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观后感范文

2024-07-25

王杰观后感范文(精选11篇)

王杰观后感 第1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小纪汗中心小学

四年级 王杰

昨天,在我们老师的组织下,我们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主要讲了四个内容:孝、爱、礼、强。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讲—孝。主要给我们讲了位八旬老人,为抚养子女,哪里都没有去过,儿子为了尽孝心,改装了一辆摩托车,在他爸爸腿脚还利索的时候,带他去各地的名胜古迹游玩,这成了他爸爸最美好的回忆!

这教会了我们要孝,让我明白了在父母年纪大以后一定要照顾他。从小爸爸妈妈把我抚养长大,不让我干着干那的,把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我,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记得我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常常把家弄的乱七八糟,可是妈妈却并没有责备我,而是温柔地对我说:“以后别这样了,把这个坏毛病改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决定长大要向何红涛叔叔学习,也要带着爸爸妈妈去很多地方;还要给他们买很多营养品,让他们一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让他们再种地打工,让他们天天在家享清福,我去挣钱养活他们。小时候是父母吧我们抚养长大,长大应该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当然,尽孝也不在钱多少,关键要趁早。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父母,减轻他们的负担:一杯水、一声爸爸妈妈辛苦了,我爱你们、一个拥抱等等都是我们尽孝的体现。

以前,每当有人问我:“王杰,你的愿望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一名飞行员。”但是现在我想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让父母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我相信,我可以。

王杰观后感 第2篇

王杰烈士生前是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杰同志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算帐。

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1963年2月21日,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在国防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坚持抡大锤,胳膊累肿,手磨起血泡。1963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一天夜里,上级命令他们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料。场子被茫茫的洪水围困着,必须首先派一个尖兵探出一条安全的路来,大家才能顺利进场。王杰同志抢先要求担负了这项战斗任务。他在齐胸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在寻找进出口时,他腿上、手上被在水下的铁丝网划成道道血痕,但为了顺利完成抢运任务,他把这一切完全置之度外。他这种奋不顾身、迎难而进的精神,使战友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在抢险中,别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两捆;在抢运被淹的木材时,虽不熟水性,却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这一年,王杰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在长途行军中,他主动关心新战友,帮助新同志抗枪、背背包;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坚持学到深夜;在抗洪救灾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在施工中,哪里有重活,他就奔向哪里。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

1964年1月,王杰被提任副班长,后任班长。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青年人要象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3月,由于他分秒必争,刻苦钻研,考上一级技术能手。他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间,不浪费一寸导火索,决心“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接过来,传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结婚,他因工作需要,再次推迟婚期。1965年初,其母心脏病复发,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辞连里安排的假期。“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同志对王杰的评语。冬训中,是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又是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洞进行爆破,也总是他担着风险抢先去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仍然是他争先恐后地去排除。王杰同志就是用类此平凡而闪闪发光的动人事迹,实现了他的英雄志愿。

王杰同志坚持记日记,1965年5月1日五一节庆祝活动结束以后,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以后就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6月28日,看过电影《自有后来人》,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誓言:“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象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战斗的最后一秒钟。”几天后,他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7月14日拂晓,王杰同志和往常一样,查完岗回到驻地,把班里的每个洗脸盆打满了水,看了看还在熟睡的战友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与三班长陈学义一起,朝驻地人民公社民兵训练场走去。

帮助民兵训练爆破技术,是连里交给王杰同志和陈学义两人的一项任务。当王杰和陈学义一到训练场地,就受到民兵们的欢迎。7月14日上午,他们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下,部队决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公社买来最好的楠木,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为王杰做了一口棺材。7月16日上午,当地群众为王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和部队官兵组成了庞大的送葬队伍,一路上哭声震天。

9月16日,某坦克师和徐州党政机关群众7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根据王杰生前愿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林彪、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亲笔为王杰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的题词是:“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录王杰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学习。

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花鼓村(另说为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都由于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

1989年清明节,王杰大理石雕像在县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王杰观后感 第3篇

【社团名片】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王杰之声文学社创办于2016年3月,是一个以文字处理、新闻采集、文学征稿和编辑出版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社团始终以传播校园好声音,传递学校正能量为理念,以不忘初心,用心说话为口号,以尊重、责任、合作、求真为核心价值,而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宣传的“舆论前沿阵地”。

【校长寄语】

美,可以抚慰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洞察与真实,美在寄情于辞的禅明与豁达。笔走游龙,你们的文字如丝雨、如春风、如芝兰,涤人灵魂、暖人肺腑、沁人心脾。祝福并期待你们在文学世界里受到美的熏陶,丰富美的体验,升华美的价值,成就美的人生。

——郭兆峰

【教师寄语】

梦想是漫漫人生路上的旗帜,鼓舞着前进的士气;梦想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韶华易逝,青春易老,唯有文字记录着永恒,斑驳泛黄的纸墨镌刻下挚爱文学的不朽初心。诗意、浪漫、成长、憧憬……感谢这些充满温暖的文字,给予你们无限力量,让你们坚定信念,勇敢追求那份热血沸腾的理想,不辜负青春与时代的使命,不辜负属于新一代“追梦人”的荣光!

