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诗经范文

2024-06-13

子衿诗经范文(精选7篇)

子衿诗经 第1篇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郑风·子衿》简介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子衿诗经 第2篇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

挑达: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赏析:

子衿诗经 第3篇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诗经·氓》叙写的是一个凄婉的故事,但今天的学生却不大愿意读,因为这首诗里的“生字”先把他们吓住了。本教学设计力求从汉字入手,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这首诗里一些汉字的本源,“趣说”全诗,达到乐学的目的。

[教学实录]

师: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文字,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初,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就学会使用了这种文字。而在当时东方的大陆上,已经有了一个地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灿烂的国家:楚国。在楚国之前,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又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呢?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带着我们走进历史,那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在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师:《诗经》在古人心中有着极为崇高地位。《论语·季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东润在《诗三百篇探故》中说:“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之流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篇诗歌——《氓》。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生读)

师:大家的声音很洪亮,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但是有几个字音读得不是很准确。“淇水汤汤”中“汤”应该读作“shāng”,“渐车帷裳”中“渐”应该读作“jiān”。

师:对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大家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诗中说道“尔卜尔筮”,“卜”和“筮”都有占卜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师: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筮”是用蓍草占卦预测吉凶。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注释很详尽。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概述一下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这首诗写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

师:概括得简洁而准确。从这位同学的概括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大家想一下这个悲剧主要是由谁造成的?

生:是氓。(异口同声)

师:氓在当时的社会是属于什么阶层的人?

生:应该是普通百姓吧。

师:为什么?

生:诗中说氓“抱布贸丝”,他可能是一个做生意的人,也可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与别人交换物资。

师:说得很好。《说文解字》中说:“氓,民也。”(板书:民)金文的“民”字上部是一个眼睛,下面是一把锥子刺进了眼睛,表明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将奴隶的眼睛刺瞎。也就是说,“民”的本义是“奴隶”,引申为“被统治的人”“百姓”。这说明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生:我觉得氓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因为女子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可见生活的艰辛。

师:对。(板书:贫)篆体的“贫”其外面是一个大屋形状,其内为“分”,分什么呢?屋里什么也没有,所以为贫。《说文解字》中说:“贫,财分少也。”所以“贫”的本义为“贫穷”。可见氓不仅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条件也不好,家徒四壁,很穷。

师:女子难道不了解氓的家底吗?

生:应该了解,因为诗中提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说明两人从小就认识,而且关系很好,所以她应该清楚氓的家庭情况。

师:女子既然了解氓的家庭很穷,还是要毅然嫁给他,这是怎么回事呢?氓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氓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从“氓之蚩蚩”可以看出来。

生: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一个真正憨厚老实的人怎么会抛弃与自己同甘共苦过的妻子呢?所以我认为氓的忠厚老实完全是装出来的,他很善于表演。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看法。(板书:蚩)从字形来看,蚩是一个虫子的形状。《说文解字》中说:“蚩,虫也。”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憨厚老实”。但是氓最终抛弃自己无辜可怜的妻子,可见他是貌似憨厚老实,装作一副傻得可爱的样子,骗得了女子的芳心。(板书:假装憨厚老实)

生:我认为氓是一个很主动很热情的男子,所以最终追到了女子。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从这个“即”看出氓一见到女子就直奔主题,商量婚事,非常主动。(生笑)

师:(板书:即)甲骨文“即”字左边是一个盛着食物的器皿,右边一个人半跪着,好像在饱餐,所以即的本义为“人就食”。要吃食物就得靠近,所以引申为“靠近”的意思;又引申为“立即”“就”。氓见到了年轻貌美女子就好像见到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样,主动靠近,大献殷勤,立即向她求婚,显出非常热情、迫不及待的样子。他的主动热情殷勤急切只是为了得到女子,有很强的目的性。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他这种态度完全是装出来的。(板书:假装殷勤急切)

师:氓刚开始求婚时成功了吗?

