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随笔征文

2024-06-05

语文教师随笔征文(精选12篇)

语文教师随笔征文 第1篇

时刻保持一颗灵动的心

推开窗棂,面对层层的白雾,你看到什么?走进山里,面对叮咚的山泉,你听到什么?如果你缺少一颗灵动的心,那么,你看到的仅仅是迷雾,听到的仅仅是水声。如果你有一颗灵动的心,你就会看到远方有一缕篝火,看到东方有一抹红霞,就会听到生命的颤音,听到时代的足音;如果你有一颗灵动的心,你就会觉得肩负的责任而不敢懈怠,就会对历史、现实与未来有一种旷达广远的思考;如果你有一颗灵动的心,你就会对生命万物多一份息息相通的情感关注,就会对生命多一份理解与呵护。作为语文教师,请时刻保持一颗灵动的心。

一个内心灵动的语文教师,会把个体的小我,放在人类的这个恢宏的链条上反观,于是,他会发现一份让人惊心动魄的责任,明白自己对于人类社会的进程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环。他清楚自己的价值,从而夜以继日的赶路而不敢懈怠,他会视美好的理想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会努力学习,不断补充自己的这条知识河流的结构,在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中,在不断地更新与挖掘中,让源源不断的智慧像小溪一样不断的滋养自己知识河流的主干道,然后,去滋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田,再造一个个神圣的生命。

一个内心灵动的语文教师,他会自觉地穿梭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站在时间的至高点上俯视眼前,他会如一个资深的导游,引领着学生自由的穿梭昨天、今天和明天,于是,生命在他的引领下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空洞迈向丰盈,从平庸步入高贵,从懈怠走向严谨,因为他们从语文教师那里懂了生命的尊贵与易逝。他们开始亲近明天,开始在心里有了执着的盼望与践行远大理想的勇气和信念。

一个内心灵动的语文教师,他心里一定装着有血有肉的生命实体,他会以一颗热爱之心去欣赏,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原谅,因为他知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一段不平坦的旅程,成与败、是与非总是结伴同行,在他们的较量中有一种欣慰叫做享受成长;他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教师学生的冷暖与疾苦,他会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走进教师学生的心灵深处去,以阳光沐浴教师学生,以生命激情点燃教师学生,以创造激发教师学生,以个性感染教师学生。这时,学生会与老师一样,自觉地以和蔼热情的态度,亲切诚恳的语气,激昂振奋的精神,喜悦快乐的情绪来对待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时时以审美的心态,平和地品味成败与得失,在愉悦的感受中提升自己,净化自己,体验愉悦,一个个绿色的生命就会如鲜花一样绽放。

一个内心灵动的语文教师,他对宇宙万物会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亲近,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春风夏雨,草长莺飞,阴晴圆缺,人类的悲欢离合,时时都会牵动着他的情怀,他用诗人的气质去感染教师学生,用儒雅的心灵去擦亮教师学生的眼眸,在与他一起的日子里,学会了如何去感知幸福,体验高贵,这是一种远离尘嚣的幸福,犹如那丽日蓝天,那山花芳草。学生也会像老师一样,具有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他们会在自我完善的路上,在与自然,与社会的和睦相处中,享受到人生价值充盈实现的快乐。

一个内心灵动的语文教师,必然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敏感易动的心,一份对宇宙生命的热爱,一份对世界的感恩情怀,一份心灵对知识的饥渴,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一份淡泊宁静的心态,一种经常急于诉说的冲动……于是,一种魅力的人格因子悄悄地潜入内心,从而外化成一个独立个性的生命,辐射到学生身上。这样,学生也与老师一样,生命不熄,超越不止,在不懈的人生追求中,体验和收获着自由生长的幸福。

语文教师,请时刻保持一颗灵动的心。透过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穿透迷雾是一抹红霞。