王杰:“抢救”回来的英雄 第4篇

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王杰广场。

43年前,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面对即将爆炸的地雷,毅然扑身向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挽救了身旁12个民兵的生命。从此,王杰这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成为那个年代与雷锋齐名的又一位英雄。

如今,大多数“80后”对英雄王杰已非常陌生,但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在江苏邳州,在山东金乡,王杰的印记却依然顽强地存在着,而且,在这些地方,还流传着更多关于王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惨烈的瞬间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花鼓村。1950年,王杰的父亲王儒堂带着一家人到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农场工作,阿荣旗便成为王杰的第二故乡。

1961年8月,从小就想当兵的王杰如愿以偿,成为某装甲师工兵营一连的一名战士。不久,因为表现突出,王杰升任班长,并且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

但是,此时的王杰也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苦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庭出身常常会成为影响一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因素,王杰出身中农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分在当时要入党或提干,都是很不容易的。当兵几年王杰写了10多份入党申请书,却始终无法过组织考验这一关。

尽管如此,王杰依然努力工作。在沂蒙山地区施工时,突然发生的山洪卷走了物资,王杰第一个冲上去抢救;在施工爆破现场,他总是抢着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也不顾危险上前排除。王杰的表现得到上级的肯定,他先后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1965年4月,王杰从部队回阿荣旗探亲时曾对家人说,复员后要回来工作。大约两个月后,部队驻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现邳州市运河镇)人武部请求王杰所在的工兵营一连派一名战士担任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的教员,作为技术能手的王杰承担了这一任务。

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带领民兵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民兵们围成一圈,王杰给他们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年仅23岁的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

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王杰被炸药包炸得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但与他在一起的12个民兵却得救了,仅有几个民兵负了轻伤。

可是,就在当地群众为王杰的牺牲而悲痛不已的时候,师部派出的调查组对这一事故所作出的结论,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調查组风波

7月,骄阳似火,王杰的遗体必须尽快入土安葬,可事故认定还在进行。两天后,根据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王杰被安葬在了他牺牲的地方。

此时,事故调查也得出了结论,工兵营教导员在悼词中说,“王杰同志在帮助此次民兵训练中,身为班长、一级技术能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被王杰救护的12个民兵在医院听说悼词的内容后,顿时喊声哭声响成一片:王教员是为我们死的,不能冤枉他呀!这个结论传到了连队,干部战士也为王杰抱不平。

据说,调查组在调查中遇到了一个解不开的结,那就是炸药包的拉火管为什么会自燃,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事故的性质认定。

为了把拉火管自燃的原因搞清楚,王杰所在营专门召开了有师调查组参加的营党委扩大会议。会上,大家都认为,拉火管是绝对不会自燃的,除非有人预先在拉火管上做了手脚。当时,整个社会“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这一判断一下子引起大家的警惕:这难道是一起人为的恶性事故!有人甚至把王杰当成了怀疑对象,说王杰家是中农成分,特别是在他写了10多份入党申请书未能入党的情况下,思想可能发生了动摇,想通过制造英勇救人的假象,来捞取政治资本。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事发的那天早晨,王杰独自去过实爆点……

师党委根据调查组的报告,把王杰的牺牲定性为一起责任事故。这个结论虽然避开了对王杰蓄意制造事故的嫌疑,但仍然把王杰确定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

谁知,这一结论却在被救民兵和部队官兵中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应,调查组组长——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坐不住了,他觉得一定要对九泉之下的王杰负责,不能草率了事。在请求师党委同意后,刘主任带领调查组再次来到邳县,对王杰牺牲的原因重新展开调查。

20多本日记

在王杰的遗物中,调查组发现了20多本日记。刘主任自打开王杰日记的扉页,头就没有抬起过。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英雄的名字在日记中不断出现:“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个大无畏的人”……10多万字的日记,刘主任看完后泪眼模糊。

回到师里后,刘主任向师党委常委详细汇报了王杰的成长经历及其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常委们听完汇报后,又传阅了王杰的日记,大家无不被王杰的精神而感动,一致认为当初对王杰牺牲的定性比较草率,要重新作出结论。随即,师党委向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报告了新的情况和师党委的意见。

