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记忆的作文范文

2024-07-05

与记忆的作文范文(精选8篇)

与记忆的作文 第1篇

上海,一个魅力都市,回顾过去,许许多多的细节已悄然变化,但这些城市记忆还流淌在人们的意识空间里,只因为这种记忆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如今,随着上海世博会这盛大的晚宴拉开了神秘的帷幕,城市的新规划使上海又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高楼竖立,车水马龙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写照。一座座高楼大厦密密麻麻交错地矗立在马路两旁,宽敞的道路上空架着立交桥,蜿蜒盘旋,汽车穿梭其中,到处都是繁华的景象。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了,但人们心中的围墙也增高了。邻居已形如路人,经常会发生同住几年,却连邻居姓什么也不知这样的糗事。一扇扇坚固的防盗门和冰冷的钢筋水泥已把人心无情地隔开,人们心中已产生了化不开的隔阂!

今日,已再也看不到多年前还处在“弄堂时代”上海的印记。人们不再在悠闲的下午,手拿蒲扇,拖着藤椅,三三两两地倚门而坐,大家一起淡家常。或者一小群老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搓麻将。孩子们也不再玩着弄堂游戏,而是一个个手捧电子产品。

的确,每个人都活在城市压力中,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纵使城市再发展,科技再发达,我们都不能因此而遗弃了从前那淳朴善良的美德。有着警戒心是不错,但如果过了那条线,人们只会活在自以为的恐惧惊慌之中,从而处处提防着别人,把人心硬生生地装上了防盗门。

城市记忆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从前人与人离得很近,共同享受着休闲自得的慢节拍生活。而现在,住房空间宽敞了,娱乐种类丰富了,但那种惬意的氛围也不复存在了。

城市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当其达到优越时,我也希望能回望曾今的城市记忆,让生活再添加几分人情味,而不是和财产相望一生!

与记忆的作文 第2篇

小时候,这座石阶就是我玩乐的天堂。我在这里玩过家家:坐在第一级台阶上,将“锅碗瓢盆”都放在第二级上,我和小伙伴们把摘来的草放进“锅”里,炒啊炒,炒好之后,再每人分一点“吃掉”,“吃饱喝足”后再拿树叶当牌来玩。

有时,小伙伴中谁家买了个新玩具,总要拿出来摆在石阶上炫耀一下,当引得其他所有人的称赞和垂涎后,就再得意洋洋地拿回家去。石阶竟成为了我们的“交流平台”。

当然,我也免不了做错了事被大人说的时候,每当这时,我就坐在台阶上,觉得委屈,就大声哭。石阶上这么凉,外公外婆怎么会让我一个人坐在这哭呢?所以往往都是没等我哭多长时间,就被抱回家了。

石阶就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总是那么干净、光滑、平整……

但后来我被接回了上海。古朴的石阶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我淡忘了。

而当我再一次回到无锡、再一次与石阶重逢时,它已是布了一层厚厚的青苔,真真儿是被人们遗忘了!如今城市在高速发展:马路拓宽了、机场有了、高铁通了……而这个见证了城市发展的石阶却被“丢弃”在了城市的犄角旮旯里。

我用刷子刷去了石阶上的青苔,用水一冲,石阶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干净、光滑、平整……我坐在上面,用手抚着石阶,心里叹道:这不只是一座普通的石阶,它是我童年的“玩伴”,是见证这座城市发展的“人”,它更象征着整座城市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登,一级比一级高、一级比一级快。它记载着城市的记忆又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它与城市融为一体。它怎么被遗忘?它不该被遗忘!

与记忆的作文 第3篇

关键词:人脑记忆,机理研究,外语单词记忆规律

一、记忆单词的重要手段是坚持大量、反复的听、读活动

听、读不仅仅是外语学习中应首先掌握和培训的技能技巧, 而且也是记忆单词必要的手段和途径。根据巴普洛夫学说, 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这是一种完全靠单纯声音刺激才能转换成具有抽象意义的语词信号。因此, 无声地默记单词, 由于缺少声音刺激, 往往不易奏效。一句话的语气、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 甚至看几遍都弄不懂的句子, 朗读两遍就豁然领悟。朗读不仅帮助理解, 其最大作用还是帮助记忆。词语只有嵌在上下文中才有生命, 才易掌握其用法, 也容易记住。尤其是英语, 一词多义, 同义词、习惯用语多, 一脱离上下文就很难理解和记忆。如果通过朗读, 边读边领会文章内容, 边记忆单词、词组、句型, 这样就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上下文孤立地死背单词, 很快就会忘却的。

二、为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 可采用多种直观教学形式

人脑两半球象一对孪生子, 从形态和结构上看, 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但其功能却大不相同。左脑以语言、理解、逻辑思维和计算等活动占优势;右脑的优势则是对形象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和想象、情绪和情感等活动。研究大脑优势半球活动对我们充分发挥人脑潜力从而更卓有成效地学习和记忆帮助极大。

