面来做。

排序原则: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具体顺序:

先做自己认为会做的题;

以前似乎做过的题;

题目短,答案简单的题;

最后做自己感到吃力的题。

3.Ⅰ卷选择题答题技巧

⑴ 答题时要心态稳定,速度不宜过快

客观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难度不大分值又高,是得分的重点关注对象。选择题回答的好与坏对确保基本分的高低至关重要!

据统计,生物的前三道选择题错误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刚开始考试时很多考生心理紧张,为了抢时间,往往不到 3分钟,最多不过5分钟就做完了前三道题。所以生物选择题一定要复查!

另外,考生在检查答案时,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的答案。

⑵Ⅰ卷的选择题最好按顺序做

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这些题是复查时的重点照顾对象。

⑶ 审题要细、要慢,做题要快

对于选项是肯定还是否定,要有根据,充分利用单选题的特点,运用好排除法和推理法。

① 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

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

② 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近几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中,涉及“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约占了选择题的一半。

所以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掌握“错误原理”做逐项排除:

“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要注意辨析;

有些选项虽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可以排除。

例:下列关于生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状态下,所有生物均可进行无性生殖

B、无性生殖后代只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C、生殖细胞就是指配子,只有经过配子的两两结合才能完成生殖

D、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性生殖使子代出现杂合子是普遍现象

答案D

③ 启用“对比思维”,用“已知”推导“未知”

采用先对比,后排除的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能剔除个别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以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进而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最后作出判断。

4.Ⅱ卷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⑴ 要读懂试题,通过对试题所有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搞清楚已知什么,问什么,求什么;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该阅读两遍;而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可分3步走:

第一步粗读:对题干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了解。

第二步细读: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相关条件。

第三步选读: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审题时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因为题目本身往往就是“解决此题”的信息源。

凡是题目中未明显写出的,一定是隐蔽给予的,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相应的信息,这一步不要怕慢。

⑵ 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也就是“题眼”,它会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能否准确找到关键词是正确解答的关键的一步。

⑶ 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解题时,如果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相反,如果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就会答非所问了。

要注意的是,一个试题常常考查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不单单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小知识:

从近年高考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地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情况都是用教材上的原话作答。

⑷ 有时答案可以 “从题干和教材原话”中去寻找

从近年来高考命题情况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教材上相关内容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的词语、语句组合而成的。如果能具备这种“从教材原话和题干”中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解题就会很轻松。

⑸ 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

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的老师时常议论的一个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具体表现为:文字表达不严谨,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

高考阅卷老师不会有耐心,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推敲那些拖沓繁杂,不规范的答案,极有可能直接判它是错答。所以,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科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最后形成的答案要尽量简洁。

⑹ 要有“分段得分”的意识——答踩点分

Ⅱ卷题中往往有一些大综合题,中间有若干互相关联由浅入深的小题。综合题虽然很难,但是解题有一个过程,需要涉及几个知识点,每个小知识点属于易得分。

每个知识点多多少少占一点分,考生书面答案踩上要考查的点,就给点分,踩得多就多给分。因此,部分理解的题目也要做,能得多少分得多少分。

⑺ 做题要预留弹性时间,避免因超时带来的紧张

不要把考试时间卡得太紧,每一科计划的时间都应留有5分钟左右的弹性时间,这样可有效地避免因超时而带来的紧张感。

有了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心情就可以得到舒缓与放松,水平和效果也就能最大限度的正常发挥和体现。

⑻ 答题时要稳扎稳打,力争一次成功

答卷时要提高成功率。试题做完后要认真检查,在确信万无一失后方可交卷,宁可坚持终考到最后一分钟,也决不做交卷第一人。

高考理综常用答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2篇

[分析修辞手法]

例1 阅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文本见本期第18页),回答: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学生答案 当今盛世,即使任公子在世,也无须垂钓了。诗人借用任公子的典故,以江海中无巨鱼喻太平之世,侧面写出了世道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于盛世的赞美与颂扬,寄寓了自己既然身处和平世道,便可不必积极入仕,天下乐我亦同乐的情怀。

