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2024-07-02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精选6篇)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1篇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赵明珠 袁木棋

摘 要 本文剖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科技创新的特点,并提出了运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主键词 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保护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高校自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将分别在2010年和2020年全部取消关税。自1992年以来,我国关税连续三次大幅度调整,目前我国平均关税达17%,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逐步把关税降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关税壁垒取消已成定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关税壁垒的取消,使得国内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市场竞争成为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进而是专利、知识产权的竞争。自“十五大”以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落实大会精神,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浙江省也随即出台了《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并得以实施,这为高校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着力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依靠专利保护,大力发展自主专利、知识产权的产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国外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国,世界企业界500强中有200多家跨国公司也进入中国,所以国际竞争不限于国外,已逐步转移到国内。国外在我国专利申请也增势强劲,国外公司、企业谋求抢占科技制高点,看好中国市场,抢占中国市场,国外在我国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1%,大大超过我国专利申请总量13.5%的年平均增速。特别是近几年,国外企业有关电子、药品、机械等领域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高达7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发明专利自1994年在世界列第24位以来,出现了国内申请量下降,国外申请上升的走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年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趁势,我校也不例外。随着世界各国关税壁垒逐步拆除和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我们在国门之内已经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技术竞争的压力。我们如不加

强科技创新,不去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懂得依靠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水平就永远处于落后状况,逐渐被历史淘汰。

二、科技创新的特点

上世纪最后20年,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态势,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的跟进,形成了一派波澜壮阔的势头。本世纪头10年,信息技术仍将是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高科技,在信息高科技的带动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相应的新材料和新能源,都将产业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这一切都有待科技工作者去开拓。

从全球视野综合观察和分析,当代科技创新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

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知识创新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

2、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

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许多国家正把主攻方向瞄准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电子,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命科学,核能-氢能-太阳能,高磁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空间提纯-微动成形-太空基站,海水淡化-海洋海气开发-海洋采掘等前沿领域,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焦点。

3、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的创新键的必需环节

长期以来,研究与发展活动被公认为创新,而后的生产即产业化过程往往被忽视。在日益讲求创新绩效的今天,创新的终端目标是市场回报,若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全部创新目标。因此,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缺一不可。

4、技术协作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

对于具有规模性应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必须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技术创新系统的集成才能完成,因此技术协作是完成重大创新项目必要条件。创新特点鲜明的计算机网络是当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集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是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和其他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协作结晶。

5、风险资金已成为支撑创新的金融支柱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投入,这些投入要面对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等,特别是大型项目、高难度项目所承受的风险压力更大。与高风险相对称的是高报酬,民间的风险投资和政府的风险基金获得了发展,它担负着风险投入的重要角色。在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中,风险资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支撑科技创新活

动并通过风险资金管理和监控改善科技创新过程。

6、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法律保障

在整个研究-发展-生产的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自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应不失时机申请专利取得专利保护。按国际惯例,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其法律状态不确定,其市场也是不确定的,因而缺乏投资的价值,很难形成产业化和产生规模化生产的效益。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高校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自1985年4月1日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截止2002年,我校专利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已申请专利达110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64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已授权专利88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60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专利实施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少的教师和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落,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导致我校的职务发明专利呈逐年下降的走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支撑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直接关系到学校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关键所在。

1、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知识产权保护的素质和意识

21世纪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提高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要象保护有形资产一样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任务,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普遍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自我知识产权保护的素质和意识,这是做好我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基础。

2、严格把关,及早申请专利保护

要把专利工作纳入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研究开发立项时,要进行专利信息的研究、分析,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避免重复研究。对于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应根据其水平、市场前景和自身,选择专利申请的类型、时机、国家和地区,及时取得专利保护。在市场营销中,要重视针对自身专利权的保护,积极开拓市场。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要注重专得信息的利用,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谋求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实现现代化,要十分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这是世界各国在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中拼力争抢的制高点,在这个领域中所占的份额,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我们不仅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品化,更重要的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高校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确定和实现科技创新战略,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把相关学科进行重组,形成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集团军,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力量,形成基础研究定向化、应用研究基地化、开发研究产业化的合理布局,通过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形式促进科研、开发和生产上、中、下游的良性循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

4、规范知识产权许可贸易,促进技术产品化、产业化

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贸易,是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规章,规范知识产权许可贸易,促进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和完善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办法,对属于国家计划(投资)项目的专利技术要进行转让或许可的,要进行资产评估,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为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5、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要积极争取把国家和地方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扶植的政策措施向有利于专利工作发展的方向转化,对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认定,应当把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要争取国家和地方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对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扶持政策中,把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和依据。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专利事业的投入,推动专利工作的发展,使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充分的发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宗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11

