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自相矛盾教案

2024-07-08

‘教案’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0篇)

‘教案’自相矛盾教案 第1篇

“读《自相矛盾》童话故事,积成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童话故事,培养读书习惯。

2、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喜欢读童话故事,积累成语。

三、教学过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笑)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师:又出问题了? 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 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盾”是什么呢? 生:是防身用的盾牌。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师:“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了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先归纳学法: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按四个步骤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

生: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板书“张口结舌”,先让学生做“张口结舌”的动作,再让学生说“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围观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

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3.体会文章的写法。

师:楚国人夸口说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话不对。我们已经回答了围观的人提出的问题,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 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内容更加紧凑。(四)、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 思,然后起来交流。)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师: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锋利的矛,就不该有最坚固的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 要。

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

师: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能否举些例子? 生:答应借书给人家,就要借给人家,不然说的话和做的事就前后矛盾了。

四、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拓展知识面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张口结舌: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五、小结

学生通过读童话故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成语量。

‘教案’自相矛盾教案 第2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能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通顺,能用自己的概括讲述小故事。

3.能读懂《自相矛盾》,认识故事情节设计时的“突转”技巧。

4.产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课前阅读五分钟】:

1.三字成语:紧箍咒、一溜烟、铁公鸡。

2.四字成语: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3.五字成语:桃李满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风知劲草。

4.六字成语:过五关斩六将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7.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成语”

1.刚才我们读的都是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2.成语是相对固定的词组或句子,有的来源于: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再来读几个四字成语,图文结合看看他们的来源。

(1)望梅止渴

(2)画蛇添足

(3)嫦娥奔月

(4)学而不厌

3.翻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成语,都是来源于……我们学过《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个特点,一般会用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这三个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课当中——《成语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知内容。

1.认认真真读故事,把故事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做个记号。读完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裁判一定要认真听哦。

2.读后学习词语。

3.故事,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那个故事吗?

4.看,我们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读得更“小”了,还认识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将了军。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骗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画家张僧繇,墙壁画龙身,逼真少神韵,点睛龙入云。

读完你发现了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课生字,还……

三、读懂故事,把握情节。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节的,故事适合于口头讲述,也许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繁复的景色描写,但它一定有流畅的情节。即使它是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也有变化突转的情节,靠着突转变化的情节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先来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用心默读,用文中的关键词【提示:这个故事是从开始讲的,因为()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终()。】

2.组织交流,深入认识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国人的话语中哪些词是过分扩大夸张了?

指导朗读。

围观的人“问”了什么?师生对话,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国人的话语。

四、讲故事,明道理。

1.讲好这个故事关键在于把握情节。回想情节。

2.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比你大的学长听,你觉得跟谁讲这个故事比较好。

如果把这个故事讲个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听,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一起读出了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突转,读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找找故事情节,想想其中的道理吗?

‘教案’自相矛盾教案 第3篇

如今的语文教案, 可谓百家争鸣, 各种观点和教法向我们扑面而来, 让人眼花缭乱。但拨开云雾, 我们要针对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思路和方法, 保留达成共识的内容, 然后形成个性教案, 这也就是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的确定, 既要考虑教材, 也要揣摩学情。同是教学《香菱学诗》, 参阅教案中没有把“了解《红楼梦》及其作者”当做教学重点, 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学生已经有了了解, 但是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些知识, 我就应把这一点当做教学重点, 才能为讲授正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参阅教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认识, 以“有效教学”为前提, 把握住自己的原则。具体做法, 我认为可以在参阅教案上直接用笔增删, 一切以实用为主。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 其实, 讲课也如此。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不同, 因此教学风格也各有风采。知识是共通的, 但是教学方法未必相同。

