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中学生作文

2024-07-31

得与失中学生作文(精选14篇)

得与失中学生作文 第1篇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而生的。有光就有暗,有冰就有火,有生就有死……就如千千万万个相对的事物例子来说,得与失正是这其中重要的一对。俗话说,有舍才有得,正是放弃或失去一些东西,我们才会得到和收获一些东西。

得与失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有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奋斗中度过——维持生活或者追寻梦想,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似乎都带了一丝丝直奔目的的感觉。我们都渴望成功,都渴望得到更多。人们有了饱腹想要安逸,有了轿车想要房子,有了黄金想要钻石……

却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意去放弃。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放弃高官俸禄,而隐居山林、回归田野。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陶渊明也因此保持了自己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所称赞,更是写下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千古传诵的诗句。他正是拥有了面对“得与失”这种从容淡定的精神。古有诗句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完美的阐述了对待得失应具备的看淡的精神。

得与失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然选择题。我们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实质上肯定了凡事不可完美的说法。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必须做出选择——读书还是工作?青菜还是萝卜?人的选择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得要一样,必然要失去另一样。可如果你不选择,那么就会一无所获;如果贪心太大,则是不可兼备的。得与失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道坎,我们要正面看待得失,适当的放弃,适当的争取。

得与失是对于成功的考验。著名的富翁比尔?盖茨年轻时十分想到哈佛就学,这也是他的父母最大的心愿。后来,他勤奋努力,果然真的得到了去哈佛学习的机会。然而时隔一年后,比尔?盖茨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辍学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许多人为此感到震惊,去哈佛大学读书是世界上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比尔盖茨怎么愚蠢到放弃机会而去社会上工作呢?然后,正是这一惊人的决定,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诞生了,比尔?盖茨也成为了世界上顶尖的大富翁!盖茨当初的放弃令他收获了现在的成功。成功并不是你获得了多少或者获得了什么,而是你首先敢于去放弃,盛满水的玻璃杯什么也装不下,但是只要你倒掉杯中的水,便可以装入芬芳的蜜汁,倒掉蜜汁,甚至可以装入陈年的酒酿。因为放弃,所有玻璃杯才有了新的空间去容纳,去获得!

正确看待得与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领悟得与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得、失它们不仅仅相互对立,更能够相互转化。得是失,失即得,人生有舍才有得!

得与失中学生作文 第2篇

关于得与失的作文 得与失,其实很简单

国际学校七(8) 吴天宇

很小的时候,我是住在奶奶家里的。有一次,一个漂亮的姐姐给了我一块精致的小石头,水润水润的,淡淡的鹅黄色里有一种通灵的光泽,很漂亮。我把它当作独一无二的.珍宝,无论去哪儿都随身携带着。

我把它称为“我的宝石”。

有一天傍晚,天空已经缓缓垂下大幕,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欣赏着这暗夜中的华美。不知怎的,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把石头抛出去,还能找回来吗?

于是,为了证明这个“疯狂”的念头,我把石头向身后轻轻抛去,它就落在我身后的草莽之中。更奇怪的是,在抛出手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了,心里异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多么愚蠢的傻事,也许“我的宝石”将永远回不来了。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按照我的猜测进行,我果真再也没有找到那块小石头。尽管我翻遍了整个草丛,被短小而尖韧的灌木划伤,它就是没出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院子里的那一种暗美的暮色和那个孤独的女孩在草丛里搜寻时的慌乱,悔恨。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游历了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挫折与失败,看过不少奇特的石头。也许是忏悔,我买了许许多多那种鹅黄色的石头,但是没有一块可以替代,没有一块可以让我忘记那年丢失的那一块。

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它,在我心中,它的圆润和美丽实在是无法替代了,尤其是这种憾怨是我一手策划造成的,是我亲手抛弃它的,心中的那个痛楚的小洞,也总是无法弥补。

当然,有时候我也知道这种执迷是多么幼稚、可笑。有一次我曾想过,那个傍晚我若是能够找回来,在那个“喜新厌旧”的年龄,我又会珍重它多久呢?也许就会像那些被我毁坏了的玩具一样,彻彻底底从我记忆中消失净尽,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这也许是一个未曾完成的事实。

可是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反而永远不会消息,始终徘徜在我心中,变成我心中最深处的一抹明媚的忧伤。

“花开花落总有时”,一切都有它的所得和所失。推动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年华,但使我们走向成熟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我们也在得到。

所以,把得失看轻些吧。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人生亦然。

漫谈教育问题学生的得与失 第3篇

事例一: 赵同学个子不高, 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看上去很有神。他从入学第一天就引人注意。就在当天上午放学时, 我在班内问到“谁可以负责班级的钥匙, 早来晚走, 为班级做些贡献。”下面举手的同学很多, 但赵同学举得最高, 身子还向前倾斜着, 嘴里喊着“我、我”, 看来非他莫属了。就这样我很满足得交给他一项“重大事宜”。时间很快马上放学了, 同学们也一溜烟儿散去。我到办公室取东西, 等我再回来看一下教室情况时, 前后大门洞开, 刚才负责拿钥匙的同学也找不到人了。我一下子火冒三丈, 嘴里嘟囔“这孩子怎么这么不靠谱”只好自己来收拾残局。