根据心理学实验, 人获得外界信息约80-90%是通过眼睛输入的, 通过耳听获取的信息约占11%。人脑的记忆速度, 以图像信息贮存为例:耳听三小时后可记住60%, 三天后能记住15%;眼看三小时后记住70%, 三天后记住40%;眼耳并用三小时后可记住90%, 三天后记住75%。由此可见, 在外语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视听法。要广泛利用直观的实物、情景、标本模型、表解插图、电视、录相、电影等形象手段, 再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手势、动作及富有表情的讲解和朗读。这样,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 感受事物的直接形象, 使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 让多种渠道输入信息,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单词概念和用法。然后教师在用本族语, 采用翻译对比法检验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准确度。实践证明, 这样教记外语单词经常获得理想的效果。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复习时, 也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不能光是眼看默记, 一定要做到:眼、耳、口、手、心“五到”。

三、在理解基础上加强记忆, 从而将两种记忆结合起来

记忆的识记方法有两种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良好的记忆是两者兼备, 但理解记忆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记忆。理解了的东西容易记住, 这是因为在理解过程中, 所学的东西在大脑皮层里建立了广泛的神经联系, 使原来的经验、知识和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了, 因此不但容易记住, 而且一有相关的刺激就容易回忆起来。机械记忆在脑子里留下的记忆痕迹是孤立的, 缺乏广泛的神经联系, 所以易忘, 只有多次反复, 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记得住。因此, 加强记忆首先要发展理解记忆。

外语单词需要硬记, 但即使是需死记的内容也可用理解识记的方法来帮助机械记忆。教记单词时, 可通过讲授读音规则和拼写法、进行词源和构词分析、采用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异义词对比、反义词对照等手段来帮助记忆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或通过教师一连串发问, 启发学生使用逻辑推理的途径来探知词义;还可以用联想的方法把某一事物形象同所讲的单词联系起来。这样通过比较、归纳、分析、推测、应用和形象思维等方法, 把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

四、发挥无意识心理作用, 使有意识记忆同无意识记忆协调起来

在学习中, 一方面要调动大脑左半球, 有意识地识记新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则要开动大脑右半球, 调动无意识心理活动, 挖掘出人脑的巨大潜力和超记忆能力。人的学习过程, 是大脑思维活动和情感同时作用的过程, 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和谐一致的发展过程。

情感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的作用下, 理智的心理活动会进行得更敏捷, 更卓有成效。如果学习者感到学外语是种压力、负担, 甚至有厌恶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感作用下, 是无法学好外语的, 记忆单词的能力自然也会很低。反之, 如对学外语有浓厚兴趣, 甚至是乐趣横生, 如象启发式外语教学法 (又称“暗示法”) 那样, 在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音乐声中, 在引人人胜的游戏表演中, 在富有诗情画意和浓厚感情色彩的自然情景中, 在对教师高度信任和对自己充分自信的气氛中进行外语学习, 就会充分调动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活动, 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 使其暗中支配意识, 诱导人们用无意中获取的信息去完成一项有益的任务, 通过发掘学习者的记忆潜力来达到超级记忆效用, 从而大大缩短学习时间。

五、既要保有学习兴趣, 又要善于调度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生求知的烈火, 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 善于把学生的短暂兴趣引向稳定的乐趣、志趣, 并且要扩大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 这是保证良好记忆的先决条件。因此, 教师的讲课语言要幽默而有风趣, 语调要有抑扬顿挫、高低轻重。此外, 教师要善于设疑、质疑和释疑, 启发学生深思。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深思方能牢记。

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形式, 同样可以激起学生兴趣, 提高注意力。学过外语的人, 可能都有这种体会背字母表时, 开头和结尾的几个字母易记。在背诵诗歌时, 也往往是头几行和末几行最不容易忘却。现代心理学家分析和研究了此种现象的原因, 这是因为最初人们受好奇心驱使, 注意力比较集中, 过了一段时间, 注意力开始松懈, 这时便影响了记忆效果。但到了最后, 由于行将结束的心理再次驱使注意力重新集中, 因而记忆又再一次得到加强。据此, 人们创造了一种分隔记忆法, 就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分成若干段, 使头尾的次数增加, 以此来提高记忆效果。教记外语单词也可采用分隔记忆法, 进行分组记忆学习。教记中也可将最难记忆的单词放在最初或最后的分组中学习, 这样可以提高记忆率。

六、通过复习巩固, 可以使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人脑是有一百四十亿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 是人脑的基本组成单位, 也是产生记忆的地方。人脑很像一台极其庞大复杂的电子计算机。每个神经元相当于计算机的开关元件。它有1000~10000个突触, 每个突触又能像计算机开关元件那样应答“是”或“否”的各类问题。人脑应答问题的最大信息量可达一百多亿位。由此看出, 人脑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

记忆分两类:一是短时记忆 (也叫近时记忆) , 信息痕迹贮存在脑中较低部位, 仅能保留几秒钟到几小时, 这是神经系统临时性的电活动二是长期记忆 (或称做远时记忆) 。如果临时性电活动在头脑中反复进行, 这样就会在大脑皮层里使神经元发生自身的化学变化和结构上的改变, 就形成了长期记忆。如果搞突击记忆, 一小时可记住几十个单词, 可不久就忘记了。如果不经过多次复习巩固, 使临时性电活动在头脑内反复进行, 从而在大脑皮层里产生稳定性电活动, 就很难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因此, 一名外语教师必须善于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有计划地将学过的单词反复进行巩固;每个学习者也需摸索出自己的记忆和遗忘生词的规律。

记忆和遗忘这对矛盾的双方,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对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要反复记忆, 对不需记的东西就要善于忘却, 否则无用信息会影响有用信息的存取, 使得记忆模糊。

