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民俗博物馆

2024-06-07

洛川民俗博物馆(精选14篇)

洛川民俗博物馆 第1篇

洛川民俗博物馆 -资料

洛川民俗博物馆位于洛川县城北,是一组按照清代民居风格复原的四合院式建筑,宅院中既有陕北常见的窑洞,也有关中农村的瓦房。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体建筑按照清代民居风格复原修建。该馆收藏各类民俗文物三千余件,主要开放内容有黄土高塬风情展、古代社会生活展、珍贵石刻造像展三大部分。其中黄土高塬风情展包括经济活动民俗、岁时节日习俗、家族祭祀习俗和民间游艺习俗等;古代社会生活展是一组以民俗学的角度编排组合的历史文物展览,陈列手法独特,使人一目了然,力图再现黄土高塬古代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珍贵石刻造像展集中展现了北魏到隋代佛教造像,

资料

展品等级高,故事完整,是研究中国佛教难得的实物资料。

整体建筑体现了陕北高塬与关中平原衔接地带独特的.民居风貌。室外的民俗吉祥图案,采用民间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雕刻技艺,精雕细刻,包罗万象,是旅游观光人士的好去处。

此外该馆提供众多的观众互动参与项目,比如老秧歌演出、皮影戏演出、蹩鼓演出、老艺人现场剪纸表演、面花制作展示以及风趣、热闹、独具特色的当地婚礼真情体验,内容多多,玩法多多。

洛川民俗博物馆 第2篇

红方块创建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各类展厅史馆全程策划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博物馆、博览馆、博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等系统施工的专业公司。公司拥有一支从博物馆整体设计策划到博物馆文案策划、博物馆展品陈列解决,博物馆装修与展示平行施工的强大团队,完全解决了展厅史馆工程因文史编辑与装饰工程脱节造成的档次低级的乱史工程和烂尾工程。

筹备博物馆一般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学习的过程,展示设计的前期一般会组建展示筹备工作组,小组成员即从各类展览公司提供信息中整合思路,通过综合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展览公司。专业的展览公司具备完整的展示系统,其每一步进展都有严谨的操作程序,能更有效的与客户思路相吻合,并对博物馆整体高度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包括博物馆策划流程、博物馆设计程序、博物馆施工配套全程服务。选择真正具备公安陈列馆筹建综合能力的展览公司是共组效率的重要依托。

选择展览公司时应将“是否拥有自主展示制作工厂”作为考察的重点,即是否具备多年的施工经验、具备充分施工能力,工厂设备是否完善,工种是否齐全。工程施工经验一方面保证了一流的施工质量;同时公司实现不分包不转包,由策划设计到施工全程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效果,同时为客户节约了大量项目成本;更重要的是确保了设计上的逻辑性,工程进度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博物馆整体品质的最优化实现。

民俗博物馆社教理念的创新断想 第3篇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社会教育,断想

在日益“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 “现代文明”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遭到破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和社会教育场所, 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显得愈来愈重要。当今, “以人为本, 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俗类博物馆如何在新形势下, 进一步找准自已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任务, 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强化社会教育功能, 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素质, 已成为我们民俗类博物馆人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民俗类博物馆社教工作从五个方面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繁荣, 国力提升, 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 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正在成为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的一个有力的文化工具, 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担当着独特的责任与使命。现在是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时期, 博物馆界首先要有自觉意识, 要抓住这社会与历史转型的机遇, 推动博物馆的发展, 推动博物馆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 融入社会发展。当今, 博物馆研究的重心已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 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当博物馆完全专注于自己的藏品, 比如收藏、研究、保护等等, 它仅仅是一个橱柜, 博物馆是相对封闭的机构;而当博物馆开始关注自己的观众, 关注展示传播与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时, 它开始成为橱窗, 人们从窗户里可以看见历史或者其他的风景, 观众可以从博物馆的展示中学习;博物馆只有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 两者兼顾, 并行发展, 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文化服务项目。

二、立足阵地, 办好展览, 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

民俗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 民俗陈列工作绝不是什么简单的, 随意性的、事物性的工作, 一个质量不高的陈列, 又怎能吸引观众, 对观众进行好宣传教育呢?

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应以人为本, 尊重民俗习惯或遵守当地的传统色调, 确立“体验”的展示理念, 将观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重点, 从而让观众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 同时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参与性, 让观众融入到活动中去, 观众留在展厅, 那些默默无语的文物, 仿佛在讲述一个日渐远去的生动故事, 使其乐于欣赏, 易于接受。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相对固定的, 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如果没有常换常新、生动活泼的临时展览, 博物馆也就缺乏了生气, 就无法紧跟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 民俗类博物馆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 强调民间文化特色。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 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 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 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 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 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 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 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 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 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 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提高服务, 做好讲解, 实现文物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 其教育职能的实现与完成, 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讲解。好的陈展需要与之匹配的讲解。讲解可以帮助观众对陈列及展品加深理解, 掌握重点, 还可以使那些无目的游览观众, 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 开阔视野, 得到更多的收获。讲解员除在举止、言行、外貌上应该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外, 还应改变我讲你听的模式, 应采取互动式教育, 针对不同的观众, 因人施教,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娴熟的讲解技巧把陈展内容娓娓道来, 同时要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一起探讨, 使他们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 从而在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四、融入社会, 推介民俗文化, 延伸社会教育功能