分析 能由典故分析出“太平盛世”,抓住了要领,得3分。但对“沧浪罢钓竿”的理解有误,没有考虑作者李白一向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这一背景,后半部分答案不能得分。

示例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3分)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分)

点拨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是李白用典处,李白以任公子自喻。古诗欣赏题,最不可忽视的是有关典故的注释文字。

归纳 古诗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横生。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明确表达方式]

例2 阅读宋人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回答: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学生答案 ①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将权贵歌舞享乐与战士沙场孤军奋战对比,讽刺当政者昏庸无道;②诗人的叙述极具感染力,“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字字凝血,让人悲从中来。

分析 答出对比手法,但不够全面,得1分;分析出诗歌的感染力,但没有分析具体情感,且未能总结出叙事特色,得1分;共计2分

点拨 “在叙事上有何特色”一般指向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叙事人称和修辞手法。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从叙事人称看,采用第一人称;从修辞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修辞。

示例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答对1点给2分)

归纳 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与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前者包括描写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描写方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描写技巧(正面和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后者包括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典抒情、借物抒情。

[厘清 篇章结构]

例3 阅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回答: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学生答案

作者用“天马玉花骢”表现马的名贵俊美,用“画工如山貌不同”写之前画工描摹各不相同,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明曹霸高超画技,他画的马令其他“凡马”都黯然失色。

分析

找出了相应的诗句,但不够准确,“貌不同”中的“貌”,作动词用,是指画工画得不像,而非“不相同”,得1分。最后一句直接描写画技高超,不属于铺垫,得0分。

点拨

题目要求回答“作了哪些铺垫”,即分析侧面烘托。“画工如山貌不同”和“迥立闾阖生长风”句属于“侧面描写”,答题既要找到相应诗句,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

作者通过层层铺垫,来突出曹霸画技高超。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多少画工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3分)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非凡的神采尤其不易。(3分)

归纳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3篇

一、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物理选择题考查内容及考查性质

由表中可以看出,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当然,个别试题考查了知识迁移能力,例如:2014年和2015年的第21题,难度相对较大,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二、物理选择题的类型

(一)定性选择题

定性选择题具有考查面广、概念性强、灵活简便的特点,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和应用的能力,能有效地区别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例1(2013年全国卷Ⅱ·21)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1所示,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υ0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转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υ0,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虽然高于υ0,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末结冰时相比,υ0的值变小

解析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υ0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侧滑动的趋势,说明此时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汽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无需静摩擦力,由此可知,路面外侧高内侧低,选项A正确。车速只要低于υ0,但有静摩擦力的作用,车辆不会向内侧滑动,选项B错误。车速虽然高于υ0,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在静摩擦力参与作用下,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选项C正确。当路面结冰时,与末结冰时相比,转弯时υ0的值不变,选项D错误。

(二)定量(计算型)选择题

计算型选择题是考查考生思维敏捷性的好题型,一方面靠考生的悟性迅速解题,另一方面靠平时积累的速解方法加上灵活运用迅速解题。计算型选择题主要有推理型计算题、数形结合型计算题、估算型计算题、赋值(特殊值)型计算题和分析综合型计算题等。

例2(2013年全国卷Ⅱ·15)如图2,固定在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F的作用,F平行于斜面向上。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F1和F2(F2>0)。由此可求出()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D.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

解析根据题意,可做出两种情形下物块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由于在两种情况中,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设为fm。设斜面倾角为θ,在F1作用时,由力的平衡条件得F1-fm=mgsinθ,在F2作用时同样得F+fm=mgsinθ,联立两式解得fm=(F1-F2)/2,选项C正确。

(三)定性+定量选择题

有些选择题中的选项只要通过定性分析就能知道结果,而有的选项必须通过分析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这类选择题难度往往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例3(2015年全国卷Ⅱ·21)如图3,滑块a、b的质量均为m,a套在固定竖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b放在地面上。a、b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由静止开始运动。不计摩擦,a、b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A.a落地前,轻杆对b一直做正功

C.a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g

D.a落地前,a当的机械能最小时,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

三、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推理法

例4(2014年全国卷Ⅱ·15)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二)排除法

例5(2015年全国卷Ⅱ·15)如图4,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平行于ab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a、Ub、Uc。已知bc边的长度为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Ua﹥Uc,金属框中无电流