遗忘速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减慢。刚学过的材料, 忘得最多最快, 以后便逐步减少。所以, 复习要适时, 不要等忘却了再复习。复习的时间要有一定的间隔, 间隔时间最初要短, 以后逐渐加长。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把一次课要让学生记忆的单词分成几组去教, 在教记后面几组时, 就有规律地复习前面几组生词。实践证明, 这种循环记忆法是行之有效的。

与记忆的作文 第4篇

关键词:贝娄 记忆 救赎

作为一位“社会的历史学家”,索尔·贝娄如其同籍作家德莱塞一样,忠实地记录了当代美国都市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喜剧性的风格展示了一个浮华、喧嚣、异己的现实世界;同时,作为一位“老练的记忆先生”,他又如其同裔作家普鲁斯特一样,热衷于追寻那些逝去的时间,以抒情性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记忆中的世界,一个“被放逐的灵魂渴望着”的“故国旧土”①。前者反映了当代美国文化的非人性特征,体现出贝娄鲜明的否定倾向和批判立场,后者则折射出犹太社群的人道情怀,寄寓着贝娄热诚的道德理想和肯定态度。贝娄研究专家约翰·J·克莱顿曾指出,贝娄的小说“到处存在着一种救赎的关切”②。在笔者看来,眷恋过去并非其笔下人物的天性所致,而是对他们特定处境的自觉回应。这种回应并非如其所言的“自我放纵”,也不是“借怪癖来逃避现实”,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与现实抗争的方式,是一种自我救赎的途径和手段。在一个非人的恶劣环境中,记忆的世界不仅是使主人公们摆脱羁绊、疗治伤痛的避难所,还是使他们认识现实、确证自我并最终摆脱生存困境、重获新生的力量源泉。

过往的记忆首先为主人公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庇护和心理慰藉,使他们能够暂时避开现实世界的重压和侵蚀,并以其特有的安宁与温情呵护着各自受伤的心灵。因为记忆的主要内容是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虽然其中不乏贫困、失意、忧伤和痛苦,但相对于现实的冷酷、丑恶、野蛮和物欲横流,记忆中的世界尤显情感的魅力与人性的光辉:

拿破仑街,这条发臭的、肮脏的、破烂的、千疮百孔的、玩具般的、饱经风吹雨打的街。私酒商的儿子们就在这条街上念着古老的祷文。赫索格心中对此依恋不已。他在这儿所体验过的种种人类感情,以后再也没有碰到过。犹太人的儿子,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地生下来,张眼看见这一个奇异的世界,人人都念着同样的祷文,深恋着他们发现的东西。这真是个从未失灵的奇迹。拿破仑街有什么不好?赫索格想。他所要的东西全在这儿了。③

赫索格忘不了母亲用嘴沾湿手帕给他擦脸,忘不了手帕上唾液的香味,忘不了母亲用雪橇吃力地拉着他的情景。同样,《洪堡的礼物》中的西特林忘不了母亲将他掉了的牙扔到火炉后面说小耗子会再衔一颗好的来,忘不了他从楼梯上摔下来时母亲的尖叫。《口没遮拦的人》中的肖穆特博士忘不了母亲给他洗头时不小心把肥皂水弄进了眼里而心痛不已,忘不了他参加聚会时母亲用力地亲吻他。即使是那些苦涩、忧伤的记忆,由于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真情,依然令人难以忘怀。赫索格记得,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辛苦经营,却屡遭失败,还遭人打劫,身受重伤。“有关赫索格家的这个故事,我们每年差不多要听上十来次。有时候妈妈讲,有时候爸爸讲。因此,我们受过不少苦难教育。我对这种心灵的哭泣,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它们就在我的胸中,就在我的喉咙口,我真想张大嘴巴,让它们一吐而出。”④在回忆中,“任何分量的痛苦”变得不再沉重而无法释怀。对赫索格来说,妻子的冷漠、朋友的背叛、同事的隔膜暂时与自己拉开了距离,统统消散于那“一缕缕持续的时间的幽香,那种善良的早年的甜蜜的梦境”⑤之中。正是通过对记忆的追溯与重温,他们受伤的心灵得以抚慰,被流放的灵魂得以重归故里。正如马诺教授所说,在贝娄小说中,回忆“并非简单的怀旧,不,相反,它当然是独属于人性的东西。……作为对自我和祖先的详尽审视,回忆能赐福于人,使人的心智得以磨炼。……事实上,对于贝娄而言,回忆更像是抚慰心灵的祈祷,而不仅是单纯的叙事”⑥。