军区装甲兵党委也感到事关重大,又调请有关专家对事故进行鉴定。权威结论终于出来了:一、当时所用的拉火管已过期,拉火装置处于失控状态,导致了自燃现象的发生,二在事发地点上,从王杰处的位置看,在炸药包爆炸前的瞬间,只要他向后仰倒,完全可以躲过爆炸时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专家们还指出:作为“一级爆破技术能手”,拉火管过期当然发现不了,但怎样躲避炸药包爆炸时的杀伤角是完全清楚的。专家的鉴定,让人们明白无误地看清了一个高尚而又伟大的灵魂。

一位差点儿被埋没的英雄就这样被“抢救”了回来。很快,王杰被确认为革命烈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1965年9月6日,师党委隆重举行王杰烈士追悼大会,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黄志勇为王杰敬献了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

王杰的事迹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在 次党的会议上高度赞扬了王杰精神,他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朱德、董必武也纷纷为王杰题词。

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发了王杰的日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总政治部、

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发表播出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就多达1300多篇。

英雄的印记

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将王杰生前所在的班命名为“王杰班”。

如今,“王杰班”已经43岁,但连里每天点名,连长首先点的还是“王杰”,全连官兵齐声答“到”。“王杰班”里依然摆放着王杰的一张床,每当忙碌了一天的戰友回到房间休息的时候,“王杰班”班长就将王杰的被子轻轻地打开,让他陪伴着战友一同入眠,每天清晨,当嘹亮的军号声响起的时候,班长又将被子慢慢地叠上,工工整整地放在床的一端。这个简单而又机械的动作,43年间从来没有中断过。

王杰牺牲后,他出生的地方——山东省金乡县花鼓村改名“王杰村”。而在他牺牲的地方,除了王杰烈士陵园,还先后出现“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医院”等,当地群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王杰的父母在失去儿子后,曾得到组织上的嘉奖和照顾。父亲王儒堂被推上了领导岗位,但他无法习惯坐小汽车登主席台,迎来送往的生活,就连有人叫他“王爸爸”也觉得不舒服。他说自己仍然是个农场的工人,当人们提起王杰,他只会说一句话,“王杰是个好孩子”,然后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褂子,咳嗽一声:“我该上班了。”王儒堂曾跟人说,他最快慰的事情是听到有人唱歌颂王杰的歌。在他的屋里,最显眼的摆设就是王杰那张悬挂在墙上的褪色照片。显然,老人对英雄儿子除了骄傲,更有深深的思念。王儒堂退休后,和几个子女一起住在一个叫大河湾的村子里,养猪、种地,直到去世。

2002年,阿荣旗建成了王杰广场,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亲笔为广场题名;2004年,王杰纪念馆在阿荣旗落成,并成为呼伦贝尔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在王杰牺牲40周年纪念日,王杰当年的未婚妻来到纪念馆献了23朵玫瑰花,并把自己保存了40多年的王杰遗物捐给了纪念馆。

听课视导心得——王杰 第5篇

西河口中心小学 王 杰

2016年10月27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区教育局和督导室组织的《抓住视导之机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活动,本次活动采取了先听课、后听报告的方式,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观摩了英语、数学,音乐三门学科的教学,并聆听了刘鹏校长做的《核心素养与有效教学》报告,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专家报告的幽默风采,让人叹为观止,让我大开眼界。

刘紫薇老师的《比一比》,整节课以举生活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下来看似不完整,听完之后总觉得还没上完,还没得出结论,其实她已经完成了教学内容,通过投篮比赛引出平均数,举考试成绩例子等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受偏大数和偏小数影响,整节课在渗透平均数受偏大数和偏小数的影响,教学中引用大量的生活实例为新知作了生成性资源。

李老师的《音乐》以生为本,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整节课中让学生用不同方式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让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现。因为学生能力各有高低,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

刘鹏校长做的《核心素养与有效教学》报告,主要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感受颇多。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听了刘校长的精彩报告,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

民族团结征文王杰 第6篇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生活着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他们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手拉手,心连心,56个民族,是一心。,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你帮我,我帮你,四处洋溢着团结和谐的气氛。