B.Ub﹥Uc,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

解析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不变,线框无电流,用排除法排除选项B和D。对于bc边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则知,Ub﹤Uc。ac边切割磁感线效果与bc边一样,Ua=Ub,即Ua<Uc,又把选项A排除掉。最后,只剩下选项C且正确。

(三)估算法和图象法

例6(2015年全国卷Ⅱ·16)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103m/s,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55×103m/s,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与同步轨道的夹角约为30°,如图5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

A.西偏北方向,1.9×103m/s

B.东偏南方向,1.9×103m/s

C.西偏北方向,2.7×103m/s

D.东偏南方向,2.7×103m/s

解析规范作图,不难看出结果,如图6所示。υ2比υ1略大一点,估算得知υ2=1.9×103m/s,方向东偏南。

(四)整体法和隔离法

例7(2015年全国卷Ⅱ·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持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a/3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和Q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A.8B.10C.15D.18

(五)特值法

例8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0的托盘,盘中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如图6所示。当盘静止时,弹簧比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ΔL后停止,然后松开,设该弹簧总在弹性限度内,则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解析用常规计算方法求解该题,计算量较大,且易出错。令ΔL=0,即系统处于平衡位置,则此时托盘对物体m的作用力应等于mg,将ΔL=0这一特殊值代入以上各选项,只有A满足条件,选项A正确。

以上列举了解答选择题的主要方法和技巧,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对快速求解选择题问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要快速求解选择题及其他主观题,最关键的是平时学习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领悟物理思想和方法,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自我培养,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的常用技巧 第4篇

一、曲解词义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这是命题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例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自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例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例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统一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例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例1、全国卷Ⅱ第lO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自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例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延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例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例2、全国新课标卷(宁/海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日”。

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例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例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例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关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好高骛远,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例4、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例5、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选项与原文“吾鄙人也,剑檐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例1、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是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例2、江西卷第12题B项(选文为《催科》):

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这个“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

例1、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错在“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这样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准确。

例2、湖北卷第12题c项(选文为《先祖事略》):

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说法是“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

例3、浙江卷第14题B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例4、江苏卷第lO题A项(选文出自《三十国春秋》):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高进之十三岁……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说法时间有误,原文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也就是说,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的具体时间应在高进之十三岁以前。所以正确的表述应是“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例5、山东卷第12题C项(选文出自《晋书·王戎列传》):

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选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本身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其实,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这一点依据原文“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不难判断。

高考理综常用答题方法技巧 第5篇

在拿到试卷后有一段时间是给我们看题目的,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做第一题的题目。先把所有的题目看一遍,大致了解每个题目所考的内容,让自己有一个心理准备。在做题时就不用因为纠结“下一题会不会很难”而分心了。

2、开始做题

建议先做自己觉得简单的部分的题目,如果看完题目还不会做那就果断放弃,把能拿到的分数先拿到。(遇到自己觉得会做但又力不从心的题目也最好先放着,做好标记,等到一遍做完后再细心的做那些题目。)

3、做完一遍之后

如果没有在不会做的题目上浪费时间我想这个时候至少还有40到60分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能得几分,然后信心满满的对自己说只要再拿下几题就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分数。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通过种种方法尽可能的得取分数。

4、收卷前15分钟

到了这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得查看在之前做题时有没有看错的题目或者有没有在答卷填错答案,15分钟时间不多,所以要加快速度。(之前做过的题目一般都有记忆,所以只要读题目就可以辨别是否看错题目了)

紧急补救:如果真的有看错题目而时间来不及时(比如还有1分钟),可以直接改掉答案,然后在原本过程里加一些解题过程,能加多少算多少,如果加过程的不多就不要把原本的过程划掉。

<<<返回目录

高考理综做题的方法

信息特征法

一就是信息特征法,是根据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如结构特征、位置特征、性质特征、组成特征、现象特征、数值特征等进行大跨度、粗线条的分析,推理或联想的一种方法,可以做到去表象、抓实质,融会贯通,快速求解。

