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汇报材料

2024-06-25

某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汇报材料(精选4篇)

某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汇报材料 第1篇

**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汇报材料

调研组各位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8号)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分类推进我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有关指示要求,我县认真组织学习,积极宣传,精心准备,随时迎接省市下达有关事业单位分类 改革任务。具体汇报如下:

一、*县事业单位概况

目前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全县事业单位共有***家,编制*****名(含*家未核编事业单位****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人。

(一)事业单位分类

我县已全部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事业单位分类完成率达100%。

1.列入分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名,其中: 已确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有**家,经费全部为 财政补助,编制为***名;

未确定类别,但明确需还政于政的事业单位有*家,经费全部为财政补助,编制为**名;

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为****名(其中财政补助编制为****名,经费自理编制为**名);

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为****名(其中财政补助编制为***名,经费自理编制为***名);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有*家,经费全部自理,编制为***名。

2.不列入分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名,其中: 派出机构**家,编制***名,经费全部是财政补助; 群团**家,编制**名,经费全部是财政补助。

(二)事业单位负责人职数

全县***家事业单位共核负责人职数***名,还有***家事业单位负责人职数未核。

(三)事业人员构成

截止2013年底,我县共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其中教育系统****人,卫生系统****人,其它行业****人;若按从事的岗位来分,其中从事管理岗位的****人(七级职员*人、八级职员***人、九级以下的****人),从事专技岗位的*****人(其中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助 理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工勤技能人员***人(技师**人、高级工***人、中级工及以下***人)。

二、我县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从2010年开始至今,除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外,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工作

截止2013年11月份,我们已完成了全县大大小小***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臵工作,共设臵岗位******个,完成聘用*****人。

(二)已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2012年3月,我县出台《**县其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绩效工资水平按*****元/年核定,基础性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人均*****元/年,其中岗位津贴系数按最高1.73,最低1.0确定,有效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已完成行政类事业单位参公上报

共完成**家行政类事业单位,涉及***名事业编制的参公上报工作。

(四)人员流动限制措施

自从市人事局2012年11月1日召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后,我们严格按会议要求,对当前有涉及到改革改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一律暂缓,对生产经 营类事业单位相互间选聘慎重处理。

(五)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

为加强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决定成立**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协调全县分类改革与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解决全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要加强领导,我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对分类推进全县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起统筹协调作用,为研究解决全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的有关重大问提供组织保障;二要分步推进,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哪些创收能力较强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先进行改革,直接转为企业,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下放体制转为企业,今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一定补助,其它事业单位根据上级政策逐步推进;三要政事分开,目前我县行政机关有很多的事业干部混岗(因为公务员编制不够),但为了培养干部,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又有公务员去兼任的,一些事业单位承担着行政职能,一些行政机关又管着本应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的事务。同时,我县行政编制在10人以下的单位很多,领导职数一占用,办事员职数不够,官多兵 少。所以首先要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理顺职能,机构整合,干部归位,健全管理机制;四要保证稳定,保证稳定就要取得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保证改革政策方案坚定不移地进行。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上级部门要加强指导,加强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保证政策上下一致性;二是要上下联动,每个系统上下口径一致,协调推进,减轻基层压力。二是已上报参公管理的单位要抓紧审批,能否批准要尽快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让基层事业干部安心。

五、改革思路举措是否可行探讨

(一)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对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应该可行,主要困难是这些事业单位的人员不愿改制,阻力大,我县原已改制的新华书店部分工作人员尚在上访。建议下定决心,克服阻力,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老人老办法,核销该事业单位的编制,但暂时保留原有事业人员的身份,原有事业人员只减不增,在一定条件下可流动,新进人员不再有事业人员的身份,以保证转制。

(二)研究类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研究机构

研究类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研究机构要慎重,众所周知,我国的科研机构“小、散、多”,原科研机构大多是根据行 政区域和层级来设臵,科研机构的设臵今后应从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我国的优势,站在国家层面来考虑,保证科研人才、资金的最有效的使用,更多地掌握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但市县级研究类事业单位普遍比较小、科研力量弱、创收能力弱,如我县的农科所、环科所等单位就形同虚设,对哪些单位应属于研究类事业单位很难界定,更多的是属于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今后现有的研究类事业单位应重新定位,建议慎设。