从理论层面上讲, 博物馆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 民俗类博物馆更是培养青少年民族情感、接受本土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直至今日, 不少中国人其实还没有真正了解博物馆, 更不了解民俗博物馆。记得有一次与朋友的孩子 (高中生) 交谈中, 说到自已在民间艺术博物馆工作, 那位孩子随口便问:你们那里是做什么的?怎么大门外冷冷清清?搞的我很是尴尬。类似的情况, 我想同行们都深有体会。

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使民众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风采, 拓展视野, 陶冶性情, 并进一步发掘和发扬民间艺术。我们利用民间工艺、民俗文化较为强烈的区域特点, 邀请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利用节假日的时间, 到文化广场、到城市社区, 举办民间手工艺展演活动。当形象生动的民间剪纸, 晶莹剔透的糖画和吹制糖人, 惟妙惟肖的泥塑动物等民间艺术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 顿时令参观者欣喜惊奇, 流连忘返。这样, 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了社会之中, 加强了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和交流, 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让更多的人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 也大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使博物馆更加贴进群众、贴进生活、贴进实际。

五、转变观念, 力求主动, 完善服务设施

长期以来, 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 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 这就造成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好的展览没有吸引太多观众的现状。新形势下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除了做好基本服务外, 新技术手段的服务也要跟得上, 例如展厅语音导览系统、电脑触屏查询系统、博物馆网上咨询和意见回馈及其他网上服务、多媒体演示系统, 这些现代化设施观众既可自助使用, 又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 这样能够让观众更充分享受博物馆的展览资源。另外多方构建交流渠道, 比如完善并认真分析对待参观意见本、设立馆长信箱、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 利用完善的服务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总之, 博物馆必须坚持以观众为本, 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 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 让公众喜欢而“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 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 让公众融入, 从而将他们“引”起来, 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 2011.

[2]张云鹏.博物馆教育功能初探.黑龙江史志, 2010.

[3]朱媛.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浙江文物, 2008.

洛川民俗博物馆 第4篇

北京东岳庙座落在朝外大街141号,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供祀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众神体系。全庙由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个部分组成,占地约6万平方米,殿宇堂庑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而北京民俗博物馆就坐落于这座历经历史洗礼后的东岳庙内。据曹馆长所说,民俗博物馆之所以坐落于东岳庙内,是因为东岳庙历史上行业祖师信仰比较多,涉及到过去的各行各业,而根据东岳庙的遗物确定了博物馆的方向。由于各行业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以及考虑到博物馆以后的发展方向,故定为民俗博物馆。

早晨9点多的东岳庙还未有多少人烟,东岳庙的工作人员先带领我们总体游览了一番,体验一下独属于这家博物馆的民俗气息。未进东岳庙山门,可见一座结构浑雄、造型凝重的牌楼。因它与东岳庙被朝阳外大街相隔,故经工作人员提点才知这浑雄气派的琉璃牌楼也是东岳庙所有。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北京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三间四柱七楼黄绿彩琉璃牌楼,明万历年间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沿着东岳庙的中路向内走就是东岳庙最主体的一个建筑群——七十六司。每个司都代表东岳大帝的一个职能,而每个司的职能是什么都会有个相关介绍,在每个司门两旁都以楹联的形式将他们的职能书写出来,这些楹联都是在1997年修缮时集结的一些当时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中就包括刘炳森、欧阳中石等等书法大家。司内的神像则分两部分完成,一部分是出自张昌教授及其学生的手中,另一部分则是由北京雕刻厂很有造诣的师傅们所雕的,每尊神像都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再向前观看,就会看到东岳庙的三多之一——碑林。岳庙碑石数量首冠北京城、郊群庙,曾流传有“东岳庙的石碑数也数不清”的说法。其中既有元、明、清以来皇家御制石碑,也不乏张居正、史可法、沈德潜等官员和社会名流撰写的碑文。在众多碑石中,最为著名的无疑就是位于东碑林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文、书丹并篆额的《张留孙道行碑》,俗称“道教碑”,也叫“张公碑”。此碑也是被称之为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而另一个镇馆之宝就是明代的由金丝楠木制作的三清神像。据说当年拉动时有很多经书从神像内掉出,故得“满腹经纶”一词。为了保护神像屋内并未设灯,因此屋内较暗,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晴天来会看的清楚很多。当问到曹馆长最爱哪个馆藏时,他说:“各有千秋吧,但是就艺术而言,‘张公碑’应该更加值得我的喜爱。”

再向内走,就到了博物馆开办展览以及活动的地方,由于博物馆设在东岳庙内,为防止打扰庙内道士清修,所以大多活动都在最里面举行。本次来民俗博物馆,馆内正在开展一起关于旧时商店招牌的展览,一间间观览不难发现一些北京的老子号——“全聚德”、“王麻子”等等都位列其中。望着这一个个带点古旧味道的招牌,你完全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何为真正的“金字招牌”,也可以体会到旧时人们的智慧。远远望着你就会知道这家店主经营着什么,更有甚者一些店面会邀请书法大家题字来增加知名度,这也是明星效应的一种吧。