2.赵杭丽,袁木棋.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技术创新机制的参考.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2(11)

3.杨晓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宁夏农林科技.2002,02

4.曹志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促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

我国高校聚集着数量众多的科研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 发展 规划项目“973”占3/1以上,获得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面上的项目占全国70%以上[1]。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开发阶段获取该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状况,避免重复研究和侵权;在实施阶段保护科研人员权益;在取得知识产权后可以在保护期内获得合法的垄断,从而激励科研人员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因而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整套完善、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1.一些高校未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999年 教育 部发布施行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6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但由于一些高校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造成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混乱。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分不利。

2.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些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由教师或科研人员自行持有,学校对科技成果缺乏统筹了解。在成果开发阶段,科技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通常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决定,使得部分成果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成果转化的推广阶段,成果持有人擅自转让本应归属于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一些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或负责成果转化的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成果转化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也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二)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正确认识

据美国著名 经济 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 分析 得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有65%不会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2]。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目前 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和科研人员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不能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有些高校认为专利申请耗时太长,管理烦琐,不愿承担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部分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 意识,没有及时对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时为了项目和经费迁就对方,使用对高校不利的格式文本,忽视技术合同存在的风险;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约定不明;对知识产权的权属约定不合理;个别科研人员在签订技术合同时,忽视学校利益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高校承担违约责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高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为学校带来收益,将会挫伤高校进行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既不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水平,也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不利的 影响。

2.高校缺乏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知识产权法在激励知识创新,维护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文化 艺术 成果的传播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的扩散[3]。由于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上重成果轻知识产权,重论文轻转化,科研人员在完成发明创造后,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能否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是鉴定、论文发表、出版专著等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选题新颖、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开发阶段因公开而丧失新颖性,使预期收获的知识产权“胎死腹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应仅仅以论文的发表数量为标准,而应当将能不能进行成果转化并带来实际收益,能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显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取得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1.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主要有《宪法》,1993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和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但这些法律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确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复杂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欠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制度、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税收优惠等等法律制度。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我国高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主体是由政府各部门组织实施的,比如火炬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展望计划、211工程、丰收计划、富山计划、社会 发展科技计划、教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这些项目构成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主体,国家的科技投入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这些项目[4]。政府应当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行引导,在项目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由于我国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使得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高校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第3篇

一、知识产权在高校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

(一) 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我国的体制决定了高校的科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科研制度, 科研人员根据每年科研项目进行相关科研工作。故不能使得自己的研究得以充分发挥,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可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以及应用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优越性进行相关检索、查新及结合相关文献对所分配的科研工作进行综合分析, 而是一味地申报项目。这些项目及时通过审核和批准, 可能都已经被其他研究人员所攻克或是低水平的研究, 所以一般很难有较大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推向市场, 很难防止他人的抄袭和侵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 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有效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 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 一般就会首先应用数据库知识检索和分析这方面的知识, 然而基于原有的研究进行相关更加深入的科研攻克。在应用知识产权进行检索过程中通常会查阅相关专利, 因为授权的专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所有的科研成果通常都可以在专利中检索到, 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自己申报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问题, 并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统计, 基于应用专利文献进行相关检索获得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新型科研项目的研发时间和研发经费。

(二) 知识产权制度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我国高校以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一直较为薄弱, 从而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不清楚自己在科研中具有哪些权利、义务以及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仅仅从事相关工作, 从而使得他们谈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则是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制度, 使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变高。有关资料显示, 2013 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59, 649 项, 较2012 年的51, 723 项增长15.3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1, 648.5 亿元, 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11, 963.6亿元左右, 较2012 年的10, 298.4 亿元增长16.17%, 总体看来成果可观。预测到2018 年, 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将达到110, 580 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实现188, 264.4 亿元; 而中国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总量约在24, 275.4 亿元左右, 发展潜力大。目前, 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大国转型, 可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未来前景广阔。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 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从而为科技人员的创新解决了责、任、利诸多方面的问题, 为科技创新人员赢得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争取了主动, 使得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回报, 权益有了保障。因而, 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

(三) 知识产权制度使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科研成果的管理机构是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一个管理机构。一般每所高校都成立了科技处, 专门用于对高校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进行相关申报和管理。然而, 我国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管理这方面依旧按照传统的模式, 即均是按照我们常见的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其中, 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和报奖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是该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随着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 目前对一项已经结题的研究项目不是盲目的结题来进行成果的鉴定和申报奖项, 而是一般需要对该课题设计的成果进行新颖性搜索, 然后申报职务或非职务发明专利, 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成果。所以,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进入市场的渠道由行政封闭性管理变成开放型法律式管理轨道, 从而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变更加合理。

