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31

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1篇

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按照市委党校的要求,本人对××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如下:

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加大了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服务力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范文版

权所有

(一)私营企业已占该市经济主导地位。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844户,资产总额6.2亿元,从业人员1.84万人。2005年,私营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32;私营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4.7亿元;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4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78.7。

(二)私营企业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该市的私营企业来源于改制、招商和自然形成三个方面。改制为私营企业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营,艰苦运作,一些企业实现了新的跳跃式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化工有限公司,投产还不到两年,仅2005年上缴财政的税金就1111万元;××啤酒有限公司发展迅猛,2005年上缴税金930万元;××冶金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年纳税额由改制前1996年的3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31万元。自然形成和招商引进的私营企业普遍良好,象××*制衣有限公司、××××管材有限公司、××应用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显示出了勃勃的发展生机。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在该市已初步形成。金属冶炼制造业、酿酒业、服装加工业、塑料制造业已成为该市的四大支柱产业。

(三)私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能力,××*、××*等企业,纷纷从全国各地引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据初步统计,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200多人,这些人才的引进,提高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档次,增加了企业活力。××、××*等企业引用了“目标成本考核制”、“成本包干制”、“千分考核制”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主动寻求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令人振奋,迄今为止,该市先后有42家私营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

××市私营企业发展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特别是有些企业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问题依然不少,而且有的已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桎梏。

(一)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贷款难。在企业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中,贷款难、流动资金短缺是首要的困难、关键性的问题。1996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原企业欠贷问题解决得不够妥善。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互补性。该市工业重工业与工业的比重为1:1.1。从表面看分配比例近乎合理,实则不然。首先,重工业与轻工产品不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重工产品以轴承、汽车轮毂、冶金机件、钼铁为主,轻工产品以针织服装、塑料制品、酿造业、制药业为主。其次产业内部也不能相互衔接,相互依存。例如泳装业大量面料全部从广州等地购进;针织厂织出棉布、化纤布等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往西柳市场或转口国外。

(三)规模经济发展不足,运行质量不高。表现在企业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产值合计仅7.7亿元。全市总产值42.3亿元,仅相当于外地大型私营企业一家的产值。大部分企业处于略亏损或微利状态,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普遍偏低。使企业的信誉度下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四)出品产品少、档次低。该市工业出口产品主要有针织品、泳装、轴承、汽车轮毂、钼铁、皮装五类。其中泳装、皮装、针织品主要出口俄罗斯,轴承、钼铁出口美国,年出口交货值4.7亿元,仅占总产值的11.1,其中自营出口3.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8,占总产值的7.5,其余大都转口。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仅为30户,占企业总数的0.5。出口产品档次偏低,在国外进入的也只是中低档市场。

(五)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在企业改制时转为私营企业的大都组建了有限公司,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并未真正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组建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也未真正运行,自然成长起来或后引进的私营企业更是如此。这种管理,增加了主观臆断,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出现了人才断层,特别是实用技术型人才十分缺乏。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岗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影响投资者信心。一些执法执纪部门仍然存在着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存在着厚此薄彼、以罚代管、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不严、不公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域外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到企业检查和处罚的现象有增无减,造成了本级与上级重复检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耗费了企业领导大量宝贵时间,破坏了××的发展环境。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培植税源、安置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兴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我们应以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认识、更新的观念、更大的热情为私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入世为私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该市的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所以入世后的形势是利大于弊。在四大支柱产业调整上要趋利避害。第一,金属冶炼制造业,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高科技产品比重。开发产品以高精度轴承和精锻粉末冶金连杆为主。第二,酒水加工业,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白酒有以营养型白酒开发为主,啤酒要壮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饮料要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做深加工文章。第三,塑料制造业,要大历程开发生产国家推广的大口径塑料波纹管材。第四,针织服装业要上规模,上档次,争占国际、国内市场。要努力打造兴城泳装品牌;要抓好针织、印染加工区建设,形成纺织、印染、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要鼓励、扶持一批重点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私营企业也要在世贸组织游戏规划下参与公正的国际市场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政府的扶持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企业的好与坏,关键还在于自身,没有好的企业素质将难于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炼好内功,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塑造诚信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技术创新。把技术开发作为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切入点。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加速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联合。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要加大以科学管理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重点的企业管理经验的推广力度,加强企业的成本、资本、质量、生产和营销管理,推进以建立基本秩序、基本管理制度和基本信誉为重点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从企业的内部到外部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体制特点的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构。在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企业中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开发自己的管理软件。争取到三年内所有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