据曹馆长介绍,馆内的展览并非长年的,而是过一段时间一换,管内的藏品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藏品种类而展,而是每期都会有一个主题,然后将跟这个主题有关的展品一起展出,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全面的来体会到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果每次来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展览,那么还有什么意思呢?只有每次都有不同的东西展出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也能更多的了解到咱们的民俗文化。当然我们的展览大多也是跟着传统节日走的,这样更能体现我们传统的民俗特色。”曹馆长这样说道。

当问到搜集藏品的过程时,曹馆长强调:“我们选择的藏品过程中比较注重代表不同阶层的,有代表性意义的展品。这些藏品大多来自不同的途径,包括一些藏家、旧货市场,老百姓的捐赠等等。”

而在历史上,东岳庙与民俗活动联系紧密,辟为民俗博物馆后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是弘扬、展示、研究传统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其中“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指的就是东岳庙的祈福活动。烧福香,走福路,挂福牌,绕福树,挂福匾,画福布等多种多样的传统祈福活动是东岳庙的福文化的核心与特色。

而谈到我们东岳庙的民俗活动,不得不提的就是东岳庙的庙会。东岳庙庙会是博物馆每年最为重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东岳庙庙会包含信仰、商贸、娱乐等多方面内容,在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独特意义。2008年,北京东岳庙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春节文化庙会。

敦煌民俗博物馆 第5篇

目录简介交通提示相临景点简介

敦煌民俗博物馆 ,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结构精雕细琢,宽敞明亮、室内陈设多样朴实,是集中反映户主文化生活和敦煌民间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 敦煌民俗博物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结构精雕细琢,宽敞明亮、室内陈设多样朴实,是集中反映户主文化生活和敦煌民间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敦煌民俗博物馆利用四合院及前院各室分别展示敦煌地方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人生礼仪、生辰寿诞、岁时节令、衣食住行、饮食起居、风味小吃、婚丧嫁娶、供神祭祖、陶瓷器皿、生产生活、游艺竟技、商业习俗、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玉雕珠宝、民间刺绣等二十余项专题内容。 敦煌民俗资料源远流长,古老朴实,内容丰富,潜力无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特殊地位。历史虽已以成为过去,但我们可通过“敦煌民俗博物馆”这一窗口,了解敦煌人走过的路,了解敦煌人的生产、生活、思想、风俗。

交通提示

甘肃 → 敦煌 → 月牙泉 → 交通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月牙泉交通 从市区有中巴直达(但也许不是最方便),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15元左右),体力好的人不妨自已租自行车前往。

相临景点

民俗博物馆作文 第6篇

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青少年宫的`教室,因为老师说今天要带我们去民俗博物馆参观。我好奇是因为我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到底是什么样子。

(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感受,简洁的心理描写,表达出了自己“好奇”之情)

来到了门前,扑入眼帘的就是望山门,再往里走,就看见了两个屋子,一个是陈伯炎老屋,另一个是吴翰章老屋,陈伯炎老屋在望山门的右边,吴翰章老屋在左边,他们住的都是天井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伯炎老屋,因为他里面的“庆衍稀龄”和“横幅”使我入了迷。“庆衍稀龄”匾牌的主人曾经在河南南阳连任五任知府。可惜这个庆字被原来保存这块匾的主人锯下来烧毁了。

(“使我入了迷”,简短的几个字道出了陈伯炎老屋的特色,也点出了其与众不同之处)

横幅挂在中堂,也就是主人会见客人和祭祖的地方,这条横幅就挂在最上方。横幅上的“福星高照”和“八仙过海”都是用金丝绣成的,凹凸有致,立体感非常的强,人形具备,惟妙惟肖,更绝的是八仙的头发和胡须都是用真人的发须镶成的。再往里走,就是主卧室,这间屋的床是用牛骨制成的,上面的雕刻技艺精良,雕刻着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景物。这间屋的对面,也是一间卧室,这里的床是用一张嵌骨绣花雕刻制作的。工艺非常讲究,主人把嵌骨、绣花、雕花,这三种传统的工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表明了我们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唯美的生活情趣。

(重点介绍了横幅和床,小作者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目睹这一切,使人大开眼界,感慨万千)

虽然这次参观的时间不久,但我依然很高兴,因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兴山人们的智慧及兴山悠久的历史文化。

(篇末,“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兴山人们的智慧及兴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句,既点明了主题,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总评:

民俗博物馆观感 第7篇

北京民俗博物馆是京城唯一一座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馆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本馆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带着对传统的崇敬之情,我们对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大致概况进行一下了解。概况

北京民俗博物馆始建于元朝,在明清时候得以扩建,但1900年,京东义和团在庙内江东之殿前设坛习武。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庙内驻军的骚扰。时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建国前夕庙内已经破败不堪。至此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1995年,朝阳区政府出资2000万元进行了古建修缮。1999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座落于朝阳门外大街中段,始建于公元1319年元代延 六年,主祀有奉山神东岳大帝及众神体系,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原占地6万平方米,由中路正院及东、西跨院组成,共有七进院落,融集廓院式、四合院式布局为一体,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馆内民俗风味浓厚,民俗活动风趣有意。民俗风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其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物展通过七个展厅,近三百件节日民俗文物以及相关图片、多媒体等陈列形式从多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十二生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纪年的符号,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辰标记。十二生肖民俗——狗展中,此次展出的一百多件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生肖狗精品文物,主要是来自民间艺术家白大成先生多年的精心收藏,也有部分展品是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品。