(四) 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可知,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比,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低”, 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 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 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 我国必须有效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并且通过应用知识产权使得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任务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 而且还可以让取得的成果申请相应的专利, 为以后推向市场取得很大的优势, 如今后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可以有效的避免产权的纠纷, 使得让那些需要应用科研人员的成果的人容易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当今我国高校虽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 但是高校中老师主要的工作任务还是教学, 其他时间从事的研究也是一些学科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这些基础性研究往往很难直接应用在当今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因此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选取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不能有效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该问题出现的原因, 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指定的工作量, 导致所申报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在结题时往往会通过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而不是以专利技术形式进行申报, 从而使得其所从事的研究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知识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 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时, 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存在很大程度的流失。其中原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人才流失严重。通常情况高校课题的主要人员是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他们在学校时有充足的时间做科研, 对课题有着深入的研究, 随着学年的增长, 等他们毕业后将带走所研究的知识, 往往都是一些核心知识, 可以在新的单位申请相关专利, 从而使得这些知识流失。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在跳槽过程中往往都会带走他所研究的所有知识, 这也是他们在新单位得以重用的前提;二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 当他们遇到侵权问题时, 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法律问题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而是通过协商或是妥协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 从而放纵了这些侵权现象;三是高校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应用该体制对知识的保护往往会发生缺陷和局部可操作性, 从而导致上述知识被侵权和流失;四是我国高等院校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在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知识研讨会、技术报告、成果汇报时, 如果没有相应的专利来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保护, 很可能会导致知识的侵权。还可能是科研人员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果也没有专利的保护, 很可能导致知识的泄漏和流失。

(三)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通常是科研人员通过自己付出的精力做出的相关研究成果, 如果在成果申报或是转换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或是法律不够完善, 往往会导致这些研究成果在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 还可能会导致这些成果被侵权和抄袭, 使得科研人员的研究果实被窃取, 而自己一无所获, 这样会对科研人员的打击非常大, 使得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大大削弱。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专利法》实施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相关知识受到法律的保障,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还不健全, 从而使得一些高校知识产权在受到侵权时往往会出现有法不依、依法不严等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 知识产权不清晰, 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 对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通过以精神奖励为主, 物质奖励为辅, 然而科研项目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而且还需要部分的资金来做支持。所以, 传统的激励方式对科研项目的推进有一定的不足, 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科研需求。

在传统科研管理制度下, 高校科研人才激励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少量物质奖励为辅,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这种激励方式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当前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另外, 高校科研项目种类日益多样化, 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权也多元化。尤其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同一项知识产权利益主体不清晰的问题, 从而带来了各种权属纠纷和利益冲突。还有在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之间, 知识产权分配也存在明显的个人歧视性, 大多数时候科研项目产权都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申报和登记, 项目参与人只是取得少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作为回报, 从而严重打击了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这也是当前高校自主知识产权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以需要将科技创新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知识产权得以保护的前提是需要对知识产权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认识和观念。所以, 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将这些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纳入日常宣传工作, 使得广大科研人员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可以应用知识产权对它们的科研成果进行保护。

(二)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机构是保证其涉及到相关工作高效运行的保证。我国高等院校的组织机构也是保证高等院校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 该机构可以使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他机构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法律保护性。所以, 该机构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在我国所有单位的知识产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故需要对高等院校进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对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配套设施进行改进, 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使得科研人员对专利有新的认识, 其在研究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在检查评估指标系统中重新调整专利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进一步肯定和加强专利的重要性, 如在高等院校中将专利的授权多少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科研指标;三是对授权专利的奖励进一步加大, 不仅有传统的精神奖励, 还有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四是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新的评判, 加强对获得授权专利的科研人员靠拢, 使得大家对专利的申请充满热情。

(三) 增加经费投入。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很多科研人员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科研经费不够或者没有, 这使得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项目无法展开, 更无法申请相关专利来保护所研究的知识, 即使这些课题项目非常新颖、实用, 但由于缺乏科研经费的投入, 往往科研工作都无法深入开展。所以, 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展的保证、专利知识产权申请的保证。高校可以通过增加设立部分基金, 如“专利申请基金”、“发明创造基金”等, 通过增加这一系列基金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减少, 不会再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专利数量, 而且还可以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保护。

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创新知识主宰的社会。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 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半都是靠知识来创造的,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这一数值将会进一步提供, 可能会达到75%左右, 剩余25%的国内生产总值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来创造。因此, 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创新知识带来的技术创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如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所说:进入WTO后, 市场竞争的关键不是关税壁垒, 而是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后面是专利, 不是一般的知识, 是创新知识, 是法律化的创新知识。由此可见, 要想创新知识, 是法律化的创新知识。由此可见, 要想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李力.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导报, 1999.11.