(五)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私营企业发展环境。能否使广大私营业主心情舒畅、信心十足的创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企业服务的力度。要完善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私营企业发展上,该市制定了一些政策,但与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还不配套,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对此,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一,应建立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有必要从财政拿出500—1000万元资金作为资本金,成立贷款担保中心,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引导银行增加对企业的贷款额,逐渐形成一个顺畅的融资渠道。第二,应建立企业咨询中心和服务中心,增加为企业服务的方式、方法。咨询中心应以外聘为主,针对问题,请有关专家、专业公司为企业提供经营策略。市场营销、投资决策、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中心主要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尽快推进各种新兴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三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依法行政。有必要加强执法情况检查,发展问题严肃处理。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中饱私囊现象。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而又公平的发展环境。

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2篇

4、努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力争10月份挂牌运行;加强县、镇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积极扶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逐步扩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及时组建“县专家服务团”,积极推行“对标管理”“精细化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普遍提升。合理引导非公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继续推行成本、资金、质量、安全等基础管理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堵塞“跑、冒、滴、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各类规章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健全企业监控体系,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6、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目前县农行为企业融资18630万元,工行为企业融资万元,信用社为企业融资389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向驻金融机构上级推介,适时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对接会、签约会,努力协调驻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争取下半年增加贷款额度1.2亿元,积极督促、协调邮政储蓄银行给鑫海矿业、秦华贸易签订的融资协议得到及时落实,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加强与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的联系,协调解决超顺铸业公司、万禄工贸公司、天盛矿业公司道路、河堤修建问题;加快和电力局联系为隆泰石墨矿、岩湾石墨矿、南方矿业和嘉陵再生资源利用等企业解决用电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3

党的报告指出: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发展应该以哪一方面做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定位呢?项目建设作为未来区域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唯一的支撑希望,本人按照全县党的群众路线调研要求,以工商产业项目建设为主题,于近期集中精力走访重点单位,通过深入调研、听汇报、实地考察座谈、广泛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并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重点项目建设,结合我县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完善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现将此次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提出一点个人拙见供领导参阅。

一、我县工商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等各项战略,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调度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项目建设规模成倍增加,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全县产业发展基础,拉动全县经济即期增长和积蓄发展后劲,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重点项目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重要性更加突出。如“十二五”以来,我县工商产业共累计实施项目建设45个,完成投资6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20%,年均增长46.2%,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3%,保证了GDp13.1%的平均增长速度。三年来,年均工商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了50%,人均投资赶超到全市的平均水平。

2、摸索积累一定经验,化解了各种新问题。随着重点项目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建立起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项目单位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市领导挂帅推进、目标任务分解、定期调度例会、开调度单整改等成体系的调度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力度进步加强。但同时,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也是焦点难点问题和矛盾多发地、集中地,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及其他综合承载压力加剧,尤其是重点项目一些土地、资金等要素获取的难度也同样加大。

3、项目推进机制激发了新的活力。创新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分行业、产业组建了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领导与部门包抓责任制,每个项目各有一位县级领导同志挂帅,主要依托一个部门成立,多个相关部门参加,以这种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实行大项目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0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县级重点项目,对在建项目、拟新开工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地整合领导力量、工作力量,加大了推进力度。一批新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县,其中,龙源风电项目、六万吨铸铁配件项目、三十万吨过磷酸钙项目建设。1-6月份,全县工商新开工项目1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完成年计划49%,为近几年进度最快的一年。

4、项目建设的思路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一是标准更加务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县、建设幸福县这一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最终实现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双增加”,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凡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项目、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上,凡“赔钱赚吆喝”的事坚决不办。二是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在科学进行产业规划、项目策划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的全球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规律,积极开展双争取活动,组织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整合部门、企业、园区的资源,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开展专业招商;选择重点地区和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蹲点招商”、“敲门招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年西洽会“双对接”活动,共对接项目6个,投资总额19亿元。三是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注重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引导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购并联合、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资合作,既引进了新的技术、新的资金,又促进了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如,三合磁铁选矿技改项目达产后,将成为我县铁原料第一大生产基地。中苑黄金采选项目、石材产业园建成投产,将成为目前西北技术领先的技术研制中心和出口基地。