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生产工具的创造开始的。人类最早创造和使用的工具是木器和石器,之后才有了铜器和铁器。生产工具是随着人类生活领域的不断开拓,而逐渐发展、分化和丰富起来的,并且分工渐趋细致,也向专门化、规范化和配套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功能和类型的专业工具也相继出现,一般按用途分为农业工具、手工业工具和辅助工具三大类。

生产工具展览展示的是近代动力机械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的生产工具,它们不仅有实用作用,而且在造型、结构、质地和装饰上具有形式美感。

还有东岳庙历史展,生活起居展,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对于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俗活动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记载着古代先民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反映了人们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结合中国传统岁时节令举办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传统。我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了了解。

春节是中国人的盛大节日。自元代以来,北京东岳庙就有举办庙会的记载,是北京最早的庙会之一,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活动推陈出新,突出文化品位,让我们在尽情参与民俗活动,品位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同时,又接受民俗情趣的陶冶。目前,东岳庙会已成为北京春节文化庙会的重头戏。

在“端午民俗游园”中,生动的展现了老北京人过端午的习俗。我们亲自包粽子,缅怀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买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戴长命缕,挂五彩粽,佩香包„„同时还有端午习俗知识有奖竞猜。人们将在游园活动中领悟老北京端午节俗的无穷魅力。

每逢中秋,北京民俗博物馆都将举办相关的民俗展览,还有传统中秋礼俗的场景复原,介绍古老的中秋文化,宣扬中华民族团圆美满、平安宁静、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诚信传统。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北京民俗博物馆在节日期间举办《九九重阳展》,从重阳节的历史演变、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几方面,向游客介绍重阳节知识。同时还举办免费健康咨询、老有所乐手工才艺展、书画展等。我们在此得到健康的启迪和收获。观官感受 我们参观了益智游戏、技巧游戏、声音游戏等,里面的拨浪鼓、吹的小哨子也和皮影一样都是我国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们曾经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现在却濒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进入,我总觉得我们的民俗文化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常复习我们的民俗文化。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莫名的伤感,总觉得我们的民俗文化被我们一代代的遗忘了,怀念小时候各种各样的乡间故事。民俗文化的日薄西山是我们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遗忘了那些存留的文化?希望我们有关部门能重视,把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我们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些民间游戏,越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就越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完整地保留给子孙后代。

洛川民俗博物馆 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夏令营,满意度调查

一、“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的基本情况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 营造未成年人自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09年暑期开始创办“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内容由理论PPT授课、传承人教习制作、博物馆参观、皮影戏欣赏四个环节组成。学习项目有剪纸、绳结、秦淮灯彩、手工布艺、手绘葫芦、泥塑。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从理论到实践操作, 再到博物馆参观和皮影欣赏, 全方位地展示博物馆的特色。让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每一期夏令营结束后对营员制作的作品进行评选, 并举行展览和颁奖仪式。

经过5年努力, 这个夏令营活动已成为南京“文博之夏”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届仅我馆周边几个学校不足一百名学生参加, 增加到2013年营员多达近千名, 涵盖全市所有的区县, 甚至还有来南京旅游度假的外地、外国孩子慕名参加, 报名人数爆满后还有很多家长打来电话咨询。说明这个主题夏令营活动充分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

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体验和学习到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2013年, 第五届夏令营活动举办之际, 我们向家长和学生发放夏令营满意度调查表120份, 对夏令营工作进行评估。

二、120份夏令营满意度调查

1. 针对家长的60份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一)

从统计结果看, 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基本是13岁以下小学生, 年龄最小的8岁, 这部分孩子暑假期间空余时间比较多, 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参加民俗馆的夏令营不仅能让其深入浅出地学习文化遗产知识, 也能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和与陌生人交往交际能力。但这一时期的孩子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 会出现不听从管理、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冲动、意志不坚定的情况。参加夏令营是让孩子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方式, 也对博物馆夏令营内容安排提出了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要求。

在报名参加民俗馆夏令营的方式中, 通过民俗馆官网和微博了解的最多, 其次是他人介绍, 可以看出夏令营经过口口相传取得了很好的知名度。相对来说, 通过学校和宣传资料获知的比例并不大, 需要我们积极在学校开展暑期夏令营宣传, 同时在一些媒介上进行宣传。

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 一部分参加过其他类型的夏令营或活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不但填补了学生关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欠缺, 也给了他们一个真正接触民俗的机会, 而在玩乐中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夏令营举办项目中, 泥塑、绳结、剪纸是最受欢迎的。其动手性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更为常见, 更加适合孩子们学会后回家动手制作。我们在项目课程编制时, 应安排更为直观、更加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

大部分孩子对夏令营比较满意, 除一部分因为期望太高或没有报上适合的项目而觉得夏令营活动举办得较为一般外, 大部分家长对夏令营的内容与服务很满意。但也有很小一部分因为对夏令营内容项目设置不了解而没有办法评论。因此应该向家长详细介绍夏令营活动的流程以及休息时间安排、服务人员的安排等情况, 以让家长安心。