计算推理法

二,计算法是根据命题给出的数据,运用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并与备选选项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多用于涉及的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题目。

审题法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般来说,高考理综试卷比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该阅读两遍;而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是要注意:

1、对理综题干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

2、确定研究对象,弄清高考理综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相关条件。

3、找出理综题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题目本身获得相应的信息。

<<<返回目录

高考理综的答题时间应该如何分配

按主客观题分配时间

重视i卷选择题,确保选择题的得分,给选择题以充足的时间是必须的,即使选择题很容易,也不要低于40分钟,如果你成绩差甚至可以用60分钟。ii卷时间分布约为每分钟得2分为原则,做题要先易后难,很难的题不要久攻。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对大题原则上要8至9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解题时要准确到位,提高一次性答题的准确率,不要寄希望于复查上。

按理综科目分配时间

根据学科分值分配和难易程度来分配时间。生物学科约需要30分钟,化学约需要50分钟,物理约需要60分钟,余下的15分钟作为机动时间,用于重点检查或返攻难题。从试卷类型上分,第ⅰ卷用时参考时间约50分钟,第ⅱ卷用时约85分钟,留15分钟当机动时间。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6篇

一.不同词性或结构的并列, 导致语病。“和”作为连词, 表并列关系, 一是要求“和”前后的词性相同, 二是要求“和”前后的词或短语的结构相同。否则, 就导致病句的产生。

例: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2009年江苏卷)

(简析:“频率”和“强度”同词性, 可以并列。此题有另外的错误: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

另外, 2009年安徽卷、全国1卷、四川卷以及宁夏、海南卷都考了这个知识点。

二.不合逻辑顺序的并列导致语病。事物的存在, 是有一定逻辑规律的, 我们不能违犯, 词语运用也是这样。虽然“和”作为连词, 其前后的关系是并列的, 但事实上, 还是有一定文化习惯的。比如:尊卑、长幼并列时, 尊长在前, 卑幼在后的顺序;人的思维的逻辑顺序;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顺序等。

例: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 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 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 一定要高度重视, 不可疏忽。 (2009年全国2卷)

(简析:“决赛”和“海选”不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顺序, 因为只有先“海选”后才能“决赛”。把“决赛”和“海选”换位置。)

三.不同类别的事物的并列, 导致语病。我们说,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必须是相同类别的事物, 才能放在一起, 构成并列, 用“和”连接。否则, 就将导致语病。

例: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 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 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2009年全国2卷)

(简析:搭配不当, “基层和高层岗位”这个由“和”连接起来的并列短语与前面的“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不能一一对应, 应改为“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等大量基层岗位和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高层岗位”。)

四.属种 (包含) 、交叉关系的并列, 导致语病。如果要用“和”连接, 那么, 概念与概念之间就不能是属种关系或交叉关系, 这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否则, 就导致语病出现。

例: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2009年重庆卷)

(简析:“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交叉重复的错误, 删去“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五.“和”连接的几个并列成份必须同其他相关成分一一对应搭配, 否则, 将导致语病。

例:这份工作报告, 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 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2009年安徽卷)

(简析:“和”连接的“改革”和“发展”二者并列, 与前面的“总结”构成主谓关系后就发现缺少了宾语“经验”。)

六.介词和连词不分, 导致语病。“和”作连词, 连接的两部分是并列关系, 而“和”作介词时, 其前后的两部分, 一个是主动的, 一个是被动的。如果一个句子里既可看成介词, 又可看成连词时, 最好不用“和”而用其他词, 否则, 就会造成歧义, 产生语病。

例:根据气象资料分析, 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 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2007年安徽卷)

(简析:这就是“和”的运用上没分清介词与连词的问题引起语意不明的错误。“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以理解为“江苏和浙江”两个地方的部分地区, 这时的“和”就是连词;也可能理解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这时的“和”就是介词。)

七.一句话里用两个或多个“和”, 易导致语意不明的语病。

例: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 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 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2008年广东卷)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7篇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②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請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从答题规范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提问形式的答题格式是有区别的。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示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②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⑤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⑦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浅谈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第8篇

