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2024-06-14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精选6篇)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第1篇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老黑山中心小学 刘东财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中国人》是小学音乐学科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单元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而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学目标:

1、能用感情演唱《我是中国人》

2、能够体会戏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体会“做一个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教学重点:学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伴着音乐教师将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你们跟着音乐拍手,谁拍的节奏准确,老师就把变出的小礼物送给谁。(放音乐)学生拍手老师表演。教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样的锣鼓点吗?(京剧、戏曲)

京剧对于我们同学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就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净行的脸谱。

脸谱上丰富多彩的颜色在舞台上还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请拿到脸谱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吧。2.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1)分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2)重点介绍净行。

(3)教师总结:看来,京剧里还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呢!其实京剧的起源呀,要追溯到200多年前,当时为了给清代乾隆皇帝祝寿,特邀江南的徽班进京表演。后来,她又融入了其他地方戏曲的精髓,渐渐地发展成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京剧中西皮流水的唱腔为素材创作的戏歌《我是中国人》。

二、新授部分:

1.欣赏歌曲录音(教师带领拍手打节奏)

设问:这首戏歌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节拍、韵味)回答:1/4拍(这种节拍在歌曲中非常少见,但在京剧中应用很广泛,每小节只有一拍强拍,没有弱拍。京剧中把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种节拍叫做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拍,听上去铿锵有力。)

2.请学生们点着板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表演)

3.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4.学歌谱:(1)听教师演唱歌谱,请同学找一找歌曲的旋律中都出现了哪些特殊的音?(装饰音)

(2)唱一唱这些装饰音。(出示课件)

(3)我们已经唱得很准了,我们把它放到歌曲里再来试一试。(不按着节奏,教师指着谱子,带着学生唱。)

(4)唱得好听!如果加上节奏就会更好听的!让我们再视唱一遍,请大家边唱边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八分休止符 ;(7次)八分休止符都是出现在每小节的前半拍,在京剧中称之为闪板。(教师示范)

(5)请大家帮着老师点着板,我再演唱一遍乐谱。

(6)教师和学生一起点板视唱乐谱,感受体会一下闪板的作用(教师总结。)

(7)跟琴完整地演唱歌谱。5.学歌词:

(1)学生演唱没有装饰音的歌词。

(2)教师范唱全曲,(清唱)找出不同。(装饰音更能体现京剧的韵味)

(3)反复练习装饰音部分,分句讲解带唱。

(4)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

(5)通过刚才的演唱,除了装饰音和闪板以外还有哪句是突出表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体现京剧的韵味呢?(拖腔)首先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人”这个字一共唱了多少拍?(23拍)这种记谱法在歌曲中少有,在京剧中叫作拖腔。

(6)教师具体讲解拖腔的演唱方法,并示范。气息深、口鼻同时吸。气口要偷换。“人”字要始终咬住en的韵母。练唱拖腔。

(7)歌曲处理:“人”字的力度处理。(8)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6.朗诵诗词:

教师:大家的演唱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老师也改写了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

(1)教师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出示课件)

(2)师生共同朗诵诗词。

(3)诗词是最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语言形式,我们的作曲家将这首《我是中国人》赋予了京腔京韵,一定更能表达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三、知识拓展

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请大家听一听它是否也运用了闪板、拖腔呢?

听后答:《我是中国人》是有板无眼的唱腔;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交替演唱的。

四、总结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今天我们走近了京剧,希望明天我们可以真正走进京剧,把我们的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百倍的感情去热爱我们的国家,以百们的决心去报效祖国。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第2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充分利用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理想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使之渗透在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端正德育思想

要求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应自觉克服自身存在的不正确观念(仅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观念)的影响,使之更加公平、公正。二.制定德育计划

对全体任课教师经常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每位任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负的“教书育人”的德育责任;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列入结合教学进行德育的具体计划;教务处、教研组在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时,必须检查其中的德育具体计划(写入教案)。三.探讨交流德育经验

