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教学设计范文

2024-07-06

电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电类教学设计 第1篇

浅谈电类课堂教学的艺术

本文从六个方面即创设情景导入、比喻、删繁就简、巧用整合与分解、深入浅出及答疑来论述电类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作 者:郑连珠 作者单位:三明市技工学校,福建,三明,365001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电类 课堂 教学 艺术

电类教学设计 第2篇

摘 要:本文从分析职校生创新能力的障碍入手,介绍了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来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校生 创新能力 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在工农业生产中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地涌现出来,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设备不断地被广泛的应用。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对工人的要求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要求工人不但要有熟练的技能还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这一艰巨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的面前。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思考,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

1、怕: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初中学习中的失败者,由于屡屡的失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信心,自卑感强。家长的错误认识,社会的偏见,使得在他们的心中“差生”这一概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心态被扭曲,干什么事情都害怕失败,使得干什么都有一种怕的心理,干什么都失去了兴趣,干什么都觉得枯燥无味。

2、懒:在初中阶段养成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学习依赖性强,他们学习完全依赖老师,习惯于被动的学习,离开了老师他们学习什么东西都懒得动脑懒得动手。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创造性。

3、对创新的错误认识:一说创新他们都认为那是工程师,专家们干得事,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的,而进一步产生了怕的心理,不相信自己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其实创新是多层次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生产不断地对一些生产设备,操作技能进行改改进;工人对设备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提高其性能;工程师科学家进行技术革新;这些都是创新。创新在我们周围是随处可见的。

4、当前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我们现在的教学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机械被动的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非常疲劳;使他们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压制了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教师要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中职学生大部分由于初中学习中的失利等原因使他们心灵受到了伤害。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信任理解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与他们平等相处。纠正他们扭曲的心理,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尽快建立起健康良好的自我形象,树立起自信心,对人生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教师要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敢想敢做。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要想办法去艺术性的评价,避开批评性的评价。总是用期待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在电工配线实习中,学生配线失败了,我就坐下来与他们一起进行分析商讨,“我们这个电路哪儿有问题呢?你看是不是这儿有点不妥?对照一下原理图看一下是不是?”教师耐心和蔼可亲的讲解,就使得学生积极参与,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这样不但使学生发展了创新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对有特色有创意的配线方式,我总是及时的表扬,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创新不只是工程师专家的事,我们也有创新的潜能,使他们找到自尊自信,重新来认识自己。

在电类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强调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与创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大胆地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电器设备的安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保证用电安全,稳定可靠 ,方便用户使用维护,美观大方,就是一个好的方案,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去标新立异凸显个性。在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完成之后,我还带领或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去看一些居民公寓配电线路和一些企业的电气配电线路,然后绘制电气安装配线图。再与学生们一起坐下来研讨,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这些线路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为自觉地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变以知识为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把知识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载体。不是去机械的讲解知识,而是不断地去激励学生自强,自励,知难而进,锐意进取,克服依赖思想,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力求全面深入的好习惯。在实习技能的训练中,不是让学生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不迷信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操作实践。在电气控制线路的实习中,我只给出电气原理图和技术要点,不搞统一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设计安装,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潜能得到开发。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电器故障排除实习课的教学,电器故障排除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排除故障,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我把这部分课的模式变教师讲解为主为研讨课,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相互设障,排障,互相挑战,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不断地去探讨一些带有个性的检修技巧。在学习中,同学们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它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排除了障碍。并且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要耐心的引导,让他们正确地对待成功,挫折与失败,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成功感。

3、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表扬一些典型的形象,树立榜样,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在整个集体中创造出良好的风气。教师引导学生坦诚交流,开拓开放自己,相互为师,扬长避短,相互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来推动整个集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是班上的尖子,我总是对他们的经验及时地总结,并进行全班推广,并把这些同学分配到各学习小组当技术带头人,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班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中职生大部分是初中学习中的失败者,如果在学习中再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垂头丧气失去信心,所教学中我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地去引导每个学生所做的每个课题都能成功,然后再加以表扬鼓励,对一些表现好的树以榜样,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够成功,能进一步的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