在2008年2月1日那一天,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袭击了浙江大地。杭城成了一片白雪世界,道路上积满了冰雪,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马路上骑电动车的行人,一个接着一个滑倒、摔伤;在人行道上,也有许多年事已高的老人的正在上小学的小孩子不断滑倒;马路上车辆接二连三发生追尾事故。有许多好心人看到了伸出温暖的双手将他轻轻扶起,又提醒他说:“小心一点儿,路面滑走慢一点。”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举止却令人深深感动。当大雪阻挡了身在异乡的人回家过年的路,杭州人民便不停的安慰他们,与他们共度春节,让他们知道杭州不仅景色美,人更美。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因为下暴雪的原因,所以航班、汽车、火车停止运行。因为等车的旅客不断增多,候车室内人满为患,许多旅客在露天候车,天寒地冻,旅客们冻得瑟瑟发抖,大雪无情人有情。这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深夜出动,挺身而出,在车站外搭起了帐蓬,熬起了姜汤,为

滞留的旅客服务,在雪封住了铁路和公路,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铲去了道路上的积雪。硬骨头六连赶赴江西抢修倒塌的电塔,他们不怕艰难、不怕寒冷跌倒了爬起来,充分体现了硬骨头六连的精神。我们的解放军、公安干警、普通人民群众。冒着寒冷、冒着大雪,不怕艰难困苦,为了道路、电流的通畅,为了人民出行的安全,为了民工回家与亲人团聚,为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他们与大雪“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充分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互爱互助的精神。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促和谐。让我们56个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战胜困难,共同建设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家园!

大胡小学六年级王杰

王杰名言 第7篇

1、一个人只有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进步。

2、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估计过高,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那永远也不会进步。

3、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4、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王杰与其《芳林园赋》 第8篇

耐人寻味的是,王杰的才能被乾隆皇帝所赏识,竟是以书为缘。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一号畏堂,又号葆淳。陕西韩城人。出身贫寒,自幼好学,敏锐超人,工诗文、书法,素有“文盖三江,字冠中原”之誉,通《易》学,著有《葆淳阁集》、《惺园杂说》等。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点为状元。初任翰林院编修,升任侍讲,五任内阁学士,历任吏、礼、工、刑、兵等各部侍郎以及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六任会试主考,四任学政。后为东阁大学士(宰相),总理礼部。嘉庆即位,为首辅。王杰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被称为“真状元宰相”。嘉庆七年(1802),以病辞官。嘉庆皇帝以御制诗送行,其中两句“直道一生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可视为其一生为官的写照。《王文端公年谱》记载:“乾隆二十六年,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宸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年仅26岁的王杰是有清以来陕西第一个状元。虽然乾隆皇帝“拔置”王杰为状元,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但是,“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

王杰书法宗赵孟頫,尤工小楷,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谓“杰工书”,李玉芬称其“行楷有仙佛气,具富贵姿”,与张照、曹秀先齐名。《王文端公年谱》中记载:“雍正十年壬子,八岁,能书匾额大字。”梁章钜《吉安室书录》引《四朝书录》称“(王杰)辛巳成进士第—人,书名震天下矣,晚年工力益进,直入山阴之室,浑雄朗润,遂为艺苑正宗。”

王杰《芳林园赋》行书四屏,笔法刚劲秀挺,潇洒飘逸。行笔张弛有度,结体沉稳端庄。整幅作品结字近于赵孟頫、董其昌,而又超迈大气,纵逸多姿。钟明善《艺林絮语》称此作“笔势、字势、气韵,为王右军一脉,直率、丰润处可见自家面目。”

作品内容为摘录南朝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融,字元长,琅琊临沂人,其文章《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在当时就极负盛名,《南齐书·王融传》载:“(永明)九年,上幸芳林园,禊宴群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该文被萧统收入《文选》。一般来说,南朝文人“气格卑弱”,笔下自然难于创造雄奇、壮阔的美学境界。他们所追求和创造的,大都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而王融的这篇骈文,写得豪迈雄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雄心壮志,具有那个时代罕见的须眉丈夫气概。王杰此作摘录《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作为书写内容,自然也是其志趣的体现。

虽然,王杰并没有像书法家那样专注于书法,但此幅书法作品豪迈雄健的文字内容与沉稳端庄又不乏潇洒飘逸的书写风格交相辉映,正是他刚直不阿、忠贞守节的人品气格与人生追求的艺术表现,他在此幅作品的书写过程中体现出的即兴随意,自然发挥,也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杰经典语录 第9篇

1、我像个疯子在雨中哭泣,记不住多久没有爱过你。

2、那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3、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4、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5、一个人只有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进步。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估计过高,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那永远也不会进步。

6、样貌并不重要,内涵才是最重要,有些女人生得好靓,但一样好乞人憎,有些女孩子生得不靓,也有很多人钟意,比靓女更有人缘,所以内在美最重要。

7、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估计过高,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那永远也不会进步。