如, 《致女儿的信》, 难点是理解爱情真谛。参阅教案用了三个现代故事解决这一难点。这种方法很好, 现代故事和学生生活贴近, 让学生容易接受, 在感动中体会到爱情真谛。但我特别喜欢古诗词, 而且我的学生有古诗词积累。因此, 在解决这一难点时, 我让学生用古诗词名句来诠释爱情。学生因为有知识储备, 所以积极性很高。从《关雎》中体会到爱的坦诚真挚;从“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认识爱的深沉执著;从“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明白爱是心灵相通。温庭筠的《梦江南》学生也联想到了, 从中品味到爱有时是一种苦涩而甜蜜的思念。一时间, 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诗歌独特魅力的感召下, 解决了爱情真谛这一难点。回想这节课, 我采用的教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背诵诗歌的兴趣, 甚至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的重要性, 这节课学生受益良多。

由此可见, 我们在用参阅教案时, 在教法上不能盲从, 不要相信哪个名师的教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 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来的。在具体做法上, 我采用在个性教案上写出自己的教学步骤, 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解答则完全可以用参阅教案, 教师不必再浪费精力。

二次备课时还可以增加参阅教案上没有的资料。主备人把自己整理的资料给每个老师发一份, 用来拓展和加深备课内容。如, 《香菱学诗》一课, 我们增加了“金陵十二钗”判词, 讲授现代诗歌单元时, 增加了舒婷、海子等人的诗歌。钱理群说:“阅读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 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 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对参阅教案进行补充, 这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用个性化教案解决教师教案之惑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案;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迷惑。很多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要不要写教案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我想没有人会提出来上课不需要备课,但却有人提出上课可以不写教案,这是对备课和写教案的关系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备课和写教案隔离开了。其实备课和写教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备课,就是上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做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一节课的必备工作。写教案就是将“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要做的相关准备工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程序。

反对写教案的教师认为,我们可以在心中备课,提出了“心案”的概念。我个人比较羡慕这些老师,也许他们有着超人的记忆能力,我只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案不仅可以在教学时给我们思路的提示,也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回忆、总结。而且没有教案这一“工作历程”的物质化形式,谁能知道你是否真有“备”这一“工作历程”呢?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能认真备课的。为什么又有这么多教师质疑写教案呢?

其实,大部分教师反对的不是写教案,而是旧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是对备课这一工作历程的记录,照理说是如何思就如何写。但旧的教案管理模式不仅对教案的格式有规范化的要求,还要用各种要求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书写是否认真、是否提前几天完成等等。当写教案已经不是备课的需要,而变成了应付检查的无奈时,教师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管理,我们无法不写教案,但是写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于是,胡写教案、抄写教案、教案翻新等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认为,教案还是要写的,但大可不必拘泥于规范格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思路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通过写个性化教案的形式来提高教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主管部门也大可不必非要对教案制定出个“子、丑、寅、卯”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不是更好?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可以通过听课、调查、说课等方式实现。只有做到没有强制的规定,没有规范化的要求,写最适合自己的教案个性化教案,才是每个教师的心愿。那么何为个性化教案?

个性化教案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通过研究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参考编者的编排意图,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创设出能体现学生个性、文本个性、教师个性的教案,并且依据课堂动态情境弹性灵活地进行教学;概言之,个性化教案是教师整合教材、学生、教学情境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形成教学活动的蓝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种基于人(学生和教师)、情境(教学过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课程。个性化教案融入了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分析,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使得教案不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鸡肋”,而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并通过课堂教学体会到教学的尊严与快乐,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个性化教案的好处不用多说,关键是如何写好个性化教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个性化教案要体现学生学习个性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个性化教案设计应以“分析学习需要”为起点,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分析”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科学进行教案设计的基础。了解学生,可分为了解共性和了解个性两类。了解共性指对学生一般心理特征的了解,是对学生共同的、规律性特点的认识;了解个性则是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化了解。个性化教案就应该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依据,重点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个性化教案要體现文本个性

文本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文本是固定不变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文本也是活的,是一个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现实中教师写教案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但每个教师对文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处理,真正的上课依据也是来源于这种处理。但不管如何处理,都应抓住该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也就是文章所独有的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老师认为,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主要从“具有语文特点、具有明显特征、具有统领性、具有类概念”等方面考虑。只有掌握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教案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当然,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这样设计的教案才能体现文本的个性,否则很容易出现“把诗歌教成了散文、把散文教成了小说”的笑话。