4、改变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不要再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在实习中不要采用老师讲规范统一要求,学生机械模仿的方式。要让学社自主发挥,去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老师不要高高在上动不动就去对学生的做法进行评价,要融入学生中与他们共同探讨,最大限度的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改变原来那种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方式。教师要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大胆放开手脚成为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整个过程的主导者。

改变原来那种老师是唯一标准的评价观念,对每个学生的方案都进行分析评价,找到优缺点予以表扬肯定。鼓励在学习中标新立异。

改变一些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学习不要迷信教师,改变那种依赖性的学习;转向以教材为基础,教师为指导者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仅工程师专家是人才,我们每个人只要积极探索在某方面也能成为人才。

电类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第3篇

关键词:电类专业,C语言,单片机编程,上机实践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C语言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我院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是具备从事电气工程初步设计、系统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C语言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单片机编程服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应用软件的高级操作就需要了解程序的内核。基于此,C语言的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学习,而且应注重将来的继续深造。

1.2 C语言教学特点

C语言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语言。它以其功能丰富、表达力强、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程序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通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C语言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人类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特征, 学会C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生端正思想, 明确学习C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生明白学习C语言最终就是学会编写程序,为自己专业课编程打下基础。

1.3 学生特点

我院学生主要是由普高、中职和技校的学生组成,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有所欠缺。但通过深入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数制转换及软件工程思想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大二第一学期已经具备学习C语言的能力。

2 教学过程的统筹

根据一轮C语言教学所得经验,我觉得教师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2.1 制定完善且符合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根据职校教学要求,突出学生技能实践性培养的特点,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比如增删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内容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教师备课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侧重培养其自学能力,积极引导其主动学习,进而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2.2 备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语言是语言,是为我所用的编程工具。在第一堂课,教师可以把汉语、英语等大家学过的语言和C语言进行类比说明。英语有语法、语义和词汇,同样C语言也有“语法”、“语义”和“词汇”,“语法”是对于新知识先给出一般格式,然后逐步讲解语法要点。C语言在“语义”上要简单得多。比如:单词词汇相对较少, 句子类型相对较少等等。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C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体系如下:

“词汇”主要是指C语言的标识符、关键字和特定字等C语言内部定义的其他变量不可以使用的名字。同时把所有C语言定义的标识符、关键字和特定字打印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把他们记住。

然后我举了一个数学排列组合的问题,使用我们生活中的笨方法来解题,进而提出计算机算法,算法是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algorithm)就是对操作的具体描述,是计算机的解题过程。编制程序,就是根据算法,用具体的语言依据某种规则编写计算机执行的命令序列。比如说我国古代数学家提出的“百钱买百鸡”、“猴子分桃”、“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等生活中或数学计算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算法描述并用C语言编程后计算。经过这样的简单说明,学生就会明白C语言程序设计的用途及基本框架。

2.3 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师生双方改进的一门课程,因为大多数C语言教材中通常先给出一般的语法格式,然后逐步讲解语法要点,再给出实例。这种顺序灌输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环节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先看有关知识点,并识记,教师采取精讲实例,在这过程中引出相关知识点,然后再举一类似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巩固知识点。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算法的分析和各语句语法的具体应用上,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取互动机制,迫使学生主动学习。

2.4 上机实验课的引导作用

因该专业学生已有上机实践能力,已能对照实验指导书进行程序输入然后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但是对于如何得出这一结果的计算步骤没有一定的概念,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即不知道程序的运行步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实验课前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结合知识点读懂程序,分析其运行步骤。学生如果不能在上机前把程序分析透彻,教师可在上机时循序渐进地讲解Visual C++6.0软件的调试功能,教会学生自主使用此功能分析程序的运行过程。

随着上机实践的深入,如果学生产生是“来练习打字的”情绪,一方面证明学生已不满足于单一的输入,此时教师应安排分组教学,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设置题目(一般是实验书中没有的题目,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由一组学生讨论编写程序,上机验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机实践的第一课,我通过教师机演示了使用Keil uVision3软件进行单片机C语言的编写,抛砖引玉指出学习C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单片机编程服务,大家打好基础才可以看懂,读懂,自己编写程序。至此,学生对C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3 结束语

针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有必要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完善,教师也应该不断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自我的教育理念,积极探讨教学策略,因为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向、培养方向明确严谨,才能更好的支持学生的学,进而学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军.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新思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0 (4) .