5、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度实现新的提升。成立的项目包抓责任制和考核体系,既是一种领导方式和推进机制,更是推进产业招商,提升产业聚集度的重要举措。坚持把上大项目与培强产业结合起来,无论是原有企业通过内部挖潜、横向联合、技术改造、战略合作等多种途径上项目,还是新引进项目,都重点围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的集群发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对于打造工业、商贸产业高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必将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6、项目建设为加快富民强县进程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全县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力推进,既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还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工商产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策划储备不足。突出表现为部门对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不重视、不主动、不细致,很少提前3-5年对中长期储备项目进行策划、筛选、论证。从“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储备情况看,虽然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开展了两轮“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的提报工作,但目前汇总的策划储备重大项目只有23项、投资仅35亿元,与测算的“十二五”期间300亿元投资规模有较大差距。从争取中央和省市投资项目情况看,不少时候是我们及时了解到了国家、省市扶持政策,但由于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不充分,手头没有项目或者没有成熟的项目,只能临时拼项目、找项目,往往在短时间内拿不出符合要求的项目(包括项目的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审批立项等具体材料),而无法获得上级资金扶持。

(二)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部分列入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项目因在项目选址、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建设条件落实、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致使项目列入计划后因无法实施而取消投资计划。二是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初步设计时对项目建设条件、使用功能、整体效果等方面考虑不周全,对主要建设内容、工程量清单等测算不准确,造成工程开工后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过多。三是项目概算编制不全面不细致。部分项目在编制投资概算时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中仍只考虑了工程建设费用,而土地补偿、拆迁等费用未计入投资概算。一方面是超概算问题时有发生。

(三)项目建设管理监督“多位一体”。主要表现为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责权不明晰,这点在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尤为明显。在多个领域存在着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三位一体”的现象,这些单位既是项目建设单位,同时也是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督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运动员,项目监督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四)项目后期管理相对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不及时。二是少数项目竣工验收后结算不及时。三是项目投入使用后未开展后评价。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营一段时间使用后,全面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经验与教训等,是不断总结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政府投资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县各类项目都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五)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素制约方面,一是土地制约。突出表现为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土地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过长。二是资金制约。我县项目多元化融资渠道还没有形成,项目融资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项目融资难度加大,小企业及新建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环境制约方面,另外,项目前期工作周期过长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本身就相对复杂,项目建设申请办理立项审批、规划许可、土地征用、土地权属登记、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手续,涉及规划、国土、建设、发改、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另一方面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协调配合不够和项目建设单位不了解手续办理常程序的主观原因,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甚至出现项目手续不全即开工建设的现象。

三、工商产业项目工作对策与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座谈考察和讨论分析等,调研组同志共同认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针对当前日益扩大的管理规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等原因,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重视不够之处,应该有序梳理逐一加强和完善。从当前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角度上看,初步提出以下三个需要突出重视及解决的重点及难点方面的问题。

1、必须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财源、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能够引进大量资金,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一是继续强化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没有项目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大项目大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可持续发展就要大打折扣;项目不落地,再好的规划和蓝图都是水中望月。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把推进项目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不断扩大投资,改善民生,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切实加强项目策划储备。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充分考虑平阴发展实际,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具有资源、区位等传统产业项目,又要“无中生有”,抓紧提报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高新技术和现代新兴产业项目;要着眼于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谋划一批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项目。对条件成熟、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要聘请县内外知名专家组建工程咨询专家库,评估论证项目规划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提高重点项目策划的水平与质量,并协调争取进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规划盘子,以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支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连续增长。建议设立重点项目策划基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规划可研编制、资金争取等必须把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坚实保障。一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完善指挥部的领导体制,实现行政推动和市场主体的有机结合,是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有效组织手段,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有效体制机制。要继续坚持领导小组领导、县政府主抓、指挥部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完善和改进,实现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统一指挥、协调沟通、高效运转,确保工作的实效。二是切实明确落实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各指挥部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任务,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参与包保的领导同志要按照责任分工,深入项目单位进行督导,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各责任部门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方位、全过程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调度考核。及时召开各种形式的调度会,跟踪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协调解决,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3、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县级领导包挂”责任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指挥部、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报告通报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严工,对未开工项目抓督查,推进项目开工,对意向项目抓跟踪,使项目尽快落实。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一是准确把握宏观环境。有关部门要认真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投资政策的前瞻性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二是创造良好微观环境。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乡规划、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市场准入条件要求的新上项目,要简化程序,及时办理,保障项目尽快开工。三是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要着眼长远,完善规划,加快水、电、路、绿化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软硬件条件和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格项目建设监控机制,对开工项目抓进度,保证如期完成。