从入学, 便开始了我和这位学生的“拉锯战”, 类似的情景时常上演。

事例二:有一天, 赵同学看到学校有同学带电子烟, 他也照样子买了一支, 竟然上课时在教室“吞云吐雾”, 一下课就有同学反映, “赵同学抽烟”, “啊”我惊讶地叫了一声, 赶紧冲到教室, 他已经跑到操场玩了于是我兵分三路, 派了好几拨学生找他, 大约过了5, 6 分钟, 赵同学被六个学生“五花大绑”押到我的面前, 我大声训斥“你的烟呢?”“什么烟?”他还装傻!“就是你上课玩的那个”, 他从兜里掏出一个东西, 我一看是个空壳, “里面的烟呢?要不然我把你交到教育处去”, 在我的威逼利诱下, 才把烟拿了出来。下面发生的一幕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赵同学突然对我说, “老师咱们再玩一次吧!”“玩什么?”“就是你刚才派人抓我的游戏!”。此时, 我手掌早就变成拳, 就想给她一拳。

赵同学经常违纪, 上课下座位, 说废话, 起哄, 就连上体育课都上不成, 站不到队伍中去, 典型的问题生。逐渐他成为我“眼中钉, 肉中刺”, 经常是我批评, 训斥的对象, “为什么不遵守纪律, 你怎么废话那么多, 你的控制力怎么那么差”。赵同学的家长也是学校的常客, 经常被我叫来谈话, 但我做得这么多, 对他来讲毫不留情, 反而变本加厉。

问题生其实和其他学生一样特别希望别人关注自己, 也有变成好学生的“冲动”, 教育他们不能只是单一地斥责, 其实他们长这么大都是在训斥中成长, 可以说是“批评中毒”, 总是批评, 学生的脸皮就越来越厚, 教师只能越说越狠, 结果是学生脸皮更厚, 恶性循环, 到最后你说的多尖锐他都刀枪不入。还是多找到他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循序善诱, 换换办法吧, 起码不要让他站到老师的对立面。

发现问题生的进步表扬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

案例三:李同学经常在课堂出现问题, 我批评, 做了几次工作, 有一段时间他不闹了, 我发他现他每天拿着一本漫画“专心研读”。我一看, 他能稳定下来了, 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别人身上去, 把他忘了。过了一周, 他旧病复发, 有开始影响课堂, 我又注意到他。“你能不能安安静静呢?”“我当然能, 只不过我安静的时候你根本没注意罢了”。这件事使我反思到:我们为什么对学生的退步这样敏感, 立刻做出反应, 而对他的进步这样麻木, 不加注意, 不加表扬呢?如果我就势鼓励, 引导他读有意义的书籍或推荐一下有意义的书, 是不是效果好一些呢?我们也不要把学生的一下正常的举动认为理所当然, 毫不理会。

班主任对问题生的表扬如果只是围绕着学校的常规来表扬, 如不迟到呀, 上课不说话呀, 积极参加活动呀等等。 用到问题生可能无动于衷, 班主任应善于发现问题生的闪光点, 凡是社会公认的优点都可以, 有的富于同情心, 有的仗义, 有的办事果断, 有的善解人意……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表扬的表面化和常规化。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 面对出麻烦的学生时常是问题学生, 他们的问题有时不是常规教育手段所能解决的。检查、评比、批评呀、写保证书、表扬,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给家长打电话,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在他们身上, 但只能临时起到某些作用。一是各种手段应该有选择地使用, 对症下药。班主任只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才能有的放矢, 胸有成竹。二是处理好问题生与班集体关系。俗话说“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 如果班级班风不正, 问题生就会影响班级, 一些中间分子也会受他们坏影响。如果班级稳定班风正, 班集体也会对问题生有正面的影响, 俗话说“火大无湿柴”。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应从建设班级正风气, 抓良好班风入手, 先稳定自己的基本群众, 不要跟在问题生的后面, 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把问题生的教育方式和一般学生区分开, 有区别才能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节约精力, 防止班主任眉毛胡子一把抓, 陷入陷阱, 跟着问题生跑。

漫谈教育问题学生的得与失 第4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教育   得失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08

问题学生常常会成为教师注目的焦点,教育他们不是急功近利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班级日常管理带来麻烦的也主要是问题生,现笔者举问题生的几例事例,总结一下自己对教育他们的得与失。

事例一:赵同学个子不高,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看上去很有神。他从入学第一天就引人注意。就在当天上午放学时,我在班内问到“谁可以负责班级的钥匙,早来晚走,为班级做些贡献。”下面举手的同学很多,但赵同学举得最高,身子还向前倾斜着,嘴里喊着“我、我”,看来非他莫属了。就这样我很满足得交给他一项“重大事宜”。时间很快马上放学了,同学们也一溜烟儿散去。我到办公室取东西,等我再回来看一下教室情况时,前后大门洞开,刚才负责拿钥匙的同学也找不到人了。我一下子火冒三丈,嘴里嘟囔“这孩子怎么这么不靠谱”只好自己来收拾残局。

从入学,便开始了我和这位学生的“拉锯战”,类似的情景时常上演。

事例二:有一天,赵同学看到学校有同学带电子烟,他也照样子买了一支,竟然上课时在教室“吞云吐雾”,一下课就有同学反映,“赵同学抽烟”,“啊”我惊讶地叫了一声,赶紧冲到教室,他已经跑到操场玩了于是我兵分三路,派了好几拨学生找他,大约过了5,6分钟,赵同学被六个学生“五花大绑”押到我的面前,我大声训斥“你的烟呢?”“什么烟?”他还装傻!“就是你上课玩的那个”,他从兜里掏出一个东西,我一看是个空壳,“里面的烟呢?要不然我把你交到教育处去”,在我的威逼利诱下,才把烟拿了出来。下面发生的一幕更是令人哭笑不得,赵同学突然对我说,“老师咱们再玩一次吧!”“玩什么?”“就是你刚才派人抓我的游戏!”。此时,我手掌早就变成拳,就想给她一拳。