三、个性化教案要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个人修养、性格特点、知识底蕴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参与并影响着教学。因此才有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同一篇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出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创设教案在遵循学情、文本等重要因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擅长思辨的设疑,擅长朗读的范读,擅长写作的多下水;在这一方面,很多有名的教师可以给我们启示:谈到于漪,我们会想到她的激情;谈到李吉林,我们会想到他的巧妙的情境设计;谈到朱震国,我们会想到他的天籁之音;谈到余映潮,我们会想到板块教学……总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

四、个性化教案要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即时学习状况,机械执行教案,必然会使课堂僵化呆板,效率低下。那些通过多次排练而成的“示范课”是一种“表演课”,是上给听课者看的,而不是为学生的成长而上。因此,教师不管上什么课,都应依据课堂情境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成”教学。但是生成型的课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一定的不可控性,要想处理好,需要极大的教师智慧,难度很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用个性化教案来满足动态生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案设计时进行弹性预设,有了弹性预设,自然更有利于弹性地进行教学。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满足教学生成的需要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保留足够的余地。

参考文献:

杨啸云.教师教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自相矛盾教案 第5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难点是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一)识字写字

“弗”字读“fú”,不要读成“fó”;“遂”有两个读音:“su픓suì”,在本课读“suì”。

(二)关于教学文言文寓言

教学文言文寓言,包括三重任务。

一是懂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字的意思。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中没有的可以查字典),理解字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一些虚词,如“之”“其”等,只理解在本文句子中的意思即可。

二是理解寓言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在逐句读懂的基础上可以组织讨论课后思考题中的第1、2题,掌握主要内容。

三是体会寓意。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寓意与成语解释,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的情况,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自相矛盾”、“画蛇添足”这两个成语。

(三)寓言故事一般内容比较浅显,篇幅短小,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例如,这个楚国人为什么要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他会想些什么,叫卖时的语言、动作、神气是怎样的;在一旁观看的人们会有哪些表现……这些想象可以丰富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让学生即席表演。

(四)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低、中年级时,学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刻舟求剑》……那些寓言以浅显而又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

但是大家学过的这些故事都是人们把古代文言文故事改写成的白话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文言文的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

(以《自相矛盾》为例)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生字后,自读课文。

3.采用小组互相听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反复熟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读懂课文内容

(1)自学。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记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3)在全班汇报。

2.理解寓意,思考、交流。

(1)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弗能应也”?

(2)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

2.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分小组准备表演这个成语故事。

先讨论,在小组里试演。

1.这个楚国人开始叫卖的时候是怎样的表现(他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周围的人听了他的话是什么反应(比如,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议论……)?

3.听了问话,那个楚国人又是什么表现?

4.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5.怎样表演才能使人们受到启示?

《自相矛盾》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第7篇

年级 三 学科 语文 学校 金墩小学姓名 徐 俐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强调朗读和复述训练。【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流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师:又出问题了? 生指出错误

师:“矛”是什么东西?“盾”是什么呢? 生:古代的兵器,防身用的盾牌。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

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设计意图】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前后矛盾”的改病句练习,生活中也常能听到、看到“自相矛盾”的情况。教学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课伊始,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寻根”来处理,符合“教学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师以“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引出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因此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4.学习生字词。

①读词:矛、盾、卖、夸、怎、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 ②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③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并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口结舌”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月亮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师:“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来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生:我的盾太坚固了,对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师:模仿第一句,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因此放在对句义的强化上面。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语气,初步感知句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变”句子,通过“三变”句子,进一步强化对两个句子的理解。这个过程采用了“拆字法”,从“夸”中拆出“大”字,帮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并按照“大”的要求,读出“夸大”的语气,由此切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

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周围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部分的教学,这里再次利用“夸”字,从“夸”字中拆分出“亏”字,利用“亏”字引出“吃亏”的意思,进而提出“楚国人吃了什么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的学习重点------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基本弄懂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一样东西都没有卖掉。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妈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前后抵制,要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反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点拨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不可能同时成立。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2.认真完成《习字册》。

‘教案’自相矛盾教案 第8篇

【问题一】教案是职务作品吗?