题型一:差量法的应用

【例1】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 恢复到原来状况 (1.01×105Pa, 270℃) 时, 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 求此烃的分子式。

【点拨】原混和气体总体积为90毫升, 反应后为70毫升, 体积减少了20毫升。剩余气体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 下面可以利用差量法进行有关计算。

10 20

计算可得y=4, 烃的分子式为C3H4或C2H4或CH4。

题型二:守恒法的应用

【例2】将6.4克铜与一定量浓度硝酸反应, 铜完全溶解,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标准状况) 为2.24升, 计算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 (0.3 mol)

解:硝酸在该反应中体现两种性质既酸性和氧化性, n (HNO3) =n (HNO3酸性) +n (HNO3氧化性) 。

(1) 根据Cu原子守恒Cu→Cu (NO3) 2

所以n (HNO3酸性) =0.1×2=0.2mol。

(2) 根据N原子守恒, 2.24升气体不论是NO2还是NO或是二者的混合物

所以根据n (HNO3) =n (HNO3酸性) +n (HNO3氧化性) 可知n (HNO3) =0.2+0.1=0.3 mol。

题型三:关系式法的应用

【例3】将0.64克铜和硝酸反应, 待铜全部反应后, 收集到标况气体0.336升, 将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倒立在水中, 慢慢通入氧气, 使液体充满集气瓶, 计算需氧气的物质的量。

解:Cu+4HNO3 (浓) =Cu (NO3) 2+2NO2↑+2H2O

3Cu+8HNO3 (浓) =3Cu (NO3) 2+2NO↑+4H2O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题型四:平均值法的应用

【例4】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和物10克,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 则混和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B.铁C.铝D.镁

【点拨】本题利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求解, 据10克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 可得金属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0 g/mol。四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Zn:32.5 g/mol, Fe:28 g/mol, Al:9 g/mol, Mg:12 g/mol, 其中只有Al的摩尔电子质量小于10 g/mol, 故答案为C。

题型五:极端假设法的应用

【例5】将一定质量的Mg, Zn, 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 生成H22.8 L (标准状况) , 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2 g B.4 g C.8 g D.10 g

【点拨】本题给出的数据不足, 故不能求出每一种金属的质量只能确定取值范围。三种金属中产生等量的氢气质量最大的为锌, 质量最小的为铝。故假设金属全部为锌可求的金属质量为8.125 g, 假设金属全部为铝可求的金属质量为2.25 g, 金属实际质量应在2.25 g~8.125 g之间。故答案为B, C。

题型六:讨论法的应用例

【例6】用ag氢气与bg氯气合成氯化氢气体, 然后将反应后的气体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 试根据氢气、氯气有关量的不同情况讨论:①吸收后剩余气体的质量;②吸收后生成食盐的质量。

解:H2+Cl2==2HCl

n (H2) =a/2 mol n (Cl2) =b/71 mol

(1) 若H2过量, 即a/b>2/71, 则过量H2不与Na OH反应。

HCl+NaOH=NaCl+H2O

剩余气体为H2:m (H2) =[n (H2) -n (Cl2) ]×M (H2) = (a/2-b/71) ×2== (a-2b/71) g

由反应式知:n (NaCl) =n (HCl) =2n (Cl2) =2b/71 mol。

∴生成食盐:m (NaCl) =2b/71 mol×58.5 g/mol=117 b/71 g。

(2) 若Cl2过量, 即a/b<2/71, 则过量Cl2还会与Na OH反应。

HCl+NaOH=NaCl+H2O

Cl2+2NaOH=NaCl+NaClO+H2O

∴没有气体剩余。

n (NaCl) ==n (HCl) +n (Cl2) ==2×a/2+ (b/71-a/2) = (b/71+a/2) mol

生成食盐:m (NaCl) = (b/71+a/2) mol×58.5 g/mol。

浅议高考政治试题的答题方法 第9篇

关键词:高考政治;考试题型;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试题有两大类型:一类是选择题;一类是主观题。研究高考政治试题,掌握高考政治试题的解答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试题解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选择题的答题,首先要看清试题的指导语,确认题型和相应的要求。其次,要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一、审题:即通过认真细致地审题干和题肢,把握试题的题干选择规定性和题肢规定性的过程。