语文教师随笔征文 第2篇

在没拜读的《苏霍姆林斯基全集》一书前,我自翊自己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坦白地说,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视如己出,所在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生成绩始终居镇名列前茅„„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一书后,我顿觉汗颜,一种无知、羞愧顿时涌上心头。别说是优秀教师,充其量就是一位害人的教书匠。当我看到《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一节时,我的大脑好像在急速地运转着,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曾几何时,我明其名曰要追求新课标倡导的“高效课堂”。每节课,我精心设计教案,炮火轰击似的,一连串提出诸多问题,限时要求学生回答。当学生思维出现暂时“断电”时,一味的埋怨学生脑子不开窍,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本宣科下去。对照自己的做法,我们再来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

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地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不少教师至今仍做这种愚蠢的事情。君不见一些教师,每每上公开课,教学容量大,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每一段时间做什么,每一个环节做什么都,都几乎做了充分、准确的利用,课堂时间把握得十分准确,几乎铃声一起结束授课内容。当时,我特别钦佩这些教师,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此之强。这些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课堂上,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让学生的大脑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试想,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发

展吗?长此以往,学生大脑疲劳,对学习会产生一种厌恶感,学习成绩又能得到多少提高?即使是一些名师,也避免不了这种愚蠢。曾多次看一位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视频,其课堂教学容量之大,让我咋舌;问题接二连三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思维如何吃得消?

孩子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即使是为了追求高效课堂,也应当懂得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容易掌握的地方,适当加快节奏;教学中的难点放慢速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使学生轻松愉悦地畅游在思考的王国里。享受思考的乐趣,并从中收获一定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第3篇

一、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课前准备工作分三方面, 首先, 教师在上课前应利用多种教育信息渠道备好课, 钻研教材, 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 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 备出的课详略得当,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 在上课中才能有的放矢, 胸有成竹。其次, 课前准备也要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科学性, 有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 有的内容深涩, 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等。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习作六, 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学生不提前搜集资料, 仅靠现有知识进行写作, 写出的文章平白干涩, 让人难以信服。如果学生在课前找好资料, 预习认真,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主动参与的欲望, 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效果更佳。再次, 课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预备铃一响, 教师出现在教室门口, 提醒学生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 如上语文课, 准备好语文书、笔、练习本、垫板等。学习用品准备完毕, 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好等候上课, 这样, 就可以避免看到上课铃已响, 教室里还乱糟糟的, 老师一说写字, “噼哩啪啦”的开关铅笔盒声不绝于耳的现象, 教师省去维持纪律的时间, 更致力于教学。

二、要“因文取法”,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 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所以, 教师应采用模仿类比, 组织讨论, 练习测评等方法,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 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学生一旦掌握了它, 就能受益无穷。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 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看图学文, 可以采用以图导读、图文对照等方法, 让学生口述图中内容, 然后熟读课文相对应段落, 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幅图的。久而久之,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阅读课文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样, 讲读一篇课文,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 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 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如果整节课只是一味地讲, 满堂灌, 讲得津津有味, 到头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而没有得到消化, 更谈不上理解, 这样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 达到师生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 学生们不喜欢静静地听, 喜欢动, 那我就多让他们动脑、动手, 把自己的思想、生活、对课文的理解等, 或参与讨论, 或上台表演, 或通过画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样教师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自如。如我在上《挑山工》这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描述的挑山工挑重物上山所走的“折尺形”路线, 就让学生自己去默读理解有关的语句, 然后尽自己的理解用线条和箭头画出来。通过读课文、作画, 学生的印象深刻了, 也理解了文中所说的“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 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能力。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变革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堂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 还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进来。

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氛围能突破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 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长于形象思维, 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 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难为易。

五、跨学科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来自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许多东西单凭语文教师一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 如可把相关学科的教师请到语文课堂上来, 结合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 这会让学生及时搞懂搞透知识, 也能增加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同时, 在这过程中, 学生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并且在有的课程中, 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来学习, 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深刻体会到要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得开心, 老师要付出很多。每一篇课文, 要求老师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 还要批改很多作业, 确实很累。不过当我看见学生每天茁壮成长, 心里是甜滋滋的。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也一步一步学习课堂教学新技艺, 不断实践课堂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得以进步, 可谓“教学相长”。