8、我是有点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连一只蚂蚁走路都是我的音乐。我只有这样说一句话,真正那些喜欢音乐的.人听我讲这一句话,他们就会点头同意。

9、一个人如果行得正做的正,讲说话一定会好大声,不要以为拿支笔就当自己是皇帝,不要忘记你有笔我有咪,看看到时笔快还是支咪快。

10、如果你还没去过我的演唱会,你就等于没去过演唱会。

11、一个人吃好、穿好,不算幸福,只有天下穷苦的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12、其实每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必须也应该说要经历多一点点的事情,不管你生活上面一些小细节,或者在你自己人生一种理念跟理想一些目标上面受到任何任何的一些挫折,这都是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经历。

13、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14、我们因梦想而伟大,因痛苦而茁壮。

15、人有时要懂得原谅人,过去了就当是笑话,他们没有东西写便要作,不要以为拿着支笔,全世界都怕了你,如果我有讲,写得夸张点都算,但无中生有就不可以接受。

16、飘忽的往事,忘记也可以,但每次偶被侵占要它飞走便太迟!

王杰经典语录语句 第10篇

1、样貌并不重要,内涵才是最重要,有些女人生得好靓,但一样好乞人憎,有些女孩子生得不靓,也有很多人钟意,比靓女更有人缘,所以内在美最重要。

2、一个人吃好、穿好,不算幸福,只有天下穷苦的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3、一个人只有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进步。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估计过高,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那永远也不会进步。

4、人有时要懂得原谅人,过去了就当是笑话,他们没有东西写便要作,不要以为拿着支笔,全世界都怕了你,如果我有讲,写得夸张点都算,但无中生有就不可以接受。

5、其实每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必须也应该说要经历多一点点的事情,不管你生活上面一些小细节,或者在你自己人生一种理念跟理想一些目标上面受到任何任何的一些挫折,()这都是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经历。

6、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7、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8、我是有点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连一只蚂蚁走路都是我的音乐。我只有这样说一句话,真正那些喜欢音乐的人听我讲这一句话,他们就会点头同意。

9、我们因梦想而伟大,因痛苦而茁壮。

10、一个人如果行得正做的正,讲说话一定会好大声,不要以为拿支笔就当自己是皇帝,不要忘记你有笔我有咪,看看到时笔快还是支咪快。

11、如果你还没去过我的演唱会,你就等于没去过演唱会。

王杰精神讲解词 第11篇

王杰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生死关头不顾一切扑向危险,为掩护他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王杰牺牲后,他的事迹传遍全国,他生前写的日记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心中的英雄。观众朋友们现在参观的就是有关英雄王杰生平事迹的展览——愿把青春献人民。

(王杰年谱)王杰,原名王遵明,乳名芳。1942年10月出生于金乡县华堌村(今金乡镇王杰村)。1961年8月,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5年7月14日,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时,炸药发生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牺牲。王杰的一生,有十九年是在家乡金乡度过,四年在部队度过。他一生足迹所至,除家乡外,有部队所在地徐州、施工地连云港、沂蒙山区,抗洪救灾地天津静海,父母生活之地内蒙古阿荣旗,以及牺牲地邳州。王杰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所踏足的地方也有限。但他的影响却是重要而深远的。

(第一单元少年时代)这是少年时期的王杰。王杰出生于金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是他的出生地。王杰的伯父无子,当地农村风俗讲究不灭长子。王杰八岁(虚岁)时,被过继给伯父。1958年,王杰的姐姐嫁到内蒙,全家,包括父母、弟弟、妹妹一起去了内蒙,王杰没去,留在金乡与伯父、伯母一起生活。这是王杰父母在内蒙生活过的村庄和住过的房屋,1965年5、6月间,王杰去内蒙探亲时,也曾在这里住过。

据乡亲们回忆,小时候的王杰为人实诚、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在邻居家失火时,他帮着灭火;在家乡遭遇洪水时,他帮着运送乡亲、运送财物;生产队没有记工员,他当起了临时记工员,认真办事。

据教过他的老师回忆,在学校时,王杰为人低调,不善交谈,对人非常实在,学习非常刻苦。王杰特别喜欢听故事,每天吃过晚饭王杰等同学在校园的槐树下或寝室里围着教历史的刘守庚老师,听他讲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志愿军在朝鲜抗击美军的故事。尤其听黄继光如何堵枪眼、邱少云在大火中坚守纪律、罗盛教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等英雄的故事时王杰都听得非常专注,总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心里充满了对志愿军的向往。