1.审题干。首先,审材料。审材料是选择题审题的重点,要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把握材料中心意思,明确其中蕴涵的教材知识观点。其次,审设问。审设问要抓住关键词语,准确地把握试题的设问问题和设问角度。最后,综合题干材料和设问,准确地把握试题的选择规定性——试题的选择问题。注意题干规定的特定选择角度,防止随意引申。准确地把握试题的选择规定性是选择题解答的关键之关键。

2.审题肢。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题肢的规定性——题肢的中心意思,明确其中蕴涵的知识观点,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题肢观点正误。

二、选择:即将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根据试题的题干选择规定性,排除误肢和异肢,确定切合题意的题肢为试题选择答案的过程。选择的方法:

1.排除法

(1)排除误肢:即排除对题干规定错误的题肢,尤其要注意排除辨析性误肢。辨析性误肢主要有三种情况:观点片面化的题肢或者是观点绝对化的题肢或者是观点缺乏条件的题肢。排除辨析性误肢是选择题解答的关键之一。

(2)排除异肢:即排除与题干规定不符的题肢。

2.辩析法。选择题的选择,遇到难以确定是异肢还是切合题意的切肢时,要舍得花时间(1—2分钟),认真反复审题,克服思维定式,防止随意引申,在准确把握题干选择规定性和题肢规定性的基础上,将题肢与题干进行认真对照分析,既从题肢符合题干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理由,又从题肢不符合题干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理由,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后,在将题肢之间进行比较,排除不符合题干规定的题肢,选择符合题干规定的题肢为选择答案,可提高选择的准确率。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处理好关键试题的关键题肢,是选择题解答的关键之一。

3.最佳法。单项选择题的选择,要审全题肢,遇到两个以上符合题干规定的题肢时,要把符合题干规定的题肢进行比较,选择出最符合题干规定的最佳题肢。最佳题肢主要有三种情况:最完整最全面的题肢或者是最直接最具体的题肢或者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题肢。准确地选择出最佳题肢是选择题解答的关键之一。

三、涂卡:即考生将选择出的选择题答案科学规范地涂写在答题卡上的过程。 要使用垫板,用2B铅笔涂卡;谨防题号错位,可边选边涂,也可先选后涂;涂卡以用铅盖上字母为准,既不能涂得太重,也不能涂得太轻;答题卡勿折,保持卷面洁净。

第二节:主观题的答题方法

主观题解答从总体看,应该把答案看作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说理性文章。它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论证具有必然性,要言之有理。思路正确清晰,逻辑性强,要点准确全面,字体工整清楚,答题要规范。主观题的答题方法:

一、审题:即通过审材料,审设问,明确试题要回答的问题的过程。

首先,审材料。审材料,要认真细致,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把握材料层意和中心意思,注意蕴涵的知识观点。

其次,审设问。审设问是审主观题的重点,要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设问要求、设问角度和设问问题。可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可提高审题的效率。

最后,审题意。综合材料和设问,明确试题要回答的问题,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要注意把隐问的问题结合材料中心意思还原成直问的问题。

二、构思:即紧扣试题问题,抓住关键词语,进行逻辑分析,构思试题答案内容的过程。

(一)要紧扣试题问题,把握试题问题角度,明确试题的答题思路方式。

试题问题角度规定的逻辑思路,决定试题的答题方式,反映了命题的基本意图。试题问题角度及其规定的试题答题思路方式可分为:

1.单一型问题

(1)是什么问题。设问方式:材料反映什么现象或问题、体现什么道理等。答题方式:要由具体到抽象地答题,从试题材料中归纳出知识性结论。

(2)为什么问题。设问方式:为什么、对问题加以分析说明、谈谈对文题的理解等。为什么试题问题中的观点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答题方式:总的答题要求是要由抽象到具体答题。具体的答题要求:观点正确的问题一般要答“原因和意义”(有的试题是否答意义要扣问具体分析),把教材知识观点和试题材料问题中蕴涵的时事知识有机统一答题;观点错误的问题一般要答“原因和危害”,把教材知识观点和试题材料问题中蕴涵的时事知识有机统一答题。