记忆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因为是“爱使得这些事难以忘怀”⑦。小说主人公们在记忆中体验着爱,感受着爱,同时也生成着爱,播撒着爱。成名之后的西特林抛弃了故友亲情,疯狂地追逐名利和女人,但在精神上却变得越来越痛苦和失落。最终是记忆中的温情融化了他那颗被冷冻的心,并使他重新恢复了爱的能力。“我不明白童心是怎么在我身上复活的,然而它毕竟是回来了。一切在融化。冰,谨慎,老成。”⑧因为难以割舍的亲情,他拒绝与莱娜达去意大利,而毅然选择了去休斯顿看望要做手术的哥哥。因为与洪堡的深厚友情,他执意去看望洪堡的舅舅,并重新埋葬了洪堡及其母亲。同样,《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贝恩在玛蒂尔达的怂恿下起诉了曾有负于自己的舅舅。但关于舅舅的记忆最终改变了他的决定。因为他想起了与舅舅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如烟往事的回顾中,他感觉到了舅舅“就像父亲一般”对待他。正是这种源自共同记忆中的温情使贝恩宽恕了舅舅的过犯。他说:“我不忍心放弃哈罗德舅舅,这是事实。我的记忆也不想那么做。我的记忆一旦集中在某一现象上,就会紧紧地抓住它,表现出一种顽固。”⑨也是因为“对以往的回忆感动了他”⑩,《如烟往事》中的艾萨克才始终不计较妹妹对他根深蒂固的敌意,并不惜重金来到身患绝症的妹妹床前,并最终使妒忌与怨恨化为宽恕与和解。

其实,对记忆的追寻和重温本身就是爱的表现。是对爱的渴求才使回忆成为可能。所以柏拉图把纪念与爱联系在一起。同样,黑格尔也曾指出“人类生命的实质起源于历史。历史,记忆——这一切使我们富于人性”。在《堂表亲戚们》中,叙事者艾扎对堂表亲戚们感情笃深,他为了使触犯法律的堂弟不被重罚而向法官写信求情:“我之所以写信,是因为堂表兄弟在我记忆中占着独特的位置。”家族记忆成为他行为的深层动力。“为了往日,为了我喜爱的他的父母,何乐而不为呢?若我要继续保留以往的美好记忆,我必须这么做。如果让沙娜的儿子失望,我的纪念品会发臭。”{11}威尔逊教授说,“对个人和历史的记忆是维持我们人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12}。在贝娄小说中,回忆即是爱的表现,是对价值和人性的坚守和维护。

对往事的回忆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是另一种形式的冥思。主人公们在回忆中反观自己,解剖自己,希图以此拯救自己的灵魂,实现“心灵的重大改变”{13}。西特林平时就喜欢回顾自己的生活,喜欢“从背面或者侧面观察我自己。我能够一直这样回忆下去,以至于追溯到最远最早的时候”。在经历了时世的变迁和生活的波折后,他开始回头审察自己,“决心叫失去的时间产生启示”。通过对记忆的追溯,他发现自己缺少了对他人的体谅和关心,“肯定是失去了”家族中曾有的那种对他人“极端关切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对洪堡的遭遇和两人关系的检视,西特林感到了自己“罪孽的深重”{14}:因耽于情欲而拒绝探望濒死的洪堡,在大街上遇到像乞丐般的洪堡时躲到汽车后而并迅速溜掉……这些往事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西特林的回忆之日也是赎罪之日。”{15}正是背负着对洪堡的罪感,西特林踏上了赎罪之旅。同样,洪堡在临终前也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对过去的过错进行反省”{16}。在写给西特林的信中,他坦陈自己的过失,并以送给西特林剧本的方式传达了对后者的赦免与宽恕。两人都通过回忆认识到自身所犯的罪错,体会到对方的不幸和美德,并最终在彼此的谅解中达成灵魂的沟通和共鸣。肖穆特博士则坦言自己给罗斯太太写信的过程就是“重新发现自我的重要历程”{17}。他在回忆中反观自己生命中的尊荣与羞耻。他那封不可能发出的信实际上是他的心灵自白。与其说它是一部回忆录,不如说它是一部忏悔录。正是在此意义上,戈德哈特教授将这部小说视为“一种罪过的忏悔,一种净化的努力”{18}。如果说肖穆特博士对罗斯太太的嘲讽还只是一种冷漠的态度,那么赛姆勒先生对他人生命的戕杀就完全是一种罪恶的行为。在他打死那个已经放下武器的德国兵的刹那,他已经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不断萦绕于脑海中的大屠杀记忆既使他省悟到反犹主义的罪,也发现了潜藏于自身的恶。威塞尔说,“对罪恶的记忆会成为抵抗罪恶的盾牌”{19}。正是基于对记忆中的罪恶的觉知和悔过,赛姆勒最终成为一个反对暴力、呼吁人性与道德的人。

可见,对贝娄小说的主人公们来说,重温记忆不仅是为了汲取爱的力量,还是为了解剖自己,从而涤除自身的恶与罪。爱的生发与罪的涤除是道德提升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由此,贝娄小说中的回忆从来不是自我麻醉的幻梦,甚至也不是简单的怀旧。因为怀旧往往追溯的是过往经历中善与美的一面,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抚慰和安适。而此处的回忆却是揭出自身的丑与恶,是一种痛苦的自我解剖。相比于怀旧,这种回忆更多了一份心绪的沉重、理性的冷峻和思想的深邃。

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贯穿于贝娄小说创作的始终。他笔下的主人公经常在经验或想象中遭遇死亡,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死亡的恐惧所笼罩。贝娄曾将这种对死亡的焦虑心态称为“最强烈的美国焦虑之一”{20},认为它是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根本表征。因此,对他来说,人及其灵魂能否获得拯救最终应落实在人能否从死亡中获得拯救这一具体但根本的问题上。在此,贝娄再次肯定了记忆的拯救功能,认为记忆是使人超越死亡、摆脱死亡焦虑的重要途径。