生:没有。他被拒绝了,而且很生气。

师:我们从“将子无怒”这句诗可以推测出来氓被拒婚后表现出恼怒的样子。(板书:怒)《说文解字》中说:“怒,恚也。”“怒”的本义为“生气”。氓在求婚遭到拒绝后假装很生气,看起来非常痛苦在意的样子,热恋中的女子竟然没有看出他的本质,反而认为他发怒是爱自己的表现,百般安慰他。氓又将女子欺骗了。(板书:假装生气在意)

生:我认为氓以花言巧语欺骗了女子。当初追求女子时“信誓旦旦”,后来却弃如敝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板书:誓)《说文解字》中说:“誓,以言约束也。”引申为“盟约、诺言”,又引申为“发誓”的意思。金文“誓”的右边是一把斧头,左下面是“言”字,就好像氓在拿着一柄利斧,信誓旦旦地对女子说:我心永恒,苍天可见,海枯石烂,此心不变,我若负约,必遭天谴!其实完全是花言巧语,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而女子居然相信了他的话!(板书:假装忠诚不渝)

师:氓就这样以欺骗的手段娶到了女子。

师:我们想一下女子刚出嫁时容貌如何?

生:应该是非常漂亮的。

师:对。(板书:沃)沃的本义为“把水从上浇下”,引申为“灌溉”;灌溉过的田地是肥美的,所以引申为“肥美”;肥美的田地里长出来的植物是润泽的,所以引申为“润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里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形容女子未出嫁时容颜美丽、光彩照人的样子。

师:那么后来女子的容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经过长时间的辛苦劳作,她衰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好看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形容女子经历过贫苦的生活、艰辛的劳作之后就好像凋零的花草一样容颜消褪了。

师:这位同学很会举一反三。(板书:落)落的本义为“叶落、花落”。在这里可以看作女子容颜的衰老。

师:然后氓对女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女子的容颜不再美好时,氓就暴露了他三心二意的本质。由“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可以看出。

生: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以看出氓的目的达到之后,终于原形毕露了,凶恶残暴的本质暴露无遗。

师:由此可见,氓花言巧语,善于伪装自己,欺骗女子,用情不专,始乱终弃,造成了女子的爱情悲剧。

师: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仅仅是氓一个人造成的吗?

生:我认为诗中有一个巫婆,她似乎也参与了欺骗女子的活动。

师:有什么根据吗?

生:氓在娶女子时找巫婆算了一卦。我觉得巫婆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是靠欺骗人来生活的。(师生笑)

师:有一点道理。(板书:筮)甲骨文“筮”字取一女巫两袖展开呈舞形,很明显是在占卜算卦。占卜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体无咎言。

师:对。《说文解字》中说:“咎,灾也。”表示“相违背”,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但是占卜的结果是没有灾祸。真的是没有灾祸吗?

生:有,而且很大。肯定是氓贿赂了女巫,和女巫串通一气,合谋欺骗了单纯的女子。

师:对。巫婆的欺骗也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一个原因。

生:我认为女子轻信氓的花言巧语,不能辨别是非,是她自己的无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女子是勤劳善良的,她自己没有过错,她只是一个受害者。

生: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人总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生争论激烈)

师:大家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样很好。我们先不考虑女子有没有错,先看一下女子在结婚前有没有特别的举动。

生: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氓。

师:很好。(板书:乘)甲骨文的“乘”字是一个人爬到树上站立着,所以乘有“登”的意思。女子也顾不上淑女的身份了,登上倒塌的墙,只是为了多看一眼自己热恋着的人。

生:真是望穿秋水啊。

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时哭时笑,感情变化剧烈。

师:(板书:泣)《说文解字》中说:“无声出涕曰泣。”看不到自己想念的人时哭得好伤心啊,眼泪都流成了一条小河!

(板书:笑)看到心爱的人后笑得好开心啊,连腰都笑弯了!多么纯情、可爱的姑娘啊!

生:这说明沉迷于爱情之中的姑娘,已经不能自已了。

生:从“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也可以看出女子过于痴迷于爱情。

师:很好。(板书:耽)《说文解字》中说:“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子沉迷爱情之中,沉迷于氓的花言巧语和信誓旦旦之中,不能自拔。

师:由此可见,女子过于单纯,沉迷爱情,不能自拔,不辨是非,在某种意义上说,她得为自己的爱情悲剧承担一部分责任。

师:女子在遭遇婚姻挫折后,他的家人有何表现呢?