[2]苗邯军.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4) .

电类课程创新教学的探索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模式;教学能力竞赛

2011年4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高校的教育质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希望。电类课程作为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创新,任课教员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切实提高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形势和电类课程教学的实际,对电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员教学能力培养等问题作研究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

当课程标准确定了基本教学内容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体现创新,笔者认为对电类课程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最佳结构原则

任何学科都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课程教材、整体教案都有基本结构的选择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也应坚持最佳基本结构的原则,使学习内容合乎逻辑发展,便于弄清所学内容在基本结构中的脉络,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在长时间后的联想和应用。例如,笔者在电路课程“等效分析法”的讲解中曾经尝试了多种讲解顺序,结果发现按以下结构讲解效果更好,即“等效概念问题的提出(背景)---等效的定义(两个二端网络对应的端口伏安关系相同)---等效定义的说明(为什么两个二端网络对应的端口伏安关系相同即可等效?)---等效分析方法(说明几种等效方法)---等效分析方法应用(几类电路问题的分析,工程应用等)”。

2、密切联系工程应用的原则

实践性强、应用广泛是电类课程的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引入有针对性的工程应用实例,便学员感觉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联系,开阔思路,增加学习兴趣。以电路课程为例:可在“电路基本概念与定律”中介绍用电安全与人体电路模型,电桥电路,电压表电流表量程扩展,器件电路模型的建立,运算放大器及其实用电路;可在“电路分析方法”中介绍D/A转换电路,实际电压表的负载效应,基本放大电路的等效,电阻应变器检测电路;可在“动态电路”中介绍电梯接近开关,闪光灯电路,继电器电路,汽车点火电路,电火花加工电路,示波器RC补偿电路。可在“正弦稳态分析”中介绍电力系统,移相器电路,日光灯电路分析,电气设备开断产生的过压现象,功率表和三表法测线圈参数。可在“频率特性”中介绍电话按键的双音频方式,低音音量控制电路,信号分离电路,有源滤波器,无线电接收机的调谐电路;可在“二端口电路”中介绍三极管的H参数和小信号等效电路,阻抗匹配电路设计;可在“非线性电路”中介绍简单的数字逻辑电路;整流滤波电路,限幅电路,过压报警电路等。

3、引入计算机辅助手段

随着计算机仿真软件(如美国NI公司的Multisim 10软件)开发的长足进展和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进入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计算机仿真”将成为“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之间的“接口”。引入计算机仿真,可以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学员可以很好地、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地再现出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按照从理论分析到仿真验证,再到实验验证的合理认知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地强化学员对于重要电路的印象,巩固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要求教员“常讲常新”,因为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员应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站在教学的前沿。科学研究有前沿问题,教学研究也有前沿问题。前电气电子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龚绍文教授指出:研究性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和双语教学是目前大学应该探索的几个方面。