(三)行政类事业单位由县政府直管 1.存在的主要困难

行政类事业单位都有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职能,如何处理好县政府与这些行政类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的关系至关重要;我县划分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人数较少、职能单一”的现象,如果由县政府直管不仅造成机构升格和人员膨胀,更会形成“政出多头、五龙治水”的格局,这和中央的机构改革政策是相悖的。

2.建议

对现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按照转变下放职能的要求,取消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并适时调整职能。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明确主要承担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目前不具备转化条件的,暂予以保留,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 规定履行职责;二是无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但经批准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调整为相关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并按规定程序审批;三是既无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又未经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职能应划归行政机构,原机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4年3月4日

某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汇报材料 第2篇

2001年以来,××县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块实施、逐步到位”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年末,全县实有事业单位216个、在编人员3346人,分别比2001年的327个、4747人减少111个、1401人,减幅分别达33.9和

29.5。通过改革,我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倍增,发展态势良好。

一、坚持一个取向,理顺和精简机构设置

按照“行政性管理事务规范化、法制化,社会性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取向,2001年我们对全县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县直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2002年对乡镇原有的“七站八所”职能进行归并,撤销了部分机构,压缩了编制;2004年以来又对教育、卫生、林业、农业等延伸在乡镇的事业机构收归县管,理顺了管理体制,同时对乡镇机构的非在编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清退,通过重新定责核编、因事定编、以编定岗、核编到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189个减少到164个、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29个减少到15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109个减少到37个,累计分流安置人员达1400余名,从根本上激发事业单位内部活力。

二、坚持两个分离,构建新的工作格局

一是推进政事分离。按照还政于政、还事于事的原则,在改革中科学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将党政机关承担的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交由事业单位承担;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承担。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原27个乡镇事业单位全部转制注册为新的服务组织,脱离了与政府的隶属关系,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三农”服务新机制。二是推进事企分离。对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事业单位,全部改制为企业。对一些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交叉的单位,将其经营性职能剥离,推向市场。我们采取出让产权、出让特许经营权、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改制资金500多万元,将全县16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部改革到位,共盘活资产50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0个。如在县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改革中,我们先按照“局网分离”的原则,将有线电视网络部分以810万元的标的额整体出售给湖北省楚天有线网络公司,在此基础上着力深化单位内部改革,对新闻、总编、播放三块实行事业性质管理模式,重新设置机构,重新核定编制,因事设岗、以岗定编、财政供给;对广告、文艺等业务实行市场化管理模式,彻底放开,经营权实行公开拍卖,较好地形成了单位内部事企分离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三转三保,形成新的工作机制

一是转换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原则,在乡镇卫生院的改革中,我们实施“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激活基本医疗机制”的改革思路,实行“一院两部”,即公共卫生部和基本医疗部。公共卫生部在乡镇卫生院核编总额中,按不少于7人定编,专司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财政全额供给。基本医疗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构建了新型的运行机制。二是转换职工身份。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原则,全面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对部分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实行公开招聘,对副职和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对其余一般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待岗和辞退制度。通过改革,全县267个事业单位,3643名在职人员,全部签订聘用合同。对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如教育系统每年招考应聘教师等。三是转换工资分配制度。按照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绩优薪优原则,着力深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拉开分配档次,以分配机制激发职工创业热情。例如在卫生系统,对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其档案工资总额的60由县卫生局按月拨付到单位发放,剩余40由县卫生局根据工作考核情况拨付到单位,由单位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与绩效挂钩重新分配;对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的人员,彻底打破档案工资制,其工资全部由业务经营收入解决,从而拉开了关键岗位与一般岗位、贡献突出者与业绩一般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坚持“以人为本”,严格落实事业单位“三保”措施。一是工作岗位有保障,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不搞强制性买断身份,只要本人愿意转变身份加入到新的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退休养老有保障,即对于转制到中介服务组织的人员各乡镇每月发放32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这些资金都是以固定项目形式发包到服务中心,由中心集中为其交纳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三是获取经济收入的机会有保障,主要是指各乡镇在保证财政经费不减的基础上,服务中心在平等、自愿、公正的基础上与个人签订服务合同,通过一定形式对承包项目进行考核