幼儿教师随笔 第4篇

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是第一开智者,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从事幼儿教育,要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既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无论是在生活的照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幼儿园教师就像一个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对家长的沟通能力等等。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对孩子的爱、理解、倾听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对孩子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教师要架起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用未来社会的眼光和标准,去培养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让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用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使幼儿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我们幼儿教师必须时刻记住让自己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努力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还要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写照。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幼儿从小就会使用礼貌用语,从小就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好孩子。

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征文 第5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了,从中得到的乐趣也越来越多,于是。我读书的爱好也越来越浓了。那一次,我听说新华书店又进来了一批新书,一回到荚冬就打开我的储蓄罐拿出了里面所有的钱,向书店奔往。来到书店,经过我的精心筛选,终于物_到一本好书《中国少年百科全书》,刚要付钱,我才知道带的钱不够,而这时又闻声售货员说:“这本书很受读者的欢迎,卖的非常快,已经没几套了……”听到这里,我飞快地跑回了荚冬向爸爸要了钱才又跑回了书店,真幸运,就剩下五套了,我马上买了一套,此刻,就像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心情无比愉快。

我记得不知谁曾经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乐,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便越体会到了其精妙之处

就像初读鲁迅先生的书,他写的文章像一枚青橄榄,初嚼不但没有一点甜味,还觉得有点儿涩,但是假如你多读几遍,就会觉得越读越有味儿,读到最后,甚至有一种甜味了。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它是我课堂学习的延续,是我课余生活的主题。由于我觉得,学习固然不轻松,但假如能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所得自然不在小可,而到了那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读书的真正价值了。

我爱读书,由于它是我永远的老师,由于它是我欢快的天使……

舍的办公桌上。掩上窗帘,一方世界立即安静而温馨起来。我十分珍视这样的温馨一刻。很多年来,我习惯了宁静夜晚的思考和阅读。

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精选 第6篇

然而,受着自己兴趣的制约,我的阅读视野过于局限。我读泰戈尔、冰心,读张晓凤、林海音,读饶雪曼、郭敬明,读北岛、顾城,读叶辛、陈村、赵丽宏,当然也读余秋雨……就是没读过孔子。

在我的记忆中,孔子早已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典籍,是废墟,是湮没或未湮没的事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因为要撰写《孔子传》漫画脚本,杂志社便把我和其他几位对孔子有研究的学者、老师召集在一起。这次聚会的主题很单一,就是“话说孔子”,希望能给执笔者的我一些启发。

在此之前,我几乎是个孔子盲,除了会背几句“子曰”,其它的一无所知。所以,当大家在说四书、五经、六艺的时候,我一脸茫然。接着,他们又开始讨论《左传》和《史记》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当他们用投影打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这段文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字不认识。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指着“陬”这个字,问:“怎么读?”他们都笑了起来,我也很尴尬,为自己的孤陋。虽然讨论时的气氛严肃得像课堂,但我自知才疏学浅,便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认真地记。

晚上回到家,和爱人说起这事,我说:“知耻而后勇,从今晚开始,我要恶补孔子!”于是,我的电脑桌上至少堆了10本关于孔子方面的书,我开始不止读《论语》,也读《诗经》,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论语》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对我的教育影响至深,我越读越有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论语》对于教师的治学之道,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先生言简意赅至此,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教师暑期读书随笔满分征文精选 第7篇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要特异的征象经过一再地显示和确实证明之后,才采取特殊的方法对待他们。

从这一摘述中可以看出卢梭的一种重要教育观,即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卢梭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着全书,在这本书中,他对其虚构的人物爱弥儿进行适应“天性”的教育。爱弥儿是一个完全在自然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把爱弥儿带到农村,为爱弥儿精心地挑选保姆和乳母,在爱弥儿两岁以前,卢梭的教育准则是给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在两岁到十二岁这一段时间,他反对爱弥儿读书与学习,特别反对教他学习古典语文与历史,注重让爱弥儿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自由快乐地生活。爱弥儿犯错误了,他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厉的惩罚,而是通过让他自