赵同学经常违纪,上课下座位,说废话,起哄,就连上体育课都上不成,站不到队伍中去,典型的问题生。逐渐他成为我“眼中钉,肉中刺”,经常是我批评,训斥的对象,“为什么不遵守纪律,你怎么废话那么多,你的控制力怎么那么差”。赵同学的家长也是学校的常客,经常被我叫来谈话,但我做得这么多,对他来讲毫不留情,反而变本加厉。

问题生其实和其他学生一样特别希望别人关注自己,也有变成好学生的“冲动”,教育他们不能只是单一地斥责,其实他们长这么大都是在训斥中成长,可以说是“批评中毒”,总是批评,学生的脸皮就越来越厚,教师只能越说越狠,结果是学生脸皮更厚,恶性循环,到最后你说的多尖锐他都刀枪不入。还是多找到他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循序善诱,换换办法吧,起码不要让他站到老师的对立面。

发现问题生的进步表扬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

案例三:李同学经常在课堂出现问题,我批评,做了几次工作,有一段时间他不闹了,我发他现他每天拿着一本漫画“专心研读”。我一看,他能稳定下来了,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别人身上去,把他忘了。过了一周,他旧病复发,有开始影响课堂,我又注意到他。“你能不能安安静静呢?”“我当然能,只不过我安静的时候你根本没注意罢了”。这件事使我反思到:我们为什么对学生的退步这样敏感,立刻做出反应,而对他的进步这样麻木,不加注意,不加表扬呢?如果我就势鼓励,引导他读有意义的书籍或推荐一下有意义的书,是不是效果好一些呢?我们也不要把学生的一下正常的举动认为理所当然,毫不理会。

班主任对问题生的表扬如果只是围绕着学校的常规来表扬,如不迟到呀,上课不说话呀,积极参加活动呀等等。 用到问题生可能无动于衷,班主任应善于发现问题生的闪光点,凡是社会公认的优点都可以,有的富于同情心,有的仗义,有的办事果断,有的善解人意……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表扬的表面化和常规化。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面对出麻烦的学生时常是问题学生,他们的问题有时不是常规教育手段所能解决的。检查、评比、批评呀、写保证书、表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家长打电话,这些方法都可以用在他们身上,但只能临时起到某些作用。一是各种手段应该有选择地使用,对症下药。班主任只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二是处理好问题生与班集体关系。俗话说“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如果班级班风不正,问题生就会影响班级,一些中间分子也会受他们坏影响。如果班级稳定班风正,班集体也会对问题生有正面的影响,俗话说“火大无湿柴”。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应从建设班级正风气,抓良好班风入手,先稳定自己的基本群众,不要跟在问题生的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把问题生的教育方式和一般学生区分开,有区别才能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节约精力,防止班主任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陷阱,跟着问题生跑。

总之,教育问题学生是教师头疼之事,也是不可逃避之事,只要我们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他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有一颗爱心,因势利导,循序善诱,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得与失作文 第5篇

在如今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从而去更好的计算自己收获了多么丰富的财产或者是失去了多少收获金钱的机会。这是一种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的收获和失去。但同时也会有很多弊端,它虽然有好的一方面,却也让人更重视得与失,在得到一些物品时,哪怕只有芝麻大小也会高高跃起,而在失去一点金钱时,也会不停的埋怨身边的人及事物,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得与失,我们不必看得太重,因为失去和得到的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即便你失去了再珍贵,再稀有的东西,若是回不到自己手中、再多的抱怨,对身边的人诉说无数不满,那么也没有用。我们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从下一次开始,不必为上一次的失去而难受。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奋斗赢回成功的机会,不为哪些不必的难过而抱怨。

同样,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也不必过度开心,因为这只是你靠自己同样的努力所得到的。下一步不该为这点进步而持续兴奋,更应该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在得到时总是想到别人想不到且隐藏在表面下的事物。他总是小议得与失,从而收获到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塞翁不像别人在得到两匹骏马时,没有太多兴奋,反而去更深入思考事物。在儿子摔断腿时,也没有过多抱怨,而认为是因祸得福。塞翁失马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却让人们明白得与失的结果与智慧。小议得与失,不是在得到时假装难过,更不是在失去时掩盖痛苦。而是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将得与失去看的太重,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是需要更深一层的去思考,得到时我们应该继续朝着目标前进,却不是一直沉浸在得到的喜悦中,同样在失去时,不要一味抱怨,一直难过,应该去奋力加油、勇往直前、迎头赶上,学会懂得“得与失”中蕴含的小道理,则是每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得与失作文 第6篇

我记得有人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没人告诉我们教育是用来划分阶层的。有人懂世、有人拼了命要往上爬,牺牲了住房品质,挤在老破小,只为了孩子能站得更高。

前有北京海淀、湖北黄冈,后有杭州文二新村房价一年更比一年高,又有文鼎苑孟母抱团鸡娃......房价下跌都怪娃,所有人似乎都被裹挟在教育内卷的焦虑中,却忘了自己的初衷究竟是想要什么。