在贝娄看来,虽然“亲人得消失在永恒之中,这是人们无法忍受的”{21},但逝者却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永生,并与生者同在。生命通过记忆而得以延续,得以超越死亡的局限。为此,他特别强调对死者的纪念。在《拉维尔斯坦》中,他借自传性形象齐克表达了这种切身感受:“许多人都希望摆脱死去的人,我正好相反,有办法紧紧抓住他们。我的顽固的直觉——到现在它应该很清楚了——是他们并没有永远地离去。”{22}在《洪堡的礼物》中,他又借西特林之口表示:“去世的人们活动在每个活着的灵魂的无意识的部分里”“如果我们愿意让死者活着,他们就活在我们心中。”{23}而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贝恩看来,记住死者,让死者活在后人的记忆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种不可推卸的生命责任:“儿子应当使给自己生命的人起死回生,即使这意味着走上月亮。我们必须将死者的一切取回。死者和生者构成一个整体。”{24}

保持与死者的联系,忠诚于他们的价值是死亡焦虑的解毒剂。对死去的人的记忆一方面使生者可以感到一个阴阳两界相通、生死之人与共的世界,从中汲取着慰藉心灵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生者感受到生命的不朽和灵魂的永生,从而走出死亡恐惧的阴霾。所以,主人公们都渴望与死者的沟通,渴望使他们的生命鲜活地出现于自己的回忆中。汉德森不停地拉父亲生前的小提琴向他倾诉,赫索格不断地向死者写信,而西特林则向死者读书。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证明并非“人一死就完全死了”。汉德森远去非洲,试图通过寻找“前人类的过去——一种真正的过去”{25}来摆脱对死者的罪感和死神的纠缠。他的非洲之行是寻找记忆的旅行,也是如戈德曼教授所说的“使自己重获新生的一种形式”{26}。而贝娄说得则更为直接和具体。他说汉德森“实际上寻求的是一种对死亡焦虑的拯救。他不能忍受的就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焦虑”{27}。同样,对于西特林来说,克服死亡恐惧的过程也是复活记忆的过程。他总是尝试着“接近死者”,与死者进行对话和沟通,以唤起他们沉睡的灵魂。同时,他还不断强化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在他看来,童年所代表的天真是一种永远不会死去的东西,就像华兹华斯那首《不朽颂》所表明的那样。另外,在贝娄笔下,洪堡留下的那个剧本就是联结生者与死者的纽带。它不仅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洪堡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它还使西特林最终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回归至本真的自我,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开启新的生活。最终,死亡的诅咒在西特林对死者的爱和与死者的沟通中得以消弭。正是借着剧本所带来的收入,他才得以重葬了洪堡和他的母亲。小说结尾提到的那朵番红花象征性地表明,只要记忆还在,死亡就不再是终结,而生命总会重生。这也像《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结尾提到的北极苔藓:“那些北极苔藓里里外外全都冰冻,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坚硬的冰。但气温稍有转暖,它们就会复苏,甚至还会长大一些。”{28}

相反,对于那些拒绝记忆的人来说,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虚无。正如莱娜达所说:“人死了就是死了,如此而已。”{29}对那些死去了的故人,他们往往选择遗忘,并对那些具有怀旧情结的人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和不解。莱娜达就称西特林为“公墓小伙计”。朱利叶斯除了生意上的事务以外,没有别的记忆。他虽然自认为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却记不起母亲的长相。贝娄说,“记忆就是生命”,而遗忘则意味着死亡。这种死亡不仅指死者的又一次死亡,而且造成生者对死亡的畏惧,甚至使其虽生犹死,失却存在的意义。“拒绝记忆的责任就是拒绝有意义的生活,就是选择死亡。”{30}“一切向前看”的莱娜达最终抛弃了西特林,投入了公墓管理员的怀抱,象征性地选择了死亡。而拒绝记忆的朱利叶斯在一场大手术前为死亡的恐惧所笼罩。正是西特林向他回忆起俩人小时候的美好时光,他才逐渐平静下来,并最终死里逃生,转危为安。

有学者认为,回忆会“抵制生活;对这些记忆凝思太久可能会使人远离真实的生活”,并使人沉溺于封闭的内心世界,从而失去与世界和他人的沟通。{31}其实不然。对贝娄主人公们来说,过往的记忆是“一口意义和价值的深井”{32}。他们之所以向那些“年湮日渺的往事”频频回眸,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慰藉,疗治伤痛,还是为了汲取生活的真谛和重生的力量,是为了寻求摆脱生存困境的途径和方法。虽然这使他们变得不合时宜而被人视为病态,但正如威尔逊教授所说,他们的这种病症正是他们的“基本人性”,也是他们的拯救。{33}正是在不断的追忆中,他们的人性得以恢复,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提升,最终纷纷以一种新的姿态重返现实,融入社会。贝娄传记作家海兰德说:“在每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都导致了对自己生活的再塑型。”{34}贝娄研究专家泰纳也强调记忆在帮助主人公恢复生活秩序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说:“赫索格在他的记忆中寻找某些失去了的现实和必要手段。这些手段会帮助他将自己与那些规范相结合。他正是偏离了那些规范才遭遇到个人的混乱和疏离的。”{35}可见,贝娄笔下的怀旧行为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寻找。正如卡尔·吉罗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演说中所强调的,贝娄小说的主人公们“都在奔忙,不是逃离什么东西,而是奔向什么东西,奔向某个目的地,盼望在那里能获得他们所缺的东西,即一小片坚实的立足之地”{36}。