生:她的兄弟们都嘲笑她。

师:对。(板书: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说文解字》中说:“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多么欢畅啊!兄弟们不仅不同情女子的遭遇,反而嘲笑她。兄弟们的嘲笑就好像利箭射到了女子的心里一样,真是在人的伤口上撒盐啊,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女子更加痛苦了!

师:对于女子来说,不但失去了宝贵爱情,也失去了家庭的亲情,这真是人生的悲剧啊。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的社会,女子的遭遇绝非偶然,也绝非孤例,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师:愿普天下的每一位男子都做一个坚守爱情、始终如一的人,不仅爱她那朝圣者的灵魂,也爱她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愿普天下的每一位女子都做一个能够洞烛幽微的聪明的女子,看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不要为表象蒙蔽了澄澈如水的双眸!

愿我们每一个人在亲人遭遇不幸和痛苦时,都能够送去清凉的甘泉,带走他们心头的焦灼;送去温和的暖风,拂去他们心头的寒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第4篇

——《诗经·郑风·子衿》

两年前,子悠说,《子衿》是他最喜欢的诗,因为诗里好像有他的名字。

两年前,子悠转学到后来就读的那所初中,被分配到初二六班。子悠记得,那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时不时会飘点零星小雨,就像他的心情,忐忑不安。插班生的日子在最初阶段总是最难熬的,如果班集体是一部精密运作的仪器,那么每个班级成员就像是一个个零件,有着各自的位置和功能,而凭空出现的新零件,往往无处安放。不过,如果有人愿意共享自己的位置,那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那时候,子悠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不喜多话,在新的班级里,同学们也不过是多看他两眼而已,很少有人会来与他主动搭话,除了小敏。小敏生性开朗,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喜欢在教室里穿梭游走,带给班级欢声和笑语。对于初二六班来说,小敏不仅是零件,还是润滑油,让整个班集体变得更加融洽。

“嗨,你好,我叫小敏,是班里的图书管理员,你有什么想看的书吗?我现在要去图书馆借书了。”小敏向子悠打起招呼。学校开设了图书馆,还在每个班选出一名图书管理员,由图书管理员负责每月为整个班级的同学借还书,今天刚好是初二年级的借书日。

子悠抬起头,看着此刻站在自己身旁的女孩,简洁清爽的短发衬托出她精致的脸型,明亮的眼睛配上两边浅浅的小酒窝,让人见了就心生欢喜,怪不得班里男生都喜欢逗她笑,这样的笑容仿佛有融化心中所有不快的魔力。

“我也不知道要看什么书,谢谢。”子悠习惯性地选择了拒绝,一方面是他根本来不及思考想看什么书,在女生面前他总是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另一方面是他确实不知道图书馆里有什么书可借。

“对噢,忘记了,你刚来还没看过书单。”小敏那无辜的大眼睛盯着子悠,仿佛在为自己的疏忽道歉,旋即又吐了吐舌头,说道,“对不起哟,这个月的书单被我弄丢了,不如这样吧,你跟我一起去一趟图书馆,想看什么书自己借,我还能带你认识下我们学校,好不好?”

子悠稍一愣神,不过小敏显然没想给他思考的时间,拉起他的手便往外走去。“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正好这次要借很多书,我一个人搬不动,一起过去帮我搬书啦。”小敏回头给了子悠一个微笑,自己的小心思一不小心说漏了仿佛也并不在意。

小敏的手很小,并不能完全抓住子悠的手,她的手有些凉,却又让子悠感觉有一股热流在往脸上蹿,脸颊开始微微发烫。出了教室门,小敏便放开了子悠的手,转而跟他并排走着。子悠看了看刚被小敏拉过的左手,一时还难以从刚刚那种奇妙的感觉里回过神来。

“你看,那幢是实验楼,前面那是综合楼,图书馆在综合楼四楼,走廊转个弯就到了。”小敏指着前面的楼跟子悠说着。子悠走在小敏右侧略靠后处,不紧不慢地跟着小敏的脚步。天上的乌云不知不觉好像已经越来越淡,云层的深处已经开始透出一丝微光,投射进走廊里。小敏的侧脸在一缕浅阳下,影影绰绰看不真切,却更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真好看……”子悠在心底自言自语着。