学校领导、教研组在日常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观摩等活动中,必须检查、观摩任课教师结合教学有机地进行德育的情况,并给予单独评价;组织研讨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系统和规范;组织交流和推广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好经验;表彰、奖励在德育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任课教师,进行正确导向。

四.合理安排德育

把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有关课外活动中的德育结合起来。五.加强师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第3篇

一、找到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思想政治课担负着比较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载体, 从教材实际出发, 进行教育和训练。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以致用, 让政治与学生生活实际融为一体。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 它不仅是人们思维、交际、生活的工具, 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继续学习的工具, 同时该课程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 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课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通过某些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 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 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应关注学生情感,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英语教学可以将学习英语目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 渗透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发展史实及规律, 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 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对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 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 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世界史学习, 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认识。

二、找到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教师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 又要体会教材内的德育因索, 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2. 在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 要注意增强思想性, 发挥其教育功能。

3.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教师应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

4. 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任课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 可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要遵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 坚持有意原则。

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的思想, 做到每课落实德育任务。

2. 坚持有序原则。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的序列性和完整性, 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 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 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3. 坚持有机原则。

找准渗透点, 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 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 避免穿靴戴帽, 牵强附会。

4. 坚持示范性原则。

教师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因而, 教师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提高道德修养, 努力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4篇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在备课时就要通读课本,每课的哪些章节包含有哪些德育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渗透,都要列入教学目标,最好对学科的每章节的德育因素、渗透的方法采用手段用表格列出来。例如,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充满着辩证法,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启发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介绍知识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背景介绍,在背景介绍中挖掘其隐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渗透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就把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700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例题、习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挖掘渗透。下面是一道练习题的教学片断。

①教师出示题目:下表是小聪某次考试的成绩通知单,他的品德得了全班最高分,语文考分也名列前茅,可是因为数学考得不理想,他就把数学考分涂掉了,你们能算出小聪的数学考分吗?

品德语文数学平均分

9585 80

②学生解答。80×3-95或80×3-(95+85)=60分

③组织讨论:小聪品德应该不应该得全班最高分?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虽然所用时间很短,却较好地发挥了一道普通练习题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理念。

四、在活动体验中进行德育渗透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可组织如下活动:

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十有八九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师:先说说成语的含义,再用百分数表示。

生1百里挑一就是从一百个里面只能挑出一个,形容人品特别出众。用百分数表示是1%。

生2一箭双雕的意思是一支箭射下两只雕。用百分数表示是200%。

生3百发百中的意思是射一百支箭中一百支,说明准确性特别高。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生4十有八九说明做事的成功率很高。用百分数表示应该是80%到90%之间。

生5事倍功半的意思是花费很大的力气,却收到很小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50%。

生6事半功倍就是花费50%的力气,却收到百分之百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从熟悉的生活中及成语故事中提炼数学问题,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成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创设一定情境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可以是一道习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可以讲故事等。

如在小学的音乐教材中,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工作汇报 第5篇

一、重视提高全员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与现代德育意识

首先要纠正教学观念上的偏差,许多教师觉得德育仅仅是德育领导、班主任的事情,这是教师观念上的偏差。《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让所有工作者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所有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所谓“教学教育化”,“教书并育人”。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关键在于行政领导,基础在教师。教学领导与教学第一线教师应切实改变观念。学校不仅仅对学生将来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将来幸福负责。要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德育内涵,德育渗透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成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讨论,使全体教师真正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明确教师培养方向,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以“德”促“德”

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导,是德育渗透工作的实践者,而且学生在校接触的都是教师,因而教师的形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无疑会产生巨大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影响往往超过其所学科知识本身。不难推断,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缺乏高尚人格的教师,虽

