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2024-06-29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8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第1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

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华夏大地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生时代我们听惯了一句话:“假期是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而这段突如其来的假期,也应该成为我们进步和升华自己的最佳契机。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跟随师父开始我的学习成长之路,在师父的引领下认识了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吴忠豪教授、于永正老师、薛法根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地读书、听讲座逐步的去聆听、感悟这些小学语文界的顶层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运。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和读书状态瞬间被唤醒,那份学习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醍醐灌顶,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老师在书中说:“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能够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这应该比多写会一个生字、多背过一篇课文要有意义的多的多。回想我的学生时代,我就特别感谢曾经的语文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字的兴趣,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汉字符号经过不同的加工与组合竟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记得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可能积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长年累月的做下来,总会对文字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理解。我还感谢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后来到高中,到大学见到古文都会莫名的兴奋,而不是排斥和厌恶。如果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也都能成为兴趣,那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语文。于老师结合他自身的经历,用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运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何才能做到不凌节而施;……用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例子,为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新人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怎能不令我佩服?

于老师在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彰显于他每一节课的精巧构思和设计。于老师教学过程的导入、解词、朗读、习作训练都可以称其为艺术,那是凝结着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深有感触的是于老师的“下水文”,有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的引导,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习作?

还有就是于老师由内而外的对孩子们的爱。“第八次”是于老师写的指导一个腼腆的女孩子朗读课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于老师耐心的体现,更是于老师对孩子爱的体现;第八次,是孩子成长中难忘的经历;第八次,更是给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于老师,如此负责、博爱、有耐心,这些,我又怎能不佩服?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仅以以上文字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希望未来的教育之路能够不负于老师期望,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编版教材的双线并行的理念已经给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期望让更多的孩子因部编版教材而受益。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

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3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4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书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良好的习惯是基础。而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实现的,教师在这当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要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程永丽名师工作室正开展“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讨,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也正是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再大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孙双金老师总结说:“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定的语文。”这给我很大启迪,我们借专家的研究,实践自己的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用活动 吸引学生就是个好办法,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 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5

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精讲、多读、多写,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凝成了一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整本书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五重教学的核心点体现在哪里呢?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作文教学的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第2篇

原创: 郭海红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怎样教好小学语文 第3篇

一、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力求让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假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 加上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 会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死气沉沉,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二、教师要善于感染学生

德国谚语说, 笨拙的老师只懂得传授真理, 聪明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即兴发挥, 善运用自己的经验, 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给学生发现真理。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交流与沟通能否达到和谐默契的境界,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无论是课的导入, 新知的“传”, 方法的“授”, 还是作业的设计, 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师生体验交流的契机。在课的导入上, 不论是设疑导入, 还是情境导入、激情导入, 只有教师设计的疑问、创设的情境、激情的语言基调切近学生的心理, 或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启发引导作用, 或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体验, 或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情”, 才能顺利引入“正轨”。

三、锻炼学生自学

语文学习需要冰冻三尺, 必须循序渐进, 其中自学的益处非常明显。但是,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的这种学习引导, 一味地以为平时的语文课堂便是教授语文的最佳途径, 在语文课本、大纲指导下语文老师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化下, 学生很少加强自我学习, 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讲解大都采用“我讲你记”的方法, 背离了语文教学精神, 抑制了学生阅读课文时的理解, 束缚了学生想象的自由空间。

我怎样教孩子学拼音 第4篇

【关键词】形象抽象符号形象教学法顺口溜教学法绘画法故事导入法

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好普通话的工具。因此,拼音教学在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这样教低年级的孩子学好拼音呢?最重要一点是要培养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从幼儿园过来,在思维上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从形象到抽象再到符号。如果他们觉得所学的东西不是那么形象、直观,就很难有兴趣学下去。单纯的拼音教学是较为抽象的、枯燥的。面对刚刚步入小学,又特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一年级孩子,我们一定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趣的,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教学方案,让拼音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使学生对拼音产生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耐心,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共同学习的空间,这样对孩子信心的树立会有所帮助。孩子有了信心,才会大胆的、信心百倍的去说、去练,这样才能给我们教学拼音带来有利的条件。

其次,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形象的“工具”和“资料”,这样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下列具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理的形象教学法:即让孩子说出拼音,像生活中某种实物,这样可以加深他对拼音的印象,加深记忆效果。教学中尽量让孩子自己说出来所学的拼音像什么,如果不能及时说出,教师可提示或帮助说出来。这样东西与他自己的生活越紧密,孩子的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教声母t,n,l时,可让孩子先观察,并说出这些字母像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哪些物品,这样孩子们都会很努力的去想,教师这时可适当点拨,然后总结出字母特征,

“t”一根伞柄t,t,t;

“L”一根小棍l,l,l;