1、研究性或研讨式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电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应首选研究性或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符合课程特点。电类课程融合了数学、物理和工程技术多方面的成果,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和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等特点。研究式教学即把讲授的知识当作一个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科学思想方法,再通过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开展讨论、争论和辩论,相互启发,以致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课的一些定理、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所学知识以研讨的方式教学,例如在电路课程“戴维南定理”、“串联谐振电路”等知识点即可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员针对提出的问题研究讨论,找出规律、得出相关结论,后再介绍一些工程应用实例,使学员参与再现知识以及知识应用的过程,从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研究能力。二是教学改革的形势也会使我们倾向于选择研讨式教学模式。早在2002年,电路理论的前辈们就呼吁电类课程要及早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如麻省理工大学等学校,象电路这样的重要基础课程都设有小班讨论课,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复习练习。在国内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自2003起即在电路原理教学中推行了研究式教学模式,采用了“大班课+讨论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等问题。三是研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员在学习电类课程之前的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强调分析问题和以逻辑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发现规律。在接触电类课程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即开始接触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则更强调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有用的事物,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科学抽象的观点和工程创新的观点,而只有使学员以研究的方式对待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培养这些观点和创新能力。

2、网络教学

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教学也成为电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平台一般应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相关资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精选例题、交互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下,学员可以反复进行在线多媒体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问题讨论,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体现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它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拓展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素质的人才。

3、双语教学

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双语教学融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外语能力培养为一体,为外语实践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员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化背景下专业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机会。电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将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阅读外文资料,促进学科知识交流。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具备适用于本科学员实际的教材、师资条件、学员良好的外语基础,另外教员必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大外语的比重,并解决学时数不变和加入双语教学的矛盾。目前,我校将在电路课程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但只是在少量的教学班中实施。

三、教员教学能力培养

教员的教学能力不仅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员个人能力、水平、作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员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员教学能力培养的办法、措施的方式很多,这里主要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1、参加教学能力竞赛是提高教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对教员来说既是锻炼机会,也是学习机会。教员特别是青年教员从决定参加比赛开始,就要做认真细致的准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设计互动环节、实际演练等。在准备过程中,能够得到专家、教授精心点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得到帮助;在正式比赛时,评委对每名参赛者都有评语,可以比较客观、真实在反映出一名教员在教学上的优缺点,更加明确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经过反复准备与演练,可以在教风教态、教学责任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技巧、语言表达、板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一次课的比赛推动教员向“优质一门课”的转化。今年,我院一名电路课程教员参加了院级“优质一堂课”教学能力竞赛后感叹:“参加竞赛增加了我的自信,更增加了上好电路一门课的决心!”

2、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教员教学能力培养,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或者说更要重视同行间或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研究。“同行的帮教活动最有效!”这是很多教员和教研室领导发出的感叹。比如,教研室组织的说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有效。对于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同行会从“想听什么?基本框架是什么?以什么样的结构讲?举例是否洽当?板书是否合理?信息量是否合适?”等一系列要害问题来探讨,实质上是向他人学习的好机会。由于同教一门课程或类似课程,同行们很快能找出授课的问题所在,还会指出不良习惯,只要能虚心接受,就会提高很快。对于年轻教员,最好对一门课程的每一讲都进行说课,而不仅仅限于一次试讲。2011年初,我院组织成立了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目的就是要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进一步更新全体教员教育理念,确立电类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适合电类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教学模式,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教员教学能力,推出起引领作用的示范课,使团队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中心、指导青年教员成长的平台,以全面推动和提升电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目前,创新教学团队工作进展顺利,并初步取得了成效。

作者简介:刘景夏,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电子系教授。

电类教学设计 第5篇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电类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中职校电类课程特点和学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以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实例,探析了改革电类课程的`教学、引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作 者:李中民 张平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江苏,仪征,2114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712关键词:行为引导型 教学方法 电类课程 教学效果

电类教学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意义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被摆到突出位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已渗透到各个专业,学员不单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必须适应部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电类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学习目的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够真正让学员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让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名副其实赢得部队的认可,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开拓空间。