然不一定会使教出来的学生道德败坏,人格扭曲,但决不可能完成学科德育渗透任务,不可能促进学生健全高尚人格的养成!即使教材中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我们想,我们的教师不仅具有极高的学科素质、文化底蕴,也应具有自然诚实、乐观自信、充满热情,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品格,也应该追求教师大气与豪气,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只有这样,虽然教师是平凡的,但肯定充满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充满人格魅力教师,才会教出富有人格魅力,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因此,切实加强师德修养培训,将东宝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落到实处,将师德修养作为评价教师首要依据,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确定学科德育渗透目标,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素材,创建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

小学所有学科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与各科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德育目标。应该说,我们的各科教材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科学地挖掘教材中德育内涵,将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是落实德育渗透的核心工作。为此,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指导各科教研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学习,讨论研究,明确本学科德育渗透主体目标。各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共性,如都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但又有着各学科德育的不同个性。如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热爱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主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第二是要求各年级备课组根据这些具有学科特点的主体德育渗透目标,结合本学科、本年级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讨论,将它作为备课组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发挥备课组集体力量,从教材中找到德育渗透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作为课程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

第三是组织学校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研讨课,要求各备课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我们认为,各学科德育渗透目标内容是有多样性,各有特色,但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有其共性。通过听课、评课,各学科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比如主体性教学策略,反思性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等。研究如何创设宽松、民主的,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氛围。

四、挖掘教师潜力,加强艺术与技能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真正的“人”的健全必须同时在三个维度上发展:即知识、身体和人文。现代教育必须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因而教学重要任务应该是创建“生命生活质量”,关注人的“灵魂建设”。

而生活质量的提升,灵魂建设的加强,都离不开艺术与体育。不断加强音乐与美术课程,并开设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初步形成综合化的艺术课程。并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对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将这一目标作为艺术课程德育渗透的重点工作。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应该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以身体上坚强达成精神上顽强的意志;也更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兴趣,培养一种伴随他们一生的体育活动爱好。促成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未来生活质量,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经过实践、探索与改进,完成学生基本体育技能的初步训练,并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使体育教学逐渐步入正轨,在加强艺术、技能学科,发挥其德育渗透功能的同时,还应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挖掘教师潜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如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视心理问题,引导解决,促成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也同样重要。

五、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保证德育渗透工作正常进行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管理机制。我校把“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教案检查中,由德育工作分管领导负责检查教师教案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以及如何渗透的方法。在学生评“教”栏目中,将教师的亲和力、修养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应该说,我们在德育渗透管理机制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学科德育渗透评价机制仍然滞后,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手段,这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渗透的健康发展。我校准备制定《学科教学渗透实施细则》,进一步将其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发挥学科德育渗透的功能。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第6篇

一、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二、结合点

1.通过学习,学会尊重大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感情。3.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三、素材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但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自毁家园。

(1)课本案例:

①案例1《泥沙掩埋的古文明》 ②案例2《气候变暖》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想协调。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人们的生活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地区经济,增加财富,使人们过上好日子。

(1)课本思考题: ①思考题1:

②思考题2

(2)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多数发展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但是,近60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经济发展新机遇,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例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3.综合地分析问题。生活中许多地理实物和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再考察这些事物或现象时,必须要有综合分析的眼光。

(1)课本思考题: ①思考题1: ②思考题2

(2)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气候?不同的地方气候为什么会有差别?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看气候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的。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也因此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我们的体会,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内容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政治课,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做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尊重哪些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学生由于明白了道理,又结合了实际,从中会受到很深的教育。过去政治课有时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我们现在要把政治课变成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课。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内容为“五四运动”历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无疑会从中受到教育。上的英语课“急救”,老师要创设情境,渗透“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德育内容。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音乐美术课中的名曲名作、语文课中诗歌的意境、地理课中的山川风貌、化学课中神奇莫测的实验无疑都蕴含着美,就是看来只有数字和线条的数学也蕴含着美。一些老师在讲“对称”的时候就展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人体、建筑等对称的图形,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形,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数学背后蕴含的美。

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上一篇:只道是年少作文下一篇:县领导在增减挂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