(3)怎么样问题。设问方式分两类:第一类是问题在试题材料(过程、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二类是怎样或如何处理问题?虽然有试题也要求结合材料答题,但是不要求回答问题在材料(过程、故事)中如何体现的。答题方式:第一类问题答题要求把教材知识与相关材料(提炼概括)分别地具体统一答题。第二类问题答题要求以教材知识为指导,紧扣问题回答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具体新措施、新办法,把教材知识和试题材料问题中蕴涵的时事知识有机统一答题。

2.复合型问题

(1)是什么为什么问题。设问方式: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并加以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答题方式:首先回答材料体现的道理;然后分析说明为什么体现上述道理。

(2)为什么怎么样问题。设问方式:谈谈你对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答题方式:首先要以教材知识为指导,紧扣问题主要回答为什么问题。然后简要回答出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怎么样)。

(3)怎么样为什么问题。设问方式:谈谈你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答题方式:首先回答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并同时分别回答出为什么采取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二)要按照试题问题规定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式的要求,抓住试题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逻辑分析,构思试题答案内容。

试题问题是由两个以上关键词语构成的逻辑问题,试题解答的实质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明确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

1.按照试题问题角度规定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式的要求,抓住试题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关键词语的含义,揭示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折射教材知识,确定答题要运用的知识内容。

2.按照试题问题角度规定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式的要求,紧扣试题问题,紧紧抓住试题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试题问题中的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内容,具体化地分析回答试题问题,构思出试题答案的具体内容。

三、作答:即考生把构思完的试题答案条理规范地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过程。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第10篇

一、公式法

二、累加法 (逐差相加法)

三、累乘法 (逐商相乘法)

四、待定系数法

五、取倒 (对) 数法

1.an+1=parn这种类型, 一般是等式两边取对数后转化为an+1=pan+q, 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2.数列有形如f (an, an-1, anan-1) =0的关系 , 可在等式两边同乘以1/anan-1先求出1/an, 再求得an

例5:设正项数列{an}满足a1=1, an=2a2n-1 (n≥2) .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高考综合试题答题的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第11篇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中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高考中也十分注重对考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近两年新课标考区的试题更是特别关注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题目都属于主观性的试题,难度较大,学生失分率也较高。那么我们在高考之时应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好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主观性试题呢?笔者以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全文,整体分析。我们知道,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这其实是一种更高一层的思维要求。我们做题时只有先进行整体感悟,才能理清文章思路,全面理解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来说,以人为主的文学作品,先要把握写了什么人,此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和意义以及有何影响等。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先要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物抒发了何种感情,以及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了作品的整体内容,在答题时才不至于错答、漏答。

如2009年全国卷Ⅰ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答题技巧】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第一段,但如果单单从第一段来分析,是答不完整的,特别是第二问。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到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并且需要考生对全文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宏观把握,答案来自对原文的分析理解和沉淀。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二、研读要求,了然于胸。我们答题的一个关键就是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的要求,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题干包含设问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和设问的方法等显性信息;同时,也隐含着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方法和方向、答题的区域等隐性信息。所以,我们在解答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时,首先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

如2009年四川卷第14题: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答题技巧】这一题共4分,可是得满分的却很少,而得一半分的却很多。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研读题目要求的问题了。我们来看,题目是这样的: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不难看出,这里应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谈谈这句话的意思,一个是谈谈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我们答题时既要回答意思,也要回答它的表达效果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可是很多同学没有看清,只回答了两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这种分失得是不值得的!有时候,题干有多项要求,必须一一理清,明确要求。例如:“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这个题干实际上就包含了四个注意点:(1)摘抄现成词语,不可自己另造词语;(2)这些词语是散见于好几个文段或一个文段的好几个语句中;(3)要注意词语组合的逻辑性;(4)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其中只要有一个“点”没有注意到,答案就很可能有失准确与严密。这是我们千万应注意的。