必须把创新方式方法作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拓宽眼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注重引投资数额大的大项目,也重视引进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小项目;既抓好内资项目,也抓好利用外资的项目,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方面积极“走出去”,主动出击,上门招商;另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邀请外地有投资意向的客商来实地考察参观,增进了解,扩大合作。要鼓励本地企业结合实际,通过内部挖潜、横向联合上项目、技术改造上项目、扩大规模上项目、装备提升上项目等多种途径,着力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膨胀。要充分利用日常招商工作积累的信息资源,积极为本地企业牵线搭桥,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形成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坚持集中、集约、高效的原则,把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科学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益。

4、必须把突出质量效益作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基本遵循。坚持招商“选”资,在做大总量、提升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把能不能增加财政收入,能不能增加居民收入,作为评判好项目的重要标准,高标准策划项目、引进项目。特别是在项目策划上,要重点围绕发展优势产业、扩大园区招商、搞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开展项目策划,坚决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要从产业集群着眼,围绕拉长产业链和产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设立招商项目库。要高起点搞好重点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行业权威人士、高层科研机构参与指导或承揽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和骨干企业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3篇

一、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增加值年均增长16.9%,其中2009年增长18.2%,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至2009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35.36万户,其中法人企业12.44万户,个体经营户122.92万户。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 017家,亿元以上企业68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914.52亿元,比2008年增长42.5%。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向好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 900亿元、营业收入8 100亿元、利润总额6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4%、26%;实缴税金300亿元,同比增长25%;支付劳动者报酬390亿元,同比增长15%。中小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8%,规模以下工业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5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非公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 000亿元,同比增长29%。全省新增小企业、个体经营户1.8万户,新增从业人员16万人。

(二)地区分布基本合理

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的个数和营业收入中,关中占64.23%和75.48%,陕南占22.39%和10.94%,陕北占13.38%和13.58%,陕南、陕北比重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关中地区中小企业中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科技型农业、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较快。陕南地区生物医药、有色金属采选、林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陕北地区呈现后来居上之势,在交通运输、建筑与房地产开发、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成为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经济实力增强

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总资产6 57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 630亿元、利润总额699.9亿元、缴纳税金378亿元;增加值3 54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3%,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3 98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半壁江山”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非公企业进出口值47.88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7%,比2008年提高5.5个百分点,连续3年超过50%,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其中,有25个县(市、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为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16%、66.05%和32.7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60%。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6.25%、51.03%和42.72%。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陕西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由普查前的第19位提升至第17位,经济总量增加了463.26亿元。其中,以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到增量的95.89%,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到187个,聚集中小企业、非公企业10万余户,从业人员103.9万人。各类园区、集中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43%,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和县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4.7%提升到2009年的51.6%。

三是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工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各地围绕农产品和民俗工艺、日常用品的生产加工,大力发展粮油、食(果)品加工和服装、机械、家具、石雕、草编、泥塑、绘画、塑料、乐器、木器等家庭工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全省家庭工业发展到15.26万户,从业人员84.8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57.49亿元,比2008年增长20.8%。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 354.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63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9户,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成为扩大城乡就业的主渠道。“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数量年均增加2.66万家,从业人数年均增加18.61万人。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667.44万人,占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数的70%;比上年增加33.44万人,占当年新增就业总数的90%以上;32%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约占全省农村所有务工人员的60%。

二是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从2005年的33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77亿元,年均增长18.4%。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从2005年的5 565元提高到2009年的9 079元,年均提高878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中小企业、非公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三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投入主体。“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共投入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资金达27.16亿元,年均投入近7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8.84亿元,农村卫生福利事业2.89亿元,农村文化教育事业4.38亿元,小城镇建设7.32亿元,其他公益事业3.83亿元。

四是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乡(镇、街道办)271个;过亿元的村203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143个和73个。这些乡(镇、街道办),平均聚集各类企业136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村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人口不断增加,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带动了周边地区交通、商贸、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同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相关资金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合理安排支出,全省不断增加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和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中、省两级累积对中小企业投入资金约15亿元,其中:省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累积投入6亿元,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累积投入5 000万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机遇,把握中央政策和投入重点,争取中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达4.6亿元,项目1 251个,位于全国第六,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约8 000万元,有效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按照《陕西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要求,从2003年起,设立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该项资金总规模达2亿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市县两级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区)均已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资金,总规模达5.78亿元。眉县、府谷、平利等26个县区也相应设立了不同规模的县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贴息、技改、人才培训、表彰奖励等。