[2]郑晓燕.高校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德州学院学报, 2003.19.1.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4篇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危机

(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创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大量具备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专家。就战略层面看,应当做好高校师生的宣传咨询和高校决策层的顾问工作,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学习教育课程,且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总体而言,知识产权课程还未能成为高校必修课程,这就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极度缺乏。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需完善。当前,许多高校师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度较低。同时,一些学生与教师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了解,对知识产权法也不甚熟悉,这对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极为不利,甚至部分师生在被侵权后未能及时察觉,且不知道如何维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多关注教师的论文发表数量,对师生的专利技术则甚少关注。一些合同对知识产权未作出明确要求,致使一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逐渐流失。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商标权的注册,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些冒用高校名称培训或招生的现象,使高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与之相关的无形资产也受到侵害。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致使高校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制定维权措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同时,许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都由行政部门负责,但行政部门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登记或者报奖,关于商标权、技术转让、著作权的管理则很少涉及,这就导致知识产权缺乏专利保护。此外,高校对知识产权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部分知识产权流失,管理上出现许多漏洞,科研成果被窃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但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条例,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条例,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策略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中科院为了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规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要以发明专利的数量和取得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并明确规定必须先申请专利才能够申报技术发明奖,这对专利工作的长远发展无疑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正视当前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制度的问题,进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由校长直接领导,并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此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包括对外知识产权的法律职能,另一方面,还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职能。既要有制约、监督措施,又要有激励机制,促使高校科研人员自觉维护自己与学校的利益。

(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首先,高校管理服务层和决策层以及科研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进而促使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要及时转变知识产权价值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知识产权的环境。最后,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不仅要完善制度,还应当关注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以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科技人员能够取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一方面,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并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先考虑的公派留学专业领域。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着力培养知识产权教师与科研人才,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发明、创新活动,并及时申请专利。同时,还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知识产权,增强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第5篇

院系:法英学号:0908021姓名:黄子倩

一、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无形和有形财产,也包括一些人身权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知识产权分为两类:一类是版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

从特点上看,首先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知识产权是权利人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是权利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并且成果依法受到保护,是权利人的一项专属权利,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其次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其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这种智力成果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或有形财产。第三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的。知识产权既包含了精神权利,比如发表权、修改权等,也包含了经济权利,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可分。最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力、多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

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我国除了在民法通则、刑法中有规定外,还专门制定了知识产权法,成立了一些组织、协会等促进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1982年、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我国商标法、专利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先后颁布施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建立。1978年、1980年、1985年,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先后成立,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体系渐趋完善。199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7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创造力是推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乃至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发展的动力。知识产权在保护创造力的基础上又推动并引导人们不断创新,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知识产权制度赋予了创新者享有法律上的权利,阻止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而使用,从而成为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激励创新意愿和行动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

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以智力成果即知识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以智力成果作为保护对象的,因此知识产权事实上是创新力和创造力的载体。小到文章、论文,大到科技发明,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者的创新和创造。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的侵害,也正是对于权利人创新创造力的间接伤害。所以,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保护自主创新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激发创新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既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又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创造,用自己的智力成果获得财富利益。

三、我国知识产权和创新应用现状

虽然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了,创造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必须承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盗版光碟、软件、服装设计剽窃等在全国各个城市屡见不鲜,期刊、学术论文的抄袭也大量存在,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上的侵权,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案件大量滋生。很多人通过这种形式获取利益或达到目的,缺少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完全放弃了自我创新与创造。

同时,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也比较普遍。来自最高法院的司法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地方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案件3567起,涉及侵犯知识民事案件16583起,比上年分别上升了28.36%和20.66%。在2005年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中,共判处5336人,其中有罪判决的达到99.68%,有2963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较上年上升23.9%。2004年底出台的司法解释,降低了对盗版者的定罪法律门槛。

谈到知识产权和创新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认为知识产权作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已经成为现实,我国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同时,国外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竞争中国市场,我国自主创新面临严重挑战。“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这就是说,有高达60%的国内企业连自己的商标都没有。”田力普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他说,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我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中国制造”的地位。