职务作品, 是指公民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作者应与所在工作单位具有劳动关系。2.创作的作品应属于作者的职责范围。3.对作品的使用应属于作者所在单位的正常工作或者业务范围之内。教案是作者基于“教师”这一职务身份, 在劳动关系下, 其在幼儿园 (学校) 中履行职责所创作的作品。从这一形式特征来看, 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

【问题二】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分哪几种情形?

对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如下三种情形:

1.职务作品著作权通常属于事实作者, 但法人或者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之内优先使用职务作品。在职务作品完成2年之内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该单位使用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经单位同意的, 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的报酬, 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2.主要利用法人或者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 的职务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权, 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 法人或者组织可以给予作者适当奖励。

3.根据劳动合同, 由法人或者组织主持, 根据法人或者组织的意志创作, 并由该法人或者组织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 法人或者组织被视为作者, 著作权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事实作者只享有以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报酬请求权, 而不享有著作权中的任何权利。

【问题三】教案的著作权如何归属?

教案若是幼儿园主持的专题科研成果, 由幼儿园组织和承担责任, 甚至运用了幼儿园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 则这类教案的著作权应归幼儿园所有, 教师应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教案若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的自己的工作经验, 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则教案的著作权应属于教师, 但幼儿园有优先使用权, 以及相应的获益权。本案中李某的26篇美术活动教案就属于这种情形, 因此李某享有这26篇美术活动教案的著作权, 张某即使作为幼儿园的法人也不能直接将这26篇美术活动教案予以出版。张某若要出版, 则应征得李某的许可, 并确保李某获得署名权、报酬权等。

教案若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而著书立说, 则这类“教案”不是直接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而是教师对一些知识理论的总结回顾。严格来说, 这类教案并不属于职务作品, 因而这类作品的著作权当然归属于教师本人。比如, 音乐教师袁某凭借多年对音乐情境教学法的探讨, 而出版了《音乐情境教学法》一书, 该书的著作权理应归属于袁某。

【问题四】教案的著作权如何保护?

教案著作权参照其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措施,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要承担以下三种责任:

1.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根据《著作权 法》第47条的规定, 侵犯著作权行为应承担下列民事责任: (1) 停止侵害。 (2) 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 (3) 赔偿损失。

2.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行政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48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 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自相矛盾趣谈 第9篇

一、

传说古代有位残暴的国王,有一次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一定要将这个人处死。国王虽然心里想将反对者处死,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仁慈的样子:“让上帝来决定这个可怜人的命运吧,我允许他在临刑前说一名话,如果他讲的是真话,那么他将受刀斩;如果他讲的是假话,那么他将被绞死;只有他的话使我缄默不言,那就是上帝的旨意,让我赦免他。”

国王的如意算盘是:尽管话是由你说,但判定真假还是由我,该刀斩还是绞死还是凭我一句话。

请你想一想,反对者应该说句什么话,才能救自己一命呢?

如果想不出来的话,我告诉你,反对者说:“我将被绞死。”我们运用逻辑推理的知识分析这句话。

国王如果判定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按照国王的规定,反对者应当处刀斩。然而,反对者说的是自己“将被绞死”,因而显然不能算为真话。

如果国王判为假话,那么按说假话的规定,反对者将被绞死,但反对者恰恰就是说自己“将被绞死”,这表明他的话是真话。因此,也不能将反对者的话定为假话。

由于国王不能自圆其说,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只好放了反对者。

二、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鳄鱼从妈妈手中抢走了她的孩子,它要吃掉这个孩子,又想找个言正名顺的理由,于是鳄鱼对孩子的妈妈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答对了,我就将孩子还给你;如果回答错了,我就吃了你的孩子。妈妈无可奈何,答应了。

鳄鱼问:“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

聪明的妈妈想了一下回答说:“你会吃了我的孩子。”