总有一些路你会希望没有尽头,能够一直走下去,即便相对无言,只需身边伴随的是那个可爱的人。往后的日子里,子悠总会想起那个下午,想起那个牵起他手的女孩,想起与她一同行走在学校走廊里的片刻,那个画面随着时间的浸染,反而越加清晰。只是路终有尽头,何况是连接两幢楼的走廊,再长也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走进图书馆,看着刚露面的阳光顷刻从小敏的脸上消失了,子悠突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借书的过程并不复杂,小敏熟门熟路地在图书馆中找寻着同学们想看的书,子悠跟在她身后,拿过她从书架上找到的书,越垒越高。挑书的过程里,子悠选了一本《诗经》,还被小敏取笑了一番,说竟然还会有人喜欢看这样的书。的确,在一沓子故事、小说里夹杂的《诗经》显得很是突兀。《子衿》便是在这次借书中第一次读到的,离开校园后,子悠一直都能熟记《子衿》,也一直都记得小敏。

回去的路上,子悠抱着大部分的书走在前头,小敏跟在后面,一手只拿着一本书。她依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子悠早已忘记当时小敏都说过什么,只是回过头的瞬间,小敏认真看着他的样子,他从不曾刻意记起,也不曾从记忆中淡去。

回到教室,子悠照着名单帮小敏分书,分书的过程中他认全了班里的同学,跟大多数的同学说上了话,大家的微笑也表示出对他的接受,他很开心,这种融入集体的感觉很温馨。子悠看向小敏,她在座位上跟同学聊天,好像在说什么高兴的事情,笑个不停。她察觉到子悠的目光后,对他笑笑,好像在说,谢谢他帮她把书拿回教室还发给同学,而子悠一直觉得那个该说谢谢的人是自己,虽然未曾说出口。

诗经《子衿》读后感 第5篇

《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它犹如思念,来自于亲情、友情、爱情,却又远胜于它们,不为它们所束缚。亲情、友情、爱情会因时间、距离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横亘千年、万年,历久弥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让思念的颜色绽放的美轮美奂,它犹如一株清纯的带着露珠的茉莉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花香中悄然盛开。青青的是你的衣领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闭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脑海中冉冉升起,弥漫开来。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啊,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随着这片青色越来越浓,心中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

睹物思人也好,爱屋及乌也罢,只要是与它相关的东西,都会这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梦如幻的青色。不为别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着青衫。

于是,青色的思念,在幽幽的等待中慢慢地浸入身体,渗透入灵魂深处,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信,难道是要与我断了音信吗?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思念,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因受阻,无法前去与你相会,你怎么就不能主动一些呢?这还需要我用语言来告诉你吗?难道你不像我现在思念着你这样想念着我吗?

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悠悠深闺中的寂寞之人,从《牡丹亭》到《西厢记》,从《桃花扇》到《长生殿》,哪个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过一生的?这里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思念心中的人儿啊,却久久不能相见,唯有登高远眺,希望能远远地看上心中人儿一眼,哪怕是能够看到心中的那抹青色,不也是一种慰藉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登山了这高高的城楼,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期待着与你相见。一天见不着你的面呵,感觉好像已有三月的时间那么长啊。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思念的人儿,你在哪里?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期待的那抹青色,何时才能出现?

大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曾言“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对你一往情深的情到底有多深呢,就像那夕阳映照在深不见底的山里,就像深秋里那连绵不断的雨,怎么能测量,怎么能道出呢?

所以,唯有在内心深处款款思念着你,思念着那抹与你有关的青色罢了。让这份思念,这抹青色,跨越万水千山,跨越天长地久,来到身边,陪伴着你,陪伴着我,慰藉着深深闺阁中寂寞的你我罢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终在你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抹青色终将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颜色。

诗经《子衿》读后感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子衿》读后感三

《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诗经子衿全文 第6篇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子衿诗经 第7篇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作品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子衿诗经】相关文章:

诗经子衿解析08-05

《诗经·小雅》05-27

《诗经·郑风》07-28

诗经——《采蘩》06-02

诗经全篇06-06

诗经诗词06-25

式微诗经07-31

诗经关雎翻译07-29

诗经论文题目04-10

《诗经》的精神线索06-01

上一篇:医院药品采购员岗位职责的描述下一篇:美的供应链管理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