三、找准答题区间,重点钻探。有的题目我们可从全文的把握中得到答案,有的题目的答案则暗藏在某一段、某一句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审清题干以后,就要看答案有可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答案大致位置,找到相对应的目标语句,这就是定位。定位准确了,捕捉信息就容易多了。文学作品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难以理解的地方抽出相关材料,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答题时要找出这样的答案区间,对其仔细阅读、重点钻探,准确抓住关键的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如2009年福建卷第14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参考答案】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试题解析】这里的阅读文本选自丰子恺的作品《阿庆》,原文有五个自然段,但前两段阿庆这个人物并没有出现,他在后三段中才出现。这样我们按“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的要求可知答案应从后三段中找,也就是初步划定了答题的区间。我们仔细探究后三段的内容,结合“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等语句,即可探究出正确答案。

四、整合信息,归纳要点。我们知道,高考试题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答案的组织离不开原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答案,其语言的组织大都紧扣原文关键字词句。其原则有二:有用原文信息进行整合答案的要求的,必须用原文的信息进行组织答案;没有此要求的,也要尽可能地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因为答案大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此我们答题之时就要注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归纳出答题的要点。

如2009年山东卷第21题: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试题解析】这一题并不太难,但得满分却不容易。这道题的现成答案在文中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对应的有关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重新加以整合。这就要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明确作者所说的“路”及“心灵”的含义,然后对其归纳梳理。优化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关键语句或中心词结合法、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等,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从题干要求出发,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进行整合。

五、明确答题角度,准确表述。在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常发现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洋洋洒洒,答得满满的,但得分却少得可怜,甚至是零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考生没有确定好思维角度,造成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另一方面是语言啰嗦,要点不明,主观题的作答,最忌的是一写到底,似语无伦次,如此,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乱,印象分肯定不高。怎么样才算不乱呢?这就要求考生尽可能地分要点来回答,特别在回答赋分高的概括性题目时更应如此。做法就是做题时设上序数号,以使答案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易被阅卷者接受,印象好,得分亦高。

六、回顾全文,查漏补缺。很多同学认为把答案写到试卷上这一题就算万事大吉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做题时思维处于高度集中当中,这样答案就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或遗忘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答好题后还要回读全文,检验答案的准确性。随着对各题的解答,考生对阅读的文学作品应该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这时可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回观全文,检验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原文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如果有,可就矛盾之处再次思考,修正答案。

[相关练习]

在心头植棵树(节选)

文/李远

原本柔弱的桂花树,经历了短短的风和日丽、春雨绵绵,已经肆无忌惮地伸着懒腰,悄悄地舒展着身子,开始慢慢地长大。我希望,有一天,它能够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香满庭。

很早以前,我就想在心头也植一棵树,一棵桂花树,希望生命中有阳光有期待。然而,这么多年来,当世间繁华如过眼云烟,当命运多舛似牵绊枷锁,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荒寂。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心中久违的这棵树,就在今年春天种植吧。

心头的这棵树,我愿用梦想为土壤,用心灵去灌溉,让汗水施肥,让执著引路。我愿静静地守候、痴痴地等待、久久地凝望。尽管心头只有这一棵树,我希望这一棵树能够经受住严寒、忍得住盛夏,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意。

每天,当我站在院内桂花树下,仰望它渐渐丰韵挺拔的身躯时,我就会想起心头的那棵树。若干年以后,心头的那棵树,也许会高耸入云花朵簇拥,也许会土壤贫瘠过早夭折。我想,有梦,希望就在,只要自己细心呵护,是会有结果的。

在心中植一棵树,让生活五彩缤纷,让生命绚丽多姿,让人生充满理想。

(选自2009年3月13日《洛阳晚报》)

1.选文第一段有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请你说说是哪个词?它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各是什么?

2.请你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植在心头这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3.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想要在心头植一棵树?作者又希望植一棵什么样的树?

[参考答案]

1.肆无忌惮。它的原义是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是个贬义词。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在阳光春雨的滋润下,桂花树任意地、自由自在地生长。

2.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光明,一种对生活的追求。

3.因为这么多年来,当世间繁华如过眼云烟,当命运多舛似牵绊枷锁,“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荒寂。“我”希望这一棵树能够经受住严寒、忍得住盛夏,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意。

上一篇:正步训练下一篇:办事员见习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