鳄鱼一听犯难了,如果吃掉这孩子,那么说明妈妈就回答对了,按照诺言,应将孩子还给她。如果不吃掉,这又说明妈妈回答错了,就应该吃掉这孩子。吃,不行;不吃,也不行。怎么办呢?还是把孩子还给妈妈好了,谁叫我自相矛盾呢。

三、

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可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厄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来,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四、

自相矛盾教案成品 第10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填空”。请看大屏幕。

井底之蛙 惊弓之鸟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对牛弹琴

杯弓蛇影 亡羊补牢 螳螂捕蝉

师:很好,可见同学们平时很注重成语的积累。那么,你们知道成语的来源吗?(大多出自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名家名言,还有一部分来自民间口语)刚才我们所说的成语都是来自于寓言故事。

2、(1)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2)那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学习寓言呢?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学故事、明道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投影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楚国

买卖

锐利

坚固

戳穿

张口结舌

(上下两个两个地呈现)

(1)指名读词“楚国”、“买卖”(区分“买”“卖”)(2)理解“矛”、“盾”

矛:古代兵器,在长竿的一端有金属枪头。盾:古代兵器,用来遮挡敌方刀箭。(展示图片)(3)指名将“矛”、“盾”分别与“锐利”“坚固”连子来说一说

锐利:a.锋利的,尖而快的(刃锋等)。b.[眼光、言辞等] 尖锐、犀利。

坚固:结实;牢固。

锐利的矛,坚固的盾;矛很锐利,盾很坚固;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4)理解“戳穿”(先理解“戳”,再请学生做动作)

戳穿:a.刺穿;b.说破,揭穿。

(5)理解“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因为理屈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3、检查朗读情况,学生评价。

过渡: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围绕刚才的几个词语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朗读人物语言,读懂故事。

1、思考:那么,这个楚国人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用文中一个词回答?

(板书:夸口)

2、提问:“夸口”是什么意思?(吹牛、说大话。)他是怎么吹的? 他先夸自己的——生齐说,师投影第一句话 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生齐说,师投影第二句话

3、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投影:读出语气)

师:谁来把这两句话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注意:把你要强调的意思读出重音。

生读生评: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强调锐利、坚固)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强调:不论什么)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强调“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强调“我的”)——学生齐读这两句

4、提问:A、围观的人相信这位楚国人的话吗?从何处看出来?(生齐说)

B、面对大家的反问,他的反应如何呢?

(1)只能——“张口结舌”(板书:张口结舌)(2)词语训练:“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5、小组讨论:

(1)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还可以怎样问问这个人呢? a.那到底是你的矛锐利?还是你的盾坚固呢?(锐利——坚固)

b.用你的矛戳你的盾,到底是戳得穿,还是戳不穿啊?(戳得穿——戳不穿)c.你说你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戳得穿,那包不包括你自己的盾啊?(什么矛——我的矛)

d.你说你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戳不穿,那包不包括你自己的矛?(什么盾——我的盾)

(2)听了围观者的话,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呢?

生:如果他说能戳穿,那么他的第一句就是骗人的了;如果说戳不穿,那么第二句就是骗人的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啊!如果试一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

”相矛盾?如果矛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

”相抵触, 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说明盾既不

,矛也不。

追问:由此可见,他说话存在什么问题?

a.他自己跟自己说的话在打架。B.相互抵触。C.自己跟自己撞车 师:像他这样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叫什么啊?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

9、师小结,生分角色齐朗读读课文。(楚国人、围观者、叙述的话)

四、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的见解和收获?(播放FLASH动画)

1、你认为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骄傲的人)

2、提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说话时应自己动脑子想想,别自己跟自己打架了,省得再被别人质问住。)

3、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板书:说话、做事 要前后一致)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或你周围人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言语或行为吗?如果有,请列举一例。

五、当堂检测

做《导学案》p38页第2、4题

六、拓展训练:(备用)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4、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帮助这位楚国人想一想,写一写:怎样来宣传,才能很好地卖出自己的矛和盾。

板书:

自相矛盾

故事

锐利

夸口

张口结舌盾

坚固

道理

上一篇:高二体育教学工作总结投稿范文下一篇:荐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