己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的“自然后果法”或者说“自然惩罚法”来纠正他的过失。十二岁之后,爱弥儿应该进行学习了。卢梭强烈反对他屈从于权威,接受种.种传统观念,所以对施教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要求他学习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卢梭主张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根据其理解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说,理想中的爱弥儿应当在十二岁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书籍,这未免有些偏颇。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如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2~4岁左右,错过这一阶段,以后的发展就比较困难。

乡村教师教学随笔诗记 第8篇

关键词:反思,成长,感悟

一、读《弟子规》有感

昔日未读《弟子规》, 传统文化少摩面。今日读得《弟子规》, 方觉古人重孝贤。此文三言相隔韵, 家外待人显规范。人生成长必修课, 启蒙养正后生健。教育学生读善书, 敦伦存诚忠厚现。生活如此好习惯, 心性善美家国愿。

注:初识《弟子规》耳目一新, 敬佩古人的教养风范, 由感而生。。

二、反思与呐喊

深深的积水潭, 留下儿时的怀念;高高的喜鹊窝, 搅得鸟儿难以入眠;长长的滑雪坡, 载着童年的汗颜;宽宽的冰河面, 承载着多少狂欢。然而, 积水潭低吟, 喜鹊窝静观, 滑雪坡无痕, 冰河面空闲。。童年的身影伸向那边, 是否另有景色一番?

提高素质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牺牲童年的自由空间。积水潭成就游泳健将, 爬高技能造就了侦察兵的尊严;滑雪坡造就了冠军的梦想, 冰河面成就了冠军的摇篮。千军万马不能都行独木桥, 因材施教才是培养的卓见。

奉劝那些拔苗助长的家长和先生们, 给孩子一些空闲, 给学生一点时间, 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 哪怕是淘气、捣蛋。恢复少年的纯真和浪漫, 回归往日的朴实和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用自己的努力去操作施展。世界是他们的世界, 定会散发意想不到的璀璨。

注:回忆童年的阳光, 洞察今日学生失去自由的无奈, 意在对现实各教育机构提出呼喊, 给孩子们假期自由的空间。

三、满江红——观教师才艺展示汇报会

各校教师, 已齐聚中心教室。观才气, 几多书展, 几多画艺。篆隶落笔邀行楷, 花鸟生辉吸虫鱼。看展台缤纷手工艺, 聚巧技。

说课畅, 导语奇;体功实, 唱功迷。按顺序出展, 标新立异。新老踊跃展台耀, 男女赏欣赞声移。看展示一幕胜一幕, 珍契机。

注:记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才艺展示会, 令人难忘, 催人进取, 以词记之。

四、教研成果———七律、语文插图有效研究

课堂教学科研化, 插图研究亲自抓。教师随册定计划, 学生按课细归纳。实践二年把言发, 经验四篇得方法。现场交流又提拔, 重新开题再上马。

《七律·语文插图有效研究》是我们深入教学第一线, 并取得成果, 再次启动向更高层次研发的实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第9篇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2013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第10篇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9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努力的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让孩子喜爱的老师,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我这个班主任。我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却不知道怎样爱他们。是给予无限宽容和自由驰骋的天地,还是一板一眼地严厉管教?这样的困惑让我这个老师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我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温暖快乐的学习天堂。

近阶段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从18岁就开始担任乡村教师,把一生中最宝贵的35年时间奉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正是因为这一颗对孩子的炽热之心,他从每个幼小的孩子身上都能发现其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头脑,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才成就了这本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烈的情感。让每一个老师读到其中章节的时候都会感同身受,引发会心一笑,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继而掩卷深思,反省自身,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大师的思想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宝贵的启发。他不但在宏观上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教学的方向,也在微观上指导着我们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在我们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 1

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带着这种理念,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尽量从多方面入手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期望学习。就像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