作为一位富于人道情怀的作家,贝娄肯定家族伦理与家族感情,相信美好的人性与道德,认为它们才是现代社会异化现实的解毒剂。他对记忆的强调和表现旨在呼唤这种传统价值的回归,旨在为现代人提供一条走出精神荒原、获得灵魂救赎的途径。正如他借笔下人物之口所说:

只有人——我们大家——才能把失去的光彩重新找回来,只要我们不被眼前的黑暗所吓倒,这个有着神一样外表的人就不会徒有其表。……要把人类从蒙昧的自然中拯救出来,应得倚仗人类情感和上帝那双惊愕的眼睛。{37}

{1}{7}{8}{14}{16}{23}{29} [美]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蒲隆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417、15、147-160、428、393、538页。

② Clayton, John Jacob. Saul Bellow: In defense of Man.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79: 281.

{3}{4}{5}{13} [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198、497、121页。

{6} Mano, D. Keith. Books Review of Him with His Foot in His Mouth and Other Stories. National Review, 10 (August 1984): 48.

{9}{21}{24}{28} [美]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姚暨荣、林珍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52、52、355页。

{10} [美]索尔·贝娄:《如烟往事》,孙筱珍译,《只争朝夕 莫斯比的回忆》,王誉公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11}{17}{37} [美]索尔·贝娄:《口没遮拦的人》,郭建中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263、68、70页。

{12}{32}{33} Wilson, Jonathan. Herzog: The Limits of Ideas.Boston: Twayne, 1990:61,69,65.

{15} Rodrigues, Eusebio L. Quest for the Human: An Exploration of Saul Bellow's Fiction. Lewisburg: Bucknell UP, 1981:241.

{18} Goodheart, Eugene. Parables of the Artist.Partisan Review, 52. 2(1985):153.

{19}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86/wiesel

-lecture.html。

{20}{27} Cronin, Gloria L., and Ben Siegel, eds., Conversations

with Saul Bellow. Jackson:UP of Mississippi,1994:123,34.

{22} [美]索尔·贝娄:《拉维尔斯坦》,胡苏晓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25} [美]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毛敏渚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26} Goldman, Liela H. Saul Bellows Moral Vision: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Jewish Experience. New York: Irvington, 1983:100.

{30} Regine.Rosenthal, Memory and Holocaust: Mr. Sammlers Planet and The Bellarosa Connection.” in Gerhard Bach and Jakob J. K?觟llhofer, eds. Saul Bellow at Seventy -Five: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Tübingen: Narr, 1991: 28.

{31} Schraepen, Edmond. Saul Bellow and His Work.Brussels:UP

of Brussels, 1978:128.

{34} Hyland, Peter. Saul Bellow.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2:124.

{35} Tanner, Tony. The Prisoner of Perception. in Harold Bloom, ed., Saul Bellow: Modern Critical Views. New York: Chelsea, 1986:57.

{36} 卡尔·吉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林天水译,见索尔·贝娄:《集腋成裘集》,李自修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作 者:邓宏艺,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与记忆的作文 第5篇

夏日的院中,知了叫个不停,你总会把我拉到小院的藤椅中坐下,指着外婆种的植物和门前的小猫给我讲故事。那时的你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总有一个没有尽头的故事。有关故事的内容我已慢慢淡忘,可始终忘不了的是门前的小猫,是外婆栽种的植物,是你讲故事时慈祥仁爱的表情。

也许,是因为你的故事,我爱上了自然 ,爱上了夏天。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更加懂得去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秋天是个郊游的好季节,你总是喜欢带我去离家不远的小公园里转悠。公园里养着一群鸽子。此时,你便会念起一首小诗“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你爱这活泼可爱的鸽子,更爱在这美好的景致中吟诗作乐。

也许,是受到你的影响,让我也爱上了这首诗。生活如此诗意,如此美妙,是你让我懂得体会生活的诗情画意。

冬日,天气开始转凉,你的身体也像这天气似的,一天不如一天。妈妈带你去医院打针,给你打针的护士是个新手,扎了一针又一针,还是没扎进去,你那苍老的手背已布满了针眼。妈妈看着生气,小护士站在一旁十分愧疚,我不知所措。而你,只是淡淡地笑着说:“没事,没事,慢慢来,不着急。”

我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日后的为人处事中,我学会了宽容处事,宽容待人。

外公的晚年,算是幸福的吧,没有过多的起伏。若不是那突如其来的病痛,或许,他还可以给我讲故事,带我看鸽子,并教会我更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剩下了回忆。

这些,是有关于你的记忆,它们对我而言是温暖的,是重要的,是难以忘怀的。

与记忆的作文 第6篇

你看,你看,老师又要叫我们背书。“请同学们把《校园交响诗》背下来。”我非常不愿意,但是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我们“平民”不敢不从。

读着读着我进入了梦香,我想:如果我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那就好了,那样我就不会再为背书而烦恼,而且我会更加努力,让背书成为我的独门绝技。就在我想的出神的时候,一个科学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说:“我来帮你来移植记忆,让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你相信我,不会出事的。”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我从来没听说过人还可以移植记忆。