无怪乎有人说当孩子降临之初,我们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好,可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却要求孩子必须是别人家的孩子,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你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那样。我们忘了,当初我们只是想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我们逐渐活成了当初我们自己讨厌的父母。

当孟母鸡娃天天气得心脏病快犯了,当孩子考不好得了抑郁症要跳楼,当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拖得人精疲力尽.......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你快乐吗?你的孩子快乐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得与失,有人把这看成终点,有人把这看成起点,有人则把这看成过程。要我说啊,它什么都不是,你愿意把它当成什么它就是个什么。要是人生每一步都没有变数,那得多无趣啊。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重要的是什么?所谓人生,弹指百年,不过一瞬。

为了学区房,为了教育内卷,一点都不值得,人生啊,就应该为了美好的事物而浪费一些美好的时光的,看看山看看水,看看花花草草,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不是无休止的鸡娃、培训、作业,满脑子的试卷、分数、高考。

当我感受到春风和煦的时候,我觉得欣喜;当我听到鸟鸣啾啾的时候,我觉得雀跃;当我吃到美食的时候,我觉得满足;当我看到孩子天真笑脸的.时候,我觉得快乐......这或许就是存在的意义吧。

得与失作文 第7篇

前一阵迷上了植物大战僵尸,恨不能每天做完作业都打个热火朝天,妈妈说我近来语句贫乏,无论说什么事情,最后都会联想到植物或是僵尸上去,爸爸更是说我,现在满嘴除了“妈妈,僵尸......妈妈,僵尸......”就没什么别的好说了。

但是也有收获,比如我现在可以很熟练地算出25+25=50,因为一朵阳光是25分,我在焦急地等待积满分数以购买植物时,学会了算账。我还知道一个玉米加农炮需要700分,是两个玉米投手(100+100)再加一个500分得来的,很贵,而且虽然玉米加农炮的爆炸威力很大,但是因为占了两个位子,那一排的攻击力就会差一些(没地方种射手了)。我还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说,向日葵要种在后面,不能种太多,也不能种太少,太多了占地方,浪费分数,太少了没有足够的分数去购买植物;攻击性的植物(比如豌豆射手和小喷菇)要种在合适的地方,太靠前容易被僵尸吃掉,太靠后又挤占自己的空间;强力的射手虽然好,却不是一开局就可以选用的,因为这时候没有钱(分数),只能先买便宜的、基本的射手,等每条线的基本防御都布置好了,才能考虑加强。还有很多心得,不能一一说了,要不就写得太长了。

网上说,植物大战僵尸是一个策略游戏,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觉得游戏也有它好的一面,是不是?

素描教学得与失 第8篇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规律,视野

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来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 一个以单色为特点的画种, 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我们通常将它与“彩画”相区别, 彩画作品中表现的是彩色物象, 而素描却是要将彩色物象描绘成一种单色物象。素描, 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基础科目, 绝大部分学习美术的人, 都是从素描开始的。早期的素描教学, 是在古代的一些绘画作坊里, 师傅教徒弟们如何把握对象在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这个时期的素描是以线为主的, 不太追求厚实的体量感。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出现了促进艺术交流的“美术家协会”、展示美术作品的“艺术沙龙”和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学院”, 素描的教学体系也日臻成熟, 并或多或少地延续至今。我国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 是由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美术先驱们引进并发展起来的。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 素描分为写实素描和写意素描。写实素描尊重客观实体的特征。写意素描则强调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从表现手法方面讲, 素描分为以结构素为主的素描和以明暗为主的素描。素描是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 除了色彩方面的内容外, 素描包含了绘画造型艺术的一切基本法则、规律和要素。因而, 对造型的基础训练来讲, 素描可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内容。素描是绘画领域中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 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写实素描帮助我们解决造型艺术中诸多最为基本的问题, 告诉我们如何画出你所看到的东西。也可告诉我们如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感人的画面。如何使没有素描基础的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是职业院校素描教师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素描的教学体系在几百年前就已成熟, 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大批画家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出非常好的素描来。但当代的学生在学习素描的同时, 还承担着繁重的文化课压力, 不能全力以赴;许多学校处于偏远的乡镇, 孩子们很难看到一些好的美术作品。因此找到一套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已成为美术教师的当务之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 其教学的路线很明确: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 而是具备一定造型能力与艺术鉴赏力的设计人员。在练习的安排上从结构素描到明暗素描, 中间穿插一些专项训练, 以加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识;课程的设置应循序渐进, 都是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 再到石膏人像和人像, 为了加强学生对造型原则或规律的理解, 许多教师会对这个次序做一些反复性的安排;当学生的素描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时, 有些教师还会开设设计素描, 完成由写实素描向创意素描的拓展。就训练的形式而言, 主要有教师的讲授、示范、提问和讨论, 学生的临摹、写生和默写等。每次进行课题练习, 教师都应先讲课, 再作示范, 接着学生练习, 然后讲评作业, 结束练习时作出总结。笔者在长期的素描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以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 缺乏较为严肃的课堂秩序。

素描课教学不像文化课, 同学们可以集中在教室有秩序地上课, 而是在画室分组围绕静物进行练习, 或集中进行讲评。授课教师也大都认为练习的过程不应该过于压抑和约束。其实学生还只是一些孩子 (中职或高职刚入学的新生) , 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并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就造成了学生练习时的自由散漫, 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对课堂纪律进行约束。