验收后兑现经济收入。去年全县共发包9大类681项公益性服务项目300万元,“政府招标,市场运作”的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初步形成。

四、坚持四条途径分流,有效破解改革难题

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对事业单位超编人员和落岗待聘人员,以及因机构撤销、注销、合并等产生的离岗及富余人员进行分流安置,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结合实际,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无情下岗、有情安置”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实施了多种分流安置办法,重点实行“四个一批”措施,有效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

一是到龄离岗“退”一批。对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时办理退休手续,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5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提前内退,全县共办理退休手续463人。二是痛下决心“辞”一批,对各事业单位聘请的973名临时工,按照“谁请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刀切”,一律辞退。对乡镇事业单位的83名自收自支人员,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买断身份与单位脱钩。已参保的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在改革中一次性补缴到位,未参保人员,按政策规定统一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其在工作期间的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按政策进行补缴。为确保资金足额到位,我们采取资产变现收一块、财政投入注一块、部门收费省一块的办法,筹资3000多万元,全力以赴支持和配合事业单位改革。三是编内竞岗“下”一批,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对落聘人员予以分流安置。全县通过控编竞岗,共落聘分流585人。四是广辟门路“安”一批,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工业、农业和商贸3个创业园,开发了城管、家政服务等多个公益性岗位,对富余人员进行安置,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实体。

五、坚持五方聚力推动,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一是深入调研,领导推动。对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农业、畜牧、乡镇事业单位等人员较多、情况复杂、影响面大的行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别明确一名县委常委牵头、成立一个改革专班、出台专项改革方案,分步骤有序推进。建立了协调沟通机制、矛盾应急处理机制和监督督办机制,根据各部门和乡镇改革进度,随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对改革中遇到重大问题和矛盾,及时发现、及时监控、及时研究、及时处置,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改革是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将改革中各个环节督办落实到位。

二是借鉴外地经验,“取经”推动。为防止改革“难产”,各部门在启动改革之前,由我局牵头组织专班或有关人员对口到外地考察学习吸取经验教训,其中教育、卫生、畜牧等单位选“点”学习达4次之多。在此基础上,县委办、县政府办转发了《县委组部、县人事局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转发了《湖北省事业单位实施聘用合同制暂行办法》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

三是部门紧密配合,联手推动。每启动一项改革就制定一套方案并成立一个专班,所组建专班的成员单位除主管部门外,纪委、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均派负责人参加,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负责相关工作,承担相关责任,形成强大合力,使改革政策、资金、社会保障和监督工作及时跟进,确保万无一失。

四是改革的主管单位认真负责,管理推动。各改革相关单位着眼于本系统事业的长远发展,结合实际,把现状调查透、把问题分析透、把政策研究透、审慎制定方案(初稿),对口到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听取指导意见,改革一旦启动,严格按报批的方案执行,凡是与方案不相符的一律不变通,不打折,不乱开口子,同时对改革的遗留问题,发现一个就解决一个,不留隐患,致使整个改革进程平稳推进、井然有序。教育、卫生还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方式,使“点”密人多的事业单位未出现任何非正常现象。

某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汇报材料 第3篇

各位领导: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 XX 县人民法院党组及全体干警,对检查组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 XX 县人民法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XX 县法院基本情况 XX 县人民法院成立于 1951 年,于今年 4 月 12 日由 XX 西路60 号迁到现址。现有内设机构 8 个,其中审判业务机构 6 个,非审判业务机构 2 个;另有近XX、XX、XX 等派出人民法庭 3 个和审判庭管理服务中心 1 个二级事业机构。人员方面,共有各类人员170 人,其中政法专项编制 61 人、事业编制 11 人;政法专项编制中,员额法官 25 人,法官助理 14 人,书记员 7 人,司法行政 11人,法警 4 人。