我怕会出什么事,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为了我的那个梦想,我的那份好奇心一直鼓励着我答应。那个人问我:“你想输入谁的记忆。”我毫不犹豫的说:“我要输入冰心的记忆。”他叫我睡在那张床上,不一会儿,冰心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位科学家的嘴里不知在念什么。后来,他跟我说:“可以了。”便和冰心一起飞走了。

第二天,老师告诉我们学校要举行记忆大赛,要背出圆周率后面的无限小数,谁背得多就算谁赢,你们谁想参加,自己来报名。我想昨天的移植记忆还挺顺利,我也报名参加了。我在家里背,真的不一样,背的跟以前快多了。到了那一天,裁判长说:“记忆大赛开始,请同学们背出圆周率后面的小数。”我是最后面的一位选手,终于轮到我了,我成功的背出了圆周率后面的两百多位小数,荣获全校第一名。

忽然,我感觉后脑勺很痛,睁眼一看,原来是老师再敲我的头,我在课堂上睡觉了,我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与初夏记忆的作文 第7篇

流离的光景,岁月轻恍而过。繁花的味道,深深地弥漫在心底。阳光的温度,瞬间在这个季节的每一个角落晕染开来。思绪在季节的轮回里飘荡,没有目的地游走,带着一季感慨,一季的惆怅。

初夏的气息从一个城市蔓延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角落蔓延到另一个角落。似乎总有一些不安的思绪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流动着,可是突然发现,心可以变得异常平静。也许是因为一眼望去有层次的绿色,抑或是因为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花吐露出沁人的芬芳和流动的色彩。

抬头望去,天空晕染开寂静的蓝,温柔地淡向天际;毛绒绒的树冠带着闪闪发光的叶子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这种幸福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简单、自然,似乎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在这个季节里地老天荒。初夏注定是一个躁动的季节,新生的力量在成长,而古老的东西也在逝去,注定成为回忆。

轻狂的少年,温润的女生,此去经年,记忆忽然凸现,才发现,彼此相离已经那么远。校园里弥漫了一种离别的气息,不是很浓厚,但是却足以让有些躁动的心不安。聚散离别总是逃不过岁月的安排,没有永恒就注定了要有离别,只是离别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就像这初夏,林花谢了春红,但是还是会有一抹新绿,还是会有来年的姹紫嫣红。

平静的傍晚,和着轻柔的风,古铜色的黄昏看着眷恋不舍的夕阳,世间漫溢着暖金色的光调,云和霞的约好的交汇,光与影做着永恒的游戏。世界,灿然。

光线的流离,总是让人回忆过去。很多年后,我以为,只要我不再去触碰,那些存在于季节里美丽的时光都会被指间的夹缝按搓揉捏成怪异的形状,萦绕在已经潮湿的回忆,然后慢慢地消失、不见,永远地封印在那些空气稀薄的日子里。

但是只要一点点相似的场景出现,总是会使那些原本已经逝去的光景再次排山倒海地涌来。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行走在落花满地的幽径,品味着那些在记忆深处的日子,那种感觉就像是菊花茶,在热水的冲击下,渐渐翻涌,渐渐丰盈。

那些关于我们的那些回忆,那些关于快乐的记忆,就像是一排排逆向行驶的轻轨,不声不响,零碎地散落在流年中。隔着玻璃窗,我看到了那年的我们,脸上有着浅浅的笑意。列车行驶的轨道上,快亦是近,慢亦是远,其实我们都懂得,只是不想去揭穿,也不想去触碰。

跟随着没有目的`的思绪,在纷飞的花雨里,在温润的绿光中,记忆的飘散似乎总是超乎想象。在这个充满生气的季节,在接受初夏洗礼的同时,记忆的深处总有一些东西浮动在心灵深处。身边有人离开,我们接受离别;身边有人出现,我们接受新的相识和相知,一切似乎都是巧合,但又似乎是情理之中。

阳光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前年不变,让人心旷神怡,似乎逝去的流年存留在每一束阳光里,深深地照射进心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美好的日子每年都有,但是每年感受风景的人都不同,每年的人的思绪也不同。

与记忆的作文 第8篇

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中, 词汇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难掌握的。在边疆民族地区, 传统的英语教学, 往往是老师先讲解每课的单词, 接着再讲解课文,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学生已经养成习惯, 每次上课都等着老师先讲单词, 课后再自己拿起课本背单词, 有些学生甚至背四六级单词, 但是词汇记忆效果甚微,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就对我说过, 自己有学好英语的愿望, 可就是单词总是记不住, 即使当时记住, 过段时间就忘了。有些音体育美专业的学生, 学了大学英语一年后, 基本的词汇量都达不到, 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以及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那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词汇记忆, 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并巩固下来呢?这里我们联系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进行一些的探讨。

二、理论依据以及与生活相关联的重现记忆法

1. 实物条件反射。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和心理学家家伊万·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对狗的实验表明, 条件反射 (conditional reflex) 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 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形成后, 如果不强化, 条件反应将会逐渐减弱, 直至消失, 即消退 (extinction) 。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 把生理和心理统一起来, 其提出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的生理机制。所以我们要抓住适当的时机, 利用实物来强化英语词汇的记忆。在小学和初中的英语课堂上, 这种方法用得最为广泛, 也最为成功。老师用直观的实物教具来教授词汇, 比如教室里的实物 (粉笔, 盒子, 黑板) , 学生头发的颜色, 衣服的颜色, 高矮胖瘦等等。此种记忆法效果非常好, 经过几次强化记忆, 并加以复习和巩固, 最后, 看到此类经过几次记忆的实物, 就会想起其英文表达, 最终起到巩固的效果, 达到词汇记忆的目的。