家长们基本都认为夏令营收费较为适度, 唯一一个认为较高的是因为孩子对夏令营感觉不满意。经了解, 这位同学相较于其他孩子来说, 年龄较大, 心理年龄较为成熟, 所了解的知识也更加丰富, 对夏令营的期待更高。我们发现参加夏令营更适合于年龄层次较低的小朋友, 在以后报名宣传时应反复强调夏令营的内容以及适宜的年龄层次, 以免类似情况发生。

家长接孩子回家的时间在下午3点半至4点, 从家出发到博物馆所需时间半个小时以上的比较多, 这个时间正是夏季最高温时间段, 很多家长冒着高温, 尤其有很大一部分是爷爷奶奶, 应设立较为凉爽的等待室以供家长休息。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家长没有看到孩子是怎么学习的, 希望有一部分活动可观看孩子的学习过程;希望几个项目能一起学, 每次只学一样太少了;一部分家长希望收取学习费用, 长期学习民俗艺术。

(2) 希望能分年龄层次开班, 比如, 初级班和高级班, 学习内容分深浅, 学习更有效率和质量。

(3) 多开设一些历史文化知识课, 传递南京历史文化信息, 同时和学校合办一些兴趣班。

2. 针对学生的60份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二)

孩子以10-13岁居多, 占80%, 18%在10岁以下, 极少3岁以上。夏令营针对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 教学内容相对通俗易懂, 符合这个年龄层的孩子, 年龄偏大者则不适合。

一半孩子已参观过博物馆, 但也有部分孩子未参观过民俗馆, 说明还有部分孩子对民俗馆并不了解。我们夏令营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使营员了解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调查显示40%的孩子报名剪纸, 48%报名泥塑, 38%报名绳结, 已开设的六个项目 (剪纸、布衣、手绘葫芦、泥塑、绳结、彩扎) 很多孩子兼报, 因为名额有限, 有些孩子遗憾没有报上。在以后的夏令营活动中, 对剪纸、泥塑、绳结这些热门项目, 可多开设几期, 扩大招生数量。

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孩子对所报项目感兴趣, 夏令营内容安排表示很满意。本届夏令营活动内容分为理论PPT授课、传承人教习制作、博物馆参观、皮影戏表演四个环节, 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 寓教于乐, 代之以往枯燥乏味的博物馆参观, 这种形式值得推荐。

我们只收取孩子的伙食费和材料费, 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夏令营的费是适度合理的。孩子们对夏令营的服务也很满意。从老师、工作人员到志愿者, 在炎炎夏日提供周到体贴的服务, 老师的言传身教, 工作人员的后勤服务, 志愿者时刻照顾, 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很多孩子表示愿意参加下一届博物馆夏令营, 良好的形象和服务是我们最好的宣传。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木雕概述 第9篇

一、潞泽会馆建筑木雕

洛阳民俗博物馆依托的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泽州府(今晋城市)两地居洛商人集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物,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10平方米,现存舞楼、大殿、后殿、钟鼓楼、东西廊房等建筑。该古建筑群结构严谨,装饰考究,尤以木雕、石雕为最,雕琢精美,蕴涵深邃。

潞泽会馆的木雕多装饰于檐下的额枋、平板枋、雀替、斗、梁架等木制构件之上,尤以雀替和额枋木雕最为精美,其手法涵盖了浅浮雕、高浮雕与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以透雕为主。木雕装饰图案内容涵盖了神话动物、吉祥花卉、神话故事及民间历史人物等传统吉祥寓意体裁,其中尤以中轴线上的舞楼、大殿、后殿的木雕尤为精彩,前面的人物、瑞兽祥禽多用圆雕;中景花卉等用透雕或深雕,衬托得当;背景则多用浮雕,景与物前后紧贴,巧妙的做到了层次分明、情景交融。(一)舞楼额枋间雀替做法较为别致,采用方形透雕,中间镶嵌龙、凤等透雕,三组木雕相互对称,形态各异而绝不雷同。舞楼大门明间额枋下木雕为“福禄寿”图案,两侧雀替雕刻八仙人物图案,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其题材为传统的“八仙祝寿”,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身前雕刻一小鬼的形象颇为罕见,使木雕内容更富民间生活情趣。两侧次间和稍间雀替对称雕刻,雕刻蟠龙、麒麟、天禄、狻猊、神鹿、凤凰等神话动物,花卉以牡丹、荷花为主,额枋中间镶嵌龙、凤图案;(二)大殿额枋间雀替做法与舞楼相同,不同的是在额枋中镶方形透雕图案,雀替与额枋雕刻动物以龙、凤图案为主,特别是透雕凤穿牡丹和二龙戏珠雀替,凤凰展翅欲飞,苍龙腾云驾雾,龙头突出画面以外,伸向空中,花卉以牡丹、梅花、荷花、荷叶、莲蓬为主,明间雀替雕刻的“渔樵耕读”人物故事雕琢尤为精美;(三)后殿二楼明间两侧雀替雕刻以葡萄、牡丹和凤凰图案为主,形态各异、中明间枋上雕刻龙凤呈祥图案,栩栩如生。