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典型工作任务是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和反映工作关系的具体职业工作,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之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学员为中心,强调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做合一和工作性实训为基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挖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能力。下面,笔者通过实例来说明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工程项目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以电气类专业的学员为例,毕业后学员主要从事相关装备的维修工作,他们必须具备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而我们在电工技术课程中采用的“基本照明电路的安装”项目就是一项涵盖电气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典型通用工作任务。它包括了电气照明图的识读和设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各类器材的选择、线路的连接、装配和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电工安全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实施流程通过“明确任务→任务准备→任务实施→效果测试→交流评价”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强调以学员为主体,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从做中学”。在电类课程教学的任务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明确任务:创设情景引导学员认识任务内容、原理。学员活动包括:1.认识任务原理,按要求组合分组;2.阅读任务指导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安装工艺、要求和工作步骤;3.完成任务报告第一部分即任务原理分析。教员活动包括:1.讲解任务原理;2.指导学员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3.评判学员填写的任务原理。

(二)任务准备:指导学员按要求讨论、设计方案。学员活动包括:1.设计电气图,讨论、设计元器件布局;2.领取元件和材料、工具,并对元器件进行检测;3.填写任务报告第二部分即元件、材料清单。教员活动包括:1.对学员讨论给予适当提示;2.发放器材并对清单进行审核;3.指导学员检测元器件。

(三)任务实施:辅导学员分工合作进行操作。学员活动包括:1.安装电路元件;2.装配线槽;3.连接线路;4.用常用仪表对电路进行初步检测;5.完成任务报告第三部分即安装流程及工艺。教员活动包括:1.对学员操作进行巡视辅导;2.重点观察学员是否规范使用仪表、工具和按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四)效果测试:对任务电路进行通电检测和故障排查。学员活动包括:1.检查线路连接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2.检查线路连接无误后,通电测试;3.若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利用所学知识排查故障原因,直到电路正常运行;4.完成任务报告第四部分即分析与思考。教员活动包括:1.指导学员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2.对不正确的连接提出整改建议;3.通电运行的时候充当监护者。

(五)任务小结:学员展示实物成果,交流体会,教员评价总结。学员活动包括:1.对本组和其他组的成果进行评价、交流和讨论,认真听取教员验收点评;2.完成任务报告第五部分即心得体会;3.评选出事先设定的奖项,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员活动包括:1.引导学员如何评价;2.对任务质量给出评价等级并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3.对整个教学过程作综合小结。

三、该教学方式的意义

(一)在教学中引入典型工程项目,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衷。选择动手实践的工程项目为平台,给学员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学员通过对项目的认识并亲身经历项目的完成,有利于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该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培养了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习过程即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这样真刀真枪训练培养出来的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走出校门就能进入岗位”。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总结报告 第7篇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总结报告

本课程的学习虽说只有四周,但在这一个月里面却依然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理论知识方面,了解了钢丝钳、尖嘴钳、螺丝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电器元件及电工技术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熟悉了常用电子器件类别.。如电容、电阻、二极管等型号、规格、性能、使用范围及基本测试方法,以及我们平时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是如何焊接而成的,掌握了内热式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有收获:

一、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们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纵观古今,所有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奢谈在未来的科研尤其是实验研究中有所成就。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焊接数字万用表时,好几个焊盘的间距特别小,稍不留神,就焊在一起了,但是我还是完成了任务。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并亲手制作、组装与调试为特色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工艺知识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高技能人才,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通过此次学习,在动手的过程中,我掌握了基本的焊接技术,数字万用表焊接与组装,知道了电子产品的装配过程,让我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到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当遇到实际问题时,要认真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一步步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

电类专业课堂教学布白艺术探析 第8篇

淘汰的知识。有的教师缺乏亲和力, 上课用的讲义常年不变, 课堂气氛毫无生气, 面对“课堂冷漠”的现象, 有的老师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的态度。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上了大学, 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而新的目标没有树立起来, 还有一些学生觉得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课程难度太大, 甚至仅仅是因为对某个老师有偏见, 就采用“课堂冷漠”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2) 学生在学校的社团活动过多影响正常上课。有的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勤工俭学等活动来锻炼自己。然而, 这些活动难免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 导致有的学生由于无法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 只好选择性地在课堂里“拆东墙补西墙”地赶作业。 (3) 班级群体作用的弱化与从众心理的驱使。班级是学生群体最基本的单元, 大学也以班级为单位, 但同学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课程, 上课时间也不一致, 往往是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院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很难找到“班级”感。于是, 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也不认识我”, 有的新生看见老生经常逃课或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 也没受到惩罚, 逐渐就认同他人的做法, 将“隐性逃课”行为合理化。