因此,尽管我国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不断加强,创造力在某种成程度上也在提高,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很严峻。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不良直接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影响着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创新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我国而言,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是应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环境资源约束,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加快知识产权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意见》要

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的培训,积极为企业和中介机构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工作者;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包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建设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高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高校将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整合教学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或知识产权管理学相关硕士点、博士点,提升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我国新时期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意识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思想基础,一国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该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成败。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准确报道国内外知识产权重大事件,结合科普与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高层培训和研讨班,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学习和举办高层次专题报告会的内容,以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宣传培训。

作为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对知识产权保护,既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又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应该了解、熟悉并学会运用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在内的WTO相关规则。一方面,要学会规避他人的知识产权,事前对自己的产品或

技术的出口国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状态的调查。另一方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同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企业进行创新的“突破口”:能力相对弱的企业可以先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性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路子;能力较强的企业则当尽可能研发出具有较高质量的乃至首创性、开拓性的发明创造,并且及时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

参考资料:

1.《知识产权法》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练习 第6篇

一、单选题1、2005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指定“十一五”规划的()。

A、重点

B、中心

C、着重点

D、着力点

答案:(D)

2、“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强国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中强调提出的。

A、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B、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C、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D、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

答案:(A)

3、到2006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是()。

A、1.23%

B、1.30% C、1.41%

D、1.52%

答案:(C)

4、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左右。

A、5%

B、8% C、10%

D、12%

答案:(A)

5、狭义的自主创新指可以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即是指()。

A、原始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方法创新

答案:(A)

6、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在于确认知识是一种()。

A、能力

B、生产力

C、财产

D、劳动成果

答案:(C)

7、现在,美国IT公司每年仅向韩国三星许可专利的收入就达()亿多美元

A、5

B、10

C、15

D、20

答案:(B)

8、IBM在个人电脑上有2000多项专利,联想因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每年专利授权收入就达()。

A、1000万美元

B、2000万美元

C、3000万美元

D、4000万美元

答案:(C)

9、()中央出台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科技一定要面向的经济,经济要依靠科技”的指导方针。A、1985

B、1986

C、1987

D、1988

答案:(A)

10、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重点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叫做()。A、自主创新

B、支撑发展

C、重点跨越

D、引领未来

答案:(B)

二、多选题

11、一个作品能不能取得版权,最基本的条件,叫独创性,它是指().。A、不是抄袭别人的B、不是剽窃别人的C、不是同别人合作的D、独立创作的作品

答案:(ABD)

1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战略,这主要体现在()。

A、强调自主创新是我国一贯的基本策略

B、十一五规划制度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C、中长期科目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

D、国家对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答案:(ABC)

1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按照()的方针实施的。

A、创主创新

B、重点跨越

C、支持发展

D、引领未来

答案:(ABCD)

14、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

A、人才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B、是以知识,信息等配置的第一要素智力成果为资源

C、靠国家资产投入而获得发展的D、是依托国家法律政策强有力推行的答案:(ABC)

15、当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创新是以()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

A、产品制度

B、组织创新

C、市场创新

D、技术创新

答案:(AD)

16、从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角度,可以将不同的国家分为()。

A、资源型国家

B、制造型国家

C、创新型国家

D、服务型国家

答案:(ABC)

17、《专利法》中判别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标准是()。

A、时间

B、地域

C、公开

D、公众

答案:(ABC)

18、专利技术的创新参考性评判的基准有()。

A、克服了技术偏见

B、为“首创性”或“开拓性”技术方案

C、产生了意料不到效果的发明创造

D、将公知的产品或方法用于新的技术领域或新的目的。

答案:(ABC)

19、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A、创新综合指数高

B、研发投入占GPD比例高

C、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D、知识产权占明显优势

答案:(ABD)

20、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是()。

A、33%

B、29%

C、40.3%

D、39.5%

答案:(ACD)

21、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必须在()等环节上有的突破。

A、产品开发

B、产品设计

C、产品生产

D、产品营销

答案:(AD)

22、“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的主要条件有()。

A、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而获得的知识产权

B、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应该满足某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客件的全部法定条件。

C、依法履行了取得该项知识产权的必要的法定程序

D、在该项智力劳动成功中,不存在受他人知识产权约束的情况和因素。

答案:(AD)

23、知识产权产品就是指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的产品,它包括()。

A、计算机软件

B、集成电路

C、影像制品

D、出版物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24、一般地说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指非版权产品。()

上一篇:学院学生党建总结下一篇:酒策划方案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