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许多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的理念、建议,这些建议就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告诫教师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们极易疏忽的真理:他告诉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成果。从我教学的实例当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给学生订下了学习目标,订到80分,学生的成绩就能达到80分,而我修改目标,给其订了90分,他的成绩就往往会提升到90分,学生的本身的智力没有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变,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我想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你把希望、关注、信任传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希望,他们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对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的摧残死的。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学习困难,只是在我的坚持关注、严格督促之下学习能够跟得上大家学习的步伐,可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他似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上课无精打采、委靡不振,我找他了解情况,他说:因为一次考试后,我让不及格的学生站起来,我批评了另两位同学,却没有批评他,他感觉老师对他失去了耐心,失

去了信心,已经不管他了,所以也就放弃了自己,听到这些话,我唏嘘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甚至于老师的批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他们不怕批评,怕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冷酷无情啊!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为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第11篇

教师的人生因成长而精彩?

《教育新概念——教师成长的密码》

招远市玲珑镇罗山初级中学李鸽

邮箱:lige1126@yahoo.cn

联系电话:8364041

最近刚刚读了申屠待旦老师的这本《教育新概念——教师成长的密码》,感触颇多,自认为不管是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还是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都面临着成长的问题。而申老师的这本书能帮助我们真正掌握开启教师职业生涯的密码,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

在书中,申屠待旦老师首先为我们解读了新教育的内涵:“新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的教育,是重视内化与外化统一的教育,是突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重视亲情培养的教育,是重视责任感、艰辛感培养的教育„„新教育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应树立的理念,我们在情感上要热爱它,在行动上要实践它。实施新教育需要新方法,需要新能力,需要新习惯,需要新个性。一旦教师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目标,就会自觉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考试能手向课改高手转变。”申屠老师在解读新理念时,并没有引用长篇繁冗的理论,也很少用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教师读者易于接受的口吻,结合教育案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教育需要聊天》、《课改需要的六个观点》、《对一堂赏雪课的反思》、1

《创新教学五大法》等案例反思式文章,能很好地启发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究如何实施新教育,如何让我们教师成为新教育的积极践行者。

申屠待旦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必须具备八个要素——明确的目标、先进的理念、丰富的情感、积极的行动、优化的方法、全面的能力、良好的习惯、独特的个性。他把这八个要素称之为成功教师的“成长密码”。在申屠老师看来,教师拥有这些因素,才能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成长、成功,而要收获这“成长密码”就离不开自己的教学实践,即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育科研。对此,申屠待旦老师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究。如《教学新理念有哪些》、《创新从教案开始》、《优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班级管理的创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等文章就是申屠老师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问题,并把研究成果用于实践,而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行动研究案例。

申屠待旦老师是一个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名师,他自己经历过一个普通教师成长的困惑、历程,知道一个一线教师成长最需要什么,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青年教师发展。“掌握新教育的理念是为了实施新教育的行动,而开展新教育的行动,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激情的阳光教师。”在书中,申屠老师用自己的实践解读了成为阳光教师的途径。申屠待旦老师这样对阳光教师定位到:“阳光教师是有文化、有思想的教师,是爱学习的教师,是善于突破自我的教师,是敢于改革的教师。”《教师成长的密码》一书展现了申屠待旦

老师十年来如何学习、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实施教学改革的艰难历程。如:《选书与看书》、《记好读书笔记》、《参加论坛讨论》、《赋予教案新的生命力》、《如何上好课堂讲评课》、《双人教学模式可行吗》、《教师需要有“忍”功》、《突破自己》等文章,既是申屠老师的切身实践,也是每一个教师可以借鉴的成长案例。《教育新概念——教师成长的密码》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以对话体方式,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本书以“以人为本”的“慈心”生出独具一格的“慧眼”,用“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团”等生活实例,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本书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本书的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把问题当朋友”,特别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教育新概念——教师成长的密码》突破的核心。“把问题当朋友”,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认识更合理的就有关系,并再此基础上,追求目标最适合,手段方法最有效,总体效果最合理的教育。”“世界上没有在工作中不犯错误的人,但教师的工作是最不容犯错的工作”。教师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具有合理性,这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的最终实现者,“其积极性与水平的协同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与其他社会劳动生产一样,教育过程也包涵着一定的教育成本,用最少的教育成本,实现教育收益的最大化,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也是必须追求的目标。教师改造、超越自己,努力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其实就是在降低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讲,在教育科研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它引导教师追求更加理想而合理的学校生活”,在教育科研中的同伴协作,还是建设合作互助的同事关系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教育新概念——教师成长的密码》一书,在写作体例上也独具匠心,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