(二)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中小企业项目建设

关中地区支持以为大工业配套项目、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主,带动了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陕西奥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型汽车零部件及金属磨料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3 566.29万元,新安排就业50人,增强了为陕西汽车集团的重型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陕南地区以茶叶等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项目为主,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采矿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陕南经济的突破发展。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的富硒茶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扩建富硒茶清洁生产线2条,新建50吨冷藏室1个,完成3500亩茶园的有机转换,新建400亩无性系标准化有机示范茶园。项目竣工投产后,当年新增产值1 315万元,新增税收32万元,新增就业人员60人。陕北支持依托当地的煤、气、油等资源发展的能源化工项目和大枣、小杂粮的加工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长足发展。佳县众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竣工后实现销售收入1 230万元,利润260万元,新安排就业人员86人。

(三)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通过支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一批企业投入资金进行了技术创新,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2009年全省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73项,开发新产品282个,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陕西皇城玉全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砖瓦机械研发项目,建成年产达到100台套节能紧凑型真空硬塑挤出机的生产能力。2010年1月正式投产后就销售出23台(套),实现销售收入1 500多万元,出口创汇148万美元,上缴税金130多万元,同时,利用节能型成型工艺装备比同类型成型装备减少电耗30%。

(四)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约9 000万元,支持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体系建设。从2007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取部分市县,建设陕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小企业孵化平台,近年来支持了3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在全省64个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远程创业培训基地,初步形成创业培训体系,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1000余期,接受创业培训的超过25万人次。

三、制约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客观上讲,陕西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全国来看,陕西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建设西部强省要求看,还存在不小差距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够平衡

陕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上,从数量来看表现为“两少一小”,即企业数量少、骨干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从发展水平来看表现为“两低一少”,即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由于陕西属于内陆型经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比重较大,非公企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2009年,全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远低于浙江的73.5%和江苏的64.1%,也低于毗邻的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税收贡献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县均法人中小企业1 162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浙江的13.8%;县均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34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江苏的7.3%。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二)县域经济薄弱,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2009年全省县均工业增加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9%,是浙江的28.7%,重庆的45.8%。目前还有40个县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30%。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今后几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走在西部的前列,要求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5%以上,从目前发展形势看,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任重道远。

(三)产业层次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质量欠佳

一是产业聚集度不高,集群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园区个数仅占县域工业集中区总数的9%,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平均工业营业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8%。全省中小企业分散发展、重复生产的情况较为普遍,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及产业关联互补的明显效应。大企业在省内的配套率不到30%,对小企业的带动和催生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和县域工业集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比较普遍。全省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对小企业的带动和催生效应不明显,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多数地区企业聚集度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二是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据统计,全省法人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平均拥有专业技术资格以上人员6.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7%,明显低于江浙川渝晋豫等省市。不少非公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开放意识不强,管理粗放,创新乏力,创业容易成长难,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以来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对中小工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一些工业企业用工短缺、开工不足,部分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较低,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步伐不大,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初级产品居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难度大,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比重偏小。许多行业面临着关停淘汰限产压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现代企业数量少,有限责任公司个数仅占全省法人中小企业总数的23.7%。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特色产业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全省高新企业数仅占全国总数的2.45%;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仅占全国的3.15%;全省专利超过6 000项,但专用技术利用率仅4%。大部分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技术含量低,加工手段落后,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瓶颈制约突出,政策落实不力,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金融机构信贷门槛偏高,激励作用不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机制不活;加之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信用缺失,造成“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并存。2009年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8 322.8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57.11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89%,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浙江、江苏等省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高达34.3%、25.18%),与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很不匹配。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统计,2010年1—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 333.42亿元,新增309.51亿元,只占同期各类银行新增贷款的21.4%;小企业贷款额新增155.73亿元,仅占同期各类银行新增贷款的10.7%。据不完全调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银行贷款占企业资金需求量不足20%,自筹资金包括民间借贷约占65%,存量变现约占8%,股权融资约占3%,风险投资约占1%,其他约占3%。据此测算,中小企业实际资金缺口仍在千亿元以上。由于贷款难度太大,很多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将融资目标转向民间借贷等渠道。同时,银行规避信贷风险的问题并没有改变,而质押、抵押等方面条件还很严格,这对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难依然突出。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缺陷,担保资金规模过小,资本金补偿制度缺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担保条件过高,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在担保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上存在分歧,难以形成良好合作。非公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困难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