2019 年共受理各类案件 8494 件、审执结 7606 件,分别增长15.08%、8.87%,法官人均结案 281.78 件,均创历史新高。今年1-8 月份,共受理诉讼案件 3523 件,结案 3195 件,结案率达到90.69%,居全省第 2;受理执行案件 2380 件、执结 1441 件,执结率 60.55%。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XX 县人民法院党组对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高度重视,-2

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关心干警身心健康、关系法院良好形象、关乎法院未来发展的大事来抓。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李凌燕院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重点抓、法院上下共同抓”的创建机制,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人人参与、齐抓共建”的立体式创建格局。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院党组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与审判执行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使创建工作贯彻法院工作全过程。在年初就制定印发了《XX县人民法院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创建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室和责任人,确保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规范运作。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创卫工作,分析形势、查找不足、制定措施、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已召开 3 次专题会议,安排推进创卫工作。同时,加大对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的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与必要的保证,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三、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为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营造良好氛围

为增强法院干警参与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做到活动经常搞、创建天天行,把卫生创建变成全体干警的自觉行动,做到与

文明卫生同行。

一是强化宣传力度。利用召开院务会、专题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爱卫工作会议、文件精神,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政策,使全体干警明白该项工作是美化环境,保护干警身心健康的有力手段,提高法院干警对创建工作的思想认识,弄明悟透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动员干警自觉投身到创建工作中去。

二是 拓宽宣传渠道。综合运用简报、宣传彩页、健康教育宣传栏等载体,充分利用 XX 县法院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向全县广大职工群众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使他们掌握比较全面的卫生常识和有关的卫生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自觉维护、保持公共卫生,从而把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今年以来,已印发卫生单位创建简报 5 期,发放宣传彩页 300余份,更换健康教育宣传专栏 3 期,通过 XX 县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卫生健康信息 4 条,内容涉及新冠肺炎、传染病、慢性病、健康生活方式、职业病防治、中医保健、控烟、病媒生物防制等多个方面。

四、聚焦重点,统筹推进,为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为确保创建工作质量,促进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对照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举措,统筹推进各项创建工作,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一是抓好机关环境建设。及时购置清洁用具,为各部门配发

必备的清洁用具,配齐扫帚、簸箕、拖把等工具,配发杀虫剂、香皂、毛巾等用品,为搞好卫生工作提供条件;对卫生进行区域划分,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并由卫生检查评比小组成员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把卫生打扫作为个人年终考评的一项内容,督促每位同志抓好环境卫生建设;搞好环境绿化工作,购置盆景植物对办公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法院上下已形成每天早上自觉打扫卫生的良好风气,每位同志都能认真对自己的卫生区域彻底清理,并注意搞好保洁,做到办公室窗明桌净,办公用品整体有序,地面墙壁干净无蛛网,办公环境干净整洁。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爱卫月活动。今年四月是第 32 个爱国卫生月,围绕“防疫有我,爱卫同行”这一主题,和疫情防控工作相统筹、相结合,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预防性消毒、病媒生物防制、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预防优先,打造健康环境,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奠定坚实基础。期间,通过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对防疫宣传进行安排部署;通过入户发放宣传单页、在微信平台发信息等形式,大力宣传疫情防控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提升群众防疫知识,积极营造人人知晓防疫知识、人人参与疫情防控的浓厚氛围;对办公环境进行了全面消杀工作,在厕所、垃圾桶等重点位置喷洒药物,以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保证干警健康。

三是 认真做好 干警 健康教育工作。认真执行年休假有关文件规定,及时制定休假方案,鼓励干警分期分批休假,以调整身心,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组织包括退休职工在内的全体人员,进行全面体检,使大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明确的认识;举办健康教