2. 部分学生学习素描缺乏足够的热情。

其主要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素描不是出于浓厚的兴趣, 而是为了完成学业, 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来自卡通画或水墨画, 而老师却让他们长期画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等“死物”, 这使得学生们的兴致全无, 不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题上;沉重的文化课负担还可能使性格“叛逆”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不能持续、长时间坚持练习。职业院校开设的素描课普遍不够连贯, 往往每周三次课, 每次1.5小时, 开设一至二个学期, 不能集中时间、长时间练习, 知识积累零散, 长期作业较难展开。这就造成了学生某次课绘制一幅作品, 下一次课再重新开始绘制类似的作品, 容易陷入简单重复而难以有质的提高。

4.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往往摆脱不了“前认识”带来的惯性。既没有积极思考、仔细琢磨, 也没动手尝试;被美丽的言辞所迷惑, 断章取义, 只理解了几个点, 没有延伸为线、拓展为面、整合为一个体系;过于迷恋那种“很顺手”的手感和很潇洒的线条, 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理性都被这种感觉麻痹了, 意识到了问题还“舍不得”改;不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要求作画, 这样学生对较新的知识和不同的作画理念就不容易接受, “你还是原来的你, 没有太多改变”。

如何改善职业院校素描教学的短板, 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心态, 积极教学。我们应将素描教学当成同学们发掘自我潜能、展望艺术人生的过程, 老师与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 应该更注重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能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对素描学习而言。所以, 教师和学生们要调整好教、学时的心态, 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走好每一步。

2.按照“规律”进行教学。这里的“规律”是指学习素描的步骤及要求。学生们在看教师作示范时, 重点要看他如何安排画面布局、如何把握作画步骤。物象安排在画面什么位置, 如何分割画面, 如何确定比例与轮廓线, 先画什么, 后画什么, 什么时候可以画明暗关系, 什么时候可以全面深入, 如何调整统一画面关系等。学生们练习时也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及步骤进行,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刻苦练习。

如果说学习素描时, 开始和结束需要天分, 那中间过程就需要埋头苦干。学习素描应先有量的积累, 才会有质的飞跃。否则, 学生们会连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都无从掌握,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无从接受, 更不要谈绘画的经验了。对于一些起步较晚、没有接触过素描的学生来说, 练习的强度要加大一些, 不断地临摹、写生和默写。

4. 拓展“视野”。

这里的“视野”主要是指认识的高度和宽度, 必须在欣赏、揣摩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到。一般来说, 学生们能理解了多少就能“看”到多少, 就也就能画出多少。有的学生不注意这一点, 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 总是在麻木地抄袭对象身上的线和颜色, 既没有比较、分析和揣摩的过程, 也没有主动寻找画面中的结构、明暗关系。“拓展视野”是要多找一些专业书籍认真阅读, 找一些好的作品进行认真分析,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这对处于基础练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它能打破你头脑中那些定性思维的局限, 以汲取新的养料, 拥有更深远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第9篇

带领着一群天真浪漫的初中生学习语文。但不久就发现,我轻松放任的教学方式虽然看到了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课后与孩子们玩成一片的其乐融融的景象,但并没有让我的教学成绩也同样的光彩照人。原因在于我忽略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差别。高中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有着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追求,相对有着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着思想引导作用。而初中生,尤其是初预、初一的孩子,相对的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老师在其中除了发挥引导的作用之外,最重要的还要发挥掌控和监督作用。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和维持方面都必要有严格的要求,完善的规范,老师更是要在的关键的时刻作好严格的把关。所以放任自由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适宜初中生的。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导致与学生的关系相对会更加的密切,这本应该是件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过于频繁的接触,使师生之间失去了一种“距离美”,老师也因此失去了该有的严肃和庄重。所以现在明白师生之间还是需要保持一段适宜的距离的。

失,另一点还表现为“本末倒置”。这里的“本”指的是教学,这里的“末”指的是作业。每天埋头批改繁重的作业,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学生做得多,做得累,也做得乏,老师改得多,改得累,改到后来确不见效果。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批改一些重复、琐碎的作业上,用于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文本研究的时间显然就少了。课上的不深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做再多的作业也是“无用功”。所以,现在知道,作业不是求多而是要求精。选择一两项作业重点做,重点讲解和分析,达到的效果可能要好许多。这也就达到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师教学模式上不断的寻求改变,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灵活多样的变化,如: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创设情境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采用启发诱导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采用讨论探究法,训练学生自主释疑的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型学习,培养他们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授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就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是一首动听的歌,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把她抛向太平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種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不断的尝试,我渐渐的寻找的了教学的乐趣。

我相信“有得必有失”这句话,生活是公平的,稍有头脑的人都会在失败中找寻到成功的启发和经验。在放任自由的教学经验的失败下,我学会了严格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规范。我也相信“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也明白了课堂的轻松活跃不是放任自由,在培养学生喜爱语文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启发和引导,同样可以形成高质量高效率,同时又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

得与失作文 第10篇

得,获利的意思,或肉体或精神上获得利益时,你就得了,成功了:反之,便是失。

有时,会想,我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呢?但转念一想,就会觉得或许我们那样做,或许会损失另外的东西呢?命运毕竟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看来,我们的失何尝不是一种得呢?

我们得了什么呢?

得了一股只有经历失败后才可能有的成功。俗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失败而获得的东西不是永恒的,就算是永恒的,也不会是好的;只有历尽磨砺而获得的成功,才是永恒而又美好的。因为是正大光明努力得来的,所以是可贵的,比起那些利用手段而获得的“得”,是龙与虫的对比,就算那虫再大。

有时,会想,我当时还好没那样做。但转念一想,就会觉得或许我们那样做,还会得到另外的东西呢?该得的毕竟还是要得的。这样看来,我们的得何尝不是一种失呢?