二是涉企服务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近年来,中央和省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法规,有的地方没有研究细化,缺乏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政策效用未能充分发挥;有的部门和单位职能转变滞后、办事程序繁杂、运作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损害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的情况仍有发生。一些领域和行业涉企服务水平低,对中小企业门槛高,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现象依然存在。在发展环境方面,许多企业反映仍不够宽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发达,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产业引导,创业者缺乏项目、技术等方面指导,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三是企业用地紧张。中小企业用地的审批手续比较繁琐,用地费用较高,用地紧张问题使很多项目不能落地,影响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也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性因素。

四、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素质

一是促进和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推行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造,促进家族式作坊式企业向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非公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

二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从境外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着力支持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支持企业培育人才。整合资源,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现有培训基地,力争在5年内全省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一十二三”人才发展计划。即:培养1万名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养10万名具有一定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培养2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30万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操作技能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

四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支持企业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体系。有重点地向有市场、有效益、带动示范作用大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倾斜,力争做到扶一个、强一个,逐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核心技术示范中小企业。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企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按照省政府制定的12大产业振兴规划和20大产业集群规划,主动配合,全面配套。扶持一批具有紧密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优先与省内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力争使全省大企业的省内配套率从目前的不到30%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10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中,支持建设10个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区,培育500户信息化推进示范企业,每年促进万户小企业入网。

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开放合作、开拓市场。采取财政补贴、降低展费标准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帮助中小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

(三)实行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促进特色产业壮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各类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坚持走园区化、集群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继续重点扶持100个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县域工业集区为依托,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协作配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配套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把县域工业集中区做特做优,并逐步向产业园区过渡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使工业集中区成为催生企业的“孵化器”,成为集约产业的高地,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中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实现率先发展。陕北要依托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寻找着力点和结合点,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实现跨越发展。陕南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旅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实现突破发展。

(四)推进全民创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

研究破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催生创办中小企业,着力培植市场经济创业主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县域工业集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初创企业和人员倾斜。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在软件开发、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大胆创业;积极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和易创业的传统服务业。继续抓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扶持模式(YBC),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方法,普及创业知识,提高创业培训成功率。成立陕西创业促进会,整合资源,凝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组成陕西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经验和导师服务。

(五)拓宽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动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激励、第三方担保、银行放贷,以及产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多元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方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格局。

一是拓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行业和服务领域,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新创的支持力度,整合资金,转变扶持方式,逐步拓展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扶持政策的惠及领域,要由个别领域、个体性优惠性向区域性、群体性普惠性方面转变;财政的支出对象,要由单一项目或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向间接扶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扩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的范围。

三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担保和再担保作用,逐步提高商业和互助担保机构比重,共同创新融资方式。促进担保行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金融支持计划,在全省贷款增量中增加投放中小企业比例,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以保证总量供给。推动各大银行成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机构,推出服务小企业的系列产品。

四是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责、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融资券,财政对融资前期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和扩展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凡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和实现再融资的中小企业给予补助和奖励,实现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目的。全力激活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发展各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五是安排资金通过参股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在县域工业园区建立20-30个小额贷款公司,丰富县域金融市场,搭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六)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研究制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争取在3-5年内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有关协会、促进会、服务中心、商会、合作组织的作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创业开展服务。

二是加快建立省级创业辅导中心和市、县级创业服务站,为各类创业者和成长企业提供辅导服务。组织专家顾问团,深入基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是研究制定“十二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加强与信息化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在全省培育一批信息化应用重点企业和示范企业。新建25个县级中小企业分网,实施万户小企业入网计划,为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及时、实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七)完善现行的财务法规,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认真清理现行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财税政策、制度、规定,完善现行的财政法规,进一步做好规税清费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开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课题组组长:周彬县

课题组成员:秦爱梅叶稳太王建青韩耕

课题执笔:韩耕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推动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是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陕西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以期进一步完善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中小型工业企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10-01

当前,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税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型工业企业“重要地位,弱势群体”的现状尚未改善,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笔者围绕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问卷调查、实地视察、座谈走访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劲头日益强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11户,从业人员5214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销售收入579.7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上交税金4.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49.1%、78.3%、12.8%和48.8070,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070,较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二、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尽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调整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目前,辽中县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是以传统的加工配套行业为主,在转机制、调结构等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同时,受国际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家不断调高资源能源价格,无形中也推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得该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2.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辽中县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缓解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县财力所限,专项资金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该县大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民间借贷作为首选融资方式,致使信贷成本不断上升,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受资源和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多为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稻米、饲料加工和食品酿造等)和工业产品配套加工类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制造类工业企业较少。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小,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