育讲座,分别在五月份和六月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卫生健康知识测试,为大家传授慢性病防控知识,不断丰富干部职工的健康知识储备,提高管理自己健康的能力;以审判庭搬迁为契机,高标准建立文体活动室,购置跑步机 4 台、动感单车 6 台、哑铃、乒乓球台等文体活动用品,并于 5 月 1 日组织了跳绳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鼓励干警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目前,我单位全体干警都能长期坚持一至两项运动项目,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四是 深入开展除 “ 四害 ” 活动。做好病媒生物防制的准备工作,购买喷雾器、手套、口罩、杀虫剂等器械和药物,为除“四害”提供物质保障;按照春冬季灭鼠、5 至 10 月灭蚊蝇要求,定期组织人员统一对办公室、楼道、卫生间、绿化带等地方进行全方位的消杀活动,进一步降低“四害”密度;以卫生大扫除活动为手段,清除“四害”孳生场所,强化灭杀工作,始终把“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有效防止相关传染病发生,保障法院干警的身体健康。

五是持续巩固“无烟单位”创建成效。继续深化“无烟日”宣传,通过印发宣传彩页等方式,向广大干警及其家人推介吸烟的危害、戒烟的方法、戒烟的好处等知识,提升烟草危害意识,促进戒烟行动;进一步完善会议室、办公室、走廊、卫生间等室内区域的禁烟标志。继续发挥控烟监督员、巡查员作用,在办公区域全面禁止机关工作人员吸烟,并劝导外来人员不要吸烟、让烟。

五、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为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建立长

效机制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为推进创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重新修订了机关规章制度,制定了《XX 县人民法院卫生管理制度》《XX 县人民法院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等,确保创卫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坚持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对各庭室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现场打分、限期整改,月底进行通报公示,并将检查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依据,督促干警卫生工作要常抓不懈,良好卫生习惯要长期坚持。

总之,通过开展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XX 县法院干警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卫生知识不断增加,爱卫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法院审判执行主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创建措施、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创建水平,为把 XX 法院建设成为干净、整洁、舒适、健康的干警之家而不懈努力!

以下内容供参考:

工会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地区工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三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地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工会事业、精神文明、职工文化、爱国卫生等多项工作和谐共融、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以构建清洁卫生的办公环境、打造体魄强健的工会队伍为目标,以培养现代文明卫生理念、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为内容,将爱国卫生工作摆上工作议程,列入工作重点,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健康教育及病媒生物防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营造了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卫生的浓厚创建氛围,取得了明显的创建成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夯实爱国卫生工作基础 。创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就要把全单位看作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来争创,就要在正确把握爱国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的前提下来争创。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今年二月,及时调整了工会创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工会主任同志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 X 地区工会创建地区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部,并把创建地区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全年工作计划,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明确目标,各司其职。各部室明确分工,综合部负责健

康宣传、教育;办公室负责组织卫生检查、评比;文化宫负责楼层走廊等公共区域卫生的保洁;其他部室负责室内卫生,各科室负责人为创建责任人。

三是建章立制,完善机制。为把卫生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创卫工作中的问题,先后修改了地区工会《卫生管理制度》、《绿化管养制度》、《疫病防治制度》等,结合新要求拟定了地区工会《卫生检查评比制度》、《职工健康体检制度》等爱卫制度,把创建任务同其他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表彰,有效提高了全体职工争创卫生先进单位的积极性。

二、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开展爱国卫生宣教活动 。X 年 X月是第 X 个爱国卫生月,我单位围绕“爱国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享有”活动主题,以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健康教育为重点,通过采取座谈会、培训会、简报、印发卫生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以职工为主,以健康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普遍提高全体工会干部健康行为的形成水平。

一是在年初组织召开创建爱国卫生单位动员会,制定下发创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工作方案,在全单位树立“全员大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大家争创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的意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爱国卫生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持之以恒的开展。二是结合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要求全体工会干部职工讲文明、讲礼貌,注意衣着整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以良好的个人形象来维护良好的单位形象。三是在各部室设置“请勿吸烟”警示牌,在公共场所张贴劝阻吸烟标志和提倡讲文明、讲卫