4.社会因素。 (1) 急功近利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大学精神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上出现了“脑体倒挂”、“全民经商”等现象。大学校园更大了、学生更多了、教室更宽敞明亮了、设施更现代化了, 然而大学的人文气息却少了、课堂育人功能更淡化了。 (2)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功利性。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就业难”的弱势群体, 他们变得急功近利, 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出路。有的用人单位迫切希望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硬性要求毕业生持有从业资格证, 导致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就积极报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英语、计算机等情况严重化。

五、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对策建议

1. 学校方面:

学校要弘扬大学精神, 更新教育观念, 完善课程设置, 实施个性化教育, 严格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尽快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真正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积极参与讨论问题, 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培养具有创

一、课堂教学布白的功能

1.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优秀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一些诀窍:在讲课前先开始一场精彩的布白导入, 在讲解某一章节的知识的开始阶段, 先讲授其中某一重点新能力和开放性的人才。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 淘汰那些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 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也要尽量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 适当留出时间, 让学生能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教学环境上,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有效地杜绝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严格各项制度, 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带来的功利性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社会实践、就业等活动中的问题, 杜绝学生逃课“跟风式”的盲目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等现象。

2. 教师方面:

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升人格魅力。作为高校教师, 要积极树立自己良好的教师形象,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技巧, 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精力, 丰富教学手段, 增强驾驭教学的能力,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让大学生真正认可自己。

3. 学生自身方面:

严格要求, 不断完善自己。不少大学生将“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归因于客观因素, 而很少归因于自己。因此,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课堂冷漠现象”的危害性, 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向、目标, 正确对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培养个体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 正确对待挫折, 增强自制力和意志力, 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前苏联]M.N.季亚钦科.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24.

[2]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8) :84-88.

[3]毛宗良.人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1) .

[4]刘琦.大学生归因方式与逃课的相关性研究[J].北方经贸,

研部, 研究生;严凌雁, 女,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讲师;张人仁, 男, 云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研究生。

通讯作者:严凌雁部分, 设置悬念, 却不经意间将某些知识点遗留下来, 想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不断思考、讨论摸索的过程中, 无意间打开了大脑的冲动神经, 促进人体的兴奋知觉, 再加上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更加加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取心和敢于追求的勇气将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出来,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节教学节奏。安排适度的教学空白, 可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 使学生大脑皮层的视、听、操作等中枢神经暂时处于抑制状态, 从而有效地调节大脑, 使学生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更加集中, 保证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 片刻的空白也是学生身心和谐的调节器, 适当运用语言空白能更有效地优化课堂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 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想真正教出好学生, 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不但教师要用对方法,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式, 并留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使用布白的方式, 克服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弊端, 利用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去不断学到更多, 这样一来, 学生的自主能力不但提高, 学习知识也会更加深刻、牢固。一段短暂的课堂教学布白, 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逐渐转变,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4.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教学布白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使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 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 创造出一种美感盎然的教学情景,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情的陶治, 学识的增长。

二、巧设教学空白的策略

1.导入课题布白, 唤醒学生的求知心。在新课的开始, 教师若设置悬念, 问而不答, 故意留下语言空白, 让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欲望时才进入课题。空白之中,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时再讲新课, 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常用电机驱动装置应用》课程上讲“步进电机工作原理”时,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观看“立体式仓库”模型的演示效果, 然后提出问题:仓库能否用交流电机带动?如果可以, 怎样带动?如果不行, 又应该怎样带动?由于学生学习过交流电机的知识, 在他们认真思考和讨论过后, 看着学生由疑惑转向迫切的眼神,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课题。