我们失了什么呢?

得与失作文 第11篇

娘家妈说,把孩子留在新疆,你回南京工作!婆家妈说。把孩子留在泰州,你回南京工作!老公说,你要多为自己考虑,不能只为孩子而活!可是一想到孩子不在自己身边,我的心如绞痛,凌晨三点还一直在掉眼泪!最终我还是决定带着孩子回南京,陪伴她直到她上幼儿园我再去工作!

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真的是战胜了自己的自私!如果我只为自己考虑,我真的会过得很轻松!我既可以经济独立又可以睡个好觉,每天不用围绕着锅碗瓢盆,还能和老公到处旅游过二人世界!并且用足够专注的精力去努力工作追求自己的事业!

想到我的一生回首往事,不让自己后悔和留下遗憾,我还是决定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即使再次工作又年长了两岁,工作不占优势,可是终究还是能够找到工作的,而孩子的成长,错过了一辈子都弥补不了!我不想让自己后悔,因为在我心里,孩子比工作重要!

得与失作文 第12篇

得和失,究竟是什么—有人说“得失 是一对孪生兄弟,失和得永远的是并存的。” 还有人说“失和得,是一对冤家无论,在什么

 

得和失这两个孪生兄弟 ,你可以谁意选择。“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不明白 得和失是什么 意思。

当你在 是,你心里一定想着”这次 我一定会中奖“这是你是想这 —得。但你别忘了 ,与这共存的还有失。 当你给灾区捐赠了钱时。你看 似失去了 ,但其实不然 ,与之共存的还有得 。你失去的看似是一大部分但你得到这远远超越了这些。

畅谈审计过程的得与失 第13篇

关键词:审计,问题,对策,注意事项

一、问题的阐述

国家投资的大型建设项目,一般都要经过国家审计的审核,确保资金在正常的渠道流通,本人参与了溪洛渡项目的国家审计,在与审计的接触中所感与同行分享。

二、根据标段特点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变更

本标段为场外交通项目,主控工程为特长隧道,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分别穿越了煤层段、、岩爆段、岩溶段、特大涌水段等多种地质灾害段,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因而在合同投资方面较原合同增加的比例较大,隧道工程因而成为审计审核的重点,重点谈及隧道部分的变更。

根据标段的特点大致将我标段的变更分为以下三类:

1、结构性变更:以会议纪要、变更设计通知、技术核定单齐全。

以围岩变更为例:在变更时,首先四方现场踏勘确定围岩类别,支护参数,后经设计出示确定支护方案的变更设计通知;对于结构变更在10万以下的项目,经施工、监理、设计、业主方确定,可以采用技术核定单的形式,以现场监理核定为主,经四方逐级确定,效力等同于变更设计通知。

2、实际补偿性变更:会议纪要齐全,但无变更设计、技术核定单的变更。

以抽排水台班为例:实际发生的抽排水费用,远远超过投标报价时隧道开挖中所含的抽排水费用,此部分的超台班排水费用,施工单位本身是无法承担的,多次与业主沟通,经多次业主方专题会议纪要,此部分的变更作为补偿性变更进行处理,处理措施采用实际抽水台班与投标时开挖中所含的台班进行作差变更处理。

3、合同补偿性变更:以合同为基准,业主方专题会议纪要为依据。

以允许超挖回填为例: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隧道的开挖计量以实际开挖断面加允许超挖断面为计量工程量,进行计量,回填以技术条款中规定的在允许超挖范围内给施工方进行结算,经多次与业主方的沟通,后补偿给施工单位。

本表段的变更主要为以上的三类、其中的二、三类变更做为审计审查的重点,第一类变更主要还是大致的进行查看。

三、审计针对不同类型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以上的三类问题:审计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及我方的不同对策如下:

1、针对2.1的问题,审计重点还是核对施工图及变更设计图工程量是否有出入、纪要、变更设计通知是有支护参数矛盾的地方,重点要求施工方说明变更理由及提拱相应的证明资料

以我所接触的以煤系地层为例:a、某段煤系地层的支护参数,纪要与变更设计通知有相矛盾的地方,在纪要中并未指明,此段煤系地层受否在衬砌中掺加气密剂,在变更设计通知中也未提及,因而审计方认为此段变更,依据合同条款应为施工方自己承担的部分,不应予以变更费用,我方经仔细核对,确定如下的证明资料:

(1)依据煤系地层施工的的常规,常规的支护参数(Ⅱ、Ⅲ类煤系)在衬砌中掺加气密剂目的是封堵瓦斯,这属于施工常理,无需在纪要或变更设计通知详细提及,纪要通知中只需提及属于煤系地层即可。

(2)我部提供此段施工资料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记录了此段施工的参数及气密剂的掺量。