生、讲礼仪的标牌,在 LED 电子屏上滚动宣传健康教育科普常识,并和地区卫生局联合深入企业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把教育和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四是建立完善职工健康档案。由办公室和文化宫负责,每年四月组织干部职工到相关医院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多年来在本单位无一例流行传染病发生。五是结合时节特点,以道德大讲堂和每周政治学习为依托,开展每月一次的集中健康教育活动。由各部室准备教育学习资料,以听讲座、交流心得等形式,广泛普及流感、腮腺炎、风疹、肺结核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六是继续坚持开展早晨做广播操活动,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在每一天每一个清晨。七是积极开展创卫公益活动。组织我单位志愿者深入帮扶地区、社区、东河坝等地,清理辖区内杂物杂草、“三乱”、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到飞机场参加植树造林,进一步建设美好环境。

三、突出重点,加强整治,打造洁净优雅的办公环境 。近年来,我单位在硬件整治上,先后多次对办公楼前地面进行了硬化、平整,对整栋楼房漏水位置进行了及时修缮;对院内可绿化面积全部进行了绿化,重新制作了铁艺围栏,使机关面貌有明显改变。在日常卫生方面,我们通过划分卫生区域、落实机关卫生标准、配备日常卫生设施、定期开展卫生评比等方式方法,为创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的常态化发展趋势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一是对部室卫生考评制订了相关细则,每个部室都有指定的卫生包干区,从地面到天花板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评分标准,务必做到包干区一日一打扫。公共卫生区域聘请专人负责清扫,工

会全体干部职工做到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二是在公共场所内配备了垃圾桶卫生设施,各部室及时添置了一些必要的卫生设施,如拖把、簸箕,确保卫生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三是进一步落实我局卫生标准,要求办公室内干净不乱张贴;桌面整洁不乱堆乱放;地面洁净不乱吐痰;会议室用具、茶具有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确保整个办公环境墙壁、门窗、灯具、楼梯、走廊无破损,走道整洁无杂物。四是针对厕所卫生问题专门成立“厕所保洁”制度,去除污秽和异味,保证了全体工作人员上厕所的愉快心情。五是由办公室负责每周组织一次例行卫生检查,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评比检查,每次评选 X 个卫生红旗单位。

四、加强控管,严格问责,确保饮水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单位始终把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来抓,在管理综治上,从突击性向规范性转移,从阶段性向长效性转移,从领导重视向全员动员、齐抓共管转移。

一是及时整理、疏通阴沟,铲除杂草,清理卫生死角,从根本上清除病媒生物滋生地,切断细菌病毒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病媒生物与人的交叉感染。二是进一步加强每年春秋两季集中整治,把清除病媒生物作为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予以高度重视。如今年春天集中开展的清除病媒生物活动,统一发放了鼠药 X包,灭蚊虫药 X 包,做到统一购药、统一发放、统一投饵,效果显著。三是加强病媒生物知识宣传。以每年四月的“爱国卫生月”为载体,组织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宣传发动、密度检测、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整治效果明显。

总之,我单位的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全单位干部

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第4篇

(新华网 2010-07-13)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编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省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本服务优先、服务公平公正、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按照会议安排,现将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2006年,我省被中央确定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之一。2007年,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广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选择部分省直原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原省人事厅、水利厅、原环保局以及佛山市进行试点。深圳市从2006年开始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08年以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改革思路,完成了全省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和匡算工作。2010年,正式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计划今年底前全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改革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专家和各界意见,认真吸纳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地经验,充分调动有关部门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改革的困难、风险和阻力。聚社会各方之智、求综合配套之策、成全面推进之势的事业单位改革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一)抓好科学分类,着力增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切入点。改革中,我们着重抓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事业职能范围,科学分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调整与规范并举,退位与补位共进”。一是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或转为行政机构。如2007年将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省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等10个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机关内设机构。二是将应由市场承担的任务交给市场。如将省水利厅几大水利枢纽的发电、检修等经营性职能剥离,按企业化运行,实现事企分开。三是将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出台《关于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将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如在省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事业单位承担的行业标准、行规行约制定、行业评比、培训等任务逐步交给社会组织。