4.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规划建设的机泵阀、铸锻造与机加工业园,虽然为中小企业的孵化成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创造了条件,但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生产链条的拉动作用不强,众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仍然立足于为域外企业做配套制造服务,还没有在本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

5.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不强。中小型工业企业多数是从乡镇、集体或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多数为家族式管理,在外聘高层次管理人员上很谨慎,在股权融资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时也较为保守,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多数企业经营者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内部体制障碍,束缚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三、关于促进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辽中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型工业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副县级领导包扶企业制度和县直部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辽中县现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比较具体、实用,但是扶持标准还很低,建议县政府进一步研究分析该县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高扶持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建议县政府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集群内优势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世润重工、海泰泵业和艾克电缆等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和辐射更多的中小企业,形成推动集群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架。

4.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县政府充分利用该县作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重要发展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抢抓机遇期,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农副产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如白酒加工、肉牛加工等,打造品牌如寒富苹果、辽中鲫鱼等,努力提高企业效益;支持、鼓励制造加工类企业与大集团做好协作配套衔接,依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中小企业在调结构中,与“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当前新城、新市镇建设相衔接。

5.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建议县政府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建设,适当扩充担保机构资本金,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尽快在该县恢复和新建分支机构,并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包括厂房抵押、库存抵押、订单抵押、应收款抵押、实行企业联保无限连带责任制度等多种灵活高效的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贷款松绑;统筹协调好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者权责利的关系,在提高支持力度、规避风险和创新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引导较成熟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部分中小企业股权单一的现状,完善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积极尝试和推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5篇

一、全县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工业企业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逐步形成以轻工、煤炭、建材、化工、焦炭为骨架的工业体系。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全县工业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县工业企业在危机中求生机,争投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力地遏制了工业经济下行趋势,2009年后半年逐步呈现出企稳回暖的好势头,2010年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持续向好发展。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中小企业个数达到492户,从业人员23950人,销售收入217800万元,同比增长15.16%,实现利润8600万元,上缴税金3020万元,劳动者报酬240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3483万元,增长68.23%,完成年下达任务的47.2%。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经济实体达到33250户,销售收入完成372000万元,同比增长15.59%;完成增加值150800万元,同比增长15.84%。

(一)工业生产总量稳步提升。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12.99亿元增长到2010年8月的17.56亿元,保持了年均18.0%左右的增幅,总量增长了4.57亿元。主要产品发展已具规模,具有了原煤120万吨、水泥25万吨、焦炭10万吨、电石21万吨、磷肥40万吨、脱水菜2000吨、机砖机瓦50000万块的年生产能力。

(二)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年均以双位数的速度增长。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4.23亿元增长到2010年8月的5.98亿元,年均增速为29.6%。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企业户数逐年加大,比重、户数分别由2007年的39%和20户提升到目前的45%和27户,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企业14户,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户。

(三)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增加。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项目总数8项,完成投资9600万元。其中德炘园食品有限公司饼干生产线和甘肃天辰脱水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脱水菜生产线等项目当年投入生产;2008年,项目总数9项,完成投资11880万元。其中晖泽化工公司1台25000KVA电石炉生产线、甘肃长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建的膨化食品生产线项目和万家兴集中供热三期工程等项目当年投入生产;2009年,项目总数16项,完成投资15500万元。其中嘉瑞陶瓷公司西式瓦生产线、金杞福源、宏达矿业生产线等项目当年投入生产。2010年,项目总数13项,截止8月底完成投资7087万元。三年来,全县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共46项,完成投资44067万元。

(四)企业抗波动能力得到增强。面对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县工业各行业不同程度的侵袭,企业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千方百计寻求金融危机期发展机遇。2009年第四季度,工业整体运行态势逐渐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内在动力很不足,在这当务之际,企业坚定信心,注重调整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回升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运行态势逐步向好发展,企业抗波动能力有所增强。