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几个表示方位介词的记忆方法。老师用一个粉笔盒、铅笔盒、小球或者其他实物来演示几个介词以及短语, 如:on, in, above, upon, around, in front of, 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最直观的实物演示和不断重复演练后, 再次看到这些实物之间的方位, 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应该选用哪个单词以及词组。

我教的一个大一新生, 爱好记单词, 她很好地利用了实物条件反射法。比如身边的东西:桶、盆、水管、讲台、食堂, 甚至于周围的人:讲师、教授、管理人员等等, 每次见到, 都绞尽脑汁去想出其英文表达, 别的同学未必会注意的东西, 被她成功地利用来记忆词汇。长此以往, 词汇量不断飙升, 再加上其他技能的训练, 该同学本学期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2. 联想 (进一步联想) 。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又称为结构主义) 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及其丰富, 概括地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传统教学方式, 就是教师负责讲授, 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纪录下来) 。

建构主义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学习者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基于此教育心理理论依据, 在英语词汇记忆中, 还可以运用联想记忆法。

日常生活中, 根据所处的环境, 主动把见到、接触到, 甚至是听到的事物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关联, 比如, 起床和睡觉时联想到bed, 进一步联想到bedroom, get up, go to bed, 甚至联想到table lamp, night table等等, 有些成功的学习者还会去联想到headlamp, streetlamp, floor lamp, safety lamp等相关的英语词汇, 其中有些可能是在英语课程当中学到的, 比如, night table就出现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练习中, 如果学习者在睡觉时候更进一步联想到同样在课程中出现的词汇nightmare, 这样适时地联想并回忆, 结合生活实际, 刻意把所学词语应用到生活中, 与生活相关联, 效果非常好。再比如, 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碰到一个刚认识的朋友, 他很健谈, 很容易相处, 主动的学习者就会去联想到talkative, extrovert, easy-going等词汇, 进一步联想到其反义词reticent, introvert, hypercritical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碰到bank这个单词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联想到几家大的银行, 如: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ank of China (BOC) ,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ICBC) ,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ABC) ,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CB)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等等, 到以后学生们在大街上看到这几家银行的标志, 就会有意识地记忆一下其英文翻译, 再联想记忆其他几家银行的英文表达。过上一段时间再碰到bank这个单词时, 抽查提问, 学生多少都能说得出几家银行的英文表达。

当然, 和生活想关联的联想记忆还有很多途径, 比如看英语电影、新闻、听英文歌曲等等。有了联想记忆的意识, 再把词汇记忆贯穿到听说读写的运用过程当中, 词汇的提升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3. 引申。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的话, 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英语词汇含义和使用极其复杂, 学习者要主动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英语词汇信息, 比如一词多义, 词性变换等等。通过引申其含义来加强和巩固词汇的记忆。例如study, 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要学习, 但是只记住“学习”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在看英语电影和电视, 收听英文广播以及其他实际的生活中, 要注意联系语境挖掘其引申含义, 比如, I have a beautiful study/The professor is searching for some books in his study中, “study”的引申含义应是“书斋”“书房”的意思。还有“must”, 不仅要记住原意“必须”的意思, 还要会从其引申含义来记忆。比如你听到“The Great Wall is a must for most visitors in Beijing”这样的句子, 不难得出其引申含义为名词“必须做的事情”, “必不可少的事情”, 把“must”这个单词加以具体化的引申, 可以扩展词汇记忆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引申和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密不可分的, 关键在于要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 坚持不懈的努力, 使其体现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4. 重现。

几乎所有的英语学习者都会面临的难题就是:曾经记住的词汇, 过后忘了一部分, 到最后全部忘记了。有位学生说:“老师, 我抱着课本背单词, 可是每次听写只写出1/3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讲, 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德国心理学家爱宾浩斯 (Ebbinghaus) 绘制了最早的遗忘曲线, 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 如果不及时复习, 就会遗忘7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 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所以记忆英语单词时, 不能只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 还得及时复习, 除了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复习, 使词汇在记忆中重现以外, 还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操练和表现, 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进行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学习者要学会找英语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提高和保持记忆效果。刚学过的词汇, 在第二天就抓紧时间复习, 复习的方法很多, 例如, 在生活环境中碰到相关实物, 有意识地对英语词汇进行回忆, 回忆不起来就及时查字典或者查书本, 在口语练习中有意识地用到这些词汇, 比如在英语角, 在英语课堂上做oral report时, 尽量复习到这些词汇, 以巩固下来, 坚持经常复习, 成功完成从长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转化。

三、结束语

词汇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果只依赖于一种单一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针对不同的词汇, 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记忆方法和与不同个体相适应的单词记忆方法。

以上提到与生活相联系的条件反射记忆, 联想记忆, 引申, 和重现, 需要学习者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并配合平时的课堂学习, 以科学的眼光来对待, 循序渐进, 并能持之以恒, 才能凸显出其效果。在词汇记忆方法使用得当, 词汇量有所提高的前提之下, 还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听说读写各项技能, 最终才能提高边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罗伯特.斯莱文 (Slavin, Robert E)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姚梅林, 等,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旅游美食节”系列活动方案下一篇:团员考核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