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将规模小、效益低、设置重复、职能相近、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然后再对整合后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如:原省人事厅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在对省人事信息中心、省人才服务中心、省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职能调整的基础上,重组为省人才服务局、省人事考试局2个事业单位后再分类。

(二)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根据国家的部署,我们将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集中的重要公共服务行业,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地勘、水管工程等行业体制改革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努力在整体部署中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共性问题,同时在行业体制改革框架下解决不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个性问题。一是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对科研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性、调整重组,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建若干主体科研机构。二是推动地勘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组建省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并整合地级市地勘队伍,保留一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实行“省市结合、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全国创造了地勘改革的“广东模式”。三是推动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在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塑造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实施转企改制,并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省出版集团等,积极推动省属新闻出版单位、文艺演出院团、新华书店等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四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出台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编制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同时,将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列为公益一类、公立医院列为公益二类,不断完善全省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五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水管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将水利工程养护、经营部分剥离后转为企业,同时将承担城镇供水、水利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水管单位确定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并转为企业。

(三)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公益服务能力和活力

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努力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一是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淡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打破事业单位的体制束缚,激发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省直已确定在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推进试点,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圳市还专门出台《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意见》,在利益关联方较多的事业单位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模式。今年中央编办将我省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我们将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公共服务等领域,以及广州、佛山、深圳等市、县(区)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推进试点,目前正在研究确定试点单位名单上报中央编办。

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一直以来,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经费用于养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单位经费中人头费占了很大比例,个别单位甚至全部经费都用于养人,无钱办事业。这次改革,我们注重打破传统建机构养人员办事情的方式,树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观念,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采用政府保障、项目拨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事业单位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如核定购买服务人员数、明确中小学的后勤服务人员不占用事业编制,按不超过教职员总数的15%聘请后勤服务人员,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些做法较好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是试行法定机构管理运行模式。根据省领导批示精神,积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将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作为我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奠定基础。目前已研究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初步确定省直9家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作为试点。深圳市已对某些特殊行业或领域中兼具政府、事业、企业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单位,通过特定立法方式,明确法定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任务、人员配备、薪酬机制、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该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已进入政府规章立法程序。

(四)注重加强监管,着力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牵涉面广,专业人才和技术知识高度密集,隶属关系和投资渠道各不相同,情况十分复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绩效不高等问题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监管体系建设,不断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一是健全事业机构编制标准体系。出台《广东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广东省机电排灌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问题的意见》;完成《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编制标准、《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等,并已着手制定《广东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和改善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二是建立总量和动态调控机制。改革中我们认识到,事业单位编制必须适合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并逐步与财政预算衔接。为此,省编办与财政厅建立了对省属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实行增编指标控制办法,确定2008年省属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含高职、中职)新增事业编制总量,按动态调整、体现公平的原则,对现有编制数分类定档,对学生数多、编制少的院校重点增编;学生数大幅减少的院校进行减编调整;同时合理调整编制结构,将分编重点倾向高职院校。我们还从2007年开始在中小学实行了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根据学生数的变化情况,按标准增加或减少编制数。

在这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还进一步明确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强调在分类改革期间,事业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因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需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区域、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有明确规定必须增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

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

三是探索事业单位网上监管。建立广东省事业单位网上监督管理系统,与省质监局、社保局等13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联检部门交换数据、联合监督。通过网上监督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促进行政审批由串连式向并联式转变和事业单位监管体系由静态性、单一性向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转变,将监管的着眼点从年检与事后惩戒转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创新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监管途径。同时,还建立了财政、人事、工商、质监、银行、公安、税务等15家联检单位参加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联络会议制度,通报法人证书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

四是探索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开展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和经验,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特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服务质量、岗位设置、人员结构、资金使用等进行评估,把监管的着眼点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2007年底,世界银行和国家财政部委托我办开展“事业单位监管机制”课题研究。我们结合世界银行课题,组织力量对如何通过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来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进行研究,争取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面广,触及了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在改革推进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主要有:

(一)改革动力仍然不足

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自身改革,但目前改革动力仍然不足。一方面,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出发,社会公众均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持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对改革仍存在迟疑或观望态度:首先,部分主管部门不愿意改革,一旦改革将导致其利益受损,因此改革积极性不高。其次,有的部门领导习惯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发展有担忧和顾虑,缺乏改革信心;有的则担心改革带来不稳定而不敢改革。再次,事业单位职工习惯了现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担心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保不住“铁饭碗”,改革缺乏内驱力。因此,在政府和社会公众“想改革”与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怕改革”的双重博弈下,动力和阻力的此消彼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力度。

(二)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而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主要由中央确定,地方政府难以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目前,组织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等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分类相对应的财政管理政策不衔接。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要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但目前中央并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意见,分类后如果事业单位仍按原财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分类失去实际意义。此外,改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需要创新财政制度,而财政在扶持社会组织和其他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规范的制度规定。

二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不明确。目前,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如职业年金政策不明晰、相关费用来源不明确等,执行中引发了不少问题。例如,目前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担心改革后待遇水平会降低。特别是学校教师普遍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不低于机关退休人员。而事业单位管理层则担心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单位所缴费用大且渠道不明,会大大加重单位负担,不利于事业发展。

三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不健全。目前,中央和省均未出台事业单位转企政策和措施,事业单位多是比照国有企业的改制办法进行转企改制。之前,我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主要在文化系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我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转企改制有特殊的资金补贴政策,情况极为特殊,其做法难以借鉴,给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滞后

现有体制和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新的制度缺少法律支撑,而且相关部门目前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及时为实践提供指导,导致改革推进难、到位难,影响了改革正面效应的发挥。如:(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概念难以适应实践需求。事业单位举办主体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仍从所有制形式上将事业单位分为两种法人,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法人库及其法规建设,以适应事业单位产权多元化和举办主体多样化的需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尚需研究。(2)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涉及一系列制度调整问题,包括改变按行政级别确定工资、退休金、享受相应待遇等,难度较大。(3)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理事会的决策机构定位与党管干部原则需要探索和研究衔接政策等等。

(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目前国家公益服务提供或财政投入虽然有了大幅的增加,但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事业的举办主体还是以国家为绝对主力,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进入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不仅可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而且有利于打破垄断,对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产生压力,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体会和建议

(一)改革应当统筹协调,注重方法步骤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改革的氛围和环境,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发各界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热情,把握好改革的进度和步骤,对改革的有效推进十分必要。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正面宣传,调动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改革的积极性,也让社会了解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正确认识改革的实际内容,从而增进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和信心,有效避免震动。二是注重协调联动。建议建立高层次的改革领导协调机制,多方联动,协调推进改革。同时,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改革,建议由国家层面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更容易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加强宏观指导。建议中央能尽快出台总体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具体内容等方面,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明晰改革思路。四是分步有序推进。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应当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逐步推进。

(二)事业单位分类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不亚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且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在改革的时间进度上,建议不做硬性要求,改革不宜一种要求、一个模式推进。在工作方法上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办法,进一步扩大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事业单位分类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财政状况、社会承受度、政府执政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分类不能一刀切。对一些争议比较大的分类问题,可以暂且搁置,待思路明晰后逐步解决,不一步到位。

(三)各项政策措施应当尽快衔接、配套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改革是重点,是切入点,但分类远远不是改革的全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必须系统推进。关键是要建立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建议:(1)在国发[2008]10号文基础上,加快制定职业年金办法,并且明确职业年金办法具有强制性以及相关费用来源等问题;为吸引人才,确保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事业单位新人与老人、中人的待遇差距不宜过大。(2)尽快出台分类改革后的财政、人事、收入分配、产权制度等各项配套政策,避免改革仅停留在分类上,确保改革的实效。(3)保障待遇等政策措施需慎重考虑与历史政策的衔接,避免前后攀比和“翻烧饼”。

(四)改革与管理创新应当并重

事业单位机构分类之后,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等问题,做到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巩固改革成果。应着力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评估等公共事业监管体系、建立机构编制总量调控和动态管理机制、探索适应现代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要求的人员聘用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

(五)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力度

上一篇:护士资格证考试题下一篇: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