王杰在金乡第一完小上学时,当时每个年级五个班,王杰在五年级2班,班里有50名学生。孩子们吃住在校,每周回去一次,值日生负责抬馍箱汤桶。50名学生的饮食可不轻,王杰经常主动当起值日生,为大家送饭。王杰还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学生。1954年秋,王 杰和同学辛庆文捡到一个装着26斤粮票、30元钱的信封,王杰说:咱交给学校让老师找失主,万一失主找不到这些东西,他们会挨饿的。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学校和县里的表扬。

1961年,王杰初中毕业。7月14 日,他写下了自己的志愿:“人一生,能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升学或参加农业生产为第二志愿。”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是金乡县一中欢送高初中同学入伍合影留念。(后二排左起第四人为王杰)。

(介绍王杰在金乡一中读书时的学生证、校徽及初中毕业证等文物)(第二单元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

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人民军队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锻炼人的大学校,王杰在日记中写到,“我要把自己当做一块煤,投在斗争生活的洪炉里烧炼,使它发出时代的光和热。”他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在部队,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在长途行军中,他主动关心新战友,帮助新同志扛枪、背背包;在抗洪救灾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在施工中,哪里有重活,他就奔向哪里。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连里的干部战士这样评价王杰: “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

这是“王杰生前所在连队”,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1992年所题。

这是王杰与战友们的合影,也是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

王杰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与所在部队的教育紧密相关。为保持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人民解放军非常注重战士们的政治学习,不断用优秀的作品培养战士们的高尚情操。经常组织战士们观看电影、话剧和戏剧。在王杰的日记中,就记载了许多他看过的优秀作品及感想,其中有《抗美援朝》、《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上甘岭》、《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英雄儿女》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

这是王杰的战友在1965年他牺牲后对他的生前事迹的回忆,来自1966年第一期的《解放军画报》。

这是王杰事迹组图,其中许多是名家作品,如:董希文是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古元是延安时期就闻名的版画家;崔开玺、胡焕文是著名军旅画家;董辰生是“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19部连环画的作者;洪炉创作了大量宣传画和人物组画,除王杰外,还有《张思德》、《焦裕禄》、《张志新》等。

王杰的事迹,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在对待他人上,以雷锋为榜样,处处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乐于做好事。在施工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时刻冲在前面;在生活作风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王杰搜集的部分牙膏皮。王杰平时见到牙膏皮都要拣回来,积少成多,交给废品收购站。新战士以他为榜样,也注意将牙膏皮拣回来交给班长,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王杰还乐于学习,也善于学习。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也在其他书本和影视作品中学习、思考,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王杰请韩义俊代购毛泽东选集的汇款单。1963年10月,王杰委托同乡韩义俊购买《毛泽东选集》,送给战友阅读,收到书后,将购书款邮寄给了韩义俊。王杰牺牲后,在邮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韩义俊从众多的汇款单据中找到了当年王杰的汇款单,为英雄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物。)在业务上,他刻苦钻研,是技术能手,还经常思索进行创造发明。(王杰制作的信号雷。他制作的信号雷就是从《人民工兵》上学会的。王杰自制的量角仪。王杰制作的增加地雷绊线控制环。)特别突出的是,在军事训练中,他总是从实战出发,要求自己和战士们把平时当作战时。埋雷时,他要求大家在坚硬的坦克训练场地上练习,进行爆破训练时,他首先考虑的也是实战效果。训练民兵时,也不例外。

介绍王杰生前用过的部分型号地雷,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用过的部分型号地雷,指出这些地雷都是王杰生前所在部队装甲二师提供的。

(第三单元

生死关头

奋不顾身)1965年7月2日,王杰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7月14日上午,王杰组织民兵进行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训练。王杰在训练中认真讲解,细心操作。约7时30分,突然拉火管发生意外,炸药瞬间就要爆炸,把炸药挖出扔掉已来不及,叫民兵闪开也来不及。有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此时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危险。但在这万分危急关头,王杰猛然扑向炸点,用身体盖住了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以23岁的年轻生命保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

这是王杰用生命保护的十二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们当中有一人受重伤,一条腿被截肢,七人受不同程度的轻伤,治疗后很快就出院了。

王杰牺牲后,组织了王杰事迹调查组。这是1965年8月5日调查组在王杰牺牲现场按民兵原来的位置进行模拟调查,当时民兵就是按这样的位置进行训练的。

这是民兵和王杰的战友回忆他牺牲时的情况。济南军区装甲兵关于王杰牺牲的调查报 告调查了当时的情形:炸药响后,王杰当场牺牲,面向上躺在地上,头部距炸点2·1米,脚部距炸点3·7米,王杰左手腕以上约15公分处,右手腕以上约6—8公分处,坐右手都未找到,左腿膝盖以下30公分膝盖以上10-14公分(除后边一条皮肉连着)全被炸断。王杰右胸炸烂10至12公分面积。