通过以上两段的证明资料,审计方同意了我方的证明。

2、针对2.2的问题,抽排水的变更为重点审查对象,审计重点问题罗列:a、出于投标风险:依据技术条款的规定,对于可能出现的大的涌水,施工方在投标时已明确采取相应的措施(超前地质预报、超声波监测、红外线探测等措施),此部分补偿属于施工风险的问题,应由施工方承担,立项不成立b、补偿抽水台班与监理日志、施工日志三者相互验证,是否相互匹配(包括随机查看时间段的涌水量与钢管数量、钢管平面布置图是否相互对应,施工日志中是否记载有相应的水泵台数与签证的台班对比),电费的验证(依据水泵的功率、消耗时间进行电费的测算,查财务的电费发票情况)c、停电期间如何继续抽、排水提供证明材料d、隧道贯通后继续逆坡抽水2个月的原因(本隧道为0.58%向隧道出口方向的单面坡),为什么不顺坡而下?解释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我部回答如下:

a、对于出现的特大涌水,属于施工中不可预见的特殊地质缺陷,远远超过了投标承诺及施工方自身承担的范畴,并非我方未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在原设计中提供发生涌水的几段围岩,从施工图中并未发现属于不良地质缺陷的地段,因此依据合同条款:“风险共担”的原则,应按照多次专题纪要的讨论意见进行补偿,补偿的理由是充分的,审计方最终认同补偿立项成立。

b、台班的核实,经核定,监理日志、施工日志中记载的台班与变更资料中监理现场签证的台班相对应,台班发生情况是属实的;审查电费时,根据水泵的功率、台数及工作消耗时间计算出总的耗电度数,因财务帐发生的电费为进、出口每月所有工点消耗的总电量,不能单一的验证抽水台班单项发生的电量,我部提拱的财务电费发票,经核实大于(水泵抽水台班的电量+按照08定额单位工程量定额耗电计算最终完成工程量的电量),财务事实证明此部分是属实的,侧面验证了水泵台数的合理性,后继续审查水泵的数量、采购发票。厂家调查,证明发生项目的属实性;随机查看时间段的涌水量与钢管数量、钢管平面布置图与施工日志中是记载的水泵台数与签证的台班对比,核查结果是一致的。

c、停电期间,我部在进口备用了一台300kw的发电机,保证隧道24小时不间断抽水,根据水泵额定功率,隧道进口最多可以带动13台水泵,证明了停电期间抽水台班签证的合理性。

d、隧道贯通后,以常规的思考模式,隧道出口因顺坡,水可以从出口顺坡排出,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受围岩裂隙水、承压水等多种水系的影响,隧道内的水常年不断,隧道内的涌水量全年平均在3~5万m3/d,(有成勘察设计院的水量测量资料),而且隧道贯通后,出口的仰拱、路面未施工完成,施工采取半幅沙袋围堰的方案进行(附相关的影响资料证明此部分的施工),后审计认可。

通过以上关于抽水补偿的证明:我感触颇深,对于金额大的变更必须保证多方资料的相互验证,方可通过国家审计的认可。

3、针对2.3的问题,审计重点查看隧道实际开挖断面、开挖施工原始施工记录、评定资料三者的相互验证,发现其中的不符之处解释如下:允许超挖回填变更中测定的断面,为隧道爆破开挖后原始施工的断面(实际开挖断面),依据此断面进行允许超挖、回填的变更及补偿(实际补偿的超挖、回填为允许超挖范围内的超挖、回填),施工中超过允许超挖范围的超挖及回填施工方自行承担;施工原始记录中记录的超挖量为补喷合格后的断面(因任何工序都需要进行评定,对于未合格的工序经过缺陷修补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实际开挖断面、原始施工记录、评定资料三者不相矛盾,经多次讨论,审计认同我方的观点。

四、后续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国家审计:对于再从事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启示,我结合自身感受综合了以下几点(从审查角度进行阐述):

1、工程技术角度

a、原施工图工程量、变更施工图工程量(精确到细部图的结构尺寸,比如隧道水沟的盖板、侧壁等)必须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及监理现场签证的工程量;依据现场地形施工的措施参数,必须附监理量测资料、施工图中发现结构尺寸有矛盾(细部图与大样图)、结构尺寸的工程量给定有误,必须尽快找设计进行澄清,否则依据技术条款超设计的工程量(无设计指令)的部分是由施工方承担的。

b、对于发生变更措施的项目:变更支持文件下发后仔细查看会议纪要、设计通知、技术核定单是否有不相符的地方,如有矛盾之处,向业主、设计、监理指出,提出更改措施或是重新发文。

c、对于未发生的变更项目:但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常见的是边坡防护、挡墙顺接),对于实际施工超过原设计的部分,必须经业主同意,四方现场核定,并且附施工图示,否则多做的工程量,依据合同是不予核定的。

d、方案合理性的推敲:对于常规的施工方案只需依据其合理的施工即可,对于大型施工方案,最好要方案之间的必选,从施工技术角度分析,施工方便易操作为宜。

2、工程经济角度

a、合同变更成立的依据:依据合同技术条款、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立项是否成立,依据技术条款中上报的依据进行上报,主要是针对一般的结构性变更。

b、对于合同歧义的问题:需与监理、设计、业主的多方沟通,经多方论证,无异议,方可变更上报,变更中支持资料的“完备性”是事后审查的重点,多方资料的相互验证。

c、新增单价的问题:合同单价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新增单价尽量套用原合同类似项目单价(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类似即可,不需完全一致),否则事后审计会抓住类似单价不放。

d、变更中新增单价的分析:人、料、机最好是套用目前市场比较成型的国家定额消耗标准,人工采用市场的人工、材料采用实际购置材料的综合单价、机械套用定额消耗,其他费用按照投标的取费标准进行,工程量变化较大的细目尽量不要随意的更改定额消耗。