(五)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升级优化。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传统工业逐渐向高新技术靠近,产业结构逐渐向新型工业迈进。支柱行业中,以电石和焦炭为主的冶金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原煤采掘为主的煤炭业、水泥和砖瓦为主的建材业竞相发展,2010年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7750万元、19216万元、9018万元、8552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3%、30%、14%、13%。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刘川工业区已完成总体规划文本,9月底进行论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79.4万元,重点企业开始向刘川工业集中区聚集,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户,总投资2.1亿元,完成投资1.1亿元,产业聚集进程正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刘川工业区与兰州高新区正式签定了共建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刘川工业园合作协议,将按照“一区多园”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建设,从而搭上了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快车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已组建担保公司2家,运行情况良好。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110多户企业担保贷款1.3亿多元。

粮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6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粮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粮食的流通价值。我县是缺粮县,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缺粮县其地理位置及自身粮食物流特点决定了我县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主产区之间建立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实现科学流动、畅通运输,大大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的转变。

一、我县粮食物流现状

我县位于浙南山区,330国道和金温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历来重视粮食种植,历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重达60%,20xx年全县户籍人口44.123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3814亩,粮食产量7.12万吨。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161.36公斤,约50%的粮源需要通过外调进行供需总量平衡,由于城市化加快和粮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粮食购入量由20xx年的7.18万吨提高到20xx年的9.51万吨,主要流入为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我县流入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的市场调剂和饲料加工需要。目前我县从事粮食加工、转化、个体私营150多家,其中一个国有粮食收储公司2个收购站点,11900吨的仓容,10余台的输送机,进粮机2台等等进出仓设备。在粮食库存方面,积极开展科学保粮,散装储存率达到85%。粮食运输中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连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总体布局,粮食储运环节初具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物流作业基本衔接配套,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县粮食物流存在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淡薄,缺乏现代粮食物流意识和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企业粮食物流观念落后,尤其对现代粮食物流的涵义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粮食物流理念,对物流的推进放任自流,只强调等待上面投资的被动性,而淡漠了其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参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把粮食物流只简单的看作是粮食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由于体制原因,我县粮食系统近几年基本没有引进人才。若要实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战略,急需熟悉我县粮食系统状况并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正在加强,但是相对市场需求还相当滞后。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对粮食外运的枢纽自控力,管理体制滞后。今天的我县粮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当地的社会车辆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运输,(约外运粮食的9.50万吨左右),就储备粮轮换外调入稻谷3022吨。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功能、技术单一,对外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样也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直接制约了我县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缺乏现代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总成本偏高。我县粮食流通形式单一、私企运输量小、中转环节过多,粮食“散运”率较低。虽然多年来在国营粮食收储公司在粮仓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粮库都实行了散存,但对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建设方面研究,粮食物流设施仍比较落后。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

3、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大型粮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近十年全县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年平均产量基本在7.12万吨左右,粮食的产销比例很高。虽然也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但粮食深加工能力不强,粮食产业集中度不够,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

(三)信息管理滞后,缺乏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县粮食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粮食企业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严重落后,导致了我县粮食物流多方参与、无序流动、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恶性竞争等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过程中损失,阻碍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进程

三、我县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是包括粮食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应用的一条完整“环节链”系统。

(一)提高素质,增强和培养企业现代粮食物流意识。

我们认为,物流人才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各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效应,提升粮食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普及现代物流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

粮食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建立和完善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我们要根据粮食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建立了基础。因此要重点建设我县粮食仓储、装卸搬运、配载、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化物流中心。优先整合存量资源,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建立跨市县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节点和基地。改革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要放宽市场准入,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各类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培育和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和粮食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专业物流企业。

(三)大力抓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粮食“四散化”。

发展“四散化”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一体化运行,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提供配套政策,为粮食物流企业护航。

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并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有利于粮食物流“四散化”的价格、运费、税收等政策,推动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进程。

(五)建造xx县中心粮食储备库,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储备粮720万公斤,县周转粮400万公斤,积极筹建规模用地1.333公顷,储粮1200万公斤,5.5万公斤油库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1851万元的粮食储备库是当务之急,是满足粮食购销市场宏观调控和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

也是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积极创新是粮食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首先要注重“产前物流”要合理规划粮食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改变传统上粮食产业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扩大优质粮食流通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

其次要注重“产中物流”,要在粮食精、细、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加快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延伸粮食产业,精心打造企业品牌。第三要注重“产后物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粮食流通的现代化。为促进粮食合理流动,作为缺粮县我们要和产粮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互惠互利。我们今年储备粮轮换就外调粮食3022吨。所以“产销对接”有利于在粮食缺粮区和主产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在运输上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调度,避免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倒流、迂回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上一篇:动画短片制作设计总结下一篇:参观校史馆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