潞泽会馆的建筑木雕既考虑到建筑本体的安全不伤其结构,同时又达到构图得当、图案完整,加之与古建筑彩绘相结合,使木雕构件更加生动逼真。这些装饰性建筑木雕,与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堪称中原地区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二、木雕造像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木雕造像1000余件,上起于明,历于清,而止于民国,题材兼具佛教、道教两家神灵和供养人,同时还有民间百姓供奉的家仙,尤以佛、道两教造像雕刻为精,佛教以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罗汉为主,道教则有药王孙思邈、武财神赵公明、关公、山神、土地、门神、龙王、太上老君、真武大帝、八仙、寿星和合二仙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神灵为主。民间木雕人物造像多为保佑家庭平安、兴旺、多子、多福、长寿、聚财等而制,虽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但却是当时民众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反映,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生活、宗教信仰和木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弥足珍贵的重要民俗文物。这些木雕造像虽多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却能匠心独运、造型迥异而无一雷同,或古朴率真,或精美卓绝,皆能生动传神,蕴含着民间艺人古朴隽永的审美情趣和真实自然的生活感悟。

三、匾额装饰雕刻

匾额是集文学、书法、雕刻、印鉴、装饰美学、建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雕刻装饰多在匾额的边框及匾文周边,洛阳民俗博物馆现藏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各类匾额2100余块,匾额装饰雕刻以浮雕、圆雕为主,间有透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寓意吉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雕刻内容一般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主要为:(一)动物纹饰,如蝙蝠、麒麟、蝴蝶、狮子、夔龙纹、鹿、猿猴、喜鹊、鹭鸟、仙鹤、凤凰、仙鹤、松鼠等;(二)植物纹饰,如松树、萱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三)人物,以八仙、寿星等神仙人物为主;(四)器物纹饰,如“琴棋书画”、“暗八仙”(八仙的法器)、钟鼎磬等“八宝”、盘长、太极图、花瓶、画戟、香炉、“八吉祥”等。匾额因形制、地域和使用年代的不同,又有不同的雕刻技法和风格。竖匾多为悬挂于门楣之上的旌表节孝和褒扬门楣,此类匾额雕刻技法多样,装饰图案以龙为主,以“钦赐寿官”为例,既有浮雕也有透雕,雕刻精美。另清代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恭立的“状元及第”匾额,匾额覆斗形边框,左右边框透雕盘龙,形态生动而迥异,给人以矫健升腾之感,上框雕刻为一龙,龙首向前突出,下框透雕“鱼跃龙门”图案,雕工精湛,令人叹服。南方匾额雕刻精细传神,北方匾额雕刻粗犷浑厚。如馆藏的“庆溢稀龄”匾额系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乡耆李福林七十寿辰题赠,该匾装饰华丽,雕刻精美,以圆雕、高浮雕等技法,雕刻八仙及老子等神话人物故事,与匾额祝寿主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雕刻精美的装饰性雕刻,增添了匾额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其他类型木雕

除上述木雕外,洛阳民俗博物馆还有数量众多的木雕艺术品,这些木雕装饰性功用为主:一是家具和器物的装饰。这些木雕作为家具器物的组成部分,多装饰于架子床、拔步床、桌几椅案、衣架、箱柜等家具之上,雕工精细,手法精妙,寓意吉祥。二是厅堂的陈设工艺品。这些木雕既有源于故宫调拨洛阳的皇家陈设品,如桌屏、挂屏、插屏、象牙佛龛,也有民间百姓居室的陈列品,如木雕八仙、木雕蟹花篮等艺术品。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木雕作品,作为中国古代木雕工艺的实物载体,承载着中国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价值,其高超的木雕雕刻技法,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精湛的技艺,同时其运用象征或是谐音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耿坤)

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 第10篇

为了近距离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南京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展演,我们七彩旋风雏鹰假日小队冒着风雪参观了南京民俗博物馆。

南京民俗博物馆在古代是清朝一名商人的故居,名叫甘熙。他在院子里盖了九十九间半房间。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博物馆,首先来到的是古代小朋友生活用品的展馆,我们看到了虎头帽、虎头鞋、口水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讲解员介绍说:“这些用品都是父母做的,大家看口水巾有好几边,每一边都可以用一次。还有婴儿椅,下面放着炭盆,原来是给小朋友取暖用的。”接着,我们来到葫芦和花灯的展馆,画葫芦的张爷爷给我们展示了几款不同图案的葫芦,上面有的画着脸谱、有的画着娃娃,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葫芦上画着南京的城墙,讲解员问我们谁知道城墙是什么时候建的,结果没有人回答正确,看来我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很不了解。在花灯展示区,讲解员给我们讲了兔子灯的故事:“兔子灯很特别,它不是平常的兔子,传说是在天上捣药的兔子,元宵节如果买个兔子灯放在家里,就可以保护小孩子平安,所以人们都称它为‘兔爷’。大家对花灯的故事听得了入了神,一个个都好认真。

后来我们还去参观了其他民俗展区,例如南京水八鲜、戏台、妈祖祭祀活动、中国结等等。民俗博物馆好大,我们参观了一个半小时,还没有完全看完博物馆所有的展区,下次再来了解南京的民俗及历史故事。

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 第11篇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表姐去民俗博物馆参观。一路上 大家都非常兴奋,毕竟嘛,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们去的时 候正是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火一般的炙烤着大地。我们 一从家里出来便挥汗如雨了。(夸张,夸张了)到了目的地 民俗博物馆之后,走进一楼大厅我们都惊呆了,哇!里面有 许多古代妇女穿的衣服和首饰都好看极了!我们一个一个仔 仔细细的观赏着:“你瞧,那一对玉镯子真漂亮啊!”

“看,那身衣服多华丽,一定是妃子,公主们穿的!”尤其 是我和姐姐,对服饰和首饰都情有独钟。接着我们上了楼梯 到了二楼,那是专门展示现代农民生活的画展。可让我们大 开了眼界,原来农民的生活是这么的丰富多采。就连在地里 干活这样无味的事情现在也变的这么有趣。在农村长大的表 姐也说她去过地里,但那时她觉得干活好枯燥啊,可现在看 了这画展却变了想法。然后我们去了三楼那儿尽是一些瓷 器,砚台。瓷器上的每一个花纹都非常精细,而砚台的模样 千变万化,有一个龙的砚台和一个长砚台是我最喜欢 的....

博物馆之旅便结束了,但我还想再看一眼,这次的参观 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也让我留恋忘返。

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 第12篇

刚进博物馆,就看到一个铺着石子路的大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大竹林,竹子非常茂密,让我感觉心情非常的舒畅。向里走,就能看到一间间古老的平房,和一个个有趣的铜雕像,这些雕像和平房里都记载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旧俗。我先来到了一间平房里,这里放着许多古老的乐器,如排箫、大鼓等等,我试着用了一下每个乐器,它都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声音非常低沉,有的声音却非常的高昂。紧接着,我又看到了所谓民俗“抓周”,在旧时,每当小朋友过一岁生日的时候,都会躺在一个大箩筐里,箩筐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大人们就会让给小孩子们去抓,抓到不同的物品就预示将来孩子的职业是什么,有农夫的锄头,做官的官帽,商人的算盘,女孩的针线,当兵的兵刃,读书人的毛笔等等,真有意思。

我还看见了不一样的称体重的物品,还亲自尝试了坐轿子的感觉……我更不可思议的是还看见了旧时妇女们裹小脚穿的小鞋!这小鞋看起来很高,前面的鞋头很尖,整个鞋子看起来非常的小。我低头看了看我和妹妹的脚,发现这鞋比妹妹的脚大不了多少。我心想:过去的妇女裹脚真的很痛苦啊!不禁又让我想起孙中山废除了这个习俗是多么的伟大啊!不然我们现在的女孩子们不是还要受着裹小脚的痛苦吗?

洛川依托财政打造现代果业 第13篇

洛川县2013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投资7 122万元, 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 000万元, 整合资金2 000万元, 企业、果农自筹4 122万元。财政专项资金1 000万元主要围绕项目区1万亩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打造示范园区防雹网搭建和果园机械两个支持环节, 完成项目区防雹网搭建823.75亩, 有效减少了冰雹灾害对苹果产业造成的损失。配备割草机1 647台, 果树施肥打孔机470台, 减少了果农劳动强度, 提升了果园机械化作业水平, 降低了果农的劳动成本, 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集成财政支农资金, 整合与苹果产业相关的农业、水利和产业园区等部门支农项目资金, 对涉农项目进行捆绑式综合利用, 放大支农资金的整体效应。2013年底, 项目区亩均苹果产量达到3 000公斤, 亩增产900公斤, 亩均增加收入4 500元, 人均苹果纯收入1万元以上, 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总户数的70%以上。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果园综合配套设施水平, 提高了果实品质, 给果农带来了实惠, 更提高了果农先进的管理理念。2013年全县苹果总产量76至80万吨, 产值29至30亿元, 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累计建成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万亩, 通过国家绿色认证的达37万亩, 建成出口示范基地20万亩, 通过出口认证12.88万亩, 建成并通过欧盟及国内认证的有机果品基地4.82万亩。通过项目实施, 带动了洛川现代果业建设快速发展, 苹果标准化管理水平全面升级。

立足民间传承民俗北京空竹博物馆 第14篇

空竹声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声音之一。会抖空竹的人听得懂空竹转动时那欢快的声音,用两根杆把没有生命的“竹疙瘩”变成空中飞舞的“精灵”。空竹在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里,给几代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由来

一拐进报国寺西侧的小星胡同,一个静谧而又充满了浓郁京味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儿里,随着一位老者手臂的抖动,绳上的空竹上下翻飞,发出悦耳的声音。提拉,抖抛,一会儿高过头顶,一会儿穿梭腿间,各种花样让参观者眼花缭乱,止不住地喝彩。这个小院儿,就是京城最小的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占地面积只有200平方米。这位老者,则是国家级非遗抖空竹技艺的传承人李连元。

2005年,广内街道找到了李连元,商量把地区广为流传的抖空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连元马上着手收集有关空竹的资料。从报上看到空竹制作家张国良要到大栅栏做活动,李连元不请自来,俩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相约携手把空竹技艺发扬光大。2006年申报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北京抖空竹”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李连元和张国良也分别被授予国家级非遗空竹技艺传承人和制作传承人。

为了兑现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做的承诺,广内街道作为该项目的申报、保护和传承单位,特别与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合作,在街道辖区内利用居委会办公用房改建成一座以空竹为主题的博物馆,2009年5月18日,北京首家空竹博物馆开馆。

简介

推开小院儿金字黑匾下的大红木门,迎面是精致的砖雕影壁,影壁上一个儿童玩空竹的图案栩栩如生。李连元的徒弟赵师傅介绍说,这个图案的原形是雕刻在明永乐剔红婴戏漆盘上的。

大门东边的墙壁上还有一幅精美的壁画。据介绍,这幅壁画原本不在展陈名单中,是一位研究空竹的专家在山西晋祠游览时无意中发现那里有一幅表现儿童抖空竹的壁画,于是他用手机拍下后传回博物馆,“克隆”后的晋祠壁画成为博物馆的“编外”藏品。

绕过影壁,是三个展厅。上房(北房)是综合展览大厅,分历史、工艺、技法三大方面展示空竹的发展演变历程、制作空竹技艺的流变及抖空竹的各种花样。博物馆专门邀请李连元带领广内街道空竹队的志愿者组成博物馆解说阵容,保证上午和下午各有两人为观众专职讲解。

四合院的西厢房是传承与保护展厅,这座展厅完整记录了广内街道办事处从建主题广场、出典籍、进校园到荣耀地参加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在传承与保护空竹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四合院的东厢房是现场演示和互动展厅,博物馆特意将制作空竹所需的小车床、工具、台案等设备搬进展厅,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空竹制作的全过程。

故事

北京空竹博物馆共收藏空竹400余件,由于空竹属于玩具,极易遗失或损毁,因此收集藏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博物馆的众多的空竹藏品中,有两件一大一小的空竹看着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原来它们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玩物,有两件空竹的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未对外展出过。空竹博物馆收藏的这对是经过故宫授权的复制品。“我们通过各种关系打听到故宫有一对末代皇帝玩过的空竹,马上与故宫联系希望将这对空竹进行复制。”赵师傅介绍说,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故宫方面的消息,就在博物馆开馆前两周,大伙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故宫有了回应,表示同意授权空竹博物馆进行仿制。根据故宫提供的照片和资料,空竹大师张国良先生复制的这对空竹几乎以假乱真,让京城百姓第一次见到末代皇帝的玩具。

北京空竹博物馆收集藏品时,得到了许多玩家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将珍藏多年的空竹借给博物馆展示,或者干脆将空竹捐赠给了博物馆。博物馆所有藏品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有关空竹的故事。

博物馆印证空竹出现年代的最早的藏品是一件仿制的明代永乐年间剔红婴戏漆盘。当初,工作人员听说存在这样一件雕有孩童抖空竹场景的明代永乐年间漆盘,便四处寻找其下落,查阅了很多书籍,但没有找到一点信息。后来得知,这件古董现藏于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而在国内能一览其庐山真面目的方式就是台湾某博物馆馆长所著的一本收藏专著,那里面有漆盘的具体介绍和图片。后来在潘家园旧书市场意外找到了这本书,里面有漆盘的详细资料和照片。根据这些资料,工作人员找到工艺制作大师重新仿制了这件漆盘,使得观众可以在北京空竹博物馆欣赏到如此珍贵的空竹见证物。并找工匠把漆盘上的图案放大雕刻在了博物馆刚进门的影壁上。

老北京的呼声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在一个类似盘子样的圆木盘上,有一个光滑的轴。人们用两根棍儿拴上一根绳,绕在那光滑的轴上用力将其抖起。随着抖的频率加快,空竹会发出阵阵的响声。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

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一句“精灵盘丝任翻飞”,把古时宫廷女子玩耍空竹的姿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宋朝时期,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非常悠久。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抖空竹以北京、天津所产最为著名。空竹早年为宫廷玩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空竹已被当作一种健身娱乐项目广泛流传开来。

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发展传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民国时期,建于明代的宣武区广安门内下斜街的都土地庙(今宣武医院院址),每月逢初三、十三和二十三日就有庙会,特别是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时,庙会上表演和出售空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广安门内地区历史上就有许多以“抖空竹”为重要游艺活动的居民,其中不乏世家传人。

所以,抖空竹在宣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了群众最为喜爱和玩者众多的一项文体活动。广内街道成立的空竹艺术团,作为中国文化使者,曾出访澳大利亚,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等活动;广内空竹协会还在北京十八区县建立空竹健身活动站40个;宣武区还开展空竹进校园活动,全区13所中小学普及空竹文化课程,激发了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如今,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几万人的参观和学习,而他们的表演和宣讲团队也早已走向世界,曾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么多年来,政府的大力扶持保证了博物馆的维护和发展,这一直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也希望通过在博物馆的工作,能让更多人了解空竹文化和空竹人的故事,了解我们在传承和保护老北京民俗上所作的努力,让空竹在一代代人的手里活下去。”李连元说。

上一篇:六年级草虫的村落教案下一篇:抒情诗歌:忆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