工程技术角度与工程经济角度为审计审查单独成立的实体项目。

3、物资、材料、试验方面

a、此三方面不单作为审查的重点,只是作为工程施工配合,尤其试验资料是否与施工资料、变更资料相对应。

b、对于工程材料发生比例较大时,材料的进、出库料单;材料的动态报表是审计审查、复核工程材料的重点,当月发生在动态报表的数量必须大于实际发生的数量。

c、对于特种材料(气密剂、水玻璃)之类的,试验抽检频率,材料检测频率也作为审计的审查重点。

4、财务方面

a、作为审查的单独体,往往作为审计审查的重点。

b、主要材料的财务进账发票、往来账目,必要查看银行往来的日记。

祸与福,得与失 第14篇

对于中国来说,甲午战败是几百年来不曾有过的奇耻大辱。此前的中国,虽然也曾被西方国家打败,但英法毕竟属于西方,而此次的日本,几十年前还是中国文明的小学生,仅仅几十年,学生打败了老师,而且输得那样惨,中国的军队几乎没有在任何一次战役中取胜;先前被视为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竟然龟缩威海卫港湾不敢出战,被日本海陆夹击,全军覆没。

战后,中国如约向日本支付了巨额赔款,割让了台湾及澎湖,放弃了最后一个藩国朝鲜。不过,此等奇耻大辱、巨大损失,并没有让中国就此沉沦。正如中国圣人一再告诫的那样:知耻而后勇,失败乃成功之母。中国在擦干了血迹、眼泪之后,沉痛反省,发自内心反省此次失败。

向强敌学习,这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一个特点,中国并没有因为被日本打败而责怪日本,在1895年开始酝酿的维新思潮中,朝野各界不约而同意识到转身向东,学习日本,走进维新时代。即便先前比较保守的翁同龢,经此一役,也深刻意识到“旧法实不足恃”,中国“不变法,不大举,吾知无成耳”。所以当《马关条约》还没有履行时,翁同龢就开始与盛宣怀、胡燏棻、伍廷芳等新派人物通信讨论如何改革户政、兵政、工政以及创设印花税、银行、邮政、铁路等事项。这些事项,在先前几十年,一直有人呼吁、建议,但朝廷自信满满,根本不愿理睬。现在情形不一样了,中国在失败之后转身,已经没有那么多的阻碍力量了。

一场失败的战争反而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这是先前那些不主张开战的政治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近乎举国一致的共识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变革。实事求是说,1895-1897年这几年,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诸多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

在政治上,以日本维新路径为导向,中国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确立发展方向,允许各地进行地方自治的试验,仅湖南,就在那短暂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治上的另一动向是允许结社,允许组党,开放甚至鼓励扩大言论自由与言论空间。自强学会始,几年时间,各种各样的政治组织、学术组织遍布各地,民众的自治意识、“群”的意识、自治能力都在实践中获得极大提升。至于媒体,先前几十年不死不活的报章获得了新生,康有为的《万国公报》、《强学报》,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严复主笔的《国闻报》,只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就打开了发展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引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军事是中国在甲午年间最大伤心处,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朝廷就听从外国人的建议,从头开始,训练新军。战后,中国依然没有放弃重建军事体制的目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确实重建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军,并有了全新的指挥系统。

经济是中国与日本在甲午较量的基础,先前几十年的自我吹嘘经过实战检验犹如泡沫。战后,因《马关条约》的约束,中国不得不同意国际资本自由进出,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是中国经济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先前几十年没有力量修筑的铁路迅速完成了,祖先留在地下的矿产资源,也因国际资本的进入造福于社会。

至于文化教育,在甲午后也获得了巨大改变,几十年来争论的科举制度改革渐渐获取了基本共识,1898年因新教育大规模兴建让科举取士不再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合算的留学成本更让科举取士成为制度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终结的命运。

日本:从胜利走向失败

甲午后的中国维新运动以日本为摹本,为榜样,日本也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战前很久,日本一直期待与中国共同进步,期待就近分享中国发展成就与市场。当中国刚刚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时,日本就派员请求像西方国家那样与中国建交、通商,互派公使。然而中国在很长时间并没有同意这些要求,直至1871年,中日两国方才有机会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立国方略是走向世界,与欧美诸强竞争;中国洋务运动基本方略是富国强兵,逐渐地有限制地开放市场。中日两国具有无法回避的利益交集,日本走向世界不能不借道中国或中国的势力范围。可惜的是,中日最后还是非常遗憾地选择了战争,新兴的日本在甲午一役脱颖而出,让世界刮目。

中国的维新运动以明治维新为蓝本,日本朝野也对中国的维新运动给予关切及力所能及的支持。在1898年春夏,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下野,迅即通过外交渠道安排到中国“旅游”。如果仔细分析伊藤访问中国的资料,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自光绪帝以至庆亲王、李鸿章、荣禄等内外大臣莫不以伊藤博文为“维新导师”,虚心听取其改革建议。

但是,日本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着内在的危险。当年日本的发展战略就是外向型的,对领土的扩张是有需求。那时正好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之际,很多土地都没有主人,也不存在现代国家的概念。所以,日本形成了一种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的近代殖民意识。

甲午战争后,日本向清政府索赔大量白银和土地,清政府基本满足了日本的要求。日本由此变得越来越贪婪,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看到一则资料说,甲午后日本将90%以上的中国赔款用于发展军需工业,大办工厂和银行。1896 年,伊藤博文内阁制定10 年扩军计划,扩军经费的40%以上直接来源于中国的战争赔款。

上一篇:国际汉语教师下一篇:中学开学班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