这是王杰的战友辛庆文保留了45年的王杰的血衣布。辛庆文是爆炸后第一时间跑到现场的王杰的战友之一,他将从王杰军裤上撕下的布片夹在笔记本里,放在家里的一个大木箱的底层,很多年都没有动它,直到金乡羊山景区筹办王杰纪念馆,他的战友韩义祥与他联系寻找王杰资料时,才翻找出来,成为一件珍贵的王杰遗物。

在处理王杰的后事时,邳县张楼的民兵和家属,以及当地群众向部队请求将王杰安葬在他的牺牲地,这是邳县人民在王杰墓前吊唁。

(王杰牺牲后,全家于内蒙古阿荣旗合影)失去了心爱的儿子,王杰父亲王儒堂的悲痛可想而知。但他抑制悲痛,深明大义。1965年7月29日,他写信给王杰生前所在部队,说:“王杰虽然牺牲了,我认为是光荣的,应该这样做,这是党和毛主席他老人家教育结果,我一定把悲哀化为力量,更好的工作,不给党和国家找麻烦,不用政府照顾我。”

王杰牺牲后,坦克二师最初是作为事故上报的。后来,王杰是怎样成为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是怎样发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在了解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后,认为王杰的行为是英雄行为,并及时向军区报告,这就是时任济南军区青年部副部长的崔毅,请看他对这个事情的回忆。

为确实认证王杰的英雄事迹,曾组织了王杰事迹调查组,对他平时的表现和牺牲的情况进行了详实的调查,还组织了爆破实验,认定了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这是王杰事迹调查组进行爆炸实验时的实施人季家祥的回忆。

从最初的事故上报,到确定在全军区宣传王杰的英雄事迹,济南军区做了大量调查、取证、实验工作,以确保英雄的事迹准确无误。王杰的事迹和日记最初在济南军区《前卫报》登出,很快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一场学习王杰的活动在全国展开。这是陈学源、吴云龙、傅庆徐等十一位王杰生前的战友回忆坦克二师学习王杰活动开展情况。

在本单元中,辛庆文保存的王杰血衣布、济南军区装甲兵的报告、王杰牺牲调查报告等文物,王杰事迹调查组的照片,王杰战友回忆王杰牺牲时的情况以及崔毅、季家祥及陈学源、傅庆徐等十一人的回忆都是在展览中首次公布。(第四单元 英雄的名字传遍中华)王杰牺牲后,根据他生前愿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济南军区前卫报最先对王杰的事迹展开宣传,1965年10月9日和10日,前卫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10月30日和31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广播了王杰日记摘抄。11月上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连续发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5篇社论。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报记者联合撰写的通讯“革命青春的赞歌——记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据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各大报刊发表的王杰相关报道就多达约1300篇幅。这是当时的报道。这是济南军区关于开展向王杰学习活动的部分文件。

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为王杰题词。周恩来的题词是:“座座青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录王杰诗)”实际上,这是经过改动过的,王杰原诗的第一句是:“沂蒙高山耸入云”。这首诗是1964年2月,王杰在沂蒙山区施工时写的。发表时,考虑到国防施工地点的保密性,将“沂蒙高山”改为“座座高山”。

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学习。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代表国防部向“王杰班”授旗。这是命名大会、第一代“王杰班”战士合影、“王杰班”的锦旗(复制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学习。一个波澜壮阔的学习王杰精神的热潮在全国展开。王杰,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这是全国各界学习王杰的情形,王杰生前所在连队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其中既有普通百姓写来的,也有一些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集体,如:“董存瑞班”、“黄继光班”、“杨根思连”等给“王杰班”的信。王杰的名言被当时的人们传颂、学习。许多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王杰牺牲地和墓地。这是1967年清明节,宿迁职业学校学生被王杰事迹感动,到王杰墓前瞻仰时的留影。

王杰坚持记日记。在整理王杰的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了王杰生前写下的日记本。这些日记记录了他生活和思想的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日记中有他日常生活、训练的记载,有他学习的心得和感悟,有他对自身的检查和反省,有战友之间的激励和帮助。王杰的日记发表后,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王杰日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这是《王杰日记》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版本,及朝鲜文、蒙古文版本。

这是王杰日记配图,这里展示了王杰日记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有他的第一篇日记,也就是他写在笔记本上的初中毕业后的志愿,也有他的最后一篇日记,还有从未发表的日记。这些图选自有关王杰的连环画、宣传画和当时的报刊杂志。著名诗人贺敬之读了王杰日记后,心潮澎湃,写下了《回答今日的世界——读王杰日记》。著名剧作家曹禺也说,“他那沸腾的革命感情,坚定质朴的语言,纯洁无私的思想,使我激动,使我感奋。我放不下它,读到深夜,不能入睡”。