“n”一个门洞n,n,n。

这样形象化的教学,孩子们很快的就学会了这些声母。

顺口溜教学法:我们知道顺口溜的语言形式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不光大人喜欢,孩子也很喜欢。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拼音我们就用顺口溜的形式。如,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嘴巴扁扁e,e,e,这样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几个字母的发音,而且还掌握了它们发音的口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绘画法:在教学中,有些拼音不够直观形象,我们可用绘画法,即画出直观形象的画面来,让孩子们看图记忆,如在教学韵母ao,ai,ui时,可画出相应的图画,ao(一件美丽的花棉袄)、ai(两女孩一高一矮)、ui(一条花围巾),孩子们对色彩鲜艳的图画很感兴趣,很快就看出图上画得什么,这时教师点拨,总结:

ao,ao,ao姐姐有件新棉袄,

ai,ai,ai,我和姐姐比高矮,

ui,ui,ui,一条围巾ui,ui,ui。

本来很抽象的拼音,经过这样从形象到抽象再到符号,很快孩子们很轻松的就学会了这些拼音。这样用绘画形式进行教学,既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而且又快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故事导入法: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生动有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具有吸引力,教学拼音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读或编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f”时,教师可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故事,然后带读,“如来佛祖f,f,f”,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很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新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机把握,不宜过分“循规蹈矩”,应该善于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要善于把枯燥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整体把握;善于找规律,抓住孩子的特征,使他们爱学拼音,使我们的拼音教学扎实、有效。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第5篇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第6篇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第7篇

于老师在书中说:“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能够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这应该比多写会一个生字、多背过一篇课文要有意义的多的多。回想我的学生时代,我就特别感谢曾经的语文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字的兴趣,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汉字符号经过不同的加工与组合竟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记得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可能积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长年累月的做下来,总会对文字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理解。我还感谢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后来到高中,到大学见到古文都会莫名的兴奋,而不是排斥和厌恶。如果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也都能成为兴趣,那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语文。于老师结合他自身的经历,用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运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何才能做到不凌节而施;……用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例子,为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新人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怎能不令我佩服?

于老师在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彰显于他每一节课的精巧构思和设计。于老师教学过程的导入、解词、朗读、习作训练都可以称其为艺术,那是凝结着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深有感触的是于老师的“下水文”,有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的引导,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习作?

还有就是于老师由内而外的对孩子们的爱。“第八次”是于老师写的指导一个腼腆的女孩子朗读课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于老师耐心的体现,更是于老师对孩子爱的体现;第八次,是孩子成长中难忘的经历;第八次,更是给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于老师,如此负责、博爱、有耐心,这些,我又怎能不佩服?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浅谈我怎样教初中数学课 第8篇

下面就谈一下教学实践中, 我是怎样上好数学课的。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讲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时, 正常教学开始后, 总觉得学生比较沉闷, 我突发奇想, 能否让学生们都动起来。想到这, 我和学生们说, 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学生们都很好奇, 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说, 按照班级座位分成七行七列, 我用有序数对说出一个位置, 五秒钟被叫到的学生就要站起来, 如果不能反应过来或者站错了, 就要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唱歌跳舞都可以, 刚开始进行的不算很顺利, 因为有的学生比较拘谨, 说不会演节目, 但经过我开导后, 学生们都放开了, 非常开心地参与游戏, 大多数学生很聪明, 能很快反应过来, 但也有反应慢的, 只能表演节目了。以前听别的老师说有的学生能歌善舞, 现在看来一点不假, 表演节目的学生歌唱得非常动听, 像天籁之音, 我都被这动听的歌声迷上了, 就这样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学生们也意犹未尽, 课后和我说以后还要这么上课, 既学到了知识, 又活跃了气氛。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往往为了完成一堂成功的课, 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 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 作了更为精心的预设。我们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 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我们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 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例如, 在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和容积计算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其中有一题, 是让学生说说“如何测量出一个热水瓶的容积”。学生回答:“因为热水瓶不是圆柱和圆锥体, 不能直接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以在热水瓶里倒满水, 然后把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里, 通过测量圆柱体容器的直径和高, 就可计算出热水瓶的容积。”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在热水瓶里倒满水, 然后把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里, 通过测量长方体容器的长、宽和高, 就可计算出热水瓶的容积。”两位学生的发言, 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与我的教学预设也相吻合, 我及时表扬了这两位同学,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真好。

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在为学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到高兴的同时, 更为自己凭空想象, 不相信学生创造潜能的心态而感到脸红。说实在的,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 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 以至于难以摆脱“想当然”、“自以为是”、“凭直觉”的常规思维的束缚, 平时很少自己动手做一做, 动脑想一想。总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或没有必要, 学生也想不出什么新的花样。其实, 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 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 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要多动脑想一想, 多动手做一做, 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 对于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 不能过早地作出简单的判断, 学会倾听, 充分肯定学生那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上一篇:最浪漫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