2.结课留空白, 意犹未尽。课堂结尾有多种形式, 设置恰当的布白, 激起学生进一步渴求探究的心理, 达到言已尽而意不止的效果。例如:在《用Auto CAD及Protel绘制电路和电气图》课程中, 在讲完“Auto CAD2004绘图文字命令”后, 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表格需要填写, 用文字命令逐一填入就会很麻烦, 用这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堂课的结束也是下一堂课的开始, 用“留白式”的作业, 留住课堂的精彩, 也留住了学生的兴趣。

3.实验教学设空白, 发挥学生能动性。实验教学中, 教师指导绝不能大包大揽, 指导示范到底, 这也不符合学生将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 我们不能把学生个体简单化, 仅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让其模仿。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布白艺术,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上, 我讲解PLC编程指令中关于“数学运算指令”后, 让学生编程实现两个数字绝对值的求解, 这个我们平时看似很简单的运算, 在没有提供绝对值指令的PLC中需要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知识和现有指令来完成。最后学生归纳时, 居然有七种方法, 比教材上还多了几种。师生共同分享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甚至下课后, 还有学生追着问我这样或那样解决行不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关键点和难点处留空白,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教学实践中, 利用布白艺术讲解重难点比直陈满灌式讲解有着更理想的效果, 讲课时尽可能少讲,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想象,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记忆、理解, 最后再稍加点拨, 就能轻易点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如在《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上, 讲解“封口机控制系统PLC改造”时, 我不是直接讲解改造方法, 而是讲解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等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后, 我的讲解戛然而止, 最后让学生自己实现控制系统改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控制系统改造。

5. 相似知识点留空白,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很多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类似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可比因素, 就各知识点的某一侧面做比较。比如, 《常用电机驱动装置应用》课程中, 在讲解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工作原理后, 我提问到:Power MOSFET的导通方法与三极管导通方法有哪些相似处?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 三极管导通方法学生都很熟悉, 经过对比, 很容易发现N沟道Power MOSFET与NPN型三极管导通方法一样。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同学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学习方法改善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6. 认知相悖, 产生空白。

在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 使学生在认知相悖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低压电器安调与检修》课程中,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是可以直接切换的, 而在《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上, 我让学生用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S7-200PLC编程实现交流电机正反转直接切换时, 学生带硬件联机调试后会发现, 正反转交流接触器同时吸合 (主电路电源处于断开状态) , 造成三相电源中两相短路, 在控制系统中必须避免类似情况产生。这时学生都会主动思考:为什么以前学过的知识现在不行了呢?我们又该如何编程实现电机正反转直接切换呢?这时, 我在恰当的帮助学生复习S7-200PLC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对工作原理理解更深, 更牢固, 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三、利用空白艺术应遵循的原则

1.布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布白必须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 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要有的放矢, 做到空白到位, 空白有人, 形白神不白, 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2.空白的挖掘要适度, “度”是指空白内容的难度、梯度、频度。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 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 “跳一跳”可以探到, 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太难, 学生无从下手, 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 同一内容多层次设置“空白”, 知识间的梯度要适当。其次, 应注意一堂课“空白”的频度, 好的教学布白艺术应是能产生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如果“空白”过多, 过于空虚, 学生会感到茫然, 无所适从。该讲则讲, 该空则空, 讲空结合。“空白”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 才能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 和谐共存。

3.要注意布白方式多样化。布白的方式要多样化, 口头表达、板书、学生实践等要灵活运用, 使学与思、快与慢、断与续等有机统一。

教学是一种省略艺术, 教师在课堂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充当好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同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习的可持续能力。布白艺术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 是教师课堂教学精华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黎明清.课“留白”要恰到好处[J].江西教学, 2010, (17) .

[2]郑志芳.让“布白”艺术走进化学课堂[J].福建基础教学研究, 2009, (2) .

[3]汤凤娟.善于布白虚中显实[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0, (7) .

[4]李如密.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学科学, 2003, (19) .

[5]吴征辉.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上一篇:怎么管理美容院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清明节扫墓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