(第五单元 家乡人民的怀念)

王杰是从金乡走出去的好青年,他牺牲后,乡亲们无不悲伤惋惜。他又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家喻户晓,成为乡亲们教育后代的宝贵财富。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烈士纪念馆。每年王杰的忌日和清明节,县里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纪念馆瞻仰、学习。全县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经常组织来馆里学习王杰精神。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到纪念馆缅怀王杰。

这是王杰牺牲后,金乡开展学习王杰活动的照片。这是王杰的养母一边纺棉花,一边向部队战士讲述王杰小时候的事情。

王杰牺牲四十五年来,金乡人民开展学习王杰的活动,一直在延续。正如一位金乡的老师在纪念王杰牺牲四十周年的诗作中写到的那样,“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四十年的风雨兼程,您的音容笑貌犹在,您那瞬间的壮烈永恒。”这是1985年,金乡举行纪念王杰牺牲二十周年大会。这是金乡的孩子们在王杰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是2010年7月14日,为纪念王杰牺牲45周年,金乡县举行的主题为“弘扬王杰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的座谈会。

(文物介绍)这是一组从1965年到2001年金乡开展学习王杰活动的文件。这是1989年4月,共青团金乡县委、金乡县总工会、金乡县妇联、金乡县科协发出的学习王杰倡议书。这是曾经悬挂在金乡的政府办公室的王杰“三不伸手”格言,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像王杰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2009年7月,金乡又投资两千八百余万元,在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兴建占地69亩,主题建筑3000平方米的王杰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都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王杰和他的未婚妻)王杰家非常关心他的婚事。王杰和未婚妻赵英玲是中学同学,也是双方父母早已确定的。王杰在部队期间,两人书信往来,还互赠诗词,情投意合。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王杰家里多次来信,说母亲患病需要照顾,弟、妹尚年幼,催他回家结婚,好照顾家里。赵英玲也希望早日完婚。王杰一时有些犹豫,但后来还是认为在青春时期,应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多贡献一点力量,不要只为个人着想。这是他在日记中记载的关于婚姻问题的想法。

王杰给未婚妻和家里写了信,让他们努力克服暂时的困难,支持自己的工作。1964年11月,赵英玲从家乡来到山区看望正在施工的王杰。1965年5、6月间,王杰去内蒙阿荣旗探 亲,与赵英玲团聚了一段时间。7月,王杰牺牲,终未能和心爱的人成婚。后来,赵英玲也去了内蒙生活。2005年11月,赵英玲来到阿荣旗,将她珍藏了四十年的王杰送给她的礼物赠送给阿荣旗王杰纪念馆,并献上了23朵玫瑰。(第六单元)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

王杰以青春和生命实践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四十多年来,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在家乡金乡、在所在部队驻地徐州、在牺牲地邳州、在第二故乡阿荣旗,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王杰,学习他的精神。这是位于徐州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的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这是徐州的王杰中学。这是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和领导在徐州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共同缅怀英雄的照片。

以王杰的名字命名的“王杰班”,一代一代地将王杰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新兵一入伍,就唱着《王杰的枪我们扛》,将学习王杰融入日常的生活、训练中,成为一个取得众多荣誉的优秀集体。这是王杰班的历任班长。

四十多年来,王杰一直活在被救的民兵和张楼人民心中。位于邳州的王杰烈士陵园和王杰墓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精心地守护着,为来自各地的人们讲述王杰的故事。图为当年的民兵班长李彦清。王杰牺牲后,他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延续王杰的精神,他带领的“王杰民兵班”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全省民兵先进集体。1973年5月,因掩护进行实爆演练的女民兵受伤,两个眼球被摘除。多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学习、写作,宣传王杰的事迹。

2009年,王杰被评为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是有关报道。

王杰用自己的生命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典范。王杰牺牲后,《人民日报》于1965年11月8日发表社论《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此,“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就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高度概括。这是当年的《人民日报》社论。1969年,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后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两不怕”精神作了题词和讲话,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将它们镌刻在军营的王杰广场上,时刻激励着广大官兵学习王杰、争做英雄。

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鼓舞下,在王杰的家乡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平时品德优秀,助人为乐,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勇为,为抢救他人、为工作和事业、为祖国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张先军、刘丙军、刘联合、李目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和王杰一样,永远活在金乡人民的心中。

上一篇:农业节水灌溉控制系统下一篇:深挖人文特色资源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