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申屠待旦老师对教育的执著追求,不仅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赞赏,也得到了朱永新、吴铎、李瑾瑜等教育专家的肯定。网友冷文凤评价此书说:“这是一首恬淡的抒情曲,在柔和的节奏中流露出对教育的忧思;这是一首悠扬的奏鸣曲,在舒缓的节奏中诉说着对教育的深情;这是一首激扬的奋进曲,在热烈的节奏中饱含着对教育的热爱。”新课程专家李瑾瑜教授说:“我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中学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真实地诠释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历程。‘申屠现象’有力地说明,用‘心’教学,用‘情’思考,用‘爱’实践,一定会有精彩的人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为此书撰写了序——《一位年轻教师的教育追求》。

2010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第12篇

坚信孩子能成功

烟台第二十二中学黄艳凤电话:***

邮箱:huangyanyan0815@sina.com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近二十年来,美国展开了一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运动——“多智力类型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作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就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所谓天生的“学业残疾人”进行了15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该书的出版震惊了西方的教育界,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即使那些有特定学习残疾,阅读困难症、好动症、功能紊乱读书困难症、数学滞塞症等学习有障碍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认真地探析了学习困难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了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介绍了教师与家长如何去发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方法。这样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子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书中介绍的许多孩子的遭遇,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我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也遭遇过许多总是喜欢做一些古灵精怪的玩意儿的孩子,对学习和学校的规则总是置之不理,在我们老师眼中,他们就是后进生;现在观念转变了,我们也知道学生并不一定要在学习上优秀才是好学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这样的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也觉得很难教,很难控制,我们在平常工作中总是会觉得这些孩子扰乱了学校和班级的正常秩序,影响了同学们的行为,虽然我们也明白这些孩子并不是坏孩子,但是高压的升学,总是会让老师和家长不自觉地会把他们判入学习不好的行列。在学习中总是会觉得他们有些不顺眼,看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思,如何让这些孩子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学校里感受快乐,让他们不再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家长的有色眼镜呢?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儿跟你不一样。我们应该承认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一个班里面,有差生是很正常的事。对待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放弃,尽了力去扶他,结果如何也不要太介意——我们或者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但我们应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人。现在的学习成绩不能决定将来的一切,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将来也会有所作为.。所以,这部分学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我把这些话称作警示语,放在电脑的桌面,让我天天都能看见,时时都能记住.对于这样一批特殊的学生,老师的态度很重要。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教师面对他们,应该更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也更善于欣赏孩子优点。如果孩子们能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得到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一个小小闪光点被教师发现,也许成就了

一个孩子的未来。如果孩子们能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可能成就他们一生的,这既是孩子的福气,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都不一样,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那么有的孩子会永远也不能获得成功。我们要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得到启发的我,每次考试后不立即给学生试卷打分,而是先研究所有的考试卷,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然后将考卷发给学生,并针对考卷的弱点、问题,再次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再修改错误,上交试卷,如果个别学生还有问题,就在小范围内再来一次。经过这样反复的教学,学生基本都可以得到一百分。考试,已不单纯是鉴定教学效果检验学习成绩的手段,而是变成了诊断和激励相结合的全兴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们对学习不再害怕,对考试不再恐惧,每个学生对自己都充满了自信,并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心。有的孩子能挑二十担水,而有的孩子只能挑十担水,还有有的孩子只能挑五担水。如果我们对每个学生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些孩子会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对于一些学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最佳成绩,而有的学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最大努力。作为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途径,要为每个学生设置可实现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都包括在成功的范围之内。这样有助于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他们会想我比别人并不差。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上一篇:老舍《读书》读书笔